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諸位常住師父慈悲,諸位居士菩薩,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們學習《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的第二十二講,正數是二十二講。當然,我也掐著算了一下,留下的內容,如果倒數應該是第二講,再有一講,下一講就能夠圓滿了。我以前講一部經典的時候,也有時候如果說比較密集辛苦了,也會生起這樣的一種妄想。說哎呀,這部終於說快到了「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了,說講完了能歇口氣了。現在不敢生這樣的想法了,為什麼?因為只要每次生起這樣的一種,這其實就是屬於靠,你一有靠了,菩薩護法就開始要給你剷除你這個習慣性的這種貪著,靠。所以每次只要生起這樣的心,下一個路口一定是更密集的,更大部頭的這種法務,所以就是隨緣。這二十二講,好像是近一年的時間,恍然一下就過去了。

今天我們和尚,還有諸師也辛苦,剛剛你看在這個戒壇裡邊,大家都圓滿了具足戒。當然也在隨喜之餘,也祝願的話說了幾句。當時我內心也想到說,哎呀,真正的是說一入空門深似海。這個深似海,不是說世俗的那種說,好像就是掉進去了怎麼樣,叫願行似海。特別是像我們普陀山,這樣的法界,真的都是,緣起都是大乘的緣起法。沒有個說你能夠說偷安呀,偷懶呀,享受呀什麼的,大家都身為佛子,每天都在行這些佛事。所以,有時候外界的說起來說,好像遁入空門,什麼好跟閑雲呀野鶴呀好像聯繫起來,或者他們一聽閉關的師父,好像不知道在裡面有多麼清閑。實際上這都是要麼不了解內情,二一個也沒用過功夫。他不知道說真正的一個道人一天要有多忙,要有多精進,所以也是由衷地隨喜。

我們今天的內容,上一次講到了四十三頁這裡,四十三頁進入了流通分了。所謂的流通分,我們前面講過,像手足一樣就是讓它運行不滯。在這個因緣法界中,要把這個法,要把這部經典,讓它流和通起來。「流」就是有展轉的功德,為什麼叫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通」就是說,一個是能夠入眾生的心地,這個法能夠入眾生的心地。二一個眾生的心地能夠住到這個法裡邊來,這才叫通。所以為什麼說我們講法也是這樣,說我今見聞得受持,

這才叫真正意義上的流通。當然前提是我們說拿一點淨資,印一些經典法本來,可是真正的意義上,要落腳處要在這個心地上把它通起來,這才叫流通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法緣呀,弘揚呀,住持呀等等,這些的意願。

上一講,我們講到說,經文說「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然後「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開始講起。這裡講到的說這個「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記得上一講已經把這個「不可思議,略有五意」,這五意稍微貫了一下。

今天,我們看下面的這裡,「又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你看,我們再再地說,說行人稱名,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把阿彌陀佛所有的這些修行的功德,還不只是他因地修行的功德,他現在正在極樂世界說法的功德,還在法界勸誡接引所有往生者的功德,盡未來際,只要跟極樂世界的這個法,淨土法門緣起的功德,全部攝在,就在這句佛號裡邊。所以你說這樣的功德如何思議呢?怎麼去思議這個功德?所有的一句佛號念起來,所有的佛功德都是我的功德,我的功德也就是佛的功德,無餘無欠。所以這裡說「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下又曰」,這裡有一句「下又曰」,翻過來四十四頁,「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這不是下面說「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這是把後面的經文給貫連起來了。怎麼個意思呢?說「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就是說六方佛,乃至無量諸佛和釋迦牟尼佛。因為我們在娑婆世界,他是教主,所以現在他是主,餘佛為伴。可是縱然釋迦牟尼佛是主,六方佛是伴,但是如果說跟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講的這個法這部經典比起來,阿彌陀佛是主,釋迦佛和餘佛皆是伴,所有的這些伴都要以這個教主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為自功德。所以說「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這是這個意思,這個我們大家貫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我們再來看,往下看,「阿閦鞞,此雲無動。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這就是後面因為我們要貫一下什麼,像什麼無量精進佛,那這肯定是表達的他說,一個是因地修行的時候是精進的,所以說「隨機而立,或取因」。你比如說還有什麼法幢佛,那就肯定是他度化眾生就像高樹法幢,無所不攝,所以叫做「或取果」,就是這意思。

「或性,或相」,如果從相上來講,比如說這個名光佛,如果從性上來講,比如說持法佛,這是他。「或行願等」,比如說後面講到的這個雜色寶華嚴身佛,這就是指的他的行願,雜色寶華,他的因行莊嚴他的這個果海。所以這裡說每一尊佛的名號是怎麼來的呢?雖舉他的一法,或者因地修行的時候成就的,或者果地上利益眾生的時候顯現的,乃至他度化眾生法門的特色,等等諸如此類。

「雖舉一隅」,就是雖然說把他的功德名號裡邊叫了他一個名字,你比如說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光無量壽,實際上在經典裡邊還有什麼,無對光佛,無邊光佛,焰王光佛等等,這都是阿彌陀佛的異名,也是他的全體的功德的一種顯現一個點或者一個面,所以叫「雖舉一隅」,就是隨便把他角落裡的一點點東西,邊邊角角的給你說一下。「仍具四悉」,我們前面講過四悉檀,就是說世出世間的功德利益都在其中。

「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你看,就是我們說佛的功德,哪怕說佛的廣長舌,塵說,剎說,熾然說,不間說,都說不盡,都說不盡的。所以說「劫壽說之,不能悉也」。

