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阿彌陀佛,各位聞思講堂群三的同修們,大家晚上吉祥。大家一起來合掌,端身正念,我們來三稱本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是第五講了《宗教不宜混濫論》,確實也非常感謝大家,我們這次有機緣,這部論典特別的精闢,確實是越學越覺得太有味道了。在此之前我們講到的是機鋒轉語了。機鋒轉語一個是機鋒轉語的由來,還有一個機鋒轉語的應用,再一個就是機鋒轉語的作用。就是一卯一卯的這樣講下來。機鋒轉語,它的存在,曾經是非常輝煌的,如果上一講大家聽過的話,確實是一路走過來,禪宗由它演繹的可以說是無比的燦爛多姿,特別機鋒轉語這一法。

但是,今天我們要開始進入到另外一個時代。太虛大師曾經講過說,中國的佛教特色在於「禪」。當然民間主要是「淨」,這種開悟的祖師,他能夠把參後對教的演繹,就是剛才講的,能夠多姿多彩的穿透新的故事,不斷的這樣呈現給我們。可是,禪宗在唐宋以後的時候,一直是一枝獨秀的。你看盡神州大地都是禪寺,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佛法也在世間流傳,世間是無常的。為什麼這麼說,無常一個概念就是保持不住它的原汁原味。

所以有的祖師就說過了,達摩西來,事出非常,就是有大事因緣出來的,大事因緣就是這麼多的人通過禪法,頓悟心性,開了佛知見。這樣的有大利益的事情,一定會伴隨著大害,就是大弊病。這個比例是成併駕的趨勢的。所以前輩的人得了大利了,後輩的人因為根機不堪,徒有了大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能夠滅火者是水,但是水多了就有沉溺之災了。能夠生萬物的是太陽,但是太陽過火了,就成了枯焦之本了,就曬乾了。所以從惠能大師五家七宗大興禪法,一直到明朝中期的時候,宗門衰落了,使得宗門徒有其名,開悟的人越來越少了。

所以大家想,寫這篇論文的時候,印光法師已經是上個世紀,是十九世紀生人,一共八十歲。差不多是上個世紀初的時候,在那個時候就開始揭示當時的這種弊態,弊病的這種情態了。我們來貼兩句論文給大家來看,當時的弊態出在哪裡。

「今人多是少讀儒書,不明世理。未窮教乘,不解佛法。才一發心,便入宗門。」

大家看這是三句話,就是開始講到現今的時弊是什麼。第一個就是「少讀儒書,不明世理」。也是什麼,我們佛法常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第一個如果你不明白人世間的人倫世理的話,就說明我們世間法,他弄不明白。當然我們說的弄不明白,不是讓左右逢源的去聰明發揮,去發揮聰明的才智去到處去算計。什麼叫做世法不明,就是沒有道德,不傚彷古人,都是橫著來的,忘卻了儒家的這種綱常之理,這種人際社會尊卑長幼,這種定位成形的相處之道。

所以不明世理就是說不講理,沒文化,沒有道德,沒有秩序。所以你看,印祖那會常說了,念佛的人要「敦倫盡分,存誠閑邪」,這就是說,要明事理,把儒家的思想,人倫綱理,你要按社會步驟秩序來尊卑老幼。現在的人,他不講這個,這是從世間法來講,已經就是有點一敗塗地了。

從出世間法來講也是如此,「未窮教乘,不解佛法。」就是佛法的道理也不明,為什麼這裡講到「未窮教乘」,就是第一個學佛的次第搞不清楚,第二個看的經書太少了,沒有總體的宏觀把握,所以就會斷章取義。「未窮教乘」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藏,你看全了,你才知道佛的胸懷,才知道法的宗旨,才知道為僧的本分,否則你一定會是以點帶面,把平面搞成立體就錯了。

教乘的話,教是教法,乘就是乘載,運載的意思。也就是度化眾生,佛說的那麼多有大乘小乘,有二乘三乘,有五乘一乘。也有權實法,也有偏圓法,也有大小法等等這些,不能夠次第清楚,相關的條理明白的去了解。這樣就不能夠全面的了解佛的本懷。

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時的出家人確確實實都是儒學的大家。我們來看一下歷代的這些真正成就的這些大祖師們,他們的世間文化是非常之高的。一直學的,都覺得世間法學圓滿了,學滿了沒有學的了,才進入佛典。再一學佛典說,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上好的,從此一看佛典再就不視人間的書了,把老莊這些儒書都看透了。最有名的僧肇大師、蕅益大師都是,蕅益大師那時候就悟到孔顏心法了,就是把儒書給讀透了。印光法師從小就是受的儒家底子非常深厚的教育。都是這麼來的,所以人家是具足了資歷。

