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三十二(夜摩天之十八)

「又復彼鳥種種形相,見者愛樂,種種憶念、種種受樂。所謂樂者:有銜蓮花,耳聽歌音周迴而行,雄雌相隨而遊戲者。有鳥群住,縱身低縮,聽彼樹枝屋舍中聲,一心聽者。有以嘴銜勝光明寶,在於處處遍遊行者。有七寶身,從於山中聞歌音故,揚翅飛來,為聽歌音,向華枝舍,普遍虛空皆悉嚴好,心歡喜者。復有餘鳥在餘林中,種種妙寶莊嚴兩翅,以嘴折取種種敷華,銜來向彼華枝屋者。復於餘鳥聞歌音已,共銜寶鬘,有種種色勝妙光明。如是來向華枝屋舍,普遍虛空皆悉嚴妙,如是來者。如是彼林內外鳥獸,有種種色、種種形相,種種具足,皆可愛樂。彼林殊妙嚴好,如是彼諸天眾在彼林中種種受樂。

「爾時,彼天五樂音聲在彼林中久時遊戲,愛火所燒,猶不厭足,復向餘林。彼林名為鳥音聲樂,無量天女以自圍遶,如是歌舞喜笑遊戲,在虛空中手彈箜篌,如是飛行。有在鵝背如是去者,復有餘天乘孔雀者,有在空中坐蓮華台如是去者,復有餘天乘七寶鳥在虛空中如是去者,一切皆向鳥聲樂林。

「彼如是行,在路未至,種種勝樂皆悉具足,欲至彼林。名實語鳥,為說偈言:

「『乘中業乘勝,  餘乘則不然,
  人以業乘故,  能遍行三界。
  何誰於何處,  何業云何作,
  彼則於彼處,  如作受苦樂。
  業種種雜雜,  心因緣所作,
  無物叵得者,  久時必皆得。
  種種異異樂,  由業因緣起,
  以業因盡故,  種種樂亦無。
  諸有不亡失,  先所作善業,
  若欲常得樂,  皆應作餘業。
  若心常懈怠,  放逸毒所悶,
  放逸天不覺,  未來苦惱處。
  一切樂離別,  到大苦惱處,
  以能破陰界,  是故名為死。
  彼速疾欲來,  能令命盡滅,
  天境界所迷,  是故不覺知。』

「彼實語鳥以善心故,憐愍天眾,如是偈說真實之法,利益彼天。而天不取,愛覆心故,轉復歡喜,而更前入鳥聲樂林。一切天眾心皆樂見鳥音聲林,如是林者名既如是,復有如是鳥音聲樂。彼林中樹一切是寶,所謂金銀毘琉璃樹,有白銀樹、有頗梨樹、有青寶樹。是平澤中,蓮華之林,彼諸蓮華猶如燈樹,一切種種甚可愛樂。有種種鳥,有無量色、無量形相,寶間雜翅,不可具說。何以故?以心善業無量種故,鳥之形相如是種雜。以心雜故,雜作善業,善業雜故,得如是果,不可具說。以心微細速流轉故,以是因緣不可具說,一切天法皆不可說。

「天業果報今說少分,有好妙欲境界放逸,園林流水、蓮華河池、種種山峰、蓮花之林、鳥及寶等,天女可愛。以業果故,天世界中如是化現。彼此因緣說天可愛,如彼善業所作果報,不失不滅;若不作者,果不可得。復以此因如是說樂。又復彼天如是種種鬘莊嚴身,以香塗身,自身光明,而受快樂,勝歡喜心。如是觀察鳥聲樂林,如是觀見七寶諸樹光明如炎,有種種鳥圍遶彼林。彼鳥詠歌,若天聞之,昔未曾聞如是音聲,既得聞已心喜受樂。彼一切天聞已皆樂。彼如是鳥,有住樹中而詠歌者,有鳥在於蓮花林中而詠歌者,有在花中而詠歌者,有鳥在於蓮華池中而詠歌者。彼天聞已,心生喜樂。若天、天女迭共和合,種種歌音一切皆止,聽鳥歌聲,心生愛樂。如是彼鳥詠歌音聲普遍山峯,諸山峯中一切諸獸,自體本性憙樂歌音,聞彼歌已,或百或千皆悉前近。既前近已,耳明不動,聽其歌音。有在樹底住聽歌者,有對天草無心欲食,聽歌音者。於彼林中,鳥歌音聲如是可愛,鳥聲樂林可愛如是。又彼林中香甚可愛種種華香,有種種色,隨念皆有,香色聲等隨念皆得。箜篌齊鼓箏笛歌等種種美音,是天音聲,彼鳥之音勝彼天聲一根境界,如是勝故,彼林可愛。

