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面,甲二、正文。

關於大乘佛法的生命觀,《華嚴經》講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的簡單解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現象其實是我們內在的思想變現出來的。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佈施的思想,所以我們變現出富貴的果報;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慳貪的思想,所以我們生命當中創造了痛苦的果報;因為我們內心當中經常保持忍辱,所以我們顯現出莊嚴;遇境逢緣的時候經常產生瞋恚,所以我們創造了丑陋。所以,從這個觀念當中來說,我們要改造我們的生命,最徹底的方式就是改造我們內在的思想。

在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當中提到,要改造思想,就要修習止觀。智者大師把止觀分成了三種的方法:

第一個是修出離道。這個出離道就是我們觀察現前的五蘊身心,以五蘊身心為所觀境。觀察我們現在的這個身心的果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它是雜染不清淨的,是無常變化的,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對現在的這個果報產生厭離。當這個厭離的思想生起的時候,我們三界果報的力量慢慢地就消失掉了,我們就不再來三界投胎了。這個叫出離之道,以五蘊為所觀境,就是以眾生法為所觀境。

第二個是以心法為所觀境。以心法為所觀境,就是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過我們對內心的了解,知道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了解到所謂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所有的惡法可以消滅,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而發起了廣大的菩提心。修菩提道,觀察心法而修菩提道。

第三個所觀境是直接觀佛的法界。觀察佛的依正莊嚴,生起欣求、好樂的心,這個時候修相應道,跟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在密宗、淨土宗這個大乘的不共法門,修本尊相應法門。

所以,大乘的止觀之道有三種:一個出離道;一個菩提道;第三個,相應道。淨土法門當然主要是相應道,因為它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就是修憶佛念佛,直接觀察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而產生感應,產生一種滅惡生善的效果。這是整個淨土宗止觀的修法。

甲二、正文  乙一、總標核心五願;乙二、別示其餘諸願當然,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時,你要觀察,一定是依教起觀。你要先了解它有什麼功德,你才能夠觀察。

我們看甲二的「正文」。這一科就正式說明阿彌陀佛構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四十八個願。這個願總共分成兩段,第一段是總標核心五願,第二段是別示其餘諸願。

乙一、總標核心五願丙一、住定證滅願(十一);丙二、光明無量願(十二);丙三、諸佛稱嘆願(十七);丙四、十念必生願(十八);丙五、臨終接引願(十九)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兩類:第一個是根本的,第二個是枝末的。根本的有五個願,就像樹的根本。你要了解這棵樹,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後再研究它的枝葉花果。了解四十八願亦復如是。你要先把整個極樂世界根本的五個架構建立起來,你才能夠了解其他的四十三願。

這根本五願,善導大師分成三類:第一個,說明淨土的無上果,就是第十一願跟第十二願,讚歎淨土法門的果地功德有兩個願。第二個,說明淨土的無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那麼兼具因果的有一個,十七願。這五願等於先讚歎果地功德,再說明因地的修學。所以,這五個願了解以後,你對於淨土法門這個本尊相應法的因果,就能夠掌握得很清楚了。

丙一、住定證滅願(十一)

我們看第一個,丙一,住定證滅願。

極樂世界往生的功德有兩個:第一個,住定;第二個,證滅。這兩種功德,是在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當中最有代表性的。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看消釋的地方。

「設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往生淨土的,國中的天跟人……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只有兩種道:一個是天道的眾生,一個是人道的眾生。這個地方的國中天人就表示這些都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聖同居土的天、人。當然,這些人的煩惱是沒有斷的,因為他帶業往生嘛,他只是靠臨終的正念感應道交去的,所以他內心當中怎麼樣?充滿了煩惱,也充滿了罪業。這些潛伏在阿賴耶識的煩惱罪業,在這些天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他的煩惱、罪業都不能活動。他會出現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安住定聚;第二個,必至滅度。這個安住定聚是指的剛開始往生的初心菩薩來說的,你剛剛往生不久,你安住在正定聚;那麼你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你必至滅度。

我們先看這個安住定聚。正定聚這個「定」不是指禪定,是指智慧,無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經論當中是把眾生分成三類:

第一個叫作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他的內心聖道的力量沒有堅固,所以他是可進可退,有時候進,有時候退。像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有時候正念很強,有時候煩惱現前。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內心善惡不決定。

第二個是邪定聚。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堅固的邪知邪見,所以他是怎麼樣?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別堅固。

第三個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薩,他內心當中對於實相的真理如實安住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帶業往生的天人,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煩惱不能活動,罪業也不能活動,他有這種力量。

這個地方是就著剛往生的菩薩來說。

那麼他未來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目標呢?必至滅度。這個菩薩只有一個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間做人天、做國王,不可能成就人天果報了,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了。這個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薩,在極樂世界,他的生命當中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直接地成就大般涅槃,沒有其他的方向。這個地方是說明,假設這兩個願望不成就的話,「不取正覺」。

我想,我們讀《阿彌陀經》,有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世界是一個離苦得樂的世界。第二個,「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這個安樂當中是成就不退轉的功德。

這個不退轉,當然對一個入聖位的菩薩影響不大,但是對凡位菩薩的影響是很重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極樂世界的四土當中,他覺得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這三土沒有什麼特別。他說,你要研究極樂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於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聖同居土。

這凡聖同居土太特別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切即是,一切即非。」極樂世界的人民,有煩惱,但是安住正定聚,他不退轉。你說他是聖人,他煩惱沒有斷;你說他凡夫,他又安住正定,他內心當中顯現的一種正念正知的相貌。所以你沒辦法判教的。

蕅益大師說,因為在其他的佛土當中,凡聖同居土經常有退轉的過失。我們的心念是因緣所生法,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呢?是因為有因緣的力量才出現,它不是有自性。

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說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答案只有一個,很難說。你在什麼環境,你就出現什麼樣的心情。這就像空中的羽毛,你說這個羽毛是往上飄還是往下吹?很難說。羽毛是不能決定的。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要找一個好的環境是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心是什麼?心隨境轉,我們控制不了自己。

而極樂世界呢?在《淨土十疑論》上說,為什麼往生了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不退轉呢?他是凡夫,他有煩惱,他為什麼煩惱不活動呢?智者大師說有兩個主要因素:

第一個,三寶的加持力。三寶的加持力特別強,這個是不共於其他的十方佛土的,佛力的加被。你整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你的菩提心特別堅固。二是法力的加被。極樂世界的五塵,有情無情同宣妙法。你經常聽聞佛法,你能夠加強觀照力。三是僧寶的加持力。諸善聚會,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懺公師父常說的依眾靠眾,容易產生正念。

第二個,在三寶加持當中,他是壽命久遠,他沒有分段生死的障礙。我們一個人,換了一個果報就換了一個想法,這個分段生死很嚴重。你看你前生是個男人,你是用男人的思想;你今生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一個女人的思想;你要變成一隻螞蟻,你就變成螞蟻的思想。這個就是什麼呢?這個就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法不是獨立的,它是由因緣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善業,但在極樂世界煩惱不能活動,因為它沒有活動的空間,它沒有那個因緣去刺激。

所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一種不退轉的保證。極樂世界是怎麼樣?住定、證滅。你到了極樂世界,剛開始叫住定,你未來的目標叫作證滅,這個是道出了往生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

丙二、光明無量願(十二)

我們看第二段的「光明無量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光明,我身上所發出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兩類:第一個是常光,第二個是放光。常光就是經常存在的。你看我們畫佛像,佛陀的頭頂上有一個像月亮一樣的,圓形的,那個叫常光。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因緣的時候,比如說佛陀說法,眾生有業障,他過去有謗法的因緣,他是沒辦法聽進去,佛陀從頭頂上、從胸前、從白毫放光來加持他。這個地方的光明是指的常光,經常性的光明。

釋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華里。我們看看阿彌陀佛的光明有多大。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身上經常性所發出的光明,假設是有限量的話, 什麼叫有限量呢?他講出一個最低的標準,就是我的最低標準,不可以少於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這個「那由他」就是億,百千億億諸佛國。一個佛 國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假設我的光明,最低限度是少於照了百千億那由他 諸佛國,我就不取正覺。

