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淨土宗的修學特色,它是一種本尊相應法門,我們一般的聖道門,所有的功德,都是靠你自己心靈的力量,去修六波羅蜜而成就的。淨土法門的功德,包括我們現世的安樂,包括我們來生所受用的淨土,完全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本願的加持。所以身為一個淨土修學者,我們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感應道交,我們必須把我們心靈的力量,跟彌陀的大悲願力,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我們所做的就是這件事情,特別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所以我們自己的準備很重要。

我想我們身為一個淨土修學者,我們不管佛陀是什麼時候現前,其實佛陀是隨時存在的,我們應該深信諸佛皆充滿。所以當我們準備好的時候,佛陀是隨時感應道交的。感應道交在祖師大德講出一個譬喻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月亮其實是經常存在,但是當我們的水平靜的時候,它自然映在我們水上面。所以我們自己做好準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藏地的喇嘛,他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時候,在一個小石頭上面,救了一隻小老鼠,是一隻凍傷的小老鼠,他把這隻小老鼠帶回自己修行的山洞,給它食物、給它溫暖,這個小老鼠又活了過來。所以從此以後,這隻老鼠就陪著喇嘛上師一起修學,它也活得很快樂。但是這個當中有一個不足的地方,就是喇嘛上師除了小老鼠以外,身邊還養了一隻貓,這隻老鼠看到貓就渾身不自在。剛開始也是忍著,但是久了以後,它就跟上師說:師父啊,我實在對這隻貓沒辦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把我變成一隻貓呢?那就圓滿了。它的師父就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隻貓,誒,這個時候它就覺得那種恐懼消失掉了。

但是這隻貓它有一天到外面去,看到一隻大狗,它又很害怕,它回來又跟它師父求說:師父啊,你乾脆把我變成一隻大狗好了。它師父又把它變成一隻狗。變成一隻狗以後,它的恐懼也暫時消失了。但是這隻狗有一天跑到森林當中,看到老虎時,它又很害怕,它說:師父啊,你乾脆把我變成一隻老虎得了!所以它師父又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隻大老虎,它就覺得自己很威風自在了,百獸之王啊,無所畏懼。但是有一天,這隻老虎它突然間從外面回來的時候,一進門看到貓的時候啊,它嚇得渾身是汗,它覺得很奇怪:我已經變成一隻大老虎了,為什麼看到貓還害怕呢?它就問它師父。它師父說:我可以改變你的外表,但是我改變不了你的內心,你無始劫來對貓的恐懼,不是我神通可以改變的,那是你自己要突破的!

這個公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跟能力,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改變我們的內心,不可以!佛陀可以創造很多的因緣,他可以說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要自己去做的。佛陀不能改變我們,諸位要知道,佛陀是可以影響我們,佛陀創造很多讓我們進步、成長的因緣,但是他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說他來到我們的內心世界,去改變我們,這是做不到的。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我們自己願意改變!就是佛法講諸法因緣生。生命是有條件才會出現的,不是無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佛教講因緣,大乘佛法就是講你的思想,每一個思想對於我們的生命,都有一種引導的力量。你看邪惡的思想,引導我們到三惡道去;善良的思想,引導我們到三善道去。那淨土宗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也有它相應的思想,我們講臨終的正念。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必須要具足三種主要的思想,或者講三種憶念:

第一個,憶念真如;

第二個,憶念彌陀;

第三個,憶念淨土。

我們昨天講到心靈的力量,講到憶念真如。我想我們每一個人的臨終正念,最大的敵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感覺它的存在,但是臨終的時候,肯定要你的命,因為它放不過我們的。阿賴耶識是我們一個大倉庫,它會把我們過去當中所造的業,把我們過去當中所打的任何一個妄想,都記錄下來,臨終的時候它會跟你算賬的,特別是我們很熟悉的妄想。你一天當中這個妄想,是經常出現的妄想,你要注意,這個叫做熟境界,臨終肯定出現的。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套方法來化解,注意,我們不是講斷煩惱,是來化解你的妄想,你斷不了它的。那麼化解妄想的主要的思想觀念,是來自印光大師說的: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妄想存在,但是你不要住在妄想,它對你就沒有影響。我們要能夠不隨妄轉,你必須要看清楚妄想的本質。所有的過失就是來自於我們愚癡了,我們對妄想不認知,所以就馬上就跟著它走了。

