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頁。丁八,天眼普見願。

淨土宗修學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只要不斷地去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這件事情就會成就。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那個四十八願,他這四十八願的四十八種力量,其實不斷地在憶念我們。但是,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構成感應的,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花一點心思去憶念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是絕對可以成就的。所以,在我們講完課以後,希望大家在心中都有四十八願,你不斷地對它釋放出你憶念的磁場,那麼在未來的生命當中絕對可以心想事成。

前面講到正報莊嚴,包括遠離三途、身相莊嚴、衣食自然,這都是一種離苦得樂的相貌。這以下講到五種神通。為什麼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提供這五種神通的果報體呢?我們從《大般若經》裡面得到了一些說明。

《大般若經》對菩薩開示說,菩薩發菩提心已,應修學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著。說菩薩剛開始修學,先立定你的目標,要成就佛道,發菩提心。然後幹什麼呢?修學般若波羅蜜,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使令你內心當中安住在無所著。既無所著,為了遊學諸佛國土故,而應學五通。你慢慢地成就了菩提心,也成就了空正見,接下來幹什麼呢?為了遊學十方諸佛國土、廣作佛事的緣故,菩薩開始要修學五種神通,要修學禪定五種神通。

那麼為什麼修學五通呢?第一個,依止天眼而見其身形,看到這個同參道友的身形;第二個,依止天耳而辨其音聲;依止神足而通達無礙;依止他心而知其心思;依止宿命而知所從來。所以當菩薩發了菩提心,修學般若波羅蜜以後,你要開始參學十方國土,開始去一方面親近十方諸佛,一方面成熟無量有情、廣作佛事,你就應該要成就五通。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為了參學十方佛土的方便,阿彌陀佛也提供了五通。我們看看他的五通的相貌。

丁八、天眼普見願(六)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這些凡聖同居土的天人,他們都必須要成就天眼。這個眼就是眼根,能夠見諸色塵的。為什麼加一個「天」呢?表示這個眼根是通達無礙,叫作天。這個天眼的力量有多大呢?至少能夠照見百千億億十方諸佛的國土。百千億億包括了它的遠近的相貌,包括它的粗細的相貌,包括它的內外相貌。內外,什麼叫作內外呢?你看這個牆壁,牆壁以內的你看得到,牆壁以外的也看得到,看得到內外之相。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天眼通,在古德解釋說,在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夠照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等相,及一切障內障外、世出世法、種種形色,無有障礙。就是極樂世界的天人,能夠親眼看到這個六道眾生,他過去修佈施,死掉以後生在尊貴家;或者這個人慳貪,墮落到貧窮的果報。你自己親眼看到這個果報的顯現,當然能夠生起厭苦欣樂的這樣一種願望。也就是說,他能夠實際看到眾生六道輪迴,他死亡以後生到哪裡去、受種種的苦樂的相貌。這個是天眼的一種受用。

丁九、天耳普聞願(七)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眼根的殊勝,這個地方講極樂世界果報體的耳根殊勝。那麼極樂世界的耳根是怎麼樣呢?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國中的天人,他的耳根能夠聽聞種種的聲塵, 他的範圍能夠聽聞百千億億諸佛所說的佛法,而且能夠受持。這個受,就是了解義理叫受;持,就是明記不忘叫作持。能夠了解義理,又能夠明記不忘。這個是講到他的耳根的功能,能夠受持諸佛所說的妙法。

古德講到這個五種神通,說菩薩成就五通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堅固菩提心。菩薩因為能夠見聞眾生所受諸苦果故而厭離苦因, 因為能夠見聞眾生所受的種種樂果故而欣求樂因。我們一般人對於造殺盜  淫妄不知道怕,因為他沒有親自看到這個果報出現,所以他不知道怕。因為造業的時候果報不是馬上出現,是來世才出現,所以他的恐懼心沒辦法生  起。但是,如果菩薩成就五通,他能夠親自看到這個人因為造業的關係來生 到地獄去,他對他自己行為的惡業會產生厭離的感覺。

《宗鏡錄》引用《大智度論》裡面一個故事說,一個阿羅漢成就無生法忍以後,在禪定當中看到他過去生到地獄受刀山油鍋的果報,身為一個阿羅漢他嚇得全身毛細孔出血!你就知道這個地獄果報的可怕。你看到這種果報以後,自然地就不敢去造這個惡業了。所以它本身對於堅固一個人的道心有幫助,因為他實際看到因果的出現,而不是聽聞而已。

