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6-1)前 言

今天是佛七的第六天,佛七的功德即將圓滿;利用早上的時間,來跟大家談一談,在中國佛教當中,有關「禪淨雙修」的一些觀念。

正 文

「禪宗」跟「淨土宗」,在中國佛教,可以說修學的人最多、成就最廣的法門。禪宗,所強調的是觀這一念心,是以「心」為主;淨土宗是以「佛」為主,觀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而生起一心歸命的心情。所以理論上,兩個方向不同,一個是以「心」為主,一個是以「佛」為主。

然而實際上,這兩個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因為「心力可以感應佛力、佛力也可以感應心力」,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心」跟「佛」是互動的,不能完全切割。如果在念佛當中,能夠把禪宗的方法帶進來,對於念佛是有幫助的。

首先談談「禪宗」的修學方法,其實它的觀念很簡單,比方說,當初「二祖」去參訪「初祖」─惠可大師到少林寺去參訪初祖達磨祖師,那時候他站在門外,下了很大的雪,達磨祖師被他感動,問說:「你啊!不遠千里而來,有什麼事情要請教?」惠可大師回答說:「我沒有其他的要求,就是學佛以來,總覺得「弟子心不安」。我的心經常躁動,不論是念佛、持咒,總有一種不安穩的心情在干擾,如何消除這種躁動、不安呢?請和尚慈悲開示。」初祖說:「這很簡單!你把躁動、不安的心拿出來,我來幫你消滅。」這時候二祖一迴光返照──結果「覓之了不可得」,那個躁動的心,根本不存在。初祖說:「這就是我給你的安心法門。」從此禪宗很多公案,就從初祖跟二祖的對話,而開展出來。

從這些對話當中,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

第一個,眾生的病相

第二個,對治的法藥

所謂「病相」,當然禪宗所對治的,就是眾生躁動不安的心。<唯識學>上說,我們凡夫的「阿賴耶識」有很多業力,要是有罪業在,就會變現一隻螞蟻、一條狗;要是善業的話,就會變現人、天人。當在變現果報的時候,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有一個很嚴重的過失,它會在每一個生命體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

比方說,你前生是個男人,就會以男人為自我意識;今生變成一個女人,就會以女人為自我;在生命體當中,捏造一個自我出來。由此,我們的生命就以自我為中心,然後到處攀緣,弄得很躁動不安。

「自我意識」就是佛法所講的「無明」,也就是沒有觀察到心的真相。從唯識的角度來看,所有的過失、煩惱、罪業──你這個心,好端端的怎麼會造業呢?怎麼會起貪、瞋、癡煩惱呢?主要的根源,就是有一個「自我意識」,因此而跟眾生產生了對立,然後為了愛著自我、保護自我,就製造很多問題來,結果弄得自己躁動不安。

就像我們平常念佛,有時候念的很好、有時候就沒有信心,這個「自我意識」是生滅變化、躁動不安的。禪宗主要的下手處,就是要破壞這個自我意識,祖師常講的:「恢複本來面目」。

禪宗對治「自我意識」的病相,是用什麼方法呢?

很簡單,就是四個字:「迴光返照」,或者是:「正念真如」。

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就是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最初原點,我們的心是離一切相。那這個「自我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呢?是我們在清淨本性當中,自己捏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想像出來,想像有一個自我、這個「我」可以主宰一切。其實,它只是一個「虛妄相」,虛妄的東西,你一迴光返照,它就消失了。

我們一般人都是向外攀緣,沒有一個人,會自我迴光返照,所以總是被自我意識,帶得團團轉。禪宗教導我們,可以問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的生命體,是從什麼地方來?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禪宗就是引導一個人,「把心帶回家」--「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破除自我意識。

禪宗開悟的人,心都很安穩,心中沒有自我意識,就是一種平等的清淨心,然後從清淨心,「從空出假」,安立假相來廣度眾生。

很多人會說:生命的推動力,是靠「自我」來推動的,沒有「自我」,怎麼去造業呢?沒有自我,你還是可以運用你的菩提心來造業。因為菩提心,沒有自我的干擾,是穩定的。

我們淨土宗的人,假設沒有「禪淨雙修」,就像有些人,雖然佛號念得很多、數量很多、也很精進,但是你跟他接觸,從他身、口、意當中,感覺這個人自我意識很強;自我意識就是一種「無明相」,這時候他的佛號就念得很膚淺。

我們講「能念的心」會影響到「所念的佛」,當你經過禪宗的修學,把這種躁動不安的自我意識破壞、恢復到更深層的真如本性,以真實的心來念佛,那佛號的力量肯定是不一樣。

我們常說:心力可以去感應佛力!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口祖先留下來的古鐘,這個鐘特別的莊嚴,也特別的大,敲起來聲音很美妙。

