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面。我們看丁七的「普等三昧願」。

這一段我們講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針對資糧位菩薩來說,在整個修學當中遠離遮障的果報而成就殊勝的果報。這以下是約著加行位的菩薩。加行位的菩薩,當然,他有禪定,那麼他禪定當中如果以本尊來當作他的一個相應法的話,他的禪定會產生一個增上的效果,第一個效果就是我們講的普等三昧。

我們都知道禪定有三個原則:第一個,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比如說你是用呼吸的,你必須把你的呼跟吸,這種出入息,在心中顯現出來,要有一個所緣境。然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假設你在修禪定的時候,能夠以本尊的名號或者他的身相當所緣境,那麼,以彌陀的名號跟身相為所緣境成就的三昧,叫普等三昧。

這個普等三昧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它是經常性的;第二個,能夠見到無量諸佛。這個經常性就是一種陀羅尼的意思,它總持不失。我們一般的禪定在加行位的時候是不得自在的,比如說你在禪定當中顯神通,你觀想你這個時候色身是如夢如幻的,牆壁也如夢如幻,然後你就這樣走過去了。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成功,有時候就走不過去。我們一個初心的禪定的人,他整個禪定的入、住、出——他要入禪定、住在禪定多久、什麼時候出禪定,都不得自在。所以這個地方「經常」,表示他隨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顯現這種諸佛的身相出來,這是很特別的。就是他已經成就了陀羅尼,已經不會失掉。

第二個,更特別的是,他能夠見到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他在因地的時候只有憶念一尊佛,阿彌陀佛,可能只是憶念他的聲音,為什麼他果地能夠出現無量諸佛呢?這個就是普等三昧。這在一切三昧當中不可能的。一般修學呼吸的人,只能夠在呼吸當中成就三昧。如果你開始觀想杯子,你就進不去三昧,因為不是這個門。我們凡夫不能一即一切,法跟法是有障礙的。你習慣性用呼吸,你要進入禪定,就一定要用呼吸,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念佛三昧不同。因為佛跟佛是相通的,你因地的時候憶念一尊佛,你在三昧當中不但能夠見到你的本尊阿彌陀佛,還可以見到藥師佛、多寶佛,這個就是所謂的「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就是因為你在禪定當中修本尊相應,有本尊的功德,所以這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功德不失,成就陀羅尼;第二個,他這個功德能夠普遍廣大。

所以智者大師說:「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為什麼呢?他進一步說,為什麼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他講一個譬喻。他說:「譬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說這個水呀,味道當然不一樣。你看義德寺的仁義潭的河水,跟我們鹿谷的水味道不一樣,但是等到它流入大海以後,同一個味道。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那個明瞭的心,每一個人成就禪定的過程不同,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時候,你這個三昧的力量可以見到十方諸佛,同一個味道,因為佛的法身是相同的。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你一個修學禪定的人,如果以阿彌陀佛當本尊的話,你那個三昧的量特別廣大,有這種「普等」的效果。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一即一切」,這種事事無礙的功德顯現。

丁八、清淨解脫願(四十二)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三昧,這個本尊功德也是針對於加行位菩薩。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這些加行位的菩薩,在三昧當中能夠聞我名字,以我的名號或以我的身相來當作所緣境,那麼這樣子的禪定有什麼樣的效  果呢?「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他這個三昧有兩種效果:第一個,清淨;第二個,解脫。什麼叫清淨呢?心無染著,在禪定當中對於所緣境不會產生染著,無住;第二個,這種禪定能夠離諸障礙,叫解脫,他能夠遠離身心的障礙。

這個清淨解脫三昧,合起來說,什麼叫心無染著而遠離障礙呢?古德說,就是他能夠動靜一如,在動中能產生靜相,在靜中能產生動態、動相。這個是很難成就,一定要到八地的無功用行,才能夠遠離動靜兩相的對立。

一般我們在禪定當中,你要起來掃地,你禪定就要失掉,你不可能在掃地當中還繼續禪定,不可能。動則無定,定則無動,這個是禪定的名言。但是你今天以本尊為相應的時候,這個禪定相有清淨解脫的作用,就能夠動靜一如。

