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資糧之如何發願

云何作願

世親菩薩在《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往生論)中講:「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這裡的五念門是指: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這是說,想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念佛人,身要常常恭敬禮拜阿彌陀佛,口中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心裡作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此外,還要用智慧來觀察極樂淨土的種種功德莊嚴,發大悲心不舍棄一切苦惱眾生,將所修功德迴向給他們,同生西方安樂國。在此,我們著重了解一下第三作願門。

《往生論》云:「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文中的「奢摩他」是梵語,翻譯為止,定的別名。參照曇鸞大師的註解來說,「奢摩他」有三義。

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一心稱名求往生的緣故,能夠止息一切惡業,遠離惡道;

二者,極樂國土橫超三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人往生彼國,自然止息身口意惡業;

三者,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攝持,自然止息求取聲聞、辟支佛的二乘發心。

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大乘根性,發菩提心直趣無上佛果的人。這三種止,都是從阿彌陀佛的如實功德出生的,因此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曇鸞大師修習淨土法門的因緣

既然提到曇鸞大師,我們略說一下大師修習淨土法門的因緣。

曇鸞大師是山西雁門人,出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大師年少時曾遊歷五台山,見到種種神奇靈異的境相,因而生起信心出家修道。他考慮到人命危脆、朝不保夕,所以想求長壽來弘揚佛法,於是便從一位名叫陶弘景的道教人士那裡請來《仙經》十卷。

梁武帝大通三年(公元529年),曇鸞大師經過洛陽時,遇到了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大師請問法師:「佛法中有沒有長生不死之法,能勝過這本仙經的?」

菩提留支說:「娑婆世界哪裡有長生不死之法?縱然能夠長壽,年少時不死,也是一定要死的,很快又要輪轉六道,有什麼尊貴殊勝的呢?真正長生不死的法,就是佛法呀!」

說完,菩提留支給了曇鸞法師一本《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並告訴他說:「學習修持這部經,三界之內不會再來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來輪轉。盛衰禍福、得失成敗等有為之事,再不會找上你。而且壽命很長,並非恆河沙劫能夠計算描述,這可是我佛大覺金仙的長生法啊!」

曇鸞大師聽後非常歡喜,於是就燒燬了《仙經》,專修念佛法門,練習淨土觀法。不但自我修行還教化眾生,廣泛流佈弘揚此法。

他所作的《往生論註》,闡明了如來淨土的因果事理,以及西方極樂淨土的莊嚴殊勝是源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眾生之所以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際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力。注中還詳盡說明了難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別,秉佛願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修行方法,正是易行道。

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公元542年),一天晚上,一位梵僧出現在曇鸞大師的房間對他說:「我就是龍樹,在西方極樂淨土已經居住多年。由於你和我志同道合的緣故,我特地前來和你相見。」

聽了龍樹菩薩的話,大師自知自己往生西方淨土的時間已到,於是集合大眾教導訓誡說:「大家生生世世疲勞於生死,沒有止息的時日。對於地獄無量無邊的苦報,不可沒有畏懼心;對於九品往生的淨土法門,一定要努力修持!」

說完之後,便讓弟子們高聲念佛,大師在頭面頂禮西方的當下,安然往生極樂淨土。

當時所有在場的人,無論出家在家,都看到幢幡華蓋從西方緩緩而來,天樂鳴空,久久才消失。這些瑞相傳到了朝廷,皇帝敕令將曇鸞大師安葬於現在山西平陽的文谷,並建塔立碑來紀念大師的功德。

從曇鸞大師的修道事蹟可以看出,修學佛法貴在志向專一、願力持久、精純無雜、循序漸進。我們一旦遇到並選擇了淨土法門,就應該堅持學修,不動搖不荒廢。真能如此,久久功夫純熟,臨終定能蒙阿彌陀佛接引,如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正謂:一句彌陀信願真切珍惜光陰誠修淨業。

讓我們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願大家開心自在、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