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願--勤修我皆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

這一願比較重視發菩提心,「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為菩提心的主要因素。菩提心又有無我的空慧,又有同體大慈悲心,又有般若智、善巧方便。菩提心的內涵也是很深廣的,也是很有層次的。

在《華嚴經》來說,一個眾生能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發出這一念的菩提心,叫初發菩提心,諸佛窮劫讚歎都讚歎不及。但這裡仍然不是口頭上發的,真心發菩提心。既然發了菩提心,以成佛作為他的目標,以度眾生作為他的目標,他就要廣修菩薩的六度萬行。

然後在這個菩薩道裡面,尤其他能夠有智慧抉擇念佛往生淨土一門,是至為勝妙的。所以他就把修諸功德的心去迴向,是在至誠心裡面發願欲生西方淨土。這就是圓修迴向的特點,也含攝宗門教下的一些祖師大德,都在這個範圍。

雖然發了菩提心,修了諸多的功德,但是他未必就能夠破無明,所以還是需要在關鍵時刻阿彌陀佛要給予及時的救度,就是臨命終時。臨命終時是什麼情況?

是第六意識失去了知覺,第八識的今生乃至多生多劫的業力種子翻湧的時候,是最難做主的時候。這時候,如果他的見思惑沒有斷,那一定是進入中陰身階段,在中陰身階段又迷迷糊糊,業力牽引。大部分修行人在這個時候是做不了主的,叫「十人九蹉路」。

阿彌陀佛在他的自證的三昧當中,已經見證到這些菩薩的情況,所以就發願在臨命終時,帶著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聖眾前來接引。

這種接引是非常的周到。阿彌陀佛和這些菩薩、聖眾圍繞在這個念佛人的周邊,阿彌陀佛現在他的面前讓他看到,阿彌陀佛從眉間或者從手掌放出光明,注照在他頭頂上,因為往生是神識往生,所以是攝受他的神識到蓮台上。一到蓮台上,蓮華閉合,彈指間,一念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這一願還特別是注重接引的主題——臨終接引。

我們淨土宗講臨終關懷,就從這一願裡面引申出來的。臨終關懷,大家念佛,他自己也跟著念,那就是感得阿彌陀佛現前接引。這是一切念佛人修行的生命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臨命終時最困難的時刻,阿彌陀佛給予了最大的、最安然的、最周全的救度。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為接引佛,接引佛就是他的一種悲心的表達。

我們東林大佛建的就是接引佛的形像:眼睛是睜大了的,他在注視著眾生;右手伸得很長,在生死深淵,垂下金色手臂來接引。接引到什麼地方?左手拿著蓮台,蓮台就是安立眾生法身慧命的神妙的宮殿。

在二O一三年,我們在裝藏法會,那個正面的檯子上寫了幾個字——「回來吧,孩子」,很多人看了都掉眼淚。阿彌陀佛接引像十劫以來都在呼喚著我們這些人:流浪在三界的浪子,回家!回來吧,孩子!但我們舍父逃逸,跑得越來越遠。

深知佛在頭頭地接引,我們這一世就得要把手臂伸出來,接著阿彌陀佛的那個接引的手臂。所以,接引的形相十劫以來——從阿彌陀佛成佛以來,都在我們面前,就好像這輪月亮就在空中一樣,但我們看不到,聽不到。就好像這個月亮,地上沒有水,這個月亮顯出不了月影。所以我們現在要開池待月,我們信願稱名,就自己開了一個水池,水池開出來,月亮就在那裡。

這一願的意思是: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一切眾生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修行諸多的功德,把這些功德以至誠心發願,迴向往生西方淨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與西方聖眾前來現前,圍繞在這個念佛人的面前,接引他往生。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的話,就不取正覺。

這一願,我們要注意。勤修,是有一個非常精勤的修行。這裡尤其有一個特點是發菩提心,這一點我們要重視了。《觀經》後面談三輩往生,都談發菩提心問題,十九願也談發菩提心問題。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度眾生的心。菩提心是未來成佛的種子。在大乘通途佛法,菩提心願以四弘誓願作為一個總綱。

但發菩提心應該怎麼發?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談到八種心相,菩提心心相,正、邪、真、偽、大、小、圓、偏。我們先揀別,不要發邪、偽、小、偏,而要發正。

