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我們研究唯識學,基本上祖師是把它分成兩塊:一個是唯識相,一個是唯識性。就是心識它的一個活動的相狀跟心識的本體。那麼當我們在看唯識的一個活動的狀態的時候,我們的結論就是說:萬法唯識。那麼從唯識相呢?它強調一個概念,就是當我們的生命出現的時候,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的,沒有真實的外境可得。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人生當中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叫自變,第二個叫自緣,人生只做兩件事。自變就是阿賴耶識把我們過去的善惡的業力,在我們的心中變現出來,所以我們只能夠受用我們心中的影像,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楞嚴經》上說,我們只能夠活在我們自己的小水泡,我們每一個人都走不出心中的水泡,這個水泡就是業力,我們只能夠在自己的業力的影像裡面活動,你超越不了你的業力。因為阿賴耶識它會變現影像來束縛我們,那麼在變現過程當中呢,第六意識再去攀緣、再去造業。

那麼這樣講呢,人生就是兩種力量的交互作用了,從變現的角度當然第八識是主角,從攀緣的角度第六意識是主角。所以我們人生就構成了業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看是業力強還是你的心力強?你如果是業力強,那麼你就是心隨境轉,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如果你心力強,那麼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定勝天!

那麼在這個業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當中,如果把這個概念套到淨土宗來說,我們也是兩種力量:一個是第八識的生死業力,一個是第六意識的往生的願力,願力跟業力的交互作用。我想我們淨土宗的人,當你要追求來生到淨土去,就是你的心跟淨土的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圍牆,就是你要跨過生死的業力,帶業往生,你怎麼把你無始劫的業帶到淨土去,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有些人的業是帶不過去的,有些人的業是可以帶過去的,所以超越你生死的業力就變成是第六意識的一個主要的工作了。

所以在唯識學當中它告訴我們說,人生的無奈來自於第八識的業力的釋放,這一塊是你無奈的,你必須要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過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消失掉的,全部被第八識記錄下來。所以人生的問題,如果說我們今生才有生命,那這個生命很好解決啊,你才活了幾十年而已嘛!是吧?關鍵是我們要托著過去來開創未來,你必須要繼承過去,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過去的無始的業力把它好好的調伏,你才能夠帶業往生。那麼當然我們的優勢來自於你得到人身,你遇到佛法,你第六意識有很強大的思考能力,有很強大的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

所以一個成功的人他一定要擅用第六意識的思考。從唯識的角度,一個人不喜歡思考,你就很難進步了,因為你要改變業力,唯一的就靠第六意識的思考,如理思惟。你什麼都不想,你就是保持原狀了,你就活在生命的等流性當中。但是第六意識的思考,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它也有障礙,因為第六意識有時候如理思惟,有時候不如理思惟,所以它有時候思考錯誤以後呢,它又創造很多的障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初學者,老是在修行當中進進退退,因為第六意識是我們唯一的依靠,而身為第六意識,它又如此的生滅變化、虛偽無主,因為第六意識的所有的種子,都是第八識提供給它的。

所以在研究唯識以後我們發覺到第六意識的無奈,因為第六意識雖然有善根,但是它也有很多妄想。所以偉大的佛陀在講唯識以後,他講出了一個真如的概念,這個對學唯識的人是一個非常大的加持力。當你用第六意識來調伏第八識業力的時候,你覺得無奈的時候,你必須把第六意識找到家,因為第六意識以第八識為家是不好的。

所以在《楞嚴經》裡面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新的概念叫正念真如,我們必須把第六意識跟真如做一個連結: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也就是說當你面對無始業力的時候,你第六意識要先想一件事情:你本來沒有業力的,這件事情對你非常重要,生死的業力如此的強大,因為它無始劫熏習而來,我們修行的時間很短暫,我們的優勢在哪裡?因為你的優勢是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它是隨順真如本性的,它是真實的功德。雖然無始業力如此的勢力強,如此的龐大,但它完全是虛妄的,因為你當初是,就像佛陀說的就像祖師說的,你用攀緣的虛妄心去攀緣一個虛妄的境,然後造作一個虛妄的因緣出來,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諸位,我們今天修行是稱合本性的,我們以前的放逸是不稱合本性的。