有一天,魯國有一個重要的祭祀慶典要舉行,魯國國君希望在慶典當中,能把這口鐘掛起來,透過撞鐘來向天神禱告,希望天神能夠庇蔭魯國。所以他就找一個木匠來做個架子,把這個鐘給掛起來。

當然,這個木架困難度很高,因為鐘很重、又很大,不能做得太緊,太緊的話,這個鐘不能自由擺動,聲音就不好聽;但也不能做得太鬆,太鬆的話,這個鐘很重,兩三下搖晃,架子就垮掉了,所以架子跟鐘必須鬆緊恰當,困難度是很高的。

當這個木匠,接獲魯國國君任命後,他做什麼事?這麼重大的一個決策、設計,他並沒有馬上採取行動,而是先調整他的心──開始「齋戒」,息諸緣務,在裡面經行、靜坐。他說:「三天而忘身」,三天之後,他對身體的執著忘掉了,不覺得有身體的存在;「五天而忘心」,到了第五天的時候,已經不感覺心的存在了;「七天而忘我」,到了第七天,自我意識已經不存在了,內心就是一種寂靜、平等的心境。

這時候,因緣成熟了,他就拿著斧頭,走進森林,很自然的感覺到這棵樹可以、那顆樹不可以,把樹砍下來,然後很順利的把架子做出來,裝上去,果然跟這個鐘合得恰恰好。

工程完成之後,很多人嘆為觀止,很多木匠說:「哎呀!你的技術跟我們差不多,你最近是跟誰學習這種技術,怎麼把架子做得這麼好呢?」木匠回答說:「我把它做好,不是技術的問題,是心靈的問題。」他說:「我經過齋戒、沐浴之後,忘掉了身心世界,也忘掉了自我,根本就不在乎完成之後,國君跟國人會對我什麼評價;我把一切的得失心、成敗心,全部放下,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把架子做好,結果就成功了!」

其實,木匠的技術不是重點,技術只是一個工具,各位要知道,所有的技術,是要以什麼來推動的?還得要由你那「明瞭的心」來推動。所以你想想看:當你這念心總是:「弟子心不安」,老是活在得失、成敗當中,這樣可以把事情做好嗎?你自己就有障礙了!就是你自己─自我意識、得失心、成敗心,把你的能量給耗損掉了。

「禪淨雙修」的思考:是先根據「禪宗」的觀法,破除自我意識─把心帶回家;然後在很平穩的心當中,再「從空出假」─把佛號提起來。先用禪宗,來淨化我們的內心,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這叫做「禪淨雙修」。

蕅益大師說,這樣的力量很大──「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構成了心心相應、感應道交了,因為你用真實的心,自然能感真實的功德。

結 勸

一般沒有經過禪宗訓練的人,大都是活在一種虛妄的生滅心,那是很狹隘的。所以大家可以體會一下,試著不要跟著自我意識走;迴光返照,回到內心的深處,把「本來的面目」找出來,然後安住在那個地方。從本來面目,去發動佛號,這時候每一句佛號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議。因為你的心力不可思議,所招感的佛力也就不可思議!

(6-2)前 言

淨土宗,是一種「本尊相應」法門,整個修學重點,就是為了成就「感應道交」。這當中的主要方法是:以我們的心力去感應佛力。所以淨土宗的整個感應,是「莫向外求」─當你準備好了,佛陀的功德自然會出現;你沒有準備好,求也沒有用,這一點我們應該要清楚。

正 文

應該準備什麼樣的功德呢?

天親菩薩,提出了三點:

第一個,念佛人要有「禪定心」:透過對佛號的專注,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聽你自己的聲音,不斷的跟著你的聲音走,然後把散亂心收攝起來;所以先成就一種專注的禪定,把心中的佛號,很堅定的建立起來。

第二個,智慧心;

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就是貪戀娑婆世界──愛取三界的果報。所以當我們透過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而產生一種往生的願力,這時候我們在這堅定的佛號前面,多了一個方向、一個往生的方向;也就是,我們的佛號必須在一種禪定、智慧狀態之下,才能形成感應的力量。

第三個,天親菩薩引導我們要修大悲──「安住大悲,普皆迴向」。

「大悲」的意義:

前面修習禪定、智慧的所緣境,都是個人的身心世界,也就是心中所想的,都是狹隘的自利心情。那麼大悲心就不同了,它的所緣境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把心胸廣大起來。所以大悲心主要目的是:「把狹隘的心情,轉成廣大的胸量」,使令我們所修的善法、所修的善根,跟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相應。

