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四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二十三(夜摩天之九)

「『又復業分,若人生天,不曾佈施,唯持於戒得生天中;唯有一種功德具足,五欲功德劣於餘天。是業因緣,人勝天劣。

「『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人中佈施已,  則生於善道,
   非天能佈施,  以是果地故。
   人中是業地,  果地則是天,
   一切果因業,  無因則無果。
   命念念不住,  如是轉不迴,
   業果將欲盡,  應當作福德。
   一切是心力,  能令命流轉,
   是故有智者,  不為命作惡。
   一切皆不畏,  未來諸苦惱,
   如是苦惱人,  癡羂所縛故。
   佈施持戒寶,  於誑心中有,
   若天若是人,  則到於善道。
   有為生住滅,  皆是無常故;
   一切有為樂,  亦如是無常。
   雖壞而生貪,  念念動不住,
   樂命皆如是,  是故應舍離。」

「『如是此法,一切有為悉皆無常、苦、空、無我。一切世間無量衰惱處處普遍,有五種縛,縛天縛人,愚癡目盲,惡欲壞心,唯生愛樂。一切愚癡毛道凡夫迭相愛縛,如鳥在籠,一切人天於生死中流轉常行。以是義故,若人若天,或命或樂,勿生常想,應於世間一切諸法不生常想,不作無量種種分別。又復具足十二種施,如是佈施,天中所無,唯人中有。天唯食果,若食果盡,爛失破壞,退彼天處。何等十二佈施具足?一者方處具足;二者時節具足;三者功德具足;四者可愛具足,謂所愛物;五者福田具足;六者施飢渴者;七者信心施與;八者不求而施,功德具足;九者有歡喜心施妻子等;十者簡擇心所敬重勝富伽羅而施與之;十一者施於世間不輕賤者;十二者施不望報。此如是等十二種施。復有持戒功德具足,得生天中,盡己則退,是故天應舍放逸行。如是十二離垢佈施,為轉輪王,財寶富足,或生於天或天相似。

「『復有十二雜垢佈施。何等名為十二種垢?一者於多人聚和合眾中或於僧中,平等皆有戒智及行功德具足,不平等施。此是垢施,得少果報。二者若男若女以欲因緣,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二垢惡佈施。又復第三垢佈施者,以怖畏故,舍物施與王家門師,謂是沙門、婆羅門等,有如是心:「若我於王得衰惱者,則能救我。」此非修思因緣故與,名為垢施。又復第四垢佈施者,所謂癡心舍物佈施,如彼外道婆羅門等,齋會等施。此是第四垢惡佈施。又復第五垢佈施者,謂見他人所佈施者,不知彼人持戒以不?不知彼人有智慧不?有寂靜不?為有禪不?唯見他人如是佈施,他因緣故,內自無思,如是舍物而施與之。此是第五垢惡佈施。又復第六垢佈施者,謂前乞者苦求乃與。此是第六垢惡佈施。又復第七垢佈施者,知他有物,為令他信,方便欲偷,舍物與之,後欲作惡種種侵損。為覓其便,是故與物,此是第七垢惡佈施。又復第八垢佈施者,為破壞他和合之事,舍物施之,於他二人共為一友,令使別離,後覓其便,則與衰惱。此是第八垢惡佈施。又復第九垢佈施者,謂為成親,舍物與他,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九垢惡佈施。又復第十垢佈施者,所謂治生,多買食具種種諸物粟豆果菜一切雜物,待齋會日,貴賣邀利,得物自用,微少饒之。此是第十垢惡佈施。又第十一垢佈施者,為名稱故,舍物佈施。此第十一垢惡佈施。又第十二垢佈施者,妻子饑貧,以物與之,內無善思。此第十二垢惡佈施。此一切施,離思、無思,以無思故,空無果報,若思增長則能離垢。譬如垢衣,灰汁洗浣則便清淨。如是思熏,佈施成就。