有一個獵人,他在森林當中抓到一隻老鷹,他把這老鷹養在家裡面跟他的雞養在一起。那麼這個老鷹它從小就耳濡目染,因為它這個老鷹也有第六意識,它也受熏,所以它的熏習就是它跟雞弄在一起,它覺得它就是一隻雞,它只是比較強壯而已,所以慢慢的失掉了老鷹的本性。所以當主人要訓練這隻老鷹的時候,它老是飛不起來。它說我就是一隻雞,我怎麼能夠飛呢?雞頂多能夠在地上跑,是吧?所以這個獵人就很失望了,就跑到高山上,就把它放掉,讓它自由落地。但是本性是不能失掉的,身為一隻老鷹它遇到挫折,將面臨死亡的時候,它的本性啟動了,它展開它的翅膀,從即將墜地的那一剎那飛上了高空。雖然幾年來它都跟雞在一起,但是我們要強調一個概念,本性就是本性。

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告訴我們自己,雖然我們以前一念不覺而流浪在虛妄的生死,但是你要不斷的告訴你自己,這個是不正常的,身為一念心性,我們這是錯誤的操作。

心性的設計它本來的意思是要我們成就波羅蜜的,成佛才是正常的。

所以你必須把第六意識跟你的真如做一個密切的結合,你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這個叫做大乘的善根,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唯識學,假設不跟性宗結合,這個唯識學就很難修了,因為第六意識本來就是生滅的,它本來就靠不住,它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但是性宗沒有唯識學的如理思惟,性宗也很難找到下手處,因為你沒有靠第六意識強大的思惟能力,你老是正念真如,你不能做出因緣的改變。

所以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必須跟真如本性的不生滅性做一個結合,那這樣子就圓滿:

理觀安住、依止真如,事修思惟靠第六意識。

這樣子你站在真實的角度,來面對對方的虛妄,不管它勢力多大,你永遠不要忘掉它是虛妄的,一百顆石頭跟一千顆石頭的數量是不一樣的,但是本質都是石頭,雖然你只是一兩黃金,但是它是黃金,它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在修行的當中雖然我們面對了一個廣大的阿賴耶識的業力,但是你不要怕,它們是虛妄的,只要你堅持真實的,虛妄就會慢慢的消失掉。

我們在緣起當中是有兩種力量:一種是虛妄的生死業力,一個是真實的往生的願力,那麼我們就構成了一個染淨的緣起,所以從這個緣起的角度呢,我們今天來做一個研討,那麼有關生死業力這一塊呢,我們有四題,同學們提出了四題,包括現場的同學,包括網路班的同學,有關這個理觀的智慧產生的往生的願力這一塊呢我們有五題,所以我們今天的討論有兩個重點:一個生死業力,一個淨土宗往生的願力,那麼這兩個之間的一個關係,我們以這兩個主軸來做一個研討,我們先看生死的業力有四題,先看第一題。那麼我們每一道題目呢,我們預定有七分鐘到八分鐘的時間,我先做簡單的解釋,諸位可以再提問題,再做深入的討論。

這個問題是說:阿賴耶識的種子的不失跟它的剎那生滅的關係?

業力的種子,它有兩個相貌:它生滅,但是它又相續。其實它的相續,是受到第八識的影響,因為第八識,它有一個很強大的功能叫受熏持種。我們知道造業是第六意識造的,但第六意識在造業的時候,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所以它熏習的種子,也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它在熏習的過程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熏成種子以後,它變成第八識的一分子了,第八識是恆常相續,恆轉如暴流。

我再講一次,造業是誰造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生滅的,對不對?它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睡覺就不活動了。那麼第六意識心猿意馬,要遇到染污的因緣,它就造業;遇到清淨三寶的境界,它就開始修行。那麼假設它在造業的時候,它是緣一個所緣境在造,那麼造完以後,第六意識可能忘掉了,它又做其它事了。所以它在造業的時候,第八識同時在受熏,這個時候是怎麼樣呢?是生滅的!就是第八識在醞釀這個種子的時候,是生滅的,但是在受熏的過程,當它受熏完變成種子的時候,它變成第八識的一分子了,第八識是相續的,所以它也變成相續了。所以它變成也剎那生滅,但它又恆常相續,這個就是我們的業種子。

所以業力這一塊,當然這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業力它為什麼會得果報呢?雖然相續,諸位我們知道,業力它本來是一個分散的嘛,你看你昨天造的業跟今天的業,不一定有關係吧?你前生造的業,跟今生的業也沒有關係吧?所以業力它本來是沒有一個整合性的東西,它是這一塊,那一塊,那麼是誰把它做一個整合而產生輪迴的力量呢?是誰?對了,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這個自我概念是最糟糕的,其實業力本身它是一個分散的力量,因為第七意識把它成功的整合,這最糟糕了,因為第七意識跟第八識在一起的時候,它捏造一個自我的概念,使令這個生死的業力,變成有得果報的力量了,本來它是一個分散的一種能量。所以生死的問題,你不能消除業力,因為業力太多了,你只要把它整合的力量——第七意識把它調伏了,你就可以帶業往生了。因為沒有第七意識的的帶動,業力是不能得果報的。

