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禪淨界限

269.禪宗與淨土,從理體上講是一非二。如果從事相修持方面論,則有天淵之別。禪宗行人沒有徹底開悟,徹底證悟,不能夠超出生死。所以溈山禪師說:「如果頓悟正因佛性,就是踏上了出離塵境的漸次階梯。每一生如果都能不退轉,佛的階位決定可以期會。」又說:「初心從緣,頓悟自性。還有無始曠劫的習氣,沒能頓時除盡,必須用教法的渠流來除盡現前業力的流轉情識。」弘辨圓智禪師說:「頓悟自性,與佛同伴。然而還有無始的習氣,沒能頓時除盡,必須假借對治的法門,令心隨順性德起作用。如同一個人吃飯,不是吃一口就吃飽了。」長沙景岑禪師說:「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位上的涅槃,因為功夫未能齊等於諸位聖者的緣故。」所以五祖戒禪師轉世又作蘇東坡,草堂清祖師轉世為曾魯公。古往今來的禪宗祖師,徹底開悟而沒有徹底證悟的大多如此。實在由於只是依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有一絲毫的惑業沒能除盡,生死決定不能出離。淨土宗則要求具足信願行三者,就可以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就永遠出離生死。悟證的菩薩頓然高登一生補處,未悟的菩薩也能證得阿鞞跋致。所以華藏海眾菩薩都發願往生淨土。宗門教下的善知識共同願生淨土。實在由於是完全仰仗佛力,兼帶自己的誠懇心。所以能夠感應道交,由此速成正覺。為今之計,你應該屏除禪宗語錄,專心修持淨業。在一塵不染的心中,執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者出聲念,或者默念,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必定要使得念起於心,聲音入於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而久之,自然功夫成片。親證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的禪宗道風。是以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工夫,來修持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淨業法門。即淨土法門而修持禪宗,有哪個玄妙能超過這個的呢? 【書一】六十

譯者註:溈山禪師(771~853)唐代僧。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法名靈佑。十五歲隨建善寺法常(又稱法恆)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曾先後遇寒山、拾得。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憲宗元和末年,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德,群集共營梵宇,由李景讓之奏請,敕號「同慶寺」。其後(一說大中初年)相國裴休亦來諮問玄旨,聲譽更隆,禪侶輻輳,海眾雲集。會昌法難之際,師隱於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之命下,眾迎返故寺,巾服說法,不復剃染。裴休聞之,親臨勸請,始歸緇流。師住山凡四十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佑。大中七年正月示寂,世壽八十三,法臘六十四。謚號「大圓禪師」。有語錄、警策各一卷傳世。嗣法弟子有慧寂、洪諲、智閑等四十一人。其中,仰山慧寂承其後而集大成,世稱溈仰宗。

弘辨禪師《釋氏通鑒》】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辨對七刻方罷。帝悅。賜號圓智禪師。

長沙景岑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法嗣。鈔中所引,係答皓月供奉之問。其文曰:「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未?’師曰:‘大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問果上涅槃’。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曰:‘為甚麼未證?’師曰:‘功未齊於諸聖’曰:‘功未齊於諸聖,何為善知識?’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

270.修禪定的人(指四禪八定)以及參禪的人,因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所以在功夫得力,真妄相攻的時假,每每有種種的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天將要放晴的時候,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的境界不是真正具道眼的人,不能夠辨別認識。如果錯認消息,就會著魔發狂,不能夠醫治。念佛的人以真切信願,執持萬德洪名。如同太陽當空,走在大道王路之上。不但害人的鬼怪無蹤無影。就是歧路的是非之念也無從生起。推到極點,不過是:念佛念到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罷了。這個道理,這個行持,唯恐人人不知道,不能暢合佛陀普度眾生的大願。豈有秘密不傳,單獨傳給你的說法呢?如果有暗地裡口傳心受的妙訣,就是邪魔外道,就不是佛法。【書一】四四

271.法幢和尚宿世具有靈性慧根。最初是真正的儒家學者,後來又是真正的出家僧人。可以說是不枉讀書學道啊!世上有真正的學儒人,才有真正的出家僧。那些無賴之徒來出家的人,固然都是破壞佛法的魔王外道。法幢和尚的語錄全都痛快直捷,開豁眾人的內心眼目。可以刊板來流通,作為禪家的法寶。然而這是唯獨發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路。我們專修淨業,不要在他的語言文句當中去捉摸卜度思惟,而導致禪淨兩方面都失去利益。不可以不知道這個道理。禪宗大家所提倡的,唯獨直指本分,此外一概都不闡發。其中的修因證果,斷惑證真,都是秘密地自己修持罷了。門外漢見到禪宗不提這些修證的道理,於是就認為禪宗完全不用這些修證的方法,便成為誹謗禪宗,以及誹謗佛,誹謗法了。

【書一】六一

譯者按:法幢和尚,俗姓林。東甌瑞安人。原名增志。領鄉薦。讀書永嘉興善寺。即信出世法。持不殺戒。所行皆放生。掩骼諸事。比見馬僧摩居士。得所引而信向益深。一日坐竹林。偶一葉飛墜。士拈起曰。是何消息。師曰。葉性本空。士曰。如何又有此葉。師低頭無語。凡七晝夜不放參。一日。士舉證道歌中。水中捉月拈得之句。垂語曰。拈得方是祖師禪。師遽呈偈曰。迷時錯認川中月。悟了方知月裡川。一片光芒憑掬取。不須伸臂已參前。士許之。謂林子參得禪矣。(參見印光大師《法幢和尚傳略》)

272.要知道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門,都需要斷惑證真,才可以了生脫死。絕對沒有惑業沒斷除乾淨,就得到解脫的人。念佛法門,斷除惑業的人往生後,則快速地證得法身。具足惑業的人往生後,已然超越凡流高登聖人階地。禪淨兩種法門,一個是全仗自力,一個是全仗佛力,又兼仗自力。二者證道的難易程度,何止天淵之別。往往有些聰明人,涉獵一些講述禪宗的書籍,覺得很有味道,於是自認為是禪宗行人,打算成為通達各法門的高人。都是不知道禪宗和淨土到底是什麼,妄自尊大的人。這種知見萬萬不可依從。如果依靠這種知見去修行,想了生脫死,恐怕要經歷塵點劫數的漫長歲月,還是沒有希望啊。【書二】二九

273.權的意思,是如來隨順眾生的根機,讓眾生易於接受的方便法;實的意思,是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的究竟法。頓的意思,是不必借用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漸的意思,是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須經歷多劫多生,才可親證實相。參禪的人說參禪一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方法,當然是佛法中的「實」和「頓」,卻不知參禪的人縱然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僅僅見到即心本具的理性佛。若具備大菩薩根性的人就能即悟即證,自然可以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此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用作莊嚴福慧的根基。此種根性在已經大徹大悟的人中來講,百千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罷了。根器稍劣的人,則縱然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沒有斷除,仍在三界中生死輪迴。既然仍舊輪迴,則從悟入迷的人佔多數,從悟入悟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參禪一法雖然是「實」和「頓」法,但如果不是大菩薩根性的人,也得不到「實」與「頓」的真實利益,仍成「權」、「漸」之法。為什麼呢?因為他只依靠自力的緣故。自力若十分充足,則萬分慶幸,但稍一欠缺,就只能悟到理性,卻不能親證理性。現今,大徹大悟的人尚且難以找到,何況親證所悟的人呢?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用平常的教理去評價。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的眾生,都須修習。(這是「徹上徹下」的意思。)如來為眾生說法,目的還是讓眾生了生脫死罷了。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生死,下根則多劫都難以了斷生死,唯有這個念佛法門,不論什麼根性,都可在現生往生西方,生死即可了斷。如此直捷,怎麼可以說是「漸」?雖然有的人根機不如圓頓根器的人,似乎是屬於「漸」的種性,可是因為淨土法門威力無比,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讓這些劣等根機人,頓獲大益,他的大利益全在於仰仗佛的慈力。凡是講禪的人,如果未曾深研過淨宗,沒有不以為淨宗淺近而藐視它的;如果深研過淨宗,則沒有不竭盡心力而為弘揚。哪裡還會執著禪是頓、實,淨是漸、權的謬論,而自誤誤人呢?【書二】三十