前面的果地功德是約著你往生以後的受用,這個地方的光明無量願是就著現在。你是一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當你身心苦惱的時候,你憶念阿彌陀佛的光明得到的受用、加持。

那麼我們內心當中遇到了苦惱、遇到了障礙,我們憶念彌陀的聖號,跟彌陀的光明感應,有什麼好處呢?在後面的第三十三願當中提到:「若有眾生,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說,你內心當中憶念我的聖號,馬上就會觸動我身上的光明。這個時候有什麼功德呢?「身心柔軟。」我們一個煩惱很重的人是身心剛強,而「身心柔軟」是說明他的業障消除了。所以,這個地方的光明是約著你現世的利益。

就是說,我們現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最少最少兩種保證:第一個,你現在身心柔軟;第二個,你來生,來生實踐的就是什麼樣呢?安住正定聚而必至滅度。這是兩大保證。

關於阿彌陀佛的光明,我個人曾經跟阿彌陀佛的光明有過一次的接觸經驗,我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那是在幾年前,應居士的邀請,到美國華盛頓 D.C.做一個《阿彌陀經》的演講。剛開始去的時候,第一天人數不多, 大概七八十個。那要講六天的《阿彌陀經》,後來幾天越來越多,到最後一天圓滿的時候,一百二十多個,算不錯了,很多了,因為美國人住得很分散。講完以後,聽眾很歡喜。我自己那個時候剛好講第十五遍《阿彌陀經》,我也很歡喜。

講完以後,居士說,還有一天的時間,隔天就請你們到華盛頓去參觀那個科學博物館。我說,好啊,去看看也好。講完《阿彌陀經》的那天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我在夢中看到自己在講經,那個時候法座坐得很高,下面很多人,講什麼課沒有印象了。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整個燈光變暗,然後跑出很多的黑影在裡面流竄,黑色的影子。我的直覺那就是一種鬼神在障礙。當然,鬼神在那干擾的時候,那些下面的聽眾就一陣一陣地驚叫,沒辦法上課。我那個時候就趕快閉起眼睛念阿彌陀佛。我印象裡面念沒有多久。念了幾聲以後,就從右邊的窗戶那個地方照進來一道金黃色的光明,非常清楚,好像是夕陽金黃色的光照進來。它一照進來的時候,整個房間又恢復了光明,那個黑色的影子就全部消失掉了,整個會場又恢復清淨,我內心當中也感到非常安樂寂靜。但是那個時候又醒過來了。一看三點鐘,還早,又繼續睡。

第二天我們要去博物館的時候,吃完早餐,大概八點出發。那個居士說, 博物館九點才開,我們順路先到五角大廈去參觀一下。我說,好啊,去看看吧。到五角大廈,站在門外那個地方照了幾張相。後來遠遠走過來一個上尉軍官,一個老外,請他幫我們合照一張。有人就提議說,那我們到裡面去看看吧。我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有一種不祥的徵兆,我說不要了,快九點了,我們離開這個地方好了,趕快去科博館。後來大家就接受我的建議,我們上車就走了。我們這個車子開不到五分鐘,五角大廈就爆炸了,整個就是濃煙密佈。他們說,欸,你看,我們剛剛去的地方已經濃煙密佈了。我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到了華盛頓街道的時候,整個街道管制了。後來才知道有飛機恐怖攻擊,炸到那個五角大廈。我們逃過了一關,我感覺是阿彌陀佛救了我們。那個時候我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光明的時候,內心感到真的是很安詳、寂靜。

其實,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即使你沒有看到光明,其實你身心當中已經出現光明,這是真的。台大的教授用科學儀器去測試,說一個人身上的光明本來都很羸弱,除非你身體很好,但是他找來印度修瑜伽的修行者,他一打坐,他身上的光明非常強。但是,一個人心中念佛的時候,他的光明比那個打坐的光明還強。心中念佛的時候,那個佛力的加被不可思議。那麼他的光明哪裡來的呢?當然是彌陀的攝受。所以,在黑暗當中你也不要怕,你心中念佛的時候,其實你身上是出現一道光明,而這個光明就是彌陀的加被。

這個地方是說明極樂世界的兩種功德:第一個是往生以後的功德,第二個是現世的功德。

丙三、諸佛稱嘆願(十七)