我們再來看,「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這就是講到這個華藏世界海的這種大乘法界,如果你真的從聲聞乘裡邊來講的話,根本就聽不到其他佛的名字,也不知道有他方多少國土,他的視野中是鎖定的,沒有這些法,也入不進去,也講不開來。所以說「略舉恆河沙耳」。諸位要是有的去過印度的就知道,這恆河沙這麼多的佛都是略舉的,都是略舉出來的。

印度這個恆河非常奇怪,據說有現在的就是說前衛的這種科學儀器裡邊,也在檢測它的水,恆河的水。咱們有時候去旅遊了都會回來說,哎呀,很髒,很怎麼怎麼樣,說他們很多比如說外道的有一些宗教儀軌,他把人要放在這個恆河邊上,然後給念經,做火供,最後就把他給放到恆河裡邊就這樣流走了。所以有時候我們回來也聽說恆河很髒,泡著好多死人,一不小心就撈起什麼,其實這都是一種誇張。我也到過,恆河的水雖然上面漂的這些宗教的有一些,這樣的一種元素也有,或者有一些小船呀,但是它很乾淨。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化學污染,這是一個。

二一個,現在就是說他們通過科學的儀器,不是日本人也有出來一個叫《水知道答案》,就是給水放好聽的音樂,或者講這個佈教甚至的,它的這個水分子就會呈現的非常漂亮,你給它說惡口的話或者什麼呢,拍出來的水分子就特別的亂,就跟我們心性一樣。恆河它被測出來,就是這個水怪得很,有一種超能量,說不上來。那我們想想實際上是什麼?就是信心的能量。再如果說廣一點地去泛泛地講的話,不管他信什麼教,他一到恆河,哪怕每天這個印度人要去洗澡,他也是帶著宗教的信仰去洗的。有一種外道就每天恆河裡邊洗日三洗,早上洗一洗,中午洗一洗,晚上洗一洗,就能解脫,還是這樣的一種說法。

所以這個恆河還是挺不可思議的,那在佛教裡邊常用。因為當時佛陀就是生在這個河邊,就生在這塊他的這個國土裡邊。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恆河,大家認為入恆河都能得福,印度的八條河裡邊,恆河是最大的,寬四十里,那個沙子細得就跟面一樣。所以每部經典裡邊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恆河沙,什麼恆河沙世界,恆河沙功德,恆河沙諸佛。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說,比喻這個世界諸佛皆不可盡,皆不可盡,「略舉恆河沙耳」。

那我們來看「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你看,就是說,說實在的,為什麼這個,我們說叫流通分呢?你看,在流通分裡邊,都沒有說舍利弗聽了這麼多了,再問一句,他什麼也問不出來,只有聽的份兒。那麼在流通分裡邊,還猶如華藏世界海的內證境界,就是誰能流通這個法呢?只有佛與佛才能流通,佛與佛才能究竟。為什麼呢?他是唯佛境界。這裡才說「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就只有諸佛,他把這個看全了,這個法門之妙他看準了,這個功德利益他盡收眼底。你看這裡,我們前面也講到了,為什麼說我們叫「頑冥極矣」,就信不起來。這個時代越久遠,去聖日遙。

所以對於這個聖言量,我們的對接感就越來越差,能力,越來越差,跟現實對接的多了,就跟這個法道對接的少了。但是我們孰不知,你看這裡說「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這個廣長舌能遍到哪兒呢?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要嚇死人的呀,要嚇死人的。大家要知道,一個三世不打妄語的行者,他說的話就決定可信,他說的話就決定可信了,三世不打妄語。一個佛能夠三大阿僧祇劫不打妄語,才能夠感召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廣長舌相。三大阿僧祇劫,那我們知道,要這樣的積功累德。你比如說釋迦牟尼,也是如此來的。

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今證大乘淨土妙門。」因為這裡他講到的藏教果頭佛是指的,天台宗不是有藏通別圓嘛,藏教來講就是阿含部,也就是聲聞乘,所以他們的佛又叫有教無人,有這麼一種說法。他們的佛叫果頭佛,他已經什麼呢?也可以覆面了,三大僧祇劫。但我們現在講這個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你想釋迦牟尼佛也是三大阿僧祇劫,曾經的因地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就像咱們廟裡邊一樣,會搬磚,會砌瓦,就是這麼一個瓦匠師,叫大光明。

在他所處的時代,那個佛也叫釋迦牟尼,他的弟子也叫舍利弗,也叫目犍連,也叫阿難。那麼,這個佛跟弟子們來到他的這個瓦師的家裡邊,受了他的供養,他在供佛的時候就發了什麼願呢?就是說,我將來作佛也要跟你一模一樣,我的弟子也跟你名字一模一樣。所以我們這一期感的釋迦牟尼佛,他的弟子也叫舍利弗,目犍連,阿難。從這個作瓦匠師的這個大光明的這一世開始才叫初發心,初發心修了一大阿僧祇劫,到了寶髻佛出的時候,第一大阿僧祇劫圓滿了,修了個什麼功德呢?從此再不會投生成女身,就是生生世世是男眾,丈夫相。

從寶髻佛一直到他的授記師燃燈佛,也就是我們說的定光佛,燃燈古佛,第二大阿僧祇劫滿了,才給他授記。從燃燈佛到毗婆尸佛,三大阿僧祇劫滿了,然後才用一百劫修相好。到迦葉佛的時候,才成了一生補處,就像現在彌勒佛的地位一樣,彌勒菩薩的地位。所以我們現在有時候叫彌勒佛,其實還是不如法的,你要麼叫彌勒菩薩,要麼叫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你直接叫彌勒佛,他還差一世,在兜率內院候著。所以說這麼大的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夠修這個廣長舌。如果說從淨土大乘的妙門來講,這種三千大千世界,它是現前一念,這個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神通妙用。只能說,說誠實言,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這裡才叫做「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就是說這個道理是這樣子的,這個現象也是這樣。