274.說「法有取舍」,此是約著「究竟實義」發難質疑,卻不知究竟實義的「無取無舍」是成佛以後的境界。如果還未成佛,這中間需要斷惑證真,自然離不開取舍。既然允許斷惑證真,有取有舍,怎麼不允許舍東方取西方,離垢土取淨土呢?如果修參禪的法門,則取舍都不對;如果修念佛法門,則取舍都對。這是因為參禪一法專究自心;而念佛一法兼仗佛力。有些人不深究各個法門不同的特點,卻胡亂地以參禪的法門破斥念佛的事修,就是錯會各法門設立的用意。參禪要求無取無舍,本是醒蝴。而想要念佛的人也不取不舍,醒蝴就成了毒藥。夏天穿輕紗,冬天穿皮衣,渴了飲水,餓了吃飯。如此常識不可錯亂,也不必固執。只要採取適宜的作法,就有利無弊了。【書二】三一

275.認為舍棄東方穢土而求取西方淨土,是生滅法。卻不知道執取東方而廢除西方,也是斷滅見啊。在沒有證得究竟佛果之前,誰又能離得開取舍呢?佛陀精進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因地修行一百劫,用漫長的時間裡,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斷除癡惑、證得真常,哪一件事離得開取舍了呢?因此你必須知道,釋迦如來想讓一切眾生迅速證得究竟法身及常寂光淨土,所以才特別勸導眾生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啊。【論】三

276.參禪這件事談何容易。古人如趙州從小跟諗禪師出家,到八十多歲,尚且要行腳參訪。所以有偈頌說:「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長慶禪院的大安禪師坐破七個蒲團,後來才開悟。湧泉寺的神晏禪師四十年修行,尚且還有放逸的時候。雪峰義存禪師三次登上投子山參大同禪師,九次上洞山參良階禪師。這些大祖師大徹大悟,如此艱難。而那些魔子之徒一聽到魔說,就都開悟了。和前面所說的祖師相比,就是替他們提鞋也用不上啊!【書一】三三

277.「不執著」這個話,從理上講是如此,而在事相上,不是博地凡夫所能做到的。每天穿衣吃飯,奢侈地談論不執著飢寒。每天餓著肚子,沒有一杯水一粒米,快要餓死,而對人說:「我看那些珍奇美味,如同肮髒之物,想到就想嘔吐,何況珍奇美味之下的東西呢?」這些同樣是空談罷了。現在不明白教理,就去參究禪宗的那些人,每每大多中了這種執空解脫的毛病。至於靜坐澄思,空境現前。不過以靜澄伏住妄念,偶爾發現的幻境罷了。如果錯認消息,生大歡喜,就喪心病狂,佛也難以醫治了。你有幸能夠體察到這種偏差而不執著,舍棄幻妄,最終得於貫通諸法的淨土法門。可說是久歷荊棘險路,忽然到達康莊大道啊!末法之世的人根機陋劣,善知識希少。如果不仰仗阿彌陀佛的慈力,專修淨業。只承自力,參究叩問禪宗心要。不但有能力明心見性,斷惑證真的人很罕見。而以幻為真,以迷為悟,著魔發狂的人實在有很多啊!所以永明、蓮池大師等祖師,觀察時代根機,極力主張宏揚淨土法門。【書一】三八

278.所謂‘禪’就是指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禪宗言語不說破,讓人參究而自己悟得,所以禪宗言語就是這樣。實際上指無能無所,即寂即照的離念靈知,純真心體。(離念靈知,就是完全沒有分別思慮,而洞察明悉當前的境界。)所謂‘淨土’,就是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非是偏指理體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謂‘有禪’,指人們參究的功力到了極致,分別念慮寂靜下來,情執消亡,徹底見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即所謂的明心見性。‘有淨土’的意思,是真實地發起菩提心,生起深信,發起誓願,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謂的‘禪’與‘淨土’,只是針對教典和理體而言;‘有禪’、‘有淨土’,乃是針對眾生根器和修行來說。教典和理體恆常如是,即使是佛陀也不能增加一點,凡夫也不能減少一點。不同根機的眾生必須依教典來修行,修行到了極致,便可證得理體,使真理實際存在於自己心中。這裡所講的‘禪淨’、和‘有禪有淨’,二者文字雖然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必須仔細地參酌詳審,不可籠統不清。假如參禪沒有開悟,或著開悟了而尚未透徹,都不叫做‘有禪’。假使雖然在念佛,卻偏執唯心淨土而不信願求生西方極樂,或者是有信願而不真誠懇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了事。或者修行雖然精進,可是心念貪戀於塵俗境界,或者求來世生於富貴人家,享受五欲快樂。或者求生天界,享受天人的福報安樂。或者求來生能夠出家為僧人,一聽聞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總持,宏揚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如此種種都不叫做‘有淨土’。【論】五

279.「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這句偈中所指的人。徹悟禪宗心要,明心見性,又能深入經藏,明瞭如來的權實教法,而在各個法門之中,又能專門將信願念佛這一法門,作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觀無量壽經》中記載,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種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聽聞他的名聲不敢興風作浪,猶如老虎還長著犄角,威猛無比。有來學習的人,他能隨機說法,應該用禪淨雙修接引的人,就用禪淨雙修的法門接引他。應該以專修淨土接引的人,就以專修淨土的法門接引他。無論上等,中等,下等根基的人,沒有一個不蒙受他的恩澤,這樣的人難道不是人天導師嗎!到他臨命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到上品,一彈指間就花開見佛,證得無生法忍。最差也能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也有頓超各個階位,直接證得等覺菩薩的人。證得圓教初住果位的菩薩,就能現身到上百個世界示現成佛,何況再往上的品位,每一品位都成倍地超勝,直到第四十一位的等覺果位呢!所以說「來生做佛祖」。【論】六

280.「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句偈中所指的人。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卻決志求生西方。阿彌陀佛在往昔曾發過大誓願,攝受眾生,如同母親思念自己的孩子一樣。眾生如果能像孩子思念母親那樣,志誠念佛,就能感應道交,蒙受佛的攝受。努力修行戒定慧的人固然能夠往生。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惡重罪的人,臨終的時候被種種痛苦所逼迫,發大慚愧心,稱念佛名或者十聲,或者只一聲,就即刻命終,也都能蒙受佛的化身來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萬人修萬人去嗎?然而這樣的人雖然沒念幾聲佛號,因為他的心極其猛烈,所以能獲得這麼大的利益。不能以泛泛悠悠地念佛人與他比較念佛數量的多少。往生西方後,見佛聽聞佛法,雖然成就有快慢不同,然而都已經加入了聖人的行列,永遠不會退轉。隨各自根性淺深不同,或者慢慢地,或者很快地證得各個果位。既然證得果位,開悟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的意思【論】六

