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今天我們是《淨土十疑論》的第多少講?講了多少講?大家知道嗎?第十一講了。今天我們恰逢清明時節,就是可以把這個《淨土十疑論》今天功德圓滿,就是結束。

首先我們還是從這個論文入手,第九疑的時候,在上一講我們把這個去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到不了,這個做了一個講解。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把第九疑裡面另外的第二問,只有第九疑裡面它設了兩問,另外的第二問做一個說明。好,我們來看,把這個拆開來看,問題裡面是說:

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這就是懷疑,說這些人往生不了,這一類的人。那麼我們來看智者大師怎麼答的呢?這一道題我們把它全貫下來,說: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瘖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女人,是請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啞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迴向願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厭惡女身,舍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

是這麼一段大概意思,我們來逐個來看,這裡講到三類的根性,一個就是二乘人,二一個女眾,三一個根缺的就是殘疾的。那麼我們首先從修道而言來講呢,要學會從下往上看,從上往下看。怎麼說呢?就是說這個聲聞,比如說證了阿羅漢緣覺的聖人來講,他從斷煩惱了生死來講啊,他已經是大聖人。就是已經超出這個三界之外了,那我們現在的修行的話,著實論這個因果相脗合。那確實是基本是不可能到這個地步,提鞋都沒有資格。可是,如果從上往下,就是放在這個大乘果位圓滿究竟的佛果上來,往下看的話,確實小乘,特別是定性聲聞。

我們都知道有一種是定性聲聞,他是怎麼樣呢?就是說修法修到一定的程度,陷入到一個窠臼裡面怎麼也拔不出來了。甚至多少劫,幾十劫,幾百劫,成百上千萬劫的就住在這個小乘果位,不再迴心向大了,這叫做定性聲聞。所以我們這裡講的二乘就是,就這一些來論的,我不知道大家對於聲聞乘這個教理上怎麼樣認知。二乘呢,他比如說我們說為什麼執著人空,執著破人我,見到人空,但是他還執著法空。就像我們《心經》裡面不是講到說,照見五蘊皆空,那麼照見五蘊皆空呢,這個二乘人可以做得到,照見五蘊是假和合生,但是他對於這個五蘊皆空這個法,他執著綁定了擺脫不出來,他不知道空亦復空,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就是他只知道寂滅,他不知道緣起,只入到這個空,不知道不空,這一類的人我們就叫做定性聲聞。所以說這個聲聞來講,二乘呢,他就是我們的發心的毫釐之變,如果你定在這上面呢,確實佛在經典裡面也講到說阿羅漢,他甚至把他呵斥為焦芽敗種,什麼叫焦芽敗種啊,就是那個芽啊已經就被火燒過了,青草那個芽燒過了,燒死了,再長不起來了。

敗種就是有那麥子,大家知道那麥子如果被水裡再煮過一次以後呢,這麥子就不能做種子了,所以在這麼來講,而且小乘人在聞到大乘畢竟空義的時候呢,心臟難受,心臟病發作了就如刀傷心一樣難受。覺得怎麼能萬法皆空,空到究竟呢?只認為人是空的,法不能空,是這麼一個。所以說從上往下而言,就是到達目的地,從佛的果位來講,確實如果陷入到小乘的境地是非常大的障礙,這種障礙甚至有時候比這個凡夫的一些,我們說的善惡業的簡別要來的還要更為危害大,這是從高處來著眼。所以說在我們如此來看的話,一個能夠發心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從斷煩惱的相校量上,人家已經斷乾淨了見思煩惱,那你一絲一毫都沒有斷。可是從發心上呢,雖然一絲一毫沒有斷,只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說明這個根性已經就在二乘之上,是這麼來算的。所以這裡講到的二乘種不生,這是第一個問題背景。

那麼第二個女人,大家在上次也給諸位講過了,我也消除了好多誤會,就是在這個女人的女眾上來講,為什麼呢,這個因為男身是成佛的法器。那么女身一定要轉成男身,特別是在這個四十八願裡面剛才也講到了,如果有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女身,壽終之後不復女相,有這麼一條,這不是後面剛才講到的,有這麼一條佛發的願力。這個根缺的人,就是我們說的六根不具的人,確實我們暇滿的人身來之特別不容易。大家要曉得這個人的身份不是給大家以前講過有隱業有滿業嘛,滿業就是讓人生圓滿這個共業,這個別業不叫共業。

那麼如果你的缺胳膊少腿或者你的某一根是壞的,那就說明你這輩子雖然秉到這個人的身體,可是呢你有殘,就說明你的滿業不夠,過去人的德呢還沒有培植好,這是果報。所以我們說三障諸煩惱就有業障、報障和煩惱障,這就屬於報障。為什麼說根缺呢?你比如說盲聾瘖啞而例,在學佛上面也能產生大的障礙,你盲人的話你就看不到佛像,看不到經文,見不到僧相,就是見不到三寶。那麼這聾子的話,你想我們說聞思修入三摩地,他聽不到法義,沒辦法來聽法。這啞巴呢,就跟別人沒辦法去講經說法。所以這都是障道,三塗八難俱離苦,八難之一就包括盲聾瘖啞,就是根缺的,包括我們說缺胳膊少腿,你自己是一個殘疾人,那麼你想如果你自己不會走路的話,可能今天沒有因緣你自己來不到這兒聽法,等等等等這些都會障道。

那麼在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呢,法藏比丘有這麼一願就是: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在彌陀因地的時候,他也講到說就針對這個根缺的人有這麼一願,所以說所有的經典論著裡面都有教證,什麼呢?二乘女人根缺在極樂世界是沒有的。但是呢,這個沒有呢,是從往生之前和往生之後分門別論的。這裡講到的,但論是往生極樂世界後的殊勝,說到那裡什麼呢,沒有二乘人的種性生起,也不會出現女眾,都是紫磨金身,具足三十二相的童男子相,極樂世界的天人都長得一模一樣。也不會有女眾,女眾就是說因為有情態、有愛見等等這些都不復存在。那麼在極樂世界這樣的一個平等普度的九法界國土裡面,那麼怎麼能夠把這三種人給落掉,說不讓他們往生,這是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所以你看智者大師這裡一語命中就道破了,什麼呢?「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盲聾瘖啞人」,就是說生到極樂世界蓮花化身出來以後不會再出現這些了,而不是說我們的這個世界的二乘人、女眾和根缺不能生極樂世界。

說實在的要是女眾都生不了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估計就沒人生了,好像男眾還很少發願往生,在佛教徒裡面為什麼人家老說佛門裡面學佛的三多,說老人多,文盲多,第三個就是婦女多。那就說明說,女眾這個悲心和求往生心確實比一般的人要容易生起來,這也是優勢所在。所以你看這個問題大家知道,它的關鍵出在哪裡呢?我們常說了,聽聞佛法有五種不記,五不記裡面有一種叫反記,就是佛這麼正著說,你把他反著理解。這裡的這個疑問就出現在這裡。反記法義,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講到的不是說二乘女人和根缺不能生,而是說生到極樂世界以後就不會顯現成這樣了。

特別是關於二乘人,我再給大家說一下,在大乘佛法裡面的,在《楞伽經》裡面把他曾經有這個學習佛法的根器種性,劃為五種。五種裡面有聲聞種性,就是聽佛言教而悟道的;還有緣覺種性,就是自己觀花飛月落而這個得道的;再一個就是如來乘種性,大乘的菩薩種性;再一個就是不定種性,不定種性這種根器就看你遇到什麼緣,它就是比較怎麼講呢,就是誰來說什麼他就聽誰的,所以就看到遇到小乘法就成了小乘種性了,遇到大乘法就成了大乘種性了;再有一個就是無種性,無種性其實就是一闡提極惡的人,就是成不了佛一樣。

當然這是從事相上來講,不是從根本理上講。這叫做種性,那麼我們這裡講到二乘種性,我們還有一種錯誤的認為,就是說小乘的定種性一定要回小向大以後,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種理解相對來講是片面的,大家要曉得往生極樂世界資糧,唯在信願行上簡別,這個不能搞錯了。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是定性二乘的種性,如果他生起一念殊勝的信願念佛求往生心,那麼他是可以往生的,不是在他的種性上論的。所以有時候你看我們總是,大家想想這個彌陀願力,九法界的眾生都平等普度,那麼何況人道裡邊乃至善人不要說了,惡人裡面有一些忤逆的這樣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十念都可以求生,何況已經種性就是說能夠證到了生死的聖人。所以但在信願行上,沒有信願行那他往生不了,有信願行可以往生,定性聲聞。

