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四,修習位。

前面的資糧、加行、通達,總共是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不過這個通達位的時間是很短的,通達位就是在得到初地以後那一念的初心叫作通達位,到了住心以後,我們講初心、住心、後心,住心以後就叫修習位了,所以這個通達位的時間是很短的。再看修習位。

四、修習位。

菩薩於見道已,髮根本無分別智,斷分別起二障,後為斷舍俱生起二障種子,複數數修習無分別智及十波羅蜜勝行,經十地位,名修習位。

菩薩在這個見道,見到這個二空真如理以後,內心當中發動了根本無分別智,這個是現量的境界,內心有光明了。這種光明能夠斷除分別起的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但是這個時候菩薩他不會得少為足,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他還沒有滿足他的願力,他會繼續往前走。

為了斷舍俱生起的二障,這個時候他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數數修習無分別智,他沒有事情的時候他要繼續在佛堂當中用功,有時候修止,讓內心明靜不動,修止以後就起觀,入我空觀法空觀。這個時候內心是無我無我所的,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能所雙亡,諸相叵得。

但是這個修習位的菩薩跟前面資糧、加行不同,前面的資糧、加行多分來說都還是自利的成分多,這個修習位他不但是要修習無分別智,他還要修十波羅蜜。因為這個時候,這個見到法性的菩薩跟清淨心開顯出來的菩薩,他內心有那個大悲心。

我們凡夫去度眾生不完全是大悲心,有時候是名利心。但是這個菩薩不是,他那一念清淨心現前的時候,它能夠感到眾生的苦,雖然自己解脫了,但是有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還在生死的大海當中,這個時候他會生起同體大悲心,他又從這個禪定當中出來,到眾生的世界修十波羅蜜,佈施,先用這個法佈施眾生,跟眾生結善緣;持戒,來攝受眾生;眾生有時候來干擾他,要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這個六波羅蜜這個智慧指的是根本智。

它這個後得智開出了四個,第一個就是方便善巧,就是屬於迴向,他把他的功德迴向給眾生,方便善巧。第二個,願,願力,加強他的願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第三個是力,這個是止的力量跟觀的力量,禪定力跟智慧力,有力量。第四是智,這個智是後得智了,觀機說法的智。就是說,從這個後得智開出了四個:方便善巧、願、力、智,合起來是十波羅蜜。當然這個十波羅蜜就不是在佛堂修了,這是在眾生的塵勞的世界修十波羅蜜,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積集資糧。

經過了十地,從前面的歡喜地,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經過這十個階位,這個時候都叫修習位。就是他要修習兩件事,第一個數數修習無分別智,使令內心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增長。其次他要到眾生的世界跟眾生結緣,修十波羅蜜的勝行,來引導眾生也能夠慢慢地、慢慢地趣向於聖道。

這個修習位他要兩大阿僧祇劫,就是從初地到八地要一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等覺又一大阿僧祇劫,這個修習位要花兩大阿僧祇劫,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第五,究竟位。這個就是成佛了。

言究竟者,即是究竟無漏界。

這個菩薩經過前面在凡夫的資糧位、加行位,到通達位以後,乃至於經過入了聖位以後,又花了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學聖道,這個時候內心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業力都清淨了,究竟無漏。我們看:

菩薩從最初資糧位,信解唯識妙理,發堅固菩提心。

就是資糧位的情況,就是從這個凡夫的內心發起了菩提心,信解唯識妙理: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習無邊難行勝行。這個是不容易的,修學聖道是不容易的。到了這個等覺菩薩的後心:

至金剛喻定現前。

這個高深的禪定現前了,這個時候一念的相應:

永斷本來一切粗重。

這個粗重是指的煩惱障跟所知障的種子。這個煩惱跟所知都是粗重性的。

頓證佛果,圓滿(八識的)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名究竟位。

我們前面的修行都要自利利他,利他也要自利,但是成佛以後,他的自利功德圓滿了。佛陀所做的事情就是一件事,就是度眾生了。他沒有說,佛陀再去佛堂做功課,沒有這件事情,因為他究竟無漏了,它是窮未來際利樂一切的有情,沒有窮盡的。一生一生地做他的太太,做她的先生,做他的兒子,佛陀就是一生一生來到眾生的世界跟眾生結緣,結緣到一段時間以後,好,佛陀成就一個佛果,把過去所結緣的眾生都接到他的佛土去,教化以後都成就聖道了,這個佛陀消失了,應化身也消失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繼續再結緣,佛陀又從本垂跡,又來到眾生的世界做你的親戚,做你的朋友跟你結緣,結緣到一段時間,你所結緣的眾生得度因緣都成熟了,佛陀又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你念我的名號,我就接你到佛土來,這個時候又成熟了。成熟了,佛陀再繼續地來到眾生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佛陀就是做這種事情。窮未來際,利樂無盡,名究竟位,就是度眾生的事業。

