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丁四、開緣情況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頁。我們講到菩薩十波羅夷罪的第二條:盜戒。偷盜的基本定義,就是「不與而取他物」。主人並沒有允許,而我們卻偷取他人的財物,就構成盜戒。

我們看第四個,開緣情況。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開緣情況有五種:己物想、與己想、暫用想、親厚想、糞掃想。

「己物想」就是說,你認為這個是自己的東西,產生一種錯誤的判斷。比方說你參加佛七,那裡有很多拖鞋,結果你看錯了,把別人的拖鞋當作自己的拖鞋,把別人的海青當作自己的海青。你在拿這個東西時,內心當中真實認為這個是我的東西。換句話說,你根本沒有犯罪動機,不犯。就算你拿了別人的東西都不犯。

「與己想」。你以為對方已經給你了,事實上他沒有給你,但是你誤會,以為他給你了,拿走不犯。

「暫用想」。我急著要去上洗手間,看到別人的拖鞋,我心裡想說,欸,我跟你借一下。即便主人沒有在旁邊,暫用想,不犯。你到了某一個地方,有一根筆,你急著要寫幾個字,暫用想,也不犯。沒有佔有、偷取之心,暫用想是不犯的。

「親厚想」。你跟他關係很親厚,親厚到什麼程度呢?你認為你用他的東西他不但不會生氣,還心生歡喜。不過這個你要做正確的判斷,你不能一廂情願啊。律上說,這個親厚想,你事後要跟對方說明一下。

「糞掃想」。就是無主物,地上的石頭,地上的廢棄物,這個是糞掃想。

「癡狂心亂,不自覺知」。所有的戒,只要是精神錯亂,他在完全沒有覺知、完全沒有犯罪動機的情況下,是不犯的。

丁五、異熟果報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偷盜的情況,嚴重的話來生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從三惡道出來會產生兩種餘報:

第一個,貧窮。就是你很努力地工作,但是你就賺不到錢。表示你過去有偷盜罪業的餘報。

第二個,你賺到了錢,但是你這個錢很容易失掉,「共財不得自在」。什麼叫共財呢?就是說你的錢財是跟五家共有:第一,惡國王。你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好的官吏,給你苛稅或者怎麼樣,總之你就會遇到這樣的因緣把你的財富給奪去。第二,遇到盜賊。你的錢很容易被騙、被搶。第三,敗家子。你經常犯盜戒去偷取別人的財物,你就會出現一個敗家子,你一生的積蓄就敗在他的手上。第四,水災。第五,是火災。

你看我們有些人,他的財物得到以後很堅固。地震一來的時候,他右邊隔壁的房子破壞了,左邊的房子也破壞了,他的房子沒事——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不能破壞。為什麼?因為他過去生沒有偷盜,所以他得到財物的果報時很堅固。

你看華嚴宗的一個祖師,叫杜順和尚。有一天,人家拿錢供養他,回去蓋廟的,結果他不小心丟在路上了。回去以後,他的侍者很緊張,說:師父,您怎麼把錢放地上,沒有拿回來啊?杜順和尚說,你不用緊張,你去那個地方,一定可以拿得到。結果侍者跑去,果然在地上,也沒人拿,就把它拿回來了。杜順和尚說,我過去生有三生三世都沒有偷盜,所以我的東西沒有人可以拿走。他就是善業特別的堅固,得到財物以後很堅固。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故事,來說明偷盜產生的後遺症。

過去,在明朝的揚州,有一個做南北貨生意的商人。南北貨,就是說從南邊買東西到北邊來賣,從北邊拿東西到南邊來賣,賺取它的價差。這個商人為了要投機取巧,他在秤斗上加上水銀,使令在秤的時候看起來比原來的重。所以他牟取很多不義之財。但是他也賺了很多錢,買了兩三棟的房子。這個商人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又生了兩個孫子。

老人家臨死的時候,把兒子叫到身邊。他說,兒子啊,你知道我為什麼賺這麼多錢?我就靠這個秤鬥,這是我們傳家之寶。這個秤斗多麼好用,你看它可以看起來比較重,賺取這個價差。講完以後這個老人家就死掉了。

這個兒子是個讀書人,他知道世間上因果的道理。他看到這個秤斗很害怕——他父親一生造這麼多盜業,偷取他人的財物。他當天晚上就寫一個疏文,白告上天,說:我父親一時愚癡,希望上天原諒他。然後就當眾用火把這個秤斗給燒了:從今以後我們以正義的方式來做生意。燒的時候,秤斗上面還飄出兩道黑煙,冉冉地上升。