而且大家要曉得歷史上,居士學佛倒還可以,出家是非常嚴格的。玄奘法師那麼有名,給他破格剃度,才十幾歲。其實一直是要試經,才能夠度僧的,後來一直到清朝順治皇帝覺得說出家都能出,就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出家了。這樣的情況下,有時候佛門就成了這種逃避分子呀,懶漢,社會上混不下了,有的就混在佛門裡,就成了聚集地了。所以導致,傳老在這裡寫的,能夠守一個老實本分,文化底子雖然薄看不懂經書,但是能夠打打坐,練練腿,念念佛,也就算不錯的了,能夠發心來住持教法的就很少了。

如果說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對世間倫理,佛法的次第,都不甚明瞭。一旦入了佛門,就直接接觸到禪宗。因為禪宗是接引上上根器的人了,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基本上成了中下根了。可是禪宗的影響又最大,一接觸佛法,最先撲面而來的就是禪宗。所以雖然宗門講不著相,講空,講不分別,你一下子用不上,空不起來,就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煩的事情。所以這裡說「才一發心,便入宗門」,就是很可能接不住。

其實時轉至今,我們現在的情況更糟了。為什麼?這不僅僅是出家人的角度。咱們居士發心學習佛法也是這樣的。如果你開始不明白因果輪迴,次第的腳根沒有站穩,甚至還沒有樹立起來見解,就開始聽這些什麼不執著,不分別的圓融法的話。就等於說什麼呢,吃猛藥一樣的,你反而治不了你的病,還大損身體。

所以有時候我們現在,開始學佛,就是盡量先從道理上來講的話,先要了解一些佛方面介紹學佛的一些書,主要是從佛法的次第,首先要相信因果、輪迴。再說相信世間是苦的,因果輪迴會感得苦果,為了解脫,這樣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學。很多時候,最好先開始能學習下《地藏經》,問題是有的人因緣不一樣,有的人一入佛門就塞給一本《金剛經》,《金剛經》說實在的,我到現在也不能完全懂《金剛經》。

一來了就給讓他讀誦《金剛經》,或者一部《心經》,這樣的話就很多時候確實是不能夠得次第的利益。充其量只能夠結個緣吧,因為什麼,把深的給用淺了,他就沒有前途了,自己把自己給障死了。所以你想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下,有的領眾修行的人,法師也罷,居士頭也罷,好說個禪,活潑痛快,大多都是玄談般若,踏有談空的。就沒有台下十年功的功底,就台上一分鐘,他就敢上去顯擺了。

大家看看,現在也不是什麼禪茶一味,什麼香道禪一味,一開始全是開口就是佛話祖話。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做的到,我們再說,你一遇事,不要說不執著了,連個人的基本涵養都沒有,咱們也不要說高深的涵養了,連個人的面子問題他都撐不住,當下就掉鏈子。現在看看佛門內外都是這樣,太不堪了。我記得,有一次在某一個寺院裡邊,那裡邊都是禪師。一個法師帶他的弟子,很多法師們都坐在那,那個弟子來了,就是學禪學的,翹個二郎腿,叼一支煙,口裡就是媽呀爹呀就亂罵,就是在演繹他的禪法了。那真是人多,要不然上去給兩巴掌,病就治好了。

還記得那會兒在普陀山剛出家,來了一個掛單房的一個雲遊僧人,他也不知道那會受戒了沒有,就是說他讀《金剛經》讀的凡人相,我相,眾生相,都是假的,他說他看人都不是人了。結果就被我們有一個常住的師父,一巴掌就給甩上去,馬上就病好了,再也不吹牛了。不是人了?你打一掌你疼不疼?所以剛剛發了點學佛的心了,就入到宗門的圓頓見解上來了,他入不進來,就把上好的醍醐反而翻為毒藥了,很麻煩。這就是說缺乏基礎,如果入宗門的話,就有這個弊病了。在這樣的弊病的基礎下,就是前提下,和住持佛法的人態度又是怎樣的。

