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講

丙二,身心安樂。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四面。丙二,身心安樂。

我們淨土宗的一個特色,它是一個他力所加被的法門。也就是說,這個法門的特色是一個本尊相應法。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想盡一切的辦法,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佛的心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這個感應道交的道理,古德講一句話說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們跟阿彌陀佛是怎麼感應道交的呢?因為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體性都是空寂的,所以,從自他平等不二的角度,你念頭一動,你就感應道交了。

徹悟禪師說,其實感應道交是通十法界的。你的心如果經常憶念殺盜淫妄的罪業,你就跟三惡道感應道交了;我們的心經常跟佈施、持戒相應,那我們跟人天的法界感應道交。所以,我們現在能夠不斷地憶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事實上等於是在創造我們未來的功德,就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能夠把這四十八願不斷地去思惟、觀察,那麼這四十八願的功德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全部地出現。

我們前面講到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身心安樂。國土莊嚴是講到依報。蕅益大師說依報的國土是以五塵為體,色、聲、香、味、觸五塵。那麼我們怎麼去憶念這個五塵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憶念:第一個,它是安樂相;第二個,它是解脫相。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五塵,包括了宮殿、樓閣、寶樹,你所居住的環境基本上都是有光明的,這個色塵特別的殊勝。極樂世界沒有黑暗相,諸位要知道,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白天,因為極樂世界是光明無量的。第二個,它是充滿了香氣的世界。極樂世界,到每一個地方都充滿了栴檀香,香光莊嚴。第三個,極樂世界有種種美妙的天樂。所以我們從經論當中知道,極樂世界的安樂相,五塵的安樂相中,光明、香氣、音樂這三塵特別的殊勝。這種所謂的安樂相,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跟這個五塵接觸的時候,是一種舒適快樂的感受,我們要從這個方向去思考。

第二個,它是一種解脫相。這個五塵能夠演說妙法,增長善根。你看我們前面看到的,極樂世界的光明照攝你的身心的時候,「身心柔軟,超過天人」。這個柔軟相是什麼?就是消業障。你看一個人,煩惱很重的人,他的肌肉是繃緊的。你繃緊,你到極樂世界,光明一照你,你業障一消身心就柔軟。第二個,它的香氣,「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聞到香氣以後,你很自然地能夠修波羅蜜。你看極樂世界的「諸寶行樹」,那個「微風吹動」,風吹動這個樹,「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音聲也可以讓你帶動一種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一種道心。

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裡面提一個問題:極樂世界有安樂相跟解脫相;既然這個極樂世界是為了菩提道而安立的,就直接現出解脫相就好,為什麼要現出這種莊嚴安樂之相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它是有為法、畢竟空寂的嘛!

蓮池大師說,極樂世界在規劃的時候現出安樂相,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對上根利器的人來說,是現出它的功德相。因為這個菩薩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他經常地親近供養諸佛,他有功德,他有波羅蜜的。沒有一個菩薩現出來的相是很單薄、很寒酸的,沒有這種菩薩,都是莊嚴的,因為他有波羅蜜,很自然的。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是表顯這個菩薩是有功德,他不像小乘人只觀一切法空,他在一切法空當中具足種種的波羅蜜。那麼波羅蜜,當然看不到內心的世界,但是怎麼樣呢?借相來表顯。所以說,極樂世界的莊嚴,就老參來說是顯現他的功德相。

第二個,對中下根人,生希求故。你說他這個人是帶業往生的,他以前在娑婆世界造五逆十惡,臨終才懺悔的,那麼到了極樂世界怎麼也能夠受用呢?他說,為了中下根人生希求故,讓他生起希望。就好像說,沒有錯,你到極樂世界剛剛受生,你也跟大家在那個地方享受光明、享受香氣。