諸位可以想一個問題:阿彌陀佛的心量廣大無邊,假設我們是自私自利的,這兩種不同心量,可以感應嗎?古人說:三輩往生都需要「發菩提心」,一個胸量狹窄的人,不可能往生的!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所以我們必須將前面禪定、智慧兩種善根,以大悲心,擴大到其他眾生,因為大悲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往生因素。

關於修持大悲心,在古大德的修學傳承中,有兩個重點:

一、先修平等心

由於過去的業力,使令我們來這個世間受報,我們跟眾生結過很多緣,好比你看到有些人、很歡喜,他看到你、也很歡喜,這是過去結善緣;但是有些人,你看到他、不歡喜,他看到你、更不歡喜,過去結惡緣;就是我們的心,對於眾生高高低低不平等,怎麼辦呢?

你要觀想:所謂的善因緣、惡因緣,都是不決定、都可以改變的!一個善因緣,如果你不好好珍惜,加以破壞,隨時可以變成惡因緣;如果是惡因緣,你好好去經營、改造它,也可以轉變成善因緣。

修大悲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個認知:人跟人之間的因緣,不決定!那是過去因緣所形成的,既然是有因緣,現在當然可以去改變。必須先有平等心,才能修持大悲心,否則的話,可能對某些人生慈悲心、對某些人沒辦法生慈悲心,為了把心中高低的分別抹平,所以先修平等心。

二、正修「利他」行

大乘佛法,就是一種利益眾生的心情。大乘佛法的弟子,跟眾生要有一種互動關係;一個人完全不理睬眾生,這樣的人,大乘法也走不下去。不管你修什麼宗派,你說跟眾生完全沒關係,他走他的、你走你的,那是修阿羅漢,不是修大乘菩薩。

大乘菩薩跟眾生永遠保有互動關係,所以我們在修大悲心之前,必須把你的生命體,跟眾生的生命體,找到一種「相互的關係」。阿底峽尊者說:最重要的就是一種「母子的關係」。

我們在三界當中,已經經歷無量無邊的生命,來三界投胎有太多次了,而每一個生命體,都必須假借一個母親,才能夠出生、成長。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包括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乃至於所有的人類,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因為我輪迴的次數實在太多了。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今生生命跳脫出來,回顧過去無量的生命,其實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雖然她現在相貌改變了、雖然現在可能彼此不認識了,但是她曾做過我的母親,對於我的恩澤,這一點是不能改變的。就是透過對無量生命的觀察,跟眾生建立一種密切的母子關係。

有了這樣的互動,進一步思惟,應該要「知恩、報恩」──現在好不容易成就善根,積集了拜佛、念佛的福報,我們願意把這些福德釋放出來,跟過去所有的母親分享;就是透過母子關係的互動,把自己的福報佈施出來,作一種「普皆迴向」。

宗喀巴大師在開示中說:我們修學佛法,不管修什麼法門,「心態」很重要。宗大師要我們想一件事:雖然我們習慣保護自己,好的東西都留給自己、處處愛著自己,結果我們得到什麼?只得到一次又一次的三界輪迴、一次又一次的生老病死折磨,什麼也沒得到。反過來看看佛陀的心情,佛陀處處為眾生著想、處處犧牲自己成就眾生,結果成就了萬德莊嚴。

所以宗大師說:自私的心態,對我們非常不利;我們產生錯誤的認知,以為保護自己才有好處,其實越自私、反而越得不到。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有一天,佛陀派了一位使者,到天堂、地獄去考察。這位使者先到「地獄」去,剛好地獄眾生要吃飯,大家都跑過來吃飯,使者就過去看看─地獄眾生怎麼吃飯的?原來地獄眾生每個人拿一公尺長的筷子,大家都想把桌上的飯菜,趕緊夾到自己的嘴裡。大家搶啊!結果筷子太長,大家都吃不到,弄得大家面黃肌瘦、身心躁動。使者看了很感嘆,就離開了。

接著,他又到「天堂」去,剛好天堂也在吃飯,大家也是拿一公尺長的筷子,但是天堂的人怎麼回事呢?他們是用筷子夾食物給對方吃,你把食物夾給他吃、他也夾食物給你吃,結果大家都很歡喜、精神飽滿。

「筷子」表示什麼意思呢?就是指我們的心態嘛!我們的心態有兩種選擇:第一個「往外」發展,你用施舍的心,來面對生命,當然你就獲得更大的功德;如果你執意把筷子「往內」伸,選擇自私自利,那你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的心態,會影響我們的狀態;也就是,我們今天想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一定要把胸量放大!