「『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十二功德具,  離十二種垢,
   成就清淨施,  相違則垢濁。
   或天或男子,  佈施得大力;
   離施墮惡趣,  佈施生善道。
   貪心嫉妬垢,  唯親愛妻子,
   此人墮餓鬼,  唯悕望飲食。
   若解貪心縛,  斫伐慢心樹,
   除滅闇聚者,  此人佈施故。
   佈施在前行,  施主隨其後,
   佈施能示道,  行到他世去。
   施水澡浴人,  以持戒香塗,
   智慧廣無垢,  得度苦彼岸。
   丈夫有三燈,  為利益故然,
   所謂施戒智,  此等能除過。
   愛極為深廣,  疑波極動亂,
   持戒修智故,  過如是苦海。
   心不調而速,  一切處皆著,
   佈施持戒法,  則能縛此心。
   此等三藥師,  能除煩惱病,
   佈施持戒智,  恆常與安樂。
   心有放逸過,  分別曲而輕;
   佈施持戒智,  此三能縛心。
   三種過熾火,  燒一切世間,
   智水滅火已,  得寂滅涅槃。」

「『彼毘婆尸如來世尊,如是書經在彼塔中。

「『此佈施行,唯人能行,天則不能。以此因緣,人勝天劣。汝等既知如是佈施,於諸境界,心莫放逸,當善持心。善持心已,故令煩惱大惡過患心中不生。若其生者,智火能燒;智火燒已,則到第一不退之處,不生不老、不死不盡如是之處。應當舍離,如怨放逸。又復天眾更有餘事,意則劣減,損辱羞恥。所謂食時,現見故羞。以業勢力有下中上,果亦如是有下中上。彼天不能乃至少物以施他天,叵以自業迴轉與他。所謂人中食時舍施,或時持戒,如是得食。天見他食勝色勝香,勝味具足,如是見已,心則羞恥。若在園林、蓮花池水遊戲之時,一切受樂如業相似,成就樂事。見餘天面,受快樂已,內心羞慚,自身低減。

「『天中則有五種羞恥。何等為五?一、謂食時有見他天白鬚陀色,自食則垢,或時色赤。相近食食,見則極羞,此是初羞。第二羞者,謂見他天端正好色、形服莊嚴,有多天女妙色殊絕供養餘天,見已則羞。第三羞者,謂見他天在蓮花中、空中飛行,園林山峯、蓮花池水、金毘琉璃戲樂處行。以業勝故,飛行則疾。若少業天,行則不速,不能共彼同處遊行,常在他後,羞天女眾。第四羞者,謂天入在蓮花池者,以天本有如是業故,則有如是蓮花池生色香觸量。劣天見已,於眷屬中則生羞恥。第五羞者,如天之業,如是得報,如業坐處。若於本時作大善業,則有妙好毘琉璃座或青寶座,或時復有赤蓮花色勝坐處坐。若餘劣天在彼處坐,以業少故,如是妙座或變為金或變為銀,或為頗梨,彼天既見,坐處變已種種雜業——輕重等業。既見知已,則生羞恥。既生羞故,威德劣減。彼天如是面色減劣,餘天威德面色增上。自天女眾如是見之,則舍而去,舍離如是少業天子,依止其餘大業天去,遊戲受樂。天女同心,一切皆共詣餘天子。彼少業天極生羞恥。此是天中於眷屬所,第五羞恥。

「『如是不樂有為之法,彼有為法能為誑惑,令生貪心。如練樹葉,其味甚苦,和餘甜味,天樂亦爾,雜苦、雜樂,何況復在異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中者,或定業生、不定業生,常苦不止,有無量種大力苦生。譬如海中種種雜水,異異河入,種種水入。眾生之心亦復如是,相續河流,種種諸業,依業河起,成就大力,諸苦惱生。汝等天眾此量如是,說一切種異苦應知。總一切苦有三種因,和合相應,諸苦滿足。此三種苦有三對治,則能除之。何等為三?謂智、戒、施。

