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講

四、聞名得益  分十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丙四,聞名得益。

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來到人世間,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財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種種的權勢來受到別人的讚歎,這種身外之物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永遠離開痛苦而成就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才修學佛法。

這個離苦得樂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要把握得住:第一個,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在大乘佛法當中,你要找到一個安住處。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內心的安住,簡單地講就是以淨土的功德為住,或者說以四十八願為住。我們要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目標當中,以這個當作你生命的目標。

那麼,有了目標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個,能夠確認你整個修學的方向。我們以四十八願為住的時候,就  不再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時間的浪費、修學的摸索,我們能夠集中心力,一  門深入。這樣子,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功德,因為你生命當中  有一個方向。

第二個,你有目標以後,就能夠產生一種修學的動力。我們過去心中沒有四十八願,所以我們拜佛念佛的時候沒有力量,沒有那個心靈的意樂放進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當我們心中有了四十八願的目標、有願景的時候,我們在拜佛念佛的時候就能夠產生一個強大的意樂。這個就是產生目  標的好處。

當有了目標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去降伏其心?就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蕅益大師講,以戒定慧為助行,以憶佛念佛為正行。這整個調伏的過程當中,重點就是讓自己保持生命的進步。就好像說,我們今天到台北去,你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到哪裡去。第二個,在整個前進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方向盤要不斷地調整,讓你自己的生命往這個目標不斷地邁進。讓我們跟娑婆世界的因緣慢慢地淡薄,跟極樂世界的功德慢慢地接近,這就是一種調伏的功夫。

我們看丙四,聞名得益。

前面的功德,是講到我們往生以後的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還沒有往生之前,我們在娑婆世界這種現世的功德利益。這當中有十二個願。

丁一、諸根無缺願(四十一)

我們先看第一個願。丁一,諸根無缺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這是現世安樂的第一個願。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在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發菩提心的這些大乘的菩薩,「聞我名字」(這個是講他修學的方法),這個「聞」,蕅益大師講包括聞持,要能夠受持不失。什麼叫受持不失呢?就包括你對阿彌陀佛的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觀想。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今天在修習其他戒定慧當中,能夠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不斷地禮拜、讚歎、觀想。這樣子在學佛過程當中有什麼好處呢?「至於得佛,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覺。」我們今天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的時候,在未來生命當中就不會招感六根不具足的果報。

這個六根不具足,在修大乘佛法是八難之一,障道。

從自利的角度,我們今天的修學,能夠吸收外在的佛法,是靠六根門頭。如果你六根不具,特別是耳根跟眼根,耳朵聽不到聲音,眼睛看不到東西,你就不能夠去向聖賢學習,那麼你這生命當中就不能有增上的因緣,你這個生命就空過了。所以六根不具是障道。

從利他的角度,古人說「六根有缺,受世輕慢」,會受到世人的輕慢,所以你「度眾不廣」,你就不能廣泛地度化眾生。但是,當我們能夠修習彌陀的「本尊」,也就是說,當我們這個明瞭的心不斷地去憶念彌陀的功德、去禮拜彌陀的功德,在生命當中,我們的心跟佛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力量,你再也不會出現六根不具足的果報。這是本尊功德的加持。當然,這個保證對未來行菩薩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丁二、脫離女身願(三十五)

我們看第二個,脫離女身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 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的很多很多的女眾,這些女眾在修學過程當中,選擇以彌陀功德當作她的本尊相應法門。她每天不斷地對彌陀的功德加以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觀想;而且內心當中保持一種歡喜信樂,一種真實的信心,相信本尊的功德是真實的存在,相信本尊的功德她自己可以成就;而且能夠依止菩提心來厭惡女身——這個地方很重要,她心中有這個願望,對女眾的這種污穢的色身產生厭惡。這樣子,一方面她本身有厭惡女身的願望,一方面她的心進入彌陀的本願的功德,有什麼加持力呢?「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在她未來的生命當中,就不再出現女眾的果報。

在本尊功德的修學過程當中,是先遠離兩種被譏嫌的、有過失的果報:  第一個,六根不具;第二個,女眾的果報。

女眾的果報體,在古德講有兩個障礙:第一個,胸量狹小;第二個,貪愛心重。當我們得到這個果報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想法。那麼這種胸量狹小跟貪愛心重的交互作用,就容易產生一種嫉妒、高慢。當你有所得,你就很容易高慢;當你有所失,你就會嫉妒。這兩種心態正是障礙我們發廣大的菩提心。

