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覺知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學佛不離生死,生命的價值我們應該深入探討與了解,知道什麼才是真有價值的人生?

有些人渾渾噩噩,既不知生從何來,也不知死何去向,只是抱守無明沉浮人間,這樣的生命毫無深度與寬度可言,不只為自己帶來身心的災難,同時也成為社會的禍端。

什麼是心靈的災難?佛陀不斷恂恂教育,讓我們明瞭人人皆有佛性,我們明明知道要去除煩惱,使心地清淨,也知道人與人之間要廣結善緣,偏偏內心無明成習,剛愎自用,無法處眾入群;孤傲自視的人令人厭煩,自己也不快樂,這就是心靈災難。

這樣的人生就沒有用了!看看無用報廢的東西叫做「廢物」,但是現在連廢物資源都能回收了,為什麼我們的大好人生不能好好利用呢?所以佛陀苦口婆心教育我們,《八大人覺經》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熾然」是猛烈燃燒的意思,生死苦患就像大火燒身般壓迫急切。

生命無常,人人貪生怕死,只想著吝惜生命,卻不珍惜生命的價值,這實在是顛倒,也很辛苦。凡夫被生死枷鎖緊緊纏縛,找不出身心解脫之道,生生世世不斷累積苦惱,沉溺生死苦海,不知何時得度彼岸?

佛陀累生累世現身人間,在六道中,不只是現天人身,也現人間身、地獄身,或現畜生、鬼界身,但無論現出什麼身形,無不都在教育眾生。所以說「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只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這就是佛菩薩無悔、無怨、無憂、無求的大慈悲心懷。

過去於一國中,某處山林遍居群鹿,數千鹿中有一鹿王,全身毛色五彩金光,鹿王領導群鹿,在好山好水間,安然悠哉地生活。

可惜好景不常,有一天,國王帶了一群獵師,闖進這片寧靜的土地。鹿群及其它森林裡的動物驚慌四散,奔走逃命,有的被獵殺,有的相踏而死,自此山林不得安寧。

鹿王心中十分痛苦,每日國王與獵師前來,它的心就在滴血,要如何讓山林回復往日的祥和寧靜?鹿王想了又想後下了決心,獨自走出山林,來到人口稠密的城市。

城中人民看到舉止高貴的鹿王,不由得生出敬愛,認為是國家的瑞相,所以每個人都讓開道路,讓鹿王走過去。鹿王平安到達王宮,便屈膝跪在宮門前,侍衛看到這頭鹿非比尋常,趕緊向國王通報。

國王來了,看到鹿王四肢屈膝,抬頭流著眼淚,那種哀求的形態令人不忍,就問這頭鹿:「有什麼事嗎?」這頭鹿竟然開口了,向國王說:「往日山林間祥和寧靜,自從國王帶著獵師侵入這片土地,動物們再無寧日,森林中生靈四散,傷亡者遍地狼藉。我今天來的目的,希望國王告訴我太官(按:皇宮廚房)每天所需數量,我會自動將鹿送入宮中,供應國王食用。請您不要再讓獵師進入這片土地,讓萬物自然長養生息。」國王允其所請:「請放心,只要每天一頭鹿就足夠了,不會再有人去打擾。」

鹿王回去召集所有鹿群,宣告和國王的約定:「天地萬物有生必有死,為了維持這片山林的寧靜,大家照次序排列,按日前往皇宮就死。一己的生命,可以換來鹿群的平安與延續,這樣的犧牲很值得!」鹿群們對鹿王都很信服,於是自動排了次序。

之後,輪到的鹿會來向鹿王拜謝告辭,鹿王則殷殷叮嚀:「不要有所埋怨,生死是自然的法則,在你走到皇宮的路上,要把握機會心念三寶,皈依佛法僧,求得來生的解脫。」每頭鹿都謹記鹿王的教誨,沿途虔誠念佛,至太官就死。

有一天,一頭母鹿急急來見鹿王:「王啊!我並非貪生怕死,只是我已經懷孕,我如果死了,肚中的孩子也跟著沒命。能不能讓我跳過順序?等生下小生命,我一定赴太官之所需。」

鹿王聽了十分憐憫,就找排在後一天的鹿商量,但是這頭鹿說:「我很珍惜這一天的生命,可以和家屬享受天倫之樂,盡管只有一天,我也不願提前結束。」也對!既然如此,鹿王心中有了主意,就向皇宮走去。

來到太官,廚師一看,這不是鹿王嗎?趕緊去稟報國王。國王就問:「難道山林中所有的鹿都吃完了嗎?」鹿王就把母鹿的事告訴國王,然後說:「我願意代替母鹿就太宮之屠。」

國王聽了非常慚愧,畜生類中有這種仁王,自己身為人中之王,竟然為了貪圖口福而吞食生命,所以衷心讚歎鹿王說:「你雖然是鹿身,伹我只是徒具人頭,實在不如你!從此開始,我要廢獵禁屠,保育萬物的生命。」國王說到做到,山林終於回復以往繁榮的天地。

