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滿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經》云:「有善男女,佈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論》云:「由戒故施,得清淨也。」

所以然者。初受戒時,已行三施盡眾生界,故財有量,不及此也。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眾生界。財為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

又云:由戒故施淨者。《智論》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故云:六波羅蜜在心,不在事等。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卷十

【大意】

《善生經》講,善男女的四事佈施,哪怕佈施一百年,滿足了四天下所有眾生,也比不上一日一夜的持戒功德。為什麼持守五戒的功德勝於佈施的功德呢?因為受戒者最初受戒時,發誓不殺生、不偷盜等,是對一切眾生所發的誓言,這樣就已經行了三種佈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佈施遍滿一切眾生。而財物的佈施比較局限,不能普遍施與眾生,是有限量的,因此比不上持戒佈施的這種功德。

最初受戒時,誓言要斷一切惡。盡形壽不偷盜,就已經佈施了十法界有情眾生的所有財物,即「財佈施」;盡形壽不殺生,就已經佈施了十法界有情眾生的無畏(因為眾生沒有被殺害的恐怖),即是「無畏施」;由於自己持守戒律,依法這麼去做,同時也教化他人,讓他們傚彷這樣去做,即是「法佈施」。

另外財佈施比較局限、狹隘,不能普遍施與眾生。財佈施先要集財,接下來還要散發出去。集財的時候,因為想更多地去佈施,進而就更多地去求財。另外佈施時,佈施者因為有分別心,不能平等佈施,那麼得到佈施的人就歡喜,沒有得到的人就瞋恚,這樣就引發佈施者的煩惱。假使我們能持戒,以戒法來佈施,那麼就非常清淨,也會遠離這些惱害身心的事。

又云:以持戒的緣故來行佈施,佈施就是清淨的,反之就不清淨。所以《大智度論》講到,我們以不持戒來行這個財施,那麼就會生起貪心、不清淨。怎麼不清淨呢?為了佈施,而不擇手段,以利求利(從事於販賣、治生,或者夾雜暴力)、惡求多求(邪利活命,貪婪無厭),就會產生染污。雖然佈施能增長功德和福報,但由於佈施不清淨,因而墮落。「因」不清淨,所以「果」不清淨,墮落到牛、羊、豬、狗,衣食都是粗惡的。假使能夠持戒行佈施,就能斷絕「惡求多求」,不好的「因」沒了,身口意自然清淨,惡的行為也通通斷絕。由於「因」清淨,自然「果」也清淨,乃至於證得佛果、成就無上菩提。《論》當中又講,我們的心清淨了,才能叫波羅蜜到彼岸;心不清淨,那麼所做的就是有漏的,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六波羅蜜在心的清淨,不單單隻是在事相上。

〖注〗

《經》云:「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人歸依於三寶者,是人則為施諸眾生無怖畏已」引自《優婆塞戒經。

《論》云:「以離惱害,善能施與清淨樂具,故由淨戒力施得清淨。」引自《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

《智論》云:「云何菩薩佈施生般若波羅蜜?菩薩佈施時,知此佈施必有果報而不疑惑,能破邪見無明,是為佈施生般若波羅蜜。」引自《大智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