大家來看「在知識只為支持門庭,亦學古人舉揚,不論法道利害,在學者不下真實疑情,個個認為實法。」

你看,這是我們先看這一句,這就是說一個是帶領學的人,一個是追隨學的人,這兩個人都做不到位。為什麼?本來就是出家的開始一入佛門的話,如果缺乏基礎的話,後來慢慢的,他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要出來住持法道的呀,大家要曉得住持佛法道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經說法吧,也是很多人其實就是不能夠如法,不能夠如法的緣起種下去了,將來果上也如法不了。這很麻煩,可是也很無奈。為什麼,大家都做不到。你說實在的,從微觀上不能錯亂一點緣起,從宏觀上一定要看好因果的脈絡,就是把壞亂佛法的時弊要防範住。

比如說白衣不能上坐說法,這是佛說的。到了我們時代,就是你不要那麼執著,到了這個時代了,那將來沒有了僧人怎麼辦,意思就是說講就講吧,時代不一樣了。問題是白衣上坐說法會導致就會沒有僧人,越來越快的沒有僧人。他就不講這個,這就叫「不論法道厲害」,他覺得與己無關,現實利益得了就行了,就不可能把壞亂佛法的時弊能夠防範的住。

咱們其他的不說,比如說我們講經說法,引請呀,香花供養呀,莊嚴壇場呀,等等這些。如果我們做不到位,說一下,說哎呀差不多就行了嘛,這樣的話。可是問題是差不多行了,沒有儀式,沒有供養,說明的就是將來你的因種下去,你的果法上,他就會有漏有缺,到時候果就不圓滿了,就生煩惱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做事,果來了才生煩惱,就是你因地裡沒做到位,那能怎麼辦。所以這裡的「在知識只為支持門庭」,就是通常指的我們知識就是善知識嘛,領眾修行,禪門的住持,方丈,首座法席等等這些。他為了支持門庭,為什麼呢,因為很多道場曾經是祖庭,非常的輝煌呀。你看現在如雨後春筍的一樣去恢復,這裡一個祖庭那裡一個祖庭,都是去恢復,最後廟建起來了,沒人。雖然你到了祖庭住持呢,他沒有祖師的本事,但是他為了支撐門面呢,又慘淡的經營,學習古人的這種上堂問話呀,對答禪機呀,把舉揚的形式也給搞起來。

在上個世紀,就是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就講過他親歷的這麼一個事。親歷的什麼事呢,他到了一寺院裡邊,也是有一天,方丈和尚登堂說法,登堂說法的時候,也就是跟考官問禪機一樣嘛,他就說,誰把《法華經》給我拿來。結果有一個在坐的聽法的一個常住師父就趕緊跑去,在寮房裡請一部《法華經》過來,給呈上去。

結果和尚就說,這不是,結果太虛大師說,他那會就一言不發,走到拜墊面前磕了三個頭,恭恭敬敬,他說他什麼都沒有感覺,只是就是覺得這樣禮拜一下而已。結果上坐和尚就說,啊,你卻將《法華經》拿來,意思就是說你這是答的對的。你看,就是沒有人開悟,也沒有人受用,就跟演戲一樣,這就叫學習,舉揚。不論法道利害,他是不管法道的利害如何,那是以後的事,他就不管了。所以哪怕說學的非常到位,也都是鸚鵡學舌而已呀。

這就是印祖講到了,說是什麼呢,在領眾者來講,當時就是這樣的一個。那我們現在大家也都是作為居士同修,在我們現在來講有時候弘法也是如此,本來學習佛法,我們也不要說禪宗的頓悟了,一定是要了生死的。說了生死說的多了,說求往生說的多了受不了了。就要天天說個樂呵,說個悠揚,說個小資,那這就會特別大的傷害到佛法,傷害到住持法道。這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就是在知識他只能夠稀釋退步,貌似說為了隨順眾生,為了方便善巧,結果把自己方便善巧進去了。

在學者,這是另外一個,就是追隨學習的人也是一樣,講著講著我就感覺到真的是大家都在黑窟中,「在學者不下真實疑情,個個認為實法」。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在禪宗裡面,他有一個話叫作「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就是你一定要起疑情,就是參悟的前提。當然大家不要搞錯了,不是說對佛法也懷疑了,而是我們在世間的常態上,習以為常中的時候,突然起一個反省的心念,反觀的心念。不甘心在常態的這種流淌中,起一個非常態的反觀追問,所以這就是我們換一種說法,就是起疑情,剛才我們是對狀態進行的一個描繪,希望大家善於理解。

什麼意思,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在日子裡,每天都是依照人這樣很享受的、投入的去過,突然間問一下,就是說怎麼會這樣,為什麼如此,我是誰。禪宗的疑情,你比如說,就會參念佛的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話頭,就是起疑情。