他開始正派經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後來沒多久,他兩個兒子相繼生病死掉了。這個讀書人非常懊惱,就稟告上天說:我很正直地做生意,我這樣正直,怎麼我兩個兒子都死掉了呢?這世間上有沒有天理呢?他這樣白告以後,當天晚上就做夢了。夢中天神跟他講,你這兩個兒子是我們上天的凶星,來討債的。你爸爸做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本來這兩個兒子——這兩個敗家子,要長大以後把你們家的房子都敗光了、錢都花光了才會死掉的。因為你一念的善心,所以上天把他們提早帶回來。你不要緊張,你繼續修善下去,你以後還會有兩個兒子,這就是正常的兒子了。後來果然,他繼續做正直的生意,兩個兒子後來都考上了功名。

這個公案會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兩種抉擇:第一個,我們希望現世的安樂;第二個,我們也希望來世的安樂。當這兩個不衝突時,兩個是可以兼帶的今生也安樂,來生也安樂。但是兩個發生衝突時,我不知道諸位怎麼想。就是,你今生的安樂跟來生的安樂產生衝突了,比方說盜版,比方說漏稅,你可能因為盜版、因為漏稅而暫時得到一點便宜,但是你永遠沒辦法想像你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你沒辦法想像的!如果你有志於行菩薩道,我覺得你的生命觀很重要。你說,欸,我勉強不這樣做,其實是很難啊!所有善法的背後都必須以智慧做引導。菩薩道是活在願望,所以菩薩是為了未來而活的。你說你為什麼而活?其實如果你是一個覺悟的菩薩,你是為了創造來生而活。如果你把今生看得很重要,今生是你生命的全部,你說你不去做一些偷盜的事情,我看你很難。因為很多人都在做,而且當下就得到很多不法的利益。

所以,當你現世的安樂跟來世的安樂衝突時,你要斷然犧牲現世的安樂。因為今生是暫時的,你是為了未來而活的,這是我們在修持盜戒時要注意的。你今天得到一時的便宜,以後會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因為你未來的財物會變得非常不堅固。不管你修多大的佈施,你得到一定會失掉。這個就是我們未來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丙三、淫戒

丁一、戒文內容

好,我們看第三條戒,淫戒。

淫戒的基本定義就是,以染污心來做身體的交媾。這個地方包括一男一女,也包括兩男、兩女,都在淫戒的範圍。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好,我們看這個表解的地方。

「若佛子」,身為一個發了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法的佛弟子,首先應該斷犯罪事、緣。他所斷的犯罪事項有三個:

第一個,「自淫」。這個淫慾的行為是你自己去做,犯重。

第二個,「教人淫」。什麼叫教人淫呢?就是你勸別人去做。這當中就牽涉到媒嫁,就是媒人。受菩薩戒你不能做媒人,因為做媒人正是教人淫,促成淫慾的行為。教人淫犯輕罪,因為你沒有自己做,但是也犯了輕罪。所以你做媒嫁,在淫戒裡面是犯輕。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這個地方的「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是針對出家菩薩。在家菩薩,正式的夫妻,是可以開緣的。所以菩薩戒有在家菩薩跟出家菩薩的不同。在十重裡面,其它的九條戒是完全一樣,在淫戒就有所不同了。在家菩薩斷的是邪淫,保留正淫;出家菩薩是邪淫、正淫統統要斷。

丁二、犯罪因緣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丁二的「犯罪因緣」。

首先,淫心。淫罪的成立必須有貪愛染污之心。也就是說,你是被強迫的,在整個過程當中都沒有快樂的感受,不犯。成犯必須是一種主動的追求,而且是有貪愛心。

淫緣。你在犯淫慾之前的助緣,就是你有種種的眼睛的觀看,乃至於有種種的身體的跟隨等等。在整個過程當中有身體的摸觸跟口中的稱嘆,它的一個過程方法。

淫業。最後,淫業的成就是兩根交接,我們一般說是男根入女根,乃至於像芝麻一樣的深度,就犯重。這個我們待會兒再說明。

我們看整個淫戒的範圍: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淫戒的對像很廣泛,包括跟畜生行淫,包括跟諸天、跟鬼神——鬼神有時候也會變現成人的樣子來行淫,乃至於非道行淫。

非道行淫是什麼意思呢?即便正式的夫妻,你受了菩薩戒,也不能在「非時、非處」的情況下行淫。什麼叫「非時」呢?就是菩薩的六齋日。六齋日,菩薩要受八關齋戒,你受了八關齋戒行淫,正是犯到非時行淫,就是時間不對。第二個,處所不對。除了小便處以外的處所統統不對,包括口道,包括大便處,都不能當作正式的處所。所以,「非處」也當作非道行淫。

淫戒,值得一提的就是,前面的殺罪、盜罪,構成重罪的條件是,它的對像是人。你殺害人、偷取人的東西,犯重,其它都犯輕。淫戒不同。淫戒是不管任何對像,他是一隻狗也好,是一個人也好,是一個鬼神也好,只要男根入女根,統統犯重。所以淫戒是沒有簡別對像的,它只判定是不是有入道。這個地方要注意。