你不要以為說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種誇張,為了讓眾生起信。真的有這個事實。而且為什麼一定要用遍覆三千大千這個相來證呢,因為只有用難信之相,才配證這個難信之法,他們是相應的。就像我們在人的世界裡,你見的就是人。天人界,他見得就是天人。這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也是個難信之相,所以他就來證這個難信之法,這才叫做大乘妙門。說如果再不能生信心,那真的就是有時候說到,你信就信,擬議則不堪。大家思惟這些。所以說「標出經題,流通之本」,說這部經典實際上也是叫做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那麼說明一下,「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就是羅什法師呀,他是比較意譯的居多。你看後面說「巧合持名妙行」「奘師」,玄奘法師,「譯雲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法師翻譯的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你看他會通得好多,蕅益大師。因為羅什法師他翻譯都是以意譯為標準,但是玄奘法師他翻譯,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比較刻板。你看他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現在我們白華庵也有法師在閱這《大般若經》。他就是說,只要梵文裡面原來的,他都按原樣,甚至在我們漢地裡面語法上不太順,他還是保持原樣。羅什法師就是說著說著就「亦復如是」,就這樣。你看,他把經題譯成說什麼呢,「佛說阿彌陀經」。但是蕅益大師點題點的非常好,叫巧合持名妙行。「佛說阿彌陀經」也就是說佛也是念阿彌陀佛,巧合持名妙行。這是這一段。

我們下面的這段就,因為這也是佛名號,佛的名號功德確實也說之不盡,我們把他貫過去,就像蕅益大師一樣,就可以了。這裡講到說「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南方世界。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裡蕅益大師有一個略略的註釋,就是說這裡面也出現了一個是西方世界,也出現了有無量壽佛。我們講前面,講到阿彌陀佛不是叫無量光壽佛嘛。你看,他這裡講到說也不妨礙。一個,這尊無量壽佛或可與阿彌陀佛是同名正等,但是是兩個世界。然後又講到說或可說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也就是不僅僅西方,也可能有南方北方也有無量壽佛,這是從佛的名號功德。

「然即是導師亦可」,或可他就是阿彌陀佛也沒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法門由釋迦牟尼佛來講,在娑婆世界來流通,他也不妨轉的來盛讚一下,相互做增上,圓滿功德。其實也有這種可能。甚至在有的經典裡面,講到說阿彌陀佛,就是跟那個報身佛一樣。就像我們誦梵網戒的時候,不是說一花一葉一如來,在經裡面講說每一個葉子都是有一如來,如來化無量的光裡邊,又光中化佛無數億到他方世界,包括東方國土度化眾生,那有可能釋迦牟尼佛就是其中的一尊,有這種可能。

再往下看,「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裡講到的說「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摩,此雲法。」我們講到說達摩,就是說梵語他講到,我們說「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有時候南傳說「南無僧嘎」也有。這就是法的意思,軌持的意思,咱們漢語。這裡他介紹一個什麼,為什麼要講到是在下方世界,下方世界在哪裡。我們心性上談論多了呀,特別是大乘這個玄妙的說心性,一念心性,唯心造,往往會容易覺得說,那地獄在哪裡,地獄也是唯心造的。餓鬼在哪裡,餓鬼也是。諸位要知道,心性有多大,就是上、中、下方、南、西、北都有。

如果說無間地獄,它就確確實實在下面下面。包括這裡講到下方世界,你看,此界的水輪金輪風輪之下。那就說明什麼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以須彌山為核心,須彌山為核心,從開始為什麼叫風生水起,眾生的業力。大家知道,我們還不知道在多少無量劫前,我們還不知道在哪裡輪迴的時候,我們此時此刻,在娑婆世界的共業,就已經開始起動作用了,娑婆世界的風輪開始起動,地水火風,風在起動的時候,還沒有凝固的時候,我們的業力就參與進來了。只不過現在是因緣到了,我們出現在南瞻部洲,普陀名山普濟禪寺。

所以你看這個業力,它的前瞻性有多大,它的後續性有多少,為什麼說此界壞了,展轉相寄,此界成了,還復再來。這裡講到的下方,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的最下方是叫風輪,上面有金輪,水輪。這個風輪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最下方,這個風輪之下,又有另外一個世界,叫下界的最高處,非想非非想天。因為三界內,我們這最高處是非想非非想天。都是以須彌山為核心,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流光所照,所以這就是所謂的下方。蕅益大師在這裡提了一下子。

再往下看,上方。「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到這裡。為什麼要給大家這麼念一念,我們師父們為什麼說在常住上五堂功課,就是真的吃這個十方飯的一個本分,五堂功課。往往在經典裡面,我們好去了義,了解他的意思的時候,就把這些功德往往會給他忽略。你看,有時候真的這個法不可思議,就在我寫這個講義的時候,就在昨天早上。

我正在現在看《華嚴經》,他就講到佛名號的功德。不多不少,剛好昨天早上,我供養給諸位。他說,「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見如來出興於世開演正法,以大音聲普告一切:」怎麼說呢,說「如來出世!如來出世!」就是大家要知道佛出世了,不容易啊,「令諸眾生得聞佛名」。唉呀,我就覺得「令諸眾生得聞佛名」,這是一個什麼法?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一直在講這最無上的法。說得聞佛名,前面也講到了,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難不成就是得聞佛名,是否就是《華嚴經》裡面說的,初發心即成正覺。說聞佛名號「能舍離一切我慢、戲論;復更勸導,令速見佛,令憶念佛,令歸向佛。令攀緣佛,令觀察佛,令讚歎佛。」

