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各位同修道友,大家晚上吉祥。今天依然如故,再做一段的閑岔吧,跟諸位分享。

今天所要講的內容,是我們每一個同修都會遇到的,至少會遇到其中的一條問題。我們在學修的道路上絕不可以是一帆風順的,甚至一帆風順未必是最佳狀態。所以從始到終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都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這樣在修行路上反而會乘勝追擊,打好一次又一次的翻身仗。今天內容就以此圍繞而展開。

蕅益大師的著作分很多類別,有序、讚、發願文,還有小小的開示、回答人家的書信。今天的開示是在一篇文章後面的跋裡面,什麼叫跋呢?作品前面的叫前序,跋屬於後序,也就是對這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最後的總結讚歎。

在蕅益大師所有的跋裡面有一篇,叫做《十大礙行》跋,出自《淨土十要》裡面的一個著作,《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等一下我們講這篇跋的時候,還要連帶著把「十大礙行」做一個介紹。這樣的話,可能會讓我們講解和聆聽的內容區域更加的圓滿。

大家首先來看一下,蕅益大師的這篇跋文,是怎麼來對這十大礙行總結陳詞的。這段文章比較長,但是內容比較簡單。我們在學修佛法的路中,一定要有逆境和違緣作為主要的調料,才能讓修行路走的有滋有味和成就的快。

所以這裡講到,「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

「鞲」就是古代鼓風吹火的器具,就是常說的在一個大熔爐裡面煉。就像孫悟空怎麼煉的火眼金睛呢,一定是最後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裡邊煉出來的。所以首先開篇一句,就是我們不能害怕、拒絕、逃避逆境,而且如果沒有逆境,很可能未必是一種最佳的狀態。今天分享這個,也是給大家一起來打打氣,我們不要害怕學修路上的逆境和違緣,突發不稱心如意的事,和遇到非常為難你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在佛的修行路上,「佛四聖諦,苦諦居初。」

「四聖諦」是根本法門,就是阿羅漢修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首先第一個撼動力,就是要知道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感受,我們的常態是苦的。如果逃避苦,就是逃避生活本身。所以,「苦諦居初」,就是我們不應該逃避逆境。

再一個,「又稱八苦為八師」。就是諸佛都會在修行的路上,把「八苦」,也就是我們分段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這些,當作老師一樣來對待,才能夠得到一些成果。

「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如果只要順著我就怎麼都好說,不對我的事了馬上就心存煩惱,我們哪怕有一點這樣的心態,始終不能夠修正,不能夠接受逆境的話,就像蕅益大師比喻的,「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那就只能像夏天嬌嫩的草,一到秋天,草木一生玩完了,永遠也不可能有松柏長青於霜雪之間的這種傲骨,也就是比喻得不到這種長久的、最終的修行成果。這個比喻非常貼切。

後面又加了兩句:「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精。」「不煅不致精」,就是如果金子不煉也是成不了器的,得到熔爐裡面去煉。

「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我們要在苦中去煉,沒有逆境的話成就不了。所以最後講到,「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哪裡有順順快快、自自然然就成佛的呢?不可能。

下面語鋒為之一轉,「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

這都是祖師們真的經歷的,像虛雲老和尚那會兒經歷了多少磨難,過來才知道,原來逆境才是真實的受用之處。如果想出人頭地,世俗間都有「欲在千人頂上行,必在萬人腳下踩。」的說法。「必受惡罵如飲甘露」,來了違緣,惡罵是一種考驗的逆境呀。「遇橫逆」,這可能是一種身業、意業的逆境,我們要像飲甘露、獲至寶一樣,以這樣的心態反轉這個逆境,反轉這個煩惱。

「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才可以說你真正是在火爐裡邊、逆境之中煉出來的真金,磨出來的利刃。「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這樣才可以說,修行也許會有點成果,有點希望吧。

再話鋒一轉,「倘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般情況下,在沒人打擾,也沒有不順心的事,也沒有遇到煩惱的人,等等這些干擾沒出來的時候,在順水颺帆的時候,你說我要念佛求生淨土。當然也不是騙人,可是這是在沒事時候的自以為是。

