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口是心非

「不可口是心非」。

「不可」就是禁止,不可以。「口是心非」就是:口上說的一回事,跟你心裡想的一回事不一樣,心口不一。口頭上對人家讚成,心理上是不贊成的。口,主管的是出入,飲食經過口到身體裡面去,滋養我們的身體。但語言也是從口裡發出去的,既然飲食滋養身體,那語言應該滋養我們的心,所以心口一致才好。不然的話,你內心充滿狡詐之心,純粹用機心來行事。這樣,你沒有得到口業的功德,首先就得到了口業的過失。這對口的辜負就很多了。

嘴巴不能思惟,但是我們的心能思惟,所以口是受心所指揮的。你說一個假話,這是口裡說出來的;但是你說出這個假話欺騙他人的動力,是你的心。這個假話是由於你有假心,有機詐之心。所以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能表裡如一,其過失雖然是口裡表達出來的,但它的責任主體還是這個心。為什麼儒家的修心養性,一定要從「內聖」做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真誠心是要在格除物慾、開發智慧後,你才能心地光明。

所以一個人、一個君子,一定要有真誠心。沒有一個修行,人的心都是:與生俱來都有狡詐的一面、自欺欺人的一面。所以這個心,不把它料理成一個正直的、誠實的狀態,他的口業一定是翻雲覆雨的。「覆雨翻雲」,一下這樣說,一下那樣說。現在大家感到比較痛苦的事,就是人和人之間喪失了起碼的信任。

你聽一個人說話,你很難知道他有幾句真話。他有時候說假話,說得比真的還像真的。但實際上你過一段時間一看,都是假話。說假話,已經成了他的第二天性。出口就是假話,現在到了這個程度,假冒偽劣。一個不誠實的人,就嚴重地障蔽了他的光明正大的心、他的智慧的心。於是都講假話,不講假話就辦不了事。大家都在講假話,你騙我,我騙你,相互都在傷害對方。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用聖人的教化,要反求其本。「反求其本」,要有一顆真誠的心,我們發出的語言才跟我們的心相應。如果你講假話,特別是碰到什麼事情,你要賭咒,賭一個假咒,那你的後果就很嚴重了。你這個口是心非,今生不報,也一定在來生要報。你輕易答應的事情,你不去兌現,一定會遭到他人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