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我們講到本經的事修,那麼佛陀在講完理觀之後,為什麼要講事修法門呢?主要是針對我們末法眾生;我們末法眾生遇到了兩個障礙:第一個、魔強法弱的障礙──就是整個外在環境的誘惑、干擾勢力太大了,很容易讓我們產生破戒的行為。第二個、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可能在學習佛法當中產生破見,這個更可怕了。所以佛陀針對末法時代,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理觀當中,又開出了兩個事修法門來形成一個道場。這個道場的建立,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遠離內外的魔事。第二個是保護菩提善根,來保護末法的修行者;第一個就是持戒,第二個誦咒。第一條戒就是淫戒,主要的目標就是達到『其心不淫』,是這樣的一個目標,它是整個持戒的標準。

菩提之本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判決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什麼是菩提的根本呢?

就是以其心不淫才是一個菩提的根本。是故阿難,假設一個人他內心當中,他根本不想去調伏淫心;也就是說:他是把淫慾的心當功德想,放縱淫心,但是他可也修禪定,甚至於廣修福德,那麼他也是認為他是成就無上道了。事實上,他是怎麼回事呢?如蒸砂石,欲其成飯,其實他是拿這個砂石,想要成就飯;那麼用火去烤,這個火就是他的加行,他每天也是拜很多的佛,甚至是持很多咒語,經百千劫只名熱砂,它根本是砂嘛。為什麼呢?因為此非飯本,砂石成故;他沒有找到一個成佛的因地!成佛是以菩提的清淨心…以菩提心為根本,他沒有安住菩提心,所以這個就是沒有找到根本。那麼這是譬喻什麼?這以下合法:

我們以貪愛淫慾的色身,來追求佛陀的妙果,縱然在佛法當中,有少許的多聞的妙悟,乃至於有很多、很多的少分的禪定,或者少分的神通,其實皆是淫根。因為你根本上是以淫心為根本,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輪轉三塗,必不能出。

這輪轉三塗我們解釋一下:

一個人,他以淫慾的心,如果他沒有犯根本,他也修福、修慧,那麼他本身不是馬上墮三惡道,他先入魔道,享受魔道的福報,但是因為在魔道當中,他會產生邪知邪見,散發錯誤的訊息障礙修行人,最後魔道享盡以後,再墮入三惡道去,是這樣子。所以他福報還在的時候,他暫時不墮落,所以你看很多邪知邪見,他也沒墮落,因為他福報還在!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這個佛果菩提是怎麼能夠修證得成功呢?你根本沒有找到它的因地,你沒有找到這個米,你不可能煮成飯的。那應該怎麼辦呢?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這個是根本。

這裡,蕅益大師把斷性亦無當作──理觀;這個身心俱斷是叫做──事修。

我們對治淫慾心──

首先先修理觀斷性亦無,你一定要相信一個真理,就是你這個明瞭心,是本來沒有淫慾心的;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因為你本來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麼本自清淨怎麼就有淫慾心呢?那是無量劫來的一種虛妄的熏習產生一個假相而已,它沒有真實的。所以首先我們先了解斷性亦無,先修理觀,先正念真如,然後再從事修上來對治這個淫心的身心──遠離身業的淫慾,再遠離意業的淫慾。這個是對治止觀。這樣子對於無上菩提才有成就的希望。

這個斷性亦無我們解釋一下:

為什麼不是直接事修?是先理觀呢?

在宋朝有兩個大居士:一個叫蘇東坡、一個是秦少游,這兩位大居士。有一天,這兩個大居士出遊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一個乞丐,身體很髒,穿著一個破舊衣服,身上長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你看看這個虱子,肯定是從他污垢的身體長出來。秦少遊說:不對,是從他的衣服長出來的。兩個人就爭執起來。說:不對!一個說身體,一個說衣服,爭論不休啦。那好,我們來問佛印禪師好了!兩個人就到佛印禪師的地方,問說這個虱子到底是從身體生起的?還是從衣服生起的呢?佛印禪師說:你們兩個都對!虱子的頭是從身體生起的,虱子的身體是從衣服生起的。(註:也可說是都不對。)

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話,不過佛法經常會有這種觀念,就是說A也沒有,B也沒有,這A跟B結合在一起就C把創造出來了。很奇怪!A也沒有C,B也沒有C,但是A加B碰撞在一起,就把C創造出來了。你看我的心沒有煩惱,心哪有煩惱?有煩惱你拿出來看看!外境當然不可能有煩惱,外境是個色法!