你說阿羅漢,諸位,阿羅漢為什麼無生?他為什麼死了以後不來三界了?他難道業盡情空了嗎?阿羅漢真的他的業力完全沒有了嗎?不對。他的業力跟我們完全一樣,什麼也沒少。你看佛在世的時候,很多造惡的凡夫,遇到佛陀,三兩天證得阿羅漢果,他三天之內就把所有業懺乾淨了嗎?不可能嘛!那他為什麼無生呢?因為他業力那個整合的自我概念被破壞了,問題在這裡。

所以第八識的業種子它有兩個功能:一個等流性,一個異熟性。它為什麼能夠等流相續呢?因為第八識的關係,第八識讓我們這種生滅的種子變成相續,所以等流性是第八識造成的,但是異熟性,它第二種功能異熟性,它為什麼能夠得果報呢?是第七意識造成的。諸位,等流性不可怕,異熟性才是個問題。所以業種子,它從一個非常片段的生滅的力量,變成一種相續的力量,變成一個得果報的力量,是經過第八跟第七意識兩個功能的作用,而變成了生死輪迴的力量。那麼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有關我們的種子,為什麼一個生滅片段的種子,變成能夠這麼有主導力量呢?它因為有第八意識的異熟,跟第七意識的思量,就使令這個生死輪迴的輪子,就不斷的轉動。

[學員問]:師父慈悲!前面說過,種子起現行,然後現行又熏種子。那前面種子起現行這一塊我們沒辦法改變,現行在熏新的種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就是用第六意識,就是修無分別智嗎?

[師父答]:對對對!

[學員問]:那我先問一下,就是用無分別智來造的業,是不是就是無記業啊?

[師父答]:不是無記業。種子起現行歸第八意識管,對不對?第八識它是沒辦法控制的,對不對?但是現行熏種子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所有八識裡面它最自由的,它有完全獨立自由的意志,對不對?那麼第六意識修無分別智,它不是無記業。無分別智是一種智慧,跟你什麼都不想不一樣的,什麼都不想叫做愚癡。它是透過思惟以後把妄想停下來,這一塊我們後面再說明。無分別智是先觀後止,它是先觀了以後再把妄想停下來,它對妄想是有調伏力的。你什麼都不想呢你是如石壓草,你是轉移目標,你本來想這個你把它轉到其它去了,所以你對它沒有調伏力,你只是逃避而已。你是把它轉移一個所緣境,你本來想這,你後來想其它地方去了。很多念佛人都是這樣子的,你打妄想的時候就轉念念佛,對不對?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你對妄想沒有對治力,知道嗎?你只是轉移目標。那麼到時候你是兩種力量,打妄想的力量還是在,因為你沒有破壞它的力量,但你念佛的力量也有,這個時候攀緣的力量跟往生的力量,兩個同時存在。

[學員問]:那師父,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把那個重大的罪業沉澱下來,就是用智慧去把它……

[師父答]:因為你的罪業必須要有執著來帶動。我剛剛講過,業力為什麼會得果報?它從業種子要轉成一個果報體,它要有一個自我的概念嘛!你不可能去面對業力嘛!是吧?你時間太短,業力太多了,你要抓重點,重點在於你不要讓它得果報就好了。帶業往生就是說,你不要讓業力變成一種招召感的,不能把它變成一種異熟的力量,你不能讓它有一種異熟的力量。你的田地有很多種子,你只要讓它枯萎就好,你不一定要把種子鏟掉。你讓種子不要變成開花結果就好,這是帶業往生嘛,它只要沒有能生的功能就好了嘛,你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金剛道後異熟空,只有佛陀,你只要讓業力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就可以了。甚至於讓它降到最低,那麼這個時候,你的自我意識就關鍵了,你的我愛執。

[學員問]:剛才師父提到念佛會打妄想,我想請教師父一下,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是順著這個佛號繼續跟妄想溝通呢,還是說馬上跟妄想說你馬上停止,我就不再打妄想了,是哪一個方式比較合適?