第二個,這個菩薩具足五通,能夠積功累德。他能夠游諸佛國,一方面親近供養諸佛,一方面能夠成熟、利益有情,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沒有神通,你就離不開三界,就不能親近十方諸佛,就喪失很多的上求下化的機會。為什麼?這個叫作報障,你的果報體障礙你的願望。你很想要親近諸佛,你很想要廣度眾生,但是你的願望,你這個果報體它沒有提供你這個功能,它沒有這種功能來完成你的願望,你叫作空有願望。因為娑婆世界果報體太羸弱了,你哪裡都不能去。所以,對一個菩薩——一個有志向的菩薩來說,成就五通是非常重要,它能夠實踐你的理想。

丁十、神足無礙願(九)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個神足就很重要了。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他的整個行動力就靠這個足)他的神足通是什麼相貌呢?於一念頃的時間能夠超越百千億億的諸佛國土,在一念頃。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他的功德,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你看經典上說,目 犍連尊者是所有阿羅漢裡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聽佛說法,他就感覺  說,哎喲,我上次坐在前面聽佛陀的聲音是這樣子,為什麼我這次來晚了在後面聽,聲音還是這樣子呢?那到底佛陀的音聲有多大呢?能夠有多遠呢?他要測試佛的音聲,就用他的神足通一直飛一直飛。飛到最後,竟然飛離了 娑婆世界,到了他方的佛世界去了,飛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個地方是一個佛陀的莊嚴的國土,這些菩薩看到目犍連尊者,說,哎喲,怎麼來了一個小蟲?佛陀說,哎呀,你不要輕視他,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大弟子,他要測試佛的音聲跑到這個地方來。目犍連尊者一心一意地在聽佛的音聲,結果飛離娑婆世界以後,他回不來了。這個時候,他方的佛陀就跟他講說,你要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後來目犍連尊者仰仗佛力才飛回來。

所以,一個阿羅漢的神足通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在極樂世界提供的神足通,是在一念頃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土。你去跟阿羅漢一對比就知道了,菩薩的神足通不可思議。

神足通這句話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到達的意思;第二個是轉變的意思,我們叫如意足。

到達就是我們經文所說的這種神足通。這個神足通有粗細的差別。在初地之前的神足通是粗淺的,他的相貌是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你是用身體直接飛過去的,就像那個鳥,如鳥飛虛空,無有障礙。初地以上的菩薩的神足通,是精細的神足通,叫作此沒彼出,一念即至。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你不用飛,你在這個地方消失掉,在台北直接現出來,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說的「於一念頃」,他不用靠身體飛。這個是要初地以上的神足通才做得到,它有到達的作用。

第二個,轉變。轉變就是可以把物質作轉變,把大的變成小的,把小的變成大的,把一變成多,把多變成一。在初地之前的變化,最多不能超過七天。你看阿羅漢可以把石頭變成黃金,但是七天後它自動又變回來,因為他沒有那個道力來改變物質的本質。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把石頭變成黃金以後,這個黃金就永遠是黃金,它不會再變回來,永久的改變。

所以這個神足通有到達跟轉變兩層意思,也各有粗細的差別。

當然,這個神足通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古德說,在極樂世界的人民這個神足通,產生最大最大的作用就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供佛用的。我們都知道,福德的產生要心境的相應,你有佈施的心,你還必須找上一個殊勝的田。我們上次講過,你供養一百個持五戒的,比不上一個修十善的;你供養一百個修十善的,比不上一個初禪……乃至於比不上二禪三禪、初果二果,乃至於比不上佛陀。在修福報的時候,你的田是很重要。末法時代為什麼我們很難修習很大很大的福報?就是你找不到一個殊勝的田。

你看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諸位都知道,他叫無貧尊者。他出家以後,他那個缽很特別。那些貧窮人家把粗劣的飲食放到阿那律尊者的缽裡面,只要進入他的缽,入此缽成甘露味。他吃不完,他把他缽裡的東西拿出來分給他師兄弟的時候,又變成粗陋的飲食。因為它是福德所招感的。

阿那律尊者以前是個農夫,他經常去田裡面耕種。在山上住一個辟支佛, 這個辟支佛七天下來托缽一次。結果有一次他下來托缽的時候,托了空缽而回了。這個農夫看到這個辟支佛,一個修行者,他覺得很可憐,他七天才吃 一頓飯,這次又空缽了,他就把自己的便當施舍給這個辟支佛。從那以後, 他就天上人間永遠不遭受貧窮的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他遇到一個殊勝的  福田,一個辟支佛。所以,我們今天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的確是能夠快速地積集資糧。當然,這個地方神足通就很重要,它可以把你的願望轉成實際 的行動,而不是在心中觀想而已。