我們去朝拜一些禪宗的祖庭,他會上面不斷(提示),比如說雲門寺,這次我去陝西西安的臥龍寺,裡邊就會到處(都有提示),就是你左右隨時隨地觸目可見,前後左右,都是說照顧話頭,念佛的是誰,拖死尸的是誰,就是讓你不要忘了參問。因為我們剛才講的平常的我們是鬆懈的,是享受生活的,提起來這個念頭,就等於鑽木取火一樣,不斷的把念頭提在這個層面,讓它相續不斷,就會把心打開,就像鑽木取火一樣見本來面目。

所以另外一種相似的說法,就是一種追頂忘情的狀態,以前祖師們形容,就像貓守著老鼠洞一樣,把話頭疑情作為敲門磚,所以這就叫作「下真實疑情」。就是我們如同執持的功夫一樣,咱們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淨土的執持名號。禪宗其實就是執持疑情,提起話頭來。甚至欲罷不能,每天就是一定要把問題給守的住,大家要知道不是去解的開,是守的住。就到了什麼地步呢,就是吃飯要沒吃一樣,完全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知有生,不知有世,恆守著話頭。所以你看,禪宗的就是說參究疑情,不管不顧,淨土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一意,他是完全一樣的狀態,就這個層面來講。

如果你不下真實的疑情,就會個個認為實法。就是當作真的去了解這些,古人去舉揚的時候呢,你就在那覺得這是什麼意思,那是什麼道理等等,都當作真實的、外在的這些客套禮儀了,或者道理了。你就不會把心提升在參究的功夫上,那你當然就沒辦法了呀。

為什麼不下真實疑情呢,大家看,也是跟虛雲老和尚差不多同年代的,來果禪師他就開示的時候講到,疑情不得利,就是不能夠下真實疑情,問題在哪裡了。他說參禪的人,當然大家念佛淨土的人也是一樣的,大家用心聽,就是他說用功的大病不容易治療的,就是疑情不得利。他作了一個比方,為什麼參不起來呢,因為你參究的話,你想一個道人,哪怕他住在山裡面,而且他一天是非常忙的。

他的心不斷地在道上,往上匯,提著,匯著,執持著,一旦打失了,說明就是他不在道上,疑情不在了。所以來果禪師說,打了一個比方,為什麼提不起來呢,就好比說突然犯了官府的刑事案件了,要被捉去,要去正法了,要去斬首了,這個時候,犯了罪的人就知道命難保了,馬上趕緊去設法去急救,甚至不顧性命的向人去磕頭,不顧家產的去求人去擔保,時刻奔跑,一刻不顧,能把命救下來什麼都在所不辭,如果依著這樣的一個心態去,他說不會不得利,就是疑情能夠下得起來。

為什麼說這裡「不下真實疑情」呢,祖師們也講了,就是因為我們在用心的時候,不去念生死苦,不去念輪迴苦,沒有發菩提心。總是覺得晃晃悠悠的。如果你真的像上面的比喻一樣覺得,無常迅速,把人生佛法,真正意義上的用起來,只要一氣不來就是一斷氣的話,又是一個後世了,沒完沒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支撐著我們下真實疑情。這是一個背景一個動力。所以做不到這樣的話,一聽就「個個以為實法」,終日妄想紛飛,那還不如老老實實念佛,持咒,拜佛的好。所以這就是在教者,就是引領的人,或在追隨的人,學者都是有弊病的。

當然這裡給大家打一個小段吧,為什麼這麼說,就是我們這裡講的主要是以淨土為歸,印祖號稱是明弘淨土,暗護諸宗的,他的這篇文章其實對參禪者起到了極大的匡正作用。在禪門來講,對於起疑情怎麼參,我們領略一下吧,我也沒有功夫給大家領略,我們依著祖師爺們的來領略一下,看他有多難。

虛雲長老就講過,比如說參念佛是誰,是重在一個「誰」,其他都是順勢而已,就是跟我們參穿衣吃飯的是誰,拖死尸的是誰,拉屎撒尿的是誰,他是一樣的效果。不論行住坐臥,把「誰」字要舉起來,最容易引發我們的疑情。但是大家也千萬不要搞錯了,以為疑情就是說,比如說念佛是誰,他不是讓你內心不斷的念,說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也不是讓你用第六意識思想卜度說,去找一個說念佛的是誰。就在問的地方住著,大家能聽明白吧,就是參就是念佛的是誰,誰之前誰從哪起的,哪來的,也不說之前也不說之後,就守在地方,這就叫逆流,轉生死流,這就叫疑情。