我們看第三段,諸佛稱嘆願。前面是讚歎果地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讚歎極樂世界的因跟果,兼通因果。我們看經文。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說明。在我成佛的時候,有十方無量的世界。這些世界當中已經成就的無量諸佛,必須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要諮嗟。這個諮嗟就是讚歎的意思,他要讚歎我所成就的果地功德。我們前面說過的,他能夠不退轉,他能夠有無量的光明,這個是讚歎淨土的果地功德。第二個,稱揚我的聖號。這是讚歎我的因地的修學。也就是說,在我成佛了以後,我希望十方諸佛都來讚歎我的功德,都來稱揚我的名號。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每一尊佛做的事情都是不顛倒,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古德說,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定要有諸佛來稱嘆呢?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我們引用蕅益大師的開示說,這是表示這個法門的甚深,法門特別的深妙。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阿彌陀經》這個經文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無問自說。沒有人能夠問,而且在整個過程當中,舍利弗尊者連回答都沒辦法回答,都是佛陀單獨一個人來自圓其說的。第二個就是它流通分的時候,是六方諸佛的稱揚讚歎,這個是在其他經典當中所少有的。

一般來說,佛陀在教化的世界當中,一個世界不能有兩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況當中,佛跟佛之間會互相證明,特別是這種難信法門。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把前面的三乘方便會歸到一心的真如。佛陀說,其實法門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學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當中沒有所謂的聲聞乘,也沒有緣覺乘,也沒有菩薩乘,每一個眾生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無二亦無三」。這樣的思想,當然很多人很難接受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到了<見寶塔品>,就請出過去已經滅度的多寶佛出來證明。多寶佛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對的。乃至於到最後流通分的時候,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是對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諸佛證明呢?蕅益大師說,因為淨土法門菩薩沒有資格流通。你看《華嚴經》《法華經》,都是由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來流通;但是淨土法門,菩薩沒有成就淨土的經驗,菩薩還在成熟眾生、莊嚴淨土, 所以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可以去稱揚讚歎而流通,因為他才有資格。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是說明這個法門的甚深。

第二個,說明這個法門的廣大。善導大師說,如來以無盡大悲而出興於世,其最終目的,要惠以眾生真實的利益。說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給眾生真實的利益。善導大師說,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故。那麼給眾生最真實的利益,莫過於你告訴他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而現生消除罪障,臨終往生不退。

所以說,從這個法門廣大的角度,也值得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因為這個法門太普遍了,它不需要揀別根機的。你看你修唯識觀、天台觀,它第一個一定要過濾,你這個人是不是通達諸法實相。沒有一個止觀是不通達諸法實相而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揀別你是不是大乘圓頓種性。只有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所以它不需要揀別根機。不用揀別根機,當然十方諸佛就可以普遍地流通,使令他的弟子廣泛地受益。

所以,這個地方的諸佛稱嘆,就說明了這個法門的甚深跟這個法門的廣大。這個地方是通於因跟果,稱揚阿彌陀佛的因果。

丙四、十念必生願(十八)

再看第四條。這個地方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願跟第十九願。這兩個願就很重要了,跟我們往生很有關係了,這個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正因當中,這個「十念必生」是為中下根機而發的願,攝受中下根機;這個「臨終接引」,第十九願,是為了上根機的人發的。

我們先看第十八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願太重要了!善導大師說,所有的四十八願以五願為核心,這五願當中又以這個願當願王。因為有這個願,使令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才能夠成立,使令生死凡夫才能夠出離三界火宅。

這個願古德的註解很多,我們根據解釋第十八願最有權威性的、最有代表性的善導大師的註解來加以解釋。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願解釋分成三段,叫機、行、益——根機、修行跟利益。先看根機。

在我成佛以後,他的根機——十方眾生。這以下的修學的因果,是攝受哪些人呢?是攝受十方眾生。善導大師說,這個十方眾生是怎麼解釋呢?就是顛倒眾生,就是我們一般還沒有學佛的。這種顛倒眾生,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像空中的羽毛,內心完全不決定的,這個叫作十方眾生。這個顛倒的眾生就是整個十八願所收攝的根機。他也不是說一定要修行,當然他也不是說一定要造惡,他是看情況辦事的。