我記得懺公師父經常對我們開示說: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怎麼修呢?最要緊的就是:「學吃虧」。我永遠記住這句話,能夠學吃虧,才能夠培養那種「為公、為眾」的大悲心;如果一個人什麼事都是自私自利、佔小便宜,不可能修大乘法,所修的法門,不管多麼的妙,修什麼金剛上師什麼妙法,只要你的心態是自私的,結果只有一個:「雖修妙法,感果卑劣」。為什麼呢?所有的妙法,到你的心中都變成不妙了,因為心胸太狹小了!

我們要了解一個道理:所有的法門,都是由內心來創造的,所以心態才是最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慢慢去體會,為什麼祖師大德要我們學吃虧,就是──從吃虧當中,培養你的大悲心;從吃虧當中,培養你的福德資糧。

結 勸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看,我們學習利他、學習吃虧,可以把我們的胸量擴大,這樣才能跟阿彌陀佛的廣大本願,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佛七的最後一天,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安住大悲,普皆迴向!

(6-3)

問:師父,當我念「阿彌陀佛」聖號時,感覺內心空空洞洞、沒有力量,但是我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或者是念六字明咒,很快就能夠感受到力量,為什麼會這樣子?

答:我想你這個明瞭的心跟佛號接觸時,感到「空空洞洞」,表示你對佛號沒有信心、沒有任何信仰的力量。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呢?表示你對淨土法門一無所知,沒有「正見」。

我們今天對「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生起信心,可能曾經看過一些感應事蹟,所以跟「地藏王菩薩」一接觸,會產生一種「聯想」,聯想到一些感應的力量,因此而生起信心。即便感應的力量,是片斷的,但是你一直記得,所以讓你有信心。

我們對一件事,有「信心」,一定要生起正面的「聯想」!

比方說:你看有些人對鑽石有信心,有錢就去買黃金、鑽石,為什麼呢?他覺得鑽石可以創造富貴,可以拿鑽石來買房子、買車子,所以想到鑽石,就生起很多美好的聯想,所以對鑽石有信心。

信心是生起功德的根本─「信為道源功德母」,如果你有志於修學淨土,你這個明瞭心跟佛號接觸時,完全沒有感覺、空空洞洞的,這不是一個吉祥的徵兆。你完全沒有感覺,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完全無知,對於淨土的經論學習太少了!

我的建議是這樣:如果你真的有志於求生淨土,那你對於本尊相應法門,要有徹底的了解,要有很深刻、很深刻的了解,特別是<阿彌陀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要很熟悉。求生淨土的人,有兩個觀念要很清楚:

第一個:名號的功德

第二個:淨土的功德

一個是你現在所依止的本尊功德,一個是你未來要去的地方,兩個都很重要。我們對於名號要有信心、對於淨土要有願力,而這些都必須透過學習。

我覺得你對名號沒有信心,應該把<四十八願>徹底研究一下,然後把它整理一下,當你的心跟名號接觸時,哪些願可以消業障、增福報,是你今生能夠受用的;哪些願是你往生之後可以受用的。

基本上,我們這念心接觸佛號,可以啟動阿彌陀佛四十八種功德力,這個你要去了解。如果你不了解,當然是空空洞洞,佛號對你就產生不了作用。

我們一再強調:感應道交──心靈的力量是主動的,佛陀的力量是應機的;你有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感應!

「信心」當中,必須再加上「願力」!

這就不只是消業障而已,而是求生淨土的願力。那麼,這個佛號就能夠給你帶來兩個功德:包括「今生的消業障」,也包括「來生的往生」。

總之,如果你有志於求生淨土,我覺得你對「阿彌陀佛」的聖號,要很徹底的了解;對於來生即將去的淨土,你也要很清楚的了解;否則你很難修成。

佛法的修學是以「正見」來作引導的,不能用「迷信」來修行,八正道第一個是「正見」,然後產生「正思惟」,是這個意思。

問:請法師開示,有周圍的佛友說,佛教承認「一貫道」是佛教一派,有些佛友都參加「一貫道」,請法師解釋,好讓後學有正確的方向?

答:「一貫道」跟佛教完全沒有關係!

佛教雖然有很多宗派,大乘八宗,但是「一貫道」跟佛教沒有關係。我在台灣有聽過「一貫道」的講師講<六祖壇經>、<無量壽經>,這都是佛說的經典。但是他們所講的內容,跟我們佛法傳承所講的,完全不一樣,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解釋經典?跟佛教的祖師說法完全不同,所以「一貫道」跟佛教,基本上是沒有關係。雖然他們也引用佛經,但是他們在解讀經文,並不是依照佛經來解釋。

問:請法師慈悲,修西方淨土的居士,如果參加以「彌勒菩薩」為主的晚課,算不算雜修,是否能夠迴向往生淨土?

