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是以「他力」為主的得度方式,從修行者而言,信、願、行三資糧是學修淨土的根本法寶,但能否成功往生,則需要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接引功德。所以不論是《四十八願》中承諾的「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還是《阿彌陀經》中所講的「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都表顯出淨土法門他力接引的特別得度方式。
而且阿彌陀佛的這種接引功德更加深厚和保險,因為諸佛度化眾生都可以稱之為「接引」,但是僅限於理上接引、教上接引,也就是說只能把真理告訴眾生,把方法傳授於眾生,而阿彌陀佛的接引功德,則體現在行上接引、事上接引,甚至可以理解為代眾生修行,親臨生死現場來顯身手接引。這種他力接引的程度可以說整個法界獨此一家。可以說淨土三資糧的具化,都已經蘊含著他力接引的能量了。
比如從「信」而言,要相信「帶業往生」的功效,按照在娑婆世界的修行模式,斷惑才能證真,也就是要修到「業盡情空」才能得解脫,成佛道,祖師們講,不用說一絲一毫沒有斷,哪怕斷得只剩下一絲一毫,生死輪迴也是決定出不去的,而淨土法門則一絲一毫都沒有斷,但憑信願念佛就能蒙佛慈悲接引,帶業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他力的結果。
也要相信娑婆世界的次第中,先了生死是「位不退」,再行大乘是「行不退」,一直到無功用行為「念不退」,而淨土行者只要成就往生,就意味著同步圓成三不退的水準,在一生的時間內,必定能千穩萬當地圓成佛道,這都是他力所給予的結果。所以說淨土的修行,都來源於對彌陀之他力功德的仰信,從而巧妙地帶出自力功德的最佳效果。
從「願」而言,彌陀大願的初發時,就已經突破凡夫隨心隨力的局限性,而是稱遍法界性的本具功德力,以佛知見為起點得以發起。說白一點,就是阿彌陀佛並沒有自己付出造作,而是妙用了一切眾生本具的、法界現成的佛性資源,用與諸佛果地等同的心量格局,將作用傾全情而投向了凡夫眾生,從開始就注定沒有自我的知見參與其中,全情貫注於他力的發揮,奠定了淨土法門他力的基石。
我們甚至可以相信且認為,阿彌陀佛他的願力是為我而發,他的淨土是為我而建,他將於我命終時為我而來。正因身處娑婆世界身為凡夫眾生的我,在修道上無能為力,所以要全情仰仗阿彌陀佛的他力挽苦海狂瀾,以因為我不行的緣起,而成就阿彌陀佛他一定行的心理定勢,以仰仗他力的功德,而潛通出一切現成、萬法本自具足的效果,並且確信這些功德都將於願生西方淨土中之後頓然獲得。
就「行」而言,可能有的同修不甚理解,覺得從信願體驗他力在理,念佛要自己好好執持名號,與他力何干。實際上念佛也是以「他力」最為殊勝,誠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言,「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個確定沒問題,但問題還在於「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所以念佛的訣竅正體現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上,細品這句開示,就可知我們念佛心念的促成,是念念仰仗在佛常念我的力量之上,就是「他力念佛」(注意不可錯會)的意思。
也就是說,憑我自己念佛則是「提心」念,往往因為不知念到、念不到而提心吊膽,以徹底了知「佛常在念我,從來沒有不念的時侯」而念佛,則是「放心」念,如此,心就能「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了。所以念佛為求生西方,因求生西方而念佛,本質上我們的心念已經全體就在他力的攝受之中了。
上述是以信、願、行為例,設想一下他力得度的殊勝方便之處。有的道友不喜說到兩極端頭,認為應該自力、他力結合著說,哪怕分個主次也可,實際上大可不必,因為反而生出「自」「他」的定見,從真如法界中來看「無自亦無他」,但體現在眾生法界中,則用自力攝境歸心就難,仗他力送心他境就易,殊不知全情仰仗他力的時候,恰恰就是自力圓滿起作用的時候。淨土法門的易行之道,正是體現在對「他力」善解、善用、善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