再一個你看這個對於這一句話的闡述呢,確實我們佛教這個淨土宗,宗史上特別這個德行兼備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在註釋這個《觀經》,在《觀經四貼疏》裡面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非常的有智慧,他把二乘種不生,把這個種字解釋為什麼呢?二乘心不生,這一下子就把這個問題就給融匯貫通了。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說明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都是純大乘法界,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開時呢,觀音菩薩為他說的是大乘法,發的是無上道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所有的極樂世界的往生行人全是大乘種性,大乘心,生的是大乘心,所以不會生起小乘的這種有局限的,不知所以然的心來。所以他說判的說這裡的二乘種不生,其實就應該理解為二乘心不生,到極樂世界不會有聲聞乘局限,這是這個問題。

對於女人他也是說你看:「仍由彌陀本願力故,稱佛名號,正命終時,即轉女身,能成男子。然後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隨佛往生,入佛法會,證無生忍。」那就說明說從娑婆世界這個陋劣的,不管是二乘呀,女人呀,根缺的人呀,但是就是借著這個彌陀接引的殊勝因緣,蓮花化生即便一切搞定。你看他這裡講的多麼的非常的讓人生歡喜心,彌陀接手,菩薩扶身,這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最基本的待遇啊!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呢,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成為問題,它的關鍵就是因為反記法義,沒有理解對。

好,我們再來往下貫,因為第十疑呢,之所以今天能夠講完它的文比較長,但是它的意比較流暢。

我們再來看第十疑,第十疑叫做何德修行疑,就是說不知道怎麼是好了,但是這一疑呢特別有意思。為什麼呢?跟其他的九疑不一樣,其他的都是從教上,教理上來有疑體現,設疑,覺得這不對,那不對,講的道理理解不了。那麼這一疑是從行門上來設問,就是等於說我願意了,說不過你,你這每一條都講得對,那我也沒辦法了,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但是我不知道怎麼樣做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看解行並進,祖師們來淨土十疑論,這樣前九疑全是解,後一疑就講行了。好,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這一問的問題的在哪裡?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慾,得生彼否?」

這是這一道題的這個疑情的問題。這一道已經就是設定了確實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呢,你看它這裡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在行門上他理路不清。二一個就是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慾得生彼否?這一道問的特別的到位,就是說根本的問題我們三界之內,欲界之中,最麻煩的就是淫慾心。

所以我們來看一下這一道,從開始講這道題裡面引的就是一個淨土法門的殊勝在哪裡,我們還要讀到它的這個內涵,就是說在在家行者的身份上更為親切。可以說是淨土法門是不廢世間法而成立佛法,為什麼呢?你看你這裡講到的這個,如果說依照著專業修行,比如說出家為僧,再一者通途佛法,豎出三界,那麼在當今時代來講,真的是非常之難的。咱們比如說,我們也不要說在家出家先放在一邊,就說全部我們都出家,全出家了以後依著通途佛法來講。

你去比如說修這個止觀,《童蒙止觀》這是最基本的,這是智者大師說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是給他的一個俗家的一個老兄,看到他馬上要死了,給他講了這麼一個修行的一系列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的要求點在哪裡呢?首先是要外具五緣,就是你還沒有進入到正式修行的階段的時候,外面要具五種緣分:第一個是持戒清淨,第一條啊大家知道,邁步就要你持戒清淨,毫無毀犯;第二點還要衣食具足;第三點要閑居靜處,什麼也不幹;第四點息諸緣務;第五點近善知識。就是這些這都要你具足了,就是把你這個東西,不是說你開始這建房子了,而是要開始把髒的要拆遷的時候就用這麼上道。那我們想想,這房子還沒建,拆遷的這種水平在我們現在來講,你說幾個人能具足這種因緣,這叫做外具五緣,就是從外方面開始才往這兒走的。

第一條就是持戒清淨,所以你想我們現在不論在僧在俗,你看我這兒也號稱弘法,能夠閑居靜處嗎?只能硬著頭皮把心往下靜,這都這一個星期都沒有停過了,今天明天還繼續。那息諸緣物你息不了啊,如果不依著彌陀大願的話,我都現在出家出得都害怕啊,那這輩子不了道可怎麼辦呢?所以說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就現在就僧而言都是如此的難修。那麼這是就往深了引了一下,再退出來你看,這裡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在家人,對吧,在世間嘛,還有這個房妻不能頓斷,那就確實差別更大了。為什麼呢?出家修和在家修的差別相啊。

有言教裡面講到說,在家人修就等於說行船在陸地上走一樣。這個我們諸位也都是在家人,當然到了道場裡面來說,如此的莊嚴虔誠或者法義通達,可是問題是你一回家呢?所以說這點比較,出家人跟在家人比,修行就是像水上行船一樣,順水颺帆,這又是一個差別。所以說從這點你看虛雲老和尚曾經有過一段開示,就是說確實這個出家做和尚之難,為什麼我們要恭敬三寶,說皆是過去培植的善根,否則他就出不了家。就現前他是個出家人,好壞咱們且不說,能到這樣他就很不容易了。為什麼呢?他說和尚不是窮人做的,有時候我們理解和尚是窮人做的,那他說為什麼乞丐不去做和尚,一樣窮啊。

又說和尚不是富貴人做的,他說沒有見富貴的居士,富貴人也不出家啊。再說,他說有的居士他也富貴,大富,那麼功名他也能放下,還能吃常素,甚至能來打坐禮佛誦經,修得貌似比出家人還好。甚至學佛法看經書看的多,還能去講,但是他就出不了家,他就當不了和尚,他就只能做個居士,這就是因緣。所以虛雲老和尚也說了,說當和尚不容易,就是哪怕你是個苦惱和尚,只要你穿這身衣服在,這說明宿世培植的福德夠,才能到這個地步。所以這一問裡面就是說在家出家,凡夫俗人的差別相,從這兒著手的。那麼我們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從這兒開始來挑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核心問題就是說關於在家修行沒有頓斷這個情愛,這是一個根本的障道的。

那麼能不能往生的問題,智者大師在這裡他答道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兩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你看,那麼首先來說雖然沒有正面回應,但是祖師這裡答就是依照著根本經論裡邊,經教裡邊,論證的是什麼呢?首先你不要考慮說你現在說有沒有妻子,凡夫不凡夫,這不要考慮。你考慮的是怎麼樣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告訴你!言外之意這裡可以就是說你沒有頓斷這個房妻,但是是可以往生的,這個我可以把智者大師這樣作一個正面回應。但是可以往生,不是讓你就完全就沉迷這個慾海,忘其所以。問題是呢?你還得在這方面要修,修的方式就隱帶在這個厭離行和欣願行之中。

好,那麼我們來看下面的回答,這裡呢,智者大師沒有正面回答是什麼呢?就是問題裡面說:「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那麼他把問題都隱帶在厭離行和欣願行上了,可是這裡因為我們講到這個問題,我想先插個曲,就是把這個往生的,這裡講到的作何行業,把善導大師的這個開示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往生的正業,善導大師是最為提倡專和精的,善導大師可以說淨土法門的代表者。他怎麼說呢?他說我們修學佛法,我們現在也是,諸位我們每天也念阿彌陀佛,還會讀一些經典,乃至修一些善法,那麼在這裡面我們要搞清楚,他有正行和雜行,什麼叫做雜行呢?就是萬善同修,所有的善法都叫做雜行,只要你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就叫雜行。

相對雜行裡面還有正行,正行他分了五種,第一個叫做讀誦正行,這個的話就是專門讀淨土經典,根本經典,根本論典,就是關注淨土的這一版塊,哪怕你說去觸類旁通地去再學習一些經典,要一定要往淨土法門上來會,這叫做讀誦正行。第二個觀察正行,就是說把你的心思全部用來觀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清淨海眾,說法這個整個情形用這樣來作為觀察,恆常來思維彌陀和極樂世界。第三個叫禮拜正行,那就是說單純地只禮拜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或者清淨海眾,就鎖定西方的佛菩薩。稱名正行那倒不用說了,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個叫供養讚歎正行,有時候也叫讚歎供養正行,就是說從口業,身口意業上乃至具體的物資上來供養讚歎也是阿彌陀佛。這叫做雜行和正行就分了兩個版塊。那麼在這個正行裡邊啊,還有助業和正業他又分了,什麼叫做助業呢?讀誦、觀察、禮拜和讚歎供養叫做助業,助成的,有助於這個往生的這個正行裡面助業。而唯有稱名是正行裡面的正業,你看他這個就等於說一邊一邊剝剝剝,抽絲一樣,最後說到落腳處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管時節久近,念念不舍是正定之業,一定能往生。

