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63.既然有真信切願,就應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作為先導,念佛作為正行。信願行這三法是念佛法門的宗要。有行持卻沒有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沒有行持,也不能往生。信願行這三法具足不缺,決定往生。能不能往生全靠信願有沒有。品位高下全靠持名的深淺。以念佛為正行的人,應該各隨自己身份而確立功課,不可以死執一法。如果身體沒有事務所累,應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讓這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如果盥漱清淨,衣冠整齊,並且地方清潔,那麼出聲念或者默念都可以。如果睡眠,或者裸露、澡浴、大小便時,或者到穢污不潔的地方,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的功德和出聲念佛的功德一樣,出聲念佛便不恭敬了。不要認為這些時候和這些地方不能念佛。必須知道這些時候和地方,只是不能出聲念佛。另外,如果睡眠時候出聲念佛,不但不恭敬,而且還會傷氣,不可不知。【書一】二五

64.雖然長時間念佛沒有間斷。必須在早晨向佛禮拜完,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讚佛偈,就是:「阿彌陀佛身金色」這個偈。念偈完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著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者一千聲,或者五百聲,應當圍繞念。如果不方便繞念,或者跪、坐、站都可以。念到將要完時,歸位跪著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迴向往生。念淨土文要依文義而發心。如果不依文而發心,就成為徒設虛文,不得實際利益了。淨土文念完,念三歸依,禮拜而退。這是早晨功課,晚課也是如此。如果想要多多禮拜的話,或者在念佛歸位的時候,就禮若干拜佛外,九稱菩薩,九拜。禮拜完就發願迴向。或者在功課念完禮拜。隨自己的方便都可以。但必須懇切至誠,不可以潦草粗率。蒲團不可以太高,太高不恭敬。如果事情很多,沒有什麼空閑。應當在早晨盥漱完,有佛像就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到十口氣,就念小淨土文。或者只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頌。念完禮佛三拜而退。如果沒有佛像就向西方問訊,照上面的念法而念。這個名為十念法門。是宋朝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們政務繁多,無暇修持所設立的。為什麼要盡一口氣念。因為眾生心散,又沒有空來專門念。如此念時借氣來攝心,心自然不散。然必須隨一口氣的長短,不可以勉強多念,勉強會傷氣。又只可以十念,不可以二十、三十念,多了也傷氣。因為散心念佛難得往生。這個方法能夠令心攝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的數目雖然少,功德頗深。極清閑或極繁忙的情況,既然都有各自的修行方法。那麼半閑半忙的情況,自然可以斟酌適合的方法作為修持法則。【書一】二五

65.念佛這個法門是背塵合覺,返本歸元的第一妙法。對於在家人更為親切。因為在家人身在世俗塵網,事務繁多。攝心參禪,以及靜室誦經等等,或者是形勢條件不容許,或者能力不夠或沒有閑暇的時間。唯獨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在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都好念佛。但在潔淨之處,恭敬之時,或者出聲念,或者默念都可以。如果到了不潔淨的地方,(例如上廁所等等。)或者不恭敬的時候,(如睡眠洗浴等等。)只適合默念,不適合出聲念。不是此時此處不可以念佛。睡覺出聲念佛不但不恭敬,而且又傷氣,時間久了會生病。默念的功德與平常時念佛的功德是一樣的。所謂的念念在此的意思,是即使最緊迫時也一定不忘記念佛,即使在流離失所,睏頓的時候也一定不丟掉念佛。

編者按: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自:《論語?裡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意思是:急遽時,君子也不會失掉仁德之心。【書一】十四

66.想要心中不貪戀外界的事物,專心念佛。不能專心,要讓他專心。不能念佛,要讓他念佛。不能一心,要讓他一心等等。這其中也沒有奇特奧妙的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心裡常常念說:「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然出離地獄,又墮入餓鬼,腹部大得像海,咽喉卻細得像一根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的名稱,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菜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作為能耐的事,以修善作為束縛的事,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然想出離,卻沒有路徑。」能這樣去思惟想念,如上面所求的不貪戀外界事物等等,當下就能成辦。所以唐朝殺牛的張善和、殺雞的張鐘馗,臨終時地獄相現前,念佛數聲,就親見佛來接引往生。這麼大的利益是釋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中都是沒有的。我常常說:「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說得就是這個意思啊!【書一】十四

67.至於念佛的時候,心難以歸一,應當攝心懇切地念,心念自然能夠歸一。攝心之法莫過於至誠懇切。心要是不至誠,想攝心也沒有可能。已經有至誠心了,仍然還沒有達到精純歸一的地步,應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念佛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攝心而念,妄念自然就止息了。如果依然心中妄念如波濤洶湧,就應該用十念記數法,那就會把心的全部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然想要起妄念,也是力不暇及。這是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以前弘揚淨土的人沒有談到。因為那時候的人根還很利,不須這個辦法,便能一心念佛了。我因為難以調伏自己的心念,才認識到十念計數念佛方法的高妙。這個方法我屢試屢驗,不是憑空想像而說的。希望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分享這個方法,使一萬個人念佛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往生。十念記數法,就是當念佛的時候,從一句至十句,必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到十句結束後,再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以二十句、三十句那麼念。

隨念隨記,不可以掐珠,只能憑心記。如果一次記十句困難,可以分為兩氣,那就從一至五,從六至十,如果這樣念還是感覺費力,可以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便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而久之,應當自然可以得到了。須知這裡所說的十念,和晨朝十念,攝受妄想則相同,然而它的功用卻大不一樣。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也是這樣記。這種辦法不但能除去妄想,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一點不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適宜。和掐珠記數這個方法比較,利益是天地懸殊的。掐珠記數則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則身逸而心安。只是作事的時侯,或許難以記數,就可以懇切地一直念下去。作事完了仍然恢復攝心記數。那麼百千萬億念頭,都會匯歸於一句佛號中了。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利根之人就不用說了。像我們這些鈍根人舍去這種十念記數法,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真是太難太難了。又必須知道這個攝心念佛的方法是即可以淺,也可以深,即可以小也可以大的不思議的方法。我們應當仰信佛言,不要以自己的知見達不到,就心生懷疑和疑惑,使多劫善根從疑惑中喪失,不能究竟親自獲得實際利益,這實在是悲哀啊。掐珠念佛這個方法,只適用於行走和站立這二種時候。如果靜坐養神,由於手動的緣故,神也不能安靜,久而久之就會受病。這個十念記數,行住坐臥都非常適宜。只是臥時只適合於默念,不可出聲念。如果出聲念,一來不恭敬,二來傷氣受病。這是要切記切記的。【書一】二二

68.既然有真信切願,必須專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至極處,情執淡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中便能親證三昧。等到臨終的時候,上上品往生。可謂修持之事達到頂點了。【書一】五二

69.念佛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現在寺院念佛堂都是先念《彌陀經》,念完經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後舉《讚佛偈》。念完後接著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然後就繞念。必須從東至南至西至北繞。此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我們這個地方也和禮拜一同實行。若從東至北至西至南,這是反繞,有罪過。不可不知。繞念一半,就坐下來默念,大約一刻鐘功夫,再出聲念。念完後跪在佛前,念佛十聲,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聲,然後念《發願文》。在家人如果屋子小難繞,則立念、跪念、坐念都可以。但必須根據自己的精神而定,也不必讓他人為自己立功課。【書二】三二

70.念佛雖然貴在心念,也不可以廢除口誦。因為身口意三業互相幫助。如果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也難得到真實的利益。世上舉重物的人尚且需要口中出聲相助,何況打算攝心來證三昧的人。所以《大集經》說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代大德說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而且具縛凡夫的心多數昏沉或散亂。如果不假借身口禮誦的力量,那麼想得到一心不亂,是沒有理由的。【書一】九

71.善導和尚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闡揚淨土,不崇尚高深玄妙,只在真實親切,平常實在的地方教人修持。至於他所指示的專修、雜修利益無窮。專修:就是身業專門禮拜,(凡是圍繞以及一切處,身體不放逸都是。)口業專門稱誦,(凡是誦經誦咒,能夠志心迴向,也可以名為專稱。)意業專門憶念。如此修行,往生西方,一萬個人不會漏掉一個。雜修:就是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因為心不純一,所以很難得到利益,那麼一百人當中,希望有一二個,一千人當中希望有三四個往生的。這是金口誠言,千古不變的鐵案啊!【書一】三六

72.你作的發願文,文義雖然宏大。卻必須是真實從內心而發,這才名為願。否則內心與口說相違,如何名為願呢?現世的願,雖然沒有妨礙。想要生福慧的子孫,必須從大積陰德,廣行方便當中去求。【書一】十七

73.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就是用口說出自己的信願。然而迴向只適宜在早晚課完畢後,以及平日裡念佛、誦經完畢後去做。念佛應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心中只要具有願生的念頭,就是長時迴向了。如果依照儀軌誦念迴向,當然不能常常這樣。很多大乘經,經經都讓諸眾生直接成就佛道。只可憐的是人們不誠心念誦,致使不能得到佛經的全體利益。【書一】四二

74.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所有一絲一毫的善舉,以及誦經、禮拜等等種種善根,全部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如是能這樣,則一切行門都是淨土法門的助行。好像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一樣,這些助行方式廣大淵深,又有誰能全部做到呢。然而必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就會如火加油,如苗得雨一樣。既能和一切眾生深結法緣,使自己的大乘勝行迅速成就。如果不知道這種意義,就是凡夫、二乘自利的見解,雖然修持妙行,但是感應到的果報就很卑微低劣了。【書一】五二

75.念佛發願,應當在朝暮念佛完後(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然後發願),或者用《小淨土文》。如果身心有閑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是古今最好的發願文。必須知道讀文發願,就是讓我們依文發願。不是僅僅讀文一遍,就算是發願啊。【書一】六八

76.每天功課迴向,應當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如果這堂功課為這個,那堂功課為那個,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必須有普迴向的願望,才能和三種迴向相契合。三種迴向是什麼呢?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真如。二迴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菩提。三迴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志,人各有業(業,謂職業)。只要隨緣隨分就可以,不必和一切人都相同。【書二】六

乙、明對治習氣

77.念佛想得到一心不亂,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要為了博得一個虛名,讓世間人說我是真實修行的人。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佛號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是這樣,百千萬句,句句都是這樣。能這樣念,那麼妄念就沒有辦法起來,心佛自可相契和。另外必須善於用心,不要導致過為執著,或者致使身心不安,或者致使著魔發狂等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照這個方法而行持,決定不會走進歧途而耽誤自己。【書一】六六

78.念佛的時候,不能懇切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娑婆苦、極樂樂。假如想一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是難遭難遇。如果不一心念佛,一口氣上不來,一定會隨宿生今世最重的惡業,墮入三途惡道,長劫受苦,很難有出離的時間了。能這樣想,就會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此心一發好像電器受電,好像藥物加硫一樣。力量更大,更加迅速。這樣就會消業障,增福慧,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喻的啊。【書一】七四

79.在念佛的時候,要時常想自己快死了,就要墮地獄了。這樣念佛不懇切也自然懇切,不相應也自然相應。用害怕痛苦的心去念佛,就是出苦的第一妙法,也是隨緣消舊業的第一妙法。【書二】五

80.對治習氣的心,要勤勉懇切。如果消除習氣的效果沒有得到,也沒有見效,這是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念生死的心不痛切,對於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僅是口頭上說說,並沒有切實遵行,所以並沒有實際的效果啊。假如知道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加難聞。今生萬幸能得到這個大丈夫身,又能聽聞到這個最難聽聞到的淨土法門。豈敢將有限的光陰,因為聲色貨利而幾乎消耗盡了,使我們仍舊虛生浪死,仍然再沉淪六道,想出來都沒有時間嗎?應該將一個「死」字(這個字非常好),掛到額頭上。凡是不應當貪戀的境界現前,就會知道這是我們的鑊湯爐炭。絕對不至像飛蛾一樣奔赴火焰,把自己燒掉了。凡是遇到分內應該做的事情,就會知道這是我們出苦的慈航。也絕對不至於當仁固讓,見義不為了。這樣一切塵境都可作為我們入道的殊勝因緣。哪能必須屏絕塵緣,才能修道呢?只要心有所主,心不隨境轉,那麼塵勞就是解脫。所以《金剛經》屢屢令人心不住相。發心度盡一切眾生,而不見能度的我,所度的人與眾生,以及所得的無餘涅槃之壽者相,才是真行菩薩道。如果見有我為能度,眾生為所度,以及無餘涅槃的法。那麼雖然是度生,實際上於一乘實相之道,還是沒有相契合。因為不了解眾生當體是佛,佛性平等,妄起凡情聖解。致使無為利益,成了有為功德了。何況貪戀聲色貨利啊。【書二】十六

81.念佛的心不能純一,必須調製這顆心,不讓心向外馳求,久而久之心自然會精純歸一。成片是什麼呢?,就是心純一而無雜念的意思。【書二】三二

82.初發心念佛,還沒有親證念佛三昧之前,誰能沒有妄念呢?所以貴在心常覺照,不隨妄念而轉。好像兩軍對陣,必須堅守自己的城池,不讓賊兵稍有侵犯。等賊兵一發作,便迎敵去打。必須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妄念之賊。使他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他們自然害怕遭到滅種之災,就會相繼歸降了。其中最重要的戰術在於主帥不昏昧不懶惰,時常警覺啊。如果覺心一旦昏昧懶惰,不但不能滅賊,反被賊滅。所以念佛的人不知道攝心而念,所以越念越生妄想。如果能攝心則妄念應當漸漸輕微,以至於沒有。所以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塵之賊,夜晚還惺惺覺照;將軍主帥能作主行令,不動干戈定使六根清淨太平。【書二】四十

