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面。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這一段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註解分成兩段,第一段是個總標,第二段是個別釋。看第一段:

言此第六識心。

這以下的情況是講哪一個識呢,是講第六意識的心王,第六意識的心王它能夠在這個性、界、受這三種情況恆常地轉易。先看這個性:

或時與信等相連,則為善性。

換句話說,不管我們表現在外的一個行為是如何,是如何的粗暴,是如何的具足威儀,只要內心跟信等相連,內心跟善心所相應,那麼這個就是善。

或時與根隨煩惱相連,則為惡性。

不管你外面表現得怎麼地有威儀,內心有根本煩惱、有隨煩惱相連,這個就是惡。

或時不與善惡相連,但與遍行、別境相連,則便為無記性。

這個是無記,他也不是善,也不是惡,這個是無記。這個無記多分來說都是有覆無記,它是有煩惱,有無明的遮蓋,雖然不起貪瞋的煩惱,但是內心的本質還是跟無明、我執、法執相應的。這個叫做有覆無記。

故三性恆轉易也。

這個是先說明這個性。說這個第六意識在我們的八識當中它是我們造業的主角,但這個主角它也不完全是善,也不完全是惡,它會變化。別說我們今生是一個出家人,我們的內心多分是善,就是你今生懺除罪障,積集資糧,你下輩子來你不一定會作善,不一定。你可能福報大做一個大國王,遇到這個五欲的境界,煩惱生起活動也可能。你今生是個善人,你下一生也不一定是個善人。要講得微細一點,你現在的念頭是善,你下一個念頭不一定是善。就是會有變化,這個體性是會有變化的,我們講觀心無常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內心的本質它不是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這個內心的本質是由因緣有的,不是自生的,不是自然自己生起的。說這個心是自己有獨立自主的體性,那麼它是善就永遠都是善,它是惡就永遠是惡,但是它不是。這個內心的本質是因緣有,這個因緣有變化,體性就會有變化,所以講三性恆轉易也。

或緣欲界,或緣色界,或復緣無色界,則三界恆轉易也。

這個是講界恆轉易。我們一般人當然在物慾的境界裡面活動,就是這欲界的境界,飲食的慾望,男女的慾望,睡眠的慾望。但是有時候我們入定,能夠得到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進入定自在所生色,入了色界,或者到無色界,所以他在三界中也會有變化。也可能會從色界掉下來,掉到欲界裡面來。所以這個界也是恆轉易。再講這個受:

或時喜受,或時樂受,或時憂受,或時苦受,或時不苦不樂,名為舍受。故五受恆轉易也。

說我們今天心情很快樂。你今天看到他很快樂,但是你明天看到他可能不快樂。你昨天吃這個東西很快樂,你今天吃這個東西可能不快樂。這個受也是會有變化,樂受、苦受、憂受、喜受、舍受,這個受也是不決定的,也是因緣有的,而不是自性有的,也是不斷地變化。這是講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我們凡夫的情況,就是一個不定聚,不定。聖人叫正定聚,聖人的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他的內心都是決定的,決定都是善的。但是凡夫的心就像空中的羽毛,它有時候會往上飛,有時候往下墜,它就是不定。

你看我們上次講作者略史,講到這個曲女城,曲女城山中的這個大樹仙人,他過去在因地修禪定的時候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禪定過程當中,他有一次在樹上入定,出定以後他本來想要下來吃吃水果的,但他發現他的頭上有鳥,母鳥產了幾隻小鳥,就想:哎呀,我要出定以後這些鳥就摔到地上就摔死了。所以他起了慈悲心,忍受內心的飢餓繼續入定,使令這個鳥都長大以後飛出去了他才出定。他有這個慈悲心,這個跟善心相應。

後來他從初禪到四禪,禪定成就了以後,他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出定了以後看到國王帶著他的女兒在山野當中郊遊的時候,他也起煩惱的活動。煩惱的活動,其實那個煩惱活動不是很深,禪定的人那個煩惱都是很淡薄的,很淡薄但他就是要娶這個公主作太太。後來每一個公主都不同意,這時候生氣了,為什麼會生氣呢?得到禪定的人慢心很重的。