什麼叫動靜一如呢?這當中講出其中一個實際的狀況。你在這種清淨解脫三昧當中,「一發意頃」,就是在一念之間,就可以在禪定當中同時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而且還不失其禪定的心念。定中供佛,還在定中,這完全是一種無功用的作用。

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的禪定,動則無定,定則無動。對這個定中供佛,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當中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說一定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身心安住在禪定當中而同時普遍十方,一者供養諸佛,二者教化眾生。在自利當中,你那個明瞭的心一定要到八地,才能夠產生定中供佛的效果。

但是,一個加行位的菩薩,因為能夠依止本尊的加持,在因地當中就能夠「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個也是因為我們依止本尊的加持而產生的效果,就是所謂的清淨解脫三昧。

前面的普等三昧是指量的廣大,在一個法當中能夠同時攝受到無量的法,一即一切。這個地方是講他本質上的提升,他能夠遠離動靜的這種對立的差別。一個是量的廣大,一個是本質上的提升。為什麼?因為他依止本尊的加持,就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諸位!你慢慢學佛,越來越久,你會發覺你這個心力再加上佛力,那的確有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單獨的心力能夠產生這個效果,如果你把佛力再放進去,那會增加很多很多不同的作用出來。

丁九、聞名不退願(四十七)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所正式攝受的還是加行位,但是古人說也兼攝凡位的資糧位菩薩。我們先講他正式攝受的。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這些菩薩眾……當然,菩薩有時候修學禪定,有時候修習智慧,有時候修習持戒等等,但是他在整個六波羅蜜當中,又加修一個本尊相應法,「聞我名字」。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他能夠成就一種不 退轉的功德,就是他所成就的功德特別的堅固。

我們一般的菩薩修功德是很容易退失的,不要說資糧位,加行位的菩薩都容易退失。你看一個禪定的人,他要是幾天沒有打坐,他禪定就失掉。但是以本尊相應所修學的六波羅蜜,就是六波羅蜜的功德再加上佛號的因緣,他這個六波羅蜜功德就有一種堅固的作用,不容易退失掉。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首先,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你相信佛菩薩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深信諸佛皆充滿」,但是你要啟動每一尊佛的功德,有一個條件:你要跟他有緣。我們現在這個法界當中有彌陀的四十八願,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很多的願,有藥師佛很多願……但是諸位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佛陀不能主動地加被我們,他不可以,他不能採取主動。這就是為什麼佛菩薩要產生加持效果,前面都要加四個字:聞我名字。你要先產生主動,佛陀才能夠產生感應。

當我們在修行本尊相應的時候,有產生一個不退轉的功德。當然,這個地方古德說,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也包括凡位菩薩。你看《阿彌陀經》也有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蕅益大師也提出一個觀念。他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者,這個老者退休以後,他家的年輕人講話刺激他,他很痛苦,所以來到精舍要出家。這個時候舍利弗用神通力觀察他,八萬大劫之前都沒有跟三寶結緣,沒有拜過佛陀,沒有稱念佛陀的名號,心中也沒有想過佛,心中所想的都是世間這些五欲的事情,所以認為這個人沒有善根,出家也沒有用,空過光陰。這個老者就在精舍門前哭。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剛好回來,問,你為什麼哭?我要出家,僧團不讓我出家!佛陀就把他帶過來,親自給他剃度,剃度以後還證得阿羅漢果。弟子就問了,他沒有善根,怎麼證得阿羅漢果呢?佛陀說,他在八萬大劫之前(超過阿羅漢的神通範圍),是一個樵夫,後來被老虎所追,跑到樹上去了,在緊急情況下稱了一念「南無佛」。欸,跟佛陀結緣,所以佛陀能夠採取行動。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老者要去出家,出不成,在門前哭,怎麼那麼剛好釋迦牟尼佛就回來?你回答我看,為什麼那麼剛好?為什麼你在那邊哭的時候佛陀沒有回來?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沒有任何想法。諸位你看我們大殿那個鐘,那個鐘它完全沒有意見:你輕輕地撞它,它就輕輕地響;你很大力去撞它,它就出很大聲;你不撞它,它就永遠沒有聲音。你說這個鐘存不存在?它還存在啊,但是你要去撞它。我們今天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三寶完全沒有採取行動,就讓他自甘墮落,甚至於自殺,到三惡道去了;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三寶及時現前,把他從逆境當中救過來。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因為他在過去生當中跟三寶結下深厚的因緣。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就訶責禪宗人。他說禪宗人啊,所有的修行人當中,退轉比例最高的就是禪宗。為什麼?禪宗當中第一個,他不做早晚課,他的禪堂也沒有安置佛像,就寫一個「舍」字。舍,慈悲喜舍的舍。上面寫一個舍字,大家在那邊打坐。你到了大殿也沒有拜三拜佛陀,眼睛也沒有看到佛陀,嘴巴念一句佛號就要去刷牙……那你跟三寶都沒結緣嘛!難怪你看那個五祖戒禪師,一死掉以後變成蘇東坡。你看迷糊到這個樣子,看到三寶都沒感覺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那個給孤獨長者,他是一個世俗人,一個做生意的,非常忙碌的一個大長者,他一聽到佛陀這兩個字,毛細孔豎起來,很快就成就初果了。一個在家居士,因為他跟三寶緣深。