在《楞嚴經》上說我們要看到妄想的本質,必須有一個動作,就是你經常要迴光返照。妄想最喜歡你順著它向外攀緣,你一攀緣,它就有辦法對治你了,它就有辦法治你了,你就變成很被動,你肯定心隨妄轉。一個人的六根經常是向外攀緣的,你就被妄想牽著走了,你臨終肯定是心隨妄轉,阿彌陀佛救不了你的。所以我們要學習,自己要迴光返照。在《楞嚴經》裡面,佛陀經常告訴阿難尊者說,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問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妄想最怕這句話,因為妄想是沒有根,它只是一個假相。你說我今天跟外境接觸,我產生了貪煩惱、煩惱,這是一個妄想,它不斷的干擾著我,揮之不去,怎麼辦?你不要急著對治,你迴光返照,你問這個妄想,你這個妄想是從什麼地方來?

你說:誒,他刺激我的,從外境而來——他生。

佛陀說:不對!它是外境,它怎麼能生起你的妄想呢?你內心跟外境這是兩回事了,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那為什麼聖人,一切的聖賢遇到外境的時候,他不打這個妄想;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起妄想,那應該放諸四海皆准,但事實上聖人遇到這個境界,他心不動,所以說——他不能生。

你說是我自己生起的。那你沒有外境刺激,你會生嗎?自也不能生。

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是故知無生。其實妄想的本質是本來是沒有的,那只是我們過去的業力,成熟了,《楞嚴經》把它叫做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力,你看到這個因緣,你就打這個妄想;你要沒有這個業力,你不可能打這個妄想的。所以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是一個假相,在《楞嚴經》說,它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假相,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妄想打完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那麼在妄想還沒有生起之前,它到底又在哪裡呢?未生之前它在哪裡?它生了以後:生已無住處,未生無潛處,所以妄想是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它只就是你業力成熟的當下,它會出現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了,所以它是沒有根源的。

當我們憶念真如的時候,我們憶念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妄想消失了,就像太陽出來的時候,烏雲就消失掉,烏雲本來就沒有自體的。所以憶念真如能夠讓我們做到不隨妄轉,我們沒辦法斷妄想,但是當你不隨妄轉的時候,你提起佛號,你就有自在力了。所以憶念真如,主要的目的是破除我們心中對妄想的執取。也就是說,妄想它生歸它生,它去歸它去,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做這件事情就好了。當然這當中是一種智慧,因為不迷本身就是智慧,你要知道它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那是我個人的業力循業發現。

所以一個人要成長啊,你要保持你生命不斷進步,你一定要經常向內迴光返照。一個人經常去攀緣外境,把所有的成敗得失都歸咎於外境的時候,你很難進步的,你永遠活在過去,你昨天是怎麼回事,你今天還是怎麼回事,你明天肯定還是這種德性,生生世世就順著這個生命的等流性在走。直到你遇到了佛法,知道開始迴光返照,我們生命才正式改變。

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要試著把我們的六根回光,就是說它本來是向外的,心光是外泄的,《楞嚴經》講心光外泄,把這個光這個觀照力,把它拉回來觀照自己,其實都是我的心的業力顯現出來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嘛。

即空:它本來是清淨的;即假:因為我有這個業力,所以我顯現這個妄想。所以我們妄想出現的時候,唯一的方法是去懺悔,因為這是我的業力,跟別人沒有關係,他只是一個助緣而已了。你沒有這個業力,你不可能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感受,不可能!

我們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佛法講自覺,這個最重要,自我覺悟。你不覺悟,佛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一個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你的。

自覺、自省,自我反省,自調,你就永遠保持進步。保持進步是佛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我現在不夠好,但是我不斷的在往好的方向走,你這個人是充滿了潛力,所以一個人要讓生命保持一種向上的動力。我們最怕是一個人往下了,你學佛剛開始很不錯,後來慢慢的變成平等,到最後越來越差。你越來越差我們會看不到你的未來,佛教是重視未來,你現在煩惱很重,你現在業障很重都沒關係,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只要你不放棄努力,至少你是保持increasing,這個人是有希望了,他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所以我們在前面講到心靈的力量,就是說我們心靈最大的力量,就是調伏妄想、安住真如,你能夠不受妄想的牽引。所以我們常說: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我們都是自已障礙自己了。所以從前面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當中,我們開始從妄想當中跑出來,走出你心中的妄想,面對彌陀的光明。你要走出來,你老是呆在房子裡面,太陽是照不到你的,說實在,照不進來的。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但是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你才可以感應道交的。這個是我們上一堂課,花了很多時間來解釋,如何發揮我們心靈的力量。

我們今天這堂課開始,來說明佛陀對我們的加持力。前面講自力,這個講他力。我們看講義第四頁,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佛陀的代表,我們講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誰代表阿彌陀佛呢?淨土宗的所觀境是什麼呢?