丁十一、他心悉知願(八)

我們看第十一個,他心悉知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五種神通的第四個,他心通。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他不能夠見(這個見就是通達),不能夠通達他人的心識,不能夠通達他人內在的思想——他的最低限度要能夠知道百千億億諸佛國中眾生心念,不取正覺。

在《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說,菩薩見其形而聞其聲,而亦當知其心智。為什麼呢?說菩薩到了十方國土去,他用神足通到了,也看到很多眾生的形狀,也能夠辨別他所講話的音聲,為什麼要修他心智呢?以知其心思而應機說法故。因為你要說法之前要先觀察他心中的希望。這個說法本身不是說你要講什麼法,而是對方要聽什麼法,這個契機很重要。

我曾經遇到一個居士,他跟我講一件事。他說,有一次,一個某甲法師跟他講說:某某居士,你佈施修得不錯,持戒也不錯,但是你這個脾氣那麼糟糕!就拿這個發脾氣的過失一一地指責他。他聽了以後非常反彈,非常不高興。後來,他用同樣問題去問某乙法師,某乙法師就讚歎他的功德:你看你佈施學得不錯,持戒也學得不錯,如果你的脾氣能夠改得好一點那就更好了。這個居士聽了大歡喜,然後就慢慢改他的脾氣。

我在想一件事情,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句話,如果你以後弘法的話,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麼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而這個地方這個四悉檀,他的歡喜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師講,沒有歡喜益,後面的滅惡、生善、入理都不能成就。所以說這個菩薩的他心智是幹什麼呢?因為要觀察他的心思、知道他心中的願望,才能夠應機說法,是這個意思。

丁十二、宿命智通願(五)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天眼通是看到他的身體的形狀,天耳通聽到他的聲音,他心通知道他現在的善根的淺薄、煩惱的粗重,是看到他現在的結果。宿命通是知道他是為什麼形成這個結果,看到他的過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過去是什麼因緣而造就了現在的結果,就靠這個宿命通。前面是看到了現在的結果,這個宿命通是看到他過去的過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不成就宿命通——這個宿命通《大智度論》上說是「知所從來」,知道這個人過去是什麼樣的因緣,所以他有這個煩惱。這個人為什麼一出家很喜歡拜佛?他有他的因緣。為什麼這個人不喜歡拜佛,喜歡打坐?他有他的因緣。這個菩薩能夠知所從來。能夠知道百千億億整個諸劫的種種的「事」,這個事就是他的善惡的因緣,他的善根是什麼因緣成就的,他的罪業是什麼因緣成就的。

這一點,《楞嚴經》很強調,知所從來。《楞嚴經》說,一個人的繩子是怎麼結的,他是怎麼打結的,你要把他的結解開來,你要知道它是怎麼形成的,你不是硬拉就可以把它解開。說 A 這個人有貪煩惱,B 有貪煩惱,對治的方法不一樣,因為他們剛開始形成這個貪煩惱的過程是不一樣的。他們兩個形成貪慾煩惱的過程不一樣,你怎麼能夠用同樣的藥去對治呢?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問題,過程很重要;你不了解他的過程,你就不能為他解開他的問題。所以你看現在很多的治療的,那個催眠法,其實這個是合乎《楞嚴經》的道理。你看他為什麼一看到水就怕?你說,欸,你不要怕水,你不要怕水。你跟他這樣講不要怕沒有用,他就是怕。你要「知所從來」,事出必有因,這個害怕的心是怎麼形成的,把它找出來。所以這個宿命通能夠知所從來,能夠找到這個善惡形成的一個過程。

當然,這個五通其實是通外道的,也通於二乘,但是它的內涵不一樣。諸位要知道,這個下面「知百千億億諸佛國土」、「知百千億億諸劫事」,特別的廣大。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一個修仙道的婆羅門的地方,這個婆羅門有很強大的宿命通。釋迦牟尼佛就考他了,就拿了一個骨頭給他看,說你看這個人他生前是做什麼事?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拿一個骨頭給他看。這個外道一入定,哦,這個人他是在哪裡出生的,他以前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得什麼病死的,他現在到哪裡去了,講得清清楚楚。佛陀說不錯不錯,善哉善哉!佛陀又拿另外一個骨頭給他看,說這個人他是從哪裡出生的?他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是往哪裡去?結果這個骨頭他一看,看不出來。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個阿羅漢的骨頭。阿羅漢入無生以後,他找不到他的信息,這個婆羅門竟然看不到他的過去。所以你就知道,外道的神通跟阿羅漢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是有差距的。

