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第1講

我們從今天開始有四堂課的時間,要跟大家共同的來學習這個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觀念跟方法。

那麼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明,就是諸位在兩天之後就要受五戒了!當我們受了戒以後,這個時候我們在生命當中,到底有什麼差別,跟我們沒有受戒之前有什麼差別?那麼這一點我們先做一個說明。

那麼在我們受了戒以後,我們內心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多了一個戒體。那麼這個戒體在心中到底會產生一個什麼的效果?

在戒律裡面講到兩個不同的效果:

第一個就是有本期誓。

「期誓」就是說你心中有一個願望在支持著你。雖然你以前在沒有受戒之前,你也可能做很多的善法,但是你那個善法是沒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

比如說你到了菜市場,你看到可憐的眾生,你也可能會把它買下來放生,但是你這樣的行為你是臨機剛好看到,因緣才生起的,你不是經常保存這樣的願望的,所以你這個行為不會相續,而且造作也沒有力量。

那麼當我們受了戒以後,你心中經常保存一種願望——我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那麼這種願望再遇到環境的因緣具足的時候,這個願望就表現出來。

所以你受完戒以後,你的戒體會產生一種願望來引導你的生命,那麼使令你的生命遠離錯誤、趨向於善法。這是第一個,你心中有一個願望。

第二個是遍該生境。

也就是說你在沒有受戒之前,你所修的善法是有極限的,你不能夠普遍一切眾生。

比如說你以前也可能不殺生,但是你不是說對所有的眾生都不殺生,可能你遇到了冤家你就會去傷害他。遇到了去刺激你的蚊子啦、蒼蠅啦,你可能會傷害它。但是你受了戒以後,你的不殺生是普遍地面對一切眾生,我對所有的眾生,在任何的情況之下都不殺生。

所以你的所緣境是特別地廣大。所以,我們總而言之,你受了戒以後,開始修善的時候,第一個,你心中有誓願;第二個你的所緣境特別廣大。所以會使令你所修的一切善法的功德,都會輾轉地增勝。這就是我們受了戒以後的一個最大差別,就是成就了一個戒體。

那麼這個觀念大家有了以後,我們就可以來看講義。

《五戒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我們這當中有三大科:第一個、安住戒體。那麼我們受了戒以後,應該如何去納受戒體,進一步地去安住戒體,把戒體的功能把它發揚光大,這是這一堂討論的主題。第二個、奉持戒相。這個戒體是內心的一個願力,那麼我們如何把這個願力,把它付諸在身口二業的一個戒相,這個就是真實地去表現我們心中的願望。第三個、結示勸修。我們最後用一個偈頌來總持前面的所有的內容。

我們事實上持戒就是兩個重點:第一個我們如何安住我們的戒體;第二個我們如何去實踐我們的戒相,這兩個重點。我們就著這兩個重點開始去研究它的講義。我們看第一段,甲一、安住戒體。

那麼安住戒體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戒體相狀。我們要安住戒體,你要先得到戒體。你心中根本都沒有戒體,你就根本不知道怎麼安住。所以這個戒體相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來成就戒體。第二個、戒體作用。當我們心中有戒體以後,我們如何把這個戒體把它發揮成一個最大的防非止惡的作用,這個地方講兩個重點,我們先看第一個。

乙一、戒體相狀

我們後天要受戒,我們如何來成就內心的戒體呢?我們看這個《事鈔》: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這一段我們分成三小段來說明。

第一小段是說明我們所領受的戒法是什麼?

所領納的法,就是整個法界塵沙二諦等法。這個「法界」指的是十法界,那麼這個十法界的法呢,就像這個空中的灰塵、像恆河的沙這麼多,所以這個「塵沙」是一個譬喻。那麼這個法是什麼內涵呢?「二諦」,有真諦的不生不滅的無為法,也有世俗諦的生滅的有為法。那麼十法界的整個塵沙二諦等法,怎麼就是我們所領受的戒法呢?我們做一個說明。當我們沒有受戒的時候,這個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業的所緣境。說你為什麼會殺生?就是有這些十法界的因緣,有一些雜染的因緣、清淨的因緣你才會造業。所以我們在沒有受戒之前,這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罪的因緣。那麼我們受了戒以後,這十法界的因緣就轉成一個我們持戒的對像,就是轉過失成功德。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我們每一個戒所謂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所面對的對像是整個十法界的法。所以這樣子,古德說,這個就是所謂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這個妙是微妙的妙,妙善戒法。這就是我們後天我們要去領受的這個戒法。雖然你的戒是五條,但是這五條它的所緣境是十法界的。