「一遇不如意,輒悔慍諮嗟。」只要稍微遇上一點不稱心如意的事,就開始懊惱生氣,長嘆短吁,等等這樣的話,說明你念佛求生淨土的心,是靠不住的。

「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蕅益大師說,在我的理解來講,恐怕是你的三昧沒有成,生西方這個願望還是不太有保障。這個「三昧」不是我們說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這個「三昧」只說你的真信切願,都沒有入到這裡頭,沒有填滿。

所以,「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你自己驗證一下,看你的心性是怎麼樣的,能不能過這重重的十種關口。

下面我們會引申出來《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裡邊《十大礙行》的具體內容,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我覺得一直在講開示,這段時間跟大家這樣分享,會有一些作用。所以你看,這裡蕅益大師給這篇文章寫跋,講到在此《十大礙行》裡面自己去驗證。

怎麼驗證呢?「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

大家看到了,這無非就是人生的三種境遇。一個是生病,你身體不好的時候;一個是落難,很可能是你家庭或者事業不順,一切出現了不好的時候;再一個,被抑被壓迫、傷懷失落的時候,很多時候居於職場,被上級或者同僚排擠也罷,誣陷也罷等等這些。

果於這樣的情況下「唯增念佛心。」也就是說,越這樣越能夠把壓力轉為動力激出來,更加的念佛,那麼這才算有點門。「明苦空觀」,知道這是人生的常態。「不尤不怨」,即不怨天又不尤人。

「庶蓮蕚日滋,稱三昧寶王矣!」只有這樣,那也許你的「蓮萼」,就是在極樂世界的蓮花,求往生的這個心有可能會長足的,每天在滋養成長一樣,這才能稱之為「三昧寶王」。為什麼這裡講到「三昧寶王」,因為《十大礙行》就出自《寶王三昧念佛直指》這篇論文。

其實一開始跟大家講這一段蕅益大師的跋文,並不是有具體的多少內容,只是一個總結的讚歎和大概的評說。那麼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裡面的原文,什麼叫做《十大礙行》呢?

可能大家覺得「十大礙行」這個詞聽起來有點繞,指的我們修行人,甚至是每個人也許都會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雖然是不順心,但是人人皆有遭遇的十種生活上的情形和狀態。那麼在這十種狀態出現的時候,到底是讓它對我們的修行道業產生障礙,順其毀道、退心、減信呢?還是迎著這十種逆境,迎刃而上更加增進我們的道業和出離心?這是一樣的境界,就看我們怎麼用。

所以在表述的時候,他講到,這十種礙行我們不要害怕,不要生逃避心。下面就把十大礙行的原文給大家貼出來分享一下。對於我們修行路上遇到這種境界的時候,特別有修行意義上的指導。

「是故我今依經,創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人雖不故願於礙。但於此間,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種大礙之行,今當說。

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此十種大礙之行,攝一切諸礙,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聞此十句義,於諸礙中,一一皆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退轉其心。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其志。乃至憎愛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則於道行尚可直進。何況得於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

大家來看,對我們修行路上出現這種境界的時候,特別具有積極意義的指導。「依經」,就是依照經文裡面的精神,「創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就是依照經中所呈現的,我們修行路上怎麼對待身心出現違緣、逆境的狀況。那麼我們不求一定沒有這十種遭遇,「人雖不故願於礙」,憑心而論,當然我們不願意有逆境出現、障礙發生,這是人之常情,都是這樣的想法。但是怎麼樣呢?

我們再往下看,「但於此間,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

雖然我們不願意有礙,「但於此間」,可是不要忘了,在五濁惡世,在娑婆世界這個雜染國土,「不得已」一定會出來障礙,出來違緣的。所以「有一切障礙現前之時」,最主要的是,我們不要一下子就通身紮進去被境界轉了,要趕緊先樹正知正見,調自己的正念。

「俾我身心先居礙中」。假使你所有的身心一下子被這個境界轉了,你就住在裡邊真情實感配合去了,那麼就「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那麼它一定會成為這個「障礙之境」的。

