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三善十一者:無癡者,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對於三寶、四諦、十二因緣、因果等道理的明白和理解是無癡的核心。對治愚和癡,做種種善事是無癡的功能。

愚和癡的主要區別,愚是智力上的低下,癡則是一種無明的狀態。比如世間人對情感的癡迷,覺得有情眾生就應該有情有義,其實癡情就是被情所迷惑,完全沉浸在情感中,過分地執著於自我的感受。從出離的角度講就不能有世間的情感,從人的角度講情感也要適度,要將普通的情感替換成更高尚、更慈悲、更純潔、更圓滿的一種情感。最好做到快樂和痛苦對你來說都是無所謂,都是相同的感受,這樣的情感就完全出自真實的快樂和解脫。

世間的友情,愛情,親情固然有美好的一面,但終究還是自私的,即使有人可以為另外一個人完全地付出,也多是在享受付出過程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如果將這個過程換作痛苦恐怕就很難承受了。如果不對事情背後所蘊含的道理清楚地了解,你就會迷於事。如果對事情的表象不能看得清楚,事情背後的道理就更難理解,所以說愚癡是極大的煩惱,作惡為業。

對於煩惱的理解多數人認為就是發脾氣和嗔恨,其實貪瞋癡,昏沉,睡眠,執著色身等都是煩惱,都是自己的一種果報,不明白這些道理就是癡。

佛法和世間法對癡的理解有很大的距離,按照佛法來說笨、愚癡就是我們最大的煩惱。按照我們人的看法,一個人只要是貪心、瞋心不大,人也比較老實雖然愚笨一些,但還是好人,這是不對的。

愚癡就是不明因果,不明事理,有了癡之後決定貪嗔會來。他在沒有能力的時候就是癡,但當有一點點可能性來了,他就要貪,也會嗔,有癡必然有貪嗔。我們每個人貪瞋癡都是具足的,癡是基本煩惱之一,只要有癡的存在,在適合的環境下貪和嗔就會隨之而起,所以說愚癡可怕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