前面是講到菩薩所應斷的事緣,這以下講菩薩應修的。身為一個菩薩,應該生起常住的孝順心跟慈悲心,來救拔一切眾生。怎麼救拔呢?「淨法與人」。我們要勸勉眾生來修學戒定慧,清淨他的身口意。菩薩應該修學這種梵行之行。

我們看總結。如果菩薩不修習梵行,也不勸人家修習梵行,反而自己生起淫慾心來跟一切人淫,乃至於跟畜生鬼神等等,乃至於跟母女姐妹六親行淫。這種情況,就是表示你的菩提心被你的煩惱所遮蔽,那麼你也失去了整個菩薩的功德,就犯到波羅夷罪。

丁三、罪相輕重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丁三的「罪相輕重」。

整個淫慾的判定很簡單,它沒有所謂的對像的問題,不管是人,不管是畜生,不管是鬼神,只要入道就犯重。什麼叫入道呢?就是男眾入男眾的二道——男根入男眾的大便道跟口道,男根入女眾的三道——小便道、大便道、口道,所謂的男二道、女三道,統統犯重,也就失去了戒體。

那麼什麼叫作輕罪呢?只是身體的接觸而沒有入道,犯輕罪。

我們看第十八頁。整個犯罪的「成重」有三種因緣:

具三緣成重:一、是道。二、起淫心。三、事遂(乃至入如毛頭許)。

第一個,是道。就是男二處、女三處。第二個,是起淫慾心。第三個,就是入如芝麻許或是入如毛頭許。

我們在受菩薩戒時,你了解這個戒相,你盡量不要犯重,不要讓重罪的因緣全部具足,你以後會比較好懺悔。任何時候,盡量不要犯重。重罪出現以後,對你往生淨土、對你修學聖道、對你積集資糧,都會產生很大的障礙。

丁四、開緣情況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丁四的「開緣情況」。

第一個,「為盜賊或怨家所執,如熱鐵入身,唯苦無樂」。就是說,你整個淫慾的行為是被強迫的,整個過程也沒有快樂的感受,不犯。

第二個,熟睡不覺知,或者精神錯亂,也沒有犯。因為你沒有犯罪動機。

丁五、異熟果報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丁五的「異熟果報」。

它的整個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它的餘報就是招感妻不貞良。它會招感不貞潔的眷屬,而且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會有一些不滿意的眷屬。你滿意的人沒辦法跟你結成眷屬,你不滿意的人卻成為眷屬。這種都是跟前世的邪淫有關係。

在「四重」當中,我們研究戒律可以知道一個情況,就是,殺罪大概是傷害最大的,第二個就是淫罪了。這兩條戒,大部分來說不要等到來生,現世都會有事情出現。殺生直接表現的是身體的病痛。淫戒直接現出來的就是傷害你的功名。你本來可以做到什麼大官的,結果犯了淫戒就損了你的陰德;你本來有很多財富的,也會因為這樣破財。所以淫戒所傷害的是功德跟財物,而且這個大概現世就會出現。

這個淫戒,它的起因是來自於顛倒。什麼叫顛倒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色身、對他人的色身產生錯誤的認知。我們的色身問題在哪裡?問題是在那一層皮很好看,我們被那一層皮膚所迷惑。所以對治淫慾心的方法是:

第一個,不淨觀。佛陀說,你不要看他的表皮。你把這個皮剝開來,把肉剝開來,你看到內部的「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所以這個色身不是一個清淨的東西,你把這個皮撥開,看到肉裡面的東西是膿血屎尿,裡面五臟六腑沒有一個是乾淨的。而且它這個東西還通過兩個眼睛、一個嘴巴、兩個鼻孔、大便處、小便處,九孔流出不淨物。所以我們要經常保持不淨觀。

第二個,遠離惡因緣。很多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要遠離惡因緣,盡量不要一男一女單獨相處,比如,你坐他的車,他坐你的車。要保持距離。我們講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時間久了會產生感情,感情久了產生慾望。這都是修習菩薩道要避免的,因為這個對未來功德的傷害力很大。

丙四、妄語戒

看第四條戒,妄語戒。

妄語戒正式製定的重罪是大妄語戒。什麼是大妄語戒?我們到了戒文再說明。

丁一、戒文內容

請合掌。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好,我們把這個戒文加以解釋。

「若佛子」,身為一個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佛子,首先你應該斷的事緣有三條:

第一個,你自己去妄語。這個地方的妄語是指大妄語。什麼叫大妄語呢?就是宣說過人之法,就是你對外宣佈你有超越一般凡夫之法。比方說,你說你成就了初禪;比方說,你認為你證得初果;比方說,你說昨天我在作功課時有鬼神來跟我溝通,有鬼神來給我供養,我可以跟鬼神直接溝通。諸如此類的等等,只要這個事情是一般凡夫沒有的,而你說你有,就犯了大妄語。就是宣說過人之法。

第二,教人妄語。自己去做當然是犯重。你教別人打大妄語,你教他說:你去宣說過人法,但是你說你自己。你教別人去說,犯輕。

第三,方便妄語。就是說你假借別人的因素來顯現你有過人之法。你教你的弟子來宣說,說你有過人法,你教他說。你假借弟子的因緣、假借弟子的方便來宣說你有過人法,而別人也理解,犯重。

丁二、犯罪因緣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它整個的犯罪過程,因、緣、法、業。

我們看丁二,第二十頁。

「因」:妄語因。妄語的犯罪動機就是欺誑之心。也就是說,這個簡別,你自己不知名相,產生增上慢。比如說我認為我證得初果,我沒有欺騙大家的意思,因為我自己對教理不了解,對整個修學的位次不了解,以為我證得初果了。這種情況不犯。這個是愚癡的增上慢,因為他沒有要欺誑他人的心情。這一條戒就是說,你明明知道你沒有證果,你還是宣說,就是欺誑心。

「緣」:妄語緣,「行來動止,語默威儀,種種方便」。你用種種的動作、種種的語言或者種種的手勢,來表達你有過人法,犯重。

「法」:那麼怎麼表達呢?你說你是成就十地,大乘的十地、小乘的四果、禪定等等神通,都叫作過人之法。凡是凡夫沒有的,你說你有,都是過人之法。

「業」:「了了出口,前人領解」 。這個妄語業的成就,就是對方了解就犯。如果你今天針對一個小孩子,你講了半天他不知道你在講什麼,不犯,因為對方不理解。所以這個地方的業的成就是,對方理解就犯了。

我們看菩薩應修的。菩薩應該修實語,真實語之行。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

身為一個菩薩,要宣說真實的語言跟真實的正見。這個「如實語」是這樣的。當然有些話我們實在是不應該說,但是我們又不想打妄語,所以在律上,有些地方我們可以保持默然。就是我拒絕回答,可以!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所以當你面臨困難的時候,我覺得菩薩可以保持默然,可以!

自己正語正見,也必須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身為一個菩薩,他不但不保持正語正見,還宣說邪惡的語言、散發邪惡的知見、創造成邪惡的業力,這個菩薩就失掉菩薩戒體,也失掉整個大乘六波羅蜜的功德,造成了佛法的「棄罪」。

丁三、罪相輕重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罪相輕重」。這條戒的正式製定是大妄語,就是宣說過人之法。這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你講得很清楚,對方也理解。你在大眾宣佈,或者針對某一個人說,我已經成就禪定,我也已經成就神通,我也可以受鬼神種種的供養,我可以跟鬼神進行種種的溝通;對方聽得很清楚,也知道你在講什麼,犯重。

第二,假設你的表達方式是含糊籠統的,對方聽得不是很理解。比如你對人說:有一個人他有神通。那前面有很多人,到底是誰,你沒講清楚,這個時候犯輕。因為你表達不清楚,對方也不完全理解。

小妄語,這個地方有四條,都是輕罪。兩舌,就是挑撥是非;綺語,就是講一些靡靡之音,擾亂別人正念;妄語,就是不見言見、見言不見;惡口,就是講一些粗惡難堪的話。這個犯輕。

具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欺誑心。四、說重具。五、前人領解。

我們看「具五緣成重」:你的對像是眾生,而且你知道是眾生,你產生欺誑之心,而說出過人之法,對方也理解。就犯重。

丁四、開緣情況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丁四的「開緣情況」。

第一類情形:嬉笑說。你跟他很熟,你真的是跟他開玩笑,沒有欺誑心,不犯。但是事後要說明。獨說。你把房間關起來,面對牆壁說我證得初果。因為沒有一個人當對像,不犯。誤說。就是你一時的口誤,講錯了,不犯。精神錯亂。也不犯。

第二類情形:「菩薩為救脫彼諸有情命難故,自無染心,覆藏所知,故作妄語。」

這一條是針對小妄語來說了。菩薩有時候打妄語是不犯的,就是說,菩薩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救拔有情眾生的命難。這個人的生命發生了危險,你講實話他肯定要死。那個人拿一個刀子在追這個人,你看到往東邊去了,然後那個拿刀子的人問說:「你有沒有看到他?」你說「有」,然後說他往西邊走了,你指出錯誤的方向。這個時候你不是為了自己,你是為了救拔有情眾生的命難,不犯。

在《瑜伽菩薩戒》上說,菩薩為了救度有情眾生的命難而故意講出妄語,不但不犯,還生諸功德。因為他的生命面臨著危險,你講真話他就死掉了,這個時候菩薩不能講真話。這是唯一開緣的情況。但是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別人。

丁五、異熟果報

正報——地獄、餓鬼、畜牲

餘報——一、多被譭謗。二、為他所誑

我們看丁五的「異熟果報」。

妄語的果報,正式來說是在地獄、餓鬼、畜生。

從三惡道出來以後的餘報:

「多被誹謗」。你做什麼事情都被人家誤會,明明不是你做的,但是大家就是誤會你。你過去生講很多的妄語!