心沒有煩惱,境也沒有煩惱,怎麼心、境一碰撞,就把煩惱的假相創造出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所以這個虱子從什麼地方來呢?當然佛印禪師的答案,就是從你內心中來!心念一動就虛妄生起。你看身體本來沒有虱子吧,衣服也沒有虱子吧,但是虱子要產生,第一個要污穢,第二個要溫暖,一定要有衣服。那你的身體跟衣服接觸的時候,如果那個溫暖的感受出現的時候,虱子就這樣──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就出來了,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

首先:你要站在一個你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不能住在煩惱來對治煩惱,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要先脫離煩惱以後再來對治它。

所以對治止觀──佛陀是先講完二十五圓通的正行以後,再講持戒誦咒的助行,這個次第諸位要清楚。

遇到事情──

先迴光返照,不是先馬上念佛、持咒。我們遇到煩惱,不是馬上提佛號…不是哦,這個是錯誤的。你不是它的對手,你怎麼是阿賴耶識的對手?你想想看:你遇到事情就起佛號,你佛號念多久?念幾十年吧!你煩惱在你心中活動多久?它都無量劫來陪著你!你是它的對手啊?所以我們遇到煩惱,不是提佛號,先理觀你從什麼地方來?覓之了不可得,先跟煩惱脫離,先修斷性亦無,然後再加以對治,這個次第不能錯的。

你這樣子,才能對無上菩提有成就的希望,因為你找到一個菩提的因地。以祖師的說法,至少你先找到路頭。修行最怕就是──你根本找不到路頭。這個高速公路在哪裡?我根本找不到交流道。這就糟糕啦!你不知道怎麼修行了。我修行比較懈怠,每天只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時間用功,但起碼我知道正確的方法,那你就會進步!你要是現在還在市區打轉,找不到高速公路,那你就完了!你根本就是找不到路頭嘛。你上了高速公路,你的車子雖然開得很慢,但起碼你是每天都在增上當中,每一天都往菩提道路上走。一個人的可怕就是盲修瞎練,修到最後進入魔道你也不知道,那你不是很冤枉嗎?

開悟的《楞嚴》──就是你要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根本,什麼是虛妄的根本,一定要把它揀別出來。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佛陀這句話講得很清楚、非常的肯定,就是如我前面所說的,這個是正知正見;假設相反說:淫慾是善知識、是幫助我們修行的;這個是邪知邪見魔王所宣說的。

我們常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它把這個邪、正的根本,分得很清楚!這個在淫戒當中的一個根本思想,就達到『其心不淫』。『其心不淫』的意思不是說,我們現在開始都不起淫慾心,那沒幾個做得到,不是這個意思。它的意思是──你的心,必須安住菩薩種性,當你起淫慾心的時候,你對淫慾心是抗拒的,關鍵在這個地方!其心不淫,這個在菩薩戒,有一句話,是可以作一個批註的──

什麼叫其心不淫呢?

菩薩戒說:若諸菩薩…無違犯者:為斷彼故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

說:這個初心菩薩他受了菩薩戒,他也安住真如來對治煩惱,為斷彼故他真的想要斷除煩惱,但是他畢竟不是煩惱的對手,但是他已經怎麼樣?生起樂欲,他已經用種種方法來對治了,但是無奈煩惱粗重而數數現行,這個是無所違犯的。因為這個菩薩已經開始不順從淫慾了,他有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他的抗拒力量生起以後,表示我們看到他未來的希望。

佛法是重視未來的──

說:你現在表現不夠好,但是你未來是不斷在進步。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生起一種對治的樂欲。一個人最可怕就是起顛倒,他根本就不知道錯在哪裡!佛法的意思:你知道你錯了,你就有希望。

你看:有很多人譏嫌佛弟子說,你一個佛弟子,你也是有過失啊!