怎麼發得正?就是不是求名聞利養,不是求五欲六塵感官的快樂。你發的心,是為了了生脫死,成就菩提。這樣,你的發心就正。怎麼叫真呢?你心心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在你的念頭當中佔主導,而且聞成佛長遠,不生退怯之心;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之心。如登高山,一定要登到山頂;如上高塔,一定要到塔尖。這樣,你發的心才叫真。

而且,心要發得大,運心廣大,係緣整個法界。眾生界盡,我這個願方盡;菩提道果成就,我的願方成就。要把心量打開。

心還要發得圓,圓就是要有般若的空慧。自性是眾生,是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所以,一切佛、一切眾生都離不開現前一念之心。這樣,就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類似於《金剛經》說的,一個菩薩發心,度盡所有的眾生,但無一眾生可度。雖無一眾生可度,而終日自然地度生。要有無四相的空慧,又有修一切善法的願心、願行,這樣才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通途佛法是很注重發菩提心的。菩提心不發,修一切善法都是魔業。

對於淨土宗來說,我們跟這個菩提心的內涵,有相同的地方,有方便的地方。比如,曇鸞大師對發菩提心有一個詮釋,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就是願度眾生心,願度眾生心就是攝受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心。於是,第三句就把通途的菩提心跟淨土法門掛上了鉤了。

善導大師在註解菩提心的時候,《觀經》的九品往生,上品下生就是由於他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唯發無上道心。他是發菩提心,以發心的功德迴向,他能得到上品下生。於是,怎麼理解但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怎麼發?善導大師給我們指出了一個下手之處:你從觀照娑婆世界的苦開始,唯發一念厭苦,厭娑婆世界的苦,樂生極樂世界的淨土,到極樂世界快速圓滿菩薩大悲願行,再回到生死苦海普度眾生。能從厭苦欣淨,證無生法忍,再回來度眾生,滿足這幾個條件,就是發了菩提心了。

蕅益大師所談到的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就是真實不虛了。

這裡從感應之道來看,阿彌陀佛從發願到圓成他大願的過程,都是他菩提心的展開,乃至於六字洪名,也是他菩提心的結晶。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心。我們念佛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度眾生。如果你沒有這個內涵,你念佛是求人天福報,那你肯定不能往生。

那麼,發了菩提心,就會由菩提心願引導他的修行。這裡談修諸功德,說明阿彌陀佛的大願也是圓攝一切法門。諸多的功德,也就包括著戒定慧,三學,包含著六度,包含著十大願王,包含著淨業三福,包含這些內容在裡面。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一願其實所被的根機不低。我們看一些祖師大德們,大概符合這個條件。

蕅益大師一出家,自己發了四十八願,那四十八願就是他菩提心的表示。修諸功德,每個祖師有每個祖師不同的特點。比如慧遠大師,他以護法作為他修諸功德的內容,只要天竺國、西域來了三藏法師,趕緊請他翻譯這個經典、那個經典,對各宗各派都是護持。善導大師是以造佛像(龍門大佛盧舍那佛,是善導大師監製的)、寫經、畫淨土變,作為他修諸功德的內容。

永明延壽大師就更是修行諸多的功德了,修行一百零八佛事,萬善同歸莊嚴淨土。印光大師,他也不是光念佛什麼都不管的,他原來在法雨寺,在閉關狀態的時候,都很關注外面的情況。只要高鶴年一去,他就要問外面的情況怎麼樣。尤其哪個地方有災了,趕緊去賑災;哪個地方經書不夠,他就成立弘化社,那麼多的經書都是他老人家校對、排版出來的;信眾那麼多信,他每天回信回到晚上深夜。這些都是修諸功德的內容,這不是隨便說說,什麼都不幹的。

所以,我們說淨土法門,整個的佛法,你要被社會所承認,還是要做些功德事,包括建寺院、修行、造佛像,讓大家來頂禮,種善根,有機緣也需要做一做。這是修諸功德。

修諸功德,要回歸到淨土,要以至誠心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任一件事,這個事很重要,就是臨終接引。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這對於我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要知道,臨命終時,生死關頭,如果靠自力修行,自己修行的功夫很難得力,甚至整個的就被業力牽著走。一生沒有修行,造業的眾生權且不論,就是那些很有修行的人,道心很堅固的人,如果臨命終時,他的煩惱習氣還沒有完全除盡,仍然要隨他的業力牽引去輪迴。

