(第五講)

(5-1)前 言

修學淨土法門,所追求的是臨終的正念;而臨終正念的第一個階段,就是修學「正念、正知」。透過一句佛號----念、誦、聽,來收攝我們這念心。每一次都創造一個佛號的音聲,然後聽自己的聲音,這時候慢慢的把散亂心,穩定下來,心中開始產生一種堅定的力量來。

接下來,就要給佛號一個明確的方向。所謂「佛號的方向」,主要是透過觀察門----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而產生厭離;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而產生欣求。確定我們往生的目標,也等於是給佛號一個方向。

正 文

我們常說「欣求極樂」,為什麼是用「欣求」呢?

祖師用「欣求」這兩個字,表示一種強烈的歡喜與好樂;也就是一定要去追求、一定要成功!如果你對淨土法門的功德,抱持著可有可無的心情,那就不叫「欣求」;「欣求」是一種主動、積極的追求。

當然,這樣的心情,一定是透過「觀察」才可能生起的,沒有人會對陌生的東西產生欣求、主動追求,不太可能!所以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先發願;要發願,就一定要先了解它,如果你對它完全陌生,你發的願也不會堅固。

那應該怎樣觀察極樂世界功德,會比較正確呢?在大乘的經論當中,對於這部份的描述相當多,最簡單、最扼要的觀察,就是根據<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介紹極樂世界功德,主要有兩個重點:

一個是:極樂世界有「安樂」的功德

一個是:極樂世界有「解脫」的功德

往生到極樂世界,它能提供你一個安樂的身心世界,從<阿彌陀經>所描述的,我們簡單提出六點給大家參考:

一、遠離惡趣:

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未來無量無邊的生命當中,直到成佛為止,絕對不會再墮到三惡道去;即便我們「阿賴耶識」還有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但是這些罪業已經不能帶你到三惡道去,它的功能已經被破壞了。

三惡道,對菩薩來說,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過失,從色身的傷害來說:「地獄」的刀山油鍋之苦;「餓鬼道」整天飢餓、口渴,只是不會死,但是那種飢餓、口渴的情況,使令他很痛心;「畜生道」整天活在恐懼中,弱肉強食,沒有安全感。這是色身所面臨的痛苦。

心靈上的障礙,那就更嚴重了!墮到三惡道之後,你的菩提心、佈施持戒的善根,全部都產生障礙,菩薩一旦墮到三惡道去,一切變成面目全非。

佛陀曾在大乘經典中,告誡凡夫菩薩,絕對不能墮到三惡道去,這對我們的善根傷害很大,所以遠離三惡道,這件事很重要!

二、國土莊嚴

我們的生命體,一定要有一個可以依止的環境;那麼,如何觀察極樂世界國土呢?

首先,從整個社會來看:<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上說,極樂世界的國土有樓閣,有很多七寶所成的樓閣;而這些樓閣有兩種功能:第一個是居住的地方,第二個是學習佛法、聽聞佛法的講堂。還有很多寶樹,樹木特別多;還有很多蓮花池,可以在池裡泡澡、或者洗身,這也是我們受生的地方。蓮花池的莊嚴、寶樹的莊嚴、樓閣的莊嚴,這些在經典裡,講得最多。

其次,極樂世界的外相,以及表現出來的作用,有三點很特別:

1、極樂世界,充滿了「光明」;基本上,極樂世界沒有晚上,它是充滿光明的世界,到處七寶散發出光明。

2、極樂世界的七寶,散發出一種「香氣」,極樂世界是一個充滿香氣的世界。

3、極樂世界經常出現美妙的「音樂」,或者是鳥的音聲、或者是風吹寶樹,產生種種音樂聲。

總之,我們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是充滿寶樹、樓閣、池水,以及充滿光明、香氣、音樂的世界。這個國土莊嚴在整個十方世界、諸佛的世界裡,蠻具有特色,所謂的「勝妙五塵」─殊勝微妙的色、聲、香、味、觸五塵,當然這都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精心設計的。