83.念佛時心不能歸一,由於念生死的心不痛切。如果將自己想做被水沖,被火燒而沒有救援。以及快死了、將要墮入地獄。那麼心自然會歸一,不需要另求其他妙法。所以經中屢屢說道:思地獄苦,發菩提心。這是大覺世尊最切要的開示,可惜人們不肯真實去思想啊。地獄的痛苦比遭遇水火的慘痛,更深切無量無邊倍。而且一想到被水沖被火燒的痛苦就會不寒而慄,但是想到地獄的痛苦就泛泛然的人。這是因為他的心力弱小,對於地獄的恐怖不能詳細地了解,對於水火的痛苦因為能親眼看見,才會覺得毛骨悚然啊。【書二】四一

84.念佛也是養氣調神的妙法,也是參究本來面目的妙法。怎麼這麼說呢?我們的心時常紛亂,如果能至誠念佛,那麼一切雜念妄想都會漸漸消滅。妄念消滅,那麼心自然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你不知道念佛能止息妄念,請去試著念念佛,就會覺得心中的種種妄念都出現了。如果長時間地念佛,自然就沒有這些妄念了。那些最初念佛覺得有妄念的人,正是由於念佛的緣故,才顯得心中有妄念,不念佛妄念則不明顯。就好像在屋子裡顯得清淨無塵,如果從窗孔透進一線陽光,就會看到屋內的灰塵不知有多少。屋中的塵土由於有日光而明顯。心中的妄念因為念佛而突顯。如果常念佛,心自然會清淨。孔子仰慕堯舜周公的聖人之道,念念不忘,所以能在羹湯中見到堯,在牆面上見到舜,在夢中見到周公。這是孔子時常憶念他們,與念佛的道理有什麼區別呢?佛陀認為眾生的心口,由於煩惱惑業的緣故,被染污了。就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讓眾生心執持口稱念,好像染上香氣的人,身上也會有香氣。這樣長久地念佛,業障就會消除,智慧自然明朗,業障沒了,福慧自然增長,自心本具的佛性自然就可以顯現出來了。【書二】六四

85.如果滿腔妄念憧憧往來不絕,思慮纏綿不斷。這是由於沒有真正提起正念的緣故。假如正念真切,那麼就會萬念歸一而專注於一句佛號了。也就是說如果調伏妄念,駕御正念得法,那麼寇賊都能變成赤子。如果調御失道,就算是手足也能成為怨家。在凡夫地位,誰沒有煩惱呢?必須在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到境界,突逢逆緣,不至於一下子發作。縱然發作也能頓起覺照,令煩惱消滅。能夠引發煩惱的境界非常得多。列舉其中最厲害的煩惱,也就是財色及橫逆事端而已。如果知道無義之財比毒蛇對我們更毒害,就不會有面對不義財富攫取的煩惱。給予他人方便,終歸使自己的前程受益,我們就不會遇到他人窮極患難,因吝惜財富而不肯佈施的煩惱。美色方面,就算面對如花如玉的容貌,內心常存這個女人是自己姐妹的念頭。

縱然她是娼妓,也要這麼想,生起憐憫她的心,生起度脫她的心。那麼就不會有面對美色而動欲的煩惱。夫婦間要相敬如賓,將妻妾看做是促成自己延續宗脈的恩人,不敢把雙方身體當作彼此行樂的欲具。那麼就不會徇欲滅身,以及妻子不能生育,子女不成家立業的煩惱。子女要從小教育他們孝悌忠信的正道,就沒有忤逆親心,敗壞門風的煩惱。至於令我們遭遇到橫逆的人,必須對他生起憐憫心。悲憫他的無知,不與他計較。看做是自己前生曾經惱害過他,現在因他惱害我的緣故,於是還了一份宿債,生起歡喜心。那就沒有想報復別人的煩惱。然而以上所說的這些道理,那是為了俯隨初機的人而講。如果是久修大士,能夠了達我空。那麼無邊的煩惱全部歸化為大光明藏。好像鋼刀因為磨礪而鋒利,金礦因為冶煉而精純。蓮花因為有淤泥滋培,才能夠清淨光潔一樣。【書一】二一

86.君子的學習是為了自己的道德修養,在念念之間反問自己,自我反省罷了。夢中、醒覺都一樣覺察,唯有功夫到家的人才能做到。只要在醒覺的時候努力修持,久而久之,夢中自然能夠沒有大的越軌了。【書一】四三

87.修學佛道的人,心中道念重一分,那麼凡情就輕一分,這是必然的形勢。然而沒有斷惑的人必須常常努力。如果一放縱,舊病就一定會復發。見思惑斷盡的聖者才好任運奔騰,不須克制約束,收攝修持。【書一】四九

88.貪心、瞋心、癡心,人人都有。如果知道這是病態,那麼它們的勢力便很難熾盛。好像賊潛入人家,家中主人若把賊看做是自家人,那麼全家的珍寶,就都會被它們偷竊得乾乾淨淨。如果知道他們是賊,不許他們在自己家中停留片刻,必須讓他們全部離開,越遠越好。那樣就不會丟失財寶,主人就會安心泰然了。古德說:「不怕念頭起來,就怕覺醒遲頓。」貪瞋癡念頭一起來,立即覺察到了,妄念就會立即消滅。如果認為貪瞋癡是自家的主人,那就像認賊為子一樣,家中的財寶,必然被他們偷竊的乾乾淨淨。【書一】七四

89.被境界所轉動,是因為自己操持力淺的原故。好了、壞了,心馬上就被它轉動了,喜怒上心,好惡就在臉上表現出來了。操持是什麼呢?就是涵養的意思。如果正念重,那麼其餘一切念頭都輕了。所以說真修行人,是在塵勞中去煉磨自己。使自己的煩惱習氣,漸漸消滅,這才是實在工夫。【書一】七四

90.如果於對治自心的煩惱習氣,置之不講,那麼外在的行持和內心的功夫就會全部荒廢。反而因此而生起我慢心,自認為功名利祿為德能,那麼所損失的就會更多了。比如吃飯,必須有蔬菜佐助。也比如身體,必須用衣冠莊嚴。那麼對於長途修行的了生死之道,打算一門深入,是不是就要廢棄其他全部的法門呢?一門深入,盡廢餘門,只有打佛七的時候才可以。平時,若不是菩薩再來,絕對沒有不成懈怠散慢的,因為凡夫的心,時間一長就會生厭。天生萬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才能孕育出勃勃生機的大自然。假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那麼普天之下,就不會有一個生物了。何況我們的妄心像猿猴一樣,如果不用種種法門對治,而希望它安住在一處,不胡思亂想,很難很難。人應當自己了解自己的力量,不可偏執一法,也不可沒有一點兒頭緒。【書二】九

91.心向外馳求,不知迴光返照。這樣學佛,很難得到佛法的實際利益。孟子說:「學問的宗旨沒有別的,就是把丟失的本心找回來。」你學佛卻不知道息心念佛,於儒教尚且沒有實際遵行,何況對於真實息心之法的佛教呢?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乃至六度萬行。《心經》說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都是指人的活動離不開境識心三者結合的妙法啊。如果你一向專欲博覽,並不是沒有一點利益。奈何你業障未消,還沒有得到利益,卻先受到傷害了。【書二】三一

92.做事情的時候,心不能專注。因為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那麼心很難不二用,難免間斷隔離。假如能常存覺照,也沒有什麼大的障礙。【書二】三二

93.色慾這件事情是全世界人的通病。不但中下根器的人被色所迷。就算是上等根器人,如果不畏懼戒慎,自我克制,也難免不被美色所迷。姑且看看古往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原本足以成為聖賢之人。只是因為沒有打破美色一關,反而成了下等愚癡的人,並且永墮惡道,這樣的人很難數得過來。《楞嚴經》說:「假如一切世界六道眾生,他們沒有淫慾心,就不會順著生死相續。您們修行三昧,本來為了出離塵勞。但是如果淫慾心不除去,是不可出塵勞的。」學道之人,本來為了出離生死。如果不痛下決心除去這個病,則生死根難斷,難以出離六道。即使是念佛法門,雖然是帶業往生。然而如果淫習堅實牢固,則便和佛的氣氛相隔,難以感應道交了。打算徹底斷絕色慾之禍,看到一切女人都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是什麼呢?就是看見老女人作母親想,年長的女人作姐姐想,年少的女人作妹妹想,年幼的女人作女兒想。欲心再盛也絕不敢對母親、姐姐、妹妹、女兒起不正當的念頭。看待一切女人,總是我們的母親、姐姐、妹妹、女兒。

這樣就會用理智節制慾望,慾望就不能勃然而發了。怨想是什麼呢?就是凡是看到美女,就起愛慾心。由於這種愛慾之心,就會使我們墮入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果這樣想,那麼那些所謂美麗嬌媚的美女,就會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更加猛烈百千倍。對於這種極大的怨家,尚且依然戀戀不舍,難道不是個很糊塗的人嗎?不淨是什麼呢?就是看見美貌動人的女人,想想她只不過是外面有一層美麗的薄皮而已。如果揭去這張皮,就會慘不忍睹了。那些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沒有一件東西是讓人喜愛的。但是我們卻被這張薄皮所蒙蔽,就妄生愛戀。用花瓶裝滿大糞,人尚且不能拿著賞玩。現在這個美人的薄皮,和花瓶沒有區別。

而薄皮內所裝的東西,比大糞更加臭穢不堪。怎麼能貪愛她的外表,而忘記了她皮裡的種種臭穢之物,而隨意升起淫慾心啊!如果不畏懼戒慎,自我克制,痛下決心除去這種習氣。那麼就會只看到女人姿質美麗,致使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常尚且這樣,要想死後不入女腹,那是不可能的。投胎到人道女人的腹中還算可以。可是如果投胎到畜生道女腹中,那可怎麼辦啊?一想到這些,心神驚怖。然而想再看到美女時不起染污心,必須在沒看到時候,常作以上三種觀想,那麼一旦境界現前,自然不會隨著境界而轉。否則就算美女的境界不現,意地上淫慾之心仍然纏綿,最終還是被淫慾習氣所束縛。所以應該認真滌除這種惡業習氣,才能夠得到自在的可能。【書二】三八

94.你來信說俗務糾纏,無法擺脫的情況。只要正當俗務糾纏時,能讓心不隨俗務所轉,那麼就是糾纏之時便是擺脫之際。好像鏡子映照出物像,物像來不抗拒,物像去不留戀。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縱然讓你屏除俗務,一件事情都不做。你仍然被散妄心堅固糾纏,不能灑脫。學道的人必須素位而行,盡自己的本分隨緣做事。這樣就算是終日俗務糾纏,心也終日逍遙於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和正覺菩薩境界一樣,就是這個意思啊。【書二】四十

95.想要讓真知顯現,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背情理的妄想,稍微在心中萌發。常使這顆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只映照當前境界,不隨境界而轉。美丑是外境的事,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境界沒來時就不去預想,境界若消失也不去留戀。如果心中有違背理智的情想萌動。就應當嚴厲加以攻伐和對治,將妄想剿除乾淨。好像和賊軍對壘,不但不能使它侵犯我的封疆,還必須斬其將拔其旗,剿滅一切匪黨。這種制軍的方法必須嚴格自治,不要懈怠疏忽。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的行為端正,內心恭敬虔誠。所用的武器必須用顏回的四勿、曾子的三省、蘧伯玉的寡過知非。再加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慎獨功夫。與匪黨相對陣,那麼就會使軍威遠振,令賊黨寒心。

懼怕遭到滅種的極刑殺戮,希望普遍蒙沾安撫的洪恩。於是就會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力洗心革面,修正自己未來的德行。這樣就可以將領不用出門戶,士兵無須血沾兵刃。全體寇仇都會成為赤子,即便是叛逆人也可轉化成良民。上行下傚,整個國土都清淨寧靜。不動干戈而坐致太平了。就像上述所說的,那就會因為格物而自知,由自知而克明明德,意思是能夠抵制外物的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由知曉德行至道,來恢復我們本具的真心,照曜天地的本能。至誠與明智一致就會轉凡成聖。如果或許自己的根器還是陋劣,這樣做還不能收到效果。應當傚彷趙閱道,白天所有的行為,夜間必然焚香稟告上天,不敢稟告的事情就不敢去做。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使造物主不能獨自擅行他的權力。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大小全部記下來,希望善日漸增加而惡日漸減少。開始的時候則善惡參雜,久而久之就會只有善沒有惡了。所以他就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光榮地加入聖賢人的行列,死後高登極樂世界的九品蓮。他的行為、言語都被世人傚法遵行,他們既然都是大丈夫,我們也是啊,我們怎麼可以自己看不起自己而自甘墮落呢!【序】十五

譯者按:

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出《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試斯語矣。」

三省,就是省察三件事的意思。出自《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後泛指認真反省自己的過失。《後漢書?郎顗傳》:「伏惟陛下躬日昃之聽,溫三省之勤,思過念咎,務消祗悔。」

蘧伯玉,名瑗,河南人,春秋末年衛國大夫,為人,以善於改過而得賢名。孔子周遊列國走投無路之際,數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稱讚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國;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

趙拚,字閱道,自號自非,浙江衢州人,進士及第後,歷知州郡;宋仁宗時,官殿中侍御史(掌糾彈殿中百官朝會時失儀者)。拚為人氣宇軒昂,壯嚴正直,諫言彈劾不避權貴,聲稱凜然。嘗上言對待君子。