第二個,我們看能領納之心: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方法來領受這個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呢?這個地方講出一個重點——「以己要期」。你心中必須有一個希望,你有一種要成就廣大功德的希望。那麼這個希望包括有一定的時間,比如說如果你受八關齋戒,那當然這個希望就是一日一夜,我一日一夜要奉持佛陀的八關齋戒而成就廣大的功德;如果你是受五戒,那麼你的希望是盡形壽,到你這一期生命死亡為止。所以你心中必須有一個一定的期限,這個期限當中你有一個希望,那麼依止這樣要成就一種功德、想要離苦得樂的希望,你開始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

這個地方的「方便」就是你要遵守受戒的儀軌。你在受戒的時候,你該禮拜的地方沒有禮拜,該你出聲音的時候你沒有出聲,你就得不到戒體。因為你身業、口業沒有造作,就沒有遵守儀軌、沒有遵守這個方便。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我們一定要去遵守身業禮拜、口業的稱念,那麼這樣子呢,來調伏我們心中的惡念,不要起惡念。就是受戒的時候、三皈依要得戒體的時候,你不能打妄想。那不能打妄想,我們心中要幹什麼呢?以下說明: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測思明慧」就是一種觀想。你這個時候你要觀想,我從現在開始是一個生命的開始,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我現在是一個新的開始。那麼這個時候你心中要在整個三寶面前許下誓願:我從今天開始,我對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我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

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

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化。

當然,我們許下這個誓願不表示我們馬上做到,當然重點就是說你一定要先立定一個目標,那你生命有一個方向、一個努力的使命感,這個是一個重點。而且你在許下誓願的時候心中不能有任何的揀別,不管對方,他是你的冤家或者是你的仇人,你都應該把他納入到你所發願的對像,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心中許下這個誓願以後,你就用你的誓願去「冥會前法」,這個前法就是前面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這個時候你能領納的心跟你所要領納的十法界的法就相契合,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以心來會這個境。

我們看第三段總結: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心中的希望跟前面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兩個相應了以後,在我們心中就有一種緣起,這個緣起就是說,心生則種種法生。本來我們心中沒有這個目標的,那麼當我們對這個十法界開始發願的時候,我們心中開始由沒有而轉成有,這個就是緣起。那麼你說他這樣子的話,我這樣子發願心中產生一個什麼呢?產生一個非常有力量的一個要斷惡修善度眾生成就佛道的誓願。這個時候,這樣的一個清淨的願力在你心中就緣起。那麼這樣子的一種功能,你把它牢牢地放在心中,這個就是你的戒體了。因為所有的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一個戒法的表現,都是從它發動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個體。我們看第二段: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這一段是講一個簡單的一個定義。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你要成就一種善的種子,這個善種子就是功能,能夠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個就是戒體。也就是說,你看我們看這個圖,你本來是一個阿賴耶識,是沒有這種功能,但是你後來緣境發心,緣十法界開始發了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心,產生一個善種子,這個善種子就是戒體。

所以我們簡單做一個總結。你要成就戒體,你就是你在受戒的時候你要發願。有些人受戒的時候就是念阿彌陀佛,你受戒的時候念阿彌陀佛你不能得戒體。念阿彌陀佛有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戒體有成就戒體的因緣。你不發願、你不對十法界發願,你根本不可能成就戒體。

那麼這個戒體到底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要期誓願」,你生命當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來引導你,這個目標對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很大很大的一個力量,我講一個簡單的公案諸位體會看看:

這個是講到美國好萊塢一個巨星他立志成功的一個實際的例子。這個人他的祖先,他本來是中東伊朗人,後來他搬到美國去住,就移民到美國。那麼這個巨星他的父母親,他父親是一個酒鬼整天喝酒,他母親是一個賭徒整天賭博,所以他的父親母親整天就是醉生夢死,所以他有一個非常破碎的家庭,不正常的家庭。這個人他讀到高一的時候就輟學了,就不再讀書了,整天做無業遊民,自暴自棄,反正這種環境你也沒辦法成功。後來他做無業遊民做了四年,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一覺醒過來,突然間醒悟,他說我不能這樣子一天過一天,我再一天過一天我的父母親的生活相貌就是我的未來最明顯的寫照,我必須做一些改變。然後他就立定志向,我一定要在今生當中有所作為。

但是有所作為,他想一想,我也不能去做生意,沒有錢;我也沒有一技之長,也沒辦法找工作。但是他覺得他身體很健康,他可以做一個演員,而且他對於表現、對於演藝的這樣的一個事情很有興趣,他決定要做一個世間上有名的演員,他立定一個志向。那麼他就去好萊塢去應徵演員,但是他天生有一個缺陷,他嘴巴是歪一邊的,那麼歪一邊當然這個相貌就不好看了,所以他去應徵的時候被很多導演都拒絕了。但是他告訴他自己他不能放棄,我既然不能夠做演員,那麼我就應該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他就到好萊塢公司裡面去應徵掃廁所,因為掃廁所你經常能夠接觸一些演藝的人員。那麼他掃廁所,白天掃廁所,他晚上就研究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劇本,寫得好的劇本他都研究,他自己也寫劇本。

他掃廁所就有很多導演上廁所,他看到導演就把他劇本給他看。那麼很多導演看到他的劇本都沒有興趣。有的導演是有興趣,但是他說你把劇本版權賣給我,他說不可以,我這個劇本要給你用是有一個條件,男主角一定要是我。但是這個導演說你嘴巴歪一邊怎麼能夠做主角,不可能。後來他在掃廁所掃了五年的廁所,被拒絕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一個人在生命當中有一千三百七十五次的挫敗,很多人是放棄了。當然他也曾經想過放棄,但是他想說,我的人生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照我的目標去做,我堅持我的目標,我達到我的成功;第二個,我放棄,我放棄的時候,我的生命就跟我父母親一樣,醉生夢死,那與其這樣倒不如去死,行尸走肉嘛!

後來到一千三百七十六次的時候,他遇到一個導演,一個年輕的導演看到他的劇本非常喜歡,跟他說,你把這個劇本賣給我,我給你三萬五仟塊美金。那麼這個時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他可以、他也可以得少為足,放棄他的目標,拿三萬五仟塊過他快樂的日子。但是他跟導演說,做演員是我一生當中最大的目標跟理想,我一塊錢都不要拿你的錢,你只要讓我做這裡面的男主角就可以了。導演開始當然覺得不適合,但是後來被他所感動,就錄用他做男主角,果然,拍第一集以後就轟動整個美國。這個男主角就是席維斯史特龍,那麼他所寫的第一個劇本就是《洛基》。那麼他就是以他的願力實踐一個自己不可能的、別人也不可能的目標,他後來把它實現了。

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的最大的挫敗就是自我設限。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有一些善良的功能,比如說你曾經也佈施、偶爾也會放生,我們每一個內心當中也有邪惡的功能。但是一般人對邪惡的功能,往往是採取一個妥協的態度,一天過一天,那麼善良的功能你也不會刻意地去加強它。

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受戒啊,他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就是過去跟未來是相等的,他不可能有突破的。所以你要不受戒的時候,你看看你的過去,你就知道你未來是怎麼樣,因為你不可能改變。

那麼受了戒就是不同,你就是因為要改變你才受戒。但是你要改變的第一個重點,你必須要發願,在佛前、在三寶面前、在整個三寶的證明之下,你許下你的誓願——過去的就不要再提了,我過去醉生夢死、無量劫流轉,這個就不要再說了,從今天開始,我要做三件事: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而且把這樣的一個目標迴向來生往生淨土,或者成就佛道,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戒體。就是你心中當中開始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已經不是隨風飄蕩,一個人沒有目標就是沒有方向、沒有使命感,沒有使命感就是一天過一天,也可以好,也可以不好,什麼都可以的,這樣的生命你要開始放棄了,你的生命開始重新規劃。