「『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若心不依止,  智戒施等三,
   彼眾生常苦,  樂則不可得。
   如種種因緣,  何等業幾種,
   眾生所作業,  如是成就果。
   一切皆因緣,  無不因緣者,
   有為不破壞,  因緣不可見。
   為心所誑故,  佈施面羞慚,
   如是佈施者,  則不得樂果。
   和合佈施勝,  舍離慳嫉垢,
   天常受樂故,  則無如是心。
   飢渴為大火,  能燒諸餓鬼,
   一切慳嫉果,  實智者所說。
   若常行佈施,  彼必定得樂,
   以施得樂果,  是故佈施勝。
   世間作光明,  恆常自隨逐,
   佈施則到天,  天供養如僕。
   施是不誑處,  如來如是說,
   以其是實故,  常應行佈施。
   舍慳嫉怨已,  而善修於心,
   若能行佈施,  得渡生死海。
   施三寶福田,  三種皆清淨,
   決定於三時,  三眼見彼果。
   初常行佈施,  次精勤護戒,
   智則能割愛,  此為大樂道。
   若不除斷愛,  世間不饒益,
   彼則不能到,  不生死勝處。
   常離不施心,  恆樂行佈施,
   無施故飢渴,  餓鬼中燒身。
   佈施得大富,  天乾闥婆中,
   因施得為王,  善法轉輪王。
   依止佈施地,  智者能持戒,
   持戒者知時,  因智得解脫。
   出苦之要道,  一切佛所讚,
   勇健者知已,  則常行佈施。
   不佈施生天,  天中受樂少,
   施故生人中,  從生受富樂。
   若生在畜生,  亦常受樂果,
   一切佈施樂,  是智者所說。
   若在餓鬼中,  彼亦有飲食,
   以本少施故,  則得如是果。
   若生地獄中,  飢渴不能燒,
   一切以施故,  如是皆得果。
   生泥道中者,  是眾生自業,
   佈施得安樂,  如見於父母。
   如是住施地,  常行於佈施,
   恆樂施持戒,  得脫諸惡處。」』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已示放逸天眾,天眾知已,一切現見住戒果報,攝取持戒。

「『又彼天眾復有羞慚,所謂業故,現前羞恥,見食故羞。園林蓮花處處遊行,多天女眾而為圍遶,種種樂音,在於天中、地上而行,心樂境界五欲之樂,第一勝樂不可譬喻,成就樂事。

「『如是轉行飲食地處,次第往到種種莊嚴端正天女。如是天女之所圍繞,彼天歌舞五樂音聲遊戲受樂。彼天耳識不知厭足,境界可愛,是故受樂不可厭足。又復彼天見種種色皆悉可愛,端嚴殊妙,如意念色,見則生樂。種種光明、種種異色、種種形相,或在遠住或在近住、或中間住,彼天見已,有如是念:「彼遠住色,可前近來。」隨心念時,彼可愛色即來在近。或中住色,如意念來。若念近者,近者則來;若念中者,中者則來;若念遠者,遠者則來。業果勝故,如是隨意。以彼業因有下中上,天報如是有下中上。如是彼天愛毒所齧,不知厭足,如火得薪,無有足時。愛心之者,則於境界不可厭足,如是天中無量種樂皆不可足。

「『又復天眾鼻識嗅香有無量種,謂園林中天妙花香。又復彼花樹枝中生,枝垂至地,有種種色、種種形相,種種分分雜雜異異,一切時花同時開敷。彼如是花,天女取之,送與天子令得嗅之,或為風吹香至天子,天子嗅之,嗅已欲發,則受欲樂。