「俾我身心先居礙中」,假如我身心先有這個思想準備,也不求躲避這十種礙,我心裡非常有數,這十種情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話。「先居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為什麼?因為我知道它會發生,我已經有準備了,我也知道怎麼對付它。

「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

你看祖師說的多好!假如我們先思想上有準備,知道這是人世間常態,就好像金子和火同在一個爐子裡面,一直是火在燒金子,欺負金子一樣。但是正好由於火不斷在燒,不斷在煉,所以才致使這個金子必然會成就法器,成就道業。這是理所必然,勢所必成的。

那麼他就講了「其十種大礙之行今當說」。大家來看,「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這就是「十大礙行」,名「十不求行」。

就是前面的法義來講,我們光這個「身不求無病」套進去說。在修行的路上首先不要說,我的身體絕對不會出現狀況,只要色身有病,四大不調,那就說明過去的惡業在發揮,這時當作還債、消業想,消完了就還完了。當然我們不願意有病,但是在這個世間,它就有生、老、病、死的「病」這個根本煩惱。你既然有病這個煩惱在,如果先前就知道,一定有可能會生病,來了病我有知見說,我就消業,還宿世惡業之債,殺業之債,我只要生一天病,好像是痛苦一天。那麼痛苦一天,正好我就償還一天,鬆快兒一天,減輕一天。一樣的身,兩樣的情,這就是「一念身不求無病」。

「二處世不求無難」,大家知道人在世間都是在愛慾之中,我們所有的關係真的就是以欠和還這兩個字來維繫的。我以前常說,天地這麼大,眾生這麼廣,都是狹路相逢,不是欠就是還。既然曾經毫不客氣的欠,那就必須心甘情願的還。「無難」,但凡碰到難處了,都是冤親債主相遇了,要還呀!

「三究心不求無障」。不管學世間的學問,還是出世間的修心證果、斷煩惱,你是不可能沒有障礙的呀!沒有障礙你怎麼去跨越障礙呢?以前佛源老和尚在的那會兒,記得常去他那裡請法,一塊的師兄弟三四個。有一個法師就說:「哎呀,老和尚,我有業障,我有煩惱,求老和尚加持呀!」老和尚就回答:「煩惱,沒有煩惱你怎麼活呀?」你看,老和尚一給你反轉說,沒有煩惱你怎麼活,什麼意思?煩惱即菩提呀,知道有煩惱才知道有解脫,沒有煩惱你就不知道要解脫。所以說到底是礙呢?還是助呢?

所以,「四立行不求無魔」,我們起步修行的時候,不求沒有魔來磨你。這種魔要麼是外在的魔境,財色名食睡。要麼是自心的心魔,分幾種,有的是信心退了,突然間貪婪世間的五欲六塵,修行修不下去;第二個就是對三寶失去信心,越看都是過失、不對、煩惱;第三個又覺得世間陋劣,整個染土所呈現出來的狀態他接受不了,一下子就跟這個修行上有潔癖似的,馬上就想死,要求生淨土;這些等等都屬於魔,有輕微的有嚴重的。

當然最麻煩的是什麼呢?有些在心地上用功的,一下子不小心走錯了,住到某一個不該住的境中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怪事。要麼是念念有詞,好像在到處請法一樣,殊不知已經陷入到一個自己不知道的窠臼中了。要麼就是到處去宣講自己認為是唯一正確的某一種法,等等這些花樣百出,各式各樣。所以「立行不求無魔」,為什麼呢?我們常說「不瘋魔不成活」,你還是得煉呀!

以前印光法師說,一個人的心性福德夠的話,不著這些東西,魔來了也不執著,知道隨它去,不會上它的當,那麼等於說魔來了也被你修成佛了。就算你修的境界很好,但得少為足,天天感覺不錯就想顯擺,又以為自己是最高人,那麼就等於說佛來了,也被你修成魔了。魔、佛還是一念間,所以有魔才有佛。我們修行路上不可能沒有魔氣的,這是從世間助道的身心和出世間的修行上來講。