那麼他的行,看他的修行有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剛好是信願行三資糧。善導大師說,這個三資糧,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樂」,這是往生的關鍵。

先看「至心」。這個至心就是真實不虛妄的心,他內心要非常的真實, 沒有任何的虛妄。這個「信樂」就是一種順從皈依的心。「至心信樂」,簡單地講,善導大師說,一個人修行的成敗就只有四個字:順從本願,不要對本願有所抗拒。看他後面的文的意思就是說,你在念佛的時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識,完全順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好像說你這個人不存在一樣,那種感覺就是這樣,這個叫作「至心信樂」。你是一個造惡凡夫,你內心當中積聚很多的罪業也好;你是一個持戒的菩薩,你內心很多的善業也好,你把你內心當中所有的自我所累積的這些善惡業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地順從本願。

這個「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說有兩個標準,叫作所信的決定跟能信的決定,就是所信之事決定跟能信之心決定。所信之事有三個,有三個事情要相信的:

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那麼什麼叫順從本願呢?對於事相上你要生起三種信心:第一個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相信你無始劫來阿賴耶識當中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就是說,你修行不是從零開始的。諸位要知道,你是現在開始修行的,但是你不是現在才有生命的。你在修行之前已經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已經累積了很多很多負面罪業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從這個角度開始修行的。你是從一個內心滿是污泥的狀態才開始修行的,你要相信這個事實。你不是在一張白紙當中開始修行的,這個紙已經畫得亂七八糟了。所以,第一件事情,你要相信你是罪惡凡夫,這個你要相信。

第二個,「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你已經在三界當中流轉很多次了,無量次的流轉。

第三個,「無有出離的因緣」。你根本沒有力量能夠離開三界。你現在開始飯也不吃、覺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觀,你就是不能離開三界。這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你要相信這三件事情:你相信你是業障凡夫;相信你已經流轉太久了;第三個,你沒有出離的因緣。這是你要相信的三件事,你才夠順從本願的。

你相信三件事情而生起三種的決定心:

第一個,「彼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三種決定心:第一個,你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法界當中的確存在四十八種力量的,這個你要相信這件事情,這個是你對佛的信心。第二個,你對自己要有信心,「無疑無慮」。你不能有任何的懷疑,不能有任何的憂慮。怎麼說呢?你念佛的時候,就想,哎呀,我業障深重,我福報不夠。這是不順從本願!你內心打妄想就是抗拒本願。抗拒本願的結果,當然阿彌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樂。你在皈依佛陀的時候,你不能說你業障深重,你也不能說你福報不夠。為什麼?因為你已經不存在了。第三個,「乘彼佛力,決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夠的力量救拔你。阿彌陀佛要救你,綽綽有餘。這個時候「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叫作至心信樂,叫作順從本願。

我希望大家把這個十八願的核心思想——這個「至心信樂」抓到,你就知道念佛的時候心地法門怎麼操作。這是一個往生的關鍵。當你至心信樂,你的內心當中把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惡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總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時候順從本願,你的心跟佛合為一體了。那麼合為一體, 當然產生很大的加持力了。你要求什麼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怎麼樣呢?欲生我國。我心中順從本願以後,我只有一個希望—— 願生彼西方安樂國。

以這種順從本願而產生的願望的力量,在臨終具足十念。在古德的註解當中,大部分都說這個十念就是臨終的十句佛號。不過曇鸞大師解釋比較合理,他說不一定是十念。他在《往生論》中說,臨命終時,相續稱念,業事成辦,不局數目。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是相續稱念就好了,直到你的淨業成就,不要去管十念、二十念。

你能夠具足這三種資糧,假設不生者,不取正覺。這當中唯除了兩個情況:第一個,有重罪的因緣。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第二個,邪見,譭謗大乘正法。這兩個是揀別的。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願後來被歷代的祖師公認為往生的最低標準,就是我們講的臨終的隨念往生。就是這個人可能是造惡凡夫,臨終的時候聽到淨土法門,他做一件事情,「順從本願,欲生我國」,然後相續稱念佛號,結果就往生了。這個是叫作隨念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