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坐定,不執著一切境界

問:我學坐禪的時候,我用的是數息法,但是我沒有按照那個規矩來……

淨慧法師答:好,你請坐下,我聽明白了。修行還是有個次第,用功呢,也要有一個次第。比如說「數、隨、止、觀、還、淨」這個六妙法門,一般的呢,如果說我們有的人喜歡簡單,不喜歡從一到十又從一到十翻來覆去地這麼去做,用隨息的辦法也可以。隨息什麼呢?隨息就是觀察呼吸的出、住、入,或者說入、住、出。你一定要把每一息呼吸的這三個階段觀察得清清楚楚的,才會有效果。你連這一息之間的三個階段都不能清楚,你那個智慧怎麼能夠開發得了啊?用功它一定是有一個層次,所謂我一貫提倡的三個階段,或者是三個現象、三個要點:「專注、清明、綿密。」

清明是什麼呢?入、住、出,你要清清楚楚的。

專注是什麼呢?專注在呼吸上;清明是什麼呢?明白這一息的三個階段;綿密是什麼呢?是妄想插入不進來,保持這一念,綿綿密密。清明,它就是在為開智慧打基礎。清明,曉得什麼?曉得一息的三個階段:入、住、出。剛才我講了,如果你住的這個階段,慢慢慢慢能夠延長,那就是你得定的基礎。你清明就是你開智慧的基礎;住息的延長就是你得定的基礎,在這個時候身心收攝,就是你持戒的功用。所以,在這一念呼吸,戒、定、慧三學齊修。所以大家對於修行的方法,不能隨心所欲,一定要按照那個要求來做,才能夠達到那個效果。

問:阿彌陀佛。弟子在坐禪方面有些不太明白的問題。關於坐禪,您昨天晚上講到的有一個抱一法。抱一法,就是說不管用哪一種方法,或者是守一處,或者是守一念,從而達到一種一心不亂,最後達到念無所念、心無所念的狀態。這是一種。還有第二種,可能就是說剛才也有人提出的,在練功的過程中出現種種的景象,是不是在練到一定的程度以後了,會出現一種瑞相,在最後解脫或者是開悟的時候,會徹底地顯現出來?或者說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景象,或者說其他的什麼仙境?第三種,就是說參禪的含義,禪坐,也就是靜慮的意思。是不是我們參禪的時候,像無門關,念佛是誰,是讓我們明白某一個真理,以明白真理稱為靜坐?

淨慧法師答:好了,就提這麼多。說參禪是靜慮,這是講的次第禪;看話頭、參話頭的這個方法,是祖師禪。在經教上面,找不到參話頭這個方法,也沒有這個詞彙,這是中國祖師的創造與發明。那麼參話頭的訣竅,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我想從你提問題的程度來看,你一定是看過虛雲老和尚的《參禪要旨》。他那上面講到,參,目的不是要去思考某一個公案,而是要達到一念不生。這個也是古人的方法。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所以參的目的是要達到一念不生。只有達到一念不生的時候,才有開悟的消息。這是一點。

至於說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在這些過程中會出現種種景象。《楞嚴經》上面講了很多,有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五蘊,每一蘊有十種陰魔,一共有五十種陰魔。這五十種陰魔,神通廣大,有的就能夠現佛的相,有的就能夠把極樂世界搬到你的眼前。所以參話頭的人,一定要不被眼前的種種境界所轉移。這個方法叫做什麼呢?叫做「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坐坐定,不執著一切境界。瑞相也好,非瑞相也好,那都是妄想。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也沒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所以我們修行有很多的問題,有很多的境界。我們通過五天的禪學講座,東扯西拉,講了一點不成系統的感想。希望各位能夠擇善而從,要把那一點點的黃金的碎片、珠寶的碎片拾起來,把那些垃圾的東西都拋開。這樣才不至於我們滿腦瓜裝的都是這樣的見解,那樣的見解,各種各樣的知見,它反而會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只要「得意而忘言」就可以了。所謂「法海雖無量,用之在一言」,如果我們真正地得到了它的意,所以「得意而忘言」,一言也不要用。我說了五天,一句話也沒有說;你們聽了五個晚上,一個字也沒有聽進去,那就是最好的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