我們以前,造善造惡是做不了主的,因為你沒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你的生命是環境作主,心隨境轉——你遇到了染污的因緣你只好造惡,反正別人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那麼你遇到三寶的境界你就造善。現在不是了,諸位要知道,你受了戒以後,你的生命是你自己要作主,我不管是遇到染污的因緣、我不管是遇到清淨的因緣,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度眾生。

這個就是你受了戒以後你應該做的相貌,就是你要在生命當中有所突破。那麼這個為什麼你有這樣的力量呢?就是你在受戒的時候要發願,就是這個地方——「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所以我們在受戒的時候,你要在持戒之前要先得戒體,你不得戒體你就沒辦法持戒了。那麼得戒體,我們剛剛講過,你一定要緣境發心,開始發願,有這樣子的發願才成就生命的一個新的目標。

好,我們看第二段,乙二、戒體作用。

乙二、戒體作用

那麼當我們受了戒以後,我們心中在整個污泥當中產生一朵蓮華,就叫戒體。那麼我們如何靠什麼樣的修持把這個蓮華的力量擴大呢,把這個光明的力量擴大呢,使令它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看第二段。

《業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這一段我們分成兩小段來說明。先看第一小段,

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

這個「本種」就是你當初在三寶面前所許下的誓願。你受戒的時候成就第一個善良的種子,成就第一個清淨的誓願,這個叫「本種」。然後你要把第一個種子不斷地去憶念,憶念它。「熏習」就是你要不斷地憶念你這個當初所發的願。「故力有常」,這個「常」就是相續,使令這樣的一種願力的功能在心中不斷不斷地加強。那麼怎麼加強呢?「能牽後習,起功用故」——它能夠產生後來的功能,這個「習」就是功能,種子功能。

也就是說,你剛開始在染污的心中產生一道的光明,但是你不能夠這樣子就結束,你要不斷地憶念戒體,把這個光明再牽引後面的光明,把第一個光明轉成第二個更大的光明,第二個光明再轉成第三個光明……那麼這樣子,這個功能慢慢地輾轉增勝,漸漸生起淨化內心、轉染成淨的作用,這是總標。

我們看別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把已經成就的戒體把它擴大呢?這以下說明:

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那麼我們前面說過「由本種熏心」,由第一個種子來熏心產生第二個種子,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以下詳細說明:

就是你受完戒以後,當你遇到這種過失的境界,你以前遇到這個境界你一定會造殺盜淫妄的,這個染污的境界,這個時候你要做三件事:第一個,憶,憶念,你要憶念你的戒體。我不能再做這件事情了,因為我的生命有一個新的目標來引導我,我過去沒有目標那當然就算了,沒有目標的人做什麼都可以的,我現在已經在佛前許下誓願了,我不能放棄我的目標,因為我放棄我的目標我的生命就沒有價值了。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憶念我們當初所許下的誓願,那麼由於憶念的關係產生一個「持」,就產生一種執持不失,你的心就被你抓住了,把你攝持住了,然後由持產生防,產生防非止惡。

所以說「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剛開始你對煩惱產生一分的調伏,產生調伏以後你就加強你的力量,慢慢地「還熏本識」,又成為另一個更強大的戒體。所以,戒體啊,你每用一次,它的力量就大一次。「如是輾轉,能靜妄源」。你不斷地去憶念你的戒體,使令它防非止惡,那麼這個時候戒體的力量慢慢地擴大,你那個染污的力量慢慢地減少,就能夠轉染成淨,那麼就能夠淨化你的內心。我們看這個表解。

淨界法師:五戒修學法要

我們的心跟環境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先憶念戒體。就是你已經是一個受戒的人,我在佛前已經發下一個目標了,這個目標我不能放棄的。那麼我們憶念我們的戒體就產生持守不失,使令我們身口不敢動。我們心中有力量的時候,你的身口就不會動。一個人身口會造業,你的心一定是六神無主!六神無主的時候,你就是沒辦法了,那這個時候你會被煩惱掌控。但是我們心中有憶念戒體的關係啊,我們身口就不會去活動,不會活動就產生防非止惡,那麼一次一次成功以後,就把染污的心轉成清淨的心。