281.「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而隨他去。」 這句偈中所指的人。因為此人雖然徹底了悟禪宗,明心見性,但見思煩惱不容易斷除,還需要經歷各種境緣來鍛煉,才能將煩惱淨盡無餘。分段生死才能出離,煩惱習氣一分毫都沒有斷的人姑且不論,即使斷到最後差一毫沒能斷除乾淨的人,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還沒回歸涅槃之家,壽命就到了終點。大悟的人中十人有九人是這種境況。所以說:「十人九蹉路。」蹉是蹉跎的意思,就是通常所說耽擱的意思。陰境就是中陰身的境界。就是臨命終時,現在生以及歷劫所造的善惡業力所現的境界。這個境界一現前,眨眼之間,隨著最猛烈的善惡業力,便到善惡道中去受生,一絲毫也不能由自我作主宰。如同人背負債務,勢力強的業率先牽引,此時心緒變化多端,惡業重的地方偏向墜落。五祖戒再世做了蘇東坡,草堂青又做魯公,這還算好的呢。所以說「陰境若現前,瞥而隨他去。」陰,讀音和語義與萌一樣,是覆蓋的意思。就是說,被這業力覆蓋住真性,不能顯現了。瞥,音撇,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當作是錯,以為陰境是五陰魔的境界。總歸是因為不了解「禪」以及「有」這兩個字的義理,所以才會這樣胡說八道。哪裡會有大徹大悟的人,十個有九個錯走了路頭,隨著五陰魔的境界去,而著魔發狂的呢!著魔發狂乃是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己的心性,盲修瞎煉的增上慢人。怎麼能把這樣的不識好歹的事情,用來妄加在大徹大悟人的身上呢!這件事關係很大,不能不辨別清楚啊!【論】六

282.「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這句偈中所指的人。有人認為其中的「無禪無淨」,就是指那些埋頭造業,不修善法的人,這是大錯特錯!法門無量,只有禪和淨最適合眾生的根機。這句偈所指的人是既沒有大徹大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地修其他各種法門,既不能達到定慧均等的功夫,及斷惑證真的能力,又無法仰仗佛的慈力帶業往生。以他一生修持的功德,感得來世生人天的福報。現生既然沒有正確的知見,來生必然會隨著福報退轉,耽著五欲的快樂,廣造惡業。既然造了惡業,就難逃惡報。一口氣上不來便墮入地獄,在漫漫長劫之中,睡著洞燃的鐵床,抱著滾燙的銅柱,以償還他貪聲好色,殺生害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然慈悲憐憫他,但因為罪惡業障,他也沒法得益。清截流禪師說:修行的人,如果沒有正信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泛泛地修各種善事,被稱作「第三世怨」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今生修行,來世享福。倚仗福報造作惡業,就會墮落。快樂短暫地出現於來世,痛苦永遠地纏繞在將來漫長的歲月中。縱使地獄的罪業消完了,又會轉生到畜生道,惡鬼道。要想再得人身,難上加難。所以佛用手掐起一小撮土,問阿難:「手中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阿難回答說:「大地的土多。」佛說:「得到人身的眾生,就像我手中的土那麼少;失去人身的眾生,就像大地的土那麼多。」「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仍是局限於偈語的形式,所做的淺白說法。【論】六

譯文:一切修行法門,專門依仗自力修行;而淨土法門,專門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攝受。一切的修行法門,要煩惱惑業斷盡,才能夠了脫生死;而淨土法門,只要帶業往生極樂淨土,就能夠進入聖人之流。永明大師恐怕世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特別作偈料簡,以垂示後世人。可以說《四料簡》是迷失渡口的救渡寶筏,是危險道路上的指導明師。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含糊籠統地讀過去,不加以研究透徹其內涵。這大概也是眾生同分惡業所招感的果報吧!【論】七

283.達摩大師從印度來到東土,弘傳佛陀的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而這種所見所成,乃指我們即心本具的天真佛性而言。讓人們先認識到自己的根本佛性,那麼一切修證等法門,自然可以依靠這個根本逐步進取,以達到修無可修、證無可證的地步才算終止。不是說一開悟後就成了福慧兩足、圓滿菩提的究竟佛陀啊。打個比方說,就如同畫龍點睛,讓它親身得到受用。從此禪法在中國光輝閃耀,鮮明華麗,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佈整個天下。天姿根機深厚的人,於一機一境中,認識到其中的端倪。那麼他的言談話語自然離開老套子。入死入生沒有一點罣礙。得到大的解脫,得到大自在的境界。假如根機稍微低劣的人,縱然大徹大悟,而煩惱習氣未能消除盡淨,仍然還是被困在生死中的人。出胎就有了隔陰的迷惑,多半導致迷失本性。大悟的人尚且都會這樣,更何況沒開悟的人呢?應該堅定地專心致志於仰仗佛慈力的淨土法門,方才是千穩萬當的大計啊。【序】二七

284.律宗、教下、禪宗一開始都需要深明教理,然後依教修行。修行功夫深入,直到斷盡惑業,證得真常,方可以了生脫死。如果教理不明,導致盲修瞎煉。輕者得少為足,重者便著魔發狂。縱然是理明功深的人,也需要盡力斷除惑業。假如有絲毫惑業沒有斷除乾淨,依舊不能出離生死苦輪。一直等到惑業淨盡,才可以出離生死,尚且離成佛的位次相去甚遠。更須歷劫進修,才可以圓滿佛果。好比一位平民,生來聰慧,讀書學文辛苦多年。學問成就後才可以金榜題名,入朝為官。由於他有大才能,所以從小官慢慢升職,一直做到宰相的位置。官居極品,再不能遷升了。他在大臣們中地位第一。假如和太子比起來,地位的貴賤可是天淵之別,更何況和皇帝相比呢。一生為良臣,奉行君命。鞠躬盡瘁,輔治國家。然而這樣的相位也相當不容易。憑著半生的勤勞,通身的能耐。最終結果也不過如此。如果學問才能稍微不充足,那麼還不能達到這個相位的人有百千萬億啊。這是指自力修行的人。世間的學問才能,在修行中比喻為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比喻為修行功深,斷惑證真。只可稱臣,不敢作君(臣決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託生皇宮,為皇太子。修餘法門,亦可成佛,但與淨土法門比較,何止是一日與一劫的相倍。讀者應該善於體會其中的意理,不要拘泥於表面的文字。然而依據《華嚴經》最後一著的等覺菩薩,尚且要以十大願王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正是為了託生到皇宮,成為皇太子的意義是一樣的。淨土法門得《華嚴經》這樣的經王所印證,如同大海橫吞萬川,又如太虛總攝萬象,多麼宏偉壯觀啊),譬喻有人雖然出離了生死,卻尚未能成佛。而那麼學問不充足,連宰相都當不上的人很多,譬喻煩惱惑業沒斷除乾淨,不能出離生死苦海的人很多啊!【雜著】三七

285.修學念佛法門,縱然不明教理,未斷煩惱惑業,只要能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在臨命終時,決定蒙阿彌陀佛及諸聖眾親自前來接引,瞬間往生西方淨土。往生極樂後,見阿彌陀佛聞法,即刻悟無生法忍,在這一生就必定侯補佛位,這是佛力,又兼自力。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通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所以能夠得如此成就。如果念佛人又能深刻明明教理,斷除惑業,證得真常,那麼往生的品位更高,圓成佛道更迅速。所以文殊、普賢、華藏四十一階位海眾的法身大士,馬鳴、龍樹、諸宗的祖師,全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比如降生皇宮,一出母胎,貴為皇子,地位壓倒群臣,是仗著皇帝的權勢。等皇子長大,學問才能一一具備後,便能繼承皇位,平治天下政事,一切群臣宰官都要聽他的詔令。這時皇帝與皇子的力量都起作用了。念佛法門也是如此。眾生沒有斷除惑業,仰仗阿彌陀佛慈力加披,帶業往生西方淨土,便出離了生死輪迴苦海。猶如太子一出生,高貴的地位就壓倒群臣。往生淨土熏習無量法門,惑業自然斷盡,必定侯補佛位。猶如太子長大,繼承皇位,平治天下。那些已經斷除惑業的菩薩,如馬鳴、龍樹、諸宗祖師,以及已經登上侯補佛位的菩薩,如文殊、普賢、華藏海眾等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好比昔日鎮守邊疆,還不能承擔紹隆天下大業的太子,現居東宮,不久便君臨天下。【雜著】三八

