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八關齋戒,栽培出世的善根

接著介紹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為什麼在家眾受五戒之後,還要受持八關齋戒呢?因為五戒的果報,最多隻是人天而已。雖說發菩提心受持五戒,最後就能通向佛果,但這畢竟是比較遙遠的一條路,受持五戒與最終成佛的關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疏遠的。

八關齋戒就不一樣了,八關齋戒是在家人的出家戒法,受持八關齋戒,可以為在家居士栽培出世的善根,它是直接通向解脫道的,所以是成佛的近因緣。

為什麼要栽培出世的善根呢?因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只有栽培了出世的善根,才能讓我們今生、或者來世,能夠走上解脫修行之路。

若臨終能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最好,那就一勞永逸了。要是沒能往生,今生常受八關齋戒,這種子種下去後,來世就有機會出家修梵行。我們看有的孩子年紀很小,就可以到佛寺出家修行,這有可能是因為他過去世就是出家人,也很有可能他過去生,就曾長時間受八關齋戒,這善種子成熟了,所以感招到這樣殊勝的果報。

所以八關齋戒對於我們修行人來說很重要,它能為我們栽培出世的善根。

首先是「總示三名」,先總說八關齋戒的三個名稱:「雲戒雲齋雲關者,眾名乃異,莫不攝淨歸心也」。戒、齋、關,雖然名字不同,但意思都是一個:要「攝淨歸心」。就是透過攝受八種清淨的正法,讓我們回歸到自己的自性清淨心。

同時,在受八關齋戒的時候,還要透過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六念的攝持,來引導我們回歸到自性清淨心。所以所謂「攝淨」,所攝受的淨法有兩個:一是清淨的戒法,另一個就是清淨的六念了。

因此在《佛說齋經》中,佛陀說八關齋戒若要持得清淨,不只是要清淨持守這八條戒,更重要的是要同時攝持這「六念」。

因此,我們來到寺院受八關齋戒,過清淨的出家生活,除了持守八戒之外,還要盡量多用功——多拜佛、念佛、誦經等,這樣的話,八關齋戒才能持得圓滿。如果只是受八戒,心卻很散亂,還是到處聊天、閑逛,那就不符合八關齋戒的意義了。

接著是「別釋」,分別解釋這三個名詞的意思:

第一、「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則能治之業。」什麼是八戒呢?「八」指的是所防範的八種煩惱境界,包括殺、盜、淫、妄……乃至坐臥高廣大床等等,這當中包括性罪和遮罪。性罪使我們直接通向三惡道;遮罪也就是我們的貪染心,它是使我們通向輪迴的業。這些都是我們在修出世解脫道中,必須要防範的境界。

「戒」是能夠對治煩惱境界的善業,戒本身有禁止的意思,也就是透過這八條戒法,禁止我們走向世間輪迴、乃至三惡道的境界。

第二、「言八齋者,齋謂齊也,齊一其心。」齋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齊」,「齊一其心」,也就是專注的意思。受八關齋戒之後,要常常檢討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跟這八條戒相不相應,這是就消極的意義來說。就積極的意義來說,因為守住了六念,一方面能幫助我們護持好這八條戒,另一方面則透過六念的攝持,使我們更能專注在所緣境上,好好用功,這就是「齊一其心」。

所以「齋」也有專注的意思,將凡夫放逸的心歸攏起來,慢慢我們的心就不會到處攀緣、浮動,像隨波逐流的浮萍一樣東去西去,也就能夠安定了。

「或言清也,靜攝其慮,如世閑室亦號齋也。」齋的第二個意思是「清」,就是清淨或者澄清的意思。「靜攝其慮」,「靜」就是安定,「慮」就是內心的妄想雜念。這裡指透過八法跟六念,將我們內心的妄想雜念收攝住,使心安定下來,保持澄清,就像澄清的水能照了萬物一樣。因此世間遠離喧囂雜染的空閑屋室,也會被稱為齋。

所以「齋」有兩層意思:一是齊,二是清。齊是齋戒的「體」;清是齋戒的「用」。

從用上來說,受八關齋戒之後,若是心很安定、很澄清,那這持戒就很成功了。若受了八關齋戒之後,內心躁動不安,為了過午不食,忍耐飢餓,一直盼著明天要怎麼大吃大喝一頓……,這樣的持戒,恐怕就不圓滿了。

另外根據《薩婆多論》所述,齋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單純指過午不食。一般世俗所說齋戒沐浴,這《齋》通常是指過午不食。因此根據《薩婆多論》的解釋,所謂戒是另外的八條戒,所以實際上八關齋戒是九條戒。

不過這是屬於比較狹義的解釋,廣義來說,齋還是清淨、齊一的意思。

以上介紹的是「齋」的體、用關係,接著介紹「關」。「關」是以譬喻來說明齋戒的功能。

第三、「言關齋者,即禁閉非逸,靜定身心也。」

「關齋」,意思是透過八法、六念的持守,能禁閉過非跟放逸。透過守住八戒,所以不會造惡業,又能持守六念,於是放逸的心,就能漸漸收攝起來,使身心安定,這就是﹁關﹂的意思。

所以從對八關齋戒三個名稱的解釋,大概也就可以知道八關齋戒的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