所以你看雖然智者大師這裡沒有就是說開始講的是欣厭兩種行,但是我們這裡把善導大師的這個開示給大家分享一下,以後我們就心裡有數。因為現在我們有時候也判別不出來,為什麼呢?有大德講法啊,也有在提倡這個專精,結果呢,再有聽法眾呢,又說這不對,那為什麼要深入經藏呢?那為什麼要三藏十二部都要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呢?這就出來分歧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對這個淨土法門的修法和大師們的這個專精的提倡,你不夠領略得到位的話,你很可能在這就出矛盾了,又開始人云亦云了,最近我就聽到一個爭議的一個話題,就是關於什麼呢?三藏十二部留給別人悟,你們聽到這句話?那就在這個裡面上一次我看到這個同修們就在一起討論,有的就認為這種話簡直說的是好像跟佛就對著幹。

這就是看你要立足什麼啊?可是如果說從淨土一門或者你的根器不夠,時間沒有,因緣不具足,那麼印光法師在《印祖文鈔》裡面再再地給很多人講過說,你不要打妄想做大通家,對吧?大通家不是你做的,你還是最好老老實實的,不要去研究什麼楞嚴了,金剛了,先放一邊,好好地把淨土根本經論,或者守死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那如果說這樣來講的話印祖的言外之意也是這個意思,所以要看根機,要看因緣,不能夠一巴掌拍死。印祖也給有一個出家的法師,其它人都不讓他們研究這個經教,就有一個小師父出家的時候說你要好好研究經教,看藏經,那都不是死的。那我們就不能夠以點帶面的這樣去進行批判,要看他立足於什麼角度,這是我們順便把這個剛才講到的作何行業,給大家講一下,就是說正業助業,以後我們在修行淨土的時候可以依之而行。這個是這個種子,

那麼以何為作何行業呢,善導大師還提了四種。這就更能提出來他老人家,看出來他老人家的這種專精的態度,作業呢他說有四種修:一個叫恭敬修,就是對於淨土法門這個殷重的態度確實是為了了生死,這輩子要辦大事。二一個無餘修,這個無餘修的法上面來講就是讓你不要有這個雜緣了。有一次我去藏地去走了一次,他們帶我去親近一個是我們廟裡面其實有一個很有德行的老喇嘛。但是我們漢地人都認不得他,都也沒什麼名氣,去了以後老人家就是說他不會講漢語,我也不會講藏語,就旁邊兩個人翻譯,結果他開始說講開示,最後說一千道一萬就是,最後我才知道,讓我就是你鎖定了淨土法門,說了四個字:一心一意。他給我最印象深的,我記得特別的震撼就是四個字:一心一意,這個一心一意親口他說出來的,他就會講漢語就會講這四個字,就讓我一心一意。所以你看這裡的無餘修,恭敬行、無餘修,第三個無間修。無間修就是盡量把佛號提起,念念不斷,心行相續不斷,乃至發願迴向。就是不要讓它斷。十二光如來裡面有一個不斷光佛,就是讓我們修學佛法上不要斷,念佛不要斷,信願不要斷,法門抉擇不要斷,那麼長時修,就是說盡形壽決不再改了。這是善導大師這裡講到的這個,不是這裡問到的作業嗎?我們把善導大師這個給大家介紹一下。

好,那我們還是回歸到智者大師的這個回答上來,你看他對於這個厭離行,和欣願行,進行了解釋,第一個版塊是什麼呢?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迴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故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云: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這段我們首先看就點到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淫慾心。在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有時候講到說這個佛法的根本目標,很多時候我們在接引初機的時候確實是不斷地在稀釋,不斷地在妥協,為了讓他能夠入道進來。可是我們也不要忘了佛法的根本,就是要把本能的東西就得給修掉,這就是要動真格的。你看,凡夫無始以來為五欲纏縛,五欲是什麼?就是財色名食睡嘛,這是從我們根本能夠粗重的來講。對於財,第二個就是色,對於色慾,為什麼我們來到這裡,這個地方叫什麼啊?叫欲界啊,大家不要搞錯。你如果欲得不重,你還不會再這個下界,你到上界。

我們這兒欲得重的,最粗重的!那麼如果從細上來講,這個五欲有時候我們也把它叫做什麼呢?這個色慾,這個不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色聲香味觸也叫做五欲纏縛。所以說從淫慾心這個出發點來講,色聲香味觸都是淫慾心,能夠包圍淫慾心,鎖定淫慾心,滋養淫慾心的五個層面。什麼是色呀?就是美色,就是從這個形象上讓你賞心悅目,滋生這個貪愛的心啊。聲音上靡靡之音,挑逗音,綺語或者說一些讓你嚮往什麼只羨鴛鴦不羨仙的話。味道香嘛,色聲香,這個香和這個味來講合在一起,你看為什麼現在說噴香水呢?這種香水還說一噴過來怎麼怎麼樣,你可以甚至有一些讓人迷情的這個春藥,等等這些都是從味道上刺激你。從你的根本把你這個煩惱給勾引出來。觸也是這樣,撫摸,你看《楞嚴經》裡面阿難怎麼差點陷入到淫舍的,這是摩登伽女用咒術把他給蠱在那裡以後,就開始撫摸他了,等等等等這些。

就是因為這一念貪染起來,輪迴五道,備受眾苦。大家要曉得要了生脫死,這是一道生死關,最顯發得濃烈,也是最為修行障礙的一道關口。那我們現在說如果說你要現在擒賊不先擒王的話,那確確實實愛不重不生娑婆。因為你這個重的話,那你就逃不脫,將來決定還是被這個牽引著來。所以這裡講到的首先我們要沿厭離行者,你既要對這個無始以來本能的纏敷,你要知道它是一個不對的東西。我們現在有時候學佛泛泛地學一下,或者來熱熱鬧鬧一下,但是一旦要這個上面動刀子,他就認為這違反人之常情。所以說關於淫慾心啊,《楞嚴經》裡面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蓮池大師在出家的時候寫過一篇叫做《七筆勾》,其中有一篇就講到說「恩愛牽纏何日修,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就是說,就是兩個人不知道莫名的這種貪愛的淫慾的業力,把他們倆綁定在一起。淫慾在的時候呢相互造業,淫慾沒了,可能就是緣盡還分手,所以只不過是,如果說從修行的角度來講就是互相來障道。你損我的法身,我斷你的慧命,兩個人糾纏著出不來嘛。所以這裡叫「活鬼長相守」。然後窺破冤家,「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這是蓮池大師蓮宗的八祖。他在出家的時候寫的《七筆勾》裡面就是勾了這麼一筆,還要什麼風月情懷啊,蓋世文章啊等等這些,田園舍宅都給一筆勾了,才死心出家。

可是最重的就是這個色慾,印祖也有過開示,舉世之人通病就是,最後印祖講到什麼呢,說是一輩子的道業,最後就供養這個淫慾了。有的人就死在淫慾心上,說這個淫慾心被色所迷呢,不但是中根的人和下根的人,上上根的人也是最後死在這兒了,出不去,本來能成為出世間的聖賢,最後就是被這個牽纏。所以說從這裡講到說要生厭離心,你看我們這裡講到的如果說,不起厭離心的話,五欲未有出期呀。這個身體常要觀,裡面都是膿、血、屎、尿,以前祖師們也都開示說,人的身體就是行動的廁所,你們知道嗎。行動的廁所就是不斷在那積攢積攢,積攢夠了以後趕緊跑到廁所去。

你就再漂亮的什麼中國小姐,世界小姐再怎麼選出來,她都得拉屎,都得撒尿,都有這個鼻涕,都有這個眼屎,肚子裡面全是一樣的。所以你想想我們如果說真的能夠從根本上這樣來觀照這個東西的話,這個修道是從根本上連窩給它端呀,所以智者大師直接就面對著給他說,你看引經證裡面說,我們的身體就是像一個城堡一樣,這個城堡牢牢就是把這個五欲的煩惱給承在裡面。那麼愚癡羅剎,只有愚癡的羅剎是什麼?羅剎叫做奪命,一般我們是奪人的生命,精氣神,羅剎在這裡奪我們的法身嘛,法身慧命,只有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所以大家有時候想想一定要反觀,當我們也號稱學佛,覺得心非常虔誠,這個每天修的功課很多。可是你一定要知道每次當我們或者說在裝扮一下、描繪一下或者說沐浴一下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這個身體,它是個什麼東西?你要反觀一下,你百般呵護,萬般疼愛,一輩子就是為了這個身體,你的意識裡面好像有思想,其實就是為了這個身體,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如果從解脫上來講,它與你有關嗎?或者說它是不是百般地把你障在這個上面,反而讓你把整個的一念法身慧命這個心性,這個如來藏發揮不出來呢?