我們沒有禪定不太敢太驕傲,對驕傲不是很敢。有禪定的人他的貪瞋煩惱淡薄,但是那個慢心比一般人重。他想說我是一個有禪定有資糧的人,你們這樣子看待我。所以他一氣之下,一入定以後,那個定自在所生色一現前,內心一咒願,就把他這些女兒都變成駝背了。一念的瞋心就能夠創造這樣的罪業。

我們想,當初你在禪定當中,你要出定,看到小鳥起慈悲心的也是你嘛,後來別人得罪你了,你傷害他也是這一念心。這凡夫的心就是這樣子的,就是不決定。他會造五逆十惡,但是他也會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這個第六意識的情況就是這樣,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就是這句話。所以凡夫這一念心的確是很難講的,很難講的,叫不定聚。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前面是說第六意識的情況是變化,這變化當中呢,這個地方再說明它是動身發語獨為最,它能夠發動你的身業,發動你的語業,在八識當中是最大的,它的造業力最強。它不但變化性大,而且造業力也強。造了業以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引滿能招業力牽。創造一個引業,創造這個滿業,這個業力就牽引第八識得果報。所以這個第八識去投胎,他自己不能去投胎的,第八識去投胎是由業力決定的。雖然第八識是一個果報主,但是去哪裡投胎第八識是不能決定的。誰決定呢?是第六識所創造的引業、滿業來決定。這個引業這個引,就是牽引,它有強大的勢力能夠牽引我們去受這個三界的總報。這個滿就是圓滿,圓滿這個別報,這個業力比較薄弱,受這個別報。這個就是引滿能招業力牽。這個業力能夠牽引第八識去三界六道裡面得果報。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謂身語二業,皆有此第六意識方能動發。

這個身體跟嘴巴,這兩個只是個工具,它不能夠自己發動業力。是誰發動呢?是第六意識才能發動。你說這個牛車,車子要往東邊往西邊,車子不能決定,是這個牛決定。這個意思,我們身體造惡造善,嘴巴講善講惡,也由第六意思識發動的。第六意識是善,發動的善的身、語;第六意識是煩惱相應,就發動惡的身、語。就是這樣,身語二業,皆有此第六意識方能發動,其它的識都不能發動,八識當中只有第六意識能夠發動身業、語業。這是一個總標,我們再看別釋。

別釋分兩段,先講因,再講果:

謂第六意識與發業惑相應,能造善惡引業。此業雖謝,所熏種子,至成熟時,能招六道總報。

第六意識如果跟發業惑,這個發業惑是貪瞋的煩惱,這個粗重的煩惱,它能夠發動善業惡業,能造善惡的引業。這個業,當然這個業是生滅性,諸行無常,業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這個業在造作過程當中,它每一個剎那每一個剎那就熏習了一種善惡的功能,叫種子。這個功能累積到一定時候,就能夠使令我們去招感六道的可樂不可樂的總報。這個是說明這個引業的情況,是由發業惑。假設:

由第六意識與潤生惑相應,能造善惡滿業。此業雖謝,所熏種子至成熟時能招六道別報。

如果第六意識它是跟潤生,說這個業不能造善也不能造惡,業的勢力很薄弱,它是個無明。由於無明它不是貪瞋,他造了一個比較勢力薄弱的善業、惡業的滿業,這個業力也是一樣,過去以後熏習一種善惡的功能,成熟的時候招感六道的別報。這個是先講它的因地,它的因地能夠造引業,也能夠造滿業。引業成就六道的總報,滿業成就六道的別報。

引業:

一、意樂故重。二,無治故重。

三,邪執故重。四,由事故重。

五,加行故重。

我們看這個附表第五。附表第五我們把這個第六意識所造的引業跟滿業的情況,主要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講這個業,《瑜伽師地論》講這個三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身雜染,講到這個業的時候,它講到這個有重業跟輕業,也等於是就代表引業跟滿業。先看第一個,引業。

這個引業就是說這個業力的勢力強大,它能夠引導我們第八識去成就三界的總報,叫引,就是牽引的意思。這以下的五種情況都能夠成就引業,任何一個都可以,不必具足兩個,任何一個都能夠成就引業。先看第一個:

一、意樂故重。

你在造這個業的時候有強大的意樂,這強大的意樂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方便時,你在造業之前,或者造善或者造惡,內心充滿了期待,等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方便時就有這樣的期待。根本時,這在造的時候起了很大的歡喜心,你完全沒有一點勉強,內心很大的歡喜,正造的時候歡喜。第三個,成已時,造完以後內心念念地隨喜,一點都不後悔,做這件事情內心很滿意,希望下次能夠再繼續做,成就以後念念地隨喜。假設這三種情況是具足期待心、歡喜心、隨喜心,你所造的業那就是很重的業了,就是意樂,強大的意樂在三時表現出來,這個時候是重業,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無治故重。

這個主要是指罪業,這個治就是對治。說你這個人一生當中,乃至沒有極少的時候來受持一個學處,就是受持戒法。你這個人從小到大完全沒有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完全沒有約束,你內心要歡喜怎麼做,你就一定要做。說這件事情是罪業,我不管,我歡喜就好。就是說,你對你的身口意完全是屬於一種放任的狀態,那麼隨你所造的業都是重業。佛法是講這個意思,說你不對治你自己,這個罪都是重的,無治故重。

第三個,邪執故重。

就是內心有邪知邪見了。前面是講這個放逸相應,這個是講邪見。說,你認為雞鴨魚肉是天下一道菜,雞鴨魚肉是上天創造給我們吃的,所以殺雞殺鴨是沒有罪過的。依止邪見來造業,這個業也是重,因為你在造業的時候沒有慚愧心,盡情地造作。邪執故重,邪見也會使令罪業變成重業。

第四,由事故重。

前面的三個,意樂、無治、邪執,都是約著內心的狀態,這個是約著外境,說你這個造業的境界是一個上品的境界。什麼是上品的境界呢?就是:三寶——你是對佛法僧的境界來造業,你是禮拜呢?或者是去破壞呢?這個業都是重。你對父母的境界這個也是重業,你的父親母親。你對師長的境界這個也是重。在畜生當中,大只的眾生比小只的眾生業重。你說你殺死一隻象比殺死一隻牛的罪重;你殺一隻牛又比一隻狗的罪重;殺一隻狗又比殺一隻螞蟻的罪重。這個畜生,《瑜伽師地論》是從大小只來判斷的,越大只的罪越重。所以,事,就是上品的境界,父母、師長、三寶,這個都會構成引業的,都會影響到你的總報。

五,加行故重。

這個加行從兩方面。第一個就是你造業的次數。你造的次數很多次,雖然它是一個很下品的業,但是你今生經常地造作,今天造作,明天造作,造作一生,這個業也不可思議,也會影響你的三界總報,造業的次數。第二個,這個業,你不但自己做,你還勸他人做,你找很多人跟你一起做,這個業也是重,不管善業惡業。不但自作,更復勸他。

這個加行故重,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說我們做定課,每天拜八十八佛,你雖然每天就花四十五分鐘,但是你點點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你能夠拜他三年五年十年,就不可思議。這個次數的力量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次數也是很重要的,加行故重。

這個是說明引業,這些業力都會影響我們三界的總報。

再看第二個,滿業。這個滿業的勢力薄弱了,它不足以影響你三界的總報,但是它會影響你的別報。

起造諸業,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增長業。若雖起身語等業,而不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不增長業。增長業定受異熟果,不增長業不定受異熟果。