三、衣食自然

我們在娑婆世界福報再大,也一定要去工作,精神、體力大都耗損在工作上;到了極樂世界,就不用工作了,那裡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想吃什麼飲食、就出現什麼飲食;希望穿什麼衣服,自然就穿上什麼衣服。

四、受諸妙樂

關於這一點,<無量壽經>講得比較清楚,主要是指正報的五蘊身心。我們凡夫的五蘊,特別是色蘊----地水火風所成,這種四大比較「粗重」,就算沒有病痛,也會覺得是一種負擔。尤其是有禪定的人,進入禪定,得到殊勝的三昧樂,就會有少分的輕安,覺得身體障礙少一點;從禪定出來,第一個感覺就是色身,一種很麻煩的東西。

而極樂世界所提供的色身,叫做:「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四大特別的精妙,能夠釋放出寂靜的快樂。

<無量壽經>上說:那種生命體,白天、晚上的快樂,遠超過阿羅漢的「滅盡樂」,比阿羅漢的偏空涅槃還要快樂。為什麼阿羅漢入涅槃後,不想出來?太快樂了,所以不想動;一定要佛陀去鼓勵他:「你啊,還有很多事沒完成,還要成就無量功德…」佛陀鼓勵他,他才從空出假,就是因為那種寂靜樂太美妙了!

所設計的正報身心,亦復如是,能釋放一種寂靜的快樂;當然,這種快樂跟我們凡夫所追求的五欲樂,完全不一樣。凡夫五欲樂躁動不安,極樂世界是寂靜諸妙樂。

五、具足五通

具足五通,這件事相當重要!比方說,你想要積集資糧,把心中的願望付諸於行動,那這五通就很重要。我們在娑婆世界所有的理想,只能在心中活動----發願,卻無能力付諸行動。所以凡位菩薩在有漏世界,只能修學「誓願力」----心中有這種想法就可以了。但是在極樂世界,有足夠的「行動力」,阿彌陀佛提供的果報體,有強大的功能,能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以到十萬億的世界,去親近這麼多諸佛,這當中可以供養諸佛、累積福德資糧,也可以跟無量諸佛學習無量法門。

也許有人會說:只發願到極樂世界去,太狹隘了,十方世界都可以去嘛!

其實,你到極樂世界,等於到十方世界。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往生西方等同往生十方世界!因為五種神通功能太強了。如果你比較一下,十方諸佛世界,能提供凡夫菩薩,像這樣五種神通的,沒有一個;即便是一個大阿羅漢的神足通,也只能遨遊一個佛的世界;像:目鍵連、舍利弗這種大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他的神通最遠也只能到一個娑婆世界、一個佛的世界。極樂世界提供我們凡位菩薩,能夠到十萬億佛土,真是不得了!這對我們有志於積集廣大福德、廣大資糧的菩薩來說,是一個很方便的工具。

六、最重要:「壽命久遠」

所有的福報、所有的受用,都必須由「壽命」來支持;一個人壽命結束了,什麼也就沒了。

福報是依壽命而住,我們在娑婆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壽命太短。好比你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三十歲開始聽聞佛法,過去的善根被啟發了,開始用功…直到八十歲,身心世界、人生的經驗、佛法的體悟,達到最高峰的時刻,「夕陽無限好」,你的人生經驗、智慧也夠了,但是「可惜近黃昏」,死亡即將來臨,「時不我與」,壽命是不會等待你的!八十歲死了,之後再來投胎,又糊塗了;糊塗之後,到三十歲又覺悟了、又開始用功,到八十歲又死掉了…

這個----分段生死,對凡位菩薩是很嚴重的傷害,它會把我們的善根中斷,使令我們一加一不等於二;修十輩子還是這樣子,不能怪你,因為死亡把你的善根中斷了。就好像燒開水,燒了一半把它關掉,冷卻之後,又燒了一半再關掉,一輩子也不可能燒開。