這個叫作什麼呢?這個叫作先享受後付款。你看,我沒有錢,但是我總有一天會有錢嘛,對不對?我先把這個房子買下來。那麼我在這兒買下來,我用這個房子來賺錢,我用這個房子來開店面,種種的因緣,總有一天我還是可以把這個房子買下來。可以吧?這個叫作什麼?這叫分期付款。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去以後,剛開始沒有資糧,你是受用佛賜給你的資糧。但沒關係,借假修真。你有這樣的一個極樂世界的莊嚴,你就能夠親近供養諸佛,你總有一天跟你的學長一樣,名副其實。所以,對一個中下根人來說,先讓他產生欣求之心,「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

所以,這個功德相,就著老參的菩薩來說是名副其實,他有這個功德, 就自然顯現出來。就一個初學菩薩,借用佛陀的功德,先借一下,總有一天你也有這種能力顯現這樣的功德。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是有兩層意思的。當然,對我們來說,我們剛開始往生,還是沾阿彌陀佛的光。但是,你只要有那個果報體,總有一天也可以自己顯現出來。

我們前面是講依報的五塵,這個地方講正報的五蘊身心的狀態。前面是一個你所受用的五塵,這個地方是講到你能受用的五根,能受用的五根是什麼相貌。這當中有十九個願,講到我們正報的五根,或者講五蘊。

丁一、國無惡道願(一)

我們先看第一個,國無惡道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講到極樂世界正報身心的第一個相貌。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的國中假設有地獄、餓鬼、畜生這種三惡道的果報的話,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娑婆世界叫作六道輪迴,極樂世界是二道,只有天跟人。你要麼到天上,要麼在人間;要麼在人間,要麼到天上,沒有其他的選擇。

那麼,我們娑婆世界的整個三惡道的因果,在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說,第一個,是造上品的十惡業,招感地獄的火途之報。這個地獄的果報是怎麼產生的?就是由你的心創造出來的,你造殺盜淫妄的時候依止的是上品心,就是你絕對不懺悔,完全沒有慚愧心。在造作之前經過你很多很多時間的思惟,在造作的時候起歡喜心,造了以後也絕對不懺悔,那麼這種業就是很容易到地獄去了,因為你心太堅固。所以他的果報叫火途地獄,就是熱火。地獄的果報就是刀山油鍋,以火為主,熱惱。

第二個,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中品的十惡業,招感餓鬼的血途之報。這個中品惡業就是說,你的心稍微不像之前那麼堅固了,可能事後有一點慚愧心,不是很強,但是有點慚愧心。這種果報未來是什麼呢?血途之報。餓鬼道的特色就是受用這種污穢的飲食,飢餓口渴,每天吃的東西都是污穢的,沒有一天例外。因為你身為餓鬼道,就是要受用這種污穢的飲食,血途。

第三個,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下品的十惡業,招感畜生的刀途之報。這造業的心又比較羸弱了,這個刀途就是一種傷害的意思。畜生道的特色就是,它的果報體很容易被傷害。

我們人跟人之間有法律的約束,所以你也不能傷害我,我也不能傷害你。在畜生道,你要是身為一個螞蟻,或者身為一隻小鳥,一隻麻雀,你就知道什麼叫作沒有法律的世界。那完全是弱肉強食,沒有一個東西能夠約束誰, 沒有!你看那個麻雀跑到地上來吃蟲的時候,它也怕別人去吃它,它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以前有一個在家居士跟我講:哎呀,師父,做一隻鳥很不錯啊,自由自在!我說,你是不知道鳥的心情!身為一隻動物,它的心情就是恐懼不安,非常恐懼不安,而且是一輩子都恐懼不安。因為它的果報就是一種刀途之報。

而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證你,你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這種三惡道的果報。

我想,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對生命是要求離苦得樂,或者說是趨吉避凶,但是離開痛苦、遠離災難這件事情,比得到安樂更加的急迫。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產生安樂,但是我們絕對要趕快遠離災難。