「又彼林中,復有一根境界可愛,所謂天味。隨意所念,得勝果味或天酒味、天藥草味。如是彼林,隨念得味,如是林中,諸味具足。

「又彼林中復有勝法,所謂有山。遊戲彼山,枝網普覆,種種重樓皆是枝網,行而不亂。有無量種七寶雜壁,有無量種彩畫皆遍,多有種種莊嚴天女在重樓上。彼林如是種種莊嚴。又彼園林復有莊嚴。彼林功德,具足已說。今復說山莊嚴可愛具足之相,謂毘琉璃莊嚴其山,山有七種功德具足。何等為七?所謂色聲觸味香等隨念皆得,有隨念樹,七種具足。彼處諸天見彼功德,癡惑迷亂,不見不聞彼鳥說法。

「彼說法鳥,猶如父母所說之法,皆悉決定。天著境界不聞不覺,境界迷故,不受鳥語,行愛曠野。復向大林,為三種火之所燒然,五怨所使,喜愛所誑,迷於實道,唯有苦樂。苦相似樂,以著如是虛妄樂故,不覺不知,利益說法不受不取,而聽其餘三處行鳥詠歌之聲。謂水行鳥,天可愛色、可愛形相,七寶之身,種種間雜,鵝鴨鴛鴦如是等鳥,種種音聲並水音聲,彼天樂聞美妙聲歌,一切時樂放逸而行。一切諸天愛彼音聲,如是彼天更聞餘鳥種種音聲,不聞法音。所謂林行種種諸鳥,孔雀白鴿、莊嚴樹鳥、山谷岩窟所住之鳥,出美妙聲,一切鳥聲皆與相似妙聲之鳥——七寶身鳥,以莊嚴山,兩兩竝飛,在虛空中同共出聲。觀彼諸鳥如是莊嚴,彼鳥光明,見者常樂,生愛著心,如是勝勝眾鳥音聲。彼天樂聞有語聲者、有歌聲者、有響聲者,如是無量種種分別跋求之聲,種種異聞,天有欲心,為天女眾之所圍遶,聽彼音聲,於長久時聞聲受樂,更有勝愛覆蔽其心。

「復飲天酒,第一味香皆悉具足,如天所應,從岩窟中如是流出,多有妙蜂皆集酒上。彼諸天等迭互一心,同飲天酒,不相妨礙。復有餘天向蓮華林,蓮華叶中多有天酒,第一天味香觸具足,隨念美味。諸天、天女恣意共飲,歌舞戲笑,迭互一心,共同欲意。彼諸天等,於勝林中遊戲受樂,於境界中心不厭足,而復更向毘琉璃寶莊嚴之山。

「彼山多有鵝鴨鴛鴦,普皆青影,覆萬由旬皆是青影。其山舉高三百由旬,多有園林,饒蓮華池,流水盈滿,有第一鳥,見者皆愛。於彼山中有好平地、有好山谷、有好岩穴、河泉源窟,多有行林,蓮華水池具足諸華。有三種鵝在岸出聲,所謂有鵝頗梨寶色,七寶間錯,或自體白,如是鵝者,山中甚饒,莊嚴彼山。毘琉璃山普有流水,水色清淨猶如寶珠。彼山多有種種香華,多有無量百千諸鳥,種種雜鳥,以此諸鳥嚴蓮華池。彼種種物勝勝希有,上上希有,可愛妙色莊嚴彼山,聲觸香等無量種物以莊嚴山,六根受樂,普山莊嚴。