佛弟子是明白道理的,一個有正見的人有過失,跟外道沒有正見有過失,你覺得哪一個重,你們猜猜看?外道──沒有正見的。對的。外道在造罪,他是依止邪知邪見,他是無慚無愧、全心全意的造罪。你受了菩薩戒,你偶爾犯罪,你可有慚愧心啊,慚愧心在造罪是踩剎車,那個車子撞上去之前,他踩了剎車,他那個慚愧心──西方有人不肯,他有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人就有希望了。

所以有些人不學佛法,你不學佛法,你造罪是全心的造罪,不是說你不知道就沒事。佛法說,明知故犯是比較輕。對啊,因為你抗拒不了煩惱,但是你知道錯了。一個人最可怕是愚癡,因為你不知道你錯了,這個時候你造罪是全心全意、無慚無愧,把你所有的心力放進去造罪,這個就變魔道了,因為根本成淫。你不知道你錯了,這就很可怕了。

我們要知道其心不淫──不是說你不起淫慾,而是你已經安住在真實的心性,但是煩惱不斷的活動,但是你不斷的抗拒,不斷的抗拒,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不斷的懺悔,你還是走在佛道當中,因為你的根本是菩提。

《楞嚴經》它論你的根本、你的因地發心,它不論行為的;《楞嚴經》的修學是論心、不論境,你一旦邪知邪見你就沒救了。所以這個開悟的《楞嚴》就是:它要你分別什麼是真實的根本,什麼是虛妄的根本。這個地方,大家要把經文的道理讀出來,它不是論斷行為的;它是論斷你的發心──你的覺性不能失掉。

前文它所對治的是一種貪愛的煩惱,這以下對治的是瞋心。什麼叫殺呢?斷有情命,以瞋恨之心,來斷絕有情眾生的命根——殺戒。

壬二、殺戒

持戒功德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犯戒過失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先看第一段總標──持戒的功德。

那麼在殺戒當中,它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跟前面一樣──六道眾生要做到其心不殺,本經在論斷殺盜淫妄的時候,都是論心、不論境,你內心當中不能有這種瞋心,當然瞋心是從對立而來。

藏地的法王曾說:一個人會起瞋心,就是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

這怎麼辦呢?你一定要修自他平等,一個人要沒有瞋心,就是你自己要思惟──我們跟眾生沒有太大差別!我們凡夫的對立心,是認為自己是跟別人與眾不同的,這個很嚴重的問題──自我意識。你看我們看相片的時候,一定先看自己在哪裡。對啊,你認為你自己與眾不同。其實我們有與眾不同嗎?沒有。每一個眾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就算別人講出一些我們不喜歡聽的話,他有他的立場,如果我們今天跟他立場交換了,我們可能也是講這樣的話。每一個人因為站在不同的位置,做他該做的事情,如此而已。所以從一個明瞭的心來說,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這個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我們從一個自他平等當中──化解對立,這個叫其心不殺。

以下說明殺生的過失──

說:我們修學三昧的目的,本來想要出離三界,甚至想要成佛道的,但是我們放縱我們的殺心,不但不能出離三界,還可能會有以下的過失。即便你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禪定,假設你放縱你心中的瞋心,最後的結果是落入神道。神道我們後面再解釋,先看經文:

上品之人,為大力鬼王,神就是有福德的叫神,沒有福德叫鬼,其實就是鬼類,只是他有福德。那麼這個人有福德力,又有少分的智慧,他因為瞋心重,就變成大力鬼王,變某某大帝、某某國王等等;中品的是飛行羅剎,他能夠飛行,比方說城隍、土地尊神、山神等等,他們在地上是可以飛行的,諸鬼帥某某大將軍等等;下品的就是不能飛行的…在地上跑的,羅剎,羅剎當然是吃眾生肉的,這些鬼神也都有他的相應的徒子徒孫,而且都是邪知邪見,認為自己成就無上道。

前面的貪愛心,是落入魔道;這個瞋心重的,是落入神道。比方說:我們過去很多的戰場上的英雄,很容易墮入神道,神道的根本就是瞋。

在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裡面──瞋心是不能給它任何理由的。

你說:欸…我為了要保護國家、我要消滅什麼集團,我必須把他消滅,沒有這種理由…神道!即便你是善業強,你也頂多是大力鬼王而已。我再講一次──大乘佛法的因緣觀,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你不能夠說:欸…我是維持正義,沒有這種事情。

菩薩維持正義是用慈悲心,廣開方便,用善巧方便來化解問題,不是用對立的心態來處理問題。

這個大家要清楚:不管你是什麼理由,你只要瞋心重,以瞋心為根本,來修學,最後是神道,不管你給自己的瞋心,加上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因為你的根本就是瞋。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廢權防難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這一段文講出佛陀對於末法時代的預言。他說:我滅度之後,在末法時代,這個所謂的魔強法弱、邪知邪見的時代,有很多、很多的鬼神就開始出來活動了,因為這個時候大威德善知識不在了。他們講出一個什麼樣的思考呢?他說是食肉得菩提路,說是:酒肉穿腸過,但是不妨礙佛在心中坐。他們提出一個邪知邪見說:吃肉不但是不妨礙聖道,而且是會幫助聖道,食肉是有助於菩提路。這地方有問題!佛陀就解釋問題出在哪裡:

佛陀說:阿難!即便佛在世的時候,佛陀對比丘是開緣食五淨肉。(五戒是開緣吃三淨肉;比丘是開緣吃五淨肉。)

三淨肉、五淨肉之內容──

前面三個是相同的:第一個不見殺,你眼睛不能看到這個眾生被殺,只要你看到,這個肉你就不能吃了。第二個不聞殺,你不能聽聞到它被殺的聲音。第三個不為我殺,這個眾生不是因為我,它才被殺;它本來就被殺死,不為我殺。第四個是自然死亡。第五個是鳥獸的殘食,鳥獸吃剩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是開許比丘、比丘尼在托缽的過程當中,食用五淨肉,是可以的。但是為什麼可以呢?佛陀解釋當時的理由說:這些五淨肉都是佛陀的神通變化所成,所以它本身沒有生命現象。佛陀不能創造一個眾生,阿賴耶識是不能創造的,阿賴耶識要造業、熏習才能夠創造出來。所以佛陀創造了眾生,只就是一個假相的作用而已,它沒有命根。

佛陀為什麼要創造五淨肉讓比丘吃呢?

因為在印度,它的土地很潮濕,雨水很重,而且土地很多的砂石;在這樣氣候潮濕又很多砂石的情況之下,一般的蔬菜根本很難生長;比丘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弄到最後沒辦法生存啊!所以佛陀大慈悲心,為了維持比丘生命的相續,就變現五淨肉讓比丘來受用;以大慈悲心變現一個假名假相的肉,使令比丘得到這樣的滋養。來維持他的生命。這裡是講佛在世的時候,因為這些肉是沒有生命的,所以你吃下去,不會跟眾生結惡緣,不會影響你的慈悲心的,這第一點──因為對方沒有瞋心。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這個是講佛滅度以後──佛陀滅度以後,佛陀的神通力消失了,那些用神通變現的五淨肉,當然也都沒有了,所有的眾生肉,都是一個實在的生命的個體。你吃它的肉,你就欠它一個肉債,這樣怎麼能夠做一個大乘慈悲為懷的佛弟子呢?

食肉有什麼過失呢?

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禪定,皆大羅剎。就是你吃肉吃久了,酒肉穿腸過,不是佛在心中坐,是羅剎在心中坐!你的心態改變了,那麼報終之後,必沉生死苦海,不是一個大乘佛弟子了。這種食肉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說:你今天吃它的肉,來生它吃你的肉,那麼你們這個冤結怎麼解開?那麼你什麼時候能夠出離三界呢?

這個地方的殺心有兩個障礙:

第一個是命債──你直接殺生。

第二個是你食牠的肉—肉債。這兩個對我們出離三界都產生障礙。

蕅益大師提出一個問題:

說:佛在世的時候,佛陀用神通力變了五淨肉讓大家吃;那為什麼佛陀不直接變成蔬菜就好了呢?

你就變成蔬菜讓大家吃就好了,免得大家後世產生疑惑!說:欸…吃肉有什麼關係呢?佛在世的時候比丘也吃肉,大家會產生疑惑。蕅益大師說:佛陀不能變現蔬菜,不可以!因為違背世間的假相,那個地方到處都是砂石,結果佛在世的時候變現蔬菜,你不覺得很奇怪嗎?大家就覺得這佛法很奇怪,很奇怪就不適合人世間,就表示這個不是我可以修學的,因為佛陀的生活層次跟我們差太多了。

《金剛經》講:菩薩觀一切法空,他不能壞世間的假相!