「『又復天身,如是天中莊嚴殊妙,與天相應。頭上莊嚴寶瓔珞等,隨天意念,一切出生。種種衣服有種種香,無縷天衣其量相應。彼天如是生愛心故,不知厭足。

「『又復彼天若心意念,以自業故,一切所須具足皆得,則有第一可愛飲食。天上地中有須陀食。以本施時有下中上,須陀亦爾有下中上。又復具有種種天飲有下中上。業如是故,自業如印。猶如人中,人身長短隨日所在,影亦如是長短似身。如是如是,彼天本於人中之時,作如是業,如是食生。彼食食時,天女現前,則生羞恥。如是天中見勝天女,大生苦惱。如是有中,一切無常,無有一樂不破壞者,現見一切有為皆爾,如是應知。又復彼天本善業盡,退時生苦。若放逸天樂天欲樂,退時,愛離膩潤盡時,欲向餘道,則有相現。以欲退故,身心大苦,若大苦生。彼苦如是不可譬喻。

「『毘婆尸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種種放逸樂,  為境界所誑,
   食慾盡退時,  無與同伴者。
   天前放逸行,  不行佈施等,
   於後死退時,  悔熱自燒心。
   初中後等時,  心常作利益,
   利益常調者,  死時不怯怖。
   有生必有死,  亦有愛別離,
   愚者不思惟,  為境界所誑。
   死次第念念,  境界破壞天,
   來至天不覺,  以欲著意故。
   若天能知此,  生愛別離苦,
   乃至須臾間,  於欲心不住。
   欲無常可畏,  常作不利益,
   如是愚癡者,  而猶近於欲。
   癡天常如是,  為慾火所燒,
   既被欲燒已,  習欲不休息。
   若思念真諦,  不喜樂境界;
   若喜樂欲者,  是則常啼哭。
   此一切三界,  轉行猶如輪,
   一切業羂縛,  天不見其實。
   於種種道中,  處處數生死,
   眾生為愛迷,  常受諸苦惱。
   欲如電火輪,  暫住不可得,
   如夢乾闥婆,  眾生虛妄取。
   欲如如是等,  畏欲復勝是,
   無常苦空中,  勿生我所心。
   此之老死輪,  極惡叵調伏,
   譬無救眾生,  無眼不覺知。
   牟尼說五根,  空而無自體,
   多有無常苦,  自體是病處。
   如是見知已,  則應舍離欲;
   彼寂靜智慧,  則近涅槃住。
   彼欲退天者,  根心皆動亂,
   爾時苦受生,  不可得譬喻。
   如是受大樂,  如是愛憎心,
   彼天欲退時,  如是受大苦。
   諸有死未來,  諸有離八難,
   皆應作利益,  此道能得樂。
   天中地處退,  人地中死亡,
   何人如是知,  不厭離生死。」

「『如是天中業盡退時,業繩繫縛,牽令使退,將向餘處,生大怖畏。是故有天同如畜生。若天心樂境界樂行,非自利益。是故天眾勿放逸行,莫於後時,心生悔熱。』

「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如是為彼山樹具足地處行天,毘婆尸佛所作佛塔。見彼塔已,調伏天眾,為作利益,示欲過患。為顛倒天四顛倒者說於正法,死未來間,則示其死與其怖畏。彼死畏處,無量苦處,示平等道,以寂靜心作他利益,調伏天眾。於六經中毘婆尸佛所作經文,第二已竟。

「又彼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共彼天眾山樹具足地處來者,有修心者、不修心者,皆攝取之。精勤修習利益他行,除其放逸,諦見業果,令心柔軟;心柔軟故,生大信心;信心生已,示其欲過;示欲過已,說命無常;說無常已,說生死苦。

「彼天聞已,心則柔軟,心柔軟故,天王告言:『汝等天眾一切皆看此大佛塔迦迦村陀如來之塔,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妙寶佛塔光明遍滿,金珠拘欄如穿虛空,高出於上,一切皆見甚可愛樂,第一清淨,一切天眾見者心樂。此諸天中,高出如幢,堅牢不動,猶如禪住,種種善寶光明勝妙,如正法說,第一可愛。』天如是見。『汝等天眾共我相隨,往彼塔所供養禮拜,或以香塗散花供養。此大仙塔有何希有?今共往看。若我利益,乃至涅槃,或身或命皆得安樂。何以故?如來世尊雖少說法,則能利益安樂眾生。一切眾生必得利益,則無有疑。我等今者為自利益,皆共往去。』