所以諸位不要忽略了,我們在佛堂當中的每一個禮拜、我們心中每一個稱念,對未來的生命都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每一句佛號都產生一種不退轉的力量,你未來的得度就是你在不經意的過程當中累積成就的。

所以,我們今天憶念本尊,每一個功德,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沒有失掉,佛號就永遠在你的心中。只要阿彌陀佛的力量還在,你就有一分的得度因緣。只要這個佛號進入到你心中,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永遠不會失掉,生生世世陪著你。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能夠成就不退轉的力量,也就是說你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有這種效果。

丁十、得三法忍願(四十八)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的「不退轉」範圍很廣,包括了整個凡夫,也包括了聖人,但這個地方把不退轉的功德講得更殊勝。什麼叫不退轉?有三種不退。

在我成佛了以後,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地方的諸菩薩眾是指的加行位的菩薩),他能夠修學彌陀的本尊相應法,來受持我的名號,來頂禮我的功德,他就能夠很快地成就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在整個佛法當中,對於無上的菩提心能夠成就堅固而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法忍」的意思我們加以解釋。這個「法」是所證之理。什麼叫所證之理呢?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叫法。這個「忍」是能證之心,就是智慧。我們這一念心能夠安住在真如理,這個叫作法忍。

這個心安住在真如理,有淺深的差別,就分成了三個層次:

最淺的忍叫音響忍。音響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聞其聲,未見其人」。我剛剛聽到懺公師父的聲音,但是還沒有看到他的人。這是比喻三賢位的菩薩。三賢位的菩薩對真如理還沒有如實地證入,但是他產生了堅定的勝解,這叫音響忍。但聞其聲,但是不見其人。

第二個叫柔順忍,「舍妄歸真,心柔智順」。他已經能夠破除妄想而回歸到真實了。這個指的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薩,他能夠產生柔順,他的心對於真如已經能夠調柔善順,順從真如,但是還不得完全的自在,他的入、住、出還不得自在,叫柔順忍。

第三個是無生法忍。「於一切法,不取不作諸業行。」這個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對於無生法忍能夠「無功用行」,任運地現前,不管是在動中,不管是在靜中,所謂的「不動道場,身遍十方」、「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所以這個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是任運現前。

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加行位的菩薩,能夠不斷地來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在彌陀本願加持之下,很快地成就音響忍、柔順忍乃至於無生法忍,而且在這三種智慧的加持之下,他的菩提心也不容易退轉。為什麼?得到彌陀的護念!這個的確對我們菩薩道有很大的加持力。

丁十一、聞名得忍願(三十四)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

當我成佛以後,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眾生之類(這個就不一定是指加行位的菩薩了,這個是一般的菩薩),聞我名字,他能夠在我的這個名號的功德加持之下,就能夠成就兩種殊勝的功德:

第一個,他能夠很快地在未來生命當中成就無生法忍,他能夠成就一種甚深廣大的智慧。這個無生法忍特別指的是一種法空智。

初地菩薩雖然能夠成就我空,但是他在法上不得自在。簡單地講,他有生滅的對立,他認為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對立、垢淨的對立、增減的對立。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是八地的菩薩。一個八地的菩薩,他那個法空智特別現前,對於這種對立的思考完全抹平,他沒有所謂的動態:你在拜佛,你在靜坐,你在掃地。古人說,工作就是修行。其實這句話是講八地以上的菩薩。我們現在就像懺公師父說,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但是無生法忍的菩薩他不是,動靜一如。

第二個,諸深總持。他不但能夠很快成就智慧,他的功德還能夠成就總持不失。他在彌陀的加持之下,不容易失掉。這個就是名號的加持。

當然,這個地方就是把前面的功德做一個總結。我們的修行,有兩種力量可以讓我們進步:第一個是內因力,這是你內在的善根,戒定慧,你的心力;第二個是外緣力,就是三寶的加持力。佛陀的加持、法力的熏習、僧團的攝受,三寶的加持力。

這當中,外緣力對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又特別重要。因為我們的心深受外境的影響,所以外境對我們的加持力很重要。舉一個例子。

蕅益大師說,鄰國在當時一個地方有一個老人家,他從二十歲開始做慈善事業,修福五十年。幹什麼?他來生想要做一個出家人。只要哪一個地方要修橋,要鋪路,要做什麼慈善事業,他有錢就出錢,沒錢就出力,做義工。修了五十年,死掉以後,到了閻羅王那個地方,閻羅王說,你不錯啊,修福報修了五十年,不錯啊!你想做什麼?那老人家說,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想來生做一個出家人。這個閻羅王非常驚訝,他說,你修了五十年,就想做出家人啊?這不可能!你頂多做一個千戶長。千戶長就是管一千個家庭。後來這個老人家說,那沒辦法做出家人,那我做個燒火僧,可以吧?我整天為出家眾做最卑賤的燒火的僧。閻羅王說,燒火僧你也不夠資格,五十年不夠資格。後來他很堅持,一定要做出家人。閻羅王就給他一個機會:這樣子好了,我再給你幾年壽命,你再回去修福看看。就把他放回來。

最後蕅益大師講,鄰國有一老者修福五十年,做一燒火僧而不可得!但是,白鴿聽經,轉生成戒環禪師。說有一個白鴿,有一位老法師講經,它就停在門外聽了幾分鐘,聽完以後飛走了,死掉以後變成一個出家眾。還不是普通出家眾,是戒環禪師!

三寶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要想盡任何的辦法跟三寶結緣,非常重要。很多人說,我拿錢去佈施慈善機構,跟供養三寶一不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結的緣不同嘛!一個是積集善業,一個是跟三寶結緣。跟三寶結緣你未來就有得度的力量,差在這個地方。當然,你可以說,他們的福報都一樣,但是在福報當中他又多一個三寶的加持力。

而在《阿彌陀經》上說,要跟三寶結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憶念彌陀的聖號,憶念諸佛的聖號,最簡單了。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經常修本尊相應,我們這個菩薩能夠很快地在生命當中成就無生法忍,而且能夠成就不退轉。為什麼?因為本尊的護念。

丁十二、欲生果遂願(二十)

我們看丁十二,欲生果遂願。看經文。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

在我成佛以後,十方的眾生,能夠「聞我名號」,以我的功德來當本尊,一方面能夠「繫念我國」,憶念淨土的功德;而且「植眾德本」,兼修戒定慧;最後「至心迴向」,功德加以迴向。這個地方沒有講到發願,它是講迴向。這個迴向的結果是「欲生我國」,假設不滿願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願,我們把這個前面的十八、十九加以比較。

我們看第九面,十八、十九是被善導大師列入核心五願。這個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重點在於「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它的特點在於「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說這個人對彌陀的功德有強烈的皈依心,一心歸命,順從本願,這種人是下根人。下根人,他也沒有發菩提心,他也沒有修諸功德,但是他對彌陀本尊的信心非常的堅定。善導大師說,這個願的重點在「至心信樂」這四個字,它的成敗在這四個字。