佛陀來到人世間,他也要示現出生,乃至於結婚,結婚以後才開始出家、修道、成果。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的覺悟,不能夠破壞假相來論覺悟,不可以的!就在眾生的假相當中來論覺悟。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不可能生長蔬菜,佛陀就不能變現蔬菜,因為當時的環境大家都是畜牧這個羊啊、牛啊,那佛陀只好隨順當時的因緣,以慈悲心變現羊肉、牛肉來讓比丘食用。

諸佛教誨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解脫之本

舉 喻: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法 說: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奶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份,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份,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判決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一段,佛陀一個真實而明確的教誨說:阿難!汝等教導末法眾生,在修大乘三昧的時候,除了斷淫之外還要斷殺,這是先佛世尊,第二個決定不可改變的,一個清淨而明確的教誨。

為什麼佛陀要教誨斷食眾生肉,乃至於斷殺生呢?以下先舉出一個譬喻說:是故阿難!假設一個人,他修行很用功,每天做很多功課,也修學禪定,但是他就是喜歡吃眾生肉,好像什麼情況呢?就像一個人,把自己的耳朵塞住,塞住耳朵,當然他是很怕聲音,他不想聲音出現,但是又高聲的喊叫、創造聲音,希望別人不要聽到,你欲隱彌露。你本來要離開三界,你本來就要降低生死的業力,結果你不斷的去創造生死的業力,但是你又想出離三界,那你不就是矛盾嗎?你一方面想要遠離三界,你又跟眾生結下一個生死的業緣,你又欠牠的肉債,甚至於欠牠的命債,那你就互相矛盾。以下合法:

說:身為一個持戒的比丘,乃至於持戒的在家菩薩及諸菩薩,在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就是說一個在家菩薩,受了菩薩戒,或是一個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即便在歧路,就是鄉間小道行走的時候,看到有生長功能──草非有情物,但是它看起來欣欣向榮,有生長的功能;我們尚且不去蹋,當然也不可能去手拔。目的在哪裡?培養慈悲心!更何況一個發了大悲菩提心的人,去吃眾生的血肉來充食呢?你連草都不忍心去蹋了,何況是一個有生命現象的眾生呢!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慈悲心跟日常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你的身、心是互動的,你本來有慈悲心,但是你不斷的吃肉,吃久了,你的慈悲心就失掉了。《梵網經》說:食肉之人,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你不斷吃眾生肉,有兩個過失:

第一個、你的慈悲心會慢慢不知不覺的喪失掉。

第二個、眾生看到你,會不喜歡你。這兩個問題都很嚴重。

在《宗鏡錄》裡面──永明大師講出一個身心互動的譬喻,他說:有一比丘在森林中修學止觀,在打坐當中,猴子從旁邊經過,看到比丘威儀具足,生歡喜心。一群猴子就從樹上跑下來獻花、獻水果,來供養這個比丘。比丘結夏安居三個月以後,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離開了。離開以後來了一群外道,外道看看這個地方…欸!不錯哦,環境也不錯哦,值得留下來修行。外道就在那邊修行。但是外道修行沒有正法,有人是身體斜躺在地上,有些人是一隻腳站在地上——金雞獨立,就是各種姿勢都有。過去供養比丘那些猴子,過來看到就很生氣,這些人怎麼是這種動作?猴子一開始當然忍住,看不下去了,整群猴子就衝下來,把外道按住,強迫他們坐好──雙腿盤好,兩個手也放好,眼睛閉住。當然外道一開始抗拒,但是久了,欸!這個動作也不錯,幫助攝心。當猴子把他們動作調好以後,欸…這個外道成就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以你色身的動作,的確影響你內心,是有關係的。

你不斷的吃肉,你要小心啊!你過去在佛法當中栽培慈悲的善根,一點一滴在喪失當中;而慈悲心喪失了以後,你跟菩薩道已經不相應了,你是走入神道,你的菩提道路已經開始在變換了,你都不知道,你本來是高速公路往北上的,結果走到南下去了。

食肉在本經是非同小可,佛陀講的很嚴重──因為會改變你的心態;嚴重的話,改變你的種性,從一個菩薩種性變成一個神道的種性。

應該怎麼辦呢?這以下講出三個重點:

一、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這以下有三個要斷的,而且是有重的、中等跟輕的;最重的是──絲綿絹帛,這個大概最嚴重;不服,當然是不服食,不能去吃,也不能服用,服食跟服用,用就是穿…穿它的衣服、鞋子。所有的過失當中,用這個絲織品是最重的,絲織品是直接殺生而來的。

諸位!我們絕對不能用絲織的棉被,不可以!