你看我們一般人,一個出家人,老一代告訴我們,出了家以後第一件事幹什麼?持戒。為什麼持戒?就是我先遠離過失嘛。我覺得這個心態可以理解。你說,欸,你為什麼出了家以後不趕快修波羅蜜?你看很多人在家的時候,很多在家居士,他在家的時候修很多的善法,一出家以後什麼事都不敢做,因為他要先求遠離過失,趨吉避凶。為求趨吉,先求避凶。他看了戒律,他開始怕了。在家居士沒有看戒律,他不知道怕。我覺得這個態度是對的, 因為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生善,但是滅惡這是很重要。古人講一句話就很有道理,平安就是福。平安為什麼是福呢?你只是沒有災難,這樣平安就是福?對了,沒有災難就是福報。所以我看到很多出家人,很多善法不修,他就專心地持戒。我認為可以理解。我先不到三惡道去,可以吧?我那個波羅蜜不急吧。

所以說,阿彌陀佛很知道我們眾生的心態——為求趨吉,先求避凶。所以他就保證,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即使你有那個罪業,那個罪業也不能再起現行,因為他那個地方根本沒有那個果報。

丁二、不更惡道願(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前面是講到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以後那個當下的現世果報,這個地方是講到你離開了極樂世界以後,你未來的果報是怎麼樣。我們解釋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個國中的人民……這個地方的天人,當然主要指的是這些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所謂的人民,都是凡夫眾生。他投生到我極樂世界,受用我這一期的果報,在那個地方有種種的功德莊嚴。好了,等到他這一個極樂世界的壽命結束了,假設他來我極樂世界這麼一趟以後, 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又到三惡道去,那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在經論當中經常看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功德莊嚴,但是倒很少聽到說離開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相貌,比較少。但這個願文就講得很清楚了。就是說,只要你去一趟極樂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只要你去過一次,你這一次離開極樂世界以後,絕對不可能再到三惡道去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

你現在蓋一個義德寺,你敢保證說,你來過義德寺,住過一晚上,離開義德寺不到三惡道?很難!對不對?很難。在大陸有一個講淨土的法師,他講一個觀念是錯誤的。他說,諸位在座的很多都是從極樂世界回來的,只是 你自己糊塗忘掉了。這句話完全不合乎經意。你到極樂世界回來你還糊塗, 還忘掉,甚至有可能造業,甚至於墮落到三惡道,那跟這個本願是違背的!你知道一個人不到三惡道去是什麼階位嗎?至少是位不退——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住,於實相理如實安住了,斷了見惑的。斷了見惑的菩薩有三種功 德:第一個,他成就道共戒。他永遠不會造過失了,遠離眾罪。第二個,他生死將盡。他這個三界的生死即將結束。第三個,不墮惡趣。所以我們從這 個願可以看得出來,只要這個人到極樂世界,享受很多很多的快樂、積集很 多的資糧,只要你到過極樂世界,出來,起碼的保證,在你成佛之前,你沒有這個三惡道的危機了。

我們如果讀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就是剛開始修學的時候,會知道,他先求皈依。道前基礎,皈依三寶,皈依上師,把三寶跟上師當作你救拔的對像。然後就是怎麼樣呢?下一個是什麼?中士道,修出離心。諸位!你知道宗喀巴大師出離心怎麼修嗎?就是思惟地獄的苦啊。所有的菩薩要離開三界的原因都很簡單,就是我不想到地獄去,所以我離開三界。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思惟出離心就是:「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

雖然諸位今天得到一個人的果報,但是你這個果報體只是你阿賴耶識當中某一善業起現行,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顯現出來。換句話說,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地獄的業在那個地方睡覺,哪一天要顯現出來是不知道。菩薩因為畏懼地獄的苦,所以趕快出離三界, 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地獄的果報對我們的傷害多大。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第一個,在極樂世界的果報沒有三惡道;第二個,你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從此以後再也不墮落到三惡道去了。兩層保證!諸位在修止觀的時候要把這一段列進去的。

丁三、不聞惡名願(十六)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這個邪惡的果報,遠離惡果;這個地方是遠離邪惡的因,要遠離這個邪惡的因地。我們先解釋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極樂國土的這些所謂的凡聖同居土的天跟人,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假設他有聽聞到這種邪惡的名言,我就不取正覺。