有鑒於此,阿彌陀佛很慈悲知道眾生需要時間,我們常說: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譬如細水長流,則能穿石」。「點點滴滴」的意思,不是說你今天開悟,明天就成佛,是需要時間的。所以阿彌陀佛提供我們足夠的時間----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壽命;一般成佛必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他給我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夠我們修行了。

換句話說,我們到西方淨土去修學,叫做「一勞永逸」,只要拼一次成功,往後就沒事了、就一帆風順了。

成佛之道最麻煩、最危險,就在「分段生死」,離開三界之後,「變易生死」這一點亂不了。當然,如果你是初地菩薩不談,還有很多可以選擇;身為凡位菩薩,選擇一個長壽命的地方、一個有諸佛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

極樂世界,是一個究竟安樂的環境,遠離三惡道,起碼沒有三惡道的危機;還有國土莊嚴、衣食自然、受諸妙樂、具足五通、壽命久遠,這是講到極樂世界的安樂功德。

有人在<阿彌陀經疏鈔>,問蓮池大師一個問題:阿彌陀佛這個國土,是為了修道而安立的,為什麼阿彌陀佛要把這個國土,弄得這麼莊嚴、這麼快樂呢?

蓮池大師回答說:往生到淨土的人,不完全是聖位菩薩,雖然有很多初地、二地菩薩,也往生到淨土去,但是三根普被,有一部份是像我們這種業障凡夫去的。

凡夫的心情跟聖人的心情不太一樣,聖人的心中有聖道力量來攝持,不向外攀緣,有沒有東西吃、好的環境,對他完全沒有影響,他的心是無住的;凡夫這一點做不到,凡夫的心一定要有所住。

所以,蓮池大師說:對凡夫菩薩來說,提供一個安樂的身心世界,有助於他的身心能夠安住下來,不會躁動。而且有助於凡夫菩薩生起欣求心,只要你歡喜到這個地方來,阿彌陀佛就有辦法救度你。

極樂世界的真正本意:是一種「聖道」的力量!

我們下午會講到極樂世界解脫的功德,阿彌陀佛很巧妙,把這些聖道功德,蘊藏在安樂的環境當中。也就是,表面上你是在那裡受用身心的安樂,但是無形中,你也慢慢的接受聖道的薰習。好比說:有些人得到重病,你要他吃藥,他沒辦法接受,太苦了;沒關係!不吃藥,吃巧克力可以吧?好!大智慧的醫生,就把藥放在巧克力當中,讓你吃下去感到很快樂,重點是把你的病也治好了!

結 勸

我們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安樂,基本上是為「聖道」而設計的,在受用種種安樂當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就是阿彌陀佛高明的地方─「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以安樂來攝受眾生,再用聖道的力量,來加強你內心的善根。至於怎麼從安樂環境當中,來栽培善根,這一點我們等下午再說明。

總之:極樂世界是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世界,對我們凡夫菩薩來說,特別適合。

(5-2)前 言

佛教的生命觀,主要思想是建立在「因緣論」─「諸法因緣生」,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因緣具足了,結果自然就會出現。那麼,眾生跟佛陀在法界當中能夠相遇,這件事也需要因緣。

什麼因緣呢?經典上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在十法界當中,我們是凡夫法界,佛陀是聖人當中最高法界,這兩個法界要產生「心心相應,感應道交」,必須具備兩個因緣:第一個是「憶佛」,第二個是「念佛」。

正 文

首先,是「念佛」,就是要憶念佛的聖號,要有這樣清淨的善業;其次,還要不斷地憶念佛陀的功德、憶念淨土的功德,產生一種歡喜、好樂之心;也就是,你本身要有見佛的願力,這件事很重要。當我們心中有念佛的善業,又有憶念佛陀的願力,那麼在未來生命當中,就容易跟佛陀生長在同一個時代,承蒙佛陀的教化。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這麼多人跟他生長在同一個時代,當他的在家、出家的弟子,為什麼?因為他們過去對釋迦牟尼佛,曾經有這樣「念佛」、「憶佛」的善業力,加上心中的願望,所成就的。

