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心靈找個家

夢想和責任有同一個歸宿,就是心靈的安定和快樂,朝著這個目標去做每一件事。心中空虛,所以才會需要外境來填滿。外境的影響也有區別,有的是刺激,有的是啟發;有的增長煩惱,有的增長力量。現在一些影視節目,製作的動機就是為了滿足人的獵奇心、刺激人的五欲,卻在心靈更深的層面無所作為,給人帶來的快樂是有限的、短暫的,如渴飲海水,越飲越渴。不斷成長自己的心靈。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夠去原諒,也是對自己的解脫。

要學習,學習人生的智慧,學習認識自己的心靈。沒經過學習之前,在生命的路途中,我們就像盲人夜行,什麼都看不到,心怎麼能安定、無畏呢?慢慢培養起生命無限的長遠觀念,培養起觀功念恩的良好習慣,培養起和而不同的包容心胸,這些嗔心、慢心才會慢慢消除。修行不是聽了一個道理就能脫胎換骨的,聽懂道理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心靈成長需要一步一步去走,一點一點去改,多在善法上用功。

寺廟是一個淨化心靈的環境,一個善友共聚、以法相會的處所,一個推廣慈善、繁榮文化、豐富精神生活的平台。佛法是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佛法,學習如何認識自我、調伏煩惱。 「無事不燒香」是民間對佛法的認識,是狹隘的偏見、誤解。

出家不是一個「結局」,選擇一種清靜度日的生活。相反,出家是選擇一個新的開始,從此之後要用全部精力來完善自己的人格、圓滿自己的心靈,然後投入永無止境的服務眾生的事業。

物質與精神並不是矛盾的,要破斥的是「只要物質不要精神」甚至「為了物質拋棄精神」,因為一旦離開了精神、心靈,求快樂也無處可得。而人本身有許多煩惱,貪慾永無止境,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追求物質上,就騰不出空來關注精神世界了,所以應格外注意。在生活的層面幫助,是一種幫;在心靈的層面幫助,也是一種幫。我們對於悲苦柔弱的人容易生起仁愛施與之心,對於可惱執拗的人不僅不容易生起悲心,反而會激發厭惡之心,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心還沒有很好的把握,慈悲與智慧還不足夠的緣故。幫助他人與修行自己是相輔相成的。

佛法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從因上解決,從心上解決。恐怖主義、暴力傷害……都是心的教育出了問題,人不懂得善惡,不知道怎樣降伏內心的貪瞋癡,正如古德所說「天下不治,由人心不明;人心不明,由聖學不講。」所以,要大力弘揚慈悲、包容、平等、智慧的心靈教育和生命教育,用祥和取代暴戾。接納自己,尋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找到自己願意做又能做的事情。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不同的人,不同的心靈,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個心靈都有自己翱翔的天空。

因為把心丟了。心永遠在跟著外境跑,在後悔、期待、失望中惡性循環,卻沒有好好停下來把握當下這顆心。真正要練的是自己這顆脆弱的心,練車正好是一個練心的機會。鍛煉身體會很累,窩在沙發裡吃零食很輕鬆,前者「自找苦吃」,但有益於健康。鍛煉心靈亦復如是,外在的挫折是讓自己變強大的必經之途,做好這個心理準備,遇到一切境界都不要怕。

皈依的好處是:給自己的心靈找個家,給自己的無限生命找一個引導覺悟的老師。皈依是學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