在經典上說,女眾有五種不能:第一個,她不能做轉輪聖王。人間的大國王,不能現出女相的。第二個,她不得做釋提桓因,帝釋天,帝釋天王。第三個,她不得做梵王,大梵天王。第四個,她不能做魔王。第五個,她不能做佛。因為這五個都必須現出大丈夫相。

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色法跟心法是交互影響,心法創造了色法,但是色法也影響心法。所以唯識學說是「隨所生所繫」,你變現這個果報,這個果報體就把你障礙住了。系,就是你被果報所繫縛。你變成一隻螞蟻,你就很容易產生螞蟻的心態;你變成一個天人,你就會產生天人的狀態;你今天顯現一個女眾的色身,你就很容易產生女眾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是障礙菩提心的。

所以,當我們不斷地修本尊相應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禮拜彌陀的功德,能夠保證不會出現女眾的果報體。這是第二個保證。

丁三、聞名得福願(四十三)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 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本尊功德,所成就的是遠離過失,遠離六根不具、女眾果報,  障礙大乘佛法的這兩種過失。這個地方是,除了離過以外,它還是一個增上,   成就尊貴身。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當然,菩薩是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修六波羅蜜。但是,這些菩薩除了修六波羅蜜之外,還能夠兼修「聞我名字」,能夠加修彌陀的本尊相應法,每天有空能夠撥出時間,禮拜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身口意的三密相應。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這一期生命之後,假設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來生會出現什麼果報呢?他會生在  一種被人恭敬讚歎的果報的家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生尊貴家」,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解釋,有三種的果報體是「尊貴家」:第一個,生在剎帝利的王族,為有權勢力的。你來生很可能生長在一個王宮大臣的家族,家庭很有權勢。第二個,你生在婆羅門家。婆羅門就是我們說的士大夫,有學問的家庭。第三個,你生長在居士家,有財富  的家庭。權勢、財富、學問,這三個都叫作尊貴家。

那麼身為一個菩薩,為什麼要生在尊貴家呢?因為他容易為世人所尊重,而能夠度眾廣大。同樣的菩提心、同樣的道德學問,你出現的是一個尊貴的色身,別人容易恭敬你,你度化眾生的因緣就特別的廣泛。所以這個尊貴家是有利於我們行菩薩道。

我親近過很多的長老,當然這些長老都有福報,但是我覺得懺公師父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氣質特別的尊貴,很多人有這種感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充滿了貴氣。當然我們知道,世間上的事情要出現,事出必有因,我就探討為什麼這個長老有這種特殊的氣質。後來我發覺,懺公師父非常喜歡拜佛。諸位要知道我的用詞!他「非常喜歡」,他已經超過一般人的喜歡。現在是十點五十分,假設是還有五分鐘吃飯,這五分鐘他就去拜三拜,拜完再來吃飯;你跟他約時間要外出,還有三分鐘,他又跑去拜三拜。他逮到機會就拜佛。所以說事出必有因。

我自己看到很多的學生,我過去在佛學院的時候輔導新生,我發覺有些人看起來就是沒有什麼福報力,因為看起來俗裡俗氣的。但是他慢慢拜佛、慢慢拜佛……但拜佛不能拜太快,慢慢拜,他這個身口意,內心要很寂靜、專注。他只要肯拜佛,他的氣質就改變,很奇怪!

這個本尊的功德叫作無量光、無量壽。你這個心一進去的時候,你就感受到彌陀功德的加持,那個尊貴的果報,現世的花報,就慢慢出現。所以說「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當然,這個名號的功德之所以產生加持力,是因為彌陀因地所發的願,他有這種加持力。

前面是遠離過失,這個地方是講增上果報。

丁四、常修梵行願(三十六)

我們看丁四的「常修梵行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偏重在世間的福德,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眾的色身而成就尊貴身。這個地方就慢慢地講到,我們修本尊相應成就這樣的一種出世的善根。我們加以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當中這麼多的菩薩眾,這個菩薩眾除了每天忙於六波羅蜜的修學,他每天的定課,能夠「聞我名字」,對我的功德禮拜、讚歎、觀想,身口意的相應,那麼壽終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說這個人即使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今生當中因為有拜佛的關係、念佛的關係、觀想佛的關係,他的內心會比一般人來得清淨無慾,慾望會淡薄。這種狀態會一直維持到成佛為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行」這句話,狹義來說是約著持戒清淨,遠離身口二業的過失;但是廣義來說,應該也包括了禪定、智慧,包括意業的清淨。這個地方的梵行包括身口意的清淨。