你看多冤枉,我們這個世界叫做欲界,那麼我們這個世界的社會的整個的發展全部都是依附在這個淫慾的行為上了。一個生命的出現都是必須要依照這個,整個你看欲界、欲界,就是整個這個世界的呈現,一定要以淫慾為根本。那下面看看我們的一切外在的視聽都是在轟轟烈烈的,整個是這種全方位的包圍式的讓你往這個淫慾上走,這個邪淫心往出來這個牽引。

像我們這個時代你看看,已經到了一種確實,已經到了空前絕後的就是把這個慾海狂瀾,熏習整個我們人的行為和每天的這個生活狀態。很多道德標準,已經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有共業其中,就是這樣,所以說要這個方面要下手就是從對治法門上來講,就是要開始進行一個觀照,要觀照,不能通身紮進去。

大家有時候真的是對於這個淫慾心啊,身為我們佛弟子,包括我出家法師這是根本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學會對治,有時候這種煩惱,我們當然,我們一定也要這個有自知之明,實事求是去面對。因為現在其實五戒裡面最容易犯的就是邪淫,這個年代,那麼你就要想想為什麼這個煩惱這個貪愛煩惱會生起來,首先一念淫心動的時候,我們不要說追求現在不動,做不到。

包括戒律上我們現在也是從身業上來裁斷它,從意業上來講,如果一旦這個貪愛這種淫心生起來,那麼你就要盯緊它,反觀它,它是怎麼生起的?就像一個念頭呼閃呼閃地起來了,你要把它盯死了,它怎麼閃出來的?就像我們說閃出來一個身影,這個身影是怎麼閃出來的?這個淫慾心的念頭你要怎麼閃,要把它識破,如果從一剎那的根上能夠鎖死它。那說明你的功夫還可以,始終就不讓它長久地佔據你的身心世界,所以一旦是這個能夠從這樣的門檻來對治的話,那就比較善於相應。

如果你再來講,這樣不能對治,退一步而求其次,你要發現了最讓你揪心的就是讓你容易動心的他是冤家,這是第二個方法,給大家說一個方法吧,這是冤家為什麼?冤家是來什麼呢?壞你的道業的,你就要想想這輩子很可能我在臨終的時候要往生了,就是他出來讓我往生不了,拽著我。很可能我根本已經不要再去墮地獄、餓鬼、畜生了,可是就因為他拽著,我又墮了地獄、餓鬼、畜生了。你要算這筆帳啊!帶著這一念的這種貪著,生生世世的出現在這個欲界,而且又帶著這一念的淫慾心,等死了以後,又去找一個下輩子生命的載體都離不開這個淫慾心。那你就是說為什麼代價這麼重?這要逼迫著自己想呀,這東西一定要逼自己。

反過來我們也要,還有一種觀法,這也可以實用的,就是大家我們都是同修道友,那麼我們每天都在一起作佛事,我們說的是以道相交。那你要想想,戀愛中的人,以淫慾結緣的人,他是相互欣賞這種自己的這個,剛才講到了五欲的這種提供嘛。那他們就是這個色身交會,這樣的一種結緣。那我們結緣是法身啊!所以我們是又是同行,有時候是同戒,同皈依師兄,金剛師兄弟,那麼我們的緣分一定要結在法身之上。這樣來想想,那既然如此我是個修行人,我的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悉知悉見。那就讓他從一開始的很熾盛,慢慢地生慚愧,生對治,管好自己,讓它越來越淡,最後一念生起,馬上能發現,這就很好了,就是要這麼修。從這種功德上,功德心,出世心,正念心上來進行對治。

再一個,還有一個就是這也是佛講的,那會兒給弟子們講到,剛才叫冤觀。還有一個是親觀,冤親觀,親觀是什麼呢?就是比如說這裡面在座的女眾多了,就是要平等地講了,不但有了女色還有男色,是一樣的。那麼這個年齡大的,就是觀成母親父親,誰會對父母親,一般的眾生不會生起這個念頭。那麼年齡差不多的就觀想成這個姐妹或者兄弟,這是一個對治的方法。年齡再小一點的,觀想成這個子女。這是一個親觀,就是對親人的觀,一旦這樣的話,你就這個心念就生不起了。

以前就是有一個這個男子,他就淫慾心止不了嘛,怎麼也犯淫慾心,就要找一個同住在城裡面的一個妓女。結果去了就去到一個善知識碰見了說,你是怎麼,他就自己很坦誠地把這個內心剖析了,他制止不住自己的淫慾心。結果這個善知識就說你怎麼也制止不住,你控制不住嗎?說就是控制不住,說那我假設一下,我說告訴你,她其實是你走散的什麼呀?這個姐姐或者妹妹,你現在這麼一想,你這個心還能生起來嗎?就這麼一說,一瓢冷水給瓢下去,想不起來了,馬上就清涼了。

大家都看過《雷雨》吧,那《雷雨》中那個情節就是那個大少爺跟四鳳,我記得這個電影很有名,一開始就是這個如膠似漆兩個人就戀上了。可是呢?最後一旦這個家族的秘密被揭穿了以後,原來是親兄妹啊,一旦發現親兄妹兩個人就不能活了,這種抱怨悔恨結果就尋死了嘛。最後就出去電自己,那個四鳳就手拿著那個電線上,電死了。那如果我們想想說,一開始如膠似漆,欲罷不能,這種染著心,貪愛心,到發現了是親兄妹以後,就變成了悔恨羞恥心,那這個念頭淫慾心去哪了呢?為什麼沒了呢?就是因為什麼呢?他本來就沒有,一念貪愛生起來的,所以說本能的未必是合理的。

好,時間關係我們休息一下,一刻鐘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我們繼續講下半場,今天是最後一講了。

講到這個欲心是障道的根本,那麼這道問題呢,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夠,俗人還有妻子,不能夠頓斷房妻,那麼對於這個往生的修法上有什麼值得這個注意和推薦的,智者大師從這個厭離和欣願上進行了分解。我們正在講到厭離,特別是對於這個欲從不淨的角度下面有大篇幅的介紹,上面我們剛才講的就是說從總體上而言的。這裡呢,智者大師把他列了七條,一樣一樣地來次第修觀,就是讓我們斷這個慾望。我們來看: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

這是剛才我們講到的冤觀,親觀等等,這裡是正式給大家說說不淨觀。首先來講,這個對於俗人在家還有這個,以前的祖師們也有過開示。也是後來有人問的就是比較具體的時候呢,我記得是諦閑法師吧,諦閑法師有過開示,就是說怎麼樣的一個標準,如果真我們說修行來講,那麼如果有了,就是說自己的小孩以後,有了兒子了,就應該開始節制了,就是說這個次數上要減少了這個行房。如果應該就是說有了孫子以後,就應該頓斷。這是諦閑法師那會兒給一個居士這樣開示過,說應當這樣做。

那我們這裡講講這七種不淨觀從第一個開始,「一者觀此淫慾身,從貪愛煩惱生,既是種子不淨。」你看剛才我們也講到了,就是說一念貪愛煩惱,它是閃出來的。問題是這個淫慾心因為就是我們的這個業力的,我們的阿賴識業海里面淫慾心它佔據了最主導的地位,就是這個淫慾的業。所以說只要你有一念攪動,就是這個業海里一攪,它馬上跟進上來所有的這個儲存的這種子就全部就顯現。甚至我們可以想像阿賴耶識裡面最主要的這個空間,就是被淫慾的種子給佔據了。所以說這裡這個貪愛煩惱一念生起來,就是種子不淨。這裡的種子不淨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比如說你人,做到人道裡面來了,那麼你從我們生,對不對?是由於這個父母親要交會,那麼當時他們倆交合的時候呢,你的一念染著心投胎投進去,生的時候還是從母親產門出來,還是跟這個淫慾心有關係。那麼死的時候又是帶著一輩子的業力,最主要的以淫慾心為指導再去投胎。