[師父答]:對,這問題是挺好的,請坐,我懂你的意思。這個一般我們打佛七的時候,遇到這個問題了,是吧?就是你念佛的時候,但是念沒幾句它打妄想了,打妄想的時候你又念佛又打妄想,這佛號跟妄想摻雜在一起,那到底我們是應該先把佛號停下來,對治妄想,還是繼續念佛?如果這個妄想是很堅固,它是你一個很重的煩惱習氣,你揮之不去,那麼這個時候,你靠佛號的止就不夠了,你必須用觀照力了。如果這個妄想是很薄弱的表層妄想,你就可以專注的繼續念你的佛號,不用理會它。

所以《楞嚴經》把妄想分成兩塊:一個表層妄想,一個叫堅固妄想。表層妄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本身不是一種執著,因為你日常生活當中面對很多的人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嘛,對不對?那麼你念佛的時候,它有一種習慣性的妄想,但這種妄想不需要對治了,因為它沒有什麼太大的力量,你佛號一提起來它就消失了。

但是你慢慢念佛到第四天第五天的時候,你發覺你一路念佛,有一個東西就根本跟你在對峙的,那個你就要小心了,那是無始劫的堅固妄想,每一個人都有。有的人可能這個妄想跟財色名食睡有關係,就有各式各樣妄想,每一個人過去生的因緣不同。那麼這個時候堅固妄想現前的時候,就考驗你的智慧的時候,你用佛號壓它你就沒辦法了,所以為什麼念佛有時候它是完全靠皈依就好了,有時要在信心當中又要多一點智慧觀照,因為你把表層妄想調伏了以後,《楞嚴經》裡面描繪的那種堅固妄想就會現前,五陰魔境——色受想行識那非常厲害的,你沒有觀照力,你用佛號跟它抗拒,不行的。因為它無始劫來,你就打這個妄想,生生世世,而你念佛的時間才多久呀,是吧?但是我們的優勢在哪裡,諸位知道嗎?

因為它沒有根,它是虛妄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如果你不善利用這個優勢,你就完了。一個人修行,你不能硬幹,你不是它的對手,我保證你不是它的對手,你用你一天念佛四個小時去跟你無始劫的習氣對抗,你看看你後果怎麼樣?你這是一個小孩子在跟大人打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優勢,妄想只有一個缺點,達妄本空,因為它沒有根,你只要把它的根一照了,它就沒有了,它就完了,覓之了不可得。所以你沒有用智慧,你這個妄想這一關你就過不去了,你頂多就可以修到調伏表層妄想,你的功夫就這麼回事。但是生死臨終的時候,堅固妄想會現前的,現在很多人連表層妄想都沒有調伏,現在很多人念佛是結緣式的念佛,結緣,還沒有到了生死這個標準。

[學員問]:師父,續接剛才這位師兄問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佛號相續的過程裡面,可能會有表層的妄想,就是把佛號切斷,切成片段片段,那同理可證,臨終的時候可能也會念佛念一念,可能中間又有一些表層妄想摻進來,那這個時候,這個力量會不會足以讓我們就沒辦法往生?

[師父答]:不是,你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信願本來就是種觀慧,那麼你願力就是一種智慧,信仰也是一種智慧,對不對?它持名當然是一個止,就是無分別住,但是你要培養堅固的信願,這個是一種觀慧所攝。它專注力跟觀照力,其實每一個佛號都必須有專注力也有觀照力,兩個都要有,你要調伏,要引導佛號,對不對?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修行人剛開始只管念佛就好了,因為你問題不大,你都是表層,但是當表層妄想調伏以後,你開始面對你的無始妄想的時候,我跟你保證,你這個佛號絕對不夠用。如果你念佛念到第四天,你就知道怕了,那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那個勢力很猛,這時候你只有用智慧面對了,你用佛號壓它試試看,所以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後發瘋,就是這樣,你不能跟它硬對治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就是說,你要找它的根,從根本上去,你不能在作用上跟它對治,它那種虛妄的力量很大,你必須從它的根覓之了不可得,這個我們無分別智會說到。

佛陀對治妄想是非常有方法的,他是用方法的,一棵樹充滿了毒的水果,最好的方法是把這棵樹從根切斷,是吧?所以你念佛,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諸位,為什麼不能一路念佛呢?因為你的心中,你流轉太久了,你心中有很多的執著,如果你是一張白紙,開始念佛,如果你今生才有生命,你什麼觀都不要修。我們之所以要修觀,就是說我們無始劫來在流轉當中,我們隨順於妄想,隨順於娑婆世界的力量太大了,你現在要順從本願,你要先把順從娑婆世界這一條線消掉。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只有欣求極樂,要多一個厭離娑婆,這個就是一種抉擇嘛!你放棄了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這就是一種觀慧吧。

佛教所有的修行一定有止,一定有觀的。外道是只有修止,不修觀的。一定要有般若波羅蜜,只是說它每一個法門的觀慧,它的內容不太一樣,它的重點不太一樣,但是一定要有智慧,沒有例外。大乘佛法的八宗,沒有一個法門是不需要智慧的,沒有。當然淨土宗的觀慧跟一般聖道門的觀慧,它的重點不太一樣。我們重在調伏、引導,我們不重在斷,你只要調伏就可以了,它一方面調伏,一方面修皈依,對彌陀的皈依,兩個雙管齊下。

我們看第二道題:

業決定跟宿命論有什麼差別?