袁黃(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96.假如根機陋劣,不能證入實相。暫且在生滅門中,指示他一個趣證的方向。既然由於迷心逐境,心向外馳求,全部的智慧德相變成妄想執著。固然應當唯精唯一,執持彌陀聖號,真信切願,期望往生西方。這樣長時間地執持名號,就會心佛一如。不離當念,徹證五蘊皆空。妄想執著既然消滅,智慧德相也消失。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不離當處,冥冥契入寂光真境。只有這一個地方,才是我們究竟安身立命的地方。【跋】四

97.人生活在世間,虛幻不實地住上數十年。自從有見聞覺知以來,整天謀求營生,忙忙碌碌,無非就為養自己的身體和家庭,使自己過得體面,將來還能遺留給子孫財產而已。推究其病根,就是因為執著有我,不肯放下。這種念頭固結在心,就算是佛親自給他說法,也不能使他解脫。而對自己主人公本來的面目,反而置之不理。聽任它隨業流轉,永劫沉淪,能不悲哀嗎!【序】三二

98.修行的關鍵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那麼工夫就增進一分。有修行越賣力氣,煩惱習氣愈發作的人。乃是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迴光反照,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想情執。應當在平時的時候,提前預防。那麼遇境逢緣自然不會發作。如果平時認識到我們的身心全是幻妄不實。探求這一個「我」的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然沒有一個「我」,哪會有因為人事境界而生煩惱的事。這是從根本上最切要的解決方法。如果不能徹底明白我空,應當依靠如來所開示的五停心觀,而來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也)。就是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雜著】四四

99.貪心就是看到順心的境界而生起愛樂的心。欲界的眾生都是因為有淫慾心而投生的,淫慾心由貪愛而生起。如果能將自己的身體和他人的身體,從外面到內裡仔仔細細地看清楚。就會只看到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和死尸一樣臭穢,和廁所一樣污濁。誰還對於這種污物心生貪愛呢?貪愛心既然平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就像甘食受用百味餐。就像紙白聚色畫心境。以眾生信願念佛的因地心,契入彌陀果地覺。就能事半功倍,利益不可思議的啊!【雜著】四四

100.瞋心,就是看到不順心的境界而生起嗔恨之心。富貴人多數瞋恚心重。因為事事如意,有人侍奉服務。稍微有一點違忤之事就會生起瞋恨心,發脾氣。輕的說些難聽的話,重的就會用鞭子棍子打人。只要自己舒服就行,不管別人傷不傷心。另外,瞋心一起對別人沒好處,對自己也有害處。輕的會感到心煩意躁,重的會使肝目受傷。必須讓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那麼疾病消除,福壽增加。曾經古印度有位阿耆達王,他一生奉守佛法,堅持五戒。臨終時因為侍者拿著白拂驅趕蒼蠅,時間長了侍者有點昏沉疲倦,讓白拂掉到阿耆達王的臉上。於是他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就是因為這一念嗔恨心的緣故,於是受蟒蛇之身。因為他過去世有福德力,還能知道自己墮落蟒蛇的原因。於是求助沙門給他說三皈五戒。隨即他脫離蟒蛇之身,生於天上。由此可以知道瞋心的害處非常大。《華嚴經》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古大德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學菩薩道,忍辱護瞋心。如來讓多瞋眾生作慈悲觀,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既然是過去父母,則當念過去世他對我的生育恩德,慚愧不能酬報。哪能因為一點小不如意便懷憤怒呢?既然一切眾生是未來諸佛,將來必當廣度眾生。如果我的生死不了,我尚且希望他來度脫我。怎麼敢因為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生瞋恚心呢?即便是喪身失命,也只有生歡喜心,不生瞋恨心。所以菩薩舍頭目髓腦時,都是把來求自己的人看作善知識,當做恩人,有他們來成就我無上菩提道的想法。你看看《華嚴經?十迴向品》自然會知道。另外我們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只因為我們迷背了本心,執著地堅持自己的見解。那麼一切因緣之法全部看成對待之法。好像箭靶子既然樹立,萬箭便有了齊發的目標。假如知道我們的真心原本就是佛心,佛心空無所有。好像和虛空一樣,森羅萬象無不包括。也和大海一樣,百川眾流無不納受。像天空普遍覆蓋一切,像大地均等地擎持萬物,天地不以普蓋均擎自認為有德行。

我如果因為小的拂逆便生瞋恚心。難道不是自己縮小心量,自己喪失了品德。雖然我們具有佛心理體,然而我們起心動念全屬於凡情用事。把假的看成真的,將奴僕當成主人。能這樣多想想,我們是多麼慚愧啊。如果在平常的時候,經常能這樣想。就會心量廣大,無所不容了。萬物和我等同看待,不再區分彼此。逆來尚切能順受,何況小小的不如意,便去生瞋恚心呢?【雜著】四四

101.愚癡並不是說一個人全沒有知識。是指世間人對於善惡境緣,不知這些全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錯誤地認為沒有因果報應,以及前生後世。一切眾生沒有慧眼。不是執著斷見,便是執著常見。執著斷見的人,認為人是受父母之氣而生,沒有出生之前,原本沒有一物。等到人死之後,那麼身體既然已經腐朽滅失了,魂也飄散了。哪裡有前生及後世啊。這個地方固執守舊、目光短淺的儒生大多數這麼說。執著常見的人,認為人常為人,畜生常為畜生。不知業由心造,身形會隨著心轉變。古代的時候有極毒的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他活著的時候因為業力猛厲,尚且能改變形體。何況死後生前,神識隨業牽引而轉變。所以佛說十二因緣,乃是貫穿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的果報,禍福的臨門。都屬於自作自受,不是來自上天,上天只不過是根據他的所作所為而賜福,或者降禍罷了。生死循環沒有到頭的時候,想恢複本心以便了脫生死,如果舍去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個方法,那是不可能的。貪瞋癡這三個煩惱是生死的根本。信願行這三資糧是了生死的妙法。想舍去貪瞋癡,必修信願行。信願行修持得力,貪瞋癡自然消滅了。數息觀這個法門可以不用。因為正當念佛時,必須攝耳諦聽。這種方法攝心的功用與數息相似,他的力道卻與數息有天壤之別。念佛觀但看印光《文鈔》,和祖師淨土宗方面的著述,自然會知道的。【雜著】四五

102.問:假如像你所說,即使喪身失命,也只能生歡喜,不生瞋恨心。假設有個惡人,想來害我們,我們不與他計較,任由他任意殺戮嗎?

答:所有修行人有凡夫人,有已證法身之菩薩人。又有以維持世道為主的修行人,有以唯了自心為主的修行人。若唯了自心以及已證法身的菩薩們,則應該這麼做。這是因為物我同觀,生死一如的緣故啊。若是凡夫人又希望維持世道。那麼居心當然應該像菩薩一樣深慈大悲,無所不容。但處理事情仍然必須依照世間常理,或實行防禦而攝伏他,或以仁慈之心而感化他。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內心絕對不要有毒恚而結怨恨啊。前文所開示的,是讓人設此假想,消滅瞋恚習氣。此觀想如果成熟,瞋習自然消滅。縱然遭遇到確實能害我們的境界,也能夠心地坦然,作大佈施。仗此這樣的功德,隨即往生淨土。和那些互相殺戮、長劫償報的人相比較,難道不是天地懸隔嗎?【雜著】四五

103.嗔恨心是過去世的習性,現在就把自己當做死人想,隨別人用刀切割,用香水塗抹,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所有這些不順心的境界,就當做自己已經死了,便沒什麼可引起嗔恨心了。【書二】六八

104.你所說的嗔恨心是過去世的習性。現在既然知道它有損無益,應該在任何事情來臨的時候,都要以海闊天空的肚量容納他。那麼現在寬宏大量的習性,就可以轉變過去世偏激狹隘的習性。如果不加以對治,則瞋恨的習氣愈加增盛,它的傷害不淺。至於念佛,必須依照自己的精神、氣力為準則,選擇大聲念、小聲念、默念以及金剛念(也就是唇發出微聲,別人聽不見的聲量,自己能聽到,持咒的人也稱之為金剛念),不可以因念佛過猛以致受病。此過猛心也是想速成的病。現在既然不能出聲念佛,哪能心中也不能默念,怎麼能只限於十念念佛呢?何況在床上躺著養病,心中怎麼可能一空如洗,沒有一點念頭呢。與其憶念他事,還不如憶念佛的名號更好啊!因此你馬上將要緊事務交代給家人,自己想將要死亡、死亡之後就要墮落地獄,要常常有這種想法,心中就會放下一切的事情。用這種清淨心,憶想佛像及默念佛名,並觀世音菩薩像及默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如果真能這樣念佛,業障決定消除,善根增長,疾病痊癒,身心康健。你現在所得的病,大概屬於過去世的業力所感召,因為借助念佛過於猛厲的緣分而爆發出來,並不是這個病完全是因為念佛過於猛厲而有的。如果不念佛,病也會因為其它別種因緣而爆發。世界上不念佛的人多了,難道這些不念佛的人都不得病,長年康健嗎?知道這些,就不會誤會了,說念佛能使人生病,有損無益。【書二】六七

105.疾病和魔障都是因為宿業所導致。你只要能至誠懇切念佛,那麼疾病自然會痊癒,魔障會自然遠離。如果你的心不至誠,或者生起邪淫等不正當的念頭,那麼你的心全部墮在黑暗中,所以招致魔鬼來攪擾。您應該在念佛完迴向時,為過去世一切冤親債主迴向,讓他們全都沾你的念佛利益,超生到善道去。另外你一概不理會。他們作聲,你不要恐懼。他們不作聲,你也不要歡喜。你只要至誠懇切地念佛,業障自然會消除,福報和智慧全都增長了啊。閱讀經典,千萬不要像現代人讀書那樣毫無恭敬心,必須像面對佛祖聖賢親自降臨那樣,才會有真實的利益。如果你果真能這樣讀經,那麼心地就會正大光明,那些邪鬼邪神便沒有地方可以安身了啊。假如你的心先邪惡了,就會以邪招邪,哪能讓他們遠離你不擾亂你啊?他心通鬼神雖然也有,但是神通力小而且淺近。如果達到業盡情空的地步,就好像寶鏡當台,凡是有形象的東西都會映現出來。你不至心念佛,反而想研究這些神通的真相,你或許不知道這種心便是著魔的種子。比如寶鏡沒有絲毫塵垢,自然會照天照地。你的心覆蓋了厚厚的塵土,卻妄想得到這些神通,好像覆蓋了厚厚的塵土的鏡子,是斷然不能發光。或許能發光,那發出來的也是妖光,絕不是鏡光啊。這件事暫且置之度外,希望你能像墮入水火、像撲救頭上的大火一樣誠懇念佛,那麼沒有什麼業力和魔障是不能消除的啊。【書二】五四

106.修學佛道的人,凡是遭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只可朝向佛道上領會,逆來順受。那麼縱然遭遇到極危險的事情,當時也不至於嚇得喪志失措。事情已經過去,對該事的感情也起了變化。如同昨夜的夢境一樣,怎麼能時常牽掛,以至於得了憂鬱病。你既然想修行,就應當知道一切境緣,都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召來的。還要必須知道至誠念佛,則可以轉變業力。我們不做傷天害理,有損陰德的事情,怕什麼東西?念佛的人受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我們有什麼可怕的呢?你如果常有害怕心,會感召到「怕魔」附身。你假設有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就會趁著你這個「怕心」,來恐嚇你,讓你喪心病狂,來報宿世的怨仇。你不要認為:「我尚且念佛,恐怕他們不至於這樣。」你不知道現在你的心都是懼怕的念頭,這種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不是佛不靈,由於你的心已失去正念,所以使念佛得不到全部的利益。希望你看到這封信後,徹底改變你先前的心念。你要想:「我家只有一夫一妻,有什麼顧慮呢?即使是宿業現前,怕又豈能使它們消滅。只有不怕才能心存正念而舉措得當,真神鎮定而邪鬼無法入侵。否則,因邪心招致邪鬼,宿世的怨親債主們便全都來了,一旦遇到事情就會心無主張,不知所措,能不可憐嗎?」現在,我為你出個主意,應該放開懷抱,一切不用計慮,不用擔憂。只怕自己躬行有玷污,不怕禍患鬼神。【大雲月刊】

107.如果病痛很劇烈,難以忍受時,應當在早晚念佛迴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觀音菩薩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在危急的時刻,如果能持誦禮拜,沒有不隨感而應,立刻降臨慈悲護佑,使眾生脫離苦惱而獲得安樂啊。【書一】十三

108.善於治病的醫生也只能治療人的疾病,不能治療人的宿世業力。就比如你的兒子得了「腸癰」這種重病,醫生說不開刀不行。你四嬸不放心,就不開刀醫治,便與德章拚命念佛、念《金剛經》,五天以後孩子的病好了。這種病可以說非常嚴重,危險之極,然而不開刀,通過念佛,念《金剛經》五天就好了。子庠的癲癇病也是宿業所感,你四嬸因為至誠禮誦,半年就痊癒了。你父親既然已經皈依佛法,就應當依靠佛陀的言教,不應當聽從西醫,特地去他的醫院看病。假使一切疾病醫生都能治好,不治療就不好,那麼古來皇帝,及大富貴人都應該永不生病,也永不死亡。然而,貧賤的人多半病少而壽長。富貴的人多半病多而壽短。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一來他們自己造病,二來就是醫生造病,有這兩種原因,想脫離病苦,有可能嗎?希望你為你父親說明,不必往上海求西醫,就在家中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這些大醫王,就自然會不用藥物而病自然痊癒了。求西醫好壞參半。求大醫王,或身體上立即見好,就算身體上未見好,而神識上是決定見好的。如果想立即見好,而完全廢棄以前所持的戒律,這就像剜肉做瘡,有損無益。西醫沒來中國以前,難道中國人有病就不能治療嗎?現在你應該放下妄想,提起正念,則感應道交,自然可以疾病痊癒啊。【書一】九三

