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有一次採訪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但是他媽媽頗有遠見,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在崔琦12歲那年將他送出村讀書。這一走,造成了崔琦與父母的永別。後來他到中國香港、美國,成了世界名人。談到這裡,楊瀾問崔琦:「你12歲那年,如果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麼樣?」結果當然就是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也許現在還在河南農村種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他說:「如果我不出來,3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崔琦後悔得流下了眼淚。在他拚搏奮鬥的生涯中,他肯定不止一次地想過他的父母,也想過有一天終於和父母相守在一起。但世事不如人意,驀然迴首,父母已經離他而去。從此,人生無論怎樣輝煌,終究無法彌補父母已經不在的遺憾。

我想起了前不久從美國歸來的一位朋友。接到他的電話時,我頗感意外。因為這位朋友遠在美國,想在國外定居,父母也很支持,工作學習都很順利,我們都以為,他在美國定居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有好多人不是都想方設法跑到國外去嗎?

可到了決定的關頭,他猶豫了。這些人在國外,看著朋友們來回奔波於美國中國的,這回有朋友的母親病重了,這回又有朋友的父親去世了,要回去奔喪了。回來後,朋友們都長吁短嘆的,後悔不已。並且出現了很多很多的「早知道……,早知道……」這種情況讓他戰慄不已,跟著也有了電話恐懼症,害怕聽到來自國內的電話,特別是家裡的電話,恐懼一直圍繞著他。雖然父母也很支持他在美國定居,但是父母單獨留在國內,的確也是很令人擔心的。思前想後,他下了個大決定,回國!美國的朋友們都出乎意料地支持他,希望他別重蹈覆轍,好好地陪父母走完最後的人生道路!於是他回國了。

回國後,他在城裡上班,父母在離城不遠的郊外居住,過著田園般悠閑的生活。他每天都回家吃飯,週末一般沒什麼活動也呆在家裡,陪父母聊天,下棋。某一週末,朋友們約他出去玩,時間是兩天一夜的週末,說「你天天回家陪父母,和朋友們都聚會少了,一直呆在郊外多悶啊。走,去好好地玩他個天翻地覆,父母少陪兩天沒事的」他拒絕了朋友,淡定地說:「父母老了,他們不會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們一輩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長大,等你上學回家……現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飯,他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呢?」說完後就回家了。他所不知道的是,那天的聚會沒辦成,朋友們都馬上趕回家了……因為,父母不會在原地一直等你的!

看完後感慨萬千,以前的輔導員曾對我說,她的很多同學博士畢業後離開香港去了美國,盡管有一些在學術領域發展的相當不錯,但是,他們的心始終充滿了矛盾。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同學的父母年齡已經六十有餘,但美國這邊的事業有放不下,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頭頂懸著什麼東西時刻會砸下來。

很多人背井離鄉,甚至遠至海外,為了追求他們的夢想,追求事業有成,追求前途無量。總是想著等著自己有了錢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著買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母來住,想著忙過了這一陣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會在原地等你的。也許,等你有一天人生輝煌時,父母卻已經離你而去了,讓你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懊悔。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

年少時不懂這句古語的含義,曾私下恥笑:為什麼總要留在父母身邊?曾經我很讚歎「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句話,夢想去雲遊四方。

帶著這個夢想,我們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家鄉,也真正離開了父母的身旁。曾經為自己能實現這一願望而自豪,曾經為自己能走出家門而慶幸。殊不知世事艱辛,唯有離開家鄉的人能體會到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一次離去的結束意味著更遠的離去,歸期卻不可知。回頭再望,家鄉是如此美麗,父母身邊是何等溫馨。

仔細再讀:子曰:「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方覺其中的奧秘。

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裡仁》這一篇。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方,在這裡是指方向,地方,處所。這句話要辯證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不知道我們是否算是「游必有方」呢?

每一次回家,都是來去匆匆。放一次大假,總是很晚才回去,又很早就返校了;即使在家裡的一段時間,也是整天對著電腦,忙這忙那,搞東搞西,連和父母聊天的時間都沒有。也許是真的忙碌,也許是習慣了漂泊,也許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為……每一次長時間的分別後,第一眼父母給我的感觸是:父母又蒼老了許多,額頭上的皺紋又增加了許多,身體已漸漸逝去,而逝去的光陰卻無法再找尋了。

每次給父母打電話,父親依舊再三叮囑我:在外多注意身體!此刻,我深感——母愛、父愛如山!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中對"孝"的強調,一直是從情感意義上進行說教。孝注重的是情感與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質的滿足。切不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夜已深了,不知遠在家鄉的父母此刻是否依舊還在忙碌著或已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