就是我們根本起點就當這個種子就是不淨的,都是這些煩惱心,這些貪染相。所以我們剛才有時候覺得說,你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對於淫慾的呢?我們一定要反觀,這個東西有時候用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來替代也很好。因為無量光佛裡面還有一個叫做清淨光佛,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裡面也講到了若人有淫慾心的時候,執持常念常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斷淫。所以這是最好的這個修法和這個運用,我們要明瞭知道一下。

「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你看種子不淨是從整體的一個脈絡上來講,那麼受生不淨就是等於說我們這一期(生命)的出現是怎麼出現的呢?人,其實人,大家知道我們這個肉體啊也是很多蟲子,我們現在凡夫肉眼看不見,很多蟲子組成的。它就是一個眾生法界,所以說一旦你這個主導的淫慾心一動的時候,整個這個世界就等於說被這個給血洗了一樣,大家都得步調一致的響應這個號召。那麼你的骨髓啊,這種整個的血氣裡面都會就像等於說這個蟲子自然而然被動地就口張開了,必須要吐這個液體,因為我們在佛門裡面常不是用貪愛代表水嘛。用水來表這個貪愛嘛,所以你看人的淫慾心一出的時候,肯定身體就要出水。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男女行淫慾,他這個就等於說所以身體裡面這些精華就最後往一塊會,會到達到高潮的時候,赤白結合,就是精子卵子往一塊和合的時候就叫受生不淨,一個阿賴耶識執持進去,所以這裡講到赤白和合,我們就是那麼來的。所以從這點來講,確實這是非常髒的一個東西,它的背景就是如此的染著,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關注受生不淨,這是生厭離心,我們現在叫講對治不淨來體驗我們的厭離心,你徹底地對現前的這種狀態生起遠離,不甘,再不想這樣。這是一個必要的一個修行人,最基本的一個起步的一個心態。

「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既是住處不淨這就等於說懷胎十月了,懷胎十月以後長成了一個嬰兒,在肚子裡面,但是呢還沒有生出來,什麼叫做生藏?什麼叫做熟藏呢?就說一下的話,大家更覺得髒了,這個生藏熟藏,生藏是什麼呢?你看在生藏下,那就是說這個女眾的子宮上面叫生藏,比如說胃,還有這個,胃上面這個叫什麼了?這個消化,這個叫做什麼?食道是吧?等等這些,說明什麼?就是生的東西,這個東西還沒有吃進去,沒有消化,生的東西吃進去由這些器官進行消化,所以叫做生藏。那熟藏就是什麼呢?下面這個肚子,大腸、小腸就那一堆。為什麼叫熟藏呢?就是消化完了過濾了剩了一些廢品要往出排了,渣渣了,這個時候就儲藏在這些東西裡面叫做熟藏。那我們在娘肚子裡面的時候呢,就是住在這個生藏熟藏之間,所以叫做住處不淨。從頭到尾一路走來都不淨。

再看,「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淨。」我們現在看一個恐怖片或者什麼,有時候看到一個什麼吸血鬼是吧?把誰的血給吸了以後,嘴上還抹一下覺得很面目猙獰的,覺得很可怕,怎麼這麼覺得有點變態。大家要知道我們都是這麼過來的,在娘肚子裡面什麼吃的都沒有,全是吃的母親的血,化的這個精血。所以這叫食啖不淨,這個時候,這個嬰兒在娘肚子裡面確實也不容易。這個母親稍微動,他裡面動一下,母親就難受,那麼母親橫著豎著動一下,他也難受,吃熱的又燙,吃冷的又冰,就怎麼都不舒服。所以你想一想這個食啖不淨,而且母親吃完了以後,消化了,再化成這樣的血由他來吃,嬰兒就是這麼長養的。有機會我們去看一下《佛說入胎經》,那裡面就是七天七天,把怎麼樣的一個情形都給講的特別到位,這叫食啖不淨。

「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倶出,臭穢狼藉,既是初生不淨這個我們就是肉眼可以看得到的,一個胎兒到了這個業風,大家知道,我們一般叫做好像身體上分泌叫什麼?催產素一樣,其實那就是你這輩子該顯現到這個出生的時候,就也有業力牽引,業風吹蕩。那麼這裡我們就講到,就是說催產素身體來分泌,分泌以後就該出生了。《地藏經》裡面大家都看到了嗎?有那些鬼道的眾生就是在婦女生產之時,子女出來之時等在那食這個腥血啊。這些鬼是什麼呢?這些鬼常住在哪呢?都住在廁所裡面,他們最喜歡就是等著吃這個膿血女人的經血等等,就等在那,這是他們常規的生活方式。所以你看一個人在初生的時候,一個嬰兒出來,整個都是這個帶著一些血,帶著這個有時候這個逆產,還是現在的剖腹等等這些,總歸都是一個這樣的一個非常臭穢狼藉的一個現場,那麼這叫做初生不淨。

「六者薄皮覆上,其內膿血遍一切處,既是舉體不淨這就等於說我剛才講的行動廁所了,外面薄薄地包了一層紙嘛,就是一層皮嘛。你說裡面的話看一下,確實是,我們見過那殺羊宰豬的就一模一樣。我那會燙香疤的時候就是發炎了,這個出膿血嘛!出膿血完了以後還長肉芽,讓那麼醫生拿鑷子噌噌地幾下,完了以後看見裡面脂肪,皮下脂肪都是黃的,就跟那雞油一樣。所以你看不斷的後來發炎了,流的那個膿,這個用針一紮,噌的就噴出來了。所以你看就這樣的一個載體,我們是覺得它一輩子就是我的感覺當作寶貝一樣。由於我又愛你,你我之間就這個相續不斷,你憐我愛,《楞嚴經》裡面講的就是由於這一念煩惱纏繞,無量劫就分不開。這等等這些我們都講到,這都是不淨,要厭離。

「七者乃至死後膨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啖,既是究竟不淨。」最後就是化為整個究竟不淨。骨肉縱橫膨脹爛壞的話,如果諸位有機緣去看一下這個西藏的天葬。你們看過沒有?到了西藏那天葬啊,你真是到後來你就生起一種心說,說一輩子就落了這麼個結果,所以說有時候覺得確確實實我們這個身體九孔流不淨,裡面就不要說了,我們外面看一下,九孔流不淨。再一個從小時候來到少年青年,年輕力壯,等到老了以後漸漸雞皮鶴髮嘛,那就說明你的這個皮膚你老年人再去洗澡,你去看看,都耷拉在那兒,確實就跟壞了的那饅頭皮耷拉下來一樣。

顏色都不正,所以這些常這麼想。常這麼想以後慢慢地漸漸地就對治了,這個貪愛從哪裡來呢?這個貪愛的真實意義在哪裡呢?我們的對境他為什麼產生這樣的誘惑。它根本的這個本質上它是如此的不淨,自己的身體甚至是這樣的。那麼所愛的境界,一切的對境的男女這種色身都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那你這麼想一想的話,久而久之你說這種淫慾的煩惱能不少嘛。為什麼有的外科醫生,如果有做那個外科醫生的,常動手術或者這個婦產科等等這些,他就容易這個,這個醫學上叫什麼性冷淡,那就是說明他就看真正這個真相被他看見了。他那個妄想就等於說被動地被對治就生不起來了。所以說我們在這裡也要做這樣的,常做這個不淨觀,常生這個厭離行。從這個厭離行上來講娑婆世界種種的情形都是要厭離,這裡智者大師只把淫慾心作為對境,進行這樣次第的講解。你看後面還有:

「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謂厭離行

這個講到的就是說常做十想等觀,可能在這裡沒有,我們不知道大家有讀過經典裡面的話,有的可能會了知一點,如果沒讀過的話就不知道,這個十想也是配合這個厭離娑婆的這種觀行。你比如說第一個無常想,十想裡面第一個就是無常想,觀一切法都是為苦的,不自在,不長久的。那麼第二個呢,苦想,就是我們常受三苦。這個世界苦苦就是逼迫,行苦就是遷流變化停不住,剛才講的無常。壞苦就是好景不長,樂極生悲,反正這些事每天都是如此,這叫做苦想。十想裡面第三個比如說無我想,就是一切都是無自性的,哪裡有個實在的我存在呢?那麼我的這種淫慾心生起來,看到對方漂亮,想接觸,想擁抱,想這個交會的時候,你想想我是誰啊?你我都沒搞清楚,那你去貪婪這個東西,這都是一輪而又一輪的妄想。在第四個就是這個食不淨,這裡不是我們剛才講到的這個淫慾不淨,食不淨就是我們每天吃的東西都是不淨的。

大家淺一層地來講,理解一下我們現在飲苦食毒,食品都是這樣的不安全,那麼深一層次面來講就算安全,可是這個食從哪來的?從地上長出來的啊,那地從哪來的?那還是我們那些以前的化肥不就是廁所裡面打的嘛!人死了以後化做地氣,地完了以後又長莊稼,就是這麼個輪迴,所以叫食不淨,吃的都是不淨的。吃素的還好點,還清爽一些,那吃肉的呢?大家去看看那豬,北京不是有鹵煮嘛!人到愚癡的地方吃這些腸子、肚子、內臟、肺啊、肝啊、耳朵、這個腰子什麼都要吃,食不淨。第五就是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就是對這個一切世界任何的樂趣都不要生起來,沒有意義。這個確實是比較高難度的。但是大家想,只要你有一念動,其他的就跟著動,都跟著動,最根本的動就是淫慾動,所以這都是聯繫在一起的。第六個想就是死想。死了以後,觀這個一切的,身外的九孔流不淨。八斷想,九離欲想,十淨想,這是八九十。

這就是最開始說求斷煩惱,舍離生死,得這個菩提,這是十想這裡講到就是經裡面有講到這十種觀想。那麼我們想,實際上說白了,你說,說了這麼多的想,其實他就是一個,就是要激發我們對於這個身體的貪愛徹底放下。要動這個根本這個東西,你想剛才我們講到比如十不淨想吧,為什麼要吃飯呢?對於吃東西這個慾望我們現在就根本,做為人你能斷得了嗎?這只能在往生以後再斷,可是你一吃東西,為什麼飽暖就思淫慾呢?食色性也,那就說明說由於這個食慾就可以轉化連帶起來什麼啊?淫慾心,你在包括說我想,或者說你比如說我們常說的有自性的我,那就覺得這個身體就永遠都跟個寶貝似的。

上次我在五台山給大家講過,不是說一不小心坐車來著,從那個上面滑下來,我說這件事情對我的加持力非常大,當時我還拍了一張照片微信上發上去,後來我看著這個照片我還想,說如果這個人那一天從那翻下去摔死了,弄了一堆肉死在那裡,那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是不死的啊。我的這個相續心,這個法性常在,這個慧命常在,那你說為什麼就對這個,當天沒死,我還是我,好像還是我,又在那兒講法,如果當天死了,這塊肉永遠的留在五台山了,那我在哪裡?我肯定不在這塊肉上,這個是確定的對不對?所以說有我,有常想,有樂想,有淨想等等這些,都是淫慾想的一個什麼呢?標杆!它就會這麼出現,所以這裡講到了說,又作十想等觀,下面講到了「願得淨土法性生身」,這是非常殊勝的,法性生身啊,這才叫厭離行。剛才我們講到了,以道相交其實就是一種想往法性生身的一種這個殊勝的緣起。因為人與人之間相交有很多層面嘛!這叫做厭離行。

下面我們再看:二明欣願行者.這是智者大師重換了一個角度,一個是厭離,一個是欣願,這裡我們來看: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這是他把它分為兩種啊,大家把這個,因為這段文比較長,我們要思路上要清晰一下。一者是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才是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那麼首先是明往生之意者,這是先說的第一條:

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

所以你看這裡來講的話,我們就要算個帳了,我們現在發心,如果從大乘的佛法來講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呢?在這裡講到說,我們的本事怎麼樣?要自己思忖啊,現在沒有力量,惡世煩惱境強。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自己還被這個業所束縛得輪迴動經劫數出不來,你什麼時候是個頭?怎麼能救苦眾生啊!特別是我們講到說,這個發大願救眾生跟淨土的自了它是可以完全會同的,昨天晚上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就講到這個,因為我們一般都是會把。比如說地藏菩薩的這個大願,眾生不成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吧?眾生不成就,我就永遠是要度眾生不成佛。

那這是發現最能彰顯這種大乘的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乘精神,自利利他,特別是以利他為主的大乘法。但是,如果我們在聽聞淨土一門這個勸往生中,在座的你我他,人人都說鎖定自己,往生極樂。對吧?你也往生,他也往生,我也往生,那麼是不是說眾生已度盡呢?是不是最佳的效果呢?所以這個從一個譬喻上來講,就說我們現在到了一個飛機失事或者大船上了,那麼呢,這個主要的工作人員一個站出來說,大家一定要往這兒走走走,如果每個人都聽的話,相續的一個一個地排隊走出去,那這場災難就了了。說你出來一下子,堵在這個門口說:不能這樣,應該聽我的,這個往出走應該再重新編排一下,從大到小怎麼怎麼樣,在這亂半天,大家都出不去。所以說我們隨順淨土往生,你看這裡的「何時能得救苦眾生」,我們現在沒這個本事,到不了這個時候,那麼你在這種情況下,正好隨順,大家都發願往生,眾生度盡。這是一套配套體制,大家不要把它割裂開來,正顯的就是大乘精神。

再往下看:「為此求生淨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你看,還是勸導說先要往生。「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你看,他是一脈這樣貫下來,正好能說得通,就是我們現在發菩提心,那發菩提心一般我們理解什麼叫做菩提心呢?至少菩提是什麼意思?就是覺嘛。覺了,你自己覺還要讓眾生覺,而且以覺眾生為根本,這樣的一種設置能導致自己最後究竟覺,可是這個菩提心呀,如果說從根本上化繁為簡講了那麼多的道理,最後講到就是說願作佛嘛。覺,為什麼叫願作佛,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嘛!那麼你作了佛以後就具足了佛的功德啊,還怕沒有菩提心嗎?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為了做佛啊,而且是為了快點成佛。

所以這裡講到的「言發菩提心,正是願作佛心」,願做佛心就是度眾生心嘛。那度眾生心的話,那就是攝眾生生佛國心,解脫嘛。你看這裡也就是說在此土演習這個發願而去,還有練成了以後乘願再來,這是在一顆心裡面顯現的。不是差別的,沒有割裂,更不存在矛盾。我們現在就是對這個往生淨土是一種自私心理,和這個廣度眾生無邊度這是一大乘精神,貫不到一起。後面兩段呢,就是具體講到這個障菩提門和順菩提門的兩個這種兩種言教。但是呢,這段就是說在文上面呢比較澀,可能條理上來講內容也比較大,但是其實我們這樣了解一下,它是比較簡單很流暢,我們大家在一起來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這是又換了一個層面了,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這是說到兩個版塊。一個是障菩提門,一個是順菩提門,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因。那麼「何者為三種障菩提門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你看大家發現了沒有?所謂的菩提嘛,菩提就是自利利他啊,那麼這裡是依智慧門,什麼叫做智慧門啊?就是無我,般若,空性,一切法了不可得。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求自樂,不為我服務,有法就是有我啊,有我才會有一切法,有了一切法為我所用,為我所貪著,那麼這裡就會求自樂啊。你看我們的自私心都是下意識的,天然的。我們的自私可純粹了,一點雜念都攙不進去,下意識地就是我,自私出來。那麼這裡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這就是第一個,依智慧門不求自樂。如果你求自樂就會障菩提法。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這就叫講到我們的所謂的大慈大悲了,大慈大悲一定要有同體的這個角度,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二法門。如果你站在我相人相,生不起來大悲,真正的大悲就是物我同體,本來一命。你看我們放生,有時候我們講到說,放生看上去是放物的命,實際上是放己的命。我們吃肉殺生看上去是吃它的肉,當作美味,實際上是吃自己的身,法身他是同一個啊。所以你一有對立,本來就是分別煩惱,何況相互吞啖,相互殺害呢?這就等於說煩惱上加煩惱,罪上加罪,業上加業。

那麼它顯發的時候也厲害,沒有慈悲心種子。而慈悲心是我們這裡講到的菩提,菩提的話這裡講到三個標誌,一個是智慧門,二一個是慈悲門,三一個方便門。其中慈悲門是最主要的核心關鍵。如果你沒有大慈大悲的忘我精神,那麼你的智慧門生不起來。為什麼?因為有我呀,那麼你的方便門,後面的方便門也具足不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把它盤活啊,總是想著自己,就盤不活嘛。你看有的人他能夠在這個游刃有餘,為什麼?他特別會設身處地,每個人想什麼?或者性格怎麼樣?他會分別對待,其中運籌帷幄,那他在世間裡面就活得比較自在。對吧?