先看增長業跟不增長業的定義。說我們造了一個業,可能是善業、惡業,但是這個業的勢力很強大,能夠使令你原來的業種子的勢力增長,這叫增長業。如果我們起了身語等業,但是業的勢力薄弱,不足以使令你的第八識的善惡種子增長,這叫不增長業。增長業決定要受三界的異熟總報,不增長業不定受異熟果,只受別報。不增長業根據《瑜伽師地論》列的有十種,有十種業是不增長業。

第一個,夢所作業。你在夢中作了很多罪業,你不但現在做夢,你從小到大,從大到老,從老到死,一生當中做了很多的夢,很多的夢都有罪業,但是這些罪業不能使令你到三惡道去。因為這個業,夢中的業,獨頭意識的業是不增長業。你雖然一生當中在夢中作了很多罪業,不要怕,那個夢不能讓你到三惡道去的。不過你要醒過來以後,就是從獨頭意識恢復了,已經有眼睛耳朵鼻子,開始恢復了五俱意識,就是從夢中醒過來,你去追憶你夢中的境界,造了一些貪瞋癡的境界,你又起了煩惱來回憶過去的境界,這個時候從現在開始就算增長業了,就是你追憶夢境。你造了罪業沒有慚愧心,繼續地去追憶,這個時候從醒過來以後就是增長業了,在這個地方要簡別一下。

二,無知所作業。你造這個惡業是受到藥物和幻術的催眠,所以你殺人。你吃了藥物了,你在沒有知覺的情況去造這個業,這個業不能到三惡道去,只有別報。

三,無故思所作業。說你這個業不是故意的,晚上走路不小心踏到螞蟻,踏到青蛙,這樣的業力不能到三惡道,但是你跟它有別報,你跟它結惡因緣有別報的。

四、不利不數所作業。這個不利跟不數,從義理上看,它要加一個及,不利及不數,這兩個情況要同時具足。說你造這個業的時候不是很猛利,不是猛利的意樂,而且次數也不是多。說你是在無意間造了一個罪業,造了以後你永遠就懺悔了,只造了一次,一生只造了一次。造業的內心也不是很猛利,之前也不是充滿了期待,造的時候也不是很歡喜,造了以後有慚愧心,永遠不再造作了,一生只造作一次,這個也是不增長業。它是不利而且不數,這種情況是不能到三惡道去的。

第五,狂亂所作業。就是精神錯亂了,精神錯亂造了罪業,這個時候不能到三惡道。這個精神錯亂在律上它也講出一個標準,說你用手去抓火就像抓黃金一樣,你連火都把它當作黃金的,這樣子才算是精神錯亂,這有一個標準的。

六,失念所作業。這就是說,我們一般平常都持戒,但是突然間有一天忘掉了,就是突然間應該要持戒忘掉了。你不是放逸相應,就是一時忘掉了,一時忘掉以後,以後就改過來。失念,一時的忘失,這樣的業也不能到三惡道去。

第七,非樂欲所作業。說你造作這個業不是說你心甘情願的,是受惡國王、盜賊的逼迫才作的,這樣的業不能到三惡道去的。

我們昨天看《孔子傳》,孔夫子後來就是周遊列國,周遊列國他第一個到衛國去。到衛國去,衛靈公給他六萬的俸祿,但是沒有重用他,後來孔子就離開了,就準備到陳國去,後來走錯路了到了匡地,匡城。到了匡城,匡城準備要叛亂,要去攻打衛靈公,就把孔子圍起來,圍了三天,要孔子隨順匡地一起來叛亂衛靈公,但是孔子不同意。

孔子是個行周禮的人,怎麼能夠以下犯上呢!他不同意,不同意匡城只好把他放掉,放掉以後就強迫他,說:你要去哪裡?孔子說我要回衛國。匡城人說,你要回衛國我不讓你走,因為你把我叛亂的事告訴衛靈公,那衛靈公要來討伐我們,你要到衛國去我就不讓你走。孔子說,好,那我不到衛國去。匡城人說,那你盟誓,孔子就盟誓。盟誓了以後,匡地就把他放走了。放走以後孔子還是回到衛國。

