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師父,在修行的過程中,般若和願力這兩個方法要怎麼去實踐?面對不同的對境時,這兩者的運用是不是應該有所側重?

如孝法師答:一般來講,大乘的法門就是運用般若與願力。般若基本上任何時候都要用,包括我們發願時,都要發無我的願。《金剛經》是這樣發願的: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意思就是四生九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我都要去度化,但實無有一眾生可度,這就是般若。

行願是做事,般若讓我們無執著、堅定地去做這些事,兩者基本上是分不開的。而普賢行願不僅僅包括般若和行願,還有修福德,它把這三種輔助的法門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們要「拷貝」普賢行願,讓《普賢行願品》為我們的生生世世做儲備。

念誦《普賢行願品》也是禪修的一種方法,但它的意義遠遠大於禪修,它是最無上的大乘修法。通過禪定的念誦,《普賢行願品》會不斷地進入我們的阿賴耶識深層,成為生命的內涵和本質,成為一種思想和見地。它會把我們生命深層很多無明、黑暗的種子轉化、淨化與昇華。

所以,我們要按照《普賢行願品》去實踐。在生活當中,大的原則是守持五戒(即殺盜淫妄酒),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大問題。我們可以留意一下五戒所針對的範圍,好好持戒,不必再刻意去規劃什麼。因為《普賢行願品》本身就在為我們培養很廣大的福德,消除很多的違緣與障礙。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往事不留,未來的事情也不用做任何的想法或者計劃。

能夠安住於當下,這是《普賢行願品》這個法門對我們生活的最大改變和提升。安住於法,沒有福德的人會有福德,沒有壽命的人也會有壽命,想要事業成功的人也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像疾病等很多世間的問題都會有很大的改善。對於一些暫時沒有辦法改變的,我們欣然接受,泰然處之。接受之後,生命就會有一個更大的平台。讓過去的業隨緣消散,未來的生命還等待著我們不斷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