鹿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當初於六道中修行,無不是現身教育。

我們身為萬物之靈,要能疼愛一切生物,何況在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相疼惜。真正的生命價值,就是要懂得自愛,依照佛陀的教法,洗滌心中的無明煩惱。再來要感恩所有的人,人人都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優點與缺點,優點繼續發揮,「過則勿憚改」,能夠散發明亮的生命光輝,人生就有用途,不只利益自己,還能造福人群。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總結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修行自度,也要兼行度他,自度度他,以此精進、邁向佛道,這是學佛者應該把握的機會。

雖然常說,「若不自度,如何度人;若不自救,如何救人」?但是生命無常,時間短暫,什麼時候才能自度圓滿?什麼時候才能徹底解脫?

其實修行的道路非常遙遠,是生生世世,非一朝一日,所以必定要抱著自救的同時還要度人,佛陀教我們發心要發大心,發願也要發弘願,所以要行在菩薩道上,我們才能自度度人。

《無量義經》中也有一段比喻,在寬闊的河面有一艘船,駕船的人身體欠安,無法將船渡到彼岸。此時,如果能給他一艘堅固又好駕駛的船,就能夠幫助他平安到彼岸。同樣的意思,我們要從凡夫地,渡過煩惱河,登彼岸至聖人的境域,如果能有很好的助力互相幫助,自度度他,就能同時安渡生死苦海,到達覺悟的彼岸。

在《六度集經》裡,也有這樣一段自救救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國王很愛吃鳥肉,人民為了滿足國王的喜好,想盡辦法設置各種陷阱捕捉,將鳥兒獻給國王,就能得到獎賞。

當時有一隻鳥王帶著鳥群覓食,不小心誤入陷阱,群鳥落入網中不得動彈,全數被送往王宮廚房的大籠子裡。驚魂甫定,鳥王開始觀察四週形勢,思考解脫之道。

它看到每天廚師進來後,都會先挑肥一點的鳥,所以就對鳥群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今天會被關在籠中,其實都是因為一個『貪』字,因為貪吃覓食才被網住。如今唯有除欲『戒貪』,才有活命的機會。」又說:「諸佛以貪為獄為網為毒為刃。」貪念猶如牢獄、網羅,因為貪吃,鳥群才落入陷阱,被關在鳥籠裡,就像牢獄一般;貪心也像毒藥、鋒刃,能夠置人於死地,這都是起於一念貪。

鳥王教導群鳥不要吃東西,將身體餓瘦,瘦的鳥不會被廚師挑選到,等到更瘦一些就能從籠子的破洞鑽出去,就能海闊天空,免受割身之禍。

其實佛陀說這些法,還是在教育我們減少慾念,慾念減低了,無明就會減少,慧命相對成長,就像鳥兒瘦疪己身得脫牢籠,重回自由的天地。這就是佛陀過去生身為鳥王,自度度他的故事。

《八大人覺經》講述至此,佛陀以種種方法開導教化,「如此八事」,以上八種修行覺悟要注意的方向,「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雖然這八大項目的內容都很簡短淺顯,卻是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歸納的道理,可謂諸佛菩薩之智慧結晶,更是切實能行的大菩提道。

「精進行道」,若能依此八事修行,日日精進,不偏離正道,就能「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也就是以凡夫之身為載道器,精進勤修佛道,一旦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福慧俱足,即得成就佛果。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每天都期待在日曆上添上滿滿的好文章,度過踏實的一天,但是迴首撕掉的這一頁日曆,生命中到底獲得什麼?又留下什麼?

修行雖然不求所得,但卻重視慧命的成長,假使過去全都錯漏掉了,此刻開始就要好好把握分秒,改往修來,堅心立願行菩薩道。《普賢警策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消滅煩惱要像解救頭上火燒,立即化解燒身之禍。

所以《八大人覺經》,從「世間無常」談起一直到現在,我們是否有所覺悟?有了體會覺悟,是否已經「精進行道」?在精進中,能否「慈悲修慧」,利濟眾生?使令眾生幸福快樂,伸手扶助去拔除他的苦難,這些慈悲的行動,必定要以智慧為前導,才能自度度人。

人間禍福僅繫於一念間,這一念心既然這麼重要,佛陀也不斷教育我們修心之法,我們必定要虛心受用,終身奉行,再去感化他人。千萬不要只是利用佛教、利用佛法去教人,因為「受用」和「利用」、「教」和「感化」都不相同。

「利用」是把佛法當成工具,為了名利而講法,照本宣科,內心不一定真正「受用」。把佛法當工具,用過就和我沒關係了,對很多法都只是「知道」,沒有實際運用,說歸說,遇到人我是非同樣爭執計較,內心還是充滿煩惱,這就太可惜了!

