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出的是什麼家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沙門即通常所說的出家人,這一句經文對出家人的概念作了簡要定義。沙門是梵語,意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出家,出的什麼家?「家」可以理解為心住之處,心的牽絆、滯著所在,「出家」便是出離執著。執著從粗大到細微有很多層次,故而出家也由表及裡、由淺至深有很多層次。

出家,首先出的是欲愛家,出離對廣義欲愛的貪執。欲是想要,愛是貪著。仔細想來,人們世俗生活的一切無不是在得失、稱毀、利害、親怨之間趨避取舍,都不出愛和欲的範疇,而對親人、家庭的顧戀是欲愛最突出的表現,大多數人一輩子的精力和心思都是用在為自己和身邊的親人奔波辛勞、籌劃算計上了,永遠沒有停歇、滿足的時候。所以佛陀說「辭親出家」,辭別自己最粗大的執著,遠離最容易讓自己產生貪、嗔、耽著、邪見的對境,也就是親友、財產及社會活動、交往的圈子。普通人由於定力、智慧不足,想要修行,還是應該遠離憒鬧,給身心一個較為清淨的空間。

出家人剃除鬚髮、穿著僧衣的形象,既是提醒,也是保護。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貪求名利,不貢高我慢,另一方面別人一看,知道你是出家求道的人,一般也就不會故意滋擾,動搖妨礙你的道心。對於沒有證悟實相的普通人來說,剃度,受戒,遠離憒鬧,至寂靜處,思維法義,善自守持戒律,出家的這些形式和內容都是必要的——這是最基本層次的出家。

「識心達本」,是進一步的出家。「識心」,指了知心外無法,一切都是心識前的顯現。「達本」,指了知心性無實。用佛法的名詞說,就是悟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是出離更細微的執著,也是更高層次的出家。

「解無為法」,了知實相、現象不一不異,證圓成實性,心無所住,一無所執,是再進一步的出家。

由此可知,已經證悟諸法實相的人,即使示現在家形象,卻是在家出家,不著五欲,心無罣礙,但這是成就者的境界,普通人做不到,還是老老實實從最基礎的做起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