一開始的時候呢,他老人家說一念,其實我們的疑情是很粗的,一會有一會沒有,一會生一會熟,這都不算,其實還屬於妄想。就是你往上面收攏的久了以後,狂心稍微的有點歇下來了,念頭又把握住了,才叫作參了,參究了。慢慢這個時候,功夫漸漸的熟了以後,不用刻意的去疑了,不用疑了,自然而然,你的心念就守著那個念佛是誰之前,起念佛是誰的那一念,在哪,就守著那個,一定要找著那個就不放。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持續到你不要去起疑情,自然而然就在那了。

但是也不覺得它具體在哪個地方,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的就是一念現前的時候,不間不斷,這才叫作疑情。如果能夠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呢,就會覺得非常的寂靜輕安,特別舒服,稍微有時候正念失掉了以後,馬上就很昏沉狀態,這個時候如果有明眼人過來的人話,在禪堂裡面一香板打下去,很可能就雲開霧散,就開悟了,這就是疑情。現在的人就是不下真實疑情,已經做不到這個地步了,心細不到這個地步了。大家發現了沒有,其實疑情就是練我們的心細,微細,往那個最真實的狀態去鑽研,就僅此而已。

在這樣的情況下,它會出現什麼弊病,我們再來看,個個認為實法之後,「或有於今人舉處,古人錄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總不出按文釋義之外,便自謂徹悟向上,參學事畢。」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領眾的也搞不明白,只為了支撐門面。追隨的學者,也弄不明白,不好好真實參究。兩個天天這樣的情況下,他會走偏的,肯定會走偏,偏到什麼程度。既然去領眾修行,你得有貨,有貨你不是真參實悟的貨,那你就只能去學別人的一些牙疵,花邊,你去擺弄擺弄。所以「或由於今人舉處」,就是當時也有開悟的人,他的言行被你聽聞見識到了,就開始或者從古人錄中,就是從前面講的《燈錄》、《高僧傳》裡邊。

怎麼辦呢,開始自作多情,就是以己意來判斷分別祖師意。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來是一些無意味語,本來是一些無意味語,引發人悟境的。好,你在那聽了以後,弄出來一番稱心如意道理來,馬上就是什麼呢,十萬八千里之外,推比度量越推越遠。確實是如此,如果你心不在道上的話,就是這樣自己去杜譔,自己去妄猜等等,一點意思都沒有。還不如說你直心直口,當下這樣的就是,不要去一個妄想緣著一個妄想,一圈妄想打下來就能繞地球一圈。

我記得那會去雲門寺,那會見了佛源長老,他是開悟的大祖師,他就問,因為老和尚那會生病了,他還上去叫我坐下來,拿個板凳,說坐一會,我就覺得戰戰兢兢的,不知所措。結果老和尚還問說,你見到虛雲老和尚了嗎?他就這麼一句問話,哎呀,當時就非常的,我這回答是見到還是沒見到,如果說見到了虛雲老和尚已經圓寂了多少年了,沒見到嘛我剛剛去塔院拜了一下。就是說他在問的時候,問處你沒有在答處,左右搖擺,前思後想的時候,這就叫卜度。卜度出來一番道理,這叫妄想聯篇。所以有時候不知為什麼祖師們他就地取材,他沒動心念,直接就拿個東西出來答,所以自己以已意度師意度佛意,非常危險。

我曾經記得,遇到過這麼一個法師,他就特別能夠,這裡講到的說,以已意卜度出一番道理來。他可不是卜度祖師的意思,他敢卜度佛的意思。他怎麼說呢,我記得就特別清楚,就是說《地藏經》,大家讀過《地藏經》的話,裡邊不是有說地藏菩薩為「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為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為兩舌惡口者,說眷屬鬥爭報」他都前面有一個為什麼什麼者說什麼什麼報。結果他就說你看地藏王菩薩這是一個方便,釋迦牟尼佛說,他說為什麼什麼樣的人,就是為了防止他們造業,專門為他說有報,其實是沒有報的他說。這是為了方便讓他不造業而已,你看他敢這麼說。聽得人都嚇死人了,這一般人害人都是小害,這些都是大害。

所以大家想想,自己不知道,久而久之了以為自己就知道了,就是上人法了,大妄語就是這麼來的。就在文字範圍義理內打轉,我們常說的不出鬼窟活計,光影門頭,自以為悟到了,參學事就圓滿了,你看「自謂徹悟向上,參學事畢」。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他會有什麼反應呢。我們這裡還是再打個小段,用虛雲老和尚的一個開示再跟大家說一下,卜度的危害。