你看就這麼多的,等於說依止佛功德。那想想大家我們講了這麼多信願行,原來如此,就是為了讓速見佛,所以才說你憶念,你歸向,你攀緣。特別是講攀緣這個法,一般我們都理解攀緣是一種心向外求,現在發現說,原來攀緣佛才是成佛之道。觀察佛,讚歎佛。所以每天都讀這個《彌陀經》的時候,你想,我們就把這個要過一遍,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佛名號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這裡又講到了「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上方,我們最高處,非想非非想天,人家還有另外世界的最下處,又給接上了,所以說也是重重無盡。

這裡開始提出來一個問題,提出來一個什麼問題呢。說「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又來這號問題了,跟前面說為什麼極樂世界在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就是也是戲論。說「假使讚阿閦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就是沒有意義,這就又給他截斷這個話。

那麼這裡還有一個,第二個問題,倒是我們要稍微的把它展開。你看說「問:何不遍緣法界。」諸位法師,我們也把心隨著這個,因為他這個,前面說了多少現前心性,說了多少實相為體,說了多少信事信理,一念心性展開不可盡故,到這裡依然還不通不透,又問到這種問題,你看著好像是變著花樣說「何不遍緣法界」,什麼意思呢。你為什麼不,念念西方也行,東方也應該念,北方也要念,南方也要念,這才說你的心性廣大,好好去緣嘛,剛才我們說到了要攀緣佛,為何不遍緣法界,你為什麼要偏念西方?就是這個意思。

這裡蕅益大師說「有三義」,這是從事相上,從一條一條主要道理上給他講為什麼。「令初機易標心故」,為什麼呢,就是給初機學習的人,本來我們現在已經心很亂了,你現在又一會東,一會西,頭頭不了,帳帳不清,就會越來越亂,所以這裡才說先讓他專注地去關注無量光壽之境。先讓他關注無量光壽之境,然後再容易能夠標明無量光壽的心性,也就是先你去穿。

我常打一個比方,此前也可能講過,就跟我們飛機要上云層一樣。你飛機上云層的時候,你只能找一個口進去,飛機就這麼大,你不可能把所有天上的雲都給它佔滿了衝破吧。你一個口衝上去以後,雲層上面的那個真空藍天,哪兒上去都是一樣。那才是打比喻,就是跟我們這裡講到的心性一樣,你只要用一個西方之境來標,來穿透,那麼我們這個無量光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這個心性就會顯現。

因為大家看到,他這個問題就是說,不是說心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你為什麼不去遍去緣呢,週遍地去緣。這裡講到的就是,一開始呢你遍不開,只能找一個地方,但是一個地方遍開了,其他的都遍開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阿彌本願勝故」,就是說誰的願力四十八願都不如阿彌陀佛,這個沒有辦法比。願願都是契我們眾生的根性習氣,願願都是導歸我們回歸自性。所以,其他佛的願力借不了這個力,只有阿彌陀佛獨勝。

第三個「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我們說往生,前面也講過,在因、在緣、在決定,就是這個緣結的沒辦法解脫了。雖然我們講說佛度眾生,佛佛道同,可是在緣份上,確實有難和易,有淺和深。你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時來到這個世界,當時還有一個東城老母就不買他的帳,他顯神通顯得就不看他,就要背過臉去,四面都站滿了,她把眼睛要攔起來就不看他,這就沒有這個緣,就難度呀。為什麼說阿彌陀佛跟我們這偏有因緣,總在一個前緣,如果前緣淺了,你就難度化,前緣深了,就好度化。我見過一個大德跟他的兩個徒弟,也是給他們講法。他對一個,他扔在那管都不管,隨便在那兒,橫挑鼻子豎瞪眼的這麼去攝持他。

另外一個徒弟,他特別的關照。唉喲,不知道有多麼,然後這個有點心裡不平衡了,還去問,說師父你就為什麼,說你不要管了,你前輩子已經打點好了,這輩子不要在你這兒花功夫,我說什麼你都得相應。為什麼,這就是因為有緣深,偏有緣。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叫恆順眾生,恆順眾生不是白恆順的呀,你恆順完他,將來他就得恆順你,就度化了。為什麼說,比如說放生,放生這一法吧,你說,你這輩子如果能把他的命救下來,都放了,這個感恩的心如果再在輪迴的路上狹路相逢了,為什麼有的人一見了就恨不得就是,我們說的傾家蕩產地去護持、去供養,過去的恩重啊。所以為什麼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讓眾生歡喜,諸佛才歡喜。為什麼,就是因為在度化的時候容易上道,這就叫做「偏有緣故」。

你看講到說,「蓋佛度生,生受化」,就是佛度眾生,眾生受佛度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總在於緣,都在緣。在於緣,現在講到的說「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就為什麼我們現在說明目張膽、有口皆碑的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就是他的緣啊。就光我們這麼喜歡念,不由自主地念,大家都知道的念,就已經說明說阿彌陀佛與眾生的度化因緣非常容易,這就叫易化,就叫深,就叫易,總在於緣。

為什麼,「恩德弘深,種種教啟」,緣之所在,恩德弘深,就是我們現在體現出來這個跟他老人家的緣,就跟彌陀佛的這個緣,就足以證明很重很重。而且彌陀之教,你想想佛說了這麼多經書。這段時間請藏經請得我也慢慢成了內行,原來籠統得很,各種版本的藏經,龍藏、嘉興藏、最近又大正藏、續正藏,佛光藏。還有趙城藏什麼藏,種種諸如此類的吧,說說了那麼多的經典,你說講阿彌陀佛本就是這個根本法門這個教,才幾本,號稱三經或者五經,就這幾本正說這個法門。