我們講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地教,這個地方,其實這個神通可以說都是我們先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在受用的過程當中,我們再慢慢地慢慢地償還。先享受後付款,就這個道理。

丁十三、壽命無量願(十三)

我們看丁十三的「壽命無量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古德說有三種無量:第一個是光明無量。極樂世界整個依報的國土都是光明的,沒有一個角落是黑暗的,絕對沒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光明的。第二個,極樂世界的正報是壽命無量。第三個,眷屬無量,有很多很多的大菩薩,諸善聚會。

這個地方講到壽命的無量。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假設我的壽命是有限量的話,那麼這個限量是下至百千億億劫,就不取正覺。

這個壽命無量,當然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古德在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他的受用特別殊勝,他沒有痛苦的感受,只有快樂的感受;極樂世界供養諸佛植眾德本,而且見佛聞法增長菩提,你能夠積集廣大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也特別殊勝。這樣的一個果報體,假設他的壽命很短暫的話,那麼就好像玉杯之穿漏而終成遺憾。說一個杯子,這個杯子長得很漂亮,裡面裝了很多的甘露,但是它的杯底有漏洞,那這樣子這個杯就是很遺憾。

所以極樂世界,你看,沒有三惡道,身相莊嚴,衣食自然,五種神通。你還不一定要待在極樂世界,你經常能夠遨遊十方世界。它提供你這麼好的果報體,當然我們很在乎這個時間。用這個果報體借假修真,到底這個果報體能夠用多久?下至百千億億劫!有足夠的時間讓你修學聖道。

我想,我們流轉到現在,我們感覺到三界對我們最大的傷害大概就是分段生死。我不知道諸位怎麼想的。其實我們對三界果報的厭惡,我們不在乎說什麼老病死,因為我們久了也就習慣了,但這個無常敗壞很可怕。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三界的壽命長一點,不要經常這樣死來死去的,可能很多人會考慮繼續留在三界。但是,三界的果報體太短了,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好不容易,生老病死我適應了,我適應以後你又讓我死掉,又換一個新的環境;新的環境我又適應了,又死掉了。弄得一個人真的是莫名其妙。我們必須要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等到你摸清楚開始修行了,又死掉了。其實我覺得,三界當中最大的傷害,除了生病以外,這個死亡是很嚴重的。這個分段生死,讓你整個修學聖道一加一不能等於二,不能夠相續下去。

極樂世界提供一個這麼長的壽命,古人說一句話:「拚個今生,永作閑漢」,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勞永逸的,辛苦一次,一次解決。我覺得這個非常好,我今生拼了,但是怎麼樣呢?得到這次果報以後,一勞永逸。我們為什麼不到天上去?因為他的壽命太短。你好不容易生天了,結果又掉下來。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樣?一勞永逸的!你只要拼一次,從今以後,你長久地可以受用這個果報。所以壽命無量這個願望是太重要了!

丁十四、隨願修短願(十五)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也講到跟壽命有關係的,說在我成佛了以後,國中的天人,壽命是無能限量的。這個我們說明一下。極樂世界的無量,他的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你有一天還是要面臨死亡,是有量的無量,當然這個時間很長。除非你有一個很特殊的菩提本願,你能夠「修短自在」。這個修就是長期的修學,或者短暫的修學,這個是合乎你心中的願望。

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馬上離開極樂世界。離開極樂世界,在古德註解當中你有兩個選擇:第一,你以初地菩薩的力量,轉投生到十方的其他佛土去。你等於是把阿彌陀佛佛土當作你成佛的第一個跳板,到極樂世界成就無生法忍,然後你就放棄那個壽命到另外一個佛土去,那個時候你自在了。第二,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回入娑婆度有情,大悲特別重。就是你不需要那麼長的壽命,你怎麼樣?把那個壽命的願望舍掉,這第一個選擇。

第二個選擇,你覺得,欸,極樂世界不錯,我就長久待下去了,一直等到你修到等覺菩薩為止。如果你讀《阿彌陀經》你就知道,它講到「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蕅益大師解釋說,阿鞞跋致是初發心的、初往生的菩薩,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就是在那個地方住很久的久修菩薩。所以極樂世界很多等覺菩薩。