這個是我們從凡夫到成佛有五個重大的階位。

好,我們來看,回到講義。我們這一段是說明發起初心歡喜地,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最初的妙觀察智的清淨心生起的時候,是在什麼階位呢?是在歡喜地,就是這個見道位。這個見道位的時候,這個妙觀察智最初生起了。

我們再看第二段:

俱生猶自現纏眠。

這個是說明初地菩薩他內心的一個情況。我們看蕅祖的註解:

然其俱生我法二執之現行纏繞及隨眠種子,尚自未斷,猶須數數修習之力,乃能伏斷也。

一個初歡喜地的菩薩,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可以把這個粗重的分別的我法二執給破壞掉,但是這個微細的俱生的我執跟法執,它的現行的纏繞,以及他內心的隨眠的種子,還是不能斷除。

這個隨眠是什麼意思呢?《成唯識論》解釋:隨逐有情,眠伏藏識。就是說,他煩惱的種子它會逐,就是追逐,追逐有情,它是伏藏在第八識。說你今天人這個種子,它就活在你人的心中。你下輩子生天了,它也會跟著你到天上去,活在你那個天人那一念快樂的心中。你下輩子到三惡道去了,它也跟隨你到三惡道,你那個苦惱的心裡面那個種子還是在。換句話說,你這個煩惱不斷除,它不會自己消失掉的。

說你這個房間裡面有一堆垃圾,你今天不掃它,它也是在那裡,你明年不掃它,它還是在那裡。說你心中的煩惱,我不喜歡斷除煩惱,可以,不喜歡斷除煩惱,煩惱就永遠跟著你,隨逐有情,冥伏藏識。你到了天上去,它跟到天上去;你到了人間,它跟到人間;你到了三惡道,它跟到三惡道。你不斷除它,它永遠跟著你,永遠纏縛你。隨逐有情,冥伏藏識。

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種子是不能自己去除的,所以尚自未斷,煩惱的現行、煩惱的種子都不能斷除,所以這個初地菩薩他還要數數地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夠慢慢地伏斷俱生的我法二執。

聖人的煩惱是比我們凡夫淡薄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微細的煩惱,比如我們看律上,《南山律》,《南山律》諸位研究比丘戒會發現,就是這個部派佛教,你看律上每一個部派對戒律的解釋那爭得非常厲害,那個部主互相攻擊的口氣,那都是得理不饒人,口氣非常尖銳的,但是那些部主都是阿羅漢,都是大阿羅漢。

道宣律祖說,這些大阿羅漢其入觀也,人法雙亡,這些阿羅漢一回到佛堂的時候,入了滅盡定的事後,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內心當中跟這種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種平等法性相應,他內心是一個無諍三昧的,無諍的。但是他從佛堂裡面出來,講到個人的看法的時候,那就是俱生猶自現纏眠,是這種境界。

不過這個聖人的煩惱跟我們凡夫也不一樣,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講一個譬喻說,他講兩個譬喻,說聖人的煩惱就像熱鍋裡面的水滴,他已經有熱氣了,但這個水滴下去以後,一下去就幹了。煩惱在聖人的清淨心不會逗留太久,因為他那個正念的力量已經生起了。

我們凡夫不是,我們凡夫內心沒有光明,煩惱一活動它就活動很久,它高興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我們對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聖人不是,聖人的煩惱一現前,第一個它淡薄了,他就是一個小水滴,在這個熱鍋裡面一下子就幹掉了,一下子,他一正念,一注意一下,煩惱就停下來了。

第二個譬喻說就像一個大人跟小孩子搏鬥一樣,這個煩惱是小孩子,聖人的正憶念就像大人一樣,小孩子跟大人一搏鬥,小孩子就打敗了。

所以雖然聖人有俱生的煩惱,但是他只要稍微如理作意一下,這煩惱就熄滅了。第一個煩惱淡薄,第二個,他心中有光明的人又不一樣,心中有正念的人他有對治力,我們沒有對治力。所以說雖然俱生猶自現纏眠,但是時間很短。這個是說明初歡喜地他的一個內心的狀態。