佛陀所提示的這麼好的教法,我們應該先自受用,這叫做「自覺」,才能真正從內心體悟,面對人事物也就沒有得失煩惱。自己能受用,言教與身教平行,就能去感化人,這叫做「覺他」。

所以在精進中,心不離道,就是「分秒不空過」;對人對事以慈悲,令人得救得樂,這樣的人生才是在人群中發揮良能效用,這就是我們應該修的智慧和慈悲。若能如此,則「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運載福慧之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與眾生一起渡過煩惱此岸,到達光明靜寂的境界。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就像佛菩薩不舍眾生,來回娑婆慇勤設教,我們也要發願追隨佛菩薩的芳蹤,不懼怕娑婆世界苦,誓願度眾生解脫污染泥沼。佛為眾生而成佛,沒有煩惱眾生,哪有佛陀突破宇宙真理、獲得智慧:智慧從煩惱中來,就像世間人有病痛,才有救病的良醫。

佛陀是大醫王,來治理眾生的心病,大家能依教奉行,「以前八事,開導一切」,自然就能「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次,修心聖道」。以佛的教法開導一切眾生,使眾生體悟生死輪迴之苦,從而脫離五欲的享受與誘惑,係緣修心、藉事練心、隨處養心,一心一志堅行聖道,那麼,距離覺行圓滿也就不遠了。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若是真正的佛弟子,就要時時誦念佛所說的《八大人覺經》,時時背誦、身心受用,自然能滅除所有的罪障,也不會再去結怨造業。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菩提」就是覺,「正」是不迷,「覺」是光明覺悟;一切業障都消除了,明明覺覺行在光明的道路上,很快就能登臨佛境,永斷生死迷茫,趣入無上正等正覺。

這裡的「生死」,不是不由自主而來,是為了度眾生而來。凡夫總是不知生所從來,亦不知死之去向,一旦覺悟,就能掌握此生何去、來生何來,這就是「永斷生死,常住快樂」,自由來去所行無礙。

《八大人覺經》講說至此,經文很簡短,我們可以天天背誦,就能明白世間一開始的苦難,過程中的方法,一直到最後的解脫,都不離開這八件事。大家不要輕視經文少,以為法就小,其實大乘法同樣要從人群中體會驗證,所以不要離開人群去求佛法。

「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精進是我們的本分,修福修慧是我們的目標:慈悲就是福,能打開我們的心,在人群中無煩惱、時時歡喜快樂,就是智慧。請大家受用智慧而度化眾生,時時多用心啊!

編者後記

救世先從救心起 如果您是證嚴上人著作的忠實讀者,相信見到這本新書,一定會有個疑問:「八大人覺經」不是已經出版了嗎?是不是換了新封面嶄新出版?還是內容有所增減?這個問題,正是編者首先要為大家解答的。

本書取自證嚴上人2002年底晨語開示,與一九八四年所講、而後結集出版之「八大人覺經」(靜思文化出版,佛典系列3)一書,講述內容皆以佛典《佛說八大人覺經》為範本,成書方向則略有不同。早年的版本,重在經文釋義,務使大眾深入了解佛法奧義,增加背誦的容易度。本書則在釋義之外,加入當代時事實例演繹,更切入佛法生活化的腳步,使讀者由事會理,能以佛法精神開解日常種種難題。

因此,二書各擅所長而又相輔相成,是以編者幾經思考,前書必不可廢,後書輒有新味,讀者可自行閱覽參照,編者也就不強行剪貼、化二為一了。

《佛說八大人覺經》經文主旨,歸納而言,在明示「覺無常,去貪慾,離癡怨,知生死」幾大方向,雖是佛為弟子們講說修心養性之法,實則對一般大眾亦是一盞指路明燈,能淨化人心,端正人行。

所謂「救世先從救心起」,人心淨化了,愛的種子就能遍滿天下,不同宗教、不同族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展現不同特色,一起為關懷世界而努力。這才是人生「宗」旨,生活「教」育的真實發揮。

再來,讀者假使細心的話,也可以發現《佛說八大人覺經》除了文字簡短、易於背誦之外,似乎跟其它經典也有所不同,不曾清楚提到講說的人、事、時、地、物,也沒有諸佛菩薩會聚的盛大場面,更沒有神通變化種種描述,只是那麼簡單地講修行的道理。

修行是漫長的道路,是真真切切的革心,也是踏踏實實的踐履,不是天花亂墜、誇口說說就成的,否則諸佛菩薩與歷代祖師也不必苦口婆心一再說了。只不過,物慾橫流、變動不息的世間,匆忙間,人們已經大大壓縮了靜心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隨波逐流的後果,心早已不知去向,又何處覓得善念?

