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蕅益大師的時代是在明末清初,他是我們蓮宗的九祖,也是整個中國佛教史上非常傑出的一位祖師。他有一個字號就叫做「西有」,西方確實真的有,取這個寓意。

蕅益大師是非常有名的大祖師大德,肯定有好多追隨者,他們問話的時候總是說:善知識,應該怎麼樣修行?包括現在大家也都是在提問應該怎麼用功,怎麼修行,怎麼能夠早日得道,等等諸如此類。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求出要耳。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

這段話是蕅祖給一個叫朗然的出家人的開示。老人家真總是一針見血,將我們修行不得力的問題,斬釘截鐵地棒喝出來。

所以這段話一開始就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就是說我們的出離心不夠。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號稱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時常心裡又無端地控制不住地在暗戀娑婆。

世間的這個情包括什麼呢?一個是對財色名食睡的一種貪愛;一個是我們對於這個世間種種的分別、人情世故、你來我往,就是愛見嘛。所以為什麼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呢?由於在世情裡邊淡不下來,在不斷地在人我是非的漩渦中向外攀緣。每天只要眼一睜、或臨睡前,都是在思索世間的事。

我這段時間確實也在反省自己,就包括所謂的弘法利生,雖然要認認真真去做,可是還要把它看破、放下,因為依然是娑婆世界的事。這也是修行上一個高一點的甚深見地吧。

如果你淡了一分,在世間能夠放得下一分,那麼必然在佛法上就能得力一分。我們現在沒有到無生法忍乃至諸佛菩薩的境地的時候,世間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各位同修一定要有這個概念。

我們有時候以大乘行人自詡,會覺得世間就是出世間,度眾生才能大家成佛嘛!但是對於我們淨業行人來講,它的修法不能夠混淆的,願的核心就是要厭離娑婆,首先一定要從厭離娑婆開始入手,這邊淡了,那邊才能濃。

所以娑婆的在乎度、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才能穩當一分。大家仔細悟,這是最平鋪直敘的法言法義,可是就點到我們心裡,每個人基本上都在這上面出錯,夠不著。

想起以前有一個祖師說,你要問臨終的時候能不能成功地超越凡聖、染淨的跨越,你能不能自在地走,就要看平常在事情中,你的心能不能夠自在地進出不在乎,還是粘著出不來放不下。

所以這裡蕅益大師雖然說的話很柔軟,其實答得也不客氣,「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此事只要問你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你不要說好像我是善知識、有名的大德,你來問我怎麼做。人人捫心,是非皆知。

「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你問一千請一萬的法,無非還是讓你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就往這兒修就可以了。

特別是淨業行人,真是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願生西方淨土中」。你就往這條道上會,真正實實在在地往這上面走,心往這兒貼,就不會出錯的。所以「專修出要耳」。

最後這個比喻,我說真的是祖師級別的人呀,確確實實讓我們一點就開,他老人家說好比天平一樣,「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 這頭低的話,那邊肯定就上去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情淡、道情濃,道情淡、人情濃。

蕅益大師有句話「寧將老僧墮地獄,不做人間應酬僧」。他的一生可以說不入俗流,不顯俗氣。

五欲紅塵中的人世間,心要盡量的往下冷。我們的修行見地沒有祖師們講的這樣的話,越是事情多那我們肯定就越是亂,越事情少才能越淨。其實真正修到高處的時候,是越境界廣他的心越淨,緣境越廣他的心反而越淨,這就是正確的反比例。而我們現在雖然說自己開始修行了,但依然就是世情濃法情淡。

想想我們自己,總說自己業障重、煩惱重,用功用不上去,修行修不起來。有時候找個善知識聊聊,相互策發提攜這是對的,聞思修嘛,要如理如法地來聞法。可是修行的事,真正所謂的問題其實就出在這兒,我們要捫心自問,這個問誰都不知,只有自己知道。一個世情一個佛法,看你的取舍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