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的嘉德懿行與對淨土法門的貢獻

時光如梭,在不知不覺中,一代宗師印光大師(1861-1940)已經離開我們七十週年了。七十年對人生來說是漫長的,當我們回憶印光大師時,在讀著他的著作,瞻仰他的遺物時,從中分明感受到他老人家就在我們身邊。我想,七十年時間,他的色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將永遠指引我們,並且還會傳之後世,指導後人的修行與為人處世。在紀念印光大師圓寂七十週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就讓我們共同緬懷他老人家的嘉德懿行,以及他對淨土法門所做的貢獻吧。

一、惜福節儉

在中國近代高僧中,印光大師以惜福節儉的品格影響了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弘一大師。弘一大師1941年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講「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時說:

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嚥下,唯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餘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

在穿著方面,印光大師也非常簡朴。他所穿的僧衣通常是一穿幾十年不肯丟棄。有時衣服破了,他就自己縫縫補補又穿,有時一件衣服洗得發白了,他仍敝帚自珍。自己所用的蚊帳,也是幾十年不肯換新的。由於天長日久,蚊帳破了許多洞,印光大師就縫補一下了事,有時乾脆用紙將破洞貼上繼續使用。

以大師的身份和影響,衣食住用都有很多弟子為他供養。但他從不會奢侈浪費,還常常將弟子供養的財物轉贈他人。

二、凡事親為,不勞他人

印光大師無論是在普陀山閉關期間,還是在晚年安居靈岩山期間,他凡事都是自做,從不願麻煩別人。他的房間都是自己打掃,穿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即使是在七十多歲高齡時仍然如此。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時,關絅之居士到普陀山打佛七,請他早課來開示,關居士叫轎子去接他,那時他已跑了一半路,堅決不肯坐轎子。印光大師住上海太平寺時,一次,關絅之居士去拜訪他,從樓上找到樓下都沒有找到,最後在天井中找了正在彎腰洗衣服的印光大師。

那時,印光大師已經七十多歲了。印光大師在蘇州報國寺閉關時,真達和尚請他到靈岩山去看看,已經替他準備了轎子,但他堅決不肯坐轎,上山下山都是步行。有一次,關絅之居士請他到家應供,關請吃齋,公不允,請之再,乃囑只需高樁饅頭一盆、豆腐渣一盂而已。關居士無奈,只得在素齋席上另備這兩樣東西。

曾在普陀山親近過印光大師的弘一法師,對印光大師凡事不麻煩人的做法印象很深。他在給信徒開示時說:「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餘於民國十三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餘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為常人作模範,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三、愛國護法

身為方外的出家人,印光大師並沒有忘記世間之事。他不僅關注民生的疾苦,而且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抗日戰爭期間,國家半壁江山淪陷。日本人為了拉攏比較有影響的中國人,故意向他們示好。1937年夏,日本某軍官久仰印光大師的盛名,親自到靈岩山寺拜望印光大師,並拿出日本當時出版的《大正藏》贈送給靈岩山寺,可是印光大師當即拒絕了。他告訴日本人說:「我們這裡都是念經的僧人,沒有人研究經典,還是把你們的《大藏經》送給別人吧。」印光大師就這樣拒絕了日本人的禮物。當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蘇州已經淪陷。中國人完全在日本人的掌控之下。如果印光大師拒絕接收藏經,惹惱了日本人,說不定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但印光大師義正辭嚴,立場非常鮮明,面對日本軍官,毫無畏懼之意。保持了中國人的民族氣節,激發了全寺僧眾的愛國熱情。

在愛國的同時,大師對佛教十分護持。他晚年住在靈岩山時,建議妙真和尚將靈岩山改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作為淨業行人永久的修行之所。為了保持道場的純潔,印光大師還專門為靈岩山永作十方專修淨土道場製定了五條規約:(一)住持不論台、賢、濟、洞,但以戒行精嚴、深信淨土法門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陞座,不招外方來聽耳。(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五)無論任何人,不得在寺內收剃徒弟。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

這五條規約的製定,實際上是針對當時佛教界普遍存在的濫傳戒、濫收徒、濫趕經懺、寺院多淪為子孫廟現象的一種矯枉過正之舉,對於靈岩山保持純正的道風,保持僧眾的安和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護持佛教方面,印光大師對保護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僅舉一例:1923年,江蘇省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等呈准省政府,借寺廟作校舍。定海縣知事陶在東居士請求印光大師挽救,經印光大師多方奔走,最終得以制止。在廟產興學的浪潮中,印光大師通過多方周旋,保護了很多寺廟。

四、淡泊名利

印光大師一生淡泊名利,平實無奇,與人出入往來,從不談玄說妙。1922年,印光大師62歲時,當時任民國總統的徐世昌題賜「悟徹圓明」匾額一方,齎送普陀山,香花供養,極盛一時。印光大師淡然處之,有恭賀者,印光大師答以虛空樓閣,自無實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等語。日後更無一語談及賜匾之事。