佛法的功德有兩個:一個叫世間的福報,就是我們講的世間的慈善事業;一個是講出世間的善根,就是我們講的戒定慧,或者講梵行。我們經常在《金剛經》聽到說,我們能夠受持大乘經典的四句偈,超過用無量珍寶的佈施。為什麼呢?因為你用珍寶的佈施,這種善業叫作心外求法。這種善業,雖然會讓你產生一時安樂的果報,但是對內心的煩惱沒有對治力。也就是說,它不隨順於解脫分。你這個慈善事業做完以後,你還是老樣子,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唯一的改變就是增加一點善業,增加一點生滅法的善業,把它用完就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修習戒定慧,這個善根進入你內心當中,它會對治煩惱,你會覺得一天比一天地,煩惱慢慢地輕薄了,它有隨順解脫的力量。所以這個不一樣。

我們今天修習彌陀本尊亦復如是。這個佛號進入你心中的時候,它能夠對你的煩惱產生對治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名號,你用身口意的造作,只要進入到你的心中,這個名號的其中一個願望,所謂常修梵行的願望就會發揮作用,它就會把你內心當中的煩惱,即使不能斷,也會慢慢地調伏下來。這個是本尊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常修梵行,至成佛道」。

當然,一個人能夠常修梵行,他就不容易造業。一個人造業是從內心發動的。他為什麼造業?就是因為有煩惱他才造業。

這個地方就是說,即使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每天所拜的佛、所念的佛都沒有空過,讓你來生成就尊貴身,讓你來生能夠煩惱輕薄。為什麼?因為佛力不可思議。彌陀的本願只要在一天,他對你的加持力就在一天,除非阿彌陀佛的因緣結束了,他的這一期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結束了。只要阿彌陀佛在一天,你心中的佛號對你的加持力就經常地存在。

丁五、天人致敬願(三十七)

我們看第五個,天人致敬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 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的本尊功德的殊勝,是講到受到世人所尊重,能夠成就尊貴身,成就世間人所尊重。這個地方是,你經過身口意的一種很專注的加行,你能夠得到天人的尊重。這更殊勝了。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在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有很多的天人跟世俗人,他能夠以我的功德當本尊,禮拜、讚歎、作願,修學三密相應法,而且是怎麼修呢?「五體投地,稽首作禮。」這個地方就強調這個觀念,這個功德的成就不是你隨隨便便地拜一拜,而是你整個內心非常地攝心專注,而且很至誠懇切。要加上這個條件。而且,你有歡喜的菩提心來修習六波羅蜜。一方面修六波羅蜜,一方面以彌陀的本尊當功德,這樣子諸天世人對你都會產生一種恭敬護持的心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在末法時代就非常重要。你要是生長在正法、像法,鬼神障、魔障的力量很薄弱,因為那個時候法的力量特別的強。世間上有很多大修行者,這些鬼神、魔王誰也不敢造次,不敢作亂。到了末法時代剛好相反,魔強法弱,法的力量慢慢衰微了,取而代之的,是這種廣大的鬼王的勢力增長了。而這個時候成就天人的護持,護法神的護持,非常重要。所以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就是保障在末法時代的修行者,即使生長在一種魔強法弱的時代當中,你很至誠懇切地禮拜我的名號、稱念我的名號、觀想我的功德,你就能夠得到護法天人的護持,遠離這些魔障。

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在台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講到一個公案。在新竹念佛會有一個年輕的蓮友,他的外號叫鉗哥,左邊一個金字旁,右邊一個甘,甘蔗的甘。這個鉗哥是一個水泥工。他的家族,大概是他曾祖母那一代,他的曾祖母跟她的長輩發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後來他曾祖母是含恨而死。看這個意思是自殺而死,可能是上吊或者服毒而死,所以這個曾祖母死的時候心中是懷著非常深重的怨恨,含恨而亡。我們都知道,色身是會死掉,但是你內心是不會死掉。這個明瞭的心它會怎麼樣?它會相續,就像水流,它會流到下面去,有等流性。所以她的恨一直沒有解開來。