「彼諸天眾為欲受樂,往到彼山,普遍處處歌舞遊戲,以蓮華鬘瓔珞其身,一切時樂,心常歡喜、心常愛樂。五境界怨如五火燒,愛縛其咽。向彼山頂為受樂故,希望欲見種種憶念、種種分別。漸漸欲到,漸近彼山,見有山窟是毘琉璃。彼山窟者青色光明,可有一萬以為莊嚴,普第一樂勝妙光明。若住山天入彼窟中,種種遊戲。若彼諸天入窟中者,彼如是窟,如是如是轉轉寬博,如彼天心,如是如是種種憶念,如是如是皆於窟中具足而得。彼窟名為如念得窟,住彼窟天共天女眾恆常受樂不知厭足。彼諸天女種種莊嚴,以善業故,見彼天女心極愛樂,形服莊嚴,姿媚殊絕,歌舞喜笑,受天之樂。

「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利益天故,佛所說偈書在彼山寶窟門上,偈如是言:

「『死王吞眾生,  衰老飲少年,
  病至滅強健,  世間無知者。
  有無量種生,  有無量種退,
  如生老亦然,  世間無知者。
  無有一念間,  無一時一日,
  死無時處住,  世間無知者。
  已數數受生,  亦曾數數退,
  癡天迷境界,  世間無知者。
  此有輪如籠,  貪著於愛慾,
  愛繩縛將去,  世間無知者。
  愛過旋波中,  多有分別鳥,
  此愛河寬廣,  世間無知者。』

「彼寶窟門為利益天,書佛偈頌,其法如是。有天見之,則便尋讀,讀彼偈已,憶自本生,於少時間不放逸行。以善業故,於須臾間正心思惟,增長未來無量百千多生之樂,增長淨分,減損染分。彼天如是少時正念,能滅無量百千生數。若有見彼寶窟門上所書偈者,則生厭離,不放逸行;若天入窟不讀偈者,則為唐入。

「若見不見一切入者,皆放逸行。在內一處見寶珠聚,謂金剛聚、青寶珠聚、摩伽羅多寶珠之聚、大青寶聚。而彼寶窟體性自明,以寶珠故,光明更勝。第三復以天入中故,天身光明令彼寶窟光明轉勝,如是彼窟甚為可愛。彼寶窟中天、天女眾五欲功德,受諸欲樂,安隱離惱。離於熱惱,遠離憂悲,自善業故,受無量種天勝妙樂。彼天既見彼寶地已,生歡喜心,歌舞遊戲,五樂音聲而受快樂。又彼寶窟入其中者,則見有河,第一香觸具足,天酒盈滿。其中酒河兩岸,饒飲酒鳥,以為莊嚴。如是鳥者,謂名歡喜、有名常樂、有名常戲、名無異味、名見可愛、名審諦心,有鳥名為異處不樂、名飲香樂,此等諸鳥。復有餘鳥在彼酒河,遊戲飲酒。

「天善業故,鳥說偈言:

「『初飲美味酒,  飲已多作惡,
  未來得惡果,  在於地獄中。
  飲已能令癡,  癡故造惡業,
  癡作惡業故,  入於地獄中。
  初時生歡喜,  後乃得惡報,
  初時能除渴,  後時甚大熱。
  初時口意失,  後時則失樂,
  是故有智者,  則不應飲酒。
  若常飲酒者,  則如鳥無異,
  飲酒能令癡,  說酒為大毒。
  若見酒如毒,  彼見不退處,
  若飲不味酒,  則為飲鐵汁。
  一切惡一分,  說酒為一分,
  是心過所作,  一切戒根心。
  飲酒心不正,  不能思惟法,
  比丘飲酒故,  非阿蘭若行。
  飲酒令心亂,  不調不知羞,
  失法空無福,  失現在未來。
  不知修威儀,  不知時及處,
  障礙於正法,  唯言說無義。
  自既不能知,  不知何所說,
  自口語如屎,  亦自不能知。
  令世間輕賤,  令法不增長,
  見貧者飲酒,  如火之炎然。
  過事皆忘失,  於現事皆迷,
  況思惟未來,  飲酒三時失。
  能失壞名色,  或失眾生身,
  能生無量過,  飲酒障礙法。』

「如是彼處住山窟鳥心常歡喜,以業因緣,為天說偈。彼天聞已,若有善業隨順法行而生彼者,憶本前生;憶本生故,則知酒過;知酒過故,則不飲酒,不放逸行。

「自餘天眾不受鳥偈,猶故飲酒,生歡喜心,五樂音聲歌舞受樂,乃至久時,彼山窟中種種受樂。既受樂已,於入時道,還如是出。如是出已,猶於境界不知厭足,放逸而行。樂見園林,共天女眾復於一切園林之中,河岸山谷種種遊戲。如是諸天以善業故,如是受樂。彼處如是不可譬喻,天樂具足。