「為他所欺誑」。你遇到的朋友都是騙你的,沒有一個好朋友,而且你也很容易被騙。這都是跟妄語的業有關係。

這一條戒正式所制的是大妄語,就是「以凡濫聖」。你明明是凡夫,你說你是聖人,結果擾亂了整個佛法的次序,讓大家產生錯誤的認知。說你是一個初果,你怎麼這個行為不像一個初果?這樣讓凡夫跟聖人的位次產生錯亂,破壞眾生的信心。所以這條戒對整個佛法的住世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有關不妄語的功德,我們也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

廣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經箋要》講到說,過去在大陸的湖南有一個祝聖寺。祝聖寺有一個老和尚傳授五戒。有一個小偷剛好經過祝聖寺,看到很多人要受五戒,他說,哎喲,受五戒恐怕不錯噢,那麼多人來受五戒。他也跑進去受五戒。戒師就問他:你要受哪一條戒?這小偷說,殺盜淫妄酒,我其它都不能受,只能夠受不妄語。就受一條不妄語戒,受完以後就回去了。

當天晚上他那些小偷的朋友——小偷都是成群結黨的——那些朋友就來找他,說:某某人啊,我們的機會來啦!隔壁村莊有一個團長,帶了十箱的軍餉,那個銀兩,都是發給軍人的軍餉。今天晚上會住在隔壁村莊,我們去把它偷過來。小偷說好啊,機會難得啊。他們就要去偷這個隔壁村莊的軍餉。

結果要走的時候,這個小偷的叔父出現了。叔父說:「你幹什麼?」小偷一心虛講不出話來,因為他想,我今天受了不妄語戒,我不能打妄語啊。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就不敢講話了。叔父說:「你一定是作賊心虛。」就把他的侄兒抓回來。抓回來以後,其他人就去偷了,結果統統被抓,全部被搶斃了。這個小偷因為持不妄語戒的關係,就逃過一次的死罪。這個小偷說:哦!這個不妄語是有功德的。後來他就發心受五戒了。

所以很多的持戒,不但是來世,其實現世都會產生趨吉避凶的效果。

其實,一個人你要經常講真實語,會有什麼結果,諸位知道嗎?你看有些人,他在教小孩子,他講話有威德。他說不可以這樣做,那個小孩子就不敢動。你看有些人他教小孩子,小孩子不當一回事,講話沒有那個力量。

也就是說,當我們一個聲音出來時,那個音聲的背後有一種不妄語的善業在加持。在律上說,一個經常不隨便說話的人,講話都是稱合真理、稱合真實的,他講話有威德力。你一天到晚講一些五四三二一的廢話,講多了,你講話沒有力量。所以要注意這個口業。

丙五、酤酒戒

我們看第五條的酤酒戒。

這個酤,就是賣酒,你把酒賣給對方來獲取利潤。在五戒當中,是你自己喝比較重;菩薩戒是相反,菩薩自己喝酒犯輕罪,但是你把酒賣給別人犯重罪。這個要注意。因為你自己喝只傷害你自己,你賣給別人,是傷害很多眾生。這個酤酒罪,就是賣酒在菩薩戒裡面是犯重的。

丁一、戒文內容

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好,我們加以解釋。

身為一個菩薩,應該在酤酒方面斷兩種的犯罪事相:

第一個,自己酤酒。你親自去賣酒,犯重。第二個,你教人酤酒。你身為老闆,你教員工去賣,兩個都重。老闆也犯重,員工也犯重,因為你教他去賣的。

丁二、犯罪因緣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它的犯罪的過程,我們看「因、緣、法、業」 。先看丁二的「犯罪因緣」。

「因」:整個犯罪動機來自於你有希求利潤之心,希望通過酤酒來得到財富。

「緣、法、業」:它過程有兩個:第一個,助緣。你依止種種的器具,用瓶子、用罐子把它裝起來,在賣的過程當中是用斤兩來賣,或者用一瓶一瓶來計價等等。第二個,成就。它的業的成就,當對方拿到這個酒的當下,對方把酒接過來,就成就了犯罪的業力。