第五個,「謀事不求易成」,這世出世間都一樣的。不管做什麼事得艱辛跋涉,不可能即刻馬上圓滿成就,如果說馬上圓滿成就,一定是一個陷阱。所以說「謀事不求易成」,沒有那麼簡單的呀。眾生的共業、別業、知見,種種的這種你來我往,它不是那麼容易協調的。我們的修行團隊,共同學修的一個小組,一個地點等等這些,有時候很難一下成就。

一個就是我們的福報不具足,第二個就是因緣沒擰住,第三個就是很多違緣,這都是不那麼容易求成就的。特別是修行建一個道場,組一個大的團隊呀,等等這些,同步去共修,這裡面會有很多的違緣。都是慢慢磨的,把違緣給消了以後,每個人都是一個違緣。

你看,有的在團隊中突然就掉鏈子,突然就生煩惱,這都沒有好壞,就是控制不住的這個業力。所以說什麼東西都是慢慢磨合才成就的,好事多磨。不是我想一下馬上要現行,然後就依照自己的想法順理成章的進行,不可能。有時候特別是修行人,總是非常天真的覺得只要有宗教激情就夠了,不是那麼回事。

第六個,「交情不求益我」。你跟人家打交道,不管是世間人情,還是同修的法情,都不要首先想著「益我」,這裡「益我」就是跟別人打交道的時候,都是有一種相互利用,利益交換的心,有付出一定要有回報,這是凡夫的下意識心。特別是在當今時代來講,最充斥著每個人身心的一種常態心情。

所以「交情不求益我」,我們現在跟人交往,包括佛門裡面的同修道友,乃至師兄弟,都有這個弊病。就是想搞些一些人情世故,一塊做點事,撈點世間的利益。我告訴諸位,太大錯特錯了,本來大家結的都是清淨的法緣,那麼你在這個法緣的人脈、人群堆裡想搞些世間利益,那是八九不離十的成就不了,最後弄得不歡而散,是是非非的。所以,「交情不求益我」,如果你真的是發心為別人付出,最後就能舍得話,那你可以。否則的話,是會有障礙的。

再一個,「於人不求順適」。跟人打交道的時候,不可能事事都順著我,有時候最後成就的人,都是以自己隨順別人居多。自己徹底隨順別人,沒有一絲一毫自我主義中心思想的這個人呢,成就的快,所以說「於人不求順適」。當然不是說在口頭上唱高調,「於人不求順適」,我這是為大夥。

一定要微細的思察內心的心跡,觀察一下最後真正的世間利益上面,你有沒有居心叵測,有一些深度的陰謀,等等這些,是不是最後你是最大的贏家,那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這個世間沒有人是傻子,所以說「於人不求順適」呢,但凡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特別是要把內心深處無時不想要的那種利益,不要太放在心上,乃至能夠完全把它放開。這樣的話很可能更加的才能達到真正的「於人不求順適」。

「施德不求望報」,就是在幫忙成就別人的時候不求回報,這我們都知道,佈施要做到三輪體空嘛!

第九是「見利不求沾分」,看到這其中有好處,趕緊退開,巴不得好處都給別人了,我自己一點都不要。因為你一旦有這個心的話,這個東西是人人都管不住的。

最後一個總結點,「十被抑不求申明」,被人誣陷了,受了冤枉了,一句話都不說。上次給大家講過,蕅益大師發願,哪怕被人欺死,給說死等等,他絕不會開口辯一句的。遇事以不辯為究竟,我就不求申明,不去表達自己是被冤枉了,你們說錯了,我的發心是怎樣的,我要表白一下我的內心深處,不要去說這些,讓人家愛怎樣怎樣吧。

這樣的話才叫「十種大礙之行」。為什麼叫十種大礙呢?按照通常來講這是障礙,可是正因為在這個障礙之中,我們才能夠上好的修行。所以,「此十種大礙之行攝一切諸礙」,修行上的所有違緣都在這其中了,都已經說到位了,不離開這十種情形。

但是後面還有,「唯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

只有上上智慧的人才能承擔這種見解,這種境界,才能對這種說法表示讚同和感同身受。中下的人肯定受不了。在平常生活中也是,你跟他說「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他會反駁,我們為什麼非得苦淒淒自己去沒事兒找事兒,這不是神經病嗎?這就是「中下之人不敢希冀」,他害怕,他受不了,他覺得不吉利,所以「唯上智者堪任」。