子路就說:夫子,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能夠不遵守嗎?孔子說:盟誓這個業要成就,雙方要心甘情願才能夠成就,不是你拿著刀子在我的脖子上強迫我,這種盟誓是不能構成盟誓的,非意樂所作業。

我昨天看到這一段,我想,孔夫子的智慧真是不得了。其實這個緣起法是很深的。我們學習經論我們才知道:哦,這個非意樂所作業,不能構成強大業性的。但是孔子是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候經典沒有翻到中國來,他能夠知道這件事情,這麼一個微細甚深的業的緣起,他知道不是雙方面心甘情願的盟誓是不必遵守的,他知道這件事,所以孔夫子也的確是不可思議。

所以蓮池大師說他是如同菩薩的示現,這的確是可以相信的。他就知道非意樂的情況所定的盟誓是不能構成盟誓的。佛法也是這個意思,你造這個罪業不是你心甘情願的,是被迫的。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假設你剛開始是被迫,後來你在做的過程當中起了樂受,從這個樂受生起的時候就開始算增長業了。說你剛開始做是被逼的,你內心是心不甘情也不願,內心只有痛苦沒有快樂,但是你做了一段時間以後開始隨順了,開始歡喜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不是非意樂所作業了。雖然剛開始是被迫,但是你後來開始起歡喜心的時候,就從你那一念歡喜心生起開始就列入了增長業,這一點我們是要清楚的。假設你是從頭到尾都是非意樂,這樣子就是不增長業,不能到三惡道去。

八,自性無記業。這個業是沒有煩惱相應的,也不是善心,也不是噁心,造這個業只是一種習慣動作,自性無記,這個是不能到三惡道去的,沒有煩惱相應。

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

前面的八個那都是凡夫的境界,這種業都是凡夫的境界,九跟十是修行人。說這個悔所損業,說我們過去曾經造了罪業,這個罪業是一個強大勢力的增長業,可能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的罪業。我們現在修行以後開始把這個罪業向佛菩薩發露,至誠地懺悔,立定誓願永遠不再犯。你這麼一種懺悔的力量把相續心斷了以後,這個時候就是可以把你這個增長的業就轉成不增長業,因為這個破壞能夠折損業的勢力,這個業的勢力被折損以後變成不增長業。

第十,對治所損業。前面主要是講這個事懺,下面這個是講理懺。理懺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就對治心中的煩惱,就修四念處。你透過不淨、苦、無常、無我的修行,把心中的煩惱給對治了以後,煩惱淡薄以後,這個時候的業力得不到滋潤,也能夠變成不增長業。

說初果的聖人他還在人天有七次的往返,當然他阿賴耶識當中很多的罪業的,但是這些罪業不能到三惡道去了。初果聖人不到三惡道去的,因為他內心的煩惱停下來了,這種粗重的煩惱都停下來了,這是對治所損業。你的煩惱淡薄以後,你的業性也會轉變,因為這個業得果報,一定要有煩惱的滋潤才能得果報的。就這個對治也能夠折損業力。前面的懺悔是針對業性的懺悔,這個對治是就著內心的煩惱進行對治。不管是對業力的懺悔,對煩惱的對治,都能夠折損業的勢力。

除上十種,其餘諸業,皆有增進長養業種之力量,名為增長業。

就是除了這十種以外都是屬於增長業。

好,我們回到講義。講義是說明有引業跟滿業的差別,前面就把引業跟滿業生起的因緣,我們把它說過了。再看果,前面是講因,業有引業、滿業,那麼再看果:

所遭總報,名真異熟。所遭別報,名異熟生。若總若別,苦樂萬狀,皆第六意識造業所牽感也。

他所遭的總報叫真異熟,所遭的別報叫異熟生。這個真異熟是指第八識,第八識變現的境界,因緣變。這個第八識所變的總報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沒有這個苦受、樂受、好壞的差別,第八識只有舍受。要到這個別報異熟生,就是分別變以後,前六識的這種情況出現以後,就有這個苦受、樂受、好壞的分別出來。真異熟的時候它就是把境界現出來,但是這個時候沒有快樂,沒有痛苦,沒有好沒有壞,沒有這些一切一切的名言分別,都沒有,完全是一種自性的分別,而這個受就是舍受。等到這個異熟生,就是前六識出現的時候,才有所謂的好壞、快樂、痛苦出現。

所以若總若別,苦樂萬狀,皆第六意識造業所牽感也。

這個意思是說,我們造業的時候,是第六意識它造業的。你得果報承受果報,感到快樂痛苦,也是第六意識。妙因妙果不離一心,若因若果都是你第六意識為主的。第八識它不承受果報,第八識他對果報的感覺就是舍受。第八識現出刀山油鍋它也是舍受,現出諸天的殊勝妙樂它也是舍受。那麼這個快樂的感覺是誰來承當呢?是前六識,主要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很特別,造業的是它,承受果報也是它,就是自作自受,可以這樣講,第六意識自作自受,所以若總若別,苦樂萬狀,皆第六意識造業所牽感也。

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個因果的道理。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明朝崇禎年間,崇禎皇帝的時候明朝末年。明朝末年有一個居士叫黃景范,這個黃居士他也是學佛的,從小也是有善根,學佛,但是他這個人體弱多病。他有兩個很嚴重的病,第一個是頭痛的病,第二個是心口痛。尤其是晚上有時候一睡覺,有時候心口一痛就從夢中驚醒過來,經常是這樣子,當然也找了醫生看,就是看不好。看不好但他還是一樣,每天做功課,他是對佛法有信心的。這個病就一拖拖到二十二歲。

二十二歲那一年,他有一天在房間裡面坐,突然間就頭痛得非常厲害,痛到就昏過去了。昏過去以後就在夢中,如夢如幻的那個境界裡面看到一個人,男人,披頭散髮,拿著一個刀子就衝過來:還我命來!就往他身上砍過去。砍過去的時候旁邊出來幾個小孩子,就把這個刀子抓住,就幫他把這個刀子抓住。但是這個人的恨太重了,恨得很厲害,你不讓我殺,就從嘴巴裡面吐出恨的黑氣。這些小孩子聞到黑氣以後就倒在地上,他又繼續要殺這個黃景范。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一個老和尚,右手拿一個枴杖,左手拿一個念珠,他說,罷罷罷,冤家宜解不宜結,你就放了他吧。師父,我不能放了他,我找了他好久,現在才找到。這個人說,你是誰呢?我是雲棲老人,就是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在排解這件事情,因為這個黃先生過去是蓮池大師的徒弟,這個後面會講到。

這個時候,蓮池大師說,你就放他吧,不要再去報這個冤了,冤冤相報何時了。他說,好,我不要他的命可以,但是我要他的舌頭,過去就把黃景范的嘴巴一打開,舌頭一割就把它割掉,舌頭割掉了。舌頭割掉痛,就醒過來,醒過來手一摸舌頭還在,但是不能講話了。不能講話也是沒辦法,頭還是照樣地痛,心口照樣地痛,嘴巴也不能講話了。

過了一段時間就睡午覺,睡午覺的時候,睡到一半,一個女人也是披頭散髮,也是念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拿著沙子就往他的身上一丟。在丟的時候旁邊有一個金剛神就出現了,放大光明。這個金剛神一放光明,拿一個傘就打開,一個白色的傘。但是這個傘太小了,擋住了大部分的沙,其它的沙打到他的身上就像火一樣的痛,又燒又痛。雖然燒痛,但是因為大部分的沙都擋住了。