而第十九願是「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的時候彌陀現前。這個是上根人,因為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且他產生一種往生的願望,這個是上根人。

我們再看第二十願。十八願是下根人,十九願是上根人,這個二十願是攝受中根人。他本身沒有像第十八願的人信心那麼強,他也沒有像第十九願的菩提心那麼的堅固,還修諸功德。但是他多少能夠憶念彌陀的功德,還能夠修習戒定慧,多少潔身自愛,最後還功德迴向。這個是攝受中根人。

這十八、十九、二十,剛好是這樣的分配。

甲三、結示勸修 分二:乙一、結示法要;乙二、結示勸修最後我們看甲三的「結示勸修」。四十八願介紹完以後,我們以兩段的內涵來做一個總結。首先把觀念做一個總結,然後再把修行做一個總結。

乙一、結示法要

先從觀念上的溝通,我們先看總結法要。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復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這一段,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對修學彌陀本尊相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的疏通。

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標。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

我們大家都知道依止本尊的功德。在淨土法門當中,他的名號是最重要的,持名。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你的所觀境是什麼?當然,彌陀的身相也可以,但是名號最簡單,因為你眼睛閉起來也可以持念。所以善導大師以後,都是以名號為所緣境,「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就是你的本尊,它總持彌陀的功德。那麼這個聲音代表什麼意思呢?當你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創造出來以後,它產生兩大加持力:一個是無量光,一個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蕅益大師說,就表示空間無障礙的意思,無量壽是指時間無障礙。

這種時空無障礙是約什麼安立呢?它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安立。

這個地方要注意,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安立的,也就是說,它對眾生會有加持力。如果這個名號是高高在上,是佛陀自己受用的,那對眾生就沒有用了。但是,這個名號的無量光、無量壽,是給眾生來受用的,是約著眾生安立的!

那麼,約眾生安立是什麼意思呢?有兩段話。

第一個,從體性上來說,因為「生佛平等」。阿彌陀佛的功德,怎麼我就能夠受用呢?因為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回歸到原點的時候是清淨本然,你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你現在打妄想的心是後來才有的;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心,你把它歸零的時候,它也是清淨本然。因為我們的清淨本然跟佛陀的清淨本然是一如無二如,所以你能夠進入彌陀的功德。為什麼?因為你的心跟他的心,體性是不二,因為這個道理。這個約體性來說。

第二,約作用來說,只要你能夠憶念他、禮拜他、觀想他,你就能夠產生這個光明壽量的加持。所有的本尊相應法,你以文殊菩薩為本尊也好,以觀世音菩薩也好,你要相信一個觀念,你要相信你跟本尊的心是同體的,你要不相信你就很難修了。所以這個「心佛平等」是很重要。

這是個總標。也就是說,無量光、無量壽是約著利益眾生而安立名號的。

那麼什麼是無量光、無量壽呢?它的效果如何呢?第二段加以說明。

因為無量光的空間無礙,所以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在依報的環境上來說,生極樂世界你就能夠普遍地遨遊十方世界,空間沒有障礙。從正報來說,你 見到阿彌陀佛,你也同時見到十方諸佛。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你自己能夠 自度,你也同時能夠普利一切。那麼為什麼你能夠做到到極樂世界就生十方世界,見阿彌陀佛就見十方諸佛,能夠自度也能夠度他呢?因為這個佛號有 無量光的加持力!就因為這個道理。

由無量壽的因緣,極樂世界人民就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說,為什麼到極樂世界我壽命那麼長?我直到成佛,為什麼這個過程都不用經過死亡?為什麼會有這麼長的壽命?不是因為你的慈悲心招感的,因為有無量壽的力量。

諸位要知道,阿彌陀佛為了無量光跟無量壽這兩句話,他花了塵點劫的時間去修行,把這兩個話填滿,然後讓大家來受用。這兩句話你看著簡單,但是他花了五劫的時間思惟,用塵點劫的六波羅蜜把這兩句話填滿,然後釋放出來給大家來受用。但是你要進去,你還得有方法。一旦你進去以後,你就能夠受用無量光、無量壽這兩種加持力。

那麼怎麼進去呢?蕅益大師就說明。

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很不錯啊,時空無礙!那我們怎麼去修本尊相應法呢?這以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修本尊相應法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看。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開了阿彌陀佛的名號,也不能夠開顯你一念心!