怎麼知道呢?就是他這個外祖母的墳墓很特別。哪一個人要不小心踩到她的墳墓,那就要生重病。哪一個人趕牛羊經過,只要是踏到她的墳墓,這個畜生就一定要死掉。所以他曾祖母的墳墓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凶墓,非常兇惡的一個墳墓,沒有人敢去碰它。大概是人家看到它遠遠就離開了。所以他曾祖母的墳墓都沒有人敢去整理,因為你一踏到,不是生病就是死掉,她那個恨心很重。

後來,因為發生了大水災,附近的墳墓都被沖壞了,這些子孫就各自修各自祖先的墳墓。他的曾祖母墳墓沒有人敢動,就是非常的破舊,泥土也被沖掉了很多。於是村人就譏嫌,說你看看你們這些子孫,不孝啊,家族的墳墓都沒修理!這時候鉗哥的家族就召開家族會議,這怎麼辦呢?一定要修理啊。那麼找誰修理呢?大家就決定找鉗哥修理,因為你是個水泥工嘛。

鉗哥擔當這個重任以後,他就很緊張,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去修這個凶墓了!當然這個時候他唯一的依靠就是阿彌陀佛。他平常就更加地用功,祈求阿彌陀佛的加被,請阿彌陀佛作主。後來他拜佛、念佛,到了要修這個墳墓的前一個禮拜,做了一個夢。他夢到從他祖母那個墳墓走出一個女眾,穿的是古代的衣服,看樣子非常兇惡,披頭散髮,兩個眼睛露出凶光,看那意思就是恨心很重的樣子。後來鉗哥就起慈悲心,不斷地給她念佛,觀想彌陀放光,化解她這個障礙。一方面起慈悲心,一方面求本尊功德加持。他這樣子念念念,念一段時間以後,他看到那個女眾的相,從一個兇惡的相慢慢轉成一個善良微笑的相貌。後來他從這個夢醒過來,覺得沒問題了。果然,一個禮拜以後,他把這個墳墓修好,這個墳墓就再也沒有出其他的事情。

我個人的感覺,對治鬼神障,持咒跟念佛同樣有效,但是持咒跟念佛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持咒是比較剛性的:你要不要走?你不走,我就把你趕走!這種態度,持咒是剛性的。念佛是柔性的,他是用光明,比較徹底地來解決這種彼此的障礙。

當然,這個地方,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為什麼能夠產生天人的護佑,能夠遠離鬼神的障礙呢?因為彌陀本願的加持!因為彌陀的聖號背後有這個廣大的願力,能夠得到諸天世人的恭敬,也就能夠得到天人的護佑。當然,對我們遠離鬼神障、遠離魔障,這個是有幫助的。

丁六、修行具德願(四十四)

我們看第六個願,修行具德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 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現在再說一個,本尊相應功德的第六個功德。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菩薩能夠選擇以阿彌陀佛當本尊,每天作身口意的禮拜、讚歎、觀想,三密相應,而且他是「歡喜踴躍」。這個歡喜踴躍,古人講,這個地方是一種加功用行。他一定是要有一定的加行力,不是前面說的可能只是拜一百拜、兩百拜而已,而是一個非常相續的專注的用功,而且他能夠廣修六度的這種福慧兩種資糧。這個時候,因為福慧的加持還有本尊的加持,他的生命體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功德呢?「具足德本。」就是他那個明瞭的心有一個很特殊的功能——心想事成,   他想要什麼事情出現,那個事情就非得要出現。為什麼?因為他有本尊的加持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十七歲的時候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可以說是小有名氣了。他在十七歲的時候看到他的鄰居,一個老婦人,整天拿著念珠在念佛,他就覺得很奇怪,就問她說,老太太,你為什麼老是念佛呢?那個老婦人說,我念佛,是因為我先生在世的時候很虔誠地念佛,他這樣子念佛一生,要死的時候完全沒有病痛,這個很特別;而且臨終的時候還把我叫到床前去,很清楚地跟我告別。死掉以後又身體柔軟,身體當中又釋放香氣。所以我對念佛法門生起了信心。

蓮池大師聽完以後,回去就有感而發,晚上就在書房當中寫了四個字:生死事大。他覺得說,追求功名固然重要,但是臨終的正念是特別重要,生死事大。他就開始修本尊相應,每天就是拜佛、念佛。後來,在彌陀本尊的加持之下,他二十二歲就善根成熟,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到處參學,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家大概三四年就到了雲棲山。他覺得這個地方環境很不錯,就蓋一個茅蓬在那個地方修學。