286.我們眾生的真心本性,和佛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我們迷惑背離本性,才使輪迴不息。如來慈悲憐憫我們,隨順眾生的根機宣說不同的法門,使一切眾生就路回家。這些法門雖然很多,主要只有二種,禪宗和淨土,最易了脫生死。禪宗靠自力修行,淨土則兼靠佛力,兩種方法比較起來,淨土最為契合根機。好像有人要渡過大海,必須要靠舟船的力量,很快到達彼岸,使身心坦然。末世眾生只有這個法門可以承受,否則就是違背眾生的根機,修行辛勞而難以成就。我們要發大菩提心,生真信切願的心,一生堅持念佛,念念唯有佛名。漸漸地念到極處淡忘情執,達到念而無念的境界,禪宗和教下的無量妙義,就可以徹底顯現。等到臨終時,定會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蓮,證得無生法忍。我有一個念佛秘訣,現在懇切地告訴你:竭誠盡敬,妙妙妙妙。【書二】二九

八、釋普通疑惑1

內分:理事、心性、悟證、宗教、持咒、出家、謗佛、師道、戒律、經典、中陰、四土、

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傳、扶乩、煉丹、事須適宜、富強、預防災禍諸類

論理事

287.世出世間的真理,不超出「心性」二個字。世出世間的事相,不超出「因果」二個字。眾生沉迷九法界,如來證得一佛乘,對於心性絲毫沒有增減。之所以上升下沉迥然差異,受苦受樂天地懸殊的原因。是由於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樣,導致果地的受用各有差別罷了。闡揚佛法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談真理心性,那麼中下根的眾生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報應的事相,那麼上根的人每每厭倦聽聞。(中略)然而因果與心性,分離就會兩敗俱傷,合修就相互增美。所以徹悟祖師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這是道理行事勢所必然如此的。」而末法眾生根機陋劣。禪宗教下諸多法門,只依仗自力,契悟實相尚且困難,何況了生脫死?唯有仰依仗佛力的淨土法門,只要行人具備真信切願,縱然是五逆十惡的人,也可以永出六道輪迴,高預蓮池海會。這個不可思議的最上乘法,適宜理性與事相並談,告誡與勸導齊施。【書一】七

288.必須知道淨土法門具有四法界。所有的事相都是事事無礙的法界。讀經後而修持的人,千萬不可以執著義理而廢除事相。倘若一生執著的心,那麼事理兩方面都會喪失。如同一個人知道意根最殊勝,但是如果廢棄眼、耳、鼻、舌、身五根,那麼意根也沒有立足之地了。唯有即事相來顯明義理,由義理來融合事相,方才沒有過失。所謂淨土的要旨,全體事相就是理體。理事圓融,就契合本體。早知道悟開師已經吃飽了國王的膳食(博學多聞),而我還急切地向你獻上野地的芹菜(建議淺陋),不過是想表達窮子(我)思歸彌陀家鄉的一點微薄的心意,又想要洗涮過去誹謗佛法的罪過啊!【書一】四

譯者按:【獻芹】參考:【芹獻】《列子?楊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莖芹萍子者,對鄉豪稱之。鄉豪取而甞之,蜇於口,慘於腹。眾哂而怨之,其人大慚。」後因以「芹獻」為禮品菲薄的謙詞。

289.現在的聰明人雖然學習佛法,因為沒有親近具法眼的善知識,大都專重理性,廢棄事修及與因果等事相。既然廢棄事修因果,理性也就一併失去了。所以每每有一些才華的高人,說出話能震驚鬼神,考察他的行為,卻與市井無知無識的人沒有什麼差別,其病根都是由於廢棄事修、因果所導致的。使上根利智的人徒勞地為他生憐愍心,令下劣愚蠢的人學他的樣子膽大妄為。所謂以身謗法,罪過無量。【書一】十三

290.懂得道理並不難,按道理真實修行就很難了。世界上有一幫喜歡竊取虛名的人,聽聞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或者由閱讀教典參悟禪宗,悟到這種道理。就說:「我和佛相同,若修若證沒有實際用途。」於是就在一切境緣中放縱自己的心意。錯誤地認為:「六塵即覺,貪瞋癡即戒定慧,哪裡用得著制心攝身,作繭自縛呢?」這種見解最為下劣。叫作執理廢事,撥無因果。如同畫餅充飢,陵空造空中樓閣,自誤誤人,能不罪大惡極嗎?以求證道的善因而招感三途的惡果。三世諸佛將他們稱為可憐憫的人啊。【書一】六五

291.現今的人多半崇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人修習淨業,應當理事並進,而更要以事持作為修持淨土的良方。為什麼呢?因為明理的人,全體的事修即在理中。終日事持也就是終日理持。如果理體與事相不能透徹明瞭,一聽到理持,便覺這種義理深妙。又迎合了自己懶惰懈怠的習氣,及害怕勞煩持念的凡情,於是就執理廢事。既然事修被廢除了,理也只能成為了空談。【書一】八十

292.注重事修的人,相信有西方阿彌陀佛,只是還未通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求生西方的決心很堅決,如子憶母沒有一刻遺忘,這是不懂理性,但能依事修持的人。注重理修的人,相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就是自心原具此理,心造就是依照心具之理起修,理性才能顯露,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指是心是佛;心造指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才顯。悟理之後,仍不廢事修,才為真修,否則便墮落於「執理廢事」的狂妄知見中了。所以說:「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或四字洪名,為繫心之境,讓人時刻不要忘記。」此種解法千古未有,而實為契理契機,理事圓融。如果不是法身大士,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注重事修的人,縱然未能悟理,而事修難道怎能超出於理外?只不過注重事修的人,自心未能圓悟理體,一旦圓悟,則即事是理。難道所悟之理不在事修中嗎?理不離事,事不離理,事理無二,如人的身心合一,二者同時運用,絕時沒有心與身彼此分開的。通達事理的人想要不融合事理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那些狂妄知見,執理廢事的人才不能融合事與理。【書二】三四

293.眾生的真心週遍法界,亙古不變,如虛空一樣。我們由於迷惑污染,起了種種的執著,譬如虛空,有物障蔽,就變得不週遍、不永恆了。然而,不週遍,不永恆,是因為執著而產生的幻相,難道虛空真的會因為障蔽之物,就從此變得不週遍,不永恆了嗎?所以,凡夫的心與如來所證不生不滅的心,是一模一樣,沒有一點差異。之所以有差異,是凡夫迷惑污染所導致的罷了,並非心體原本有什麼改變。彌陀淨土總在我們的一念心性中,則阿彌陀佛是我心本具。既然是我心本具,就應當常念。既然能常念就能感應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才能顯露,事理圓融,眾生與佛不二啊。所以說:「以我具佛的心,念我心具的佛。哪有我心具的佛,不應我具佛的心呢?」【書二】三四

294.禪宗所闡述的理論專指自性理體,並非針對事相修持。為什麼要如此?就是想讓人們首先認識到我們自性理體,此體不涉及因果、修證、凡聖、生佛而本自具足。然後依止自性理體,發起本有智慧來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做種種度眾生而成就佛道的事業。【論】三