「彼諸天等於境界中受諸欲樂,不知厭足,廣多愛故。所言廣者,自體廣故,彼不曾攝,恆常開舒,是故名廣。又於境界不知厭足,以諸境界廣無量故,以根常渴,不曾斷故。如是彼天五欲功德轉轉增長,不斷不絕,常受欲樂,心生希有,可愛功德不可譬喻。是故彼天不知厭足,如海吞流無有足時,天不知足亦復如是。常一切時於彼天處如是受樂,行於種種園林之中,欲水所漂,共諸天女遊戲受樂。彼天如是,乃至作集愛善業盡,至於後時退彼天處,如自業行,業繩繫縛。如是樂處,業盡退已,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天餘善業故,生於人中,在閻浮提大富樂處,第一種姓,歌舞喜笑種種遊戲,常受快樂,身色殊妙形服端嚴種種具足勝國土中;或為國王或為大臣,或迦奢國、憍薩羅國,在安隱洲。彼餘業故。

「夜摩天攝勝光明園處第九地竟。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復有地處,名曰正行。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有人隨法正行,第一清淨,報亦清淨,業清淨故,受樂果報,聖人所愛。勝善佈施,少於智慧。以佈施故,生於天中,受天愛果。所謂天處,何人得彼天中果報?所謂有人善心清淨,生敬重心、柔軟之心,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舍邪婬,所謂耳聞先時有人曾共婦女而行婬欲,如是聞已,心不喜樂,於先欲事,心不思念,不生覺觀,復能遮他不聽思念。如是成就清淨業行,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正行地處,受本所修善業果報。生彼處已,愛樂種種香味觸等無量境界,行園林中。天蓮華池,百千天女之所供養。在於園林蓮花之池流水處行,無時暫住。先所未見,不可譬喻、不可具說種種天樂,具足受彼無量種樂。於境界中,心不知足。

「又於彼處有無量種天妙園林,如是彼處始生天子,少婦女眾而圍遶之。於餘園林有天女眾在中遊戲,見始生天,心則欲發,行則異本,以天衣鬘種種莊嚴,見始生天即便前近。始生天子見彼天女,五倍欲發,即前往近。彼諸天女、始生天子迭相雜合,彼此共受無量種樂,同心一意不相違返。如是天女一切共歌歡喜舞笑,彼諸天女生如是心:『此始生天是我夫主。』始生天子有如是心:『此諸天女是我之婦。』如是天子共諸天女彼此相信,不相疑慮,喜笑歌舞迭相愛樂。在園林中,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蓮華池至蓮花池,從一枝舍至一枝舍,從一叢樹至一叢樹,從一池去復至一池。如是池者,青寶之色。彼池多有鵝鴨鴛鴦種種音聲,有如是等無量諸鳥種種音聲,耳聞心樂,如心意念。如是水生,色香味具。在彼池中有無量種歌舞遊戲,受諸快樂。既受樂已,復見餘處有異天眾歡喜遊行,始生天子見之即往,共天女眾五樂音聲歌舞遊戲如是而去。

「爾時,彼天既見如是始生天子而說偈言:

「『山園林等中,  或在蓮花池,
  一切重樓處,  共天女受樂。
  或於金山中,  或毘琉璃峯,
  或園林叢樹,  共天女受樂。
  隨念可愛樹,  或在流水河,
  或在寬廣池,  共天女受樂。
  七寶間雜處,  或在山河中,
  或平地好處,  共天女受樂。
  曼陀羅樹林,  青優缽羅林,
  種種鳥音處,  共天女受樂。
  種種地分處,  或於寶林中,
  或在可愛堂,  共天女受樂。
  或五樂音聲,  令心樂清涼,
  常歌舞遊戲,  共天女受樂。』

「彼諸天等為始生天如是說偈,始生天子聞說偈已,彼處復有名實語鳥,如法利益,令正行故,為說偈言:

「『山園林等中,  或在蓮華林,
  癡為愛所迷,  共天女俱墮。
  或在金山中,  或毘琉璃峯,
  食善業盡已,  共天女俱墮。
  隨念可愛樹,  或在流水河,
  遊戲善業盡,  共天女俱墮。
  七寶間雜處,  或在山河中,
  為境界所迷,  共天女俱墮。
  曼陀羅樹林,  青憂缽羅林,
  著樂癡所盲,  共天女俱墮。
  種種地分處,  或於寶林中,
  不修行善法,  共天女俱墮。
  或五樂音聲,  令心樂清涼,
  貪著故時過,  共天女俱墮。』

「彼實語鳥為利益天,隨順饒益令天安隱、令正行故,如是說偈。彼天放逸雖聞不受,彼諸舊天猶尚不取,況始生天。

「彼新舊天為放逸毒之所傷故,普皆歌舞,心生歡喜,在園林中處處遊戲,受境界樂。自身光明,不假餘照。彼一切天共天女眾,復向一山,名山鬘山。彼山鬘山多有無量種種寶性,有種種寶而為莊嚴,普山光明百千蓮華,如日初出以為莊嚴,有百千億流水泉池。彼山四廂有四叢林,所謂一名百池流水;二名大光;三名嚴山;四名普香。此名四林,在彼山廂。彼山一廂,百池流水叢林之中有隨念樹,有百千池,金銀青寶、迦雞檀那諸寶色魚,普遍池中。其池之水清淨涼冷,如意念水盈滿彼池。多有園林圍遶彼池,鵝鴨鴛鴦音聲可愛,聞者心樂。

「有一切時常歡喜鳥,見彼天眾而說偈言:

「『一切命無常,  少年不停住,
  此天處亦爾,  而天不覺知。
  諸法念不住,  次第皆失壞,
  業繩所繫縛,  世間不覺知。
  千億諸天眾,  在園林遊行,
  退時將欲到,  世間不覺知。
  六欲諸天等,  放逸受愛樂,
  一切皆失滅,  世間不覺知。
  樂如水沫聚,  如夢所得物,
  速滅不久停,  世間不覺知。』

「彼處諸天欲上山時,彼一切時常歡喜鳥以利益心、天善業故,如是說偈。彼諸天等樂境界故,不聽不取,不覺不知,不能見諦,不看彼鳥。如生盲者,有道不見。

「爾時,彼天次向第二大光叢林,彼林光明勝於一百日之光明。彼林諸樹有勝光明,或樹光明或寶光明,勝妙功德皆悉具足,光明炎然。彼大光林三種光明普遍彼林,彼如是林普皆可愛,流水河池而為莊嚴,有隨念樹莊嚴林處。如是林處各各差別,彼諸天眾各在異處,五樂音聲歌舞遊戲,種種受樂,善業漸盡。於彼山中,復在異處受境界樂,如大醉象,如是林中久時受樂。

「又彼天眾於彼山中,自心動故,次第復向岩山之林。於中復受五境界樂,為放逸怨之所迷惑,不知畏退,無有方便而可得脫。唯初時樂,後則衰惱。聲味色香受諸欲樂,愛亂心故,處處遊行。

「復見餘林,普彼林外有蓮華林,周匝圍遶,有隨念樹莊嚴彼林,百千種華而為莊嚴。有餘大樹,有殊妙香而莊嚴之,又復多有流水河池而為莊嚴。又復多有種種鳥獸,七寶枝舍而為莊嚴,又復多有種種香美飲食之河。彼諸天眾到如是山,或百千到,歌舞遊戲,迭共為伴,同一欲心,俱到彼林,共天女眾久時受樂,彼此迭互希望境界。

「又復彼天未知厭足,於彼山處次復更見大可愛林,名曰普香。彼林甚香,樹枝華香,金枝華蓋覆彼林上,有居尸奢第一妙香。又彼林中,曼陀羅華第一妙香,香氣流佈普百由旬,天聞彼香,生希有心。彼諸天眾嗅如是等無量妙香,入彼林中。彼諸天眾迭相愛樂,同一心欲,受境界樂,不知厭足,處處遊行,無量種行。