我們看它犯罪的範圍:「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

什麼叫「酒」呢?只要它有酒精成分,不管它是水果酒也好,它是酒糟也好,只要它已經產生了酒精的成分,都不能夠去賣。為什麼呢?因為酒是生起罪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

酒,在律上叫「無明藥」。什麼叫「無明藥」呢?就是會使令一個人心智猖狂。這個人本來很正常,喝了酒以後,不敢講的話都敢講,不敢做的事情就敢做。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正常的克制力,在酒喝下去以後全部被破壞。酒讓一個人心智猖狂。所以,喝酒雖然本身不是殺盜淫妄的罪,它本身不是什麼罪,但是它會引生其它的罪。因為它破壞你的克制力,所以叫作起罪因緣——它是生起罪業的一個因緣。它本身不是罪,但是會帶動罪業。

這個地方是所斷的三種情況。這是第二個,講到菩薩所應修的,應該修習「施慧行」,佈施智慧之行。所以「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 。身為一個菩薩,他深深地知道所有的罪惡來自於愚癡,所以菩薩要想盡一切辦法讓眾生能夠聽聞佛法,開啟心中的光明智慧。應該這樣做。而身為菩薩,你不但不去開啟眾生的智慧,你還把酒賣給對方,讓他產生顛倒之心,讓他失去理智,這個菩薩被貪愛的煩惱所遮蔽,失掉了菩薩的戒體,也失掉了菩薩所有的功德。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有煩惱,但是這個煩惱大部分的時間是一個種子的階位,叫作睡眠。它睡覺,你不要刺激它。就是說,他有貪瞋癡的煩惱,菩薩不應該去刺激眾生的煩惱。你為他說佛法、讓他產生光明的智慧都來不及,你還把酒賣給他!他酒喝下去,把他所有在沉睡的煩惱統統叫醒,他所有的犯罪都跟你有關係。所以,賣酒犯重的原因就是,你用酒來刺激對方的煩惱,所以犯重。

丁三、結罪輕重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丁三的「結罪輕重」。

「賣與無醉亂人,犯輕」。就是你賣給的對像,你知道這個人是千杯不醉,他酒量特好,犯輕。因為他怎麼喝都不會心智猖狂,他怎麼喝都不會酒後亂性。這個犯輕。

「賣與有醉亂人,犯重」。你明明知道這個人喝酒會醉,會失去理智,你賣給他,犯重。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十重戒裡面,前面四條叫作四根本,犯一次就失戒體。第五條的「酤酒罪」以後的六條戒,不是犯一次就失戒體,它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而且沒有慚愧、反省的心。第二個,他必須生起邪見。他把這件事情當作功德想而深生好樂。

我們加以說明。

不管是「說四眾過」罪也好,不管是「瞋心不受悔」也好,乃至於謗三寶罪也好,總而言之,「六增上戒」的上品重罪都必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就是「數數現行」。那麼它的重點,蕅益大師說,其實重點在「都無慚愧」。就是,你做這件事情已經做到完全沒有慚愧心了,養成習慣了,習久成性。而且你產生一種邪見,認為這件事情不但沒有過失,還能夠產生功德,對你有大利益。這個時候正式失掉戒體。

慚愧心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在做之前也沒有慚愧心,在做的當下也沒有慚愧心,做了以後也沒有慚愧心,表示你的菩薩戒體那個警覺的功能已經完全被破壞了。過失在你的內心出現,你一點警覺都沒有,那表示你的戒體要麼羸弱,要麼戒體被破壞了。這個時候就犯重。

所以「六增上戒」不是一次就犯的,必須「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這兩個條件都要具足。

當然,這個「數數現行」的次數是幾次呢?慈舟律師說,四次就算。超過三次,到第四次就表示你這個人沒有慚愧心了,四次。但蕅益大師認為不應該以次數,他認為以慚愧心判斷。就是你只要還有慚愧心,你就沒有犯重。所以諸師判定這個「六增上戒」的重罪,有些人偏重次數,有些人偏重心態。這兩個都有它的說法。

具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希利貨賣。四、是真酒。五、授與前人。

我們看「具緣成重」。第一個,你所販賣的酒,對方是一個人;而且你知道他是一個人;你有犯罪動機,就是有希求利益之心;你也真的是賣給他一個真實的酒;對方拿到手。這個時候犯重。

丁四、開緣情況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我們看「開緣情況」。

「雖似酒色酒香,而無酒味,飲不醉人。」就是說,它雖然有酒的成分,但是它的酒精成分非常之低,你就算喝了很多,也不會產生酒醉的情況,不會心智猖狂。這個時候不犯。

第二個,「藥酒,雖亦希利,不能亂人,在家菩薩,酤者不犯。」它是一種治病的藥酒,味道苦澀的,你不可能吃很多。它是用來治療身體的,也不會擾亂人的心性。那麼在家菩薩來酤,這個是開緣。因為它是治病的,把這個酒當作一個藥引。

這個地方,我們今天講到前面五條戒。

停止,我總是讓生命不斷地進步。這是菩薩道的精神。

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教法師,是否受了三皈以後就可以受菩薩戒?還是要先受五戒或者沙彌戒才可以受菩薩戒?

