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雖說空,行在有中

【疏】罪從緣生,生便有業。招集增漏,偏非道務。今冒染大度,罪福本空,心同俗染。未思洗蕩,捨棄眾外,義同不足。後乃懺伏,更作法收。

【記】《梵網》云:「口雖說空,行在有中是也」。今世禪講,多墮此見。但知心空,不知心有。諸大乘經,皆談二諦。若專空寂,空則非空。縱使空空,還成偏計。智者云:「業性雖空,果報不失」。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卷三

【大意】

所犯與戒律相應的罪,都是因緣聚合所生。無論善的、惡的,只要身口意有所造作,業因就會形成。造了不善業,自然招感未來的苦報,並增長這種有漏法,致使跟斷除生死輪迴的修道完全相背離。現在假充大乘的教法,講說罪和福都是因緣所生,體性都是空的,並沒有真實性。雖然講說這樣的道理,但做的還是煩惱所驅使的行為;嘴上說的是佛陀的教法,心行卻相同於塵染的俗人,心口不能相應。現在沒有好好去思維如何來懺悔、去掉罪業的事情,反而不肯懺罪;那麼僧團就會做法將他捨棄於僧外,如同不足僧數的人一樣。因此眾法和僧利,都不能跟他共同。假使後面他肯懺悔,願意俯首認罪,僧團才可以給他做羯磨解掉。

在記文裡。《梵網經》裡講到,「口雖說空,行在有中」。現在(宋朝)的禪師大多落於此見。只是知道這個心是空寂的,不知心在緣起方面,有隨緣的作用。大乘經典中,大多談真俗二諦。要是專門執著於空,即落無明,不是真空,還成偏計;也不是妙有,還屬偏於空的這種執著。智者大師講:「業性雖空,果報不失」。雖然法性本來是空寂的,但是在緣起方面,因果不會有一點差錯。

【注】

《梵網》:「從於今時乃至盡未來際,終不更造一切惡業。所以者何?業性雖空果報不失」。引自《法華三昧懺儀》,見《大正藏》,46冊952頁中。

真空:(一)真如之理體遠離一切迷情所見之相,杜絕‘有、空’之相對,故稱真空。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空真如、唯識所說之二空真如、華嚴所說三觀中之真空觀等均屬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稱為妙有;非空之空,稱為真空。此乃大乘至極之真空。(二)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稱真;以其離相,故稱空。乃空無一物之偏真單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卷1上。引自《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