所以,我們看那些轉生的大修行人,五祖寺戒禪師轉生為蘇東坡,海印信長老轉生為朱防禦家的女兒,下天竺寺的嚴首座轉生為王十朋,王十朋也就是考取了狀元。

所以你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點。在民間有一個說法,說誰家要求兒子,他們就會告訴一個秘訣,你就到各個寺院去,去供養那些老和尚。如果這些老和尚對你不感興趣,也就算了。如果你對他很恭敬,給了豐厚的供養,你們關係很親密,你要加強、加固,那這個老和尚就會到你家來投生,一般來說是屢試不爽。為什麼?

這些老禪師們,如果他不往生淨土,他肯定有後有。有後有,他接受了大施主的供養,一般又有感恩之心。這一感恩,不就過去了嗎?海印信,這是一個大修行人,為什麼到朱防禦家?朱防禦就是他的大護法。朱防禦的夫人生產的時候,就明顯地看到海印信進了房子裡面,生下的是一個女嬰,這個事情,當時全杭州的人都知道,傳得沸沸揚揚。圓照本禪師還特意去看,是不是真有這麼回事。

到滿月的時候,圓照本禪師就到朱防禦家去看這個小女孩。朱防禦的夫人把小女嬰抱出來,這個小女嬰一看圓照本禪師就微笑,就笑起來了。圓照本禪師一看,還真是這麼回事,就對她說了句話,說:「海印信長老,你錯了啊!」就說你走錯路了,錯了啊!這個當頭一棒,這個小女嬰「哇」地哭了一聲,就斷氣了,這一斷氣,又不知道到哪兒去了。

為什麼永明延壽大師要作《禪淨四料簡》?那真是「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所以,知道在生死關頭靠自力很難脫離三界,我們才知道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臨終接引是何等的重要。這一願發得是非常慈悲,也非常周到。如果沒有臨終接引,只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地方,在西面,但地方很遠,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其實你就指出了方向,要我們自己去,我們也很麻煩。

我們的神識一離開身體,到哪去呀?飄飄蕩蕩,那滑到中陰身階段,還能作主宰嗎?這生死關頭,為什麼難以把控?就是第六意識不起作用了,前六識都進入死亡的過程了。為什麼臨終的人,就是家親眷屬在他的面前,他都認不出來?能認出來是第六識的辨識能力,辨識能力消失了,雖然消失了,但神識還沒有最後離體。

第六識原來在掌控局面的時候,就等於這個國家有一個國王在掌控局面,天下比較有秩序,結果忽然國王不在了,亂臣賊子就開始起來作亂了。這類似於無量劫的業力種子翻卷起來了,控制不了了。那就隨哪個業,當下你的心最重,就跟著去。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為什麼輪迴不休啊?就是沒有他力的接引。

第十九願在告訴我們,有臨終接引,我們就放心了,就不會有中陰身。是阿彌陀佛拿著蓮台,有時是觀音勢至拿著蓮台過來。然後,念佛人的神識,因為阿彌陀佛現前就放光,或者手上放光,或者眉間放光,這個光就有攝取之力,攝取這個行人的神識到了蓮台裡面,蓮台閉合,一閉合,彈指間、一念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進了這個蓮台裡面,就等於進了保險箱了。因為這時候,這個境界就是極樂世界的境界,已經不是三界輪迴的情形。這時候,冤親債主來了也無可奈何,你到蓮台去了。

現在很多人擔心臨終的時候冤親債主很多,很害怕。也確實,《地藏經》也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多有那些冤親債主化作你的親人,詐親含笑,引你到三惡道裡面去,是有這種情況。但是,淨土法門超越了這種情況,因為你信願念佛,臨終是感得阿彌陀佛現前。阿彌陀佛一來,觀音勢至聖眾前來,盛大的場面,光明熾盛,所有的冤親債主都靠近不了。這時候,彌陀的光明就讓你非常穩妥的隨佛往生。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臨終感應道交的局面。