我們再往下看,下面還有一段話特別有意思。

「若有得聞此十句義」。這指的是上根人如果可以堪受,能夠理解這種境界,有這種知見的話,那麼「於諸礙中,一一皆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一一皆能照察覺悟」就是說始終念念不空過,有覺照、觀照,知道在這個層面,面對這些,心提到正念,面對這些境界。

那麼在境界裡面反省自己的身心,體察在逆境中,修出來迎刃而上灑脫自在的道法。久而久之還能相續不斷、持之不失的話,能夠有什麼好處?

「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退轉其心」。大家想想,這不就是前面講到印光法師說的,魔來了被我們修成佛了。「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退轉其心。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其志。」那就說明,如果你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的話,那你就絕不會為這些魔境、亂境所轉。

既然不會轉了,「乃至憎愛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場。」都永遠不會散失掉的,不會退失,不會打失。退失的就是自己的信心,打失的就是自己的正念。

如果「我心先居礙中。」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前面不是講到「俾我身心先居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那麼後面是一個回應。說「我心先居礙中」,就是我已經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怎麼面對它,怎麼跟它鬥爭,怎麼把它降服的話,那麼「彼礙豈能為礙」,這十種障礙都不能稱之為礙,為什麼?成了助道因緣了。

「礙若無礙,則於道行尚可直進。」大家聽到「尚可直進」這個詞了嗎?「直進」就是長驅直入,都不是繞著彎進的,是直接進的。等於說走的是最短的路,直線。可以說由於出現這種障礙,恰好成了我們走後門的因緣,快速的進步。所以我們修行人不求遠離這十種境界,而在其中發生的時候繼續去修。

後面還補足一句,更是給我們增進了。「何況得於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

如果你在這種障礙境界中還能修出來,那麼在沒有障礙的境界中,道業進得就更快了呀!身經百戰出來的,跟在太平盛世粉飾出來的士兵戰鬥力能一樣嗎?如果你是在亂世打出來的,那麼你在順勢的時候,修行就更快了。

就好比在懸崖上種的草木,又經乾旱,又被雷劈火燒,如果它還沒有改變生命力,還有綠葉出來的話,何況在下雨、有霜降潮濕的滋潤,在春天萬物復甦的時候,難道它會生長的更壞嗎?只能更好,絕不會更壞,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裡講到說,「何況得於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

這是從正面講,我們要明白這「十不求行」是怎麼一個情形,怎麼樣去面對,怎麼樣在逆境中修行。另外還有一段文章給大家貼出來。

「當知此礙,即是一切眾生大善知識,亦是一切眾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脫生,可以超凡入聖。於諸世間所有美味上服,金剛珠玉,一切眾寶所不能及。是故若非以礙為通,則於非礙,反成為礙。何以故?

身無病,則貪慾乃生。 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心無障,則所學躐等。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事易成,則志成輕慢。情益我,則虧失道義。人順適,則內心自矜。德望報,則意有所圖。利沾分,則癡心必動。抑申明,則人我未忘。

以是義故,則知十無礙道,能生是過。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為障道因緣。何以故?

貪慾生,必破戒退道。驕奢起,必欺壓一切。學躐等,必未得謂得。願不堅,必未證謂證。志輕慢,必稱我有能。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意有圖,必華名欲揚。癡心動,必惡利毀己。存人我,必怨恨滋生。

是十種過,從凡妄生,皆名邪見。展轉生起無量惡法,遍虛空界。必令眾生,墮於地獄。豈可於此,不生敬慎。」

第一句話,「當知此礙,即是一切眾生大善知識。」這十種境界是我們修道者人人都面對的大善知識。「亦是一切眾生良佑福田」,是保佑我們的,讓我們「可以了生脫死,可以超凡入聖,於諸世間所有美味上服,金剛珠玉,一切眾寶,所不能及。」反而不但沒有礙,還生起了助道的因緣,像一個大護法,作為善知識引領和良佑福田一樣讓我們長驅直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為什麼呢?