現在,我們希望來生跟「阿彌陀佛」相遇,道理也是一樣;除了嘴巴稱念他的聖號之外,心中還要憶念他的功德,產生一種往生的願力,就是我們講的「欣求極樂」。你有這樣的願力,來推動這個佛號,給這個佛號一個正確的方向,那麼來生才可能跟阿彌陀佛相遇。

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有些人嘴巴念佛,對極樂世界一無所知,也沒有強烈往生的願力,這樣無法構成感應的條件;因為你只是嘴巴念佛,心中沒有「欣求」的心情,只有念佛、沒有憶佛,往生因緣不具足。所以求生淨土的人,首先第一件事情,必須了解淨土是怎麼回事,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才能產生強烈的願力,這是一個基本觀念。

天親菩薩告訴我們,怎樣去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呢?我們根據<阿彌陀經>,早上講到「安樂的功德」,現在介紹怎樣去觀察極樂世界,所提供的「解脫功德」。依據<阿彌陀經>,可以把它會歸成三點:

第一、往生到淨土,可以親近諸佛

我們到淨土去,見到的第一尊「佛」,肯定是「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之後,你就具足五種神通,當然有些人可能會永久待在淨土,也有人會依止他的神通力,去供養藥師佛、普光佛、普明佛、普淨佛等等,親近十方諸佛,廣學十方諸佛所修學的法門。

經典上說:一般凡夫見到「佛陀」,佛陀有很多方便力,以及強大的滅惡生善力,可以幫助我們破除障礙、增長我們的善根。比方說: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叫「鴦掘摩羅」。這個人善根很強,但是宿世的瞋心很重,剛開始是學外道的,後來遇到一個特殊因緣,他的師長對他產生嫌恨心,想要陷害他,就跟他說:「你這個人很有善根,我的外道法,學沒多久都學會了,但是我有一個成就升天涅槃的妙法,還沒告訴你,我現在準備要教授你這個法門。」鴦掘摩羅很感恩,就請他的上師傳授這種快速升天的涅槃法門。師長就教他:「你現在開始,要殺一千個人,而且每殺一個人,就把這個人的中指砍掉,然後串成一個花蔓,掛在你的脖子上,再持咒語。這樣你就可以很快生天了。」

事實上,他的師長是要陷害他的,鴦掘摩羅信以為真,而且他在家的時候,學過一些武功,於是就拿著刀子走到街上,看到人就殺。為了快速升天,時間剩下不多,所以每殺一人,就把指頭砍掉,並且把它們串在一起。

經典上說,城裡面的人,死得死、逃得逃,幾乎變成一個空城,當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還差一個人的時候,已經殺紅眼了,整個內心被他瞋心所蒙蔽。殺到沒人可殺,就想到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準備要造五逆重罪了!這時候,偉大又慈悲的釋迦牟尼佛出現了。

釋迦牟尼佛現出莊嚴的相狀,站在鴦掘摩羅面前,這時鴦掘摩羅已經失去了理智,心想:這裡有一位沙門,就殺他好了,想要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當然不可思議,就用神通跟他保持一段距離,鴦掘摩羅跑得快、釋迦牟尼佛也跑得快,他跑得慢、佛也跑得慢,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跑到最後,鴦掘摩羅實在沒有力氣了,就說:「沙門,你停下來、你停下來!」。佛陀說:「我早已停下來了----我的心早就停下來了,是你還沒停下來!」

我們講過鴦掘摩羅是有善根的人,----迴光返照──喔!我的心很躁動、住在瞋心,這麼一迴光返照,他的瞋心馬上息滅。之後,佛陀為他講「四諦法門」,他當下證得初果,成就了四不壞信,隨佛出家,後來輾轉修學,也證得阿羅漢果。

「鴦掘摩羅」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一個人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那麼強烈的瞋心、那麼重大的殺業現前,身為佛陀都有辦法讓他把煩惱停息下來、讓他的善根發動出來,就知道佛陀的方便力,是多麼有力量!