大師在駐錫靈岩山時,對自己約法三章——「不當住持、不收徒、不登大座」。不當方丈是印光大師對自己的要求。印光大師認為,並不是當方丈不好,而是因為人一旦做了方丈,名聞利養等一切誘惑都會隨之而來,如果一個方丈沒有定力,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便很容易迷失方向,退失道心。整天在名利場中奔忙,便不能很好地領眾熏修,也違背了出家的初衷。

不收徒弟的信條是印光大師提出的。印光大師駐錫靈岩山時,很多寺院存在著「濫收徒、濫傳戒和濫住持寺廟」等三濫現象。印公針對上述時弊,在共住規約中規定靈岩山寺只傳賢,不傳法,不收剃度徒弟。其目的是為了真正堅持十方叢林制度,杜絕私屬法眷觀念,這樣就能上下團結一致,處處以集體利益為重,避免造成拉幫結派等不正常現象發生。

印光大師將靈岩山改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之後,自己從不登法座說法。大師認為,淨土法門是佛教所有法門中最簡單易行的法門。不論信徒有沒有文化,懂不懂教理,只要抱定一句佛號念念不忘,臨命終時一定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印光大師還在給弟子的信中要求:無常路險,輪迴迅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印光大師認為,一位淨業行者,只要能夠專注念佛,心無旁騖,等到日久功深,自然能夠往生淨土。大師認為,向那些念佛修行的人講說佛教深奧妙理,似乎顯得有些多餘。印光大師認為,一個講經法師,若自身沒有修證,會誤導他人。而且舉行講經法會,會有故弄玄虛之嫌。

對於別人對自己的讚譽,大師都泰然處之。大師臨往生前,致德森法師信札云:「光無實德,若頌揚光,即是撿大糞向光頭上堆。祈與一切有緣者說之。」上海女高中生楊信芳夢中經觀音菩薩點示:印光和尚是大勢至化身,即赴蘇州拜謁印光大師,告以夢景。印光大師斥曰:「莫瞎說,莫瞎說,以凡濫聖,招人譭謗。此夢更不許汝對人說,否則非我弟子。」

大師反對弟子為其祝壽。大師近八十歲生日那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對僧眾及居士說:

聽說眾道友正在為我籌辦八十壽辰祝壽活動。感謝大家的一片誠心好意。不必辦了,因為我個人反對祝壽活動。社會上有些人為顯示權勢,擴張勢力而辦壽,也有些人為斂財、為揚名而辦壽。他們都把辦壽引為光榮,可是我印光以為可恥!

正是在印光大師的堅決反對下,弟子們才沒有為他舉行祝壽活動。

五、專弘淨土

作為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他對淨土宗的弘揚與發展。他一生力弘淨土,凡是有信徒來問,他都告訴人要「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大師推崇淨土法門之殊勝,其謂:「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禪諸宗」,因為淨土法門乃:「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大師曾為靈岩山寺山門譔寫對聯:「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從中可以看出印光大師對淨土宗的推崇。

大師認為淨土法門乃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最為殊勝的解脫法門。《印光大師文鈔(續)》「靈岩山篤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中說:「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但能信願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猶須迴向往生,方可圓滿佛果。是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在談到修行方法時,大師說:「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名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複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印光大師文鈔(續)》「淨土十要序」)

大師在談到淨土法門的難易時說:「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願。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大師文鈔(續)》「複習懷辛書」)

印光大師在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勸人念佛,他在圓寂前一天還囑咐真達法師等人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弘一大師對印光大師的念佛法門評價說:「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

大師不僅平時勸人念佛,而且當有弟子書信請教時,他都是來信必復。在這些書信中,大師極力勸誡弟子潛心修行淨土法門。他的這些信函後來被結集為《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嘉言錄》出版,成為研究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重要資料,為後世淨業行人修行淨土法門提供了思想指導。

印光大師的嘉德懿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讚歎。弘一大師曾稱讚印光大師說:「大德如印光大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太虛大師也稱讚印光大師言:親其教覽其文者,輒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也。當代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在《兩法師》一文中評價印光大師說:「在佛徒中,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極了,從他的文鈔裡,見有許多的信徒懇求他的指示,彷彿他就是往生淨土的導引者。這想來由於他有很深的造詣,不過我們不清楚,但或者還有別一個原因。一般信徒覺得那個‘佛’太渺遠了,雖然一心皈依,總不免感到空虛;而印光大師卻是眼睛看得見的,認他就是現世的‘佛’,虔敬崇奉,這才覺得著實,滿足了信仰的慾望。故可以說,印光大師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來裝塑成功的偶像。」

以上僅列舉了印光大師嘉德懿行的部分事例,雖然都是平常之事,但偉大出自平凡。我們從大師這些平常的言行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大師思想的閃光點。印光大師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用畢生精力去研究的思想,諸如其倫理思想,儒釋合一思想等等。印光大師給後世留下的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勵著後人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