「是故,若非以礙為通,則於非礙,反成為礙。何以故?」

假如沒有這樣的障礙出來,我們通常會以為,這多順溜呀,一帆風順,我好好修行。大家試著捫心一下,幾人能在順境中修好呀?幾人能在順境中奮發而起?幾人能在順境中立大志、發大心?都是被順境淹死了,煮爛了,發不起來了。為什麼?泛泛悠悠的蹉跎歲月,浪費年華,享受去了。

所以這裡講到,「是故,若非以礙為通。」假如你不善於將障礙的境界調為修道之善知識,和增上緣的話,那麼「則於非礙,反成為礙。」平常你以為的一帆風順的境界倒成了障礙了,因為日子過得太順溜了,你修不了道。

下面每一條都一一具體指出來,為什麼呢?

如果身體沒有病,貪慾必然會生,大家捫心自問,如果處事沒有難,好像什麼時候都是春風得意,青雲直上,那麼這時候奢淫驕縱必然會生起來,你當個官,賺點錢。我記得大家的日子剛剛開始好轉以後,歌舞廳、餐廳等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都來了。為什麼?奢淫驕縱必起。道德淪喪了,真誠心變了,背叛心多了,這都是一樣的。「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為什麼這裡講到「所學躐等」?「躐等」是什麼意思呢?等於說你學習沒有次第,不成體統,沒有一點一點慢慢的積功累德。好像是在大幅度的跨越什麼,但是其實是不紮實。為什麼呢?你沒經歷過事情,沒受過磨難,心裡沒有障礙,沒有煉過這個心力,所以你的心不夠堅,不夠穩。

「行無魔,則誓願不堅。」由於有磨難、有心魔,才導致你更要使這個心力來戰勝魔。那麼沒有魔的時候沒辦法啦,你這個誓願就沒有機會讓它更加堅挺,更加不敗。

「事宜成」,事情成就的快了,「則志成輕慢」,誰都看不起了。跟人家有交情的時候,有益我之心,那麼就「虧失道義」,一定會暗藏奸心,不會是真誠的,不會是分享的。

如果「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就是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大家都是一種染著的俗氣狀態,就自己是最清高,最高人一等的,等等這些都會障道。由於我們沒有障礙,生活順適生起來的反而成障礙。

後面的,「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現在有些同修們確實也能做功德,我們一開始都是比較舍得,願意去奉獻的,這時候就比較純粹。由於人的這種陋劣心,現在不都是講投資回報嗎,那麼大家有時候在佛門蓋道場,成就弘法事,也下意識的有一種企圖心。一但有一念企圖心伴著以後,整個佛事或者這個道場最後一定會搞砸,一定會不純粹,會亂了因果。

所以導致如果你做點功德望回報,一定會養成一種意有所圖的障道因緣。如果你見了利益馬上想沾點,與我有份,給我分點,這種愚癡貪心必然會攪亂動起來,愈演愈烈。

「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如果你受了委屈,被人家欺負了,一定要辯個清楚,跟別人見個高低,那就是人我見沒有忘,還在人我計較中,越想越氣。這個是修行人最容易犯的,很可能平常不動他的時候呢,還貌似很平靜。

稍微觸到內心深處的時候,突然間爆發了,哎呀,好像還不如一個不修行的世俗人。世俗的人有時候覺得算了算了,不就幾句話嘛,就爭一口氣嘛。他不行,我今天要是不見個高低就不能活了。這些都是種種障道因緣。這種障礙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因為你平常生活中沒有障礙,反而養成這種最大的障道因緣。

所以,「以是義故,則知十無礙道,能生是過,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為障道因緣。」

這是第二個,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這樣的說法?那就反而由於無礙而有礙了,那以後它會產生一些連鎖反應。後面祖師又講到它會怎麼來體現我們的障道因緣,大家一條一條的對照一下,看看心念在那樣的狀態中,是不是最後會發展成這樣的一種情形。

為什麼說最後成為障道因緣,何以故呢?又分十條一一的辯解。

如果說「貪慾生,必破戒退道」,一定會導致破戒體,退道心。因為貪慾心、世間心重了,那麼出世間法就守不住了。

如果「驕奢起,必欺壓一切」,唯我獨尊。現在有時候做的功德,誰是大齋主,他就看不起小齋主,就想說話算話,盛氣凌人。我們說的錢好語壯,力大欺人,就開始生了這種驕奢心。