【師父答疑】:在家居士,你要受所有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然後受五戒,五戒受完才能夠受菩薩戒。你不一定要先受沙彌戒。受戒是一個樓梯式的,要一層一層上去。你不能受三皈完馬上受菩薩戒,不可以的。

【學員提問】:導師本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有傳授菩薩戒的資格?

【師父答疑】:在菩薩戒法上說,你要授人家菩薩戒,第一個你起碼要十重清淨。第二個你要通達菩薩的開遮持犯,你要有資格、有能力去教導對方。這個就構成授菩薩戒的資格。

其實你懺悔也是這樣。我某甲今天跟某乙懺悔,譬如說我今天說了四眾過,我找另外一個菩薩懺悔,這個人不一定要全部都清淨,但這一條戒他要清淨。我跟你懺悔的這一條戒你要清淨,你就可以讓我懺悔。如果都找不到,也沒有關係,菩薩戒是可以開緣向佛菩薩懺悔的。我們到最後一堂課會說明。

當然,主要的重點在「斷相續心」。懺悔來自於你針對過去的後悔,針對未來的發願,不再造作。所以懺悔最重要就是你下定決心不再造作了。這個非常重要,斷相續心。

【學員提問】:我們修了一點善法,用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培養廣大的菩提心。如此作法是否正確?是否有開空頭支票之嫌疑?因為有些開示說,我們修學佛法是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好高騖遠。法界眾生很大很廣,我們所修的善法不圓滿,憑什麼來迴向法界眾生?

【師父答疑】:其實你讀大乘經典就知道,你迴向給法界眾生,對我們的增上很大。諸位可能不了解什麼叫作「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實我們迴向給法界眾生,眾生不一定得到,因為他跟你有沒有緣是一個關鍵。但是,重點不是他得到得不到,而是你必須發這個願,你才能夠快速成佛。你迴向給法界眾生對你是很好的幫助,他得到得不到,這要看你跟他緣份的深淺。

所以,你胸量越狹隘,對你越不好。我們一個人最嚴重的傷害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情。你的杯子這麼小,你胸量這麼小,你修一輩子的善法就是這麼小。古人講一句話,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心量太小,你很難修大功德。因為,你是誰在造業?念佛是誰?拜佛是誰?當然是你那一念心嘛。那個身體怎麼拜佛呢?身體怎麼念佛呢?身體怎麼做功德呢?它是一個臭皮囊啊。所有的業是從你的心發動的。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你沒辦法修大功德的,你永遠修那種小資糧。所以你要生起利他的心,對你有絕大的好處。我發起利他的心,我把功德迴向給他,他不一定能得到利益,但是起碼我能得到最大的受用。我通過迴向擴展我的胸量。你胸量有多大,你的功德就有多大。是這個道理。這叫借假修真。

【學員提問】:如何淨除罪障?

【師父答疑】:罪障,當然從枝末上來說就是懺悔了。但是從根本上來說,發菩提心是消業障最快的。因為你的心量改變了,你人生觀改變了,你的願望改變了,你整個生命是一種徹底的轉變。

所以《楞嚴經》上說,一個人要懺悔業障,最重要你要覺悟生命的真相,發自內心地覺悟。如果你還沒有覺悟,你只是這樣子嘴巴講懺悔,其實你的業很難作大方向改變的。一個人通過對生命的觀察,知道今生只是一場夢,人生就是一個五蘊身心的因緣,總有一天——就像《楞嚴經》說的,五蘊身心就像大海當中出現一個水泡,這個水泡從大海里面冒出來,沒多久它又回歸到大海,這個大海就是真如本性。這只是一個一時的因緣。如果你把今生看得很重要,你怎麼懺悔業障呢?就是無明嘛!所以,你真正要懺悔業障,我覺得你要發自內心地覺悟,生命的思想要改變,要發起廣大的願望,生起利他的心,你業障會消得很快。

【學員提問】:如果佛弟子用了某某人的名字修念佛迴向給他,或者他自己本人去修,兩個功德有什麼差別?

【師父答疑】:你迴向給他,他頂多得到七分之一,因為他是間接的。他自己修學,他發自內心的覺悟,這個念佛持咒是從他自己的內心發動出來,那就不一樣了。別人迴向給你,跟你自己從內心發動的善業,這個不能同日而語了。當然自己念會比較大了。

【學員提問】:出家眾所持的戒是否包括菩薩戒?