109.業障深重、貪瞋熾盛、身體孱弱,內心膽怯,只要能一心念佛,久而久之,所有的疾病自然都痊癒。《普門品》講:「若有眾生,多於淫慾、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也是一樣。只要能盡心竭力,毫無疑惑,那就會所求俱得呀。【書一】四六

110.每天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外,專心念佛名號。早晚在佛前,竭誠盡敬,懇切懺悔自己無始宿業,這樣一直做下去,久而久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法華經》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這對於瞋恚、愚癡也是一樣的。由此可知只要能至誠念彌陀、觀音聖號,貪瞋癡三惑自可消除。另外,當今是個患難的世道,必須在念佛之外,加念觀音菩薩聖號,冥冥中損害自然能不可思議地扭轉成利益。不至於宿業成熟現前時,沒有辦法躲避啊。【書二】三九

111.觀世音菩薩在往昔劫中,早就成就了佛道,號正法明如來。只是因為他慈悲心切,雖然常安住常寂光土,而又垂形於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然常常示現佛身,而又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然常常侍奉在阿彌陀佛的身邊,而又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這就是只要對眾生有利益,無不盡心盡力去做。眾生應該以什麼身形得到度脫,觀音菩薩就顯現什麼身形而為他說法。普陀山是觀音菩薩應跡的地方,這是想讓眾生投心誠意有個地方去禮拜,才示跡在這座山上。難道說觀音菩薩只在普陀山,不在他處嗎?一輪明月掛在天空中,地上千萬條河流都能映現出月影,即便是小到一勺水、一滴水中,也都能影現出月亮的全部。如果因為水渾濁而晃動,那麼月影便不分明了。眾生的心如同水一樣,如果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就在眾生憶念時,便使他或明顯處或冥冥中得到利益。如果眾生心不志誠,不專一,那就難以蒙菩薩救護了。這種義理非常深,應該看我的《文鈔》中《石印普陀山誌序》一文自然會知道。菩薩名號叫「觀世音」,這是因為菩薩在因地修行由觀聞性而證得圓通,果地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所以名為觀世音。普門的意思是因為觀世音菩薩道行廣大無方所,普隨一切眾生的根性,令他們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比如世間有千萬種病,那麼就會有千萬種藥去對治。不執定一法,根據眾生的迷昧,以及容易開悟的地方而開示他。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所以說法法頭頭都是出生死、成正覺的門徑,所以名為普門。如果觀音菩薩只在南海普陀山,那就不足以稱為普門了。【書一】七七

丙、論存心立品

112.如果境遇不好,應當退一步來想。想一想世間上超過我的人固然多,而不如我的人也有不少。只要吃得飽穿得暖,何必羨慕別人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這樣尚且能轉煩惱成菩提,難道不能轉憂苦為安樂嗎?如果是疾病纏綿的話,應當痛念色身為痛苦的根本,生起大厭離心,努力修習淨業,發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而成就佛道。我們應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娑婆。必須知道具足繫縛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疾病等痛苦,就會每天奔馳在聲色名利的場所,終日不能停息。誰肯在春風得意,地位顯赫時,回過頭來想想未來會沉溺墮落的事情呢?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知道上天要成就一個人,大多以逆境來磨練他,而敬奉上天的人,應該逆來順受。孟子所說的「大任」,是指世間的官爵地位,尚且須要如此的憂心勞苦,方才不辜負上天之心。何況我們以博地凡夫,直接想要上承佛陀覺悟之道,下化法界一切有情。倘若不稍稍憑藉貧苦疾病來受一些挫折,那麼凡夫的見思二惑就會日日熾盛,淨業難以成就。迷失暗昧本心,永遠沉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啊!古德說過:「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只要志心念佛以消舊業,千萬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認為因果是虛幻,佛法不靈驗。【書一】十二

113.蘧伯玉在五十歲時,反省知道自己四十九歲的過失。孔子年近七十歲,尚且想要在剩下的年歲裡,學完《周易》,以祈望此生沒有重大的過失。聖賢的學問,沒有不在起心動念的地方追求究竟圓滿的。近世的儒家學人只是學習詞句文章。對於端正內心、至誠真意卻都放在一邊不去理會。雖然每天讀聖賢書,瞭然不知聖賢寫書教誨世人的用意。他們口中所說,身體所做,與聖賢所說所行,如同明和暗不相融和,方和圓不相契入,更不要問有沒有窮究到隱幽微細,相差極少的地步了。佛經當中教人要常行懺悔,期望斷盡無明煩惑,圓成佛道。雖然是等覺位的菩薩,如彌勒菩薩尚且在一整天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惑淨除究盡,圓證法身。何況在彌勒菩薩之下的人呢?而我們博地凡夫身口意都是業力,不生慚愧心,不修懺悔法。雖然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於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書一】十四

114.至於止惡修善,腳踏實地檢查修正自己的過失,雖然沒有什麼書比《功過格》更好。然而假使心不主於誠敬,縱然每天記功記過,也只是虛文。《功過格》,這個地方沒有這本書。如果依我的看法,只要心存恭敬至誠,在任何時間,不使有一個疏忽懈怠的念頭。在和世人交往應酬時,只以忠恕為懷。那麼在一切時,一切地方,心中惡念就不會起來。假如因宿世習氣所使,惡念偶爾忽然發生。而心中有誠敬忠恕,自能惡念起來就會馬上覺察到,一旦覺察到它,惡念就會歸於虛無。決不至於使它滋生蔓延,使身口意三業也隨它去了。小人之所以外表偽作良善,心裡實際上做惡,他認為:「人們不知道我的內心想法。」而卻不知道他們認為的不知道的人,只是僅指世間的凡夫之人。

如果是得道的聖人,當然了了悉知。而天地鬼神,雖然沒有得道,但是有報得的他心通,也了了悉知。更何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觀察這些心念如同觀察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明白啊!想讓人們不知道,唯有使自己也不知道才可以啊。自己若知道,則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等全都知道。如果知道這個意思,雖然在暗室屋漏中,也不敢放肆自己。在人們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發一絲惡念。因為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統統知道。縱然那些無慚無愧的人,知道這些意思也會慚愧得無地自容了。更何況真修實踐的人呢!所以說想改正自己的過失,必須先從畏懼這些聖賢之人及鬼神的悉知悉見開始。「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仍然是根據世間情見而淺近的說法。實際上則是我心與十方法界,全體脗合。由於我迷昧本心的緣故,我們的知見只局限於自身,那些十方法界的聖人,徹證自心本具的法界藏心。所有法界中一切有情的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同稟真如,自他無二的緣故。如果知道了這個意思,自然能夠戰兢惕厲,主敬存誠。一開始努力熄滅妄想,久而久之則內心沒有妄想了啊。(惡念,原本屬於妄想。如果不懂得覺照,便成為實惡。如果能覺照它,則會妄想消滅,而真心顯現啊。)【書一】十九

115.減少犯錯這件事,確實是儒家、佛家修行最切要的下手功夫。蘧伯玉五十歲時,而知道自己過去四十九年的過失,就是想讓人們知道他想少犯錯誤,卻沒能夠做到。這裡實際上指蘧伯玉在意地上的修行功夫,並不是指他身口二業動不動就犯過失。在家居士每天與人應酬交往,固然應當時時刻刻地提防身口意三業。否則,不但意業不淨,身口二業也可能污穢不淨。想做到自他兼利,莫過於多看看古聖先賢的言行,以便反思借鑒啊。【書一】二十

116.想要學佛祖了脫生死,必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止惡修善,就是自責少過,約束自己,行為符合先王禮儀。如果能夠自我責備,自然可以少犯過失,少過就是克己的實踐行為。既然能夠約束自己,行為自然就符合先王禮儀了。)持齋修持,警策自我,心意很真切。但必須腳踏實地,盡力去做。否則就成為妄語中的妄語。《尚書》中說:「知之匪艱,行之維艱。」世間多少聰明人,都因為只說不做,了此一生。徒然入於寶山,空手而歸。實在令人痛惜啊!【書一】二一

117.凡夫心識迷昧,信心不堅定,所以才有屢屢相信,屢屢退轉、屢屢修正屢屢造業的情況。這也是由於最初教導他的人,沒有教導他恰當的方法所導致的。假使最初從淺近因果等教育他做起,便不至有這種迷惑顛倒的現象了。然而已經過去的罪業,雖然極其深重,只要能夠志心懺悔,改正往昔的過錯,修持未來的前途,以正知見修習淨業,將自利利他作為自己的志向和事業,那麼罪障如同迷霧消散,佛性天真開顯明朗。所以經中說:「世間有二種勇健的人,一種人有自制力,決不造作罪業,第二種人造作惡業後能夠悔改。」「悔」這一個字,要從內心真實升起,如果內心不真正懺悔,只是口頭說說是沒有利益的。就好像只讀藥方而不去按藥方服藥,自己的疾病絕對沒有痊癒的希望。假如能夠依照藥方去服藥,自然可以疾病痊癒,身體安康。怕的是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修行人的虛名,自己卻一點也得不到修行的真實利益啊。【書一】八六

118.外在的境界沒有固定的好壞之別,它對人的損傷或利益完全在當事者本人。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四儀,應當遵循顏淵的「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五戒、十善,必須傚彷曾子的「三省」,即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覆練習實踐了呢?獨自一人在黑暗的屋子裡,雖然沒人看得到,而天地鬼神卻都知道。我們的念頭稍稍萌發,所獲得的罪福立即如天淵般懸殊分判。如果能夠這樣修行省察自己,就會看到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善業,惡念無從生起。這確實是正心誠意的典範,千萬不要說佛陀的教導很瑣碎,不如儒家簡單便捷。【書一】二一

119.念佛的人必須事事常心存忠恕,心心提防過失罪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才與佛的教導相附合。這樣的人決定往生。如果不這樣修持,就與佛的教導相反,決定很難與佛感通。【書一】二六

120.《法華經》中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上天之所以成就一個人,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來沒有一定。只在當事人具有變通靈活的心眼,善於體察上天的心,那麼所有的苦都變成樂,逆境成為順緣,一切災禍轉為福慧。所以一位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論到哪裡都逍遙自在啊!所以《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指現在的意思。「行」指優閑自得的意思,有財富就周濟貧窮,處在權貴的位置就輔助國君,利益人民,盡富貴的本分,這就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如果家中沒有多餘的錢財,自身也沒有出來做官,那麼就謹守貧賤的氣節,不敢隨便妄為。)素夷狄行乎夷狄,(如果盡忠心被小人讒害,被貶到僻遠的地方,例如雲南、貴州、廣東、廣西、黑龍江等地,要心平氣和,不埋怨國君,不怨恨讒害我的人,好像自己就是當地人一樣。)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者不但被貶到遠方,而且還受刑罰,輕則被杖打坐牢,重則被斬首分尸,甚至被滅門九族,仍然不怨國君,不恨奸黨,如同自己應該受如此遭遇一樣。別人給我的患難,尚且如此對待,何況是上天降下的災難,哪有怨恨的道理呢?像這樣的人,人們敬愛他,上天保護他。或者在這一生,或者在後世,或者在子孫,決定有無窮的福報,來酬報他的德行啊!)【書一】二七

121.所有的人改正過錯,修行善法,並修持淨業,唯有真誠心最可貴,最忌諱虛假造作。不可外現「行善修行」的美名,內存「不忠不恕」的心念。蘧伯玉五十歲尚且知道自己四十九年的過失,只有這樣在心地上用功,才可以希聖希賢,學佛學祖,可稱為佛教的功臣,如來的真子。當然不能在身份的高低貴賤上去理論啊。【書一】三二

122.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知曉修因,詳識果報。身體造作,起心動念,必須與佛的教導相附合。如果與佛的教導相違背,那麼縱然能念佛,也難往生,這是因為感應之道不相交的緣故。如果能生起大慚愧、大怖畏的心。改正自己的過失,如同去掉毒瘡一樣堅決,立定志向如同守護潔白的美玉。則萬無一失都能夠往生。【書一】七四

123.所謂在持長齋念佛之外,應遵守的生活規矩,就是敦實地行持孝道和友善,完全恪守倫理綱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居心動念不涉及乖謬不正的事情,並且涉及虛偽作人。給別人做事情應當克盡自己的職責。遇到有佛緣的人,勸他們修行佛道。如此種種修行事相,不需要具體地一一標明,只要勤看印光《文鈔》及《安士全書》自然會知道。須知身為佛弟子,所有的作為必須超過世俗人的所行,才能使自己得到真實利益,使他人看了也能夠傚法學習。如果只是嘴裡說修行,心中懷有不善的念頭。對於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間的人,不能恪盡自己的本分。這樣的人名為假善人。因地的心既然虛偽,真實的利益又怎能得到呢?聖賢的學問都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開始的。更何況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的人呢!格物致知等意思,當看《四書蕅益解重刻序》,及《了凡四訓序》這兩篇文章就知道了。【書二】二九

124.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些事情都必須在心地上論。不專門指外相上的行事而已。心地上不起一絲惡念,身口意三業全體是善。那麼他念佛,功德勝過常人百千萬倍。想讓心地上只有善念,了無惡念,就應當於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同面對佛和上天,方才可能有希望。心裡稍微一放縱,一切不如法的念頭,就會隨之而起啊。【書二】三十