295.嚴格地說,佛法的大體不出真俗二諦。就真諦而言,則離一切相、一法不立,所謂在真實本際的理地,不能蒙受一微塵。就俗諦而言,則沒有一法不是完備的,所謂在佛事門中,不舍棄任何一法。在教下則真諦與俗諦同時闡述,然而大多是就俗諦而言。在宗門則是即於世俗法當中來說真諦,而大多是掃除世俗之相。必須知道真諦與俗諦同時具足於一體當中,並非是兩個不同之物。就好像一個廣大圓滿的清淨寶鏡,其虛通光明洞澈一切萬事萬物,而自身卻了無一物。然而雖然了無一物,而卻又是胡人來則現胡人,漢人來則現漢人,森羅萬象全部一起來,則一切萬物俱時顯現。雖然說一切萬相全部同時顯現,而大圓寶鏡的自身仍然是了無一物;雖然寶鏡自身是了無一物,並不妨礙萬相全部同時顯現。宗門便是在那個一切萬相同時顯現之處,專門說明其本體了無一物;教下則是在那個了無一物之處,詳細談論所顯萬相的因緣事理。所以宗門是在事相修行當中來說明本有理體,而不舍棄事相的修行;教下則是在本有的理性當中談論事相修行,最後仍還歸於本有的理性。這正是所謂的稱合本性起而修行,全部的修行具足在本有理性中。本性不變而隨順於事緣,隨順事緣而本性不變,事相和理體兩者兼得,宗門和教下彼此不二啊。【論】十一

296.來信所說的念佛三昧,說起來似乎容易,要想證得實在很難,只管收攝心念懇切念佛,久而久之應當自然能夠證得。即使不能證得,有真信、切願、攝心念佛的功德,臨終也必定可以承蒙阿彌陀佛接引帶業往生。事一心不亂,如果按照蕅益大師的分析,尚且不是現在的修行人能夠證得的,何況理一心不亂呢?因為斷盡見思二惑,才叫做事一心不亂。破除無明煩惱,證得諸法之真實體性,才能得理一心不亂。如果是內秘菩薩行,而外現凡夫相的修行人,那麼證得事一心或理一心,固然不難。如果確實是具足煩惱惑業的凡夫,事一心尚且不能得證,何況理一心呢?應當詳細看我與永嘉某居士一封很長的信就明白了。至於覺悟無生理體之後,必須還要保護維持,消除存殘餘留的習氣,這個到時候自然知道,何必預先問人,就像各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自己心裡清楚。否則縱然喝水的人說得十分明白,而未喝的人究竟也不知道是什麼味道。居士把悟無生忍看得未免太容易了,恐怕自己或者悟得而不知道保護護持,以致使習氣又會復發,而導致得到後又失去,所以才有這樣的問題。

要知道,真正證得無生忍,實在是非比尋常,是破除無明證得法性的人,最低也是圓教菩薩,也就是別教初地菩薩,談何容易。請你依照我的《文鈔》而真修實行,等到了解淨土法門的所以然,以及信願行的意志,都能不被其他法門的善知識所動搖,此後如果有多餘的能力,不妨再專研各大乘經論,來開啟智慧,以此作為宏揚淨土法門的依據。能夠這樣去做,雖然是凡夫,也同樣可以隨著有緣人的根機弘法利生,行菩薩道。暫且不要好高騖遠,或者恐怕對於事和理不能明瞭,便難免會招感魔事。永嘉某居士長信,就是專門治這個病的,他的病和你的病,名目雖然不同,性質其實是一樣的,印光固然不想多說,請在給他的信中細心領會。要知道,悟後的人和沒悟的人,修行的方式雖然是一樣,但是心識意念則大有差別。未悟無生的人,境界還未到而想要迎候,境界出現在面前而想要攀附、控制,境界已經過去便會回憶、惦念。而已經悟無生的人,境界雖然有生滅,他的心卻毫無起心動念,猶如明鏡可以照各種物體,而物體映現在鏡子中,鏡子對它毫無粘留,物體映現過之後,鏡子中也毫無痕跡。

已悟無生的人,他的心對於所有的境界,猶如鏡子對於物體映現一般,絕沒有一絲一毫的執著留戀。然而,雖然對於境界沒有起心動念,仍然猶如波濤運行在大海上、猶如雲朵遍灑甘霖一般,來慈悲地救度眾生;凡是世間的倫理道德、法律規約,和弘揚佛法勸化眾生的事,必須一一認真實行,雖然喪失生命,也不會有所逾越。千萬還不要認為對於境界不起心動念,就把修持自利利他、弘揚佛法勸化眾生的事情,全部都廢除了,如果心中存有這樣的知見,心就入了深深執著撥無因果、否定一切善惡的空魔中。墮落於頑空的邪見之中,從此撥無因果,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肆意妄行,乃至成就了以凡夫冒充得道聖人,破壞佛法,誤導眾生的阿鼻地獄種子。這裡邊道理、關係相當深,我還是不得不稍微陳述其中的利害。【書一】九七

297.如果就實際理體來講,則凡夫、聖人、眾生、佛陀、因果、修證等,都了不可得。如果依據修持的法門來說,那麼如來上成佛道,眾生下墮阿鼻,都不出因果的法則之外。明理性而不廢事修,才算是正知正見。執理性而廢棄事修,則成邪知邪見。差之毫釐,往生佛土還是下墮地獄立刻就能判定。【記】十八

論心性

298.真如本心,即寂即照,不生不滅,無比空闊靈通,圓融活波,為出世入世一切諸法的本源。凡夫雖在昏迷顛倒,具足煩惱惑業的境界,也徑直與三世諸佛心體相同,沒有一點差異。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諸佛最後究竟證得自性,所以功德、力用,徹底顯露;而凡夫全體迷惑背離,反將自性的這種功德、力用,在六塵境中起貪、嗔、癡煩惱,造殺、盜、淫等罪。因惑造業,因業感苦,惑、業、苦三個方面互相引發,因因果果相續不斷。經歷微塵那麼多劫的時間,長受輪迴。即使想要出離也無可奈何。就像在暗室裡撞上了寶貝,不但不能受用,反而會被它撞傷。心被迷惑,追逐外境,背離了覺性,迷失在紅塵裡,也是這樣。如來憐憫眾生,為說妙法,讓眾生返妄歸真,恢複本有的心性。剛開始時,從妄境中去尋找自己的真性,然後知道全體妄境正是真性。正如風平浪靜,日出冰融,波浪與冰都變成了水。波浪、冰與水,本來就非二物。在波浪沒有平靜、冰沒有融解之前,與波浪平靜、冰融解之後比較,雖然它們的體性完全相同,但是前後的相狀與力用卻完全不同。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的道理啊!

若只是依靠性德,不從事修德,則盡未來際,只能永遠作徒勞地具備佛性、卻無所依靠的眾生罷了。所以《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全體即是真如妙心,但由於一向迷惑背離,就墮落到了幻妄的相中。既迷執於妄相,真性就看不見了,真性迷失了,各種痛苦都來了。如同風一吹動,整個水面成了波浪,天寒則柔水成堅冰一樣。以甚深般若照見,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全妄即真的本來面目。如風息日暖,再回到水的本體。所以要知道一切諸法,都由妄情所現;若離妄情,則當體全空。因此四大全屬假相,六根都可互用,所以菩薩不起滅定,變現出各種威儀。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不能沾濕,火不能燒烤,虛空中隨意來往。境無自性,都隨心轉。所以《楞嚴經》說:「若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須。」這正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實效呀!「發真歸元」的「歸」字,是歸投、歸還,也是返照回光,複本心性的意思。然而,要迴光返照、複本心性,非先歸心三寶,依教奉行不可。既能歸心三寶,依教奉行,自然可以複本心源,完全證得佛性。既然複本心源,完全證得佛性,才知自心至寶,在迷不減,在悟不增,只是因為隨順法性則得受用,違反法性反受損傷,而受利益或受損害,有如天淵般迥然不同。【跋】一

