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佛陀住在阿毗闍恆河邊。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精舍求見佛陀說:‘出家眾剃除鬚髮,正信出家,虔修梵行,成道時能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請世尊慈悲開示,我會獨自在一靜處專心思惟,精進不放逸。’此時佛陀觀察恆河水,見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於是詢問比丘:‘你有看到恆河中正在漂流的大樹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告訴比丘:‘如果此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中、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會流入大海嗎?’比丘回答:‘會的,世尊。’佛陀說:‘比丘也是如此,如果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底,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終會流入大海。’比丘請示佛陀:‘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什麼叫沉沒?什麼是在沙洲上擱淺?什麼是洄流?什麼是被人取?什麼是被非人取?如何為腐敗?請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後,必擇一靜處,專心思惟,直至悟道證果。’於是佛陀為其開示:‘此岸者,即是執着色、聲、香、味、觸、法;彼岸者,即是執著遠離色、聲、香、味、觸、法;人取者,即是憂悲喜樂皆近於俗人;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持戒苦行,當生天處;迴流所住者,如舍戒還俗;腐敗者,即是犯種種惡行不善之法而墮落。若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持戒清淨,虔修梵行,最後一定可以流入涅槃大海。’比丘聽聞開示後歡喜離去,擇一靜處,精進思惟,即證阿羅漢果,遠離生死輪迴之流。

又有一牧牛人,名為難屠,在距佛不遠處牧牛。比丘離去之後,難屠來到佛前至誠頂禮,退於一旁後請示佛陀:‘世尊,我今可以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中、不停滯於洲渚上,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能於世尊座下剃髮修行嗎?’佛陀問牧牛人:‘你將牛還給主人了嗎?’牧牛人回答:‘牛群皆能自行返家,不需我送,只要您准許我出家學道,其餘不用擔心。’佛說:‘牛雖然可以自己回家,但你受人所僱,理應返家回報主人。’牧牛人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退。

此時舍利弗尊者在旁,不解佛意,待牧牛人離去後請示佛陀:‘難屠欲求出家,為何您要遣他回家呢?’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難屠返家後是不會受五欲所誘惑,等他將牛還給主人,自然會回到這裡。此時心無罣礙,如法如律出家學道,修清淨梵行,最後會證得阿羅漢果。’果然,難屠將牛歸還主人之後,又來到佛所,頂禮佛足,依法出家,修清淨梵行,最後成就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三》

省思

《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出家離俗染,精進不放逸,只此一念到底,即能遠離生死流,入涅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