125.念佛必須善於發心,心為修持的主導。心念若與四宏誓願相合,則念一句佛號,行一件善事,功德無量無邊。更何況身口意三業,常以念佛利生為事業啊!如果發心只求自利,不願利人。所行的事雖多,而所得的功德很少。何況或許再加上有傾人害人的意圖,以及自炫自矜的慢心。則所念的佛號,所行的善事,也不是全無功德。實在是百千萬億分中僅得一分半分。而他惡念的過失也不算少。所以修行人都必須善於發心,不只是念佛人而已。【書二】三一

126.須知佛法原本不離世間法,所有參加蓮社的同修,必須每個人都恪盡自己的本分,比如父親慈愛,子女孝順,兄長友愛,弟幼恭敬,丈夫倡導,妻子隨順,領導仁義,員工忠誠等等。又必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不食葷食,不喝酒,閑邪存誠,克制己欲,復歸禮節,將自利利他的事業作為自己的責任。只有這樣實踐,則作人的根基堅實正直,足以蒙受佛法的滋潤,果真具足真信切願,應當必定往生上品。世間愚蠢的人常常不修實行,偏偏想得一個「真修」的虛名,所以用種種方法妝點粉飾自己,成為一個似是而非「真修」的樣子,希望他人稱讚自己。他的心行已經污濁不堪,縱然有修持,也為此心所污染,決定很難得到修行的真實利益,就是所謂的好名而惡實,這是修行人的第一大禁忌。倘若具備前面所說的行為,沒有後面所講的禁忌,那麼此人在世間便成為賢人,佛法中就是菩薩。他以身作則,做眾人的榜樣,由家庭推廣到鄉里,由鄉里而縣邑,以至全國、全天下。那麼就會禮義興隆而干戈永息,慈善顯著而災害不生,天下太平而人民安樂啊。【書二】五八

127.既然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大行方便事,息滅貪瞋癡習氣,戒除殺盜淫罪業,自利利人方能附合佛的心意。否則心與佛教違背,感應之道隔絕。只能種來世得度之因,難獲現世的果報。如果志誠念佛,行持附合佛心,心念與口說相應。這樣的人等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必然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到西方,就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只受一切快樂啊。這些全仗佛力,不論念佛功夫是深是淺,惑業是有是無。只要具足真信切願,決定萬人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遺漏。【論】八

128.修學佛道的人,存心必須朴實正直,行事不偏不倚,不可有絲毫不公正、邪曲不正的相狀。假如稍微有偏私不公正,就好像稱杆的定盤星不準確,用它去稱量物品就會輕重不準確。又像明鏡的形體不乾淨,用它去照景物就會美丑無法分辨。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展轉混淆訛傳,不能制止。所以《楞嚴經》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尚書》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思是舜帝告誡大禹說,人心危險難測,道心微弱難明,只有保持道心精純專一,治理國家才能秉行中正之道。【序】二三

129.《觀經》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及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作為淨業的正因。這十一件事中具備其中一種,再以深信願,迴向往生,都能如願往生。【雜著】十八

丁、評修持各法

130.我思維佛教的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種類。如果依仗自力修持戒定慧,直到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地修行方法,叫做通途法門。如果具足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來期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的法門,叫做特別法門。通途法門完全依仗自力,特別法門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使自己有很深的修定慧斷煩惑的功夫,如果沒有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也屬於自力修行。現在用個比喻來說明:通途法門,就像用筆畫山水,必須一筆一畫地畫,慢慢地畫成一幅山水畫;特別法門好像用照相機去照山水,雖然山水有層層疊疊的山峰,但是一照就全部完成。又比如通途法門好像步行趕路,身體強壯的人一天也不過能走百十里地;特別法門好像乘坐轉輪聖王的輪寶,一天就可走遍四大部洲。我們既然沒有當下成佛的資格,又沒有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的實證。如果不專修淨業,以希望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怕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不能出離,這是多麼悲哀啊!希望我們的同修都生起正信心。【序】七二

131.念佛法門大略有四種念佛方法,所謂持名念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這四種念佛方法中,只有持名念佛這個方法,統攝的根機最普遍,修行下手最容易,不至於著魔。如果想作觀想,必須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以及內心清淨則佛境現前,這些境界不是從心外來的,全體只是心的變現,內心不生執著。既然心不取相執著,那麼境界更加深妙殊勝,心也會更加精誠專一。能這樣去做,則觀想的利益確實不小。如果觀想的境界不熟悉,理路不清晰。用躁動妄想的心急於想看到境界現前。這樣做心和境全體是虛妄,與佛與真心都不相應,就會埋伏下魔胎。因為有這個非常想看到境界的妄想,心也更加躁動不安,一定會惹起多生多劫的冤親債主,變作你想看到的境界。既然最初因地發心不真實,到這個時候怎麼能辨別這是魔業所變現的境界呢?於是內心生起大歡喜心,情不自禁,不得安定,則魔就來附體,喪心病狂。縱然是活佛現身救度你,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修行必須掂量自己的根性,量力而行,不要一味地好高騖遠,導致想求取利益反而招致損害。善導和尚說:「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祖師就怕我們或許不善用心,著魔發狂,墮入魔境,你應當自我詳察自己的根性。另外,志誠懇切念佛,也是消除躁妄魔境的一個高妙的方法。只要盡心竭力地修行,就非常幸運了。【書一】八二

132.不要說緣想一尊佛,不如緣想多尊佛的功德大。必須知道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的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尊佛就全體具足。如同帝釋天的寶網千珠,千珠攝於一珠之中,一珠遍於千珠之內。舉一全收,不欠缺也不多餘。如果是長久修行的大菩薩,緣想之境不妨寬廣。境界愈寬廣而心愈專一。如果是初發心的後學,緣境如果太寬,就會心識紛散。因障深慧淺,或許導致生起著魔的事情。所以我佛世尊以及歷代諸位祖師,都令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原因就在此。等到念佛證得三昧,那麼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全都具足。古人說:「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以說是對證得三昧境界最貼切的形容了啊!【書一】十八

133.千萬不可以說,持名念佛這個法門行持很淺近,就舍棄它而修行觀像、觀想、實相等念佛法門。四種念佛法門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合我們的根機。持名念佛到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以持名念佛而親自證得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境界。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是入道的玄門,成佛的捷徑。現在的人對教理觀法都不明瞭。如果修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或許會導致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墮。應該修易行之行,自然感得最微妙之果啊!【書一】五三

134.如來說法,原本為了適應眾生根機。所以才有為了開顯真實教法而施設權宜教法,開示權宜教法而顯示真實教法,佛陀一生分為五個時段施設教化的事蹟。又因為眾生修行仗自力了脫生死非常困難,仗佛力了脫生死則很容易。再加上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所以特別開示淨土法門,讓一切上中下三根的眾生,平等地蒙受佛法的利益,一同登臨不退轉的果位。世上有一些好高騖遠,追求勝妙境界的人,不觀察現在的時節因緣及眾生的根機,每每將大部分內容無法令人契入而證悟的法門,讓人去修習。教法者的意圖雖然也是善意,然而約著教法和根器而言,則是學法者用力多,而得到的利益非常少啊。【書一】六五

135.在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前,千萬不要萌發急於見佛的心。能得一心不亂,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想見佛即刻頓見。不見也沒有障礙。如果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想見佛的念頭,固結在胸襟,就成了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則多生怨家,乘著這念躁妄情想的機會,變現成佛身,期望酬報宿世的怨恨。自己的心沒有正見,全體是魔的氣分,一見境界便生歡喜。從此這個魔便鑽入心腑,著魔發狂。就算佛陀在世,也無可奈何啊。只要能念佛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何須預先算計著見佛與否。一心不亂之後,自知如何處理。不見佛固能工夫上進,即便見佛更加息滅妄心專精修持。斷然沒有誤會的過失,只有更加精進修行的利益。世間不明理的人,稍有修持的功夫,便心懷過分的期望。好比磨鏡子,塵垢如果去除淨盡,鏡子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如果不致力於磨,而只期待它發光,鏡子上全部是塵土垢穢,如果能發光,也是妖光,不是鏡子本有的光啊。我是擔心你不善用心,或許導致自己失去修行的利益,也使別人退失信心,所以才補充寫明這些意思。永明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現在仿照這句話說:「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應該能致力於心與佛合的修道啊。【書一】六六

136.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這對於修行非常有利益。【書一】六六

137.在關房中用功,應當以專精不二為主。果真能一心不亂,自然會有不可思議感通。在未得一心不亂之前,切不可用躁動妄念的心先求感通。一心不亂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隨緣影現好丑之境,好丑是影相的事,與鏡子本體沒有一點關係。心未得一心不亂而急切追求感通,就這個急切追求感通的心,便是修行道路上的第一大障礙。況且內心煩躁妄動,格外企求,也許導致生起諸多魔事,破壞了清淨心。【書一】六七

138.刺血寫經這件事,暫且緩一緩,應當先一心念佛作為要務。怕你血耗神衰,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的地位,不得傚彷法身大士的苦行。只要能得到一心不亂,法法圓通完備了。【書一】七三

139.觀想念佛這個方法,如果不是理路明白,觀境熟悉,沒有躁動妄想,欲求速成的心,有鎮定不移之志的人,修持它,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這是一代時教,一切法門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觀、禪宗的參究向上等都是,也就是念自性天真之佛啊。(中略)念實相佛一法,說說似乎很容易,修之證之實在是難中之難。如果不是再來的法身大士,誰能當生親證?正因為實相念佛一法門,實證非常困難,所以特別讚歎和勸導眾生修持持名念佛的法門。如果懂得這些道理,而仍想靠自己的力量斷惑證真,恢複本有的心性,不肯生信發願,執持佛號求生西方的人,實在無可救藥了。因為實相涵蓋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的一大法門。於持名一法能認識到它當體便是實相,那麼受到它的利益非常宏大深遠。舍棄持名念佛而專修實相念佛,則一萬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實證者。能得蘇東坡、曾魯公、陳忠肅、王十朋等人的果報,猶然是上等人。了生脫死這樁大事,哪裡可以因為志大言大就能夠成辦啊?【書一】八二

140.念佛的樂趣,唯有真念佛的人自己知道。然而必須志誠懇切,攝心而念,不可執著外在境界。否則心地不通達,觀道不純熟,魔境現前,也不能明瞭知道,則耽誤了啊。切記切記。當今真正弘揚淨土法門的人,實在難得其人。你將雲遊四海,遍參知識的念頭,改作一心念佛的念頭,則利益大啊。否則,白白成一個勞碌奔波的人而已。【書二】三二

141.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意思。是念佛到相應之時,雖時常念佛,而沒有起心動念之相(在沒有相應之前,不起心動念想念佛,則不念佛)。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所以叫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可不是不念啊。無念而念,是指無起心動念的念相,而心中念念不間斷地念佛。這種境界很不容易得到,不可以錯誤地領會。【書二】三二

142.觀想念佛一法雖然好。但必須清晰地知道所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如果認做佛像屬心外之境,或許會導致著魔發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現,就是指雖然佛像歷歷分明,實際上並不是真有其像。若將其像認做外境,認作實有其像,便成魔境了。閉眼念佛、還是睜眼念佛,只取適合自己的修行實際情況就可以了。【書二】三二

143.別人教人學佛,大多數讓人在佛法玄妙的地方用功。我教人學佛,多半要求人們在敦倫盡分上努力。假如不能克盡自己的本分,縱然將禪、教一一探究到窮源徹底的程度,也只能成為一個三世佛怨而已。更何況沒有窮源徹底這種事啊。【書二】三五

144.沒有真信切願,但仍持名念佛,雖比參禪、看話頭功德大。然而自己沒有斷惑,靠自己力量不能了脫生死。又沒有信願心,不能蒙佛接引了脫生死。仍然是依仗自己力量修行的通途法門。想證得聖道,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暫且不要認為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根機卑劣的人修持的法門。華藏海會的大眾菩薩們,共同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作為《華嚴經》的最後一著。何況淨土宗的諸菩薩祖師,所有言教都開示大眾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啊。【書二】四二

145.佛在《觀經》中雖然教授十六種觀法,但行人修習,應當從自己覺得容易的觀法修行。或作如來眉間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是佛想讓人知道行人往生的前因與後果。只要知道這些就行了,沒必要特地作觀。觀想的道理,不可以不知道。觀想的事相修行暫且從緩。如果理路不清,觀境不明朗,用心浮氣躁的心修行觀想,或許起魔事。即便能使觀境朗然現前,如果心有虛妄生起的喜悅之念,也會因為執著喜悅而成為障礙,或許再次導致退轉,而前功盡棄。所以《楞嚴》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這是千穩萬當的行持。等到心念佛一心不亂,清淨的境界自然會現前。【書二】四九

146.須知法身入想,理體確實很深。心作心是,本來很平常。看似平常的事相,理體卻不平常,甚深的佛法處處體現,又顯得並不深奧。能夠圓融悟道的人,才被稱作通達的人。在《觀經》中,於第十三觀,佛陀特為劣等根機眾生,大開方便門,令他觀照丈六八尺的身相。第十六觀,又令惡業深重的人,直接稱名念佛。由於稱念佛名的緣故,即得往生。所以說相有大小,佛本來是一。觀想不能作的人,稱名就可以獲利益。在這個地方仔細想想,就會知道持名念佛這一法門,最為第一。末世的修行人,想現生決定往生,怎能不珍惜持名念佛這一行持呢?【序】六二