名號!

淨土宗的阿彌陀佛的代表者是誰?就是那個音聲,你自己所創造的音聲,這叫名以召德。當你創造一個音聲的時候,這個音聲就代表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因為它是一個音聲佛事。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可以用任何方式出現,比方說色塵、比方說音聲、比方說各式各樣的六塵,但是音聲是阿彌陀佛最主要的扮演角色,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容易受音聲所影響,受音聲所感動。所以你看我們佛教界,音聲啊、持咒了、念佛了、唱梵唄……都是以音聲來啟發我們的善根。那麼阿彌陀佛的方法也是一樣,他是以名號來代表他的功德,當我們的心跟這個名號接觸的時候,會產生兩種加持力:

第一、他力門,  第二、果地教。

他力門,是約著現世的安樂,所謂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果地教是約著臨終的接引,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我們說明一下。

當我們的心去聽到你的聲音的時候,一句彌佛念誦聽,念從心起,你自己要有皈依的心;聲從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動,創造一個音聲,然後音從耳入。所以當你自己創造一個音聲,你聽到你音聲的時候,你跟阿彌陀佛已經產生一念的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

那麼這個佛號的相應,代表什麼意思呢?代表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二種功德的加持:第一個,你今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第二個,這句佛號已經對你往生產生一種接引的力量,為你往生做好一種加持的力量。

這樣的一個傳承,在淨土宗其實它是兩部分,我們說明一下。

在龍樹菩薩時代,就是佛滅度以後七百年,龍樹菩薩他是把整個大乘佛法判做難行道跟易行道。難行道是唯靠自力,所以他修行是困難、長久,譬如我們講步行、走路,那麼這個是過程很困難、時間是很長;易行道是仰仗佛力,譬如坐船,它是順利而短暫,過程順利而短暫。所以在龍樹菩薩的時代,他的難行道、易行道的判教,他是鼓勵大家念佛的,你看《十住毗婆沙論》,他也強調多障眾生念佛觀。

但是早期的念佛,偏重在啟動他力門。也就是說早期的念佛人,他不是求生淨土的,他是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遇到了身心的障礙,乃至於外在的鬼神障,他憶念佛號,幫他破障,幫他消除業障,幫他破除障礙。所以早期的思想當中,念佛並沒有明確的求生淨土的思想,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他只把彌陀的功德啟發了一半,就是啟發了他力加持這一塊。至於臨終的果地教,並沒有明顯的開啟出來。

其實在《佛說阿彌陀經》也好,《觀無量壽佛經》也好,這個淨土的傳承,是包括了現世的安樂,更重要的是包括來世的解脫,所謂的臨終接引,包括十八願十九願,這兩塊。

那麼果地教,這個果地是指什麼呢?是淨土的依正莊嚴。到了中國北魏的曇鸞大師,他的淨土思想,開始提出了一個五濁惡世的概念。曇鸞大師在整個淨土宗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因為他認為念佛不應該只是消業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那麼他的理由是什麼呢?

他認為這個時代叫末法時代。也就是說正法時代已經過去,相似法,就算是法不是很純,起碼是個像法時代,也過去了,我們正式進入了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就是一種五濁惡世的到來,就是我們身心世界的污濁的力量慢慢增長了。

這樣會有兩種情況出現:第一個,我們的善根是障深慧淺。我們之所以生長在末法時代,表示我們善根淺薄,煩惱粗重,這是大家的共業;第二個,外在的邪惡因緣特多,包括軟、硬二賊。硬賊就是他表面上障礙你修學佛法,做種種的障礙;軟賊就是恩愛的眷屬。他跟你過去生結了很多的善因緣,當然他喜歡你,你也喜歡他,這個也是障道:軟賊。

