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聖嚴法師文章
玄沙師備禪師與韋監軍吃果子。韋監軍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說:吃。韋...
佛教認為人過世之後,是依四種原則決定他的去處。 一是【隨重往生】,隨他生前所做...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來講,意義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包含了幾層意義: 一、天台宗...
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薩戒,無一不戒酒。但是酒的本身,並非罪惡,故...
一、地藏菩薩的功德 經文: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
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 關於律中的床這樣東西,中國人可能還不大明白,床在我們...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菩提達...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果我們用佛法的觀念,向自己的...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
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們減少執著,也...
出生食,也就是施給眾生食。於進食之時,從應量器中取出「生飯」,施與大鵬金翅鳥、...
積極這兩個字,我們通常都會把它和樂觀、開朗、進取連在一起。既然積極是這麼正面的...
著欲不自覺,以何悟其心; 當觀老病死,爾乃出四淵。 大智度瓷卷十七釋初品中禪波...
嚴格地說,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例如:為了求現生的健康、長壽、消災、免難而持誦《...
有人寫信問我:住宅內如有蟲蟻,應當如何處置,打掃時,必定會傷殺一些,那樣的傷殺...
人生的關卡,可大可小。善於處理的人,舉重若輕;不善於處理的人,舉輕若重。 所謂...
與人相處發生問題時,可以當成是對我們智慧的一種考驗,讓我們學習運用智慧、慈悲來...
一些禪修多年並有所體驗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證得清淨的智慧,不再有對自我的執...
如果家中有暴力事件,先要分析原因,作為預防暴力事件再度發生的參考。 發生暴力事...
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嗎?譬如在職場中,主管認為是公平的,但...
問: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聖嚴法師答: 一心不亂這句話,出於《阿彌陀經》,在...
沙彌,在佛陀初期的僧團中是沒有的,沙彌在佛教中的出現,較之比丘尼的出現,早了一...
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
只要能到極樂世界,將來一定可以得到不退轉,但是最好在臨命終時能心沒有顛倒。所謂...
必須看破紅塵才能學佛嗎?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
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範去生...
在我國佛教史上,雖有好幾位人物,由僧尼還俗:例如:朱元璋還俗做皇帝,劉秉忠還俗...問: 有和尚問石霜慶諸禪師:聽說佛性像虛空,這對不對?石霜禪師答:臥時即有,坐時即無。你睡覺的時候有佛性,...問: 有位出家人問馬祖禪師一個佛法上的問題,馬祖說他很累,叫他去問智藏禪師,智藏說他頭痛,叫他去請教他的師...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過河時,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水上一個人,水面一個人;水...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好的心與不好的心。有一次有位先生告訴我,...問: 領導是門藝術。如果弟子做事不積極,讓他做不如自己動手更省事時,在這種情況下,法師會自己動手嗎?領導者...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奧運轉播,在一場游泳比賽裡,有位俄國選手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在...
佛教所說的滅苦,有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在自己滅苦以後,再也不到世界上來受苦受...
一般人常把痛苦連在一起講,分不清痛與苦的區別,多半認為痛就是苦、苦也一定會痛,...問: 醫學發達,整形變得很普遍。有人覺得,整形像化妝一樣,可以增進自信,差別只是洗不洗得掉。看起來,好像改...問: 上班族必須聽命於老闆、上司,但如果你覺得老闆並不高明,心裡罵他豬頭,對他的意見卻還點頭稱是,那不是很...問: 社會目前的中堅分子,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五年級,近來也已步入中年。有人不免有中年危機感,往回看,覺得這一...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後出定而觀四念處,那是次第禪觀。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渾沌。然而,佛法是要我們從有...
當我們學習一樣東西時,如果心力不能專一,注意力不能集中,則對所有的見聞覺知,都...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氣,百分之五十的人每天都會生氣,...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
一、讀經自利利人 說到讀經,就是在齊聲誦經。所謂「經」,即是佛所說的法要;在佛...
做事的時候,一定會有阻撓或遭遇困難和挫折。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性格,每個團...
在一些職場中,工作人員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員離職,流動率似乎很高。有時有...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像有四類: 第一類現像是痛、麻、酸、癢, 其中除了心痛和...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在好幾部重要的經典裡,都可以看到佛陀在介紹觀世音菩...
有人認為我們處在公關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時間很短暫,無法再像傳統社會一樣,有...
聽完《金剛經》之後,如果能夠相信它、接受它,還能說給他人聽,這樣的功德有多大呢...問: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不是說,你有什麼念頭,就有什麼現象與之相應;如果什麼念頭也沒有,現象也就...
念佛法門是屬於有相的。《觀無量壽經》的出現,就是因為釋迦世尊時代的惡王阿闍世,...
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
生活和職場裡難免有不少紛爭,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和無諍觀念,是可以避免的。 ...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
要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好像愈來愈不容易,有個女孩子與男朋友交往七年,在訂婚那...
一、無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從那兒來,...
以佛教的立場來看,殺人的定義,包括殺別人與殺自己。無庸置疑,殺人不是慈悲的行為...
苦諦的內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受苦。世間法就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化,...
一、無心可安即可開悟 有一個相當著名的公案: 禪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達摩請法云:...
現代人往往火氣很大,因此整個社會總是瀰漫著一股暴戾之氣,而這種瞋心,就是我們常...
除了少數的人,恐怕連環保這個名詞與觀念,都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外,多半的人都知道環...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觀念。事實上,種瓜未必會得瓜,種豆未必一定得豆...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通常認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
第一節 什麼是六齋日 八關戒齋,是俗人在每月的六齋日受持的。前面說過,陰曆的初...
我們首先應當承認,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來,根本是談不上律制的。所以僧人少...
所謂佛事是學佛之事,弘揚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課誦、聞法、講經、佈施、持戒、...
位和尚問洞山良价禪師:「寒暑來的時候,要躲到那裡去?」禪師回答:「你何不躲到沒...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
從行者身份而成為沙彌,有落髮剃度的儀式,但落髮並不等於升級或升等,而是象徵將以...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是怎麼用功的,他答道:饑來吃飯困來眠。對方說:大家都是這樣的...
現在社會上一窩蜂地禪禪禪,我倒有個隱憂,擔心大家被纏住了。 我是在推廣禪修,可...
人不可能離開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對生活保持積極態度的人,工作愈是做不完。...
人與人的關係是建立在禮貌之上,但是今天社會上懂禮貌的人太少了,發自內心真正懂禮...
《阿彌陀經》裡除了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
要看清自己的缺點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沒有殺人放火,沒有做土匪強盜...問: 現在常見的工作環境是,電腦螢幕同時開了好幾個視窗,打報告又收電子郵件,一邊接手機,眼睛還要看著新傳進...
(1)優婆塞: 漢譯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即是親近三寶的在家男子。 (2...
我們知道,清涼澄觀是將禪宗攝於頓教的,蓮池大師為標禪淨同歸之說,所以也將淨宗的...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的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
有一天我去法鼓山工地踏勘地形,一路上都有帶刺的藤、樹,稍微一碰就會被刺。 人們...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臟發病的原因共有四種:第一、心態不正。第二、方法不明。第三、飲...
那麼,點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後,為什麼接下來卻先解釋「無相」、...
做更大的事業、追求更大的榮譽、賺更多的錢,每個人都想讓全世界知道自己。 人生的...
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曾修行也不知道要修行,到...
王陽明先生說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從佛學裡來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說:奇哉!奇...
有僧人問夾山善會禪師:祖意和教意是前人所立,和尚為什麼說沒有這些東西?夾山說:...
石鞏慧藏禪師隨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修行,一日在廚房工作,馬祖問:你在做什麼?石鞏答...
南泉普願禪師辭世前,門下問:和尚去世之後將往何處?南泉答: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
此句出自度門神秀禪師的示眾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大家都...
唐肅宗時,西天大耳三藏來到東土,自稱有他心通,肅宗要慧忠國師加以試驗。慧忠國師...
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和尚見個什麼道理,便住此山?」龍山說:「我見兩個...
韓愈曾經說過: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法門都應該選擇有專精獨到功力的明師,不...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殺一樣...
《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意思是說只要你心中沒有是非之心...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義?」許多人在一生之中,會不斷叩問這個生命大題,且在不同...
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煩惱。但只有深入他人內心世界,關懷對方,才能...
由於現代資訊傳播迅速,帶給人們焦慮的夢魘也相當多,只要社會中、世界上、國際間,...