147.現在的人多數好面子講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功夫,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所作的文章,他說的境界都是用手筆所寫成的,不是心地修行所致。你當然不會妄語,但恐怕你也有這種習氣,那麼過失就不小。佛將「妄語」列於根本五戒,正是為了防此流弊啊。如果看到說看不到,看不到說看到,這是妄語。如果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就犯了大妄語戒,乃至沒有得道說自己得道,沒有證果說自己證果,這個罪業比殺、盜、淫嚴重百千萬億倍。如果這個人不下大力氣去懺悔,那麼他將來死後,即刻墮入阿鼻地獄中,因為大妄語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的緣故。你切忌要慎重,所見到的境界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也不可說九釐九,誇大說有罪過,縮小說也不可以。

為什麼呢?因為善知識未得他心道眼,只能以你所說的話去論斷啊。這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就沒有過失。若不是為了證明,只想自我炫耀,就有過失。若向一切人說自己的境界則有過失。除求善知識證明外都說不得,說了以後便永遠不能得這種殊勝的境界。這是修行人的第一大關,天台教中多次說明這一點。所以近來修行的人,很多都著魔發狂,都是因為用躁妄心,貪圖殊勝境界的緣故。不要說他的境界是魔境界,就算他的境界確實是殊勝的境界,一旦生起貪著歡喜這樣的心,便受損不受益了,更何況他的境界未必的確是勝境啊。假如這個人有涵養,沒有躁妄心,沒有貪著心,看到一些境界,就好像沒看到一樣,既不生歡喜貪著心,又不生恐怖驚疑的念頭。不要說勝境現前有益這種人,即便是魔境現前也有益於這種人。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不被魔轉,即能上進的緣故。這些話我不常對人說,因為你有這種事,才不得不說啊。你最初禮佛所見到的大士像,不確切。因為如果真是觀音顯像,則不至於因想到這與《觀經》不合而隱去。

可是你因此信心更迫切,這也是好因緣。只是不應常想看到觀音顯像,只要志誠禮拜就好,不要想其他的思慮。臨睡時眼前的白光,及禮佛時看到佛像懸立虛空,雖然這也屬善境,但不可貪著,以後只要不期望看到佛像,應該就不會現像了。看你的根性,似乎是過去世曾修習過禪定,所以才導致這種現象常常發生。明朝,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閉死關靜修,久而久之就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能預先知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他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聽到這些事情後,就寫信去呵斥他,說他已經進入魔網圈套。他後來就沒有這種能力了。我們要了知學道之人,要識其大體,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不要說這種小境界,就算真得五神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如果一生貪著心,就很難上進,甚至會退心墮落,不可不知。【書二】四九

148.修習淨土法門的人,不將種種境界作為事端,所以也沒有什麼境界發生。如果心中專門想見境界,那麼境界便多。假如不善巧地用心,或許導致道業受損,不可不知。【書二】五十

149.譚碧雲急於想修行證果,不但他一個人犯這種毛病,一切學佛的人大多數時候都犯這種病。既有這種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犯沒得道說得道的大妄語。須知我們的真心本來是佛,由於煩惱沒有根除,冤枉作了眾生,只要能使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佛性自然顯現。就好像磨鏡一樣,只要期望塵垢乾淨,就不憂慮鏡子無光。又像醫療眼病一樣,只要能去掉遮擋眼球的翳物,自然會恢複眼睛本來的光明。如果塵垢沒有除乾淨,贅肉沒有去除時,即使想讓鏡子或眼睛大放光明,能行嗎?如果發光,便是妖魔所現,決非鏡子或眼睛的真正光明啊。大凡初發心修行的人,都應該將這個意理告訴他們。【書一】九六

150.念佛人應當有隨時往生的心。如果這一期業報還沒到限,也只好任隨前緣而過。假如想刻期取證,往生西方,如果工夫成熟當然沒什麼大礙。否則,就是這個企求的心便成了魔根。假如這種妄念固結於心,沒辦法開解,就險不可言。盡報投誠,是我們所應遵守得修行之道。滅壽取證,實在是佛在《戒經》中所深切呵斥的(《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只要盡敬盡誠,速求往生。不應刻期取證,一定要即刻往生。學道人的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許能導致喪心病狂,那麼這樣做不但沒有利益,而且非常有害處。淨業如果成熟,今天如果能夠往生更好。若沒有成熟,就急於往生,就成了拔苗助長。恐怕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並且讓無知的人都退失了對佛教的信心,說念佛有損無益,某某人就是個現實的例子,則這種危害不小。希望你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往之心」,即使是不速也沒有遺憾。只要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就可以了。這樣就沒有因為心浮氣躁的心結,導致招感魔事而發狂的禍害。【大雲月刊】

戊、勉行人努力

151.人活在世間具足八種痛苦。縱然生活在天上,也難免臨終五種衰相。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切痛苦,只受一切快樂,佛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對佛陀的教言仍然不醒悟,盡力修習淨業,就和木頭、石頭等無情之物一樣,共同生長在天地之間了。有血性的漢子,哪裡肯活著作行尸走肉,死後與草木一同腐朽。推卻聖境高不可攀,自甘墮落在凡愚的境地……遇到大警策而不憤發圖強,聽聞聖賢佛祖的聖道而不肯修行。是天辜負人呢?還是人辜負天呢?【書一】三一

152.心跳、惡夢是宿世惡業顯發的徵兆。然而顯現的境界雖然有善惡之別,但是轉變這些境界在於自己。當惡業顯現時專心念佛,則惡因緣也可以成為善因緣。宿世的惡業反倒成了今世的導師。可惜世人多半被業力纏縛,不能轉變它。於是成了被業力更加落井下石,苦上加苦了。【書一】四一

153.當今是個什麼時代啊!國內戰爭,中外戰爭連綿不斷。三四年來,人死四五千萬。自從有人類以來,沒有聽過有這樣淒慘的戰爭。再加上風災、水災、地震、瘟疫在各地頻繁發生。還有水澇與乾旱,不到一年各地都發生了天災。各種商品非常昂貴,比平時貴好幾倍。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萬幸得以生存,怎麼敢不盡心竭力專心修持淨業,以期望往生西方呢?怎敢用萬幸得以生存的人身,散漫放逸心志,不專修持名一法,而泛泛悠悠地致力於不契合時機的法門呢?假如一口氣上不來,再想聽聞到如此捷徑中的捷徑法門,恐怕再也沒有這麼僥倖的事了啊。【書一】四九

154.身體是招致我們苦難的根本,厭離它乃是使我們得到快樂的基礎。過去世善因深厚而現世善業濃重,則多生多劫的重報,轉為現生的輕受。遭到災難而知道勇猛修持,則娑婆世界的痛苦,就是趣入極樂世界的導師。面臨痛苦磨難,應該作還債想,則內心煩悶自然消除。倘若生起怨天尤人的心,則罪障會持續生起。養成逆來順受的性情,才成為樂天知命的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才是修持往生淨土的念佛人士。【書一】五九

155.一句佛號包括一部大藏經教,竭盡無餘。通達禪宗教理的人,方才能作真正念佛的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的人,只要口會說話,也可以成為真正念佛人。離開這兩種人,那麼真念不真念,都在於自己的努力,是否依教奉行罷了。【書一】六十

156.假如對於淨土法門,能夠仰信佛言,決定不懷疑。真信切願,真實修行。則決定往生,成為極樂世界中的人。更何況在這個浩劫時代,如果想在這個危險時代,用有限的精神,作不急的法務,希望自己得個大通家的虛名,來充實自己的體面,致使自己專修淨土這樁大事,竟然成為稀裡糊塗的事嗎?【書一】七九

157.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文殊菩薩的一行三昧,如果能夠專一精修,即使不能融會貫通,也可頓時逃脫生死的樊籠,高預蓮池海會。如果對於這個專仗佛力信願持名一法,信不真,靠不定。即使深通宗門與教下,也只是個口頭三昧。想用這個口頭三昧了生死,真如同想用畫餅來充飢。必定直到窮途末路時深深後悔自責,而毫無利益。現在這個世道,不知道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尚且想用快臨盡的光陰,作並不急切的事務嗎?【書一】八十

158.古人說:「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真心為自己生死大事考慮的人,應當不斷地深思這番話。【同上】

159.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旨。只有具備真信切願,才能有真實的修行。禍害迫切臨近,便能誠懇念佛,生活悠閑自在時便放逸懶散,這是凡夫的通病。然而當今的世道局勢,好像我們在柴堆上睡覺一樣。下面已經燃起烈火,但還沒有燒到我們的身體。轉眼間就會全體燃燒,整個世界沒有逃避的地方。如果還是這麼悠悠泛泛過日子,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這種人的知見實在太淺近了啊!【書一】八十

160.過去世能栽培這樣的慧根,固然不容易。假如不在此基礎上專精修行,致力於念佛法門,以期親證西方勝境(這是指決定求生西方來說,應當查看《文鈔》,自然知道所以然)。否則如同沒有經過煅燒的土坯器皿,一旦經過雨淋就會化為爛泥。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就屬後世。沒有證道的人,從悟入迷的,一萬個人中有一萬個。從悟增進悟道的人,一億人當中也沒有一二人。我們怎麼能忍心讓自己這個無上法器之坯,經過來世的風雨,再成為塵土呢?【書二】二一

161.我們既然是佛子,應當遵從佛的教導行事。縱然不能豁破無明,頓時恢復自性本體,逕直趣向妙覺果海。哪能不圓發三心,篤修淨業,以期望此生斷除煩惱惑業,將心識托付在蓮邦,成為彌陀的弟子,與觀音等大士作良師益友,安住寂滅,游泳佛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啊。假如自己不勤奮勉勵,推卻聖境高不可攀,自甘墮落在凡愚的境地。害怕付出半生修持的勤勞,甘願承受永劫沉淪的酸楚。迷留在我們衣服裡面的寶珠不加珍惜,登上寶山卻空手而回。將自己本來具足的無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的妙真如性,冤枉地承受著無量的生死輪迴、煩惱業果的幻妄極苦。這種人難道不是喪心病狂,厭惡超生而喜歡墮落。活著作一個走肉行尸,死後與草木一同腐朽。三世諸佛稱這些人為可憐愍者。凡是和我有同樣志向的同修,各自應該努力修習淨業。【雜著】四

162.在這個危險的世道,應該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所有吉凶禍福都不去計慮,隨緣應變。縱然大禍臨頭,也應該想到一同罹患這場戰爭災難的人,不知有幾千萬億。我們在不知所措中,尚且有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可以依靠,還有什麼可怕的。用念佛、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作為不害怕的依據。放開自己的心量,不要提前嚇唬自己,則疾病自然痊癒,身心也自然安樂了。如果不明白這層含義,就是還沒有遇到危險境地,自己的心先陷於危難的焦慮中了,雖有佛菩薩也不能救護你。所以說君子坦然面對災難,理智地應對災難,所以才能任何時候都很自在安樂啊。【大雲月刊】

四、論生死事大

甲、警人命無常

163.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這大概就是造物主出廣長舌相,普遍為我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應當急切地去找尋回歸的道路,免受沉淪的無上妙法啊。【雜著】四一

164.了生死這件大事,必須要提前考慮妥當。如果等到命終才想到修行,恐怕到那個時候就被業力所左右了。【書一】六六

165.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些事只是耳朵聽聽所引發的驚懼心,遠不如親身經歷的人有痛切的感受。【書一】八四

166.古語說:「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大限到來時,什麼也依靠不上。只有阿彌陀佛能夠作為依靠。可惜世間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很少,知道而又肯真信實念的人就更少啊。【書二】一

167.臘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如果預先沒有提前打點好,那麼債主怨家都會上門討債要賬,哪裡容得下你過年。臨命終時是一生的臘月三十日啊。倘若信願行三資糧不具足,貪瞋癡惡習依然存在,則無量劫來的怨家債主統統前來催逼討債,哪裡肯饒過你。不要說不知淨土法門的人無可奈何,只能隨業受生。就算知道而沒有真實修習的人,也是一樣,被惡業牽著走向三途六道中,永遠輪迴去了啊。欲求出離痛苦的要道,只有念念害怕死亡降臨,及害怕死後墮落到三途惡道中。這樣念佛自然精純,淨業自然成就。一切塵勞境界自然不能奪去這個人的正念了。【書二】十七

168.求生西方的人不可以怕死。如果今天就死,今日即刻往生西方。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哪裡可以說,今日要死,還不願死。既然貪戀六塵境界,不能放下。就會因為貪執成為障礙,淨土的境界不現前,而隨業受生在善惡道中的境界便顯現。境界一出現,就隨著業力受生在善惡道中了啊!往生西方的利益,便成為畫餅充飢的泡影。所以修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今天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隨我前世的業力,不去妄想分別計較。倘若信願真切,業報終止,人命享盡,神識馬上超生到淨土,業力凋謝在五濁惡世。九品蓮花化生,蒙佛為我們作一生作佛的授記啊!【書一】十七

乙、勉專仗佛力

169.我自西向東,由北至南參學四方,往返數萬餘裡,觀察了無數人。其中有一些平時自以為通宗通教,將淨土法門看做污穢的物品,深怕污染自己的人,臨終多數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其中也有一些平時老實持戒念佛,縱然信願沒有達到極致,臨終不現瑞相,都是安然命終。這是為什麼呢?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水本來澄清,由於分別妄想而昏昧亂動,神識象波濤般洶湧奔流,念佛人假借佛號將波浪停止凝固。所以上根利智的人反倒不如下根的愚夫,弄巧反成大拙了。【書一】二

170.佛陀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權實法門,都必須依仗自己的修持功力,斷惑證真,才能出離生死。如果惑業有一絲毫未斷,生死決定難出。所以從一生又一生,從一劫到一劫,展轉修持。或者有的人力量充足,直進不退,就能夠了脫生死。而大多數都是剛剛覺悟忽然又迷失,短暫地進步,長久地退步,經塵點劫,也不能出離生死。所以你我現在還是凡夫,都是因為不知道如來普被三根,至極圓頓的淨土法門的緣故。【書一】十九