為什麼?首先我們從用功的難易說起,就是在禪門下,有參禪的行人,他用功有難有易。就是一開始上道的人,去參的時候也有難也有易。參久了一些老用功的人,也有難也有易。一開始上道的人,我們大家仔細聽一聽,包括我們學習淨土也在此範圍內。一開始用功的難度在哪裡,就是在世間法裡面打滾打慣了,偷心不死,妄想習氣放不下。有時候這種無明呀,我慢呀,嫉妒呀,個性裡面的這些貪瞋癡,或者好吃懶做、是非人我等等這些障礙就是不能夠與道相應。或者家裡條件好一點,公子哥的這種,小姐習氣受不得一點委屈等等這些。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縱然有一點點道心,他又上不來,為什麼,這些業障深重容易退失道心,這是剛剛學道的人的難點。

剛剛學道人的益處也在難處體現的。為什麼,如果說奮力一進來,你比如說皈依三寶,開始勇猛精進了,初開始學的時候,特別其實容易放下,你就把自己當作一個死尸一樣,隨便人打人罵就是每天這樣。他過去的善根再勁足,這樣的話其實是比修久了的人在這方面鮮活。就是法義一入心,他就能夠作的比較猛烈貼進。說放下有時候他真的仔細琢磨一下,什麼也帶不走什麼,馬上就能放的比較那個,至少是不純粹來講,至少他的額度是比較大的。這是新修行人的難和易,哪裡難哪裡易。

老修行人的難易,就是用功用的久了以後,就是比較更難以把握了。為什麼?就是有些人也不能不說他不用功,也不能不說他沒有真實疑情,心念用到功夫深了以後,進入了一種狀態。進入這狀態,他自己把握不住了,你說他有知有覺有觀照吧,這種知覺觀照還是生死裡邊的事。你說他沒覺沒觀照吧,他又落到斷滅的空網。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跟穿了一件貼身的汗衫,被汗水濕透一樣脫不掉,這是最難的了,修行人。

我們現在就別說了,根本到不了這地步,設想一下,就是用功用的久了,心念到底是該有念,還是完全無念,這時候就立在百尺竿頭進不了了。這時候容易出什麼問題了,就是稍微有一點小的這種定功會發點智慧。在這樣的情況下,稍微領略幾個古人的公案,或者放下疑情了,以後不參了,就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以後就開始吟詩作偈,就開始稱自己是善知識,其實就入了魔的眷屬了。特別要小心,這裡講到的這些人就是入到這一地步了。

當然這樣的用功人,其實也是有容易的地方。為什麼?如果他綿綿密密的到了這個地步了依然如故,只要不要生自我傲慢自滿心,中間也不要輟了,繼續不要斷,綿綿密密中不斷的相續不斷,微細中更加的微細,自然而然,時節一到,筒底就脫落了。這時候就叫百尺竿頭更進步了,十方國土現全身,這就是開悟了。

所以這老用功的和新用功的人,都有難有易,我們都要辨別清楚。這就是講到的說,卜度出一番自己的道理,還是在生死文字之內,還以為開悟了。這非常危險,這就是弊病。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導致一個誤區是什麼呢。你看「即處知識位,開導後學。守一門庭。恐人謂非通家。因茲禪講並宏,欲稱宗說兼通。」

我們來看這一句,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到這樣的地步了,他又上不去。因為他已經號稱是善知識了,要開導後學,要住持寺院。上不去,為什麼,他沒本事,又下不來,為什麼,放不下身段。這樣的話只好半推半就,裝模作樣,來做這些自害害他的事。做住持了領袖了方丈了,那倒有法呀,我想包括我們居士也是這樣,有的特別好為人師,以教主自居,天天擅自頒聖旨一樣的說佛法。實際上就是為了滿足一下他自己當時的那個隨著我的慾望,張羅,是一樣的道理,人人都會犯這種過失。就害怕別人說自己不是大通家。

大家要知道,什麼叫做大通家。這裡「恐人謂非通家」就是要宗通說通。什麼意思,就是在宗門下要大徹大悟了以後,在教法上他會說法無礙的。就是知見一開,因為開悟的境界在教下來講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了,就是你怎麼說都說不錯了,你的見解圓滿了。

