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淺談

一切法都是依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相對的,彼此相互依存,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及自我主宰的能力。從無常觀及因緣觀,一切有為及無為法並無獨立的與不變的‘我’的實體,此乃空無自性,緣起性空,所以說是‘無我’。要正確了解佛法,必須徹底了解三法印之一的‘諸法無我’。一般有情眾生執著‘我’的身體,以及‘我所’與我有關的境物。其實所執的‘我’的身體是依煩惱業集,由地水火風等四大及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和合而成,虛幻不實暫時存在的假相。

因為我見分別,並執著我的見解,於是‘我’就產生了。‘見’最初純粹是客觀的,心性上見照作用,不含任何目的,不參雜些許私意,只要對於一切不執著,當六根接觸六塵,只是接觸、知道,不產生六識的分別執著,則物是物,我是我,互不相干,心心不動。‘無我’的精神,就是放下我執,不執著自己的一切,包括見解、思想、感情、覺受等身心五蘊,也不染著於身外之物。不執著‘我’、‘我所’,不願意擁有,不在意失去。不會主觀固執,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不會要求別人接受自己認為對的觀念,會客觀的評估一切事物,懂得隨順他人,不和他人爭執;與人應對,多立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設想。

世間是相對的,有究竟的對與錯,有時候,明明自己是對的,但他人卻不承認,又或是對方明明錯了,他竟不承認,也不妨方便一下,不必多作爭辯,可暫時放下自己的見解,等有適當的時機再作說明,人家就可能接受或再謀求彼此的一致。多作爭論,‘我執’就放不下來。修行必須在日常生活,與人應對中下功夫,要養成念念分明,調整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如果無了個人的小我,才能溶入眾生一體,萬物同源的大我。只要放下我執,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型態漸漸薄下來,深入轉化習氣,泯除人我,將自私自利的小我,轉變為具包容性的大我。無我之後.才能我空。所謂‘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及‘照見五蘊皆空’,般若智慧才能顯現。

‘無我’並非沒有個己的身心,而是心境上的一種境界,只要內心沒有執著,客觀地不執著我見,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此色身如衣服,同是因緣所生,經過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之必然真理,存在時好好珍惜,把握當下,借假修真,‘內外不住,去來自由’,不在乎擁有,也不在意失去。由‘無我’而進入‘空’,是修行到達解脫所必經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