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各位班首、執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今天是虎年第一天,正月初一,我們互相之間都拜過年了,在此,我再一次給大家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修行進步、順緣具足、大吉大利!

我今天想給各位師父講什麼呢?我想起過去我們淨慧老和尚經常跟我們強調的,太虛大師對於出家人的勉勵。

太虛大師出生在1889年,1947年去世,是中國佛教近代四大高僧之一,還有三位高僧是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十六歲出家,出家之前他實際上沒有受過太多的學校教育。在他的自傳裡面有講到,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他母親改嫁,他跟著他姥姥長大,就是他的外祖母。他的外祖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每天要誦經,每年還要去朝山。

所以他從小在外祖母的影響下,受了很濃厚的佛教信仰的熏陶。在他可以識字的年齡,也曾經跟著他的舅舅讀過幾年書,他舅舅是一個基層的知識分子,秀才。但是他身體不好,老是腹瀉,所以讀書也是斷斷續續的,算是認識一些字,像《三字經》《幼學瓊林》這些。後來十六歲的時候,用佛教的話叫「善根內熏」,他自己跑出去出家。

所以大家看,太虛大師並沒有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但是他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影響深遠。不僅是近代,就是在整個中國佛教史,漢傳佛教史上,也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我們師父把太虛大師確定為佛教中國化的第三位高僧,第一位是道安大師,第二位是慧能大師。太虛大師對佛教的貢獻,就是在那樣一個國家動亂、社會急劇轉型動盪的時代,為佛教指出了一個發展方向,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人間佛教的方向。

太虛大師去世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的著作整理編輯成《太虛大師全書》,我經常給人推薦。有的人問說學佛有什麼捷徑哪?三藏十二部太多啦!有幾個捷徑,看《太虛大師全書》就是一個捷徑。還有一個路徑就是《印光法師文鈔》,這也是我推薦給別人的。特別是沒有太多時間來研究佛學的人,《印光法師文鈔》可以作為一個進入佛法的路徑。《印光法師文鈔》是很特殊的,裡面關於佛學的、關於國學的、關於生活的,關於在家人怎麼教育子女、處理夫妻關係、孝順父母、保健身體、甚至治一些古怪的病,他都有講到。這是一部百科全書,是一部學佛修行生活的百科全書。

那麼我今天要說的是,我們的老和尚生前經常講到太虛大師教育座下的學生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我覺得太虛大師的這個教導在今天仍然適用。第一件事是道心,第二件是學問,第三個是弘法,第四個是做事,所以他叫「道心第一,學問第二,弘法第三,做事第四」。

第一個,道心。

道心,這也是出家人的立身之本,一個出家人之所以能夠住持正法,能夠受到信眾的恭敬供養,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能夠被社會承認,他的獨到的價值,乃是因為他是佛法信仰的實踐者、傳播者。實踐佛法信仰,太虛大師用道心來表達,道就是要覺嘛。

道心的內涵很豐富,依佛學理論來說應該包括出離心,包括菩提心。有出離心,有菩提心,而且把出離心和菩提心內化為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內化為我們生命內在的動力,那麼這可以說就是有道心了。

所以我們出家不是說把頭剃了,穿上衣服,受了戒拿到戒牒,或者備案拿到教職人員備案證,就是一個出家人了。剛剛說的這一切只是一種外形,我們還要有與之相應的的內在品質。就像電腦,它外面有個殼子,它內在還要有操作系統,如果不安裝操作系統,那它就是一堆廢物。因為有操作系統、有很多軟件,那麼電腦才能夠運行。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出家人也是一樣的,我們有了外形,我們還要有內在。內在,這裡概括為道心。

道心就是出離心,就是菩提心。出家人是以這些來莊嚴的。注意,出家人不是以你是什麼職位,你是什麼頭銜來論的,這些在閻王那裡都不管用的。出家人更不是以擁有房子,擁有汽車,擁有多少財物來體現他的價值。佛陀教導,這些對出家人來說都是穢物,髒的東西。那麼出家人的核心價值就是太虛大師說的道心。道心,通俗地說就是向道之心,就是我們的信仰。

但是這個信仰要真正建立,要建得深,建得穩固,方向還要正確——叫正信,那是要經過一番修學功夫的,是要在僧團、在叢林裡面經過一番熏陶的。大家剛剛打過禪七,注意,柏林寺的禪堂規矩還是比較鬆的,不是百分之百的沿著虛雲老和尚的那樣一套規矩來的。如果按那套規矩來,你還能夠堅持五個七、七個七、十個七,你在裡面沒有覺得不適應,那說明你在禪堂裡用過功夫了。

你在寺院,早晚課誦、半月誦戒……整個作為出家人在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必須落實、必須踐履的這些,你必須要做到,那麼逐漸地我們的氣質才會轉化,從一個俗人轉化成一個出家人。為什麼能轉?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情感模式,我們的世界觀,還有我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我們的好惡,都變了。