有一年,雲棲山發生了很嚴重的旱災,好幾個禮拜都沒下雨,這個非常嚴重。老百姓沒辦法生活,就相邀到山上去,說:上面有一個法師在修學,請他施個法術!古人相信法師會法術,能祈雨。蓮池大師說,我也沒有什麼法術,我就是每天拜佛、念佛。這個時候這些信徒就說,法師啊,沒關係,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只要讓上天下雨就好。蓮池大師說,那這樣子好了,就帶著大家……蓮池大師拿那個小木魚,就邊念「南無阿彌陀佛」,邊敲木魚,繞著村莊繞了三遍,田裡面也繞了三遍。那個三遍快繞完的時候,當下就下雨了!不可思議,龍王就乖乖地下雨了。

我們同樣有這個明瞭的心性,卻很難心想事成,因為我們有很多的障礙。但是當你這一念心跟佛號加在一起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你從這個地方到台北去,你用走路的,那你體力有限;你要坐上了火車,那你的速度就變快了。為什麼?因為有火車的加持。蓮池大師為什麼能夠想像下雨就馬上下雨呢?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剛出家不久,我相信那不是他自己的戒定慧的力量,而是他那個明瞭的心「聞我名字,歡喜踴躍」,而且修菩薩行,他能夠成就本尊的相應。

我有一個師兄弟,他讀佛學院的時候跟我同學,所以跟我很要好。在讀佛學院那三年,他每天拜三千拜阿彌陀佛,拜一拜的時候又念十聲佛號,所以他等於是每天拜三千拜,念三萬聲佛號。諸位!你可以想像,一個人的心經常跟佛號在一起,那是什麼意境?我講給你聽他是什麼境界。

這個法師剛出家的時候,我看他是沒什麼福報的,他以前是一個工廠裡面的工人。但是當他每天跟佛號在一起的時候,如果說他的枕頭壞了,他要一個枕頭,就馬上有人送他枕頭;他的杯子壞了,想要去買一個杯子,欸,有人就會送他一個杯子。後來他畢業了,想要找一個地方修學,羅東就有一個居士幫他把茅蓬蓋好,整個房子整理好再請他去住。他想要修學就有人幫他準備茅蓬!後來,這幾年他來找我,我說你現在還有拜那麼多嗎?他說現在拜得很少很少。那我說,那你以前那種心想事成還出現嗎?他說現在都沒有出現了。因為你現在只有靠你自己的力量了。一個凡夫有什麼力量啊?諸位想想看!

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佛菩薩的福報可以跟眾生共享,但善根不能共享。阿彌陀佛積功累德,無量劫來所修習的福德資糧,他把這個資糧灌在這句佛號當中,他就咒願:這個佛號就代表我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哪一個人內心跟這個佛號接觸的時候,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眾、成就尊貴身,能夠成就廣大的福德,能夠成就天人的護佑。佛菩薩只要產生這樣的咒願,這個力量就存在這個佛號裡面。我們咒願不一定有效果,佛菩薩的咒願那是不得了。

所以,佛菩薩所證的我空、法空的真理,這一部分他不能跟我們分享,但是他成就的這種廣大的福德力、加持力是可以跟我們分享的。但是有個條件,你的心要跟佛號相應,那個功德才能夠啟動起來。

丁七、普等三昧願(四十五)

我們看第七,普等三昧願。

淨界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的種種的功德,是約著一般的凡位的菩薩來說,也可以說是資糧位的菩薩。這以下的兩個願,都是加被加行位的菩薩,就是已經成就禪定的菩薩,所以對我們來說可能沒有那麼切身的需要。但是我們要有隨喜讚歎的心情,因為這個功德我們以後到極樂世界也遲早要成就。我們以隨喜讚歎的心情來研究這個願。

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這些久修的、加行位的菩薩,在修學禪定的時候,他能夠加修一個法門,就是本尊相應法門,所謂的聞我名字、能夠受持我的名號、頂禮我的功德,那麼這樣子對他的三昧有什麼好處呢?「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他就會成就一種很特殊的三昧,叫普等三昧。三昧的意思就是禪定,或者叫等持,「平等持心,於一境轉」。

為什麼他這個禪定能夠叫普等呢?因為,這個普就是普遍的意思,等就是平等,他能夠普遍地、平等地顯現一切諸佛。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看說明。

住是普等三昧,至於成佛,這當中有兩個殊勝的特點:第一個,常見;第二個,無量不可思議諸佛。在三昧當中能夠經常地見到佛陀。這兩個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