你說我們一個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好,幹嘛要受戒?這個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因為你沒有受戒,你不可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是一個結果,這是一個結果啊。你因為有受戒你才能夠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否則你怎麼抗拒你的煩惱呢?所以,佛陀制戒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你從煩惱的力量裡面解脫出來,他是幫助你。佛陀有大的善巧,幫助你。

當然,這個戒體我們說過,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領納戒體;第二個,憶念戒體。我們知道,能憶能持能防的關鍵在憶念戒體,我們如何把這個戒體的力量擴大,你受了戒要做這件事情。

這個憶念啊,我們做一個說明什麼叫憶念?我們過去沒有好好地利用這個憶念的這個作用,就使令我們喪失很多的機會。這個憶念,在心理學上說叫做心靈的聯想,它有正面的聯想也有負面的聯想。比如說有一個巧克力,如果你看到巧克力,你是如何憶念這個東西,你是如何聯想這個東西的?如果你認為巧克這個東西會讓我發胖,會增加我的血糖,你對這個巧克力產生負面的聯想,那麼我跟你保證,你一生當中你會去碰巧克力的機會很少,你對巧克力的造的業一定很少,你跟巧克力的因緣就會脫離了。如果你對巧克力產生正面的聯想:誒,巧克力對我產生能量,我吃巧克力會有一種幸福的感受,你對巧克力安立一個正面的聯想,那我看你跟巧克力一生當中接觸的機會非常得多。

你看所有事情都是這樣,你的心中的憶念影響你的行為。

比如說你說婚姻,男女的婚姻關係,你對婚姻是怎麼憶念?你說我想到婚姻的時候我就害怕,婚姻就是束縛、就是痛苦,那我保證你今生不太可能結婚,就算結婚的話你婚姻也不會維持太久,就算維持也是名存實亡。那如果你想到婚姻的時候你想到好的聯想:誒,婚姻給我幸福快樂!那麼你產生這樣的聯想,你對婚姻生活你就會過得很快樂,你的婚姻的因緣也會維持得長久,所以這個心靈的聯想是非常的重要。

現在問題就是說,當你心中許下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到底在你心中會產生多大的力量,你要用憶念的方式讓它擴大。反正有些人他受了戒以後他也無所謂的,他也不去能憶能持能防,他也不去憶念他的目標,這個時候你的目標在你生命當中就變成沒有價值了。

你必須把你生命當中最喜歡的東西跟你這個目標聯想在一起。

比如說你身體不好,你渴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今生已經是為病魔所折磨,今生算了,我希望我以後的生命永遠離開病痛。你這個目標要跟你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聯想在一起——因為你會斷惡修善度眾生,所以你一定會健康。有些人一生當中過著卑賤的生活被別人看不起,我希望渴望得到尊貴的生活,你要把尊貴跟你心中的目標聯想在一起,當然在佛法的修習它更重要是究竟的安樂,比如說你希望能夠遠離三界的生老病死的折磨,你希望到極樂世界過清淨的生活,親近阿彌陀佛、有一個美好的正報、具足神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你必須把往生極樂世界跟你的戒體聯想在一起,這個時候你的戒體才會有力量。

我引用這個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對戒體的功能,講一段小故事給大家做一個鼓勵。

龍樹菩薩說有一個貧窮人,這個貧窮人當然他從小就很貧窮,後來他發覺他這樣貧窮下去不是辦法,他立定志向要遠離貧窮得到富足。那麼他就跟善知識請示如何離開貧窮的方法,善知識說有一個功德天他很靈感,任何人向他祈禱他有求必應,你應該去向他祈禱。後來這個人在工作之餘每天就向這個功德天禮拜、祈禱、讚歎。他對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有一天功德天就被他感動了,就在晚上的時候出現。

功德天說你拜了我十二年,你這個真誠感動了我,你到底有什麼祈求?這個貧窮人說,我一出生的時候就非常貧窮,我希望能夠得到富足。這個功德天就給他一個瓶子,叫德瓶。功德天說,你只要向這德瓶祈求什麼東西,它就會滿你的願。