299.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兩者的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但兩者的苦樂與受用卻有天地懸殊的差別,這是由於稱性順修德,或是背性逆造業所導致的。這個道理很深,不容易宣說。要不費口舌,只好用比喻來說明。諸佛是如何致極修德,徹證性德的。譬如大圓寶鏡,它本來是銅做的,人們知道銅可以發光,所以日日楷磨,用功不止,最後灰塵除盡寶鏡發光。高台直立,萬物都可以映入其中。大到天地,小到塵毛,森羅萬象,清清楚楚一齊在鏡中出現。正當萬像一齊出現的時候,而鏡子本身空洞無物。諸佛的心,也是這樣。斷盡煩惱惑業,圓彰智慧德相。盡未來際,安住於寂光淨土,常享法樂,普度九界,出離於生死輪迴,同證涅槃。眾生全部迷失了性德,毫無修德,譬如寶鏡蒙上了灰塵,不但毫無光明,連銅體也生鏽遮住,不再顯露。眾生的心也是這樣。如果知道這連銅體也不顯露的廢鏡,卻原本就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則從此不肯廢棄,天天揩磨。剛開始時則略露銅質,然後則漸發光明,倘使能夠極力盡磨,則一旦塵垢乾淨,自然萬物都可以映入其中,照天照地。不過此等光明是鏡子自身本來就具有的,並非是從外面來的,也並非是由於楷磨才有的。然而不磨,也是無法得到光明的。眾生要想「背塵合覺,返妄歸真」也是這樣。漸漸斷除煩惑,漸漸增加智慧,等到功德圓滿時,已是斷無可斷,證無可證,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點不同的地方。雖然如此,也只是恢複本來的面貌,並非另外得到了什麼。如果只是放任性德蒙塵,不去事修顯德,那麼盡未來際,就會常受生死輪迴之苦,永遠沒有恢複本性的日子了!【雜著】四

300.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是佛與眾生,心行受用,絕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佛是背塵合覺,眾生是背覺合塵,佛性雖同,迷悟完全不同,所以致使苦樂與升沉有著天淵懸殊的差別。如果詳細考察「三因佛性」的含義,那麼沒有疑惑不被破解,沒有人不想要修行了。「三因佛性」指正因、了因和緣因。第一、正因佛性,就是我們即心本來具有的妙性,諸佛所證真常的法身。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污,居涅槃而不純淨。眾生徹底違背,諸佛究竟圓證,迷證雖異,性常平等。第二、了因佛性,即正因佛性所產生的正智。或得善知識指點,或讀經教,得聞「正因佛性」的義理,因而得到明瞭覺悟。以前由於一念無明,障蔽心源,不知道六塵境界當體本空,以為是實有的境界,以致起貪瞋癡等煩惑,造殺盜淫等罪。由惑造業,因業受苦。反而讓「正因佛性」成為起惑造業、受苦的根本。這樣開悟之後,就想要反妄歸真,希望恢複本性。第三、緣因佛性,緣即助緣。既然能夠明瞭覺悟,就必須修習種種善法,以便消除惑業,增長福慧,一定要徹底親證到所悟的本具之理,才肯罷休。請讓我用比喻來說明。正因佛性,如礦中金,如木中火,如鏡中光,如谷中芽,雖然原本就存在,但是你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又不去開發,金礦得不到冶煉,可點火的木材沒有燃燒,有光的鏡子不曾磨擦,有芽的谷子得不到播種和雨水等緣,則礦中的金、木中的火、鏡中的光、谷中的芽,永無發生作用的日子。因此要知道,雖然有「正因」,若無「緣因」、「了因」,也得不到受用!這就是為什麼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而立即想度盡眾生的原因;眾生因為不明瞭覺悟,不肯修習善法,以致長劫輪迴於生死之中,無法出離。我佛如來於是廣設方便,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機,給予相應的啟迪,希望眾生返妄歸真,背塵合覺。【雜著】十五

301.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我以為不知道生死的原由,痛切又有什麼用呢?要知道一切眾生隨業流轉,在六道中受生。生不知道從哪裡來,死不知道向哪裡去。根據自己的罪報或福業,或升或降,輾轉於輪迴之中,沒有休止的時候。如來憐憫眾生,開釋了由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的因緣法。以及常樂我淨,寂照圓融的本體。令眾生明白,因為無明才會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完全是幻妄的。不但四大(構成世界的四種元素:地,水,火,風)不是真實的,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也都是空。知道蘊空,則真如法性,實相妙理,就徹底顯現出來了。【記】十五

302.體用隨緣,所以有四聖六凡,苦樂升沉的不同。而緣有染緣淨緣,眾生必定會跟隨其中之一。隨染緣就起惑造業,輪迴六道,隨淨緣就斷惑證真,常住涅槃。由於惑業有輕有重,所以有人天善道,以及阿修羅這樣善惡夾雜之道,和畜生餓鬼地獄這樣的三惡道。而由惑起惑,由業造業,或善或惡,沒有定相。致使所受生的地方,輾轉遷移。象輪子那樣沒有端點,忽上忽下。因為既然有煩惱迷惑,就會被業束縛住,隨業受生,不能自主。由於斷惑證真的程度有淺有深,所以,斷見思煩惱的人,證聲聞果。侵習氣的人,證緣覺果。破無明的人,證菩薩果。如果無明完全斷盡,福慧圓滿,修德功夫到了極處,性德全部彰顯出來,就證佛果。證佛果的人,也不過是徹底究竟地證得、他在凡夫地上本來就具有的、心性功德力用,親自得到全體的受用而已,其實跟起初相比,心性沒有一絲一毫的增加。聲聞緣覺菩薩,雖然所證的高下不同,然而都沒能全體受用自性本具的功德。而一切凡夫,反而承著這個不可思議的心性力量,在六塵境界中,起貪瞋癡煩惱,造殺盜淫惡業,以至於墮入三惡道受苦,永劫沉淪的眾生,比比皆是,多麼可悲哀啊!【序】十

303.前之無始,後之無終,包太虛而無外,入微塵而無內,清淨光潔,湛寂常恆,無生無滅,離相離名,在有非有,居空不空者,這是真性。至於攬地、水、火、風四大形成的身體,乃是筋骨血肉的聚集物。方生即滅,才榮便悴。眾骨支撐,如同以木料做房屋。外面用一層薄皮包裹著,就好像用泥土糊牆壁。裡面都是些屎尿膿血,外面生出垢汗發毛。蛆蟲蚤虱星羅棋佈。假名為人,哪裡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呢?而且用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沒有的傢具,奔馳於色、聲、香、味、觸、法的荊棘叢林中。從中起貪、瞋、癡的無明煩惱,滅戒、定、慧的正智。五蘊本空,誰肯迴光返照一照啊?六塵無自性,人們都認作真實。使得萬苦俱集,將純一靈性永遠蒙昧的東西,就是這個幻身和妄心啊。《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啊。【序】三九

論悟證

304.自古的高僧,或者是古佛再來,或者是菩薩示現。然而通常都是以凡夫自居。斷然沒有說我是佛,是菩薩的。所以《楞嚴經》中說:「我滅度以後,令各位大菩薩及阿羅漢,運用各種身份,生在末法當中,示現種種樣子,化度一切輪轉六道的眾生。」「始終不會自己向人說:我是真正的菩薩,我是真正的阿羅漢。泄漏佛的密旨因由,輕浮地告訴初發心學人。只有當他臨命終時,暗有遺囑的例外。」而智者大師,實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到了臨終時,有弟子問他所證的位次。大師回答說:「我不引領眾人修行,必定清淨六根。損害自己,利益他人,只證到五品位罷了!」這是仍以凡夫自居啊!五品就是圓教的觀行位。悟解與佛同等,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還沒能斷。智者大師臨終,尚且不顯露本地風光。用意想要後學人勵志精修,不致於得少為足,以及造下以凡濫聖的罪業啊!當今的魔子徒孫,妄稱自己得道,是壞亂佛法,疑誤眾生的大妄語人。這個大妄語的罪惡,超過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師父徒弟,將永墮阿鼻地獄,經過佛剎微塵數劫,常時間受極重的苦,不能出離。何苦為一時的虛名與浮利,承受長劫的慘罰酷刑呢?名利二字迷惑人,竟到了如此地步!【書一】三三