幸好如慈母不舍愛兒的宗教師們,還是一股悲心支持著,繼續殷殷切切傳那一點火苗,要讓它聚成火把,讓薪火遠遠地傳出去、傳下去,點亮眾生的心,挽救世界無常的狂瀾。讓「成、住、壞、空」的定律永遠慢了腳步,甚或忘了運轉……化娑婆穢土為淨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相信「一切唯心造」,它就會成真。

在此,編者並誠心與讀者們分享,如果您看過《佛說八大人覺經》深有所感,建議您可再看《四十二章經》及《佛遺教經》。這三部佛教經典,或詳說,或簡述,皆在教人身心修行、趣入聖道之法,值得相互參照,以之自我剔勵。

編者後記之二

佛陀之愛·阿拉國土

公元200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正當世界許多國家準備歡度新年前夕,伊朗巴姆鎮卻傳出大地震的消息,死亡人數最終沒有確切的數字,大約是接近五萬人。

伊朗,古稱波斯,中國漢代稱為安息國,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星,至今仍保存古國文明的遺跡,尤其此次地震震央所在的巴姆古圍城,更是具有兩千年曆史的世界文化瑰寶。地震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考慮將巴姆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不料這驚天一震,千年古城幾乎夷為平地,瞬時面目全非,已成世間永遠的遺憾。

慈濟基金會在得知伊朗地震消息,秉持佛教慈悲濟世、人溺己溺的精神,勘災救援小組迅速成軍,於十二月二十八日踏上這塊土地,立即展開物資發放及醫療義診的工作。來自不同國界、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慈濟團體,引起了當地人民的好奇和懷疑,但在慈濟人親手發放,並至災民帳棚區貼心義診的真情交流後,彼此之間卻已親如兄弟,交織成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

當慈濟第一梯次勘災人民要離開伊朗時,當地人忍不住上前擁抱哭泣,口中直言:「這是另一次心靈的地震!」可知道勘災團員們心中亦是萬般不舍,於是在淚眼相對中承諾——我們會再回來。

果然,第二梯次賑災及醫療人員,趕在中國年除夕當天(二OO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再度前往伊朗,接續起這一分血濃於水、無遠弗屆的大愛。另一方面,全球慈濟人的愛心聚焦在伊朗,各地紛紛募款、義賣,努力籌措賑濟經費,只願這遙遠的國度,能感受到來自世界地球村的溫暖,快快從悲傷中站起來,重建家園與希望。

時光流轉,時間倒回公元一四八年,中國東漢時代桓帝建和二年,原為安息國(今伊朗)太子的安世高大師,同樣帶著「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不畏艱辛,跋山涉水來到中國。來華之後,以其語言文化的特殊背景,投入中譯佛經的浩翰工程,歷時經年,傾其心血遍撒佛種,利益無數中國人。

當時大師一介悲世胸懷,無分種族、國界傳佛法旨,譬如本書原典《佛說八大人覺經》,佛弟子至今傳誦勤習,歷代法師大德講演不斷,即使一般人也能引為修身利世之圭臬。宇宙長流,佛法微義,法雨潤漬之恩,吾人實難酬報!

不過一位為法忘軀的真修行者,想必付出是不求回報的。然而因緣促成,今日慈濟人卻以一佛教團體,打破宗教樊籬,來到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土,將大愛傳回這塊土地,盡其心力施醫施藥贈物資,譜成一段感人摯情。佛恩浩蕩、法緣遠流,這跨越時空的愛的循環,就如此奇妙地連結綿延。

《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佛經中的道理,不只是束之殿堂高閣或是專供誦讀膜拜的文字,在全球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中,它更真實地映現印證。這是佛法貫通古今的智慧,更是我們要警悟學習的真理。

證嚴上人云:「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面對逐日土崩瓦解的殘破地球,人類對大地無情的毀傷,苦果正日日回報在人類身上。盡管科技先進諸國競往太空探勘,然而在人類所知有限的情況下,只知道地球仍是目前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此時此刻,是否也是全球人類該當覺醒的時刻?「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要愛她,保護她,我們才能安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公元二00四年,慈濟人對伊朗的關懷仍在,雖然對後續援助方式礙於當地國。情,仍存在許多未知數,但是只要因緣不息,佛陀弟子的腳步總不停歇。就如《佛說八大人覺經》第八覺知所提示:「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是全球慈濟人佛心師志、永誌不忘的心願。

在此祈願證嚴上人的三大願望早日實現——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但願天下無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