那麼也就是說,到了末法時代,我們本身的善根就淺薄了,而外在的環境對我們又產生一種不利的影響,正如印光大師說的譬如逆水中的魚,這個魚本身體力就羸弱了,而這個水又是逆水,所以我們不應該在三界繼續的流轉下去的,我們要正式的思考,應該到淨土去,換一個好的環境來行菩薩道。那麼這樣的一個思考,就把淨土宗的念佛從早期的只是消業障,就增加到求生淨土的思想,所謂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所以他勸勉所有資糧位的初心菩薩,我們不應該在娑婆世界歷練。他提出一個理由說:譬如小樹未成。說這個樹是一個幼苗,那麼歷經暴雨,終為所折。說你是一棵菩提幼苗,你一定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歷練,你講這句話當然精神可嘉了,但是叫不自量力了,因為你是一棵幼苗,你放在那個暴風雨裡面一吹折,結果這個幼苗善根就退轉了。所以資糧位菩薩,不是你改變眾生,是眾生改變你,因為你的善根太薄弱。

所以到末法時代,曇鸞大師提出了一個淨土的思想,到了印光大師就把這兩個思想,把它結合起來:他力門、果地教。他說其實淨土宗應該包括他力門――包括他力的加被、消業障,也應該包括了求生淨土的思想,叫果地教。所以他提出了即眾生心,投大覺海。

就是說我們的心在念佛的時候,應該毫無選擇的、全部的投入彌陀的功德海當中,所謂的跟阿彌陀佛結為一體,啟動了他力門,也應該啟動果地教。到了印光大師這個時代,就把念佛的定位就很清楚了,包括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也包括了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而且到了末流,其實淨土法門,更重要是偏重來生的,更重要!

其實修淨土宗的人,一般來說跟修密宗的人是不太一樣,淨土宗對於今生的經營,是有限的,他大部分的時間是為了來生這一塊做準備的,所以淨土宗它把果地教看得比他力門更重要。我們看修學的差別

整個大乘佛法的修學,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

一、偏重心力之修學——入道多辛苦。

你完全仰仗自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你完全都不採用,你也不想跟他感應道交,那你是自己去面對無始的煩惱罪業,那你很辛苦。

二、偏重佛力之修學——修學多障礙。

我們一昧的向外攀緣佛陀的功德,而不知道把自己準備好,那麼你自己就很難去解脫你心中的妄想障礙,你會障礙重重。

三、心力與佛力之結合——事半功倍。

最理想的方式是心力與佛力之結合,所謂的事半而功倍。我們一方面做正念真如的理觀,調伏妄想不隨妄轉,一方面憶佛念佛,這樣子就是我們說的禪淨雙修,理事無礙,事半而功倍。

這個地方就是講到佛陀有兩種的加持力。

我們再看第三段,第三段就是正式的講到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乙三、心力與佛力的結合

丙一、總述法要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段經文,益大師說是整個淨土宗修學的綱要,就在這句話裡面。這句話把淨土宗的因跟果講得很清楚,我們看淨土宗的因地是什麼?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是淨土的因,那麼我們感應道交要做二件事:第一個憶佛,第二個念佛。念佛是比較偏重在持名,一種止的專注力;憶佛是偏於二個:憶念名號的功德,第二個憶念淨土的莊嚴。憶念名號的功德,叫做成就信心;憶念淨土的莊嚴,就成就往生的願力。這二個都是屬於憶佛。由信願的憶佛,而帶動了持名的念佛,這三資糧這是一個我們淨土的因。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看果地的功德: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所以念佛人主要是見佛,把阿彌陀佛的功德顯現出來。這個見,也可以說是顯現,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師說:淨土宗的修學就是轉他成自。就是把彌陀的功德,轉成你內心的功德,透過你的憶佛、念佛,轉他成自。你透過憶佛念佛,你就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你自然能夠心開,業障消除,開啟智慧。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是我們本來身體沒有香氣,但是我們到大殿去,跟香氣接觸,我們就可以把外在的香氣,轉成你自己身體的香氣,這叫香光莊嚴。我們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我們身上也能夠沾染香氣跟光明。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作意力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淨土宗的作意力就是憶佛、念佛,我們前面講到作意,生命的改變來自於你如理作意。憶佛是一種智慧的觀照,念佛是一種禪定的專注。其實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屬於《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其中一章,它這個憶佛是包括了內在的佛性,就是真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說,這個憶佛應該包括三種憶念:憶念真如、憶念彌陀、憶念淨土。這個是整個淨土宗的觀照力,由這種觀照的信願,帶動了持名的專注。前面那個觀照是理觀,這個是事修。

從淨土宗的次第,是先有觀照力,才有專注力的,這一點要知道。一個人是先有眼睛,你要確定你要往哪裡去,才有腳的行動。我必須再講一次很重要的觀念: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淨土宗,修淨土宗跟念佛,沒有直接的關係,你心中沒有信願,沒有對名號產生強烈的信心,沒有往生的願力,你只就是念佛而已!