可是這個法門大家想,這個教法令多少人得度呢?令多少人得度?所以多少人往生西方,令大家一聽以後就歡喜信入,所以叫「能令歡喜信入」。

第二個「能令觸動宿種」。你看就是說我們不管過去世,你以哪個法跟佛教結的緣,跟三寶結的緣,你以哪尊佛號,你在哪尊佛應世的時候你結了佛的因緣。但是,只要阿彌陀佛的緣結上了,都把你宿世的這種善根種子一定能給你激活,一定會激活的。不管你過去世以什麼因緣結下的道種,他都能激活。所以才叫說「能令觸動宿種」。你看,我們有時候跟諸位在道場裡面,包括就像香燈師們在窗口上,你隨便說一句講講,他就歡喜得「阿彌陀佛」,他念念就舒服,下意識地就合掌,這都叫觸動宿種。

「能令魔障難遮」,就是護念一切念佛行人,除障無餘,沒有魔障,念佛三昧能除各種魔障。其他的三昧有的能,《大智度論》裡面,有的能對治得了貪心,它對治不了淫慾,有的對治得了淫慾它沒有慈悲,只有念佛三昧,三昧之王。所以說除障無餘,「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令實相體性要開發呀,我們講到的本經以大乘實相為體。

所以說,「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這句話比較難理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所有的這些諸佛的法身呀,我們講到的說,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的這個心性,它是根本。那麼他示現的各種各樣的報身也罷化身也罷,都能夠讓你結到這個佛的因緣種子。你跟佛發生了這個緣法中有個它,阿賴耶識裡面熏進去了,那麼不管你結的是以世間法,比如說你用貪心,甚至有的人貪心是從這種世俗的這種染著中,只要你結到這個緣,或者出世,你為修道結的這個緣,皆悉不可思議。

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你看後面讚歎說,「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前面不是,我們要回到問題,這個容易大家可能聽得會脫節。就是他先把這個道理介紹一下,說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我們結的緣呢,你不知道是跟他的哪一時哪一刻的顯現出來的化身或者示現的,結到一起的,結緣結到一起的。那麼,這裡你看講到說,不管你是用什麼因緣什麼法結到一起的,但是只要你跟佛的因緣結上了,結上了怎麼辦呢,這四句話,什麼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就是說「萬德欽承,群靈拱極」,就是說大家讚歎,太不可思議了,太難得了,我們得一個人身都這麼難得,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難到這種地步,從這個心性層面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後面講到的說,「當知佛種從緣起」,我們前面講到說不是問的是說,為什麼遍緣法界嘛,你為什麼不到處念佛呢,就念西方,這是正面回應,前面回應的是從事相上講,有這三條。後面回應從理體上講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太外行了。大家要搞清楚啊,這個比較重要。為什麼說你這個問題問得說太外行了呢?就是說偏緣極樂世界,跟極樂世界發生因緣,偏緣阿彌陀佛,偏念阿彌陀佛,本身當體就是遍緣法界的一種體現。你的問題提的,自己把自己說住了,何不遍緣法界,我勸人偏念西方,偏念彌陀,本身就是遍緣法界呀。

為什麼呢?大家來看,「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只要你的這一念心性中突然間出現了佛種了,那麼你的這一念心性遍法界,你的佛的三寶佛種的這個力量就週遍法界。你現在偏緣西方就等於說你在週遍法界,在遍緣法界,一個道理,但是他通不過來。所以你看這裡才說「一念一切念」,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以說念一佛就是念全佛。「一生一切生」,就是生極樂淨土就是生華藏世界,因為它是法界藏土。你既然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那極樂世界就是法界藏土。所謂的「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一香就是法界藏香,一處拈香一切處皆是拈香。

就像我們今天和尚去三師去拈香的時候,法界蒙熏,你看上去現前一念,為什麼我們做佛事的時候說,此一瓣香怎麼怎麼樣,說了半天,就表的這個法。不從這兒來不從那兒來,為什麼,因為有一處就把它局限了。你拈的這一瓣香現前就是一念,就是法界,所以叫一香乃法界藏香,一處拈香一切處皆拈香。一華,一供華,供華香花迎,一供華就法界藏華。「一聲一色」,你看後面講到,「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増上緣因,名法界緣起。」他就搞不清楚。

正因為你知道了什麼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所以你才知道說,念西方已經就是十方。你知道無量光、無量壽,已經就豎窮三際。這才叫遍融,所以這裡講到說「名法界緣起」,只要你一個緣緣起來,這個緣即刻就充滿法界了。所以為什麼今天我也說我們身為佛子當做佛事,只要你做佛事,一切跟佛有關之事,大家這個佛事我們要了解,包括我們每天在道場裡面做的。一切與佛有關之事就是法界,一念心舉揚起來,你的心就是法界。

所以能夠把這個理通透了,才叫做偏念偏生就是遍念遍生,正正好好就是你所謂的遍緣法界。他搞不清楚,因為搞不清楚,才提出來這種問題。所以說,假如果我們說念完西方,比如說念完西方了說,你念會兒東方吧,念完東方了說,你念會兒上方吧,或者說你再念會兒下方吧,如果一直這樣念,我跟諸位講這才叫做偏讚偏念呢,而不叫做融通遍念,你認為西方跟東方是有隔的呀。所以你看一念法,就看你怎麼會。你這種問題一提出來,貌似很有道理,實際上已經落到窠臼了。

當然我們聽這麼多是為了給我們的什麼服務的呢?大家也不要離開這個我們聞法的主線,為什麼服務的,就是為了讓你應當發願,願往生,淨土法門已足矣,就夠了,不必貪多嚼不爛,也不必認為淨土法門有什麼缺憾,他用意在這裡。所以你看,後面才講到的說,「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哪怕說你初機的人,淺位人,就是剛剛開始學的,或者你說我也看不懂經典,不能夠什麼所謂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是便可決志專求,這是從福德上而言,我們常講的說,齋公公齋婆婆不懂得,他就是想往生就可以了。