我們再看第二段: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前面是說明歡喜地的菩薩還有俱生煩惱的活動,那麼要到什麼時候這個煩惱才能夠清淨呢?這心中的賊才能夠全部消滅呢?遠行地後純無漏。這個遠行地就是第七地。這個第七地為什麼叫遠行地呢?這個遠行就是最後的邊際,說這個人走路走到最邊際了,再過去就沒有路好走了,就是懸崖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初地的菩薩能夠入無相行,但是這個無相行還要作意,要有作意的無相行,有時候入空觀,有時候從空觀出來活動,有時候入無相行,有時候入有相行,總之這個無相行要現前都要如理作意。

一直到七地,這個時候他的無相行的有功用到了最後邊際了。到了八地的時候他的無相行就無功用,他不必如理作意,這個無相的智慧就能夠恆常現前。所以這個遠行地就是說這個無相行的有功用最後邊際了,最後一個邊際了。所以遠行地後,這裡加一個後就表示是八地的菩薩,這是七地以後。

到了八地菩薩這個時候所有的煩惱都熄滅了,再也不起煩惱了。這個菩薩他遇到任何的逆境來衝擊他,他那一念的清淨心永遠不起煩惱了,他跟那個我空法空的智慧是恆常現前。所以這個是講到妙觀察智更高一層了,那個力量更大,光明更大了。

這個偈頌到前面為止都是在講這個階位,它生起的階位。那麼這以下是說明,這個妙觀察智有什麼作用呢?這以下講它的作用: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個妙觀察智有兩個作用,第一個它照這個勝義諦——真諦的時候,是圓明,觀察真如理的時候是圓滿光明的。它也可以照世俗諦,觀察眾生的苦惱世界,觀察眾生的煩惱的厚薄、善根的淺深,這就是照大千,照這個世俗諦。妙觀察智它是具足根本智、後得智的。

好,我們看蕅祖的註解,先看第一段:

此明菩薩第七地後,俱生我執永伏。雖有俱生微細法執,或時現起,而非有漏。

菩薩在第七地遠行地後,就是八地,到了八地的時候,他俱生的我執永遠伏斷了。我們要有煩惱,一定要有一個我的執著,因為我們認為有這個我就會有愛,貪愛,我要保護這個我。有貪愛的時候,有貪愛就有恨,這個恨是由愛來的,因為我愛不到就是恨了,這個境界不如我的意就恨,那麼就各式各樣的煩惱活動。所以煩惱的生起一定要有一個自我,我們內心一定要有一個自我的執著才會有煩惱的。

到了八地的時候,無功用行我恆摧,這個俱生的我執完全被破壞了,內心完全是清淨的。所以這個時候,雖然還有一些俱生的微細法執,但是這個已經不是跟煩惱相應了。

這個法執是屬於所知障,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有的他方的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他入一種三昧,或者是什麼普現色身三昧、首楞嚴三昧、法華三昧。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佛陀說,你知道他入什麼三昧嗎?他不知道,他連名字都不知道。

就是說,這個八地菩薩他的煩惱不活動,但是他為什麼還沒成佛呢?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還沒成就,他還要廣學無量的法門。這些法門本身他還沒有成就,這個都不是有漏的,跟煩惱沒關係的,這個是一個所知障,障礙所知的境界,這是一個智慧的問題而已了。

所以講遠行地後純無漏,就是說,八地以上的菩薩他的內心的煩惱已經完全處理了,他的以後的生命已經不再是處理他內心的煩惱了,而是要去學習無量的法門,他已經無漏了。但是他對無量無邊的法門的內容,這個還是不知道的,這個是法執,所知障。這是解釋遠行地後純無漏,再看下一段。

下一段是講觀察圓明照大千,是說明這個妙觀察智的作用。

故能觀察諸法,圓滿明淨,普照大千世界機緣,隨應說法化度也。

這個妙觀察智它能夠觀察諸法的真諦,觀察諸法的圓滿明淨的真如理。這個真如是圓滿明淨的。它也能夠觀察世俗諦,普照大千世界的眾生的機緣來隨應眾生說法。

這個妙觀察智,它的作用就是一種觀察諸法的真諦跟俗諦的道理。前面的前五識這個成所作智,它是三類分身息苦輪,成所作智它是變現這個應化身的身土,它是偏向於屬於色法的莊嚴。你看到佛陀走過來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東邊走到西邊,從西邊走到南邊,這個是成所作智。但佛陀身相的莊嚴當中那一念的清淨心,就是妙觀察智。妙觀察智不成就身土的,他就是說法,觀機逗教,他不成就身土的。

我們之前也講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長得很丑陋。很丑陋,但是自己所生的,還是把他撫養。長大以後,父母親實在看不過去了,這個兒子實在難看,看過去已經不像是一個人了,非常丑陋,就把他趕出去了。趕出去以後他就做乞丐,跟乞丐在一起。但是人家看他很丑陋,都不給他東西吃,他做乞丐也做不成。做不成怎麼辦呢?就跑到山林去吃生果,水果。他到山林裡面去,那個動物看到他也不歡喜,他長得太丑陋,動物也遠離他。所以他只好一個人孤苦伶仃地過生活。