古人把這個變化概括為「生者轉熟,熟處轉生」。什麼意思呢?就是原來覺得很陌生的現在越來越熟悉了。比如說,佛陀講的觀身不淨,作為出家人這是一定要修的,那麼你剛開始是覺得很陌生,慢慢地你覺得能接受,能信受,能堅信不疑,這就是生變成熟。

熟變成生,什麼意思呢?我們原來熟悉的是跟輪迴相應的、跟貪瞋癡相應的這一套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現在變得陌生了。也許你對以前喜歡做的事,喜歡欣賞的東西,喜歡參加的活動,慢慢變得不像以前那麼激動、那麼興奮了,甚至反感了。這叫熟處變生。這有一個轉變,這個轉變需要時間,需要過程,還有很重要的,需要環境。環境就是剛剛我講的,一個寺院、一個叢林的熏陶。這是講道心。

所以,根據太虛大師的排序,這四個你都具備是最好,如果這四個裡面只保留一個,那就是這第一個——道心。

第二個,學問。

學問包括兩面,一個是內學,一個是外學。內學又叫內明,就是佛學。那麼外學,在傳統中國,主要是中國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在今天,這已經不夠啦,今天的出家人,外學只懂儒家、道家是不行的。你要懂現代世界,特別是與東方文化不一樣的西方的哲學、心理學,包括科學技術,包括維護社會運轉的法律。這些都屬於外學,都要了解。

內學那更是不能少了。內學又叫內明,內明就是佛學。作為漢傳佛教的出家人,佛學方面我們有八大宗派,每一個宗派你要深入、精通,那要有相當的時間精力投入、學習才能做到。所以為什麼我們出家以後要有幾年時間專心致志地在佛學院學習呢?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些不是說你用一點業餘時間就能通達的。這是內學。內學跟外學同時都要精通。這是學問的這一面。

那麼學問的這一面除了要通,還要能表達。在今天這個時代要表達,你就得會說,還要會寫。有的人可能說可以,寫不出來,那也不行。有的人呢,也不能寫也不能說,這就是老百姓講的,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裡面有東西但是倒不出來。這是第二個,學問。

第三個叫弘法。

出家人有一個重要的社會責任,這個社會責任在現在有一個詞叫「佛教的健康傳承」。「健康傳承」,一方面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同時在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要跟社會大眾分享佛法智慧,要以佛教文化來為我們整個社會和時代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貢獻。

佛教文化為當今社會時代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貢獻有很多種渠道。我們作為佛教的教職人員,可以在寺院弘法,還有網站,可以辦雜誌,我們也可以寫文章。可以說平台、舞台是足夠的,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利用這些平台,利用這些舞台,來令佛教健康傳承,健康傳播。這是第三個,弘法。那麼弘法的內涵,在今天大家就要注意,它是有多種多樣的渠道和形式的。

第四個叫什麼呢?叫做事。

好簡單的一個詞,我們每天都在做事,現在有師父在給我們倒茶,這就在做事。我們一個佛教寺院要運轉,需要有人來管理、來維護,來協調跟政府、信眾、社會各界的關係,內部管理,外部協調,這都屬於做事。有的寺院要修建,要有工程建設,那我們也要懂,對吧?一個寺院住的人多了,要吃飯,我們要在這裡安住,需要各種後勤保障,這都需要有人去做,這叫做事。

除此之外,佛教還要做公益慈善事業,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通過公益事業、通過慈善事業,體現佛教的慈悲心,那麼這都需要有人去推動,這就是事業,屬於做事。

這四個方面,道心,涉及到我們的發心,那麼這個發心是一輩子的事,不僅僅是一輩子,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學問,就是要聞思,要深入經藏。那麼弘法,除了需要發心,還需要什麼呢?還需要智慧、需要辯才。沒有辯才,沒有善巧方便,沒有智慧,那就沒有辦法弘法。第四個,做事,需要善巧,當然也需要發心,沒有發心做不久。做事本身也是一種修行,也是「聞思修」這個「修」的一種落實。「修」除了打坐,除了我們拜懺、誦經、修行儀軌之外,做事本身也是修集福慧資糧的一個法門。

所以這四個方面我覺得我們各位法師,特別是佛學院各位同學,可以作為一個標準來對照自己,來指導我們出家以後哪一些要放在首要位置,要抓——道心,然後學問,要聞思,然後要弘法。不過關於弘法,大家不要誤解,好像只有講經說法、寫文章才是弘法,不是。其實不說話也能弘法,佛陀為什麼要求我們出家人要穿袈裟?《梵網經菩薩戒》為什麼講出家菩薩著衣要與在家菩薩不同呢?出家人,即使你沒說話,你一亮相你都在弘法,你都在影響見到你的人,影響社會,造成一種特殊的觀感。這種特殊的觀感也就在說法,也就在替佛法僧三寶做一種廣告。然後還要去做事。這是四個方面。

今天,正月初一,虎年第一天,我把太虛大師關於出家人的這四個方面的教言奉獻給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也可以參考。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夠不斷地發心,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內學、外學,能夠在弘法、在寺院管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取得更大的成績。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