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個念佛法門的當機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為什麼叫大勢至呢?因為這位菩薩他具足廣大的威德之力,他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夠震動一切魔王的宮殿,乃至於能夠震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威德之力,這叫大勢至。這時候,他與其同倫;同倫是指同類,就是同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五十二個階位;這五十二不是數目,是五十二個階位。五十二個階位是什麼呢?就是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跟等覺,這表示念佛法門攝機特別的廣,從幹慧地的凡夫位,乃至於到等覺位,都是依止念佛而成就圓通的。這麼多菩薩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是說明對佛陀白告之前的一種皈依、恭敬的儀式,以下才正式的敘述他所修的法門:
先陳述古佛所傳授的法門,也就是說--每一種法門,在佛教裡面都是要有本,不像外道。外道的法門是無本之學,哪一個外道在山洞打坐,突然間看到什麼影像,持牛戒、持狗戒……外道的法門,是在禪定中,妄想出來的,不是一個道,沒有通往涅槃的力量。而佛教的法門,它肯定是有傳承的,一定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傳承下來的。那麼這尊佛是誰呢?是古代的一尊超日月光佛。我們看經文─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回憶他過去在凡夫位的時候,這樣恆河沙劫的時間,有一尊佛出現於世,叫無量光佛。從無量光佛到超日月光佛,這中間這一小劫的時間,有十二尊如來,相繼的出現於世間。而這最後一尊佛對大勢至菩薩的啟發是非常的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彼佛教我念佛三昧。祂告訴我:所有的法門當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你直接從有相行,契入無相的三昧,這個是最容易得到成就的。
念佛三昧蕅益大師解釋說--實質上從本經的教義來看,是有三種的差別:
(一)惟念自佛:惟念自佛就是他在念佛的時候,是憶念他內心的佛性;自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我們看禪宗他也念佛,但是他念佛不是一種皈依的心,他念佛的時候,把佛號創造出來─南無阿彌陀佛,之後他就開始思惟,誒!我為什麼能夠念佛呢?念佛是誰?他從音聲當中去找那個能念的心。所以他是依止佛號的假相,從這個佛號的假相當中,把心帶回家。所以這個惟念自佛蕅益大師說,跟前面二十四個圓通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說他的下手方便是從佛號回家而已,從音聲回家。因此惟念自佛是屬於聖道門所收攝。
(二)惟念他佛:惟念他佛是我們一般人比較習慣的--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當然它的缺點就是有一點心外求法,你心是向外攀緣的;向外攀緣的心,就容易被破壞,因為它是生滅變化的,就不牢固。所以惟念他佛的缺點,就是你那念佛的心,在臨終的時候,很容易被你的煩惱,跟外境的障礙所破壞。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三)自他俱念:自他俱念是最圓滿的。什麼是自他俱念呢?蕅益大師說:首先先憶念自己的佛性--了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迴光返照我一念心性,跟諸佛的心性平等無二;那麼從自他不二當中,提起佛號,所謂──托彼名號,顯我自心。在禪淨雙修當中,我們所要觀的第一個是禪觀,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都是先把心帶回家。你一定要把你五陰身心--攀緣的心,帶回到-- 一念心性,然後再提起佛號!
懺公師父在打佛七的時候,常常開示一句話──念佛人,要緊的就是在本來無一物處當中,提起佛號!提起佛號不是在那個亂七八糟、那個顛倒心中提起佛號,不是啊!你在顛倒的心中提起佛號,那個佛號是沒有力量的!那是生滅心啊!你的佛號要在本來無一物的處所當你要怎麼辦呢?當處禪那,覺悟無惑--你要把心收攝起來,禪那就是止觀,好好的不要迷惑顛倒,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在這一念心性當中,提起你的佛號、提起你的咒語,這個魔是無奈汝何!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陰暗的,遇到光明,陰暗當然消失;因為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他怎麼能夠留下來擾亂你的禪定呢!我們可能在修學的過程當中,遇到一些魔障,這時候你要加強你的光明、加強你的佛號,安住你的不生滅心,安住你的佛號,它自然會消失掉。這時候絕對不要亂動,你越緊張、越亂動……它有機可乘。
我們前面講安住,這裡講調伏,就是不要亂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