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惜福的人越有福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歌,描述了人們日常最熟知的事情,吃飯。

然而,熟知不等於真知,生活中就有許多熟知卻無知的現象發生,現在的人越來越不知道珍惜福報,吃飯、穿衣、上班、購物講究的是奢侈、豪華,全然丟棄了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艱苦朴素、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

惜福就是珍惜福報,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惜福也就間接的保護了環境,可以節省很多資源,為地球添一份綠色,少買一件衣服,地球就多一件衣服。惜福的生活方式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惜福可以培養良好的心態,使自己不盲目和別人攀比吃的穿的,慾望就沒有那麼強,心態好自然身體健康;因為「慾壑難填」,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盲目增長的慾望,透支生命、透支健康,帶給自己的將是無盡的痛苦。

現代的人們受西方價值觀影響較大,已經不知道「惜福」為何物了,比如現在過生日,買蛋糕必須要買大的,越大越好,上下好幾層,要是能吃完也無可厚非,但偏偏是用來遊戲,抓起奶油往自己、別人身上到處亂抹,把每個人都搞得像個小丑才善罷甘休。更有甚者,孩子在過生日的時候會把父母親人辛辛苦苦準備的一桌子飯菜掀掉,家長卻在旁邊拍手叫好。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怎麼能知道惜福呢?

現在每個人都嚮往過上西方人的生活,尤其是紐約式的生活,他們鼓勵消費,刺激慾望,追求享受,什麼都講究大,大飛機,大汽車,大別墅,講究每天吃牛肉,喝牛奶,喝紅酒、啤酒,每個人佔有資源太多,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根本沒有惜福的概念。

周恩來總理在天津南開中學上學的五年時間裡,一直穿一件長衫,有的同學就問他:「您上台領獎要換件新衣服吧?」總理回答:「上台領獎那麼短的時間換什麼新衣服啊?」又有同學問:「參加同學聚會該穿件新衣服吧?」總理回答:「同學聚會又不是比誰穿的衣服好,穿什麼新衣服啊?」再有同學問:「去校長、教授家應該換件新衣服吧?」總理回答:「老師接待的是我,又不是我穿的衣服。」周恩來總理的惜福,由此可見一斑。

在佛門中也是很講究惜福的,在寺廟的齋堂裡吃飯是不可以剩飯的,要吃到碗裡不剩一粒米,有的吃完後碗也要用水涮後喝光,好多人吃完飯後碗都是乾乾淨淨的。如果你浪費糧食,旁邊的人就會提醒你要珍惜福報,甚至有人會主動幫你把剩飯吃光。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因此,佛門中齋堂(餐廳)常常貼著這樣一幅字:「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佛家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自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享受了施主的供養,就要精進用功修行,把修行功德迴向給施主;如果不用功,整天散心雜話,從因果來講只能做牛做馬來償還了。

在穿衣方面也是如此,不會攀比誰的衣服新,料子好,穿很舊的衣服也不會有人瞧不起你,投你異樣的眼光,相反穿舊衣服恰恰是有修行的一種表現。不光是在吃飯穿衣方面很惜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只要東西還能用沒有大的影響,就堅持用,在這種環境熏陶下,自然就形成了惜福的好習慣。

佛門中的人惜福,因為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福報都有一個量,如果你過早把你的福報耗盡了,那就意味著你的生命也就此結束了。不珍惜自己的福報,生命就會過早結束;修行深度不夠,下輩子上升還是下降就不知道了。

惜福只有與大多數人的生活結合起來,才能創造一個節約型社會,一個和諧的社會。按照因果循環的道理,越是惜福的人越是有福,越是有福的人越懂得惜福。

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有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