問題是,「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這是我們自以為有智慧的人,自以為了解經教的人最容易犯的一種。你看啊,《華嚴經》有兩大註釋最有名,一個是《華嚴疏鈔》,一個是《華嚴合論》。《華嚴合論》是一個李長者居士造的,他把華藏世界和極樂世界就給分開了。為什麼呢,他認為華藏世界才是真實的,極樂世界是一個權巧方便。他不知道說,極樂世界是一個世界,華藏世界是一大世界,實際上它是一體的世界,所以生極樂就是入華藏,《普賢行願品》用的就是這招。華藏世界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用的就是這招。

所以這裡你看說,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你不要說舍開極樂世界,又說你要生華藏世界,有這樣不知好歹的嗎?你舍開極樂世界,你的華藏世界是全環的嗎?是圓滿的嗎?那不叫華藏世界了,叫有漏世界。所以這裡就是說,這個李長者,你看,「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實際上是什麼呢,已經落到分別心中去了。

這裡面下面有一個比喻打得比較好,你看,「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什麼叫做「全墮眾生遍計執情」呢?這是唯識佛法裡面多闡述的一個名相,叫做三性:叫遍計所執,還有一個叫依他起,還有一個叫圓成實。也就是我們人對於這個境界的三種認識的,是真實的還是顛倒的這三種層面,就看你看這個世界是顛倒的認識還是真實的認識。

什麼叫「遍計執」呢,就是週遍計度,不是我們嫉妒心的嫉妒哦,計較的計,度量的度。就每天在這上面就是我們現在看見這個世界組成面面俱到這些妄相,顛倒相,這叫週遍計度,叫遍計執。

什麼叫「依他起」呢,就是我們看見的這些所有的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因緣和合而有,不是獨立主宰的存在,所以叫依他起,就依萬事萬物臨時組合在一起的這些現象。

什麼叫「圓成實」呢,就是說圓滿的、現成的、真實的現前一念心,也就是真實之法性。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說你如果這樣理解華藏世界和極樂世界的時候,錯在哪裡呢,就你已經墮到遍計執情,就是分別心、妄想心中了。

如果大家不好理解,說什麼叫遍計執,圓成實,所謂的依他起?打個比喻,這個依他起呀,就像我們說的那個繩子一樣。依他起,就像我們看見的繩子,那麼你於這個繩子上你看見的是麻,這個繩子的真實狀態其實是麻絞成一起的繩子,那你就見到了圓成實,就明心見性了。如果你於依他起的這個繩子上,你又進一步把它當做一個蛇,害怕得要命,這個就叫遍計執。所以說這裡蕅益大師說,如果你生起來這麼多種種這種認識的時候,已經墮在遍計執情中了。

為什麼,因為你不知道權實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圓成實和遍計執呀,都在依他起上,是一個依他起。你在依他起上你見到圓成實了,這才叫華藏世界,那就遍計執也是華藏世界。你在依他起上你看到了蛇了,就是你在這個繩子上,你看到了麻,那麼沒有蛇,所謂的蛇其實也是麻,見到真實了。那麼如果你在這個繩子上你看到了蛇,那麼全部成了妄相,為什麼?真正的麻你也當作蛇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你不知道它是權實一體,就是這個繩子也就是這個麻,也就是你錯以為的蛇,它是一體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了解一下。

後面我們再來往下看,經典:「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大家看到了嗎,不但這個法門沒辦法說,沒有人問,只好無問自說,實際上連這個經題他都問不出來,沒有人問,只好自問自答。因為舍利弗這些常隨眾呀,聽經無數,也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叫諸佛所護念經的這麼一個法,不知道,所以這會兒佛只好說於汝意云何。就你認為怎麼樣呢?為什麼它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一句的核心眼目在哪裡呢?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又落到信願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從解上來講,《彌陀要解》後面的這一段:「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我們來看一下,就是說,上面的這段經文呀,主要就是講的說為什麼諸佛護念,說諸佛護念是為什麼護念。第一個,聞是經故而護念,就是我們聽到《佛說阿彌陀經》的這部經文,你聽聞過了,你就得諸佛護念了啊。後面我們才要知道真正的入到護念要到什麼地步,但是我們聽到這個經文就得護念了。第二個,你能夠聽到諸佛的名字,也就是上面的這一段,包括阿彌陀佛,已經就得諸佛護念了,皆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為什麼呢?你看,「此經獨詮」,獨詮有三個,就是這部經典講起來有三個,第一個「無上心要」,這個我們已經再再地給大家講了,就是能念的心性,現前的一念心性、理體。我們現前一念,比如說我們現場你就,這是明擺著的法和事,南無阿彌陀佛念起來,能念的這個靈知靈覺這一念心性,南無阿彌陀佛,能念的這個心性,這就是心要,無上心要。第二個「諸佛名字」,就是所念的佛號。那麼什麼叫做「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什麼是圓滿究竟萬德?沒有別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圓滿究竟萬德。

為什麼說他有這裡講到的說究竟萬德,圓滿究竟萬德,還是無上的呢?這句名號他可以什麼呢?他可以合併萬德。大家聽清楚啊,可以合併匯總萬德,也可以顯示無上心要,就用這句名號,諸佛名字,就可以顯現無上心要,可以匯總圓滿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皆為諸佛所護念。但是有的人呢他這個,你看為什麼講法,祖師們註釋也是這樣,他把這個核心的宗旨告訴你,你不一定能會得過來,下面又有問題。