這個貧窮人就對瓶子祈求,我先要有一個美麗的房子,果然房子出現了。但房子裡面要有一些傢具、裝潢、寶物,他就祈求,祈求以後,所有的設備都齊全。我出門的時候要有一個車子,一個莊嚴的車子出現。後來因為這個德瓶的關係,他變成非常地富有。當然,一個人有錢他就要向他過去的朋友炫耀一下,就把他過去那些貧窮時候的朋友都請到家裡面慶祝一番。那麼這些貧窮的朋友看到,就說哎唷,你以前跟我們一樣都是很貧窮,今天吃飽了明天的飯菜在哪裡都不知道,你怎麼這麼富足呢?這個貧窮人說我因為向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那麼他送給我一個德瓶,所以這個德瓶能夠讓我所求如願。他的朋友說,你可不可以現場表現一下給我們看?好,沒問題。那麼他就向德瓶祈求的時候,說我希望出現一個漂亮的寶珠,果然就在大眾當中,這個寶珠就在桌子上面出現。這個時候那些貧窮人的朋友就非常讚歎就鼓掌,那麼這個主人這個時候就得意忘形,就在那個地方又跳又唱,就不小心把德瓶摔到地上就打破了。打破以後,從德瓶裡面變現出來的東西,就全部消失掉,他又恢復貧窮。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這個故事,說這個德瓶就是諸位的戒體。就是說,本來這個目標你如果好好地去實踐奉行,你生命當中真的能夠所求如願,你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是不幸的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受了戒以後,經常不去憶念戒體,不把這個戒體當一回事,還是隨順妄想而轉。所以他這個戒體的力量慢慢地薄弱,到最後消失掉。

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看傳戒,我自己就注意一件事,現在我們台灣的傳戒有一個很明顯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地方的戒子三百個,有將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重受的,重受諸位知道吧?就是受第二次的。他為什麼會重受?就是他的戒體的力量他沒有把握,問題就是說,今天不是淨律寺這樣子,所有的寺廟我探聽的結果,很多都是重受,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是很多人他受戒以後回去,他不憶念戒體,失掉以後明年有地方再受一次,受一次他不珍惜又失掉。那麼你不斷地發願,然後你又忘失你的本願,時間久了以後你會產生一個麻痹性,這樣子比一個完全沒有受戒的人更可怕,因為你已經產生一種修行的疲憊。

我們受戒是很珍貴的,但是更重要的,你回去以後你要不斷的的憶念你的戒體。怎麼憶念呢?我剛剛說過,你要產生一個正面的聯想,它就像德瓶一樣讓你所求如願。如果你今天不經常憶念戒體,你就什麼都沒有了。讓這個戒體在你生命當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你遇到染污的因緣,你很想造業的時候,你踩煞車告訴你自己,等一等,我這樣子做就把我的戒體破壞了。那麼這個時候我以前因為戒體產生的這種快樂的果報就會消失掉。

所以一個人他為什麼能夠抗拒自己的慾望?其實抗拒慾望是很難的。就是你要把這個戒體的效果、它的重要性在你的心中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然後這個力量在生命當中開始在主導你,而不是慾望在主導你,是由戒體來主導你。這樣子,其實你受戒受一次就夠了,後面就是你如何讓它擴大。如果你今天不做憶念戒體的作用,你每一次都受,回去還是打破,那你要受到什麼時候呢?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第一件事情,成就戒體;第二個,憶念戒體,這兩個同等重要。

這個就是我們講到你在奉持戒法之前你要做的兩件事情:第一個,緣境發心、成就戒體;第二個,你要對這個戒體、心中的目標產生很多很多正面的聯想,它讓你今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它讓你臨命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它是你生命當中的寶瓶,那麼憶念戒體把戒體的力量擴大。

這個是我們在受戒之前在持戒之前要做的兩件事情。

好我們看講義,甲二、奉持戒相。

甲二、奉持戒相

前面我們講,我們這個受了戒體心中有一個願望,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你在實踐的時候,在五戒來說,是有五個項目:第一個、不殺生;第二個、不偷盜;第三個、不邪淫;第四個、不妄語;第五個、不飲酒。

就是說同樣是一個德瓶,這個德瓶有的是比較小、有的比較大,像菩薩戒的德瓶就比較大,它的戒相比較大,所以它的功德會比較大。當然我們先把五戒的德瓶先守好,你才能夠轉成菩薩戒的德瓶,所以這個受戒是有次第的。所以,在五戒來說它的實踐,依止這個目標所產生的一個實際的身口的實踐,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