當然經典講到佛陀的功德也很多,特別是如果能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在<智度論>上說,見到佛陀,我們會被佛陀深深所吸引,佛陀交代我們去做任何事,甚至於犧牲生命,我們都願意去奉行。

好比優婆椈多尊者,是一位大阿羅漢,降伏了魔王之後,魔王向他求饒:「你饒我這一次吧!」因為優婆椈多尊者說法的時候,魔王經常干擾他,尊者就用神通力,把他調伏了。之後,魔王向優婆椈多尊者求饒,尊者說:要饒你可以,但是我一直有一個心願:我出生的時候,佛陀滅度了,這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他說:佛在世的時候,你三番兩次干擾佛陀,你見過佛陀的相狀,如果你能變現佛陀相狀讓我看,我就饒你一次。這時候,魔王就跑到樹林的後面,沒多久出現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拿著缽的佛陀。優婆椈多尊者,身為一個阿羅漢,看到這種情景,明明知道是魔王變化的,還是情不自禁的拜下去;佛陀莊嚴的相貌,會讓一個阿羅漢,感動成這樣,真是不可思議。

「親近諸佛」對我們凡位菩薩,增長善根、破除障礙,多麼重要!就像一個小孩子,不能離開母親,母親總有很多的方便來愛護、教導這個兒子。如果我們留在娑婆世界,說實在沒什麼前途,因為你根本見不到佛陀,只好盲修瞎練!大家眼睛閉起來,隨便抓藥,抓到什麼藥就吃。所以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親近十方諸佛,這件事非常重要,減少很多冤枉路,這是講到極樂淨土有「佛寶」的殊勝。

第二、往生淨土,有五塵說法。

極樂世界的色、聲、香、味、觸五塵,都是在演說大乘妙法。早上講到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是充滿光明的世界、充滿香氣的世界、充滿音樂的世界,當我們看到這些七寶光明、聞到種種美妙香氣、聽到悅耳的音聲,當下「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在那個地方修行,叫做「潛移默化」;基本上,極樂世界是一個「法寶」力量非常強的世界。

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很麻煩,你看禪宗的禪堂,你在參禪的時候,眼睛一打開,糾察師馬上過來,啪!打下去─「看什麼看!那一塊磚塊是你的!」在娑婆世界,我們必須「都攝六根」,因為娑婆世界的五塵,都是障道因緣,所以祖師說在娑婆世界修行,譬如:逆水中的魚。也就是,娑婆世界的五塵會干擾你、誘惑你;不要說憶佛、念佛,安住在所緣境,光是抗拒這些五塵的障礙,你的心力就被消耗光了。

再看這些魚在逆水中,游得很吃力,頂多保持不動,因為前進的力量,都被逆水抵消掉了,所以你在娑婆世界用功這麼久,還能保持不變,就不錯了!至少你沒有退步,「保持不變」表示你在用功,正常情況是會退轉的,因為整個力量是向下墮落!

極樂世界剛好相反,就像「順水中的魚」,你不動,這個水也會帶著你動,所以我們從祖師的譬喻知道,極樂世界的五塵,會散發一種「聖道的力量」,讓你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增長你的菩提心、增長你六波羅蜜的善根,「法寶」的力量特別強!

第三、「僧寶」:得與如是諸善善人,俱會一處。

修行「依眾靠眾」很重要,如果你是一個人念佛,很難念出像我們佛七這樣的氣氛,我們講「人多勢眾」,人一多,大家念佛就產生一種氣勢,這種氣勢能夠帶著大家的心往前走。所以我們在極樂世界,經常親近這些大菩薩,跟他們在一起用功,的確會產生一些加持的力量。

極樂世界具足了「佛、法、僧」強大的三寶攝受力量!