我們在佛法講唯識的業種子,它是講性決定,它沒講業決定嘛!它說性質決定,對不對?宿命論是認為說,你造了業以後,這個業就固定了,它的能量就固定了,你懺悔什麼都沒有用了。所以在小乘的部派裡面,有一種部派,一切有部,它認為業是不能懺悔的,你造了業,你犯了根本,你這輩子就完了。你只要犯了根本重戒,你什麼功德都沒有機會,往生也不可能往生了。大乘佛法不同意這個看法,大乘佛法認為所有的業都可以懺悔,即便你造了五逆十惡都可以懺悔,因為業是不決定的,佛法是認為業只有性質是決定的,當它是一個罪業,你不可能把它懺悔成善業,不可能,你只能夠讓它沉澱下來。它說你性質決定,但是它沒有說力量決定,所以佛法尤其大乘佛法不同意宿命論,它認為業力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業力是固定的,那你就不能帶業往生了?那就必須消業往生了,那就問題嚴重了。

[學員問]:師父,就是說跟宿命論的差別,我想是在我們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可以改變一些事情,不是完全由業力決定的,但是這個第六意識,我覺得我們也做不了主啊!因為今天晚上來聽課還是跟朋友去吃大餐,這個也是由我們過去等流習氣來決定的,就是說這個東西,我們的第六意識能在多大程度上做主?

[師父答]:第六意識你不能說你做不了主,你這樣子講就不對了,你要做主啊!你現在唯一能夠做主的,就是第六意識,是吧?你前五識也做不了主,對不對?第七第八也是,第六意識也做不了主,那你就完了,是吧?你要告訴你第六意識可以做主的,你就是要做主,你第六意識是你要決定的,你要做主,你要它第六意識聽你的。所以說為什麼要發願,就是讓第六意識聽你的。

[學員問]:就是有的人你跟他講佛法,他怎麼也聽不進去,那這也是他過去的習氣太重?

[師父答]:他沒有善根,那就沒辦法。佛法這個東西,它需要因緣啊,它不怕你煩惱重,它也不怕你業障深,但你要沒有善根,真的是很糟糕。因為你善根不夠,誰拿你都沒辦法,因為那個是一種自覺,你自己不覺悟,那誰拿你有辦法呢?連佛陀在旁邊也沒有用啊!

[學員問]:那這個是業果決定的,還是因為善根。

[師父答]:對,業果決定的。其實這個地方要注意呀,業力之所以可以懺悔,不完全是因為第六意識的修觀,是業本身就可以改變。因為我們講過業力兩個相貌:一個剎那滅,一個相續,它那個剎那滅給你一個很大的信心,它生滅的,生滅就表示它會變化,是吧?如果這個種子種下去,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永遠這樣子的,它是固定的,那就糟了,那真的是定業了。它進去以後剎那滅,滅了以後又生,又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所以它是生滅變化的,所以它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因為第六意識硬讓它改變,而是它的本質就是可以改變。種子六義,第一個是什麼?種子的意義就剎那滅嘛!

[學員問]:我們第六意識做主的時候,也是受這個過去等流習氣的一個……

[師父答]:所以你第六意識不能跟第八識結合,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所以我剛剛講過,你要用第六意識去觀照真如,你要站在清淨的角度來對治第八識。如果你不憶念真如你就完了,你就很難修行了,因為你第六意識已經是內憂外患了,對不對?外有感受刺激你,裡面又有一個自我意識的恆審思量的第七意識在干擾你,然後你的能量你的種子又靠第八識的支持,完了。所以你第六意識一定要找到家,一定要跟真如相應。

唯識學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真如相應,你就很難修行了,那是內憂外患,那第六意識到最後很容易放棄了。所以你研究唯識以後一定要依著《楞嚴經》就是這樣大開圓解,把第八識撥開來找到你的本來面目,然後讓第六意識跟本來面目結合,直接跟真如結合,不要透過第八識,這是你唯一的希望,你必須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如果你沒有跟真如相應,你站在本來就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你就很難修行了,嚴格來說你這一輩子很難有成就了,如果你不跟真如相應的話,因為你不可能在短時間處理那麼多問題的,不可能,幾乎不可能!所以你如果不正念真如,對你是非常吃虧的事情。

當然你第六意識是非常好用,因為真如沒有思考能力,所以真如稱性起修,真如跟第六意識結合是最佳的組合,靠著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靠著真如的不生滅給它做後盾,依體起用,用還照體,產生一個好的循環,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你必須把唯識的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跟《楞嚴經》的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結合在一起,這個叫性相圓融,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我們再看下一個,第三題:

阿彌陀佛,請問懺悔業障的主要宗旨,是透過拜懺等方式對業力進行直接的對治,還是透過改變思想,使業力暫時的沉澱下來?