本尊相應法有兩個東西,一個能念的心,一個所念的佛,心力跟佛力。佛力叫無量光、無量壽,他等在這個地方。你的心力……諸位我問你一個問題,誰先採取主動?是佛先主動,還是你先主動?對了!眾生要採取主動。你沒有心力的憶念——我們看他第一句話——沒有心力的憶念,就沒有佛力的加持;沒有佛力的加持,你心力的功德也不能顯現。這個是從反面來說。

我們用正面來說好了。就是說,你由心力的憶念啟動了佛力,佛力對你產生加持力,你又提升;提升以後你又憶念他,他最後加持你。所以心力憶念佛力,佛力又加強心力;心力再憶念佛力,佛力再加強心力,產生一個心佛之間的輾轉增勝,感應道交。

所以諸位要知道,修本尊相應法,阿彌陀佛的部分已經準備好,他已經把無量光、無量壽準備好,問題是你要怎麼樣進入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世界來受用他的功德。問題在這個地方。你要栽培信心跟願望。

乙二、結示勸修

我們做一個總結。

有前面的概念以後,你就可以修學了。總而言之,在整個修學當中有三力的加持:佛力、法力、心力。

我們第一個要相信,彌陀的四十八願是存在的,但這個四十八願的力量,阿彌陀佛是把它攝受在名號當中,以無量光、無量壽來做總持。所以我們這 個心力,諸位要知道。我再講一下,你的心力要憶念佛號,才能夠去觸動四 十八願。

當然,我的心是怎麼樣啟動呢?你先了解四十八願,先有目標。四十八願了解以後,你以四十八願為你心中的目標,然後用心力去憶念佛號,你就可以把四十八願慢慢地啟動起來,所以叫作「感應道交難思議」。你具足信心,具足願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來憶念聖號,你就在這個憶念當中,慢慢地慢慢地把四十八願的功德在你生命當中表現出來,包括今生的離苦得樂,包括來生的萬德莊嚴。但是你心理的準備是很重要的。

就是說,心佛之間的互動,第一個是你的心。你看我們的心,剛開始是黑點很多,雜染的心。但是沒關係,心持法,你的心來受持這個彌陀聖號的法;法也能夠持心,它對你產生了加持,然後你的黑點就減少了。減少再怎麼樣?再心持法、法持心,又減少。然後心持法、法持心,到最後能所雙亡、心佛不二。所以,本尊相應法最後的圓滿是:你進入本尊的心中,本尊進入你的心中,最後你跟本尊達到不二。這個是本尊相應法最高的目標,能所雙亡、心佛不二。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你在了解四十八願的時候,你要了解這個四十八願是存在於現在的一個功德,現在式,不是過去已滅,也不是未來將成。如果說,這個四十八願是某一個菩薩發願,那完了,你現在沒辦法受用。

所以《阿彌陀經》講「今現在說法」。為什麼要強調現在式呢?蕅益大師說,「現在」這兩個字很重要!要沒有「今現在說法」,那完了,這個四十八願不曉得是過去式還是未來式。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今現在。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這幾堂課所探討的四十八願,是已經存在於法界的四十八種力量,而濃縮來說就是無量光跟無量壽,等待你這個明瞭的心跟他相應。

好,這堂課就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學員提問】大乘經典的三段式思考模式,跟《心經》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一樣嗎?請法師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師父答疑】法空智是很難成就的,而且初學者也不見得要成就。我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增減相。你昨天拜了兩百拜,你的功力增加了。你今天為了度化眾生,為了跟人家開示,去做其他的慈善事業,你變成一百拜,你今天是不是減少?在一增一減當中,你的心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分別?一般人會有。你拜了兩百拜,心比較寂靜;拜一百拜,心比較躁動。所以,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的法執是難免的,我們一定會有增減相的分別。