「爾時,天眾既聞天王如是語已,心皆清淨,信天王語,白天王言:『我等皆去供養禮拜,為自利益,為自安樂。』

「爾時,如是山樹具足地處諸天,天王在前,天眾在後,向世尊塔,皆共往到。到已則見迦迦村陀如來之塔,生敬重心禮拜供養,周匝旋遶。

「爾時塔中眾寶光明,形日光明如螢火蟲。彼寶光明勝妙如是。彼佛塔中見垂寶板,第一光明,板有經字,是天神通之所為作,是故不失、不破不壞、不可拭滅。何故不失?迦迦村陀牟尼如來以為利益諸天人故,說此經典,於天人中如是說法。何以故?天中乃是人之善道,人中乃是天之善道。天退之時,悕人善道;人死之時,悕天善道。如是天、人迭為善道,天之與人迭相愛樂。『持戒不壞則生天中。持五戒者,則有二種。彼持戒者,以愚癡故,生而不熟。唯癡者作,雖癡而信,以心信故,信於佛等,修行身善、口善、意善,非是邪見。乃至命盡,信業果報,依法得物以自存活,不惱他人,敬重父母、供養父母,親近沙門、若婆羅門,恆聞正法。如是癡人,唯信相應。彼雖癡鈍,具足修行身口意等相應善業,自性如是,不受禁戒。如是之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處,終心善故,得生天中。若得生於夜摩天處,劣於餘天身色形服及莊嚴具,諸天女眾、若行、若食一切皆劣,則生羞慚。光明亦少,一切欲事具足皆劣。彼無智故,不知取戒,於有戒天有智慧者、知取戒者,則為減劣。

「『又彼癡故,不知取戒而修戒行,於佛等中生清淨信,乃至不能取一日戒,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身口意中不能具足一切修行。身善行者,謂不殺生及不邪行,不行偷盜,此是不能一切修行。口行善行,唯不妄語,口之餘垢,一切不避。如是唯行一分善行,不能具足一切善行。若意善行,唯信命盡或有餘業,或時唯信。生夜摩天於次前者,轉更劣減,於餘修行受戒、持戒具足之天,形量身色、勝莊嚴具、若食若行、若天女眾、壽命長短、聲觸色香一切皆劣。自見劣故,極生羞恥,慚於餘天受持戒者。

「『復有愚癡不知取戒、持戒相應。唯心正見,得聞佛法,敬信三寶佛、法、眾僧,乃至不取一日之戒。聞持戒來或於知識教示聞來,或於所畏生忌難故,不作偷盜。次第聞來,若聞佛說:「以餘業故,貧窮而生。」如是之人畏現在世、畏未來世,故不偷盜。口中不說破壞之語,不迭相破,於破壞者令使和合,愛善業故。或時傳聞佛所說語:「彼破壞語餘業緣故,親舊知識、妻子奴婢一切破壞。以是業因,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之人二種因緣故不兩舌。彼人以是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心有信故、或餘業故或生業故、信福田故,生夜摩天。量色形相一切劣減,天女眾劣,若處處行、飲食等劣,聲觸亦劣,味色香命一切皆劣,光明亦劣。於他天所,則生羞恥。如是放逸,不取戒故,如是三種,各生天中而有優劣。唯信佛故,或如是思——功德勝故,或時本性如是勝故,或以心體柔軟勝故,或正見勝、深心信勝,不諂不曲、不熱惱他如是勝故;供養父母,生敬重心如是勝故,或願勝故。彼人如是如業之心,恆常相續,於福田中深心勢力,意思功德有下中上。如是勝業,上生天中,業相似果決定受得,終不虛妄。不疑不得,如是定得。何況取戒,乃至涅槃,決定必得,終無虛妄。

「『幾種取戒?略而言之,四眾眷屬,四種受戒,彼皆攝果。何等為四?所謂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四眾受戒。彼如是人,可有幾種別別受戒?