305.念佛閱讀經典,悟到我法二空之理,證得實相法,這是約省悟修持,顯示現因後果。不要籠統自信,認為現生就能如此(證實相法)。這一生就能證得實相的,不是沒有這樣的人。恐怕你們沒有這樣的善根。如果不詳細陳述其中的緣由,或者導致狂妄地希望證得聖果,那麼志向很高而行持不夠。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喪心病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求升反墜,弄巧成拙。追究這個結果,難免永淪惡趣。不但埋沒自己性靈,實在是辜負佛恩。我法二空的理,只是說到悟解的話,那麼利根的凡夫就能夠悟解。如圓教名字位中人,雖然五住煩惱,絲毫沒有伏住斷除,而他所悟解的與佛沒有差別。(五住:見惑為一住,思惑為三住,此二住在三界之內。塵沙惑、無明惑共為一住,此二住在三界外。)如果約禪宗說,就名為大徹大悟。如果約教下說,就名為大開圓解。大徹大悟,與大開圓解,不是依稀彷彿明瞭而已。例如龐居士聽到馬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當下就頓然亡斷玄思意解(妄想分別)。大慧宗杲禪師聽到圓悟禪師說:「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也是如此豁然大悟。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親自見到佛陀當年的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能這樣開悟,才可名為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如果說到證實相法,這不是博地凡夫所能做到的。南嶽慧思大師,是智者大師的得法恩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他所證果位,他說:我最初志向,是期望證銅輪位,(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初住位,就能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現作佛,教化眾生,二住位,能在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作佛,三住位,就是一萬個世界作佛,每一位增長的數目是十倍,這哪裡是輕易能做到的事呢?)但因為領眾太早,只證到鐵輪位而已。(鐵輪位,就是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嶽慧思大師示現居在第十信位,還沒證得實相法。如果破一品無明,就證入初住位,方才可以說,證得實相法。)智者大師,是釋迦佛的化身。臨終有人問:不知大師證入什麼位次?大師回答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就是十信位,獲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就是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見惑還沒有斷除。)蕅益大師臨終偈頌說: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圓悟藏性,與佛同等,而見思惑,尚且沒能伏住,何況說到斷除呢?末法之世大徹大悟的人,大多是這種身份。五祖寺的師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草堂寺清印禪師轉世作曾公亮,這還是好的。其次,海印信禪師轉世為朱防禦的女兒。又其次,雁蕩山僧人轉世為秦檜。實在因為實相真理雖然頓悟了,而見思惑沒能伏住斷除,一經再次投生,或者導致迷失啊!藏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實相的異名。)蕅益大師示居在名字位,智者大師示居在五品位,慧思大師示居在十信位。雖然三位大師的本地風光,都不可測度。而他們所示現的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不容易證得,後學之人實難超越。實在是恐怕後人,未證謂證,所以三位大師以身說法,令我們自知慚愧,不敢狂妄比擬罷了。三位大師最後示現所證果位的恩德,粉骨碎身,不能報答。你自己想想,自己果然能夠超越這三位祖師嗎?如果說:念佛閱經,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後,常侍阿彌陀佛,高預蓮池海會,隨我們功行的淺深,遲早必定證得實相。這是必定沒有疑問的話,而一切往生的人最終都共同證實相,究竟圓滿。【書一】四五

306.開悟的人,對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又如明眼的人,親眼見到回歸本性的路;也如貧困很久的人,忽然開啟寶藏。已證實相的人,則如就路還家,停步安坐。又如持此寶藏,隨意受用。開悟後,則發大心的凡夫,他的理悟能與佛相同。但對於證果,則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知道了這個「悟」與「證」的含義,自然不會產生未證卻說自己已證的傲慢心,也不生退卻的心,而求生淨土的心,是萬頭牛也難以挽回的。【書一】四九

307.智者大師,世傳是釋迦化身,他修行所證到的境界,誰能知道呢?然而佛為眾生現身作則,所以自居凡夫位。他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這句話,是用來以自己證量警誡後人,乃是現身說法啊。因為大師發心之初,就立志希望斷惑證真,直登地、等(地,十地;等,等覺)的果位。因為自己弘法利生,荒廢了自己的禪定工夫,所以只證得圓五品觀行位而已。所以他說:「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種。圓五品位,圓悟藏性(藏性,即實相妙理。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淨法身。纏,即無明。未斷,故名在纏)。與佛所悟,一模一樣。圓伏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若斷見惑,即證初信。等到證得七信,那麼思惑煩惱斷盡,得六根任運不染六塵的實證,所以名六根清淨位。又於一一根之中,都具有其他六根的功德,作六根佛事,也叫六根互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中所說。南嶽禪師即示居此位。此等位次的人,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神通。他的神通不是小乘阿羅漢所能比的。所以南嶽禪師生前死後,都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讓看到的人或聽到的人,都發起對佛法的信心。南嶽禪師、智者大師,都是法身大士,他們所真實證得的地位,誰有可能猜測到有多深呢?這不過是想勉勵後人專精學道,而曲折引領啊。哪裡是說他們真是只證到十信相似位、五品觀行位啊?我們這些博地凡夫,哪能和他們相比。我們只好粗略地守持重戒,一心念佛,兼帶修習世間善法,以為助行。依永明大師、蓮池大師的方法去實行,那就無往不利了。【書一】四九

308.佛法各宗派的修持,必到行起而解絕,才可以得到真實的利益。不只是淨宗修觀想念佛是這樣。宗家用一句無義味的話頭,放到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常參叩。待到身心世界渾然不知,才能大徹大悟。這不是行起解絕嗎?六祖慧能大師說:「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不是行起解絕嗎?愚癡的我認為「起」這一個字,意思應該做「極」講。只有當一個人用心力到極致,所以才導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行持如果沒有到極處,雖然也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哪裡能得真實利益?只有用力到了極處,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因此古代將極力用功的人稱作「死木頭人」,使後來的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這一個字啊。【書一】八十

309.善於獲得利益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得到利益;甘心受損失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蒙受損失。當今世人每每以世智辨聰的天資,研究佛學。稍微知道一點佛經的義理,便認為親自證得果位了。從此自我抬高,看不起古今大德。先不要說現今在世的弘法大德,不放在自己眼裡,就是千百年來的歷代高僧,其中大多屬古佛再來,或法身菩薩示現的人。他也認為是庸俗之輩,不足作為傚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他說的話,高出九天之上。觀察他的心,低劣到九地之下。這種習氣污染,應該痛切革除。否則,就如同將醍醐貯存在毒器中,便能殺人。如果能念念返究自心,不但如來所說諸法,就能得到利益。即便是石頭碌磚,燈籠露柱這些無情之物,以及大地上所有種種形色音聲,無非在演說第一義諦實相妙理。那些自認為古今第一的高人哪裡夢到過這個境界呢?希望你能諦信並且勤勉修行。【書一】八三

310.你信中所說親戚夢境的事情非常希奇,可以說他宿世有非常好的善根。然而也必須兢兢業業修持自身,才不辜負做了這樣的一個夢。假如以凡夫的知見,狂妄地認為我已經蒙受三寶的加被,已經入聖流了,從此生大我慢心,沒有得道說得道了,沒有證得果位說證得了,就是由善因而招惡果。末世的人心智下劣,往往容易受這種病。《楞嚴經》所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就是這個意思啊。請他勤勉地修持淨土法門,那麼將來決定獲得大利益啊。【書二】二