171.《楞嚴經》這部經,讓不知淨土法門的人讀誦它,會以為它是破斥淨土法門的元勳。知淨土法門的人讀誦它,就會以為它是弘揚淨土法門的善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靠自力悟道非常困難,而靠佛力往生淨土很容易。《楞嚴經》將十法界的事例因果講得了了分明。如果不仰仗佛力,就算五陰被破一二,尚且有著魔發狂的可能,成為地獄種子。而且二十四圓通的工夫,現在世人誰能修習?只有如子憶母的念佛法門,只要是有心的人,都可以依教奉行。只要能夠淨念相繼,自然可以親自證得三摩地。知道好歹的人讀誦該經,他哪裡肯只靠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呢?不知好歹的人反倒會這樣做。因為他只想圖個通家的虛名,沒有真心實意地想了生死啊。【書二】五

172.用功修行原本為了生死。假如用功修行而生死還不能了,仍不肯依能了生死的法門去修持。難道這不是擔麻棄金,自找麻煩嗎?參禪縱然能大徹大悟,如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斷崖義等人,尚且不能了生死。而再一轉世受生,反而迷失前世修行,遠不及前世修行的功夫,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呢?【書二】六

173.淨土法門,是釋迦如來普度眾生,最圓頓、最直捷、最廣大、最簡易的法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除淨土法門以外的其他一切法門,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斷盡見思二惑,才能了生死。然而斷見惑如同斷寬四十里的河流一樣困難,更何況斷思惑啊?斷除見惑就證得初果。如果根據圓教來講,則是初信位。思惑斷盡,即證四果。圓教,即是七信。證初果、初信的人依然有生死。達到四果、七信的人方能了脫。而天台智者大師示現位居五品。雖然他所悟與佛一樣,能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依然沒有斷盡。雖然智者大師的本來地位,確實不可測度。然而他臨終只說登五品位的原因,就是深深憂慮末世眾生不致力於斷惑證真,唯以明心見性為究竟啊。明心見性就是大徹大悟。如果是最上上根的人,即悟即證,則可以即生了斷生死。否則縱然能像知道過去未來的圓澤禪師一樣,依然不免再次受生。至於五祖戒禪師轉世作蘇東坡,草堂清禪師轉世為魯公,尚未達到圓澤禪師的修行功夫。而海印信禪師轉世為朱防禦女,就已經很不堪了。雁蕩僧轉世為秦檜,則就更為可憐了!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非常困難啊。如來一生所說的通途法門修證教理,雖然法門種種不一,絕對沒有具足惑業,還能了生死的法門。只有淨土一門,只要具足真信切願,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惑業的厚薄,工夫的淺深,都能在臨終之時,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令眾生帶業往生。眾生往生以後就已經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了。從此再漸次進修,就會親自證得無生法忍,最終圓滿佛果啊。這是如來悲愍劣機眾生,普令現生頓出輪迴的特別法門啊。【序】五三

174.研究教理的人按通途法門的教理來論斷淨土法門,不相信有帶業往生之事。驕傲自誇要常處生死以度眾生,不願做速出生死的人。他們不知坯器未經煅燒,經歷雨水就會融化。煩惱惑業沒有斷盡,轉生就會迷惑。自利尚且困難,哪能利他呢?這都是不衡量自己的德行,以稍具慧性的博地凡夫身份,便自認為有能力傚彷法身大士的作為,以至於一誤永誤啊。參禪的人專心主修參究,以期望明心見性。不知道因為根機稍微低劣,不能明心見性的人太多了啊。即使能明心見性,而惑業未斷盡,仍舊輪迴生死,不能出離生死的人更是太多了。五祖戒禪師、草堂清禪師、海印信禪師、真如喆禪師等人的事實,就是確證啊。哎!生死之事太大了,怎麼可以專仗自力,而不仗佛力啊?難道是自力果然比佛力更好嗎?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大到創建萬世功業,小到吃飯穿衣,都無不仗眾人的力量,才能成辦自己的事情。至於了生死這麼一件大事,雖然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顯自己超出常人的能力,怕墮入愚夫愚婦的仗佛力求往生的所謂「歧途」。他的志向可謂大啊,可惜他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啊。【序】十九

175.想了生死,必須真實證道。如果只是悟道而沒有證道,則煩惱惑業依然存在,更加需要努力。倘若能兢兢業業,經歷萬緣煅煉,則覺照的力量存心,冥冥中符合聖智,人我是非的凡情都不會生起。若不加覺照,依舊凡情熾然。功夫行持愈高,情執邪見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難免。如同人睡醒不起床,久了又睡著。古人謂「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正是因為煩惱惑業沒有斷盡,害怕仍然迷惑。須知斷除迷惑的人便沒有凡情。既然沒有凡情,哪有生死呢?大悟的人,他悟到的道理縱然和佛相同,但他的煩惱惑業仍然沒有斷除盡淨。必須念念覺照,才不致於凡情用事。【序】二四

176.淨土法門的修持全部仰仗佛力。好像跛足的人一天只能走幾里地,如果他乘坐轉輪聖王的輪寶,則頃刻間遍達四大部洲。這是輪王的力量,不是他自己的力量啊。一生修行念佛法門的人,固然能往生西方。就算五逆十惡的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如果能夠志心念佛,即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是因為佛視一切眾生就好像自己的獨子。對於善順佛教的人當然慈悲教育他,對於惡逆佛教的人更是倍加憐憫他。兒子如果迴心轉向父親,父親必定垂慈攝受兒子。【記】三

177.依仗自己的力量修行,斷除惑業證得真常,相當不容易。斷見惑如截斷寬四十里的河流一樣困難,何況斷除思惑啊?見惑一斷就證得初果,進入聖人的行列。仍然必須七次生到天上,七次返回人間,方可斷盡思惑,證得四果。雖然說是十四次生死,而天上壽命很長,當然不容易用年月去論。初果聖人欲了生死,尚且這麼困難。何況我們這些具足惑業的凡夫呢?若證四果,則生死根本永斷,超出六道輪迴之外。若發大悲心,入世度生,則乘願示生。不像具足惑業的人,隨善惡業力所牽引,升沉於六道之中,自己一毫不得作主。自力了生死,如果不是宿根深厚之人不能做到。末世眾生怎麼能有這樣的希望呢。於是,如來特別開示一個淨土法門,讓一切若聖若凡,上中下根器的人一同於現生了生脫死。如來的慈悲救護的心到了極點,無以復加了啊。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也必須嚴持淨戒,力修定慧。而兼以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信願真切,念力精純,現生亦可證得聖果,臨終直登上品。入菩薩位,證不退地。就算根機陋劣,不能做到這樣。只要能至心念佛,則心與佛相契合,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帶業往生。下至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地獄相現前。如果其心識不迷,有善知識教導他念佛。這個人生大怖畏心,生大愧悔心。雖然念佛數聲便即刻命終。也可仰仗佛的慈力,接引往生。一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出離輪迴,高預海會菩薩。漸次進修,必證佛果。仗自力了生死是那麼困難。仗佛力了生死是這麼容易。凡是有心的人都能念佛,都可以往生。有血性的漢子決不肯令自身本具的真如佛性,背離徹悟清淨的緣分,而隨從迷惑染污的因緣,長劫輪迴在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啊。【記】九

178.我們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依仗自己修持的力量,想要滅盡煩惱惑業來了生脫死,這比登天還難。若能信受佛所說的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則無論業力大,還是業力小的眾生,都可仰仗佛慈悲願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就沉下去,縱然是數千萬斤的石頭,裝到大火輪船中就可以不沉,由船運到其他地方,可以隨意使用。石頭比喻眾生的業力深重,大火輪比喻彌陀的慈力廣大。如果不念佛,依仗自己修持的力量,想要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才可以。否則縱然使煩惱惑業斷得僅存一絲一毫,亦不能了生死。這就好比那顆極小的沙子,也必定會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漂浮到水面上。您只要對淨土法門生起決定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其他念頭。果真能夠這樣去做,壽命未盡則疾病很快就痊癒了,因為你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的惡業,猶如太陽出來後,霜雪即刻融化。如果壽命已盡,你也能即刻往生,因為你心無異念,就能夠與佛感應道交,所以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閣下您如果信得及這些話,那麼活著也得到大利益,死去也得大利益。【書二】六七

179.當今世道是個患難的世道,如果不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為依怙而常念他們的名號,則禍患的來臨或許不可預測,等到災禍突然降臨,只會哭爹喊娘又有什麼用處呢?假如能提前念佛及念觀音菩薩聖號,冥冥之中災難必定被轉化。況且每個人都會有死的那一天,所以應當常常作臨終的觀想,則一切非分的妄想,和不能依仗它了生死的其他法門,自然不再努力追求了,而讓這個依仗它決定能了生死的法門疏忽不修嗎?希望你們全家人,都不要以為我的話是迂腐,那就是萬幸啊。【書一】九六

180.念佛人得了重病,應當一心等死,如果世壽未盡,疾病則能迅速痊癒。這是因為全身放下萬緣,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如果放不下,想求病好,假如不能好,則決定不能往生,因為他不願往生的緣故。這些道理不明白,還能仰仗到佛的慈悲願力嗎?你母親的病,最好馬上勸她放下一切妄想求往生,如壽命沒有完,求往生反而能使疾病速愈,這是因為心至誠念佛的緣故,得蒙佛慈加被啊。希望你給你母親將這些道理婉轉告之,讓她不要聽信那些癡人說的癡話啊。【書二】五九

丙、示臨終切要

181.人臨命終的生死關頭最為要緊。世間有很多愚癡的人,在自己父母眷屬臨終時,只知道悲痛哭泣,洗身體換衣服。只圖世間人好看,不惜做貽害亡人的事。不念佛的人,暫且不去討論。就是平時往生志向深切的人,臨終遇到這樣的眷屬,多數都會被破壞正念,仍然滯留在娑婆世界。臨終助念,就好像怯弱的人攀登高山,自己的力氣不夠,幸虧有人前牽後推、左右扶掖的力量,便可以登峰造極了。臨終之時自己正念昭彰,然而被自己的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的人,好像勇猛的人攀登高山,自己的力量充足。而親友們,各自將自己的物品讓他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著山崖而退卻了。這些得失結果,雖然表面上是因為他人而引起的,實際屬於自己往昔劫中,成全或者破壞他人的善惡業力所導致啊。凡是修行淨業的人,應當成全他人的正念,並預先給自己的眷屬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使家親眷屬都知道要重視亡者神識的去處,不是在世情場面的好看,才可以沒有擔心了。【雜著】十七

182.在佛七法會,及一切時間,處理一切事務中,都應該以念佛為主,何止親人喪期內念佛呢?因為現在的僧人多數懶惰,多數僧人不會誦經,會誦的人誦得像流水一樣快,會誦而不熟悉的人也不能隨著誦念。就算有幾十位僧人,會誦念經文的就沒幾個了。只有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對沒有不能念的弊端。另外縱然不肯念佛,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也對自己利益不淺。這是我絕不提倡作其他佛事道場的原因啊。【書二】十三

183.人在臨終時,親友只有同聲念佛為最有益於亡者。若亡者的心識還沒有離開,則沐浴、哭啼等舉動,對亡者往生有很大妨礙。所以說修習淨業的人,必須在平時,和自己的眷屬說明臨終關懷及助念往生的理由,才不會到時候被親眷誤用情愛,而阻礙自己往生。如果是過量大人、出格高士,就不必害怕自己被家親眷屬障礙往生了。【書二】十三

184.佛法廣大,只有到成佛的地步,才可以歇歇手腳。想要決定往生西方,正好不妨懇切念佛,常常舉行追薦佛事。這就是佛經所講的「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大師說:「年年要時常舉行超薦先亡的佛事,不能說他們已經得到解脫了,就不舉行了。」要知道念佛、誦經,雖說是為了超薦已故親眷。實際是為了現前眷屬親朋好友,開啟心地,多種善根。及所有超薦已故親眷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用廣大自利利他、存亡兼利的心量,用來消滅自和他、存與亡的情執罣礙啊。至於不將心力主要放在至誠,只以奢華張羅向世人誇耀,那就是所謂假借親屬的喪事當作熱鬧的事操辦,絕不是為人子的人所應該做的啊。【書二】十三

185.在你夫人大病臨身、不知是死是活的時候,應該教導你的兒子們全都為他們的母親至誠懇切地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祈求母親壽命如果還沒有盡,則疾病快速痊癒,壽命如果已經盡了,則速得往生西方。兒子們孝心淳厚,一心一意,必當都能像撲救頭上的火苗一樣,時常懇切念佛啊。這樣做不會只利益你夫人,實際上深深地利益你兒子們啊。平常人有了疾病,可以用藥物治療的,也不必絕對不用藥物治療。用藥物已經沒有療效的,就算是仙丹也沒有用,何況只是一些世間的藥物?無論能治不能治的疾病,都應該服用阿伽陀藥。這種藥絕不誤人,服用它對於身體或者心靈,必定立即能見到效果。然而人生活在世間,無論時間的長短,終究會有一死。死不足惜,但死後要去的地方,可以不預先安頓嗎?有力量的人,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然不須他人輔助。然而能得到輔助,就更為得力。沒有力量的人,就應該讓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因恩愛牽纏,仍舊被恩愛情感所束縛,依舊住在娑婆世界不能出離輪迴啊。【書二】四六