「『彼優婆塞略有四種,何等四種?一、一分行;二、半分行;三、數數行;四、一切行。一分行者,唯持一戒。半分行者,謂取三戒,行於三戒。數數行者,不常受戒。一切行者,受持五戒。

「『又復更有四種持戒,何等為四?一、希持戒;二、半持戒;三、悔持戒;四、合持戒。彼優婆塞於學句海次第漸取,初取三歸作優婆塞。彼人修心,復於久時善觀察已,取一學句,於彼學句堅持不缺、不穿、不孔。

「『何者不缺?何者不穿?何者不孔?彼不缺者,乃至命盡,受持不舍,不起一念破戒之心,於他作者,心不隨喜,遮他人作或令他人安住法中,故名不缺。彼不穿者,如彼所受一學句戒,乃於後時舍彼學句,次於後時復更攝取,數舍數取,如是名穿。彼人如是學句不穿,離如是持。

「『何者不孔?云何為孔?於此學句,初清淨心,知識邊取。取已後時,其心則悔,不能護持,心生疑惑。彼疑牽心,心濁而行,非多思行。彼人後時悔火所燒,如是燒已,則舍學句;如是舍已,更不復取,此名為孔。若人不作如是住者,則名不孔。

「『又彼希行優婆塞者,住於缺、穿、孔學句戒。云何為缺?此心不滅、不破不壞,善心生已,則取學句,如芭蕉葉、如電相似。如是動心歡喜取戒,信心敬重,後時復聞外道法已,心則生悔,癡垢濁心,是故舍戒。復於後時,聞正法已,還復攝取,此名為缺。又復缺者,此優婆塞疑於學句,如是持戒,有供養天,憶念正法,作如是心:「我於今者,為於佛語而得清淨,為於天所而得恩力?」如是心故,二皆供養。如是疑心,依法持戒,此名為穿。又復孔者,內心有孔,外則善行,為他見故、為供養故,受持學句,此名為孔。智者如是,一切皆舍。

「『希持戒行優婆塞者,云何名為希持戒行優婆塞耶?此優婆塞取一學句,於多時中爾乃復取餘之學句,如是次第,非是一時,不生一心、不從一師,如是久時希取學句。此則名為希行學句優婆塞也。

「『又復第二半優婆塞。半半取行或取二已,然後取三;或取三已,然後取二;或於後時爾乃取三;或於久時方乃取二。此名半行。於半半中,下增而行,增下而行。何以故?半半學句併合而取。如是合行而受持者,此名第二半半合行優婆塞也。

「『云何第三悔優婆塞?前不取戒,唯癡心故,但於佛等生深信心。彼優婆塞,或比丘所聞持戒果,功德無量,乃至涅槃。既得聞已,悔火燒心,方生敬重,乃至命盡持戒不舍。此名第三悔優婆塞。

「『又復第四合優婆塞。彼持戒行一切具足。云何名為合持戒行優婆塞耶?此優婆塞聞正法已,則得正法。句句處處於經經中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以知如是十二因法,心中生念,如是信已,唯以舌根一切持戒,攝取滿足。於一時中攝取五戒,堅持不缺、不穿、不孔,乃至命盡,常如是持,四優婆塞,如前所說。

「『又下、中、上如是次第一切中勝,具持五戒,於一切中最下劣者,謂希持戒。最下持戒優婆塞者,唯一念中攝取持戒,天則不及,天魔王等悉皆不及。何以故?涅槃城法能攝取故。此一切天於涅槃城不悕不求。