邪惡的名言很容易造成邪惡的思想,而邪惡的思想就很容易造作罪業。我們諸位很多人都是研究戒律的,諸位知道,在判罪的時候有四個因素:因、緣、法、業。以殺生來說,殺因、殺緣、殺法、殺業。而整個判罪要成立,第一個,要有殺因,就是你要有犯罪動機。你今天身為一個律師,你為人家判罪,第一個,你一定要問他說,你當時是什麼心態?先把他的心態抓出來。

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現在開車從義德寺到台中去,你知道你這個車子壓死過多少只螞蟻嗎?我看至少一百隻以上。對不對?那我問你,你有造殺業嗎?對了,沒有!因為你沒有犯罪動機嘛。你怎麼能夠為他判罪呢?我在開車,我的目的是要開車,我不是要去殺死它們!你在判罪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殺因。沒有殺因,後面的緣、法、業都不能成立,因為最重要的就是因,而他沒有犯罪動機。所以,你開車壓死一百隻螞蟻的業,比不上你刻意地去殺死一隻螞蟻的業。因為你刻意去殺,你有犯罪動機,那就構成業了。所以犯罪必須有思想的引導,帶有一種故意的思想,思心所來引導。

阿彌陀佛就有這樣的智慧。就是說,一個人會造業,從犯罪心理學他就是有邪惡的思想。你不是說把門關起來,眼睛閉起來不要去看,耳朵不要去聽。那不可能的嘛!你要徹底改造他的思想。就是你不要釋放一個錯誤的名言給他。

我們的思想是由名言熏習而成的,從小接受很多不好的名言。你看有些人說,欸,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不是一個好話。我們平常講話很重要,因為講話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你一個人講話不要老是說我喜歡、我喜歡,這個對你非常不利。你應該說我應該怎麼樣。你要多講說我應該要去拜佛、我應該要去做功課。

諸位!你如果要調伏煩惱,我建議大家,你一天當中盡量不要說我喜歡怎麼樣。這句話不要講,我保證你思想會改變。你把那個「我喜歡」改成「我應該」,那就對了。這個是潛移默化的,你不要看著它簡單,你這個名言在心中消失了以後,你的思想就轉變。

很多人讀了《大乘般若經》以後,他講話就不一樣了,他講話都是三段式的,不像我們講話是一段式的。你看讀過《大般若經》的人他說,沒有錢很煩惱,錢太多心不安,錢剛好最愉快。你看他講話講三段:太少了,你覺得很煩惱,生活所需有欠缺了;太多了,你又打妄想,躁動不安;剛剛好,最愉快。你去看看美國人,西方人講話,都是講單方面。你看,不自由,毋寧死!如果你是大乘菩薩,你聽到會怎麼說?不自由,毋寧死;太自由,就墮落!本來就是這樣嘛。

諸位!你看大乘經典,佛陀在大乘經典講話很少講單邊的,都是講三分的,遠離兩邊,順入中道。佛陀就是怎麼呢?你說你為什麼要誦經呢?你就是吸收佛陀的名言嘛,把佛陀這些語言文字(「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在心中背起來,不斷地不斷地熏習,你的思想就改變,就以佛心為己心嘛。佛陀的心就是他的話、他的名言,你把佛陀的話吸收了,總有一天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樣。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看阿彌陀佛,剛開始就規定,在極樂世界所講的話都要合乎大乘的實相。人跟人溝通講話的地方,很少說我喜歡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我喜歡」這三個字,只有我應該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這種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絕對找不到,所以,你那個思想在運轉的時候,終是會往中道的方向去運轉。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邪見。

前面講的是不墮三惡道,是遠離邪惡的果報;這個地方遠離邪惡的思想, 遠離惡因。

丁四、三十二相願(二十一)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前面我們是遠離災難跟痛苦了,偏重在離苦;這個地方講得樂。大乘佛法除了離苦,還要得樂。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這當中有兩種情況:他如果是剛剛往生的初發心菩薩,那麼他能夠成就一部分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他是往生已久的久修菩薩,他就能夠圓滿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不如此的話,就不取正覺。