186.祈求病好、超度亡靈,現在人都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佛事。我跟朋友們說,都讓他們念佛。因為念佛的利益,比誦經、拜懺、做水陸大多了。為什麼呢?誦經,不識字的人不能誦,即使識字的人讀得快如流水,口舌稍鈍的人也不能跟著誦。懶惰之人雖能誦,卻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啊。拜懺、做水陸,也可以以此類推。念佛則沒有一個人不能念。就算是懶惰的人不肯念,大家一口同音念,他不堵住自己的耳朵,則一句佛號當然已經清清楚楚地灌輸到心中。雖然不念佛,與念佛也沒什麼不一樣。如染上香氣的人,身上就有香氣。並不是他想有香氣,這是所謂不期然而然啊。為親眷保平安,或薦亡人,對這些不可不知道。【書二】四六

187.作佛事不一定非要念經、拜懺、做水陸。因為這些法事,都屬場面上的事。應該專心只念佛號,讓你的兒子們也始終跟著念。女眷則各自在自己的屋子裡念,不應該跟在僧人的後面念。這樣不但您夫人以及所有眷屬,都能獲得念佛的利益,即便是念佛的僧人,及一切見聞到的人,沒有一人不獲得念佛的利益。凡是作佛事,如果主人肯親自臨壇,則僧人自然能發真實心。假如主人認為這只是走程序,則僧人也會以為這是過一過程序。如果一期佛事完畢,夜間放台焰口就可以了。【書二】四七

188.亡者即便真的往生了,親屬也應該志誠念佛,以祈願他蓮品高陞,快速證到無生法忍,以克盡我們的孝思之情。這雖然是為了利益亡者,實際上則是讓你的兒女媳輩同種善根啊。孫輩有能念的人,也讓他隨你們一起念。【書二】四七

189.父母臨終時,全家能夠不哭泣而念佛,對亡者最有利益。然而你們念佛的時間還是太短,應當三小時不間斷念佛聲,不起哭聲,及翻身搬動遺體為最好。希望你牢牢記住這些話。【書二】四七

190.給亡者做佛事這件事,我以前已經很詳細地給你說了。希望你不要因循守舊,瞎張羅世俗虛套。如果給亡者念佛四十九天,比誦經的利益多的太多了啊。【書二】四八

191.人沒有命終前,如果他自己能沐浴更衣,是非常好的。如果他不能,家屬千萬不可提前給他沐浴更衣,讓他難受疼痛,致使他忘失念佛的正念。因為你心中存有沒使亡者穿法衣,沒使他盤膝趺坐的遺憾。不知道當他臨終時,最好能一心同聲念佛,萬萬不可瞎張羅(如沐浴、更衣、令坐等)。如果瞎張羅,鋪張擺排場,就會貽誤亡者往生,等於落井下石,這一點切記切記。【書二】五三

192.臨終之人身體削瘦,以及病苦,是他多生多劫的業障顯現,因為他一心一意修持淨業,才將重報轉為輕報,後報轉為現報。你認為「這於他修持精進,導致其身體日漸衰弱」。這句話說得不恰當,會令佛教信心膚淺的人,因此退失道心,懈怠懶惰。要知道念佛的人,決定能消除業障。那些業障現前的人,是將來墮三途的惡報,轉化成現在的病苦了結了啊。《金剛經》說,持《金剛經》的人,由於被人輕賤的小辱,便滅除多劫三途惡道的苦報。那麼福峻由於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用這種較小的病苦,來了卻無量劫來的惡報,實在是非常幸運的大事。萬萬不可模仿那些不知時務的人,認為這是因為修持佛法而致病死亡的。【同上】

193.您母親的病為什麼不見好,這大概是她宿世業力所致,這個時候正是她轉重報、後報,為輕報、現報的時候。玄奘法師臨終之時,也稍微有一些病苦,心中懷疑自己所譯的經論,或許有錯謬的地方。這時候有菩薩安慰他說:「您往劫的罪報,都因為經受這些小苦消掉了,不用懷疑!」你也該用這個意思安慰你的母親,勸她生歡喜心,不要生怨恨心,則一定可以蒙佛加被,如果她壽命還沒到盡頭,那麼她的病就很快速痊癒,如果她的壽命已經沒有了,則她就會很快往生了。凡是人遭受病苦時,應該作退一步想,就會安樂無量。近年來兵火連綿,我們有幸沒有在戰爭中死去,雖然有點病苦,尚且可以做為出離苦海的警策,那麼只應該感激病苦,精進修行淨土,自然得到殊勝的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不能消,還將更增添怨天尤人的業力。應當和你的母親說明這些道理,如果你的母親真能不怨不尤,淨心念佛,她消除業障,如同熱水融化雪一樣快。【書二】六十

194.至於喪期祭奠,應該一律用素食,不要跟從世俗風氣。就算那些不識世務的人,認為不應該用素食,也只能任憑他們譏笑去吧。喪葬後事不可過份鋪張,講排場浪費,大事張羅。做超度佛事,只可念佛,不要做別的佛事。並讓全家人通通懇切念佛,這樣對於你母親、你的家親眷屬,及親戚朋友,都會有真實的利益。如果有財力可以多做功德。如果喪葬費用沒有額外超出,用這些錢辦喪事就好了。千萬不要硬撐架子,致使費用有虧空,後來受困窘,那就沒必要啊。【書二】六十

195.人這一輩子,事事都可能造假,唯有在臨終不能造假。更何況你的母親臨終沒有愛戀之情,而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如果不是淨業成熟,怎麼能達到這個水平呢。但願你們弟兄們,與全家人等,認真為您母親念佛,這樣不但能讓你母親得益,實際上比自己念佛的功德更大。所以佛教育人們,凡是誦經、持咒、念佛、作這些功德的時候,都要為法界眾生迴向。平時尚且為沒關係的法界眾生迴向,更何況母親死亡後而不致心為母親念佛呢?這是因為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就與佛陀的菩提誓願相合,就好像一滴水,投到大海中,就會與大海一樣深廣無邊。如果沒有到達大海,則不要說一滴水,即便是長江大河,和大海相比也一定是天地懸殊啊。由此可知,凡是佈施給親人,及其他人的善舉,都屬於自己培育自己的福報啊。知道這個意義,有孝心的人更加增長孝心,沒有孝心的人也必當發起孝心。請僧人念四十九天的佛號非常好。念的時候,你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婦女不必跟隨在僧人後面,因為念佛四十九天時間很長,難免互相人情應酬,或許令人起嫌疑心。所以婦女最好另設一所,或居於幕後,出入各自的門戶,兩不相見,這是為一鄉做個好的表率,做個念佛度亡的樣板儀式。如果漫不約束,任意而為,他人可能就會傚彷,久而久之則弊端叢生。前人立法,就算是上上人,也以下下人的法則作為範圍,那樣才能沒有弊端。【書二】六一

196.「頂聖眼天生」這些說法,確實有據可查,我擔心那些無知的人,只將試探臨終人的冷熱作為正事,我的意思是,有信願及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能專門以探亡者遺體的冷熱之處作為往生依據,所以才說也不一定靠冷熱之處作為往生的依據,是怕人們屢屢探摸亡者遺體,或許誤了亡者的往生大事,不可不知啊。【書二】六二

197.病重之時,應該將一切家庭瑣事,及自己這個肉體色身,統統放下。用一塵不染的心,執持萬德洪名聖號,作自己已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心裡起一絲雜念。能這樣做的人,如果陽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如果陽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癒,智慧明朗,福報增長。如果不這樣想,只是傻傻地求病快點好,這樣不但不能使病快點好,反而更加增添病苦。即便是陽壽已盡,也一定會隨著業力漂流沉淪,而永遠沒有出離這個娑婆世界的時機了。【書二】六八

198.人在臨終時,得到蓮友的助念,一定可以往生。失去助念,或者再加上親眷哭泣或搬動亡者遺體,牽動亡者的愛情或瞋恨之心,則難免墮落,這個時候是險之又險。你能成就母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所謂即塵勞行佛事,這種功德比平常修持殊勝萬倍啊。【書二】六十

譯文:臨終舟楫(附錄)

佛陀規定僧人去世後,遺體要焚化,原本為了使他舍棄分段生死的虛假身形,而證得真如常住的法身。所以,自從佛陀設立這個制度以來,僧眾都當作常規來遵守。無奈法道衰敗,日久天長,弊端叢生。現在佛弟子輕率地將遺體焚化就算完事了,不遵守佛教臨終助念的制度。每當病人臨終嚥氣時,就急著為他穿衣搬動,等到入龕才一兩日,就馬上焚化,這是嚴重違反佛陀制度的。

佛說人有八識,即「知識」啊。前五識,名為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也叫傳送識。第八阿賴耶識,也叫含藏識。當人剛出生的時候,只有這第八識來得最早。然後是第七、六、五識先後到來。等到人死的時候,也是這第八識最後離開。其他各識,在第八識離開之前已經按照順序提前離開了。第八識,也就是人的靈識,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靈魂」。第八識既然如此靈異,所以人一開始在母體受胎時,它就先來了。所以孩子在母胎中,就是活的。到人死氣斷之後,它也不馬上離開,一定要等到人通身冷透,沒有一點暖氣的時候才離去。到它離開後,死人的身上才會變得毫無知覺。如果身上有一處還稍微有些暖氣,那就是此識還不曾離開,如果這時觸動死者,他還是能感覺到痛苦,所以此時切忌不要穿衣、盤腿、搬動等。如果稍微觸動一下,他就會痛苦難當,只不過他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考經云:壽、暖、識這三者互不相離。如果人身上是暖的,那麼識就還在,識在壽就沒有終結。古時常有死後三五天再復活的人,可以從詳細記載這種事的典籍文章中找到依據。

儒教也有三日後才把尸體放入棺木的風俗,就是因為眷屬親情難放,還希望他能僥倖復活。在我們佛門裡面,即使沒有期望他復活,卻也不能不體恤他的痛苦。倉促地搬動他,以及遷化,那我們的慈悲之心又在哪兒呢?古語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動物尚且如此,況且我們同為人類呢,又何況我們同為佛弟子呢?而且當人痛苦到極點時,容易生起瞋恨心。而瞋心最容易使人墮落。比如經上說,阿耆達王修佛塔寺廟,做了很多的功德。臨命終時,為他持扇旁立的侍者不慎失手,致使扇子掉在他的臉上,他因為痛苦而生起瞋恨心。一念之間氣絕命終,心與境相應,便墮落成蟒身。因為以前做過很多功德,後來遇到僧人給他說法。因為聽聞佛法的緣故,得以脫離蛇身,此生過後,得以升天。由此看來,就可以知道死者神識未離開時,就給他穿衣、搬動,以及立即焚化,會使他因痛苦而生瞋恨心,致使他墮入惡道。難道這不是忍心違背常理,故意用殘酷狠毒的方法害人嗎?應該想到我與死者有什麼仇恨,竟然用好心作此惡緣?如果說這樣的事是虛無的,沒有根據,那麼經典上所記載的怎麼可以不相信呢?近來種種弊端,都是因為活著的人不能體諒死者的痛苦,只圖迅速了事,所以沒有時間細細體察死者的冷暖。由此習以為常,縱然有人說到這件事,反而被人嘲笑太迂腐,致使死者有苦難伸了。

唉!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生死。出生如同烏龜活著被脫去硬殼,死亡就如螃蟹落在開水裡,八苦煎熬,痛苦不堪。希望那些照顧病人的人,要細心謹慎,千萬不要與病人閑談而分散他的往生心。也不要悲哀喧嘩。要勸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還要在一旁為他助念,使病人能隨著自己念佛的聲音,而心中對往生念念不忘。如果有錢財,就要請眾僧分班念佛,使佛聲晝夜不斷。使病人耳中常聞佛號,心中常念佛號,決定可以仰仗佛的慈力,往生西方。即使沒有錢財,也要大家發心助念,以使他在人生的最後與佛結緣。至於安置後事,千萬不要在病人面前說起。只要不斷擊磬、高聲念佛就可以了,念佛時一定要使每一句都入於病人耳中,使他心中一時也不曾離開佛。因為木魚聲低沉粗重,臨終助念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它。任憑病人此時或坐或臥,千萬不要移動他,大家專心念佛。待到死者全身冷透,那麼神識已經離去了。再過二時,才可以為他洗浴、穿衣。如果因為身冷而轉硬,應用熱水淋洗,將熱布搭在臂肘膝彎的地方,很快就會變軟,然後再盤腿入龕。等這些事情完成後,還須長時間地為他念佛。所以誦經、拜懺,都不如念佛利益廣大。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屬,都要按照以上所說去做。那麼不論是活著的人還是死去的人都會得到大利益。再有,我佛涅槃時,原本是用右手做個枕頭,擺在頭下面,左手放在身上,這樣右脅而臥,也是以這個姿勢焚化的。現在的人如果能隨其自然,坐著死的入龕,臥著死的入棺,是最好的。但現在的人已經沿習成風,恐怕不以此為然,那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好了。

至於人死後顯現出的善惡境界,是有據可查的。那些生入善道的人,熱氣從下往上升。生入惡道的人,熱氣從上往下降。如果通身已經冷透,熱氣最後歸於頭頂的,就是生入了聖道;歸於眼睛的,就是生入了天道;歸於心口的,就是生入了人道;歸於腹部的,就是墮入了餓鬼道;歸於膝蓋的,就是墮入了畜生道;歸於腳板的,就是墮入了地獄道。所以偈子上說:「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生死這樣的大事,誰都不能避免。只有這一刻最要慎重。照顧病人的人,要以同體的悲心,幫助病人完成往生的大事。古人說:「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緣果報,感應無差。想求自利,必先利他。把這些話遍告大家,懇請大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