黃景范說,你是誰?你這樣子保護我。他說,我是護咒的善神。你是保護哪一個咒呢?他說:大白傘蓋。因為這個黃先生持楞嚴咒咒心,就是楞嚴咒的後面那四句話,所以招感護咒的善神用大白傘蓋來擋這個沙。

醒過來以後,有的被沙碰到的地方還是很痛,他就精進了,持楞嚴咒就持很多遍。明天睡覺,那個女眾又來,這個時候這個護法神一打開的時候這個傘就更大了,就全部都蓋住了。這個時候他對楞嚴咒就不敢放掉了,整天持。但是他嘴巴還是不能講話,也是頭痛、心口痛。

後來有一天,三個月,這件事情拖了三個月,做了一個夢。蓮池大師說,你這件事情,這兩個人過去被你殺害的,你要逆來順受,而且要好好地修行、懺悔,你在一百天以後就會有消息,好好地安忍,這件事情會能夠解決的,蓮池大師就這樣講。他醒過來:哎呀,一百天也不是很久,我反正病也拖了二十幾年了,就是很用功地修行,吃素。這個時候他都沒工作了,整天就是跟出家人一樣,修行。

到了快一百天的時候,他也做了一個夢,在夢境當中看到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不是蓮池大師,是他過去的師兄弟叫大慶法師,他過去的同參道友,大慶法師,誦《金剛經》。他一聽,哎呀,這個經很熟,因為他過去生專攻《金剛經》的,他就隨著這個經的聲音來到一個房子,坐下來,就是坐下聽他誦《金剛經》。《金剛經》一誦完,特別誦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他突然間內心震動了一下,這個時候頭痛也好了,心口痛也好了,但是嘴巴還是不會講話。

誦完以後,他突然間覺得內心的那種障礙,就像一個人扛負很重的東西放下來一樣,業消智朗,有這種境界。這個時候,他問,你是誰呀?他說,我是你過去的同參道友,大慶法師,我帶你去見一個人。誦完《金剛經》以後,大慶法師就帶著黃先生來到很大的一個宮殿。這宮殿的中央坐著一個紅衣的老人,這個就是閻羅王,就過去了,閻羅王就把那個男人和女人叫過來——過去在夢中一個拿刀要殺他、一個拿沙要噴他的人——對質。

他說,你認識這兩個人嗎?黃景范說,我不認識。閻羅王說,你過去生你的父親是姓劉,你們是一個劉家的家族。這個劉家族是在朝廷做大官的,這個姓劉的大官一開始娶了一個太太,娶了金氏做太太,生了一個兒子叫作劉之麟,劉之麟就是大哥,老大。後來,生了大兒子以後金氏就死掉了,大太太就死掉了。這個劉先生又娶了第二個,又娶了一個陶氏,生了第二個兒子叫劉之寶,劉之寶就是黃景范的前身,他是老二,弟弟。

這兩個兄弟長大了以後就做了婚配,就結婚了。結婚的時候,他大哥的這個太太,等於他嫂子,長得比較美貌,他自己的太太長得比較丑陋。他的母親就是生他的親生母親,就不高興。不高興,他母親先起惡念,就把他兒子招過來說:之寶,你長得這麼莊嚴,你的太太這麼丑;你哥哥長這麼丑,他太太這麼莊嚴,這不相配。不相配怎麼辦呢?他的母親就計劃把他的哥哥跟他的太太害死,然後安排劉之寶跟他的嫂嫂結婚。劉之寶說,這事不可以。他母親說,不可以也要可以,就是慫恿他,後來他也同意了。

同意了以後就在一天裡面拿酒把他的哥哥、把他的太太灌醉,就把他們兩個都殺死。古時候可能是很保守,家族也大,殺死以後就在花園裡面就埋起來,埋起來也沒有人知道,當然天知地知,沒有人知道,很多的鬼神都知道。殺死以後他跟他嫂嫂就結婚了,結婚以後他這個劉家家族就開始鬧鬼了,晚上一睡覺的時候那些鬼魅就出現了,鬧得整個晚上睡不好,很苦惱的。請了個道士來驅鬼,就是不可以,驅不走,這個恨太重了。