四聖諦是基礎的佛學,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決定臨終往生的力量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的六層意義

喝酒有種種過失,是故應當不飲

地藏菩薩的功德與無盡誓願

受持八關齋戒,臥具和飲食應注意哪些

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這四句話

究竟是誰在煩惱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出生食的由來

工作要趕,而不要急

沉湎於男女的情慾而不自覺該怎麼辦

「專修」與「雜修」如何區分

住宅內如有蟲蟻,應當如何處置

人生的關卡可大可小

如何處理爭執不下的狀況

關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

謹慎處理家庭暴力事件

如何看待職場上的公平問題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沙彌的等位與類別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能去極樂世界,你還有什麼捨不得的

必須看破紅塵才能學佛嗎

居士信佛不能破壞了家庭的和樂

出家人的捨戒與還俗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藏頭白、海頭黑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以善來對治糾正不善
事必躬親成就不了大事

心中有罣礙,要變第一也難

在苦中而不以為苦,是真正的滅苦

「痛」並不等於「苦」
自信是由實力而來,而不是整容
在不完美的工作環境裡訓練自己
人到中年真的百事哀嗎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有分別與無分別

禪修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效率

用智慧來化解脾氣

佛教徒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凡是未出三界,都要讀經修行

做事前先做好遭受挫折的心理準備

如何調整常想換工作的心態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

當心平靜下來,頭腦也會清楚一些

實話實說比吹噓更容易得到工作機會

信受演說《金剛經》的功德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何含義

念佛經常出現瑞相,不一定很好

化緣並非募捐那麼簡單

在生活和職場中要做到口和無諍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無常」即是「無我」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豈可輕言自殺

佛教四聖諦的內容

如何才是開悟

逆境要忍,順境更要忍

知福惜福才能做心靈環保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齋戒

在家居士可以批評出家人的過失嗎

如何做佛事

如果選擇逃避,問題永遠都解決不了

拜佛有三層意義

學做忍辱負重的出家人

禪師是如何用功的

禪修不能被「纏」住

工作如何才能不手忙腳亂

發自內心的禮貌

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有什麼捨不得

看清自己的缺點是很不容易的
在繁忙工作中如何尋回專注力呢

佛陀座下的七眾弟子

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

如何看待你家的小菩薩

怨天尤人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因打坐而使四大五臟發病的原因

【推薦】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心量要大而自我要小

臨終助念的方式

本來都是佛,現在為什麼是眾生呢

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子真牧牛

到山下做水牯牛

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野狐精,他心通在何處?

兩個泥牛斗入海

判斷是否為明師的四依法

常起瞋心如同慢性自殺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義

越慈悲的人就越有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