你看這裡說,「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進一步就是,你聽到這部經典受持了,或者你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了,也就是諸佛護念了。

但是這裡講到的說,「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就是我現在雖然沒有受持這部經典,但是我現在有這個什麼呢,聞到佛名號了,就是你現在給我講,我已經聽聞到了,聽聞到了,難道這樣就能夠護念到不退了嗎?我們法師們也要常給人家回答問題,這個回答問題的也算是技巧吧,或者說圓融無礙,就得跟祖師學。他祖師們回答問題一定是什麼呀,不給你說死,噌地就說「沒問題」,那就錯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語言本身就是有漏的。虛雲老和尚走的時候給留下來一個什麼話呢,給子弟們說,說有人來問空,你就用有答。有人來說有,你就用空對。這樣你才圓,不被執在這個死執崖板裡邊。

那蕅益大師他雖然正面回應這樣的問題,祖師們回答問題有的他是一句就給你奪掉,就是根本不容你分說,噌地給你截斷。有的呢他是給你苦口婆心,你問到哪兒,他給你答到哪兒。有的呢是給你含沙射影,或者說移花接木,他說是說另外一個事,可是正好下到你這個法中,成了藥。所以我們其實有時候確實在這上面,這也是一種要傚彷的一種智慧吧。大家看這裡蕅益大師怎麼回答的呢,大家來看,「答,此義有局有通。」「局」就是說從次第上,或者說從不通而言,就是從有格局,格局嘛,就是把它一條一條給隔開來講,不是那麼圓融通的。

那麼說,有局有通,先講局,就是從不通的意思來看,這裡邊說,「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這是說從不通上而言。「占察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我們不是現在這個經典有還配那個就是搖鬮的那個,你可以用那個,如果你的心比較,心能夠相應得到。那有時候我們看一看,比如說為道法,道法上,你現在比如說障道最重的業是什麼,誒,這個真的可以占察,就是說你曾經造的什麼業,這輩子的一些果報,或者說體現出來哪一些具體的情狀,它會給你講一些善惡業報。那這裡邊呢,這部經典裡面講到什麼呢,說「雜亂垢心」。什麼叫雜亂垢心呢,就是見思煩惱紛雜,亂在我們這個清淨心中,這樣的話,雖然你口誦佛名,但是不能稱之為聞慧。意思就是說,不能稱之為護念,為什麼,因為你不能生決定信解。

不能生決定信解的這種情況下,那麼你誦佛的名號還是可以的,為什麼,他有善報,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你看,這個蕅益大師就介紹說,如果說你是這樣的一種情形的話,那麼也不是沒有功德,可是又不是究竟功德,這是明著告訴你。「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就是這個《占察經》裡面講到說,如果你要念佛念到一行三昧,就是入一心不亂了。入一心不亂的時候,見思煩惱已經不能轉你的轉成雜亂心了,你這個心已經成了這個廣大微妙的行心了,那麼就會入什麼呢,入相似位。

還記得我們講過六即佛嗎,理即佛,名字即佛嘛,觀行即佛那個,所以說入所謂的相似位,相似無生法忍,這才叫做聞十方佛名。那麼相對這部經典,這個「此亦應爾」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相對於這個《占察經》而言,這部《彌陀經》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聽了一部經以後,聽了佛名號以後,你能夠信願持名至一心不亂了,破了這個我執了,或者行到理一心不亂,破了法執了,到這個地步了,才能稱之為蒙佛護念。到這地步了才叫做蒙佛護念。上面講的這個內容大家不要忘了,我們是依照蕅益大師說依「局」而講的,說此義不是有通有局嘛,這是從不通的角度來講。

我們下面看通,重在於通。此局義也,你看,「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通義者大家看,「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大家看,通義就是十方諸佛呀,我們天天號稱說無緣同體,什麼大慈大悲,又講什麼稱性而起,什麼不可思議,諸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是我們仰仗這個佛號的呀,真正為什麼這個佛號起不了功用呢?我不知道法師們有沒有看過《二課合解》,《二課合解》裡面也講到說,呀,說《楞嚴咒》不知道有多麼的靈,說十小咒持一遍,往生咒一持就阿彌陀佛常住其頂,這功德真實不虛。

但是為什麼說這個功德不到位呢?就講到「疑未斷故」,你的疑沒有斷。「有為心故」,你的發心不太正,甚至說求效心太急,所以就難以感應。那這裡我們講到的說,一句名號功德就是不可思議了,你想現在得諸佛護念,一聞佛名就得護念。為什麼,你看,「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就是不管你是專心的,還是散心的,或者你修行已經很好了,無相的心,還是已經,還沒有入這個平等性,還是以著相的心,都可以。不管什麼狀態,乃至你信還是不信,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或者半疑半信的,能得一佛名歷耳根,都是將來的因緣種子,「皆成緣種」。那麼皆成緣種以後怎麼辦呢?你要立足於佛了。雖然我們現在來講,自己是凡夫,聽到一聲名號,沒啥大不了的,好像在你生活中也沒起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問題是佛在那兒起作用,對於佛來講,重要得很。

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大家知道嗎,一聞佛名,必得護念,就我們此時此刻就是在這個六方佛,十方佛裡邊已經被罩住了,必得護念,佛必護念。「又何疑焉」,你不用懷疑的。這就是《彌陀經》的功德,便是六方佛號,在這裡,一邊印證這個法真實不虛,另一邊讓你聞到諸佛名號。

