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宛然是與娑婆有情,別具深刻因緣的菩薩。人們在感到恐懼、駭怕的時候,總喜歡持誦經典、經偈或佛號;但是,更多的人,只要一遭逢危難危急,即自然持誦起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恍如溺水的人,下意識地抓住救命的舟筏,一般不管是一般民間信仰,或正信佛教徒,皆如此。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正描述了觀音信仰在中國的蓊蔚與興盛。

為什麼呢?為什麼在無數悲智雙融的菩薩中,觀世音菩薩獨獨具有如許獨特獨樹、不可磨滅的地位?

第一、《法華經》本身在中國本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經典,閱讀、持誦者極為廣袤。《法華經》中內含一品,名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稱揚讚歎觀音智慧福德,後人將之單獨結集流傳,即成了《觀音經》。

第二、另一部經典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略稱《大悲心陀羅尼經》),鼓勵大眾持誦〈大悲咒〉。自然地,也依此持念‘千手千眼’慈心無量、普濟無量的觀世音菩薩聖號。

一誦名號,即聞聲救苦,消災解厄,有求必應……因為簡單,也就人人歡喜,人人能行。觀音信仰也就如同大河一樣深廣流佈在每一個心靈的種子中。

此外,《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強調了菩薩的‘耳根圓湛,聞聲救苦’,能夠‘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的妙覺普度,聞聲化現。

至於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女性化身’,也僅是〈普門品〉的三十三種化身之一罷了。唐以前,中國史上的觀音畫像,先是男性的,並蓄有鬍鬚,然後則是中性的,而且是超越男女性別的。一切菩薩俱如此,僅是中性。輾轉到了宋以後,觀音的女性形象宛如更易感動,也更受歡迎。圖像上的觀音也就更衍為‘女性化’,更常以‘女相’呈現。

人們將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老母’,代表著女性的慈悲、母親的慈愛,也代表著生命初始,最親昵、永恆的呼喚。

所有的人類,在遭遇苦難,於叫天不應、喚地不靈的時刻,他所第一個想到的,必是母親;所喊出的,也必是‘媽媽!’;因為,母親永遠是這樣傾注著,全心全意保護、守衛著孩子的。正如一遇見危險,母雞‘咯咯’一啼,小雞便俯衝、躲避在母雞的羽翼下一般。

但是,世俗的母親是普通的凡人,究竟有她的極限。

菩薩則不同!這樣的觀音,足具母親的慈悲愛念,涵攝了母親的功能,又神通廣大、普救無邊,只要念他,即能感應他,即受救拔!因此,一遇困苦,大家便自然稱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了。

以致,即使不了解什麼是‘菩薩’,人們也很容易將觀世音視為一己的‘隨身菩薩’,一尊如母親一般慈悲親切、隨時隨地皆能護翼、庇蔭著自身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