「彼天如是處處遊行,遊戲而行,如是漸向山鬘山頂。遂爾前到百百千千彼山頂上,見有大城,城甚可愛,其城縱廣五百由旬。普彼城中有行重樓,金寶殿舍、銀寶殿舍、毘琉璃舍、車璩之舍,如是種種妙寶殿舍而為莊嚴。行巷相當,門狀可愛,皆是妙寶,普彼城中饒蓮華池。彼諸天眾入如是城,心生歡喜,種種功德具足受樂。在寶舍中、寶園林中,或復在於蓮華池中,枝華舍中或華林中,或復在於蓮華池中,或復在於饒華地處,或復在於山窟之中,或復在於山谷之中,或復在於山脇之處;彼天如是,或在城中,或在餘處山頂之上,共諸天女處處受樂,無量種樂,多種受樂,五樂音聲功德具足,如是遊戲種種受樂。

「彼受樂時,鳥見之故,為說偈言:

「『諸天本善業,  一切必當盡,
  後受苦惱時,  乃知放逸過。
  心樂著欲者,  唯受微少樂,
  彼樂未久間,  後時必當壞。
  樂境界樂者,  常有希望心,
  見婦女放逸,  後時必當壞。
  天著境界樂,  不慮退時苦,
  至後破壞時,  乃知退苦惱。
  天若近婦女,  而共放逸行,
  終至後退時,  彼一切舍離。
  一切欲退天,  無與共行者,
  唯有一切業,  隨後與同行。
  常應修善業,  常舍不善業,
  常離於放逸,  常行不放逸。
  放逸是有根,  不放逸寂靜,
  放逸不放逸,  如所說其相。
  勇者常思惟,  修行善業樂,
  常修行法者,  則不受諸苦。』

「彼鳥如是利益天故,已說此偈。彼諸天等放逸行故,不聽不受,而復更為境界所盲。行園林中,種種遊戲,或在園林或在可愛寶城等中受種種樂。

「彼天在於山鬘山中既受樂已,而復更向千峯之山,希望欲見彼寶山故。樂天境界,是故次往,天善業因而受快樂。見彼寶山,生勝愛心,一切欲樂皆悉具足。於一切時多有華果,流水河池、蓮華之林具足而有。彼一切天於彼樂處見則受樂,行亦受樂,食亦受樂。見彼勝山,生希有心,謂山鬘山。彼大勝山復有眾山周匝圍遶,皆是寶山,是故彼山名曰山鬘。彼山多有園林華池,有流水河,多有寶蜂、無量眾鳥種種音聲。如是諸鳥,皆是寶身,種種形相皆悉可愛,莊嚴山峯。普彼山峯,光明悉遍,彼諸光明有百千種。如是寶山在諸山中,見彼寶山頂插虛空,有大光明,微妙殊勝。彼諸天等上如是山,共天女眾五樂音聲遊戲受樂。心生歡喜,上彼山上,如意念行;有在空中而遊行者,有共天女同一欲心,於五境界受諸欲樂,愛河所漂,不暫停者。若寂靜樂,則是常樂。舍未來世如是寂靜利益安樂,而樂天樂,如是天樂,如雜毒蜜,而諸天眾心生樂著。初時似賢,後則不善,實非是樂,與樂相似。彼天不知,心生樂著,共天女眾,五樂音聲隨心遊戲,上彼山頂。如是如是上彼山上,如是如是見彼山處,隨見何處,轉勝可愛。如是寶山,普皆可愛,樹林河池,種種諸鳥在園林中,滿彼山處。無量百千種種園林莊嚴彼山,七寶光明周匝圍遶。普彼天眾共諸天女歌舞遊戲徐上彼山,竝行並看。天及天女種種形服,鬘莊嚴身,更無異心,心常樂樂,放逸而行。彼諸天眾自身光明,共自光明無量形服莊嚴天女圍遶同行,安安詳詳,如心意行,上彼山上。善業力故,自作善業,自得樂報,決定自受。遊戲歌舞在河池中,有無量種受諸快樂。徐上彼山,五樂音聲,離病無倦,心生歡喜,如是遊戲。彼如是行,見無量種山谷谿澗,各各差別,隨自意行,隨何處行,皆無所畏。如是次第,漸上山上。