其實這兩個都有。我們懺悔業障,從事相上我們的後悔,會讓你當體的這個業,你所懺悔這個業的勢力薄弱,因為它斷相續心,我們知道業力它最需要的是一種相續,因為它本身是生滅的,它必須要靠你不斷的造作給它能量。業力要產生一種強大的勢力,它必須要你數數現行,所以你一懺悔,你一後悔就斷相續心了,你就不再給它能量了,那麼這個時候它的勢力會薄弱,這是第一個,從業力的角度,你不斷的向佛菩薩發露,發願寧舍身命絕不再犯,那麼你這個當體的業,它的確會慢慢的枯萎下去,這第一點。但是更重要是養成一種慚愧懺悔的心態,這個更重要,讓你以後面對所有的業,都能夠產生調伏的力量,這個是我們更重要的。

如果你今天只是懺悔,你沒有養成一種思考,一種道理的理解,那這個叫做善念。但是你在懺悔當中,你悟到一個道理:喔,原來造罪業我們是要付出代價的,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你造業的時間太短,你得的果報太久,就是划不來,那麼你在懺悔當中你能夠跟佛法的道理結合產生一種勝解力,產生一種內心的觀照,這就是善根。

所有的事修能夠提升到一種智慧的觀照,你對人生很多道理的體悟,然後對後面的因緣會產生抗拒的力量,對過失會產生抗拒的力量,這個就是善根。如果你都不學教理,你一輩子只能夠活在善念,很多事情你要慢慢的一個一個去做。你變成善根以後,你會有一個好處:一即一切,你犯了一件錯事,其它的錯,你就不容易犯了,因為你在懺悔當中產生了觀照力、反省力、調伏力,你從道理的理解開始對其它的因緣,產生免疫功能,那就是善根,當然如果你不學教理,你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你每一件事做了都去懺悔,那你這個業也很難懺乾淨。

所以懺悔有兩層意思,第一個:罪從心起將心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這個時候是針對業力來懺悔;第二個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產生觀照力,你本來就清淨,既然你本來清淨,你沒有必要去造業,本來無一物,你何必去惹這個塵埃呢?你從懺悔當中養成一種內觀的力量,那就不一樣了,那你終身免疫,那就是善根了。那麼這個對臨終、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觀照。懺悔的心遠比懺悔的行為更重要,當然兩個都要了,事修理觀嘛!要有懺悔的觀照力,又有實際的懺悔的行為、儀軌,這兩個都很重要,但是理觀更重要,因為它會產生後續的力量。

[學員問]:請問師父,師父說懺悔業障要拜八十八佛,不過我們如果每天以拜佛的方式,有沒有起到這個懺悔的同等的作用?謝謝。

[師父答]:大乘的懺悔,它是必須三個條件:懺悔、皈依,因為你懺悔的過程,一定要仰仗佛菩薩的加持,發願,發願是針對未來,我發願未來我寧舍身命絕不再犯。如果你拜阿彌陀佛或者拜觀世音菩薩,你能夠達到這三個效果也可以。因為大乘的懺法,比方八十八佛,它是有一個儀軌,有一個文字,它會引導你,產生懺悔,產生皈依,產生髮願,對不對?那你就很輕鬆,你只要照著文,你就把這個儀軌走一遍,它自然生起三種善根,就是說它這個就幫你設計好了,是吧?當然如果說你八十八佛拜了一段時間,這三種善根我很熟悉了,我在拜的時候,我一句佛號拜下去,具足懺悔、皈依、發願,你一句佛號就夠了,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就可以了,因為它的儀軌,就是讓你達到這個效果。

如果你拜阿彌陀佛的時候,除了皈依阿彌陀佛的功德,仰仗彌陀的光明攝受,無量光無量壽的攝受,你還有懺悔的心,還有發願的心,你一句佛號就可以了,對你來說就可以了。如果你還不怎麼熟悉,你最好把八十八佛拜幾部,真的感覺不太一樣。我們的心態的確需要文字的引導,真的,初學者,你很難說具足很多的善根,那個祖師是大智慧,他就是把這個很多東西、營養成分都把它放在一起,你照這個八十八佛拜一次,你就三種營養都具足了。這是祖師善知識的方便力,因為你這三種善根到臨終的時候很好用,所有的業障現前,經不起你懺悔、皈依、發願。