有一天,有一個出家人來到這個地方,這個出家人是有道行的人,說我要跟你們化緣。待到劉之寶說,你化什麼緣呢?他說,我們家有鬧鬼,你要把我們家這個鬼的事情處理完,我就可以給你,什麼東西都可以給你。這個出家人說,這個鬼呀,鬼是由心生,心邪則鬼生,心正則鬼滅,講這句話,心邪則鬼生,心正則鬼滅。這個劉之寶說,什麼叫心邪,什麼叫心正呢?這個出家人就拿著枴杖指著劉之寶說,你問問你的良心就知道。這個時候劉之寶就害怕了:哎呀,我把我哥哥害死,把我太太也害死,這件事難道有人知道嗎?

講完,這個出家人就說,我要跟你化緣一件事情。他說,你要化緣什麼?我要跟你化緣你太太。劉之寶說,我太太怎麼可以給你呢?出家人說,哦,你的太太不可以給別人,那別人的太太就可以給你呀?他給你他心甘情願?說完就走了。

走了以後,劉之寶就內心很內疚,為了要跟他嫂嫂結婚,把他哥哥也害死了,把他太太也害死了,這內心,心不安。心不安,終於就沒有辦法抗拒內心的不安,就到蓮池大師那個雲棲寺出家了。那個時候蓮池大師還在,出家以後他就向蓮池大師發露他的罪業。蓮池大師叫他修懺,又叫他修苦行,三年當中為大眾師服勞役。

三年他真正是真誠地懺悔,也真正是為大眾師服勞役,消他的罪業。三年過去以後他去受大戒,受大戒以後他就開始雲遊四海。

不過從這個故事看,他後來是對這個般若智慧有點悟處的,有點小小的開悟的,但是閻羅王說,由於他今生當中只有自利而沒有利他,所以福報太薄,所以還要受這些的業障,因為懺悔的因緣就免除了三惡道的果報。後來他的母親陶氏,這個主謀人,到餓鬼道去了。到餓鬼道以後,他說,出來以後還要受貧賤的人的果報,又貧又下賤。

這個時候講完以後,閻羅王就在這個時候幫他化解,就拿了一個盒子,把這個盒子打開,就有一個蓮華,把這個蓮華放到他嘴巴去,他舌頭就可以講話了。講話以後他知道他的前因是這樣子,內心也是開朗,開朗以後等於是把這個怨結給化掉了。他過去的的同參道友就把他帶出殿外,又看到蓮池大師了。蓮池大師跟他講一句話說,你要汲取教訓,慎莫再犯,講兩句話,汲取教訓,慎莫再犯。講完以後他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以後,他就到山上去修行了。

這個故事是出在《淨土三要述義》,《淨土三要述義》裡面講到因果的時候,是發生在明朝崇禎皇帝。他過去的造業,但是因為懺悔的力量消除了三界總報,但是這個別報是在的,人跟人之間的惡因緣都是存在的,就是你因緣具足被他找到的時候,那就是很麻煩。不管這些業是怎麼樣的善惡,都是第六意識所造的,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主要是第六意識所造作的。

所以我們這個修行,為什麼會要強調經常要修心?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你造業的主就是第六意識,你不把第六意識調好,你這永遠是一個定時炸彈,它什麼時候要造罪業就不知道了。所以外道就沒看到這一點,你在外面的事相去調總是不徹底,你要緊的是心中要有個法寶,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無妨。

這古人講的,你要有一個安心法門,八風吹你的時候,誘惑你的時候,障礙你的時候,你能夠在法寶中安住不動。所以為什麼我們修行很強調要調心,很強調要把這個心帶回家,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第六意識它是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它遇到了善因緣會造善業,它來到了三寶地會造善。他遇到了惡因緣,一念不覺它就造惡了。所以折服現行煩惱這個是很重要,當然就是你心中要有法寶,才能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