這個外表的身相,在佛教當中最能夠代表福德智慧圓滿的,就是三十二大丈夫相。經典上說,只有兩種人是具足大丈夫相:第一個是轉輪聖王,就是統理四天下的轉輪聖王;第二個就是佛陀,三界導師的佛陀。極樂世界的人民基本上是能夠「成」,或者是「滿」三十二大丈夫相。

這個三十二相,在中國的命相學也非常重視。諸位如果研究過命相學, 這個三十二相,你只要具足一相,那你就是大富長者,今生衣食無缺了;如果你具足兩相,你大概是可以做國王。大丈夫相,具足兩相。這三十二相當中,在面相學當中有八個相是特別重視的,我們講這八個相就好,就是在中國的相術學非常重視的。

第一個,頂成肉髻相,就是頭頂上有一個肉髻。諸位你看天台宗的歷代祖師,幾乎每一位祖師都有頂成肉髻相,他的頭頂有肉髻。

第二個,廣長舌相。如果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鼻子蓋住,你這個人的福報是很大的。

第三個,津液得上味相。就是你的口水經常是甜美的。我們剛出家的時候口水都會比較苦澀,慢慢慢慢地,你出家久了,福報修大了,你發現你口水的味道會改變,你吃什麼都覺得很好吃,就是你那個津液有那種得上味相。

第四個,四十齒相。你上下牙齒加起來是四十顆,這也是一個大福德之相。

第五個,身端直相。身相特別的端直,行住坐臥都特別端直。

第六個,手指纖長相。你的手指頭特別的長。在面相學說,你這個手指特別長,你這個手特別巧妙,特別巧妙。一般來說,做外科醫生的人手指頭太短了不太適合。這是真的。你看手指長的人,說這個人是拿筆的,就是比較巧妙,做什麼手工藝都比較巧妙。

第七,是手足柔軟相。他的手跟足就是柔軟的,不會繃緊。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把身體放鬆才能夠入定,繃緊的狀態你很難入定的。

第八,七處平滿相。這個七處是兩個手、兩個肩膀、兩個腳,還有頭部。這七個地方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看我們一般人這個地方都有凹凸不平。大福德人從小他的身體都是圓滿的,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要看到這個,哦,大福報,全身是圓的。

我看了面相學,我發覺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念極度錯誤,非常錯誤。我們喜歡看的人都是薄福之相,我們的審美觀跟古代有點不一樣。我覺得古代的審美觀合乎道理,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完全是妄想捏造出來的,錯誤的。所以你就知道,眾生是往顛倒的方向在走,你看他連審美觀都不一樣,應該讚歎的沒有讚歎,不應該讚歎的卻讚歎,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世界。所以,你要多看看古書,你就知道,哎呀,現在的人實在是不對了!

這三十二相基本上是由百福所成,一百個福報才能夠成就一個相,百福莊嚴。那麼什麼叫百福呢?我們先講其中一個福。就是說,整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瞎眼睛了,你身為一個醫生,用種種的方便把娑婆世界人的眼睛給治好,這叫作一個福。你要修一百個福,才具足這其中一個相。所以這個相是不容易的,要多生多劫。

但是,到極樂世界你能夠成滿三十二相!當然我們剛開始是借阿彌陀佛的光明,但是總有一天你也可以有這種功德顯現出來。

丁五、身金色願(三)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天人,他們的外表的身體要顯現出真金色。這個真金色就叫作紫金色,它的金不是黃色的金,是帶有紫色的金。為什麼紫金色?因為,在所有顏色當中,紫金色是一種性質柔軟而且尊貴莊嚴的顏色,特別尊貴的顏色,這世間少有。一般來說,我們在內心當中要有禪定的功德才能夠現出紫金色。在色界、無色界的天人當中,他們的顏色都是黃金色。古德說,這種金色的身體非是有漏善業所感,都是要禪定。一個人有禪定以後才能夠顯出黃金色,那麼紫金色又比禪定更高了。

