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巧對待他人過失

什麼叫「不觀過」

網友:是只看對方優點忽略缺點還是把對方的一切都看成優點,人人都是佛?或者雖然看到了對方缺點,自己不起煩惱,而是努力去包容理解?

學誠法師:不觀過,並不是指看不到過失,更不是硬要把過失看成優點,而是在明確宗旨的前提下,把一切境界都當作自己修行、調心、增長資糧的機會。

網友:什麼叫「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有一種理解:修行人要分清事情的是非對錯,對不如法做錯事的眾生不嗔不忿;還有一種理解是因果相續,不能以世間眼光看待事情的是非對錯。怎麼理解才對呢?

學誠法師:「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意思是修道人的重點要放在自己身心的調伏上,而不是評判外境。它是在強調一種「向內看」的心態:以修道為目的的人,看見一切外境都能轉化為內心成長的資糧,而不是停留在事情的對錯上。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的修道人首先要心向內緣,看好自己的心,而不是整天計較他人的過失,因為他懂得:只有調伏自己才能幫助他人,改善心境才能改善外境。

網友:如何理解「見人之過,諸惡之根。察己之過,萬善之門」?這句話是佛陀所言嗎?出於哪部經典呢?六祖說過:「修行路上不見他人過」嗎?

學誠法師:原話出自《格言聯璧》,為世間善書,但內涵與佛法相通。六祖曾在《壇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的意思是策勵我們應返觀自照、勤修自心,而不是一味看外在的過失。如果一個人總是看到他人的錯誤而不懂得反省自己,只會增長內心的憍慢、嗔恨等惡業,難以進步。

面對他人過失如何正確發心?

網友:聽常法師正講到遠離惡知識,粗觀之:我們身旁很多朋友,雖有吃喝玩一起的快樂,但都歸此惡知識相;但又有一說法「只見自身過,莫見他人非」把他人都觀成菩薩,若持正知正念,應如何看待及相處呢?

學誠法師:「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是強調修行用心的方向,並非要人不辨是非。初學者力量不足,為了保護自己的心性,故對惡知識應敬而遠之,但內心不應排斥和嗔恨。若有因緣與之相處時,應當努力保持正念,擇其善者學之,其不善者改之。

網友:如何理解「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這句話呢?

學誠法師:修行人如果看到別人的過失而心生煩惱,自己已經錯了。別人做錯的時候,我們自己做得如何?做得夠不夠?我們有沒有發心去幫助對方改正?幫助他人的方法是否正確、合適?

網友:為什麼總是看到別人的慾望呢?比如別人想一件事,很快就能發現他的目的。是自己修行不夠嗎?

學誠法師:更重要的問題是,看到了之後自己會怎麼想、怎麼做。

如何善巧對待他人過失?

網友:看到別人錯了也不批評嗎?

學誠法師:批評別人要做到:1.內心中沒有反感、看不順眼、厭惡等情緒,純粹是希望對方好;2.對他人充分了解,不帶偏見,不因為一時一事而批評;3.找準時機,言語適當。

網友:佛法是中立的,就不用辯是非了嗎?

學誠法師:佛法是讓我們沒有是非之心,並非否認外境的是非對錯。沒有是非之心,面對錯誤的人和事,內心不會生起嗔恨和蔑視,是慈悲所攝;洞察外境的是非對錯,懂得用業果的道理來抉擇自己的行為,是智慧所攝。

網友:內心的強大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寬柔是否意味著一味沉默?這樣算是縱容嗎?

學誠法師:寬柔是內心無煩惱的表現,外相上則不一定。當自己內心不是以煩惱為主導時,才能採取對自、對他、對事皆有益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