有人就問:十方世界有很多的人都在念佛,阿彌陀佛都會去接引,他老人家忙得過來嗎?這裡面,不要用我們的知見去考量淨土法門的接引。世間的月亮只有一個,然而,所有的江河溪流湖泊都能映現那輪月亮。甚至百千億人看那個月亮,好像那個月亮就面對著自己。而且你朝東南西北走的時候,也會感覺到月亮跟著你走,你朝北面的人,覺得月亮跟著你往北面走,你往南面走,月亮跟著你往南面走。但是,是不是有很多月亮呢?它還不是一個月亮嗎?一個月亮能映在萬川。

阿彌陀佛斷盡一切煩惱,證到了法報化三身所有的功德,月亮都有這個神妙,阿彌陀佛就更有這種神妙了。不是說這一家有人往生,他跑到這一家,那一家有人往生,他跑到那一家,所有的念佛人面前,阿彌陀佛自然地顯現,這是法爾自然的顯現。這個顯現,就是感應道交的產物。信願持名為能感,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為所應,水清就月現。

你看不到佛現前,是你的水很渾濁,或者你根本就沒有這個水。你的信願心沒有,你就沒有這個水。你持名功夫不深,你的水就比較渾,雖然阿彌陀佛現前,你還是看不大清楚,有時候只能看到蓮華,所以這個臨終接引,感應,在古往今來的往生者裡面,多有表達。慧遠大師,他臨終見阿彌陀佛,他見到的佛就很廣大,身滿虛空。

阿彌陀佛放的圓光當中還有很多的化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侍立左右,阿彌陀佛就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天,當生我國。這就是以本願力,這個本願力具體就體現在十九願。由於你一生在這裡修念佛三昧,我現在給你一個往生的安慰,你七天之後,就可以到我的剎土裡來。

臨終阿彌陀佛接引,也就是我們現在臨終助念的一個依據。一切眾生在他生命終了的時候,身心都很衰竭,今生的業和多生多劫的業,都在算總賬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時候。所以,瀕臨死亡的體驗是非常複雜的,死亡的過程也是很複雜的。所以,一般的業力眾生,死亡這一關都過得很艱難、很痛苦,甚至很恐懼、很慘烈。

淨土法門,他一生念佛,臨終隨佛往生,他就很自在。往生叫文成印壞,就是你現前一念在念佛,阿彌陀佛現前,這就等於極樂世界的文成就了。印,就是我們的業報身終結的當下,我們法身慧命的誕生就起來了,文成印壞是在當下,不隔時的。

文成印壞是一個比喻,原來的印子是用蠟做的,你要在泥上印出這個印章,就把這個印章全都壓下去,蠟就形成了一個紋路。用蠟做的那個印就沒有了,但那個文顯現了。這就類似於鑄造佛像,用蠟模鑄造,做了個蠟模,然後鑄造出來,蠟消融了,沒有蠟了,然後佛像成了。所以,蓮華托質說明不需要經過中陰身。

現在報道的很多瀕臨死亡的體驗,都類似於中陰身階段。進入中陰身階段,一般是回不來的,但是百千萬分之一二,可能又回來了。他會講述他在臨終時,神識出體之後怎麼樣,先是看到是一團黑暗,然後慢慢地又有一個光亮,又有一個隧道,如何從隧道裡面穿過去,以後又看到了一些光台之類的,有一些跟他熟悉的人怎麼對話。

一般瀕臨死亡的體驗自古以來都有,大概的程序還是差不多的。說明就有神識,不是斷滅見。不是說我們的身體只是物質現象,斷氣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人是有輪迴的,輪迴的就是這個神識。但神識又不是一個客觀的、實體性的東西,但也不能說它沒有,它是一個相似相續的狀態,能夠傳載你的業力的一個東西。

所以,我們東林大佛的形象就是塑造成接引佛的樣子,也是跟十九願有相關之處。阿彌陀佛接引,他怎麼接引?當他伸出右手,是來拔救,左手拿著蓮台,是來安立神識。而且這種站立的姿態,就是一種主動來拯救的慈悲。如果坐著,怕時間來不及,耽誤時間,只有站著。

所以這個接引佛,這種慈悲的、動態的、主動的形象就讓我等眾生能夠有安心、有依靠,就能接納這個慈悲,就能夠對這尊接引像產生一種內心深處的認同和接受這種深重的慈悲。正因為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我等眾生無量劫以來出離輪迴的增上緣就獲得了。我們不要錯過這麼一個大好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