我們有生滅相的分別。我們喜歡存在的東西,不喜歡消失的東西,我們不喜歡一個東西滅。阿羅漢很喜歡滅,人天的凡夫很喜歡生,存在。阿羅漢對存在的東西完全沒有任何的興趣,完全沒有。這是生滅相。

還有垢淨相。你看到一個壞人跟看到一個好人,你的心會平等嗎?你不可能平等。這個是持戒的比丘,這個是不持戒的比丘,我相信你內心會分別,對不對?所以我們很難超越垢淨相,但是也不必要馬上超越。

所以,這個只是一個很正常的法執。我們喜歡清淨法,喜歡增加的法。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標是要達到超越對立的,這樣你才能夠成就圓滿的功德。當你的心中還有所取舍的時候,你就是不會圓滿,但是剛開始不要求圓滿。

【學員提問】淨土法門的殊勝對眾生的究竟利益,就因果的事相來說, 在弘法利生當中,是不是弘揚淨土法門功德較大?

【師父答疑】印光大師跟善導大師都有這種看法。我的看法是這樣,身為一個宗教師,跟身為一個學者,他的責任不一樣。學者是求真的,他研究一個主題,不一定要對眾生有幫助,他是求真相。他把真相丟出來,而且學者帶有批判性。

宗教師不一樣。學者可以去研究一個非常荒唐的主題,沒有人有意見,這是他的興趣嘛。為什麼這個樹葉是綠色的?他就可以研究了,他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說為什麼它是綠色的。那聽到以後對你也沒有什麼幫助,但他就是花一輩子的時間研究。

但是弘法的態度不一樣。弘法是要有四悉檀的:歡喜、生善、滅惡、入理。很多人都說,你們宗教師在講課,帶有宗教的味道。沒有錯,就應該有宗教味道。批判性的文章讓學者去研究,宗教師是啟發人的善,所以宗教師是堅持善。我們不追求真,沒有必要追求真,因為,印光大師講,眾生的時間有限。你講那麼多其他的法門,你說弘揚一個很冷僻的法門,可不可以?也可以啊。但是他聽完以後,他也沒有辦法修!你能夠讓他很快的時間接觸彌陀的聖號,很快得度,這個就是惠以眾生真實利益。他時間有限,趕快抓住彌陀名號,讓他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所以諸位要知道,宗教師的使命感跟學者的使命感是不一樣,宗教師求善。

所以我覺得,四十八願,你不要每一個都背起來,不必。你又不是做學術研究!你把四十八願當中重點的地方,能夠啟發你信願的部分,背起來就對了,只要能夠讓你產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夠了。你想要到美國去,你不一定要把美國幾百年的歷史都背起來,不必。是不是?只要美國有一個特殊的功德,能夠啟發你的願望,那就夠了。所以說,這個淨土法門的確是有它的一個真實利益的效果。

【學員提問】第十九願所攝受的根機包括凡夫嗎?其修行的助行迴向淨土,會以念佛為正行。

【師父答疑】當然是包括凡夫。不包括凡夫的話,彌陀發這個願幹什麼?彌陀發的四十八願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凡夫而發,除了少數的,普等三昧、清淨解脫三昧,少數以外。

【學員提問】請示法師,出家眾欲修行淨土法門,請問一整天的課程應該如何安排?

【師父答疑】淨土法門,當然包括身口意的三業相應,應該要有一點拜佛。如果你一天不拜佛,你的身體狀態也不會好,而且拜佛對消業障也有效果。我們在淨律佛學院目前是這樣,你可以把一天當中分成六堂功課,每一堂功課差不多是七十五分鐘到九十分鐘左右,就拜佛三十分鐘,然後靜坐,然後看書。看書以後,好,再下一堂功課,拜佛、靜坐、看書。你可以把時間分成六堂課或者四堂課。如果四堂課,那時間就拉長。一堂功課做完的時候,你也該休息一下,喝個水,經行一下,然後時間到,再做第二堂功課。

總而言之,你的修學是由粗到細,先拜佛,靜坐,再看書,先行門再解門。至於你一天要幾堂功課,每一堂功課的時間多久,那你要看自己的體力精神來安排。

【學員提問】一個修行人在善根成熟的時候,遇到了狀況,後來減少用功,在臨命終的時候,前段的修行資糧會起現行嗎?