「『彼地夜叉見持戒者,供養禮拜。虛空夜叉如是見已,供養禮拜。以如是人隨順法行,能報恩故、能調順故。如是夜叉或向天說,如是之人得現世果,若王大臣或土田主而供養之,或施財物,隨後行天,神通增長,有大勢力。諸非法行惡夜叉等不能惱亂、不能破壞。隨心所須,種種意念皆得具足,稱情受樂,諸所作業皆悉成就,不多病患,面色清淨,睡眠安隱,覺時喜樂。妻子奴婢及餘客等,攝取不離。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在彼天中量色形相一切皆勝。持戒勝故,如是勝生。如是業力,以持戒故,得是大果。本人中時所集善業,夜摩天中放逸行故,一切皆盡。眾生之心業網縛故。復於後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皆應勤行精進,乃至未得聖印以來,如是精進。若心自在放逸而行,彼天退時心則生悔,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善業盡故。是以應當舍離放逸。如是第四善優婆塞得現生樂,若能次第不斷精進,則到涅槃。如是一種,是優婆塞,佛之眷屬。

「『次復云何是優婆夷,佛之眷屬?凡有幾種佛優婆夷?優婆夷者則有四種:一是有信;二是種姓隨順次第;三、調伏行;四、近住行。言有信者,彼優婆夷種姓熏心,其心柔軟,善修其心。彼優婆夷少聞佛語,聞已能知,知已得味,味已則入,謂入法律。彼優婆夷住善心已,然後受戒。婦女之心不能拘執,聞外道語,心則不受,不舍佛法,乃至不與外道共語。唯於佛等生清淨心,具受五戒。此名有信優婆夷也。

「『云何種姓隨順次第優婆夷耶?種姓賢善隨順法行,入法信法——法救法歸、法性法堅,不行惡業,他道論師不能破壞。常優婆塞種姓中生,於佛等中極生信心。彼種姓中若生於女,彼女則能隨順次第,自從生來常聞佛語,供養沙門。此優婆夷恆常聞義。此優婆夷常一切時相續熏心,受戒持戒。此是種姓隨順次第優婆夷也。

「『彼調伏行優婆夷者,謂本不信佛法僧等,彼若得近善知識故信於佛等。近他因緣,他令使信,見他功德持戒具足,數數取戒。彼優婆夷則名調伏。

「『彼近住行優婆夷者。若有女人常近外道,知外道法,見其威儀。知威儀已,爾乃後時近佛弟子沙門之所,見其威儀,從其聞法,形相行食舉動進止,身著袈裟,去來寂靜。如是見已,然後次第棄舍外道,信於佛等。以相近故,是以調順,從其受戒,名近住行優婆夷也。

「『如是四種優婆夷眾,如是四種優婆塞眾,略說如是。有信解故、心相續故、他因緣故、次第近故,如前所說優婆塞眾所有因緣,優婆夷眾亦皆如是入於法律。如優婆夷所有因緣,優婆塞眾亦如是入。心相續故,優婆塞眾、優婆夷眾雜行不別一切善攝,正見正行。彼心皆有下中上故,身壞命終皆悉生於善道天中。彼有生於夜摩天者,如所集戒,正行不同,如是生於餘天之中。以善持戒,和集相應,得生天已,放逸而行,不勤精進。諸未得聖皆福業盡,復生地獄、餓鬼、畜生。福德盡故,放逸過故。若其有天不放逸行,彼則到於樂中樂處,彼以持戒善修行故。是故不應起放逸心,此放逸者,如毒不異。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為貪所誑,而行一切不饒益行,一切生死繫縛不離。是故天人應舍放逸。若天、若人如是持戒,故得生於第一好處。放逸過故,福德則盡。彼如是人自誑太甚,或墮惡道,或長久時流轉生死。』

「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善心,示其天眾,彼佛塔中板上經字,作如是言:『彼佛世尊憐愍眾生,利益天故,神通所化。』彼天聞已,第一勝心,厭離生死,舍放逸行,如毒不異。此優婆塞及優婆夷眷屬已說。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