如果說「學躐等」,就是你本身對於教法沒有一個明白的脈絡,真實、紮實的次第的修證,次第上沒有一個證到哪兒了,證到什麼果位,斷什麼煩惱等等這些,你沒有學到位,不會勘驗的話,「必未得謂得」。就一定會說,你沒有證到果位就錯證到果位了。

我有時候也聽到有人說誰誰誰老早就開悟了,他的開悟偈我聽過,誰誰誰已經證到什麼地步了,什麼登地了,等等這些,讓人聽了實在是無可奈何。你反駁他一下,他說你壞他信心。你告訴他一下,他就覺得你在瞎說。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佛法的教法裡面,如果說你證到這個果位,一定會體現出來你的身心世界是怎麼個展現方法。一看你沒有那樣展現,那你沒有證到這個果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去圓這個呢?必然要說謊,大妄語呀,未得謂得。沒有證得,你說證得了,或者暗示讓別人說你證得了,必未得謂得。

「願不堅,必未證謂證」大家看到了,如果你的願力不堅,那麼你又想有這個修證上的功夫,自然而然久而久之自欺欺人,不但欺自己,更想欺別人,就開始打妄語。沒有得道的說得道了,沒有證到的說證到了。

那麼「志輕慢,必稱我有能」,你慢慢的有了輕慢心的話,一定會覺得自己的能力最大,我慢心生起來了。「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好說人家的不是,因為有自私心、嫉妒、排擠。既然說人家的不是,「內自矜,必執我之是」,就一定會說我是,我才是對的。

「意有圖,必華名欲揚」,一旦你內心有意圖了,一定會注重名利,特別想揚自己的名。為什麼?因為有利呀!一有利,這個癡心動了,「癡心動,必惡利毀己」。有了利益了就不管不顧了,任何代價都不在話下,只要有利益,人絕不會想著其他的。

今天看了一個新聞,說四川那邊挖南紅瑪瑙的,只知道瑪瑙能賣很多錢,最後不正確的挖,挖了很多塌陷,挖下去十米以後又橫著挖,不知道這極其危險,一壓就壓死了十來個人。這個時候癡心已經動了,控制不住了。

「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心裡暗藏這種憤憤不平。

「是十種過」,由於這十種過,「從凡妄生,皆名邪見。展轉生起無量惡法,遍虛空界。必令眾生,墮於地獄。豈可於此,不生敬慎。」

大家看,所有的這一切,就是由於前面的十不求行我們有求。如果你求這樣的話,就導致中間這樣,會導致後邊這樣。如果你不求,這十種境界讓它來,我們就身處其中去煉,貌似成礙了,反而成助道因緣。如果你求沒有這十種違緣現前,就要一帆風順,貌似沒有障礙了,反而成了障礙,還導致你最後生起無量的惡法,墮到地獄裡面去了。哪個得哪個失呢?

今天晚上我們從蕅益大師《十大礙行》的跋文裡邊,引申出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裡面的所謂「十不求行」。其實祖師們說的是非常到位,一目瞭然的。給大家列出來,就這麼貫一遍,希望我們每個人在有這樣的情形出現的時候,想想這些話,聞一聞,思一思,然後再繼續修。

自然而然好的風景,就在翻過這個山頭以後。不要為此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那就真的是成了礙了,生了大障礙。

生活中每個人一定會出現這種情形的。那麼在遇到這種礙的時候,希望我們把它轉成無礙,轉成助道因緣。而不是以此礙生更大的礙,或者為了追求無礙,反而成了大礙。

希望大家各自領會,各自學習,各自從生活中對照,然後再依此而發身心的正知正見和修行中的正念正行。這是很大的善知識,講這個可以當善知識的法。所以希望今天跟大家學習一下,我們有個了解。

今天的具體的內容就講到這裡。願以今日聞法、講法功德,同生西方極樂淨土。南無阿彌陀佛!謝謝大家,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