極樂世界所成就的是一種安樂的世界、清淨的世界,當然我們也可以看看其他世界怎麼樣,可以比較一下。「阿彌陀佛」國土,在十方淨土當中,之所以脫穎而出,被所有宗派祖師公認為:「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主要理由,就在第二項的「五塵說法」,這是其他淨土所沒有的。

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佛陀的教法也只能夠以音聲來傳遞,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這音聲當中,傳遞了聖道的功德。如果你往生香積佛國,你到那個地方吃一個蘋果,吃完之後,就發菩提心了,佛陀把善根功德,加持到「味塵」當中。唯有極樂世界是「五塵具足」,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能夠假借----色、聲、香、味、觸,每一塵,都能帶動我們生起大乘善根、大乘菩提心。因為阿彌陀佛在整個因地當中,規劃、創造這個淨土,所花的時間也特別長。

有些人提倡往生「彌勒淨土」,你可以看看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通讚疏>,窺基大師把西方極樂淨土,跟彌勒淨土一比較,就差很多。其中一個差別,就是西方淨土有五塵說法;因為「兜率天」是有漏的世界,而「有漏世界」五塵,都是障道的因緣,一定要親自去聽彌勒菩薩說法才可以。

西方淨土不是這樣,你想去講堂聽阿彌陀佛說法也可以,你現在的心情,想要一個人獨處,到山邊林下坐著、看看鳥類、欣賞一下花,都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整個世界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我們常說:往生極樂世界是──即眾生心,投佛覺海;等於進入到阿彌陀佛所變現的莊嚴國土,到處是「法音宣流」,怎麼可能不進步呢!

結 勸

蕅益大師說:「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極樂淨土,雖然是一種安樂之法,但是這當中有醒夢的功能,是一種清淨、解脫之法。所以蕅益大師說:「不可不往生也!」我們應該清楚的觀察:極樂世界的安樂功德、解脫功德,進而產生一種「欣求極樂」的心情。以這樣的心情來念佛,這時候不但有信心,也帶有往生的願力,就是每一句佛號----信、願具足!

(5-3)

問:請問法師,什麼是「悟無生」,為什麼要等「華開」才悟無生,現在不能「悟無生」嗎?

答:「無生」是真理,「無生」的意思簡單講就是「諸法自性空」。大乘佛法觀察一切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所謂的「生」,是假借因緣而生;所謂的「滅」,也是假借因緣而滅。所以從法的本身來說,沒有真正的生,只是一種如夢如幻、變化的假象而已,所以從它的自性來觀察是「畢竟空」,這叫「無生」。

為什麼到極樂世界「華開」之後,才能悟無生呢?其實,你好像少寫兩個字,應該是「華開『見佛』悟無生」,這地方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佛」在那個地方,為你說法加持。

修學佛法,絕對不能忽略「人」的因素,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看佛教的歷史,哪一個宗派,只要有大德、善知識出現,哪個宗派就興盛,大德善知識往生之後,這個宗派也就凋零了。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很難悟無生?因為我們沒辦法遇到佛陀,所有的善知識,唯有佛陀才是最圓滿的善知識。

問:修淨土法門,可否觀想六道眾生一起拜佛、求生淨土?還是不必觀想,只要專注在佛號,最後再迴向給六道眾生?

答:我認為:如果你有往生的眷屬,還記得他的名字、也記得他的長相,那麼在剛開始拜佛的時候,可以觀想一下,是指「剛開始」;但是拜幾拜之後,你的心就要完全安住在佛號上,不能一路觀想,否則你這堂功課就分心了。我們剛開始觀想一下,只要功夫上路,就專注在佛號上,等到最後再作迴向,就可以了。

問:睡眠的時候,可否呼吸念佛入睡?

