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從奉獻中獲得法喜

論語裡面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們天天學佛的教法,就是要把自己培養得有智慧。雖然不能一下子變為一個大智者,但是學一點用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天天智慧在增長,這是可以的。

所以每一位修學佛法的人,凡遇到事要有智慧地觀察,佛怎麼說的,我們身為佛弟子應該怎麼做。如果能從佛法當中學得智慧,在實際的生活修道當中來應用這份智慧,那就沒有什麼可以困惑自己的。

「仁者不憂。」一個仁慈的人,慈悲的人,就是一個能護念他人的人。住在一個班裡,如果是十個人就要想到,除了自己我應該護念那九位。老法師在世的時候為什麼常常說大家不要覺得一出家就學了《威儀門》,要好好地去思惟?就是教給我們在大眾當中怎樣去護念別人。

修慈心觀怎麼樣來修?當然你得到慈心定固然好,但在和人相處的時候若沒有一顆慈心去對待別人,你想想最終會獲得什麼?如果一個人有仁慈的心,他會去護念別人。

世間人常說,獨樂不為樂,眾樂才為樂的。我們身處於大眾當中,以大眾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以眾人的心為己心,那我們還憂慮什麼?

如果再提高一點說,我們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和佛的心相應,在學會去關照別人的同時,就可以練習忘我。如果能慢慢地忘我,那我們想想,執著於自我就會少,執著自己越少的人快樂就會越多。

一位出家人要學會有骨氣、有勇氣、有志氣,但要練習沒脾氣。如果是一位勇者,就像我們常說的:「勇士交戰死如歸,丈夫向道有何辭?」當你真能發心我今天出家沒有家,我就是來為大家的,我願意為法護法住持正法來奉獻自我,那就沒有什麼畏懼的!因為依經典裡所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什麼是志向?我們成佛就是要能夠勇敢地奉獻自我利益眾生,從奉獻當中獲得那份法喜。以前也說過,當一個乞丐伸手跟人要東西的時候,他是在索取。當我們能夠奉獻的時候,索取和奉獻就是在接納和給予之間,我們會慶幸自己有福報,有這份因緣來為眾生奉獻。

當你窮到沒有什麼能奉獻的時候,當然這是相對來說,那是自己沒有那份福報和因緣。當我們有這份福報和因緣的時候,真的應該好好地珍惜。而且每個人在僧團當中修學,就是一個鍛煉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它需要也許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地放下自我來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