【師父答疑】:有。出家眾有比丘戒,還有菩薩戒。菩薩有在家菩薩跟出家菩薩。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您有看過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的年輕人,能夠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而成功往生極樂世界嗎?

【師父答疑】:其實往生極樂世界跟他是不是身體健康、是不是家庭幸福、是不是年輕完全沒有關係,這兩碼子事啊。

往生極樂世界是他通過覺悟而真實地發願要求生淨土,而且他相信自己可以求生淨土,包括一個願望、包括一個信心——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依止願望、依止信心來憶念這個佛號,你才能夠把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全部開發出來,以信願來開啟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之門。

至於他是否年輕,是不是身體健康,這個都沒有關係的,這個跟往生完全沒有關係。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已經受了菩薩戒,六齋日持八關齋戒需要準備家中老人的飲食。老人喜歡食肉,不要素食,又沒有其他人可以協助,弟子需去市場買熟食的肉類食物。請問弟子是不是犯戒?是否有過失?

【師父答疑】:當然,微細來說是有過失了。因為你受了菩薩戒,你不能再煮葷。不過我要告訴諸位,蕅益大師在講菩薩戒時,他講一句很重要的話,他說菩薩戒只有一個人持清淨而已。那個人是誰,你們知道嗎?佛陀!這句話對我很大的鼓勵啊!這是出自蕅益大師的話,他說「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是破戒者。」

這是什麼意思呢?菩薩戒不是讓你一生持好的,那是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我個人學菩薩戒,覺得是這樣,持菩薩戒只有四個字——絕不放棄!真的,菩薩戒你放棄就完了。要做到「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永遠不放棄我的努力。這是菩薩戒的根本精神。

諸位,這十重戒我們不講,這十重戒你不要犯。其它的罪,不要說你持不好,你看宗喀巴大師的傳記。宗喀巴大師持比丘戒「皎如冰霜、塵點不犯」,兩百五十條戒全部清淨。但宗大師說他受了菩薩戒以後,每天看到他的犯罪就像下雨這麼多!每天哪!那你說誰持清淨了呢?只有一個人持清淨——佛陀!

我講過,菩薩戒就是經常保持慚愧心。我實在不行,但是我不放棄我的努力,好過你沒有受菩薩戒。我覺得,一個人沒有受菩薩戒,你根本都無所謂,因為你都沒有一種自我要求嘛!我們一個人,往往因為眼光的見地不夠而因小失大,因為微小的過失而不敢去受戒。我覺得你吃很大的虧。受了菩薩戒是修行的開始,它不是一個結果。

很多人說我要把菩薩戒學好再受,你這個因果錯亂了。菩薩戒是一個因地,是一個修行的開始。你因為受了菩薩戒,所以你才自我要求,開始自我調整。怎麼說你調整以後才受菩薩戒呢?你調整以後你就不要受菩薩戒了嘛!是不是?菩薩戒是一個因地啊!我受了菩薩戒,我開始用這個鏡子照自己。所以菩薩戒只有一種精神,就是絕不放棄!

諸位,你去讀讀《瑜伽菩薩戒》。他把菩薩戒講完以後他講一個觀念,他說菩薩戒的基本精神,保持一個清淨的增上意樂。就是,我對菩薩道充滿了好樂,我願意往這個方向做。雖然我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我不放棄我的努力——你的戒體就在,沒有一個人敢否定你菩薩的戒體,也沒有一個人說你不是菩薩。你頂多是一個有瑕疵的菩薩,本質還是菩薩,你跟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所以,你受了菩薩戒,你念佛的感覺都不一樣,因為你跟佛那種距離是特別的近。一個人沒有受菩薩戒,你念佛你覺得跟佛很遙遠,因為你跟佛心心不相印,佛發的願跟你發的願不一樣。

所以,菩薩戒不是要你把戒相全部做清淨,因為這個菩薩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是要修盡未來際,要修三大阿僧祗劫。重點是你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你許下一個跟佛陀一樣的心量,許下一個跟佛陀一樣的目標,種下一個菩薩的善根。那麼從今以後你生長在佛家,身為佛陀的兒子,你整個菩薩道從這邊開始,開始去修正自己,往好的地方走。所以,諸位不要認為菩薩戒好像說一定要怎麼樣,其實你們菩薩戒看太少了,不是這個意思!

你不要把五戒跟菩薩戒相同看待。五戒是很容易做到,菩薩戒就不一樣了。那主要的精神就是絕不放棄。我永遠覺得我做得不夠,但是我相信我明天會比今天好,我後天會比明天好。我可以走得慢,但是我不停止,我總是讓生命不斷地進步。這是菩薩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