答:當是可以!不過,你在睡眠之前只能夠「修止」----專注佛號,建議不要「修觀」,恐怕觀到最後,你就睡不著覺了。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佛陀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以音聲為佛事,那麼極樂世界是以五塵說法,五塵本身是色法,並不能說法,是如何觸動眾生的善根?

答:「五塵」有很多種,比方說:

一、娑婆世界的五塵:是「業力所感」,如果是善業所招感的五塵,當然比較美妙;如果是惡業所招感的五塵,就比較丑陋。娑婆世界的五塵,是一種業感的緣起,當然不能說法。

二、極樂世界的五塵:是阿彌陀佛「法身所變現」,它的根源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所以下午說過,基本上到了極樂世界,等於是進入極樂世界的整個法身功德,而極樂世界的五塵,是法身所變現的,當然可以說法。

問: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具足五通,那麼這不表示他的六根互用,對嗎?

答:「六根互用」,那是初地以上聖人的境界,我們凡夫眼睛只能看色塵、耳朵只能夠聽聲音,聖人的六根是相通的,耳朵可以看、眼睛也可以聽聲音。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佛要解>上說: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很特別的。怎麼說呢?極樂世界的天人,從他的外表來看,具足所有聖人的功德,內心也保持正念、不打妄想,外表的神通比誰都強,又具足三十二相;所以從整個身心外表來看,感覺他不是凡夫,好像是聖人;但是他的阿賴耶識有漏種子,根本還沒有完全斷盡,還是個凡夫。所以你說他是凡夫、又有聖人的功德;你說他是聖人、他的煩惱又還沒斷。蕅益大師說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無法為它判教的!

如果你用天台宗的方式來判教,感覺上是聖位,事實上煩惱還沒斷;煩惱沒斷,卻表現聖人的功德。這是怎麼回事呢?當然是:「阿彌陀佛本願攝受」嘛!古德說是:「即眾生心,投佛覺海。」所以極樂世界是很難用一般的天台、唯識來判教的。

蕅益大師說: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凡聖同居土」,也就是:雖然極樂世界是「三根普被」,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十地菩薩都可以往生,但是真正「阿彌陀佛」國土的特色,就是對於那些帶業往生的凡夫,所提供的功能特別殊勝、特別強大!這一點,在<彌陀要解>中,蕅益大師有特別提出來。

問:師父!你帶我們走上西方之路,但回過頭來看看已故的眷屬,特別是自己還沒學佛之前,沒有好好的為他們送一程,那麼我們平常用功,如何幫助他們一臂之力,求生西方?

答:我們想幫助眷屬,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的,第二種是間接的。

一、如果你的長輩、父母還在,這樣最好,還在人道,你盡量講一些道理給他聽,講講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讓他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用這樣來帶動他念佛。我們給眾生最直接的受用,就是開啟他心中的智慧,這個最直接,只要智慧能夠開啟,他就知道該怎麼做。

二、如果你的長輩、父母已經往生了,你想要開導他,就有困難,因為他已經往生到其他道去,我們只能作迴向。

如果能夠給長輩直接開示佛法,蓮池大師說:「這是最上品的孝道。」----「弘揚佛法,開人智慧。」好比,我直接告訴你怎麼去種蘋果,之後你就可以不斷的受用蘋果的果實;由他自己內心的智慧,去帶動他整個善法,從覺悟的心,去帶動整個「滅惡修善」的修學,這是給眾生最直接的受用。

但是,這個人往生了,你要對他開示,也沒辦法,只好採幾個蘋果給他吃,用迴向的。已經往生的長輩、親人我們給他作迴向、放蒙山,無論他往生到哪一道,他的生活都會比其他的眾生好一點,但是不一定對他的「善根」有幫助。

所以如果你的長輩、父母還在,要趕緊開導他們佛法的道理;如果不在了,往生其他道,那當然只好用迴向。透過迴向,對他整個生命的物質、環境,肯定會有幫助,但不一定因為你的迴向而開悟了,這個恐怕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