業障要生起,它是要有一個生存的條件,就是你的心態要無慚無愧,它最喜歡這種環境了。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無慚無愧你就糟了,你一定糟了,你業力這一塊就跑不掉了。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如果業障現前,你只要生起慚愧、皈依、發願的心,業障自然就消失掉了,因為它沒有生存環境了。所以這個懺悔法門,在大乘裡面很重要,淨土宗也很重要,你要把這種懺悔的心,要把它具足起來。因為你不知道你臨終的時候會不會業障現前,你不知道,而且很可能會業障現前,很可能,你最好能夠產生一種反制的力量。

[學員問]:師父慈悲!末學想請問,就是業力的釋放是不是有一個時間性?就是說譬如我很想去買一個東西,可是我就控制我自己不要去買,那過了兩天或者三天之後,可能我那個念頭就自然會消失,用這種方法來就是減低業障?

[師父答]:這個不是業力,這第六意識,你現在講的是第六意識,不是業力。你買不買是你的事,業力是結果,對不對?這個包包讓你看到,這個是業力,對不對?它現前就是你跟它有共業,你才看得到這個你喜歡的包包嘛!但是買不買這個是你可以決定的,但是看得到看不到,這個你沒辦法決定。你現在是這樣,受用果報的時候我們不能決定,自變這塊我們不能決定,但是在果報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來面對這個果報,這個你可以決定的。

[學員問]:所以我的問題就是說,控制自己的念頭不要去貪染它。

[師父答]:對,你現在也只能控制第六意識,因為你不能控制業力,業力什麼時候釋放,誰知道呢?

[學員問]:那這個算不算就是懺悔,不要去造業。

[師父答]:這個不能講懺悔。懺悔是你做錯了事才懺悔,你這個事前的防範,就是屬於觀照了。懺悔是你已經做錯了,再來對於這個錯的業力做一個調伏,當然你還沒有做錯,事前的防範,那這個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學員問]:師父,末學有一個問題,如果說我們起念頭的時候,我們在初能變、二能變、三能變之前,我們就起觀照的話,那這樣還會形成種子嗎?我指罪業。

[師父答]:就是說我們會起一個惡念,它一定有種子對不對?但是你觀照的時候,你不隨它轉,就是斷它的相續。斷它的相續的時候,種子要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變成增長業,要變成得果報,它一定要相續,你一定要隨順它,當你抗拒它的時候,它的能量得不到你相續的時候,它就慢慢慢慢的降低了。所以你一旦不相續,你只要斷它的相續,這個業種子就慢慢的沉澱下去了,有跟沒有差不多了。所以你現在只要做斷相續,所以為什麼叫破和合識、斷相續心?和合識是第八識,第八識你看它好像很強大,不得了,攝持無量無邊的種子,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不要怕它,你第六意識不隨順它的時候,它就沒有力量了。因為它要你第六意識的不斷的隨順它,它才會支持它走下去的。

所以你只要第六意識斷相續心,第八識的和合識就破了。第八識它的種子,需要你第六意識的貪愛的愛取去滋潤它。所以你第六意識只要是不隨它轉,它那個業種子得不到滋潤,它的力量就薄弱了,就在這裡。所以它的理論為什麼叫帶業往生?你必須調整心態,順從本願就是說,你必須要從順從娑婆世界的因緣改成順從極樂世界的因緣,這種就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了。你必須面臨選擇,你現在就必須面臨選擇,到底你要跟娑婆世界繼續攀緣下去,還是你要到極樂世界去?你一定要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目標出來,這個佛號才有目標,而這樣的一種思想改變就是智慧。

[學員問]:請教一下師父,那個具體在拜八十八佛操作的過程中,那個時間很長,其實妄念紛飛,那我們具體拜懺的時候,要身口意都要去拜,那有沒有什麼比如說我是不是要嘴跟著一起稱念,然後……

[師父答]:嘴巴要震動,嘴巴一定要動,心呢?它那個文一開始先讓你懺悔,然後有八十八佛讓你修皈依嘛,對不對?最後發願,你要跟著這個文字要隨文入觀,就是它講到哪裡你就跟著它的節奏走。

[學員問]:那我拜的過程中我會要自己念嗎?往昔所造諸惡業……每次都念嗎?