【師父答疑】不一定,要看臨終的正念。我們所有的善根、福德,都跑到阿賴耶識這個大倉庫去,但臨命終的時候是哪一個起現行,看你生起什麼念頭。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一定要憶念阿彌陀佛,才能夠把你今天的這個淨土的善根啟發起來。所以,到底是什麼起現行,看你臨終的念頭。

【學員提問】經過師父的分析、解釋四十八願,弟子對彌陀的功德有更豐富的認知。但是極樂世界的莊嚴,弟子粗糙的凡夫,很難加以想像。我們平時誦念<讚佛偈>《阿彌陀經》,分別描述了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可否請師父提供您的作觀方式以供參考?

【師父答疑】我覺得我的作觀方式,對你不見得會有幫助,因為每一個人的歡喜不一樣。我對極樂世界五種神通有特別的感覺。我覺得我們今天這個果報體的障礙太大,我們只能夠在一個很小的時空範圍纏繞。有五種神通,你能夠供養十方諸佛。那何等境界!

我覺得,能夠讓我去,有兩個很重要的條件:第一個,五種神通;第二個,壽命久遠。我現在已經恨透了這個分段生死。你看,你剛開始出家,你哪有時間修行?初學者,諸位你們看看,初學者哪有修學?整天就是應付煩惱,煩惱那麼粗重。沒事趕快去拜佛,修什麼行!你整天就是忙著心中的煩惱,要把它安撫下來。等到你出家二十年,這些賊慢慢都被你逼回洞去了,哎呀,心平,一片太平世界出現。你這個時候看書也看得很歡喜,你看到什麼人,你有很深的人生經驗。但是,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你又要面臨死亡。你來生再來的時候又糊里糊塗的,過了幾十年,又善根深厚,又開始修行,不錯,又死掉了!你想想看,這個是很可怕的,你的生命不能一加一等於二。我相信很多的老修行都有這種感覺,年紀大了,哎呀,實在是福德資糧也夠了,內心也一帆風順,但是體力不行了,壽命也不久。

所以我個人覺得,有兩個願就足夠讓我下定決心往生了。第一個,五種神通。你看看那個力量多大。你現在到美國去你都沒辦法去啊,何況到十方世界,遨遊十方諸佛世界呢?第二個,壽命久遠。他這個壽命久而且他還沒有病痛。你看看,專心地修學。

我覺得,我們今天不是一個學者。求完整性,這個給學者做學術研究。你要找幾個願,你覺得對你真的是很重要,只要能夠說服你自己往生就夠了,這個就是好願。壽命久遠、五種神通、沒有病痛……當然,遠離惡道也很重要,一個人不能到三惡道去。你說你害怕三惡道,為了這個而求往生,也不錯啊。我們都有三惡道的業,遠離惡道,身相莊嚴。

所以這個就是你自己要去觀想。當然這是正報而已,依報還很多,七寶池、八功德水,你住的環境都很殊勝,依正莊嚴。還有,你能夠經常親近佛陀,親近善知識。

總而言之,你應該把它規劃成本尊的一個淨土的願景,然後用這個願景來啟發你的精進。你告訴自己,今生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為你來生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因緣會出現。要把生命放在未來,這樣子你就有修行的動力了。

這堂課就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我們要感謝和尚尼的慈悲!因為和尚尼的提議,我們才有這個四十八願可以學習。謝謝!阿彌陀佛!

轉正法輪不能依靠少數幾個人,這樣轉得很辛苦啊(眾笑)。這個法輪是一個大法輪,大家都有責任。我希望大家聽了四十八願以後,請大家告訴大家,就是有四十八種力量!我覺得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四十八願功德。他們為什麼沒有去憶念、依靠佛陀?因為他們不知道。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這個責任,把淨土的大法輪轉動起來。要靠大家的努力呀(笑),不能把責任推給我(眾笑)。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