當然,你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為你成佛,你自己要發願創造一個國土。但是極樂世界可以讓你待到等覺菩薩再離開,也可以;你成就無生法忍馬上回入娑婆,或者親近十方諸佛國土,也可以。這叫作修短自在,「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你看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省庵大師他是悲心很重,他作那個《勸發菩提心文》。他臨命終的時候諸位弟子在下面哭泣、膜拜。大師說:大眾切莫哭泣!我去去就來。生死事大,各宜淨心,念佛可也。他說你們不要哭,我去去就來。所以這個菩薩可能不會待太久,就是隨順你的本願而修短自在。

所以你看,我們在修淨土的發願文有兩個,對不對?一個是什麼?「願 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對不對?後來懺公師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你會覺得哪一個比較好?你跟不退菩薩,一天到晚跟他們作伴,第二個是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隨其本願,修短自在」,兩個都很好。

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學員提問】極樂世界的壽命無量直至成佛,請示法師這樣的思想對不對?

【師父答疑】我們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為那個世界不是你創造的。你可以借用那個地方來修學,但是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一個世界不准許有兩個佛。這個是彌陀的本願創造的世界,你等於是借他的光明來修學,借假修真。如果說你到極樂世界成佛,那這個思想是完全錯誤,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你要成佛,你要到娑婆世界,然後發願;發了願以後,到眾生的世界積功累德,去滿你的願;然後願成就了,那個國土就出現了;然後別人再來依靠你。你不能夠說別人創造那個地方,你去成佛,不可能。成佛都是開山祖師,這個道場必須你自己蓋的,否則你沒辦法成佛的。

【學員提問】到極樂世界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師父答疑】是的,這前面我們講過。你或者是一部分,或者全部。

【學員提問】在極樂世界還有天、人之分嗎?

【師父答疑】有的。不過,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是豎的,所以它彼此不能見聞,我們跟畜生道可以見聞。而極樂世界的四土是橫具的,它的天、人,什麼叫天人?就是這些凡聖同居土。上面還有方便有餘土,還有實報莊嚴土,這三土的眾生可以互相的接觸,可以互相見聞。你可以看到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看得到你在幹什麼。你可以看到凡聖同居土,你可以看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他也可以看得到你,互相可以往來的。你看《阿彌陀經》說,你可以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蕅益大師講說,什麼叫諸上善人?就是那些法身菩薩。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民是互相地見聞,互相在一起。

我在想一個問題,關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在作《四十八願》,我在想,構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想法是從真善美出發的,真善美。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東西往往都是不善良的,都是跟邪惡劃等號的。你看最美好的是什麼?鑽石。但鑽石成就的過程是充滿了血腥跟暴力。美國有一個作者說,我們受用的鑽石,你看做很多很多的裝飾品,這些美好的鑽石有三分之一來自於非洲,而得到這個鑽石都是經過殺戮。只要一個鄉村發現有鑽石,這個鄉村的人大概全部要被殺掉,一個都不能夠留下來。所以他的作品,他那個作品的名字叫《滴血鑽石》,鑽石是滴血。然後它成就以後,我們看到鑽石又產生很多的貪慾的煩惱。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五塵都是跟邪惡有關的。你看我們講修行,為什麼都攝六根?就是你不能被五塵所轉。所以在娑婆世界,美好都是不善良,善良也就不美好。

極樂世界是怎麼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安排,先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然後你在美好的世界當中產生善良的心,產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從美中培養你的善心,然後從善心當中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是美、善、真。你要掌握這三個角度,你大概對極樂世界的國土,那個綱要抓到了。第一個,他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你產生欣求;第二個,他從美好當中引發你的善念,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善念;然後從善念當中再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實。

我們常說一句話,借假修真。這句話剛好運用到極樂世界。先假借這個美好的東西,我們看到美好的東西我們會喜歡;你喜歡上它的時候,它就有辦法引導你生起善念,最後從有相的善念入無相的空性。這個思考不錯。諸位以後成就國土可以參考這個方式,由美入善,由善入真。

我們這一堂課就講到這個地方。諸位如果有空的話,可以把那個核心五願背一背,因為它等於是整個極樂世界淨土的因果的綱要,前面五個願,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功德、因地的修學。然後再把後面的這些願,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你把幾個重要的背起來,重要的。然後在心中不斷地想,你每想一次,它就跟你產生一次的感應。說實在的,極樂世界,憶佛念佛,淨土法門你要多想,它跟你的緣才深。娑婆世界的事情你要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