因為一條絲織品的棉被,是要殺害多少的眾生生命,才製造出來的;你就知道──你每天蓋棉被,你跟多少眾生結下了命債。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真相──沒有一個眾生,它是心甘情願把牠的生命獻出來…沒有一個,都是被強迫殺死的。那麼它心中的恨,跑哪裡去了?諸位你想想看。所以這個絲絹帛是最重的——絲織品。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大小乘都不開許,沒有開緣情況,不管你多冷、身體多病痛,完全不開,大小乘都不開緣,因為這個殺業太重了。

第二個、靴履裘毳,這是中品的。靴、履是動物的皮做成的鞋子;裘是野獸的皮做成的衣服叫裘;毳是野獸的毛,做成的衣服。這些小乘開緣,大乘不開緣;小乘有老病的情況之下,開許穿皮鞋、皮毛的衣服來御寒,大乘是不開許的,沒有開緣,這是中品的。

第三個、是比較輕的奶酪醍醐;乳,是直接分泌出來,叫牛奶;經過提煉的叫酪;再加以精緻製作的叫醍醐,就是牛奶的精製品。這一些因為跟殺生沒有直接關係,你吃它的牛奶,並沒有去傷害它,所以大小乘皆開緣──在有老病的情況之下、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有開緣。

如果──你能夠遠離絲綿絹帛、靴履裘毳跟奶酪醍醐,如是的修行人,於世間是真實的解脫。因為你再也不跟眾生結下惡緣了,所以你的生命是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你的生命,已經不再造惡業,只就是在隨緣消舊業,你不再造新殃,你跟三界慢慢脫離了。何以故?因為你去吃它的身體,還有它的部分,什麼叫部分呢?那個…皮啦、毛啦、牛奶等等,你就跟眾生結下一個生死的業緣,這種情況,就好像是一個人食地中的穀物,足不離地。

我們解釋一下:在經典上說,人類在劫初的時候,是有神通的,從光音天下來有神通力,他能夠離地飛行;但是這些天人,後來因為貪愛大地長出的百谷,吃了大地生長出來的東西,就產生地氣,你吃了它的東西,你就跟它結緣,從此以後就離不開大地了;因為你吃了大地的東西,所以他的神通就失掉了,就再也飛不回去光音天了。這意思就是說:你不斷的吃眾生肉,你跟牠結下惡緣,你再也離不開眾生了,你當然你也離不開三界。

怎麼辦呢?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份,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你一定是色身跟內心,都要能夠遠離牠的身;身就是血肉,身份是它的皮毛、奶酪…等等,不服用也不服食,這個人才是真實的解脫。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能夠如此宣說的,是正法眼藏:相反宣說的是邪知邪見。

這裡的重點就是記住:我們不要去欠眾生的命債跟肉債。

有一個禪師,他行腳到一個鄉村,剛巧這個鄉村在辦喜事,這個禪師他是有神通,就講出一句醒世的話: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他說:眾生的顛倒相是很可憐的。怎麼說呢?你看孫子娶祖母──這個祖母,因為前世貪愛孫子,所以來生就變成他的太太;牛羊為上座──過去這些人吃了牛羊,現在牛羊變成人,反過來吃這些牛羊;六親鍋內煮──六親眷屬現在淪為鍋內的眾生。

諸位你看《印光大師文鈔》,他對於吃素是很強調的。如果你想今生離開三界,吃素就非常重要了!為什麼呢?我們之所以往生,有兩種力量:第一個、你出離的力量。第二個、三界對你繫縛的力量要淡薄。第一個是你念佛的力量要強,第二個是綁住你三界的那個業力要淡薄。你不斷的吃眾生肉,你不斷的欠眾生的命債、肉債,你臨命終就很難離開,你是跟你自己過不去。有些人他很容易跳出去,你跳不出去,因為牠綁住你的力量太強;就像佛陀講的譬喻,你不斷吃大地的百谷,你就跟大地結緣,產生一種吸引的力量。

所以本經在吃眾生肉這部分,是制的很重,你看它全都是在講眾生肉──第一個、妨礙你的慈悲心;第二個、你種下一個眾生的業緣,你要出離三界相對困難。當然這個地方的重點,還是在其心不殺,即使你一時之間不能馬上改變,但是你一定要生起正知正見,要起慚愧心。因為本經很重視你的因地──就是菩薩種性。你即便有過失、你內心很清楚、生起慚愧心,你的心還是安住正道,你還有救。所以在本經,最怕的是你起顛倒,那就沒辦法了!在《楞嚴經》裡面,起煩惱你還有救,起顛倒的話,你就沒救了,因為你的修學根本已經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