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佛教一談到幸福,就一定要談死亡?蘇格拉底認為,所謂的幸福只是某一階段的體驗。還有些觀點認為,感受快樂的當下即是幸福,之後再遇到什麼都無關緊要。為什麼幸福不能只涉及當下,還必須考慮將來的死亡?

索達吉堪布答:按照佛教觀點,我們的幸福觀需要觀察。

現在這個時代,人人每天上班、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幸福。但如果不知道人身存在的意義,苦苦追求今生的名利,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甚至後世可能更加痛苦。

比如,很多人在追求幸福時,沒有滿足感,要求不斷攀升,一直達不到自己最滿意的狀態,就痛苦萬分。而佛教告訴我們,該爭取的可以爭取,但沒必要過於貪求,追求自己力量以外的東西。

我本人來說,對每天的生活都很知足。知足不是懈怠和消極,而是在努力的同時,對結果並不強求,有一種滿足。若能如此,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要知道,幸福就是內心的滿足。

與此同時,幸福又不得不談到死亡。因為人都會死,對於死,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怕。如果提前知道死是怎麼回事,就會早做準備,死亡來時也能從容面對。如同軍人先要操練,上了戰場,才能游刃有餘地面對敵人。

遺憾的是,許多人對死亡不僅沒有準備,反而掩耳盜鈴,一聽到「死」就不高興。前不久有個96歲的老人,醫生說「你可能不行了」,他火冒三丈去打醫生,嫌他說話不吉利。

迴避死亡,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有生必有死,對死應該有個正確態度,尤其要明白死亡並不意味著終結,它只是今生的結束,卻是來世的開始。

基於這一點,佛教在談論幸福,尤其是來世的長遠幸福時,不得不談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