311.念佛所注重的是往生,念到極處,也能明心見性,並非於現世完全沒有利益。從前,被稱為「明教大師」的嵩禪師,每日功課都要念十萬聲的觀音聖號,後來對於世間的經書,都能不讀而知,應當看《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就可以知道念佛的微妙。而我在《文鈔》中反覆提到這些。你認為念佛對現世沒有利益,不但沒有深刻體會淨宗諸經論的道理,讀我的《文鈔》也屬走馬觀燈一般,不能詳細深究其中的道理啊。【書二】二九

312.常寂光淨土,雖然說當處即是,然而若不是智德和斷德究竟,圓滿證得毗盧遮那佛法身的人,便不能夠究竟徹底而親身得到受用。圓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等四十一個階位,尚且還只是分證而已。如果你能夠圓滿證得毗盧遮那佛的法身,那麼你不妨說當處便是常寂光淨土。如若不然,那麼就是說食不飽,數他人家寶,最終不免飢寒而死啊。【論】三

論宗教

313.末法時期的講經人,往往喜歡談論禪宗,使聽講的人,多數隨著言語所轉。我認為禪家的機語,絕無義味。只是就著來學者的根機,指歸向上。只適合參究,哪裡能講說呢?如果這樣講經,只有超格的菩薩,能從其中得真實利益。其他中下流的根器,全部受病。對於宗門的機鋒轉語,不知道著力參究,妄想以自己的意思胡亂猜疑。對於教下來講則是實理實事,但是由於不是自己的境界,便認為機鋒轉語,用作比喻表法。這種以宗破教,以教破宗的現象,是現今最厲害的流弊。【書二】十九

314.到了六祖在曹溪弘法後,禪道興盛起來。不立文字這樣的說法廣泛傳播。解路逐漸開啟,悟門逐日閉塞。所以南嶽,青原諸位祖師,都用打機鋒的方式來接引弟子。使佛祖現成的語言,沒法回答他們的問題。不是真透徹明瞭,就沒法測度他們的話。以此來檢驗,是金子還是粗鐵一下子就辨別出來。美玉和石頭永遠分開,沒法造假冒充,用來維護法道。這是機鋒轉語的由來。從此以後,這種方法日漸興盛,有見識的人紛紛宏揚,惟恐自己用的與別人一樣,變成俗套,貽誤了參學的人,敗壞了宗門的風氣。因此,機鋒越來越峻,變化莫測,令人無法琢磨。所以有呵佛罵祖,斥責經教,拔除淨土的言詞(對這些事情,南嶽慧思大師兩句話,就說盡了:「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將假名認做實法,罪如同五逆。)因為這樣的機鋒轉語,剿滅人的情執知見,閉塞人們喜歡分析說明的理路。根基成熟的人聽了,當下找到歸途,徹底開悟,直向上達真如本性。根基還沒成熟的人,根據這些機鋒,努力參究,必定到大徹大悟方才停止。因為當時善知識眾多,人的根基還很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縱使沒能馬上了悟,也必定不會生下劣心,將轉語認為真實法。【論】九

315.現在的人大多數是儒家的書讀得少,不明白世理。沒有研究教乘,不了解佛法。才剛剛發心,就進入了宗門。那些知識,只為了支持門庭,也學著古人的舉手投足,不去管對法道弘傳的利益或危害。那些學習的弟子,對所參話頭升不起真實的疑情,個個將話頭認作真實法。或者將當今世人的一些言談舉止,或者是古人的事蹟言論中,用自己的知見推測出一翻道理,總離不開文字的字面意思,便自己說徹底開悟,參學的事情就結束了。即刻處在知識的位置上,開導後來的初學人,守一個諾大的門庭,恐怕人家說自己不是通家,因此又講經又說禪,想要以宗門教理都通達來自居。談論宗門的時候,那些古代大德們引導人參究向上一著的機鋒,竟然被說成了解釋和開導的話;講教呢,那些如來修因克果的真實道理,反被說成是比喻的言辭。結果是用教下破斥宗門,又用宗門破斥教下。像一個盲人引領著更多的盲人,互相拉扯著走入了火坑。致使後輩學人不能聽聞古聖人的芳規,只傚彷了些輕視佛法,凌辱祖師,排斥因緣,撥無果報的教言謬行而已。【論】九

316.教下,則上中下三根得到普遍加被,無論利根鈍根全部都收攝其中,猶如聖君帝王公開的詔示,天下萬國都欽敬尊崇。無論是智慧愚癡、賢與不賢的人民,都令他們知曉明瞭,皆必須遵守奉行。如果有不遵守的人,則處以極刑;如果有人不遵守佛陀的教法,便會墮落到三途惡道受苦。宗門,則唯獨教化上等根機的人,不收攝中下根機的人。好像將軍的秘密指令,唯有軍營內的人才能夠了知,軍營外的人,任憑他的智慧像「生而知之」的高人,也沒有辦法能夠知曉。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才能夠使我全軍去消滅叛賊盜匪,使天下太平。軍中的密令如果一旦泄露,則我方三軍頃刻間便被覆滅;祖師的心印一旦泄露,則五宗立刻喪失消亡。因此,宗門學人在尚未開悟前,只允許參究話頭,不准翻閱禪宗的語錄書籍。實在是恐怕初學的人錯會祖師的意思,將自己的迷妄當作開悟,以虛假的分別知見混亂了真實的智慧,這樣做就被稱作「泄露」,對法身慧命的危害甚為巨大。【論】十

317.回歸本元則無二無別,而導歸的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門非常多。宗門的方便善巧,超出常規,所用的語言指示,似乎掃蕩一切法。不能得知言外之意的人,便不能體會到超出言語的旨意,就像品味不到美酒,只能吃一些酒糟。在宗門只要開出一條理解的路,便不肯努力參究。在教下則狂妄地學習圓融無礙,破壞種種規矩事相。唯有大智慧通達的人士,才能於雙方面得到利益。否則就如同把醍醐甘露,貯存在有毒的器具中,於是種種美味便成為妣霜鴆毒了。【論】十一

318.在教下,雖然中下根機的眾生,仍然能夠獲得利益,但是,如果不是上上利根的人,也不能通達佛法,這是因為教下涉及的範圍極為廣博。在宗門當中,雖然中下根機的眾生,難以探究而安置其心,然而,上上根機的人通過宗門便能大徹大悟,因為宗門能夠守於簡約。教下將世間法、佛法,一切的事理性相,都能夠通達了知,又必須大開圓解(也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才可以作人天導師。在宗門只要能夠參破一個話頭,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便能夠闡揚直指人心的宗風。在佛法興盛的時代,以及對佛法通達的人,適合依照宗門來參究,好比僧繇畫龍,一點睛則畫龍頓時成真龍,便立即飛去。在佛法衰弱的時代,以及夙世根器陋劣的人,應當要依教下來修持。好比拙劣的工匠製作器物,如果廢棄了繩墨這些工具終究一無所成。【論】十一

319.當今如果想要報答佛陀的恩德,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人。在宗門則專門闡揚宗風,尚且還需要教典印證;在教下則應當努力修習觀行,不要混濫間雜禪宗機鋒轉語。這是因為如果自心能夠通達微妙真諦,所遇的緣都是禪宗心要,不論是柏樹子、乾屎橛、鴉鳴鵲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譏笑怒罵,法法頭頭全部都是禪宗心要。哪能說釋迦如來金口所說的圓頓妙法,反倒不足以作為禪宗心要了呢?何必借他人家的雜木扛子來支撐自己的門庭;卻將自家楩楠木、豫章木這樣的名貴木材棄置不用呢?我們必須知道佛法沒有勝劣高下的分別,唯是佛的法身而常然不變,眾生的根機有生熟的不等,雖受用同一佛法身、而所得到的利益卻有差別。【論】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