你看我在台灣,我遇到一位一貫道的道友,他問說:師父啊,你們寺廟有沒有打佛七?我說:有啊,你想參加嗎?他說:對啊,我想參加。那我說你對彌陀名號的功德,對淨土的莊嚴,了解嗎?他完全不相信!我說你不相信,你念佛幹什麼?他說:師父,你不知道啊,我做這個生意,工作很忙,但是我忙完以後我念佛,我心感到安定。他用念佛來安定內心。那當然這樣子對阿彌陀佛產生一個未來的一個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產生強大的救拔力,不可能!因為他的心態沒有準備好。所以這種念佛,我們不叫做淨土宗的念佛,這個只是叫做念佛而已!因為他沒有觀照力,他這個佛號缺乏一種前導的力量,沒有信心跟願力兩大引導力量。所以他沒有這個引導的力量,他就不可能往彌陀的本願去感應,頂多就是念佛讓你來生有點福報,栽培點善根,如此而已。

所以那個佛號前面的引導者,兩大引導者,信心跟願力很重要。你要把每一句佛號都跟彌陀要引導到所謂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啊,要把每一句佛號,都投入到彌陀功德的大海當中,那你的信、願是缺一不可了。

在清朝有一位老菩薩,這老菩薩以前是做生意的,她先生往生的早,所以她一個人做生意,才把子女撫養長大,很辛苦啊。到晚年以後,她相信了淨土法門,專心念佛,就把事業慢慢交給她的子女去做。但她念了幾年,她總是覺得不相應,總是覺得她心跟佛號啊,好像有點距離,就是沒辦法感覺到那種心心相印、感應道交的感覺一直生不起來,然後她就請教她的師父,說:我為什麼念佛那麼久,佛號還是不相應呢?她師父說那你是怎麼念的?她說我就是念佛啊,有時候就是兒子請教事情,就交代一些事情。她師父說:你沒有真正的念佛,你心沒有真實的去跟彌陀產生強烈的皈依,你還是活在你心中的攀緣跟妄想。那她怎麼辦呢?她師父說:你現在遇到任何事情,你要講三個字:隨他去!

隨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嘛。就是說,這個老菩薩以前是住在妄想在念佛,住在妄想,所以她佛號的加持力很有限。所以她後來就修隨他去以後,她慢慢慢慢很多妄想不隨妄轉以後,她開始真實的萬緣放下,一心提起,後來沒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後來她把自已封為百不管,在《淨土聖賢錄》她稱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你要能夠放下外境,更重要的你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走出你心中的妄想,面對彌陀的光明。所以你的心力是很重要,你的觀照力。淨土宗,我再講一次,它把來生看得比今生重要。這件事情,不影響你往生的,你就可以做;這件事情做了之後,你今生會得到很大的快樂,但是會犧牲來生的,你就不能做了!你要當你面臨抉擇,今生安樂重要,還是往生重要的時候,就考驗你自己對彌陀皈依的心。

淨土行者,他是寧可要保持臨終的正念,也要犧牲今生的安樂的,你要有這種決心的人,你才有資格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你心態沒有準備好,你佛號很難念得好。佛號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應的,不是說你數量多,數量多你的本質都是妄想,你一千個妄想還是妄想。不可能說我念一萬個妄想,變成是真實的感應,不可能。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嚴經》說的:你拿沙去煮飯,煮了半天叫熱沙,因為本質是沙嘛。所以你沒有產生真實皈依的心,你怎麼感應道交呢?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嘛。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有觀照力的引導,產生強烈的信願,然後來帶動這個佛號,這個才叫做若眾生心,憶佛念佛,也能夠成就今生臨終的見佛,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也講到心力跟佛力的結合,我們是用心力來啟動佛力的,心是主動,佛力是被動。

甲二、正文  分三: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前面的前言,只是把心力跟佛力的關係,做一種概略的介紹,這以下我們講到正文有三科:第一個,觀佛號功德以生信;第二個,觀淨土莊嚴以啟願力;第三個,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這就是信、願、行。

我們的信心,主要是要去觀察,觀察名號的功德,才能夠斷疑生信的。在整個四十八願當中,我們提出了五個地方來觀察,就是我念佛,我怎麼樣對名號產生信心,而產生強烈的皈依呢?我們從四十八願當中,我們提出五點的觀察:

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五

丙一、消除災障(光明無量願 十二)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佛陀對我們眾生的加持,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顯神通,第二個是放光。放光是比較直接的,用光明來照射我們。這段經文是說,設我得佛,就假設我成佛以後,我身上的光明,那麼佛陀的光明有兩種:一個是常光,一個是放光。常光就是說他經常顯現在身上的光明,比方說我們看佛像,他後面的頭頂上面有一個圓圈,那個叫常光,那就是不管他放不放,它經常存在的,這叫做常光恆常的常。第二個是放光,就是有特殊的因緣,眾生有那個需要。一般都是佛陀說法之前,眾生有障礙,佛陀放光;或者講經到一半,這個難信之法,眾生開始疑惑時,佛陀也放光,說你們要生起信心。這個叫放光,就是放的時候才有。

但這地方的光明是指什麼?指的常光,就是阿彌陀佛,他恆常的身上的光明。這光明當然是有限量了,但即便是有限量,它最低的限量也不能夠少於百千億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個億),就是百千億億諸佛國者。我們看佛陀在經典講話的口氣,都是以一個佛國、一個佛國為單位,那是很大的。一個佛國表示什麼?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能夠照了百千億億的三千大千世界,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它是無有限量。他的光明特別的廣大,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華里而已;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百千億億諸佛國,它沒有限量。

第二個,它沒有障礙。我們一般的日月光明遇到牆壁,是照不過去的;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是可以通過牆壁,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障礙它的。

第三個,它的光明是攝受眾生。

在台大電器有一位教授,他做一個實驗說,他說你打坐的人,你身上有強大的能量,你會放出光明。他用電子儀器照,你沒有打坐,身上光明是微弱的;你一打坐,身上光明很強;但是你一念佛的時候,那個光明更強。為什麼?因為你某種程度是彌陀在照你的,有一部分的光明是彌陀給你的。所以我們一般人,我們的光明不能跟眾生分享,你打坐打的很好,那是你自己的光明;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它是因為他本願的力量,他可以跟眾生分享,他能夠攝受一切的念佛眾生。

在《念佛感應錄》中,講到一個故事,說在四川有一片竹林子,竹林裡住一個老人家,因為年輕人都到城市去工作,他就守在茅棚裡面,每天編竹器過活。他有一天編著編著,到晚上的時候,他要睡覺的時候,突然間聽到窗外有二個鬼在聊天,其中一個鬼說:啊呀,我明天要解脫了!另一個鬼問說:怎麼回事呢?他說:明天有一個賣煤炭的,他早晨把煤炭賣了之後,他下午要走到這個地方,他肯定來這邊喝水,我就趁這個機會把他拉下水,做我的替身,我就解脫了。另外一個鬼說:啊呀,那真是恭喜你了!這個編竹器的老人,他聽得很清楚啊,這件事他聽得很清楚啊。所以到了隔天,到了下午的時候,他一方面編竹器,就老是往窗外看,看看是不是有人過來。

到下午的時候,真的有一個人,挑了一些沒有賣完的煤炭,就走到大石頭旁,把擔子一放,歇歇腳,歇完腳以後,就跑去水邊喝水,但是喝了很久也沒事,又走回來,又挑起煤炭又走掉了。到了晚上,這個編竹器的人,他又一聽,誒,二個鬼又在一起講話了。他說誒,你不是要解脫了嗎?怎麼還在呢?他說啊呀,真是的!那個賣煤炭的人真的來了,他也跑到河邊喝水,他喝一口水,就說:啊呀這個水真好,阿彌陀佛!喝一口水,阿彌陀佛,那麼他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身上就放光,我不敢靠近啊,所以就把這個白白的機會給錯失了,喝水就喝水,幹嘛要念阿彌陀佛呢!

所以說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其實就是說應該這樣講,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本來就存在,四十八願是本來存在的真實功德,所以我們這個不取正覺,意思就是說:他說假設我沒有這種功德,這個功德力不能現前,我就不成佛。那麼現在成佛了,所以這四十八種力量是經常存在的,也就是說你只要把你的因緣準備了,你就可以啟動彌陀的光明,就是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其實阿彌陀佛的光明就開始攝受你,就感應道交嘛。好像說這個寶庫經常存在,你掌握它的密碼,你就可以把門打開。那麼這個密碼是什麼?

就是佛號。

所以當我們念一句佛號時,我們要深深的相信,你已經安住在彌陀的光明當中了。這是我們第一個觀察——觀察名號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