如果大家你看讀那個《無量壽經》裡邊,他給你講得滿滿噹噹,我剛開始讀的時候就覺得繁,為什麼呢,說這個康僧鎧翻譯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把像羅什法師,說一句「亦復如是」就可以了。他給你講的說什麼水晶是根,然後珊瑚是枝,然後華葉又是什麼琉璃呀,什麼玻璃呀等等。然後又換一個,說黃金是根,琉璃是枝,珊瑚又成了華葉枝果呀等等,就不斷地來回變換角色,整整用了好幾頁。你剛開始讀就覺得說,這是為什麼這麼翻譯呢,你讀久了讀久了,慢慢地受持就知道了,不由自主就觀進去了。

有可能哪天法師們,如果你真的常這樣受持這個法,受持這個經,你坐在那兒,突然它就來了,它就顯現,就這麼微妙,這就叫護念。不僅佛來護念,整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來護念。我們開光法會的時候不是也說諸佛來入此殿嘛,所以此時最吉祥嘛,那也是《華嚴經》裡面的句子,也是這個法,也叫護念。但是這個護念又不一樣,你看你信的是自力的護念,還是他力的護念。你憑照自己的這點兒水準自力護念,什麼叫自力護念呢,就是你要入他的道,你自己力量能夠得著的佛,你的手拉到佛那兒了,佛才能拉著你走,這叫做自力護念。

所以大家來看,這裡蕅益大師講到了說,「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我們首先要了解,「別地圓住」是講,就是別教的初地和圓教的初住,別教來講要登地,圓教的初住,到了這個地步了才叫做護念。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才叫做同生性。

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同生性,前面講過了,就是你破無明,見法性了,那你跟佛同見法性,所以叫同生性。也就是說你想得佛護念的功德,你必須自己走的話,你要入到這個渠渠道道裡面,入了他的道,才能上他護念的船,否則你是沒門的。如果你是異生性,也就是說,哪怕你把見思煩惱破掉,都不得諸佛護念。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破無明,只要你不破無明,不見法性,就得不了護念。

那麼這個自力,跟自力更勝一籌的是什麼呢,「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這又套到前面的這個《占察經》裡面了。《占察經》裡面不是講到了說要到相似位的無生法忍才得護念嗎?那我們淨土法門,我告訴你,怎麼意思呢?說我現在仗著佛力,我到了相似位,當然也蒙護念。但是「乃至相似位以還」,這個就妙了,什麼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都算,到了相似位以還,也就是說還沒有到這個什麼所謂的分證位呀,相似位呀,就六即佛裡面,乃至有可能我到了一個名字位,或者理即佛位,就是我啥都不是,一點兒煩惱沒破,佛都沒學,只要我現在聽到佛號了,就得護念。他後面說的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就是得護念了。更勝一籌,下面又層層遞進了。「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就是前面講的,一稱南無佛,畢竟成佛道。也就是說,我雖然還沒入到觀行位,下面講的,就名字位,甚至理即佛位,就是我這個時候一聽到佛號,一句佛號一入,那麼他必然會什麼呢,必然會與同體法性有資發力。就是這個種子種在這兒,它永遠是一個不安穩的種子,成佛的種子,你想繼續輪迴,一直這麼輪迴下去,就不給你打保票了。

為什麼?因為人家已經要成佛的種子種下去了,你沒辦法讓他始終輪迴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法性要開始顯現了,跟佛一樣的這個同體法性,也就是同生性要開始顯現了,那麼就叫資發力,有資養,有促發,有顯現之力了,說不準哪一刻,啪地就顯現了,就這麼著。所以這種一聞佛名,已經到了名字位。當然呢,這個是遠因,亦得遠因,終不退也。你要說不退也可以,為什麼,因為已經在成佛的路上了,上道了。

所以說這裡講到了他力護念,就是說但得聞佛名,就入這個護念大海,護念功德大海。他來入你的道,你不要上他的道,你上不了他的道,上他的道要入佛性,要見佛性,他來入你的道。為什麼,他容易來,因為到處都是佛性,他已經徹證了。所以你見不著法性,他到處都是法性,他來入你的道非常好入,只要你一念緣起中就入了。所以你看,這才叫做兌現《華嚴經》講的,初發心即成正覺之間最短的距離,一生成佛,這樣來兌現。

後面這一段就解釋說,所謂的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講的,「阿耨多羅,此雲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無上正等正覺嘛。為什麼不翻呢,因為尊重他是無上的大圓滿覺,所以才沒有翻,而且順古不翻。玄奘法師說古時候就是這麼一直這麼用的,所以在經典裡面也不要翻了。「三菩提」就是正覺,「三藐」就是正等,「阿耨多羅」就是無上。所以你看,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再沒有比他上的了,跟他相等的都沒有了,一點都不會錯,只要跟他不一樣,那就是錯的,所以叫無上正等正覺。

這裡講到,「即大乘果覺也。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也就是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所謂的圓三不退,圓證三不退,也就是這輩子就入補處位,就這個意思,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生成佛之異名。所以大家要知道,《彌陀經》講到這裡了,快講完了,告訴諸位,《彌陀經》又叫一生成佛之經。這個不是佛說的啊,這是由祖師們講法講到法喜充滿處了,就告訴叫一生成佛之經。所以這裡才特勸舍利弗說,當信是稱讚,特別勸舍利弗應當信受。

不僅舍利弗,就是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你們全應該信受。為什麼,「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就是不要說釋迦牟尼,不要說六方佛,乃至十方佛都在異口同聲讚歎,共同宣說,你還不信嗎?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在流通分中勸信的流通部分。我們不是說從前面的這個進入流通分者,開始就是「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那麼這一段,到我們講到的這一句,「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是在流通分中主要講到勸信流通。

後面還有你看,「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這就屬於什麼呀,勸願流通了,屬於勸願流通了,勸願流通。再後面還有「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都屬於說勸行流通。在流通分裡邊,還是把它表為信願行。

今天我們就貫講到這裡。下面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