這樣的人與佛的知見是同一個視野,他說法的話,就是橫說豎說歪著說都不會錯了,不會誤導眾生了。但是由於沒有這樣的功德,他又想坐這樣的地位,這個時候就會開始害怕別人說他不是通家,就開始一會禪講、一會講法、一會說經。就開始說了,「欲稱宗說兼通」,欲稱是開悟了大開圓解的人了。

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想想他一定會犯一個毛病,怎麼毛病,就是我們說的宗教混濫。這是我們今天講的課程,就是要點破這一點,就是宗教是怎麼混濫的。一開始宗教是一的,機鋒轉語了以後,宗脫出來了,脫穎而出了。現在宗是宗,教是教,你要分不清楚的時候又來混了,混濫在一起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成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呢,我們再把下面的論文給大家貼出來。「談宗則古德指歸向上之語,竟作釋義訓文之言。」

因為宗門的話,他是沒有實法的,他是借方便來敲一下門,你不是為了這塊磚。所以他就把這塊磚擺弄的,這是個什麼磚,來進行分析講解,應該注意什麼,這內涵是什麼,總歸都是一些修行上的事了。其實宗法他是悟的,不是讓你有次第的,去一點點去了解的,不在這個層面,他呢就把他給講成這樣。所以「古德指歸向上之語」,他都「作釋義訓文之言」了,去細講去了,掰開了,揉碎了講了。

講教,他又不好好按照佛說的次第講。「講教則如來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義之說。」就又不正經八百的去講教,不去講因果次第,不去按著信解行證,不去講斷惑證真,他認為這一切又是用表法來作意了,都是方便說。

這個也是很可怕的。講教作為表法喻義,表法喻義就是怎麼講呢,要麼他說這是一個比喻,要麼他說這是佛另有緣由才說的法,就是他給佛來編排的。我就聽過呀,我聽過一個人說,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善意的慌言,雖然慌言是個善意的,但是我們也不戳破,為什麼,因為佛是為了度化眾生。這個話說出來,大家想想,就跟那位給別人說,開悟的人不落因果,墮了五百世野狐的功德不是一樣嗎。你怎麼敢說極樂世界是一個善意的慌言呢,娑婆世界這麼真切,你在這活的這麼滋潤,你說極樂世界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你說可笑不可笑。這就是說成了表法了呀,「如來修因克果之道」,他說他是表法的。

更有甚者,他說極樂世界都是表法的,你比如說「水鳥樹林」,這是讓人生對於山林嚮往山林的清淨,去清修這樣的一個情懷。說「諸上善人」是讓人對出家的道場生起嚮往,去親近僧人。說「西方正在說法」,這只不過讓大家對於佛法生起好樂,總歸就是極樂世界的情形都是假的,只是為了讓大家發心,這是表法的。多可怕呀。

那麼宗和教你搞不清楚,宗當作教講,教當作宗會,理論不清,瞞天亂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想想必然會發生後面的 「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眾,相牽入火。」這就是我們說的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呀,都錯了。「致使後輩不聞古人芳規,徒效其輕佛陵祖排因撥果而已。古人語言,絕未曉了。衲僧本分,何曾夢見。」

祖師們說到這都無奈。為什麼這裡我們講到的,致使後輩就是害人不淺。我有時候說,到這個年代為什麼多去偏弘淨土。因為淨土在,哪怕說我們沒有開悟,它不會害人。因為他信願資糧就是凡夫不開悟的人,他也能到這個地步。禪門它是一門險道,特別是執理廢事的人,本來因果隨順著修善法就很苦。又害怕因果,發心去修善法,不造業很難。結果這麼一說,正好,比如說口頭吃點肉,說你不要執著,身心不必勞苦,當下就是道。有這樣的好事,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當著太子又去出家呢,直接成佛就好了呀,為什麼雪山修行,菩提樹打坐。為什麼讓人繞彎路呢,為什麼說要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呢。就是因為修行很難,不可能不修就悟道。當下一念,你當不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一聽禪宗,痛快淋漓,就才入此門,就輕十方如來,這都是我們一系列弊病才這樣。說祖師們都是演戲,因果也是空的,所以才說「古人語言,絕未曉了」。「衲僧本分」就是身為出家人,你要見本來面目,心性明白了,明心見性了,夢都夢不見,不要說真的去悟了。

這段就是今天的內容主要是揭示什麼,今時弊態,現在的弊病,其實今天說明了宗教混濫的兩大原因。是什麼呢。一個說著容易,承擔的話,透過去是不容易的。因為學習古人,你沒有真本事,就是祖師們呵佛罵祖的痛快話,這是藥。這個藥他是為了治病的,病好了這個藥要除了,就不能當作藥了,很可能就是毒了。