[師父答]:八十八佛,南無普光佛,對不對?拜下去修皈依,下去起來的時候,你就念往昔所造諸惡業……拜下去修皈依,起來的時候修懺悔。皈依的時候你要相信佛菩薩一定可以救拔你,那懺悔是對自己的反省。所以你在拜皈依的時候,你的所觀境是佛陀,懺悔的時候是面對自己,拜下去是面對佛陀,起來的時候是面對自己,這所緣境不太一樣。

[學員問]:謝謝師父!

好,我們最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很切身的問題。這裡有同學提到說:請問師父以唯識的觀點,現世還在吃肉的眾生,是不是很容易刺激過去的殺業現前?

[師父答]:是的,吃肉這個問題,你不能小看。印光大師他很強調吃素,吃肉有兩個問題,有兩個問題你要面對:第一個是命債,第二個是肉債。在殺盜淫妄裡面,只有殺生它比較複雜,因為你單不是你的業障,你還跟眾生結一個惡緣:第一個你取它的生命,它有恨,這個是命債問題,臨終的時候,它可能會來干擾你,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算你沒有直接殺生,我都是用三淨肉,我不自殺,不教他殺,不為我殺,反正它的死亡跟我沒有直接關係,好,肉債。即便它做一隻雞,你認為它心甘情願把肉給你吃嗎?它不會這樣想。它說,我福報差一點,我業障重,做一隻雞,但是做一隻雞,有它做雞的尊嚴嘛!是吧?你沒有經過它的同意,就把它的肉拿來吃,你想這是肉債,這《楞嚴經》講命債肉債兩個。

那麼這時候你跟眾生結下惡緣了,這是一個問題了。那如果你臨終的時候,它剛好在鬼神道,如果這隻雞來生投生到人道,問題不大;它到天上去它也暫時不會跟你計較;它到地獄去,它沒有能力跟你計較;但是萬一這隻雞投胎以後到鬼神道,那你就要小心了。鬼神有一些小神通的,所以你看那些《往生錄》,有些人是臨終的時候,他殺了很多的狗、貓的時候,臨終的時候,冤親債主來干擾他,很多啊!如果你跟眾生結的惡緣,它剛好到鬼神道,你要注意了,這對你是個干擾。這第一個外力的干擾。

好,再看看你自己的業障,吃肉為什麼問題嚴重呢?因為你要數數現行,你每天都得吃。這個問題,當一個行為是數數現行的時候,這個業的勢力是很強大的,它不像有的業是你偶爾造一次,你每天都得面對,除非你每次吃肉的時候都很慚愧,除非了,這是你唯一的希望。就這樣,如果你一定要吃肉的話,你就,哎呀,對不起,我實在不想吃你,但我也沒辦法。你向佛菩薩懺悔,然後再去吃它這樣子,每一次都要做,每一次喔!否則你就是數數現行,增長廣大。

所以業力的可怕,你不能讓它變成一種像滾雪球一樣輾轉相續,所以即便是一個微小的過失,當它變成相續的時候,這個力量就不得了了,所有的業力最可怕就是相續。雖然吃肉本身你沒有直接殺生,但是你每天做,這個地方問題嚴重,你說這怎麼辦呢?

在《楞嚴經》講一個觀念,還有一個觀念,它不是罪業而已,《楞嚴經》講得更嚴重,說你經常吃肉的人,它會斷你的菩提的善根,你這個人大悲心不容易生起來。你經常吃肉,這個肉吃久了以後,你看到眾生有痛苦你沒感覺,你自己就沒感覺。

你說怎麼這樣子呢?我已經受了菩薩戒!你當初的菩薩戒戒體沒了,你知道嗎?斷大慈悲善根種子,這很可怕的。我們很少看到佛陀說吃一個東西會怎麼樣,因為本來這個飲食是一個物質,它吃久會影響心情只有肉,這很奇怪,就是你這個肉吃久了以後,你的個性會改變,你的道德思考模式改變了,變成冷漠無情了。這個地方你要小心,所以你有兩種損失:第一個增長生死罪業,第二個你的善根慢慢的受到破壞。你好不容易聽經聞法修慈悲觀,那種善根得到破壞,還有一個問題,你可能要面對臨終冤親債主的干擾。如果你有直接殺生的話,除非你設一個目標,你什麼時候開始吃素,你一定要有一個收尾,在臨終之前要有一個收尾,然後在這過程當中,每一次吃肉盡量不直接殺生,而且盡量生慚愧心,而且在臨終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收尾。如果你一路吃吃到臨終,那可能你就不吉祥了,你都沒有處理這個業,你一直讓它輾轉相續下去,那這個就非常不吉祥了,我保證一定障礙往生了。

那麼我們業力的這一塊,就講到這裡。我們下一次來談談這個第六意識的反轉,我們怎麼透過第六意識來做一些反轉,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