前面是講到身相的形狀,這個地方講到顏色。這個地方,古德說,為什麼極樂世界的人民要有這麼好的三十二相,又現出這種紫金色的光明,其目的何在呢?古德說,為了使令眾生歡喜而生信敬故。說極樂世界的人民不是一天到晚待在極樂世界;你到處去供養諸佛,有時候到眾生的世界去度化眾生。你有這樣的身相莊嚴,就能夠讓他產生歡喜心而產生恭敬心。所以說這個是使令眾生產生歡喜、恭敬的緣故。

我看一則新聞說,美國有做一個調查,說一個人在社會上,他的外表的確很重要。說這個人沒什麼才華,但是外表長得好,他的陞遷機率會比較高。這是事實。說這個人,我們不重外表,這是我們嘴巴講,其實我們都很重視外表。這個調查說,一個外表好的人,老闆要陞遷,第一個會先考慮到他。這個人沒什麼能力,無所謂,長得莊嚴!而且外表長得莊嚴的人,他做了錯事,人家比較容易原諒他,所以他佔盡了便宜。你看,好的有他的一份,壞的他又可以遠離。這個是沒辦法的,因為我們都是靠外表,我們的明瞭性讀不到他的內心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必須有這樣的一種方便,三十二相身金色。

丁六、形色相同願(四)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跟人,外表的形狀跟他的整個膚色(我們娑婆世界很多白色、黃色、黑色的膚色)假設不相同的話,你能夠分出他的好跟丑的差別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就是一種形色相同的願。為什麼發這個願呢?古德說,凡夫造業是依止六根。那麼六根為什麼造業呢?因為不平等故。你看,你眼睛看到一個東西,我們這樣看過去不會動念頭,但是你如果看到一個好壞的東西,有對立的東西,不平等,你就動念頭了。所以古人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這個念頭為什麼動呢?因為他看到不平等的東西。所以阿彌陀佛必須把這個極樂世界不平等的差別相消滅掉。

我發覺,我們釋迦牟尼佛也有這樣的用意。你看,所有人,只要你出家, 頭髮全部理光。不管你以前是留什麼髮型的,全部理光來,穿上同樣的衣服,穿上袈裟。很多居士都跟我講說,哎喲,師父!你們佛學院的學生,看起來臉色都差不多。我說,你看差不多,我們絕對看得出來。很多居士看出家眾, 看起來都是,你們倆長得差不多。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刻意安排的,整個頭髮理掉,衣服穿的相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消除不平等。因為有不平等就容易產生是非,有是非就會容易產生造業。所以,他把不平等的情況消滅掉,就遠離很多的過失了。

丁七、衣服隨念願(三十八)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前面我們是講到極樂世界的身體的形狀、膚色的差別等等,這個地方講到他的衣服跟飲食的受用。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想要得到一種身上的衣服,那麼這個衣服是怎麼出現的呢?隨念即至。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根本就不用去買,不用去裁縫。那麼這個衣服,是出現什麼衣服呢?「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就是佛陀所讚歎的這種如法的莊嚴的服裝,要合乎我們戒定慧的服裝。假設在整個成就衣服的過程當中,你要去裁縫,用種種的布料去裁縫,或者你要去做種種的染色,衣服穿過以後還要洗滌……這麼多麻煩的過程的話,就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等於是減少我們衣食的拖累。我們一般人的生活都是被衣食所拖累。我過去在蓮因寺講《靈峰宗論》,第一篇講到發心篇,講到發菩提心,為了無上菩提、為了廣度眾生而修學聖道。懺公師父那個時候在旁邊聽了這一段,聽完以後他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他中午吃飯就開始發揮了,說,我們這個修行發菩提心很重要!他說,我們在東北有一句話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說東北的女眾為什麼嫁漢呢?就是為了穿衣吃飯。這個想法不好!我們應該說,嫁漢嫁漢,為了國家民族,這才好。老人家就是講到發心的重要。當然,一個話會流傳,也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其實生命當中為了衣服飲食而忙碌,也可以道盡了一個老百姓的心態。阿彌陀佛當然就考慮到這一點,就是遠離這樣的一種麻煩事情,衣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