但是後人去學習,就剛才講的又去講,卜度出自己的一番意見來。又去把他講成訓文釋義之言。就等於說天天把藥當作飯來吃了,用祖師的破膽險峻,大破因果之門。把無意路的法當作實法了。這樣的話這就是妄說心性呀,記得住幾句現成的話,說因說果,心性。可是問自己的本命元辰,一句話也上不來。所以說夢也沒夢見,這是第一個,就是出現混濫。

再一個就是錯會,錯會什麼。我們常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大家知道不立文字是讓我們不執著文字,而不是廢棄文字。不立文字同時也是不離文字的,我們依著文字,往進去透,往進去會,來悟嘛。如果你離開文字的話,光「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也是八個字,你能離得開嗎,離得開你悟不了理。

所以說不立文字也是文字,我們就是說明要學習經教,明白佛理。不能夠盲修瞎練,不能夠錯會佛義。因為有的人以為參禪就不聽教不看經了,以為悟到了宗,就可以圓融無礙的說教了。你有功夫嗎,這個功夫是因地積累,苦修積累來的,所以大家想想,這就是當時的丑態弊病,走入誤區了。

這是今天我們講到這段正好就序分講完了,這部《宗教不宜混濫論》的序分。

其實給大家還要囑託一下。為什麼,就是我們現在又過了這麼多年了,你看印光法師圓寂的時候是上個世紀的1940年,他是1860年生人,1940年這已經又過了75年了。大家想想,這75年的斗轉星移,我們這個時代又有多大的變化和跨越。我們現在的話,學佛那就是更加的麻煩,如履薄冰一樣的小心翼翼,一不小心躺著就中彈了,走偏了。你看現在不管是弘法者住持法道,領眾修行者和追隨護持外護學佛者,都是要格外的小心,天天要把自己拚命的去調製,要入到道心上來。

特別是我們這個年代,已經真的到了無以復加了,這幾年的這種通訊設備,整個這種快節奏的提升。世界越來越節奏快,大家越來越忙亂,整個就是一個成加速度的增長亂相。所以現在,當一個修行的法師是很危險的,這也是告訴大家真是心裡話。

今天我看(微信)上面一則雖然是戲論,但是也說盡了我們現在學佛人,不管是領眾的和隨學的都是不容易的,很危險的。陷阱是很多的,為僧不易,為俗路險。

我們就快結尾了,當作戲論給大家說,他怎麼說的呢,說據觀察,一個合格的法師現在要具備這樣的條件,要會經懺,會念佛,會講法,會禪修。這來講的話,當然這是本分的事了。你會一樣,你就算可以了,你都會,那確實是全能了。可是問題是這些都會了,你沒有心法又能怎樣。問題是本分事到也罷了,還得會什麼啊?會心理諮詢,因為現在人的心理很成問題。還得會土木工程,你建道場什麼的,整個建築材料哪裡的質量好,分幾等都得清楚,要不然就被忽悠了,被騙了。

還得會水電,會總務,會文秘,會會計,這是從現實過日子住持道場來講的。再說方便接引信眾的話,你還得會琴棋書畫,會著書立說,會當演員,會導演,還要能外交,能公關,會風水,武術,打太極,都得會。為什麼?因為大家要一起來附庸風雅。還要能夠晚睡早起,能受氣,受得了忙,能守得住閑,還要會開車,要會哄人。你想想,哎呀,我看著我都笑了。就是這麼多里邊,就前面的幾個,但是都沒有講過得要開悟,要了生死,你看你聽起來這是句笑料,好像一個嘲諷一樣。可是問題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學佛,好像非常說的到位。

大家想想,這是共業,這就是我們現在人的根器,就是呈現出來這樣的。大家還不願意承認,這就是佛、法和僧乃至四眾弟子的悲哀。總歸看上去一則戲論,其實是一針見血的。就是出家和在家學佛都不容易,學佛路險,就是陷阱太多了,而且這種陷阱必然我們會落進去一個。

大家想想,在這樣的情況下,那我們就不是說盲引眾盲了,就是大家管他三七二十一,都直接就入火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夠記得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世,為什麼一輩子講經說法?達摩祖師為什麼要來這裡直指人心,讓我們明心見性?為什麼最後沒辦法了告訴「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都好像忘了,夢都夢不見了,佛弟子的本分事。

所以今天,希望我們做這麼一個提醒,大家能常想著做自己的本分事吧。

好,下面請大家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感恩諸位,今天就到這裡,我們下週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