世間法裡面尚如此,可是出世間法裡面的這個方便善巧度眾生,最要緊的就是這一環!種種的心性,種種的性格差別,種種的根機,你能不能夠應機施教,需要方便。所以說,「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你看,這是很難做到的呀,所以說我們這裡說障菩提法我們基本上都在障,菩提法要發揮得究竟圓滿了,就要在這三條裡面都能做得到,無我智,大慈悲和善巧法。那我們現在慚愧的,你像我自己我太了解了,自己知道幾斤幾兩,我們現在作為沒有達到這種圓滿菩提發心的時候呢,只能夠就是說,你看我現在弘法,就只能用一個法來攝受,就是我立足於我現在的弘揚的這個法門,比如說希望大家念佛求生,希望大家相信因果輪迴。每次講法我立足於一個層面,然後諸位你相應的那麼你就來,不相應的,那只能說簡別在外。這就是說沒到這種地步,我們現在弘法的話只能就是立足於一個杆,然後大家就是說不能夠一網打盡,不能夠面面俱到。

真正具足了這個菩提法門開了以後,就是可以面面俱到的。你什麼樣的根性來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就叫做方便門。為什麼?這種慈悲憐憫生到究竟圓滿徹底的時候,他完全忘我了。忘我了就只想著你,你的痛苦在哪裡,你的業障在哪裡,替你消除。痛苦在哪裡,違緣在哪裡,替你消免,都為你服務。所以,這樣雖然分三個層次來講,其實也是一體的。

這就叫做何為三種障菩提法。你看第一個就是,這裡表達的是說依智慧門,不求自樂,其實說的是就是說求自樂,明白吧。第二個就是說,不安眾生心,就是不拔一切眾生的苦嘛,但是他是反說的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其實說的就是說如果不遠離無安眾生心,那麼你就可以障菩提法,是這個意思。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那就說明說如果你不這樣那就障菩提了,是這麼一個從反面來襯托的說法。再看下一段: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這是從正面來講了,「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你看他這段說的,來回正面的他反說,反面的他正說。大家看這個論文能看得明白嗎?剛才讀的這句能理順理不順?我們再看一下:「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那麼我們現在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說第二者要得到三種順菩提法,就是有益於滋養的。剛才我們講的三種是障菩提法,對吧,可是講障菩提法的時候是怎麼講的呢?就是說你要這樣才不障,不是直接告訴你什麼叫做障,明白嗎?那麼這裡我們講到的順菩提法又是這麼講的,一者你看:「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假如果,你為自身求樂,即是染身心就會障菩提,所以說無染清淨心,能順菩提。就這麼搗騰一下,明白嗎?這是從順菩提門,這第一種無染清淨心。其實跟上面的無我智還是相配的。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這個有時候讀安隱,有時候讀安穩,「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你這個搗騰不了,你就記住最後一句:「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就是為一切眾生,《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那麼你的這個菩提心,首先剛才講到這個清淨心就是完全不為我,這還不夠。安的話,就是對於一切眾生,你要救濟、拔苦、與樂的來安他們,這樣的安。安住在菩提道業上,安住在出離心上,安住在八正見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上。這樣來安。所以說,這樣的這種領眾修行是非常難得的。怎麼安呢?你首先得自己安,蕅益大師開示過,就是說光就死盡偷心這一門來講,你的領眾者,你的偷心都沒有死盡,那你怎麼叫學人能夠死盡偷心呢。

所以說從這一點我們講的話,再看第三點,我們念完了再總的來概括一下。「三者樂清淨心,預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這是三種順菩提門,他又反這麼說的。那我們就來看,大概這一段的意思就是什麼呢?就是說,後面要表達的就是這樣是非常難的,待會兒我們講。這裡講到的菩提心,就從三種順菩提門和障菩提法中,隔別地給大家進行一個交代。總而言之就是什麼呢,一個你不能自私,有我執;第二個你要為眾生忘情去做;第三個要讓眾生都能夠解脫涅槃,無上正等正覺。

說白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為什麼說菩薩境地才能修大乘佛法呢,這種根性功夫。我不知道諸位你們有沒有體驗,就我而言,你首先來講,出家我們是證無我法。那麼你就是無我,那麼有我,他就是一種俗態,對吧。所以說身為,你就我們發心說,用這種智慧門,那智慧門就是說要念念心心跟你交往中讓你向道,心都在慧道上,對吧,空性上,無我慧上。所以說你在領眾的時候,你能不能把自己首先安在這上面,要讓眾生都往這會,這才叫菩提。

大家想想難不難呀,你們自己試一下,說是同修道友,在這講的時候我們要念,每天都要念,念念不舍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待會兒,待著待著就說三道四了,鄰家長,裡家短,俗態就出來了,有你、有我,人我是非就出來了。為什麼?就是沒有安住在這個慧上,這就不能順就會障,對吧。

其次,你安一切眾生到個菩提道上,這個更難呀,諸位同修。那如果說一個領眾生(修行),比如說我一個法師來講,念念要把這個心安住在什麼呢?始終一切眾生都是該度,一切眾生都在受苦。那麼跟人日常來往,以道相交中,你要念念把心始終鎖定在不能散亂的這個菩提心上,度眾生心上。能做到嗎?不被他度就好了,你能念念做到嗎?所以我們想想,大乘佛法雖然說是這麼說,是極其難修的呀,菩提法。真正入到這種度眾生三昧,就是菩薩境地我們設想一下,他看見一個眾生就看見苦了,看見一個眾生就覺得是在輪迴,那他就想方設法不斷地慈悲攝受你,力量折服你,就是折騰你,折磨你,擺弄你,就是讓你上道。你想想如果自己把心修不到極致,沒有強大的帶動力能做到嗎?一定要入三昧才有這樣的功夫。

說慚愧,像我就現在做不到。知道應該這個樣可是做不到,只能用每天的佛事來填充。這倒還是有這個好因緣。剛才下面還跟幾個居士說了說,把我累慘了。可是我想想,每天就是做佛事,沒有想別的呀。你被動的在順菩提,沒有障,那也算在順,也在沒有障。

本來今天早上還說下午要備課,有幾個說要一塊去皈依的,那我說改到下一次過來,今天有點累,昨天在講《地藏經》圓滿了又帶著誦《地藏經》,把我的中氣給耗了個乾淨。一夜都沒休息過來。一念生起來說不行不行,今天不行,別來了。他們沒有來,不在東頭,就在西頭,這邊的又來了。又從濟南你說大老遠地坐火車過來就為了皈依,你說能不給皈嗎。只好再掐一個鐘頭,一個半鐘頭現在又念了半天眾生無邊誓願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反正就念念就在這上面,被動在安住上,這也在算菩提法。

可是你想想,真正的要任用無礙自如的,要住在這三昧中。就是下意識的始終這麼個想,用的這個念,這就是菩薩念。至於說,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的話,那就是說見了誰,都讓你往生。就只有這麼一念就都讓你解脫,那能行嗎?你說,這招現在能吃得開嗎?這今天在這裡,跟我有緣,諸位坐在這裡,還算說為了這輩子能了生脫死,得個好前程,到極樂世界去。

那我如果一開始就講這樣的話,他受不了了嘛,說咒他死,那怎麼辦?所以說等等這些,這就是菩提法裡面真正地到任用自如,自利利他,叫做覺有情的時候,要具足這種功德呀,我們現在具足不了。具足不了所幸,具足不了就是說與低水平的日子怎麼過高水平的生活呢?就是勸大家往生。我覺得就是這樣,可以呀。不能夠面面俱到,來了都丟不了不可能,但是只要相應的咱們這輩子就往極樂世界走。鎖定一個法門,就死搬硬套地這樣來弘,我現在就是這麼走路的。這麼來顯現這種菩提法,盡量不讓它障,然後極力地讓它順而已,就僅此而已。