「彼山鬘山復有異處,有大鵝王住在其中。彼鵝王者,寶莊嚴身,名曰善時,見彼諸天行放逸行。彼諸天等,勝善業故,得彼樂命,應怖畏時而便喜笑。

「爾時,菩薩善時鵝王為利益彼一切天故,住山窟中,隨順修行寂靜善業,饒益天故,為除放逸,畢竟利益彼諸天故,第一勇勝,種種微妙,一切天愛美音聲語覆一切天,所有音聲而說偈言:

「『愛慾染心癡,  常樂著境界,
  彼天則不知,  利益未來世。
  此餘少福德,  臨欲至退時,
  退已到異處,  受自業果報。
  百千生中間,  為業鎖所縛,
  此業縛眾生,  須集道資糧。
  若天恆受樂,  常作不善業,
  彼因不相似,  癡者住心中。
  為欲所迷惑,  唯食而待死,
  若不能諦知,  不能利眾生。
  為欲所迷惑,  唯食而待死,
  若為身樂故,  壞法是愚癡。
  一切時一心,  常勤修善業,
  舍離不善者,  此是智慧相。
  放逸不持戒,  食本前業盡,
  以放逸行故,  不久退天處。
  彼常如是意,  為時所催驅,
  後為悔火燒,  無有能救者。
  惡不可得避,  眾生決定受,
  後到於死時;  知已寂靜行。』

「善時鵝王第一勇勝,自體如是美妙音聲,為彼天眾如是說偈。如是鵝王菩薩音聲,為一切天作無量種無量音聲章句示現,皆悉相應。菩薩之聲,美妙勢力勇而復勝,蔽天音聲。

「彼處如是一切天眾復聞遠處有大音聲,無量天女之所圍遶,種種莊嚴勝妙寶殿。一切時華、一切時果皆悉具足,無量蓮華遍覆其處,多天女眾歌聲可愛,妙寶瓔珞光明照耀,七寶間錯園林水池而為莊嚴,幢幡枸欄種種莊嚴。百千天女妙音聲歌,五樂音聲聞者心樂。毘琉璃寶、大青寶柱、真金柱等之所莊嚴,大師子座之所莊嚴,如是寶殿行虛空中。夜摩天王在彼殿上,多有無量百千天女供養天王,百千合掌讚歎天王。在虛空中,分明如畫,勝歡喜心向山鬘山,為欲往見善時鵝王。

「如是鵝王以大願力,為利益天,生在夜摩,憶本前生。是故天王生敬重心,而來向之為聽法故,為於自身,並為天眾利益安樂,饒益自他,不墮惡道,離放逸故。

「爾時,彼天山鬘山中遊戲受樂,在種種處山園林中,或有在於平處住者,或有在於山谷中者,或有在於蓮華林者,或有在於池水中者,或有在於殿堂上者,或有在於寶舍中者,或有在於山峯中者,或有在於河岸處者,或有在於山頂上者,或有在於華林中者,或有在於果林中者,或有在於隨念樹者,或有在於毘琉璃金隨念樹者,或有在於無量到數見則可愛樹林中者。一切皆悉共天女眾,或共多眾或共少眾,一切天眾速生喜心,歌舞嬉笑,看彼天王。見大天王坐勝殿上,成就無比天之快樂,見已疾走,一切天眾盡力而走。既見天王牟修樓陀,普看竝走,心眼俱樂,眼觀不舍,轉轉前近。彼諸天眾如是思惟:『夜摩天主牟修樓陀為欲聽法,是故來詣善時鵝王。我今往見供養天王。』

「彼諸天眾如是思惟,既思惟已,一切皆近夜摩天王,五欲功德境界之樂一切具足,天衣天鬘以為莊嚴。彼一切天皆悉前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行虛空中。若天在於一千峯山遊戲樂者,如是見已,天衣莊嚴,一切皆前到天王所,禮拜供養。既供養已,轉勝歡喜歌舞戲笑,近王面前。一切皆與夜摩天王和合一處,共向鵝王菩薩之所。「彼鵝王菩薩第一聰明,有大智慧,以本願力,為彼諸天除放逸故,生在夜摩。彼一切天皆到鵝王菩薩之所。夜摩天王既見菩薩,生敬重心,敬重法故,共天女眾從殿而下。鵝王菩薩常說大法,常作法吼,既見天王牟修樓陀,則正法吼。彼大鵝王法勢力故,於一切天最為勝妙,光明殊絕,法威力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