答:如果說這個共修,是有「特定宗派」,比方說專修彌勒法門,所有大眾的整個心態,都是專修「彌勒法門」的,那我認為你不適合參加,因為這個「潛移默化」的力量太大,你很難抗拒大眾的力量。

我覺得學淨土的人,「教理」可以多聽,但是「行門」要專修,因為修「彌勒菩薩」,有「彌勒菩薩」的本尊、有「彌勒菩薩」的修法,我們講「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參加「彌勒菩薩」為主修的晚課,我認為這是雜修。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當我們打完佛七之後,回到家裡,應該如何繼續精進?

答:既然已經設定了往生目標,當然就要成就「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正念,包括信心、願望、念佛的力量──「信、願、行」三資糧,所以我們在修學的時候,要兼顧解門和行門。

古德告訴我們:「解門宜廣,行門宜專。」你想要學教理,其實可以聽聽唯識、天台、中觀都可以,只要這位講經法師,不譭謗淨土,都可以去聽;對淨土沒有偏見,他是如實宣說教理,我覺得都可以聽。但是「行門」一定要「三業專修」──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這就不能夾雜了。

修淨土法門的人,要重視拜佛,這個很重要,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修歸依。每天最起碼要拜四十八拜。我們作功課,當然是由粗到細,沒有人到佛堂,馬上就靜坐,不可能。因為你在外面忙得這麼躁動,靜坐的心很微細,所以調心之道,一定是由粗到細,必須要有一個起點。

我們到佛堂,第一個先拜佛,慢慢拜,一方面拜、一方面念十句佛號;拜完之後,稍微經行一下、走幾圈,然後再靜坐、念佛;念個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之後看你要誦經,或者持咒;然後迴向,起來拜三拜,結束;差不多一個小時。

作功課,一定是由粗到細:先「禮拜」、然後「稱念」、然後「修止觀」;等心靜下來之後,才修止觀、誦經。如果你不會修止觀,你就誦經,誦<般若心經>、誦<阿彌陀經>都好;讓心靜下來,去體會佛法的道理,一次又一次把佛法的道理咀嚼出來,消化成你心中的觀照;然後把文字的佛法,轉成你心中的一種智慧觀照,慢慢、慢慢的你心中的光明就會增長;這樣,你的身口意也就開始改變了。

總之,解、行的功課,解門可以多聽,行門一定要專。在拜佛時,我建議先專拜「阿彌陀佛」,每一個星期,可以加拜一部「八十八佛」。

你一定要跟「阿彌陀佛」結下一個很深很深的因緣!

蕅益大師說,佛陀要救拔你,緣缺不生──如果因緣不具足,他也沒辦法救你。雖然說「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四十八願,但是必須把你的心跟佛陀之間,建立好橋樑,就是「有緣」,這樣佛的功德,才能夠加持進來。如果你平常對「阿彌陀佛」,沒有拜佛、也沒有念佛、也沒有憶念淨土功德,「阿彌陀佛」要加被你,很困難,緣太疏遠了!

所以,有志於求生淨土的人,我覺得跟「阿彌陀佛」要多結緣,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觀想、歸依等等,這個平常都要做。

沒有平常的結緣,不可能有臨終的接引。

問:修淨土法門的人,福報不可用在享受來生的安樂,那麼淨土法門,應該怎麼迴向呢?

答:「福報」可以創造我們身心的安樂,但是福報往哪個方向跑,跟你現在心中的「願」有關係!

好比有些人前生的福報,就表現在「吃」的方面,吃都吃的很好,因為他心中有這樣的願望,所以福報就往這個方向跑;有些人今生「衣服」穿的很漂亮,有些人房子「住」得很好;當然第一個是他有福報力,第二個是他心中的願力,有願力,福報就會往那個方向去。

修淨土的人,不求來世福報,我們求什麼呢?我覺得淨土宗的人,應該迴向:「願我臨終無障礙」!能得到「善終」,這也是福報。

我們中國人講「五福臨門」,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善終」,希望臨終的時候,沒有障礙,身體不能有障礙、心情也要保持平靜。如果是死於非命、意外死亡,那對求生淨土的人,非常不利。所以我們應該把平常的福德,迴向到:「臨終無障礙」。這樣子,對我們臨終的正念,是有幫助的!好!諸上善人,萬緣放下,佛號提起,念、誦、聽!

第七天:念佛迴向,佛七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