我們再往下看:「此菩提因何而得?」這就是轉捩點了大家,「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大家前面的這一大段這文比較專業,覺得聽不懂不要緊,轉捩點在哪裡呢?就是前面講到的順菩提、障菩提,在這裡如此的難。那麼這個菩提因何得呢?就是你真正要住到這種你最基本的要什麼呢?你已經修到淨土常念念不離佛,才能最後入到這種無生法忍。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常不離佛。我們這個世界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那沒辦法,彌勒佛還沒有成呢。

所以我們現在剛才講得那麼高妙,大家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唯一的出路就是趕緊去極樂世界去鍍金,拿到這個純金的文憑,有了這個回來,想怎麼樣怎麼樣。這是真文憑,這可不是說花錢買來的,或者說到那兒混個三年五年弄個博士、博士後。極樂世界回來的菩薩,那就是永遠都是菩薩。所以具足這樣的功德,你看悲智內融啊,我們現在,什麼叫做悲智呢?不住生死就叫智,不住涅槃就叫悲。住了涅槃享受去了,你就成了定性聲聞了,這個阿羅漢證到空性裡面就成了聲聞種性了。所以佛的涅槃叫無住大涅槃,就是「悲智內融,定而常用」。

雖然處在三昧之中,可是剛才我們講到,拔濟眾生與樂,然後給一切眾生安心裡的這個都在其中,他可以起這個妙用。就是見了誰,他都能讓你這樣,誰見了他就不由自主就這樣。你看這個功德多大啊。這都是從這個心性禪定中散發出來的攝受力。所以講到這裡真是慚愧,真是慚愧講得這麼好,太難了。大家努力。「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這是從欣願上來講,這是第一個願生之意。還記得剛才我們再回到第一條你看,不是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嘛。剛才這一段都是講的「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下面的這一段其實講到的是欣心願求了,這個就篇幅比較短了。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迴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渭欣願門也。」

你看,這段話講的就是說,發起真實的好樂。特別是這裡引經據典地來讚歎佛的金色光明中有八萬四千相呀,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呀,你想想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這種事事無礙的法界都是法藏比丘願力裡邊念念攝取不舍眾生,功德所感。那麼我們將來,為什麼我們如果念到極樂世界往生了以後,成就佛果,同樣也是具足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好,八萬四千光明呢?憑什麼呀?大家想想憑什麼?憑什麼呀?對,就憑現在若一日乃至七日,執持名號。只要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念念流出無量如來。大家要知道這個,為什麼我們說,以前講到說在三界內惡業,只要你動一念就是將來一念受生之因啊。如果從這種大的華藏世界來講,一念起將來就是一個世界,一念就成一個世界。那麼一念惡業,感一個惡的世界,一生去受報。難道一念佛號起,就是一個佛國淨土呀,這理是同然的,事是天地差別,理的功能正等無二呀。

所以我們常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因地而講。一旦因圓果滿,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什麼了,你一念佛的功德就是一個相好。念念佛的功德就是念念八萬四千好呀。一念佛的功德就是一念光明,念念佛的功德就是念念八萬四千光明。那麼發願而去,稱願再來,念念攝取念佛眾生,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不舍,都是在這種執持名號功德中就已經具足了呀。大家想想我們一念信願生起來,極樂世界一朵蓮花起來那都是小兒科呀。真正你現在像佛的這個,佛眼圓明能夠徹見法界,你想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意味著,這一念的受生將來就是一個佛國淨土,就有一尊佛在那兒放光說法,攝眾生入極樂。在整個法界中大家相信嗎?你看這裡就講出來了。還讓「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所有的法門都給我們施設了方便了。從《無量壽經》裡面在描繪那個什麼,上次我們講到枝枝相準,葉葉相順,實實相當,整個七寶行樹怎麼樣美妙,出微妙音等等,這些經文非常流暢,曹魏康僧鎧的本子。那麼我們讀的時候就是會生起這種好樂之心呀。

所以智者大師這裡的欣厭思想並不是他自己杜譔的。如果我們讀《無量壽經》你看裡邊,在描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欣願行對吧。讀到五惡五痛五燒的時候,就是厭離行,是不是?如果讀《觀無量壽經》那麼一開始的這種戲劇性的場景,兒子要殺爹,殺媽,為了竊取國王等等,這就是厭離行啊。那麼十六觀法,乃至三輩九品,乃至下品下生的人都能往生,這就是讓你激發欣願行。每部經典正義都在此,不會繞開。所以這裡講到「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迴施一切眾生,願同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願門。

如果再依著,今天講幾個版塊,就多講講善導大師他怎麼闡述這個安心的呢?就是把眾生的心安在這上面,他是認為怎麼安心呢,如果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修法裡面來講,就是具體要落實怎麼安呢?就是你徹底地、專一地、忠誠地、絕不再背叛地去親近西方極樂世界,清淨海眾,阿彌陀佛。他說安心其實就是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而且合在就是真實心。怎麼個真實心呢?他說要從真實心中要造口業,要從真實心中要造身業,要從真實心中要造意業。如果你是諂曲虛偽,內濁外清,假裝詐現威儀等等這都不屬於真實心。真實心就是由內而外的造口業什麼呢?很有意義,他就說讚歎阿彌陀佛那極樂世界怎麼都好,然後又不斷地說,就是毀厭,毀就是說這兒不好,說娑婆世界不好,怎麼個苦法,怎麼個不好法,怎麼個這種生老病苦,愛別離,怨憎會,就不斷地說這兒不好,這依報也不好,正報也都不好。

就要從內心真實的發這種口業,從真實心中發這個身業,從見了西方三聖就要合掌恭敬,四事供養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那麼到娑婆世界了就要,小看這,輕慢這,低賤這,就是娑婆世界就是不好。從身業上來講,這個生死苦海依正二報,要從身業上來講,就看不起,表現得看不起,哪兒都不好,不依戀一點。從真實的心中來講,意業也是要思維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如對面前一樣,就在目前一樣。那麼這些娑婆世界的從真實義理來生出來討厭它、要遠離它都得動真格的,這就叫做安心。把心就調頻在這個狀態。這就是真實心,也是我們這裡講到的欣厭思想。所以說不管我們說,造惡業也要從真實心中去舍,造善業嚮往心也要真實心去做。這樣的話才能夠真實地得到淨土一門的利益。

到此為止《淨土十疑論》就給大家共同學習完了,當然這個在講的過程當中,肯定也有一些,可能在講法的過程中,難以像諸佛菩薩一樣圓融無礙,面面俱到,那麼在此也向諸聖和向大家,向諸聖懺悔,希望大家包涵。

可是不管怎麼樣呢,我們結了一個非常殊勝的淨土往生之緣,也想必說從一開始講,這是十一講,十一講就是說意味著兩個多月。這十個問題我們逐一地進行了一個貫解,希望達到的功用就是說但與此處生信,不要在他處起疑。

就是我們講淨土法門,就是說淨土法門確實殊勝,格外殊勝,絕對殊勝。那麼也不說由此殊勝,而覺得其他的不殊勝。可是其他的也殊勝,淨土法門就最殊勝。一定要把淨土行人知見立在這個上面,否則又會不小心,又會造一些謗法的口業,乃至又在其他地方起了疑情,所以呢,非常殊勝。確實在這個時代,末法能夠學佛也是實屬不易,能夠相信因果輪迴就更難了,能夠說想有一個要解脫、要成佛的這種雄心大志,這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華了。那麼在這樣的一種雄心大志中正好有殊勝的因緣,遇到淨土法門完全棲心依附,發願求生,這就確實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所以講這個《淨土十疑論》,也是要感恩智者大師曾經在他所處的時代呢,對淨土的教理進行了如此精闢的演繹。當然也感恩我們這裡福慧慈緣這樣場地的提供,讓我們能夠現前地坐在這裡,來聽聞聖法,也感恩就是說從講《淨土十疑論》來,乃至聞思講堂一切的義工菩薩們的發心,點點滴滴面面俱到的這個護持。希望所有的功德都迴向剛才提及的這些同修,乃至法界的有情,願早日能夠得生西方淨土中。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