佛陀那一念的妙觀察智,晝夜六時在觀察哪一個眾生善根成熟了。有一天,他看這個丑陋在過去生所栽培的善根成熟了,他知道。他知道以後,佛陀帶著僧團,這些清淨的僧團,就往丑陋的森林走過去了。這個丑陋從小就受到歧視,因為他長得太丑了,在家裡面父母親不喜歡他,被趕出來以後做乞丐人家也看不起他,到了森林裡面動物也不喜歡他。所以他那個自卑感,看到佛陀跟僧團,他害怕,想要跑。佛陀用神力使令他不能動。

這個時候佛陀帶著那些僧團就坐在丑陋的對面一個樹下,坐下來,在這個樹下打坐。佛陀就自己變現一個大的丑陋,跟丑陋長得一模一樣,但是更高大,就拿了一缽食物走過去。這個小丑陋看到大丑陋走過來,真歡喜:哎呀,我們兩個是同病相憐,你長得跟我一樣丑陋。我從小到大,沒有一個人了解我,你最了解我了。

這個大丑陋就把食物給小丑陋吃,他也從來沒有吃過這個好東西,內心也歡喜,對他很感激,就請大丑陋坐下來。坐下來,就面對僧團而坐,就跟他聊天:你最近怎麼生活?我生活很苦惱,沒有人幫助我,長得很丑,就在深山裡面吃吃水果。有時候水果成熟就吃飽,有時候沒有水果就挨餓。

慢慢慢慢聊天的時候,突然間就感到這個大丑陋的相貌慢慢改變,慢慢改變,從這個丑陋變成非常的莊嚴,非常的俊美。這個小丑陋說,哎呀,我們剛開始聊天的時候你很丑的,你現在怎麼越來越莊嚴呢?他說,是的,我本來很丑,但是我坐在這個地方,我看到遠遠樹下有一班出家人在那裡打坐,我用很莊嚴的名詞來讚歎這個僧團,這一讚歎我就很莊嚴了。他說,是這樣子嗎?那我也可以做得到。你也可以做得到,我把我剛剛讚歎的話給你,你就照這話的樣子讚歎。他也照著這個話讚歎,讚歎這個僧團的莊嚴。

他一讚歎以後,他那個丑陋的相貌也改變,也變得莊嚴了。他照照這個水,照鏡子,哎呀,我從來沒有這麼莊嚴!內心很歡喜,對這個大丑陋很感恩。這個時候感恩心生起以後,佛陀就把他的本來面目現出來,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時候丑陋很感動,一方面感恩心,一方面善根觸動了,這個時候跪在佛前懺悔。佛陀為他說法,證得初果。證得初果,這些比丘說,這個人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這麼丑陋呢?又有這樣的善根能夠證得初果呢?

說過去生,迦葉佛的時代,迦葉佛滅度以後,有一個寺廟在做早晚課。做早晚課的時候大家唱《讚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大家這個僧團用那個至誠的心來讚歎佛陀的功德。這個時候是晚上,這個時候有一個羅剎鬼從這個僧團要經過,這個羅剎鬼看這個意思是一個大力鬼王,他就說,誰在唱歌,那麼吵!他就來到這個做晚課的地方就要現出恐怖的相狀要來恐怖這些比丘。

這些比丘裡面,有些是凡位的,但有的是聖位的比丘,一看,哎呀不得了,這個大力鬼王要造惡業了,用神通力把他推到遠的地方去。這個羅剎鬼看到神通力在推他,就說,哎呀,這裡面有聖人,就起慚愧心。這個慚愧心一生起的時候,這個推他的力量就停下來,他就以慚愧心來到僧團,就向大眾師懺悔:剛剛不應該現出恐怖的樣子。這個時候就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就發願:我以後也要成就四沙門果。

佛陀說,他在迦葉佛那個時代——滅度以後,他那一念的皈依的心,就那個時候慢慢慢慢就跟三寶結緣。因為他曾經用這個恐怖的相貌來恐怖比丘,所以他生生世世丑陋。雖然生生世世丑陋,但是他所栽培的善根還是在。就是一生一世的點點滴滴,慢慢慢慢跟三寶結緣,到了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善根成熟了,這個時候被佛陀的妙觀察智,觀察圓明照大千,發現了。這個時候為他說法,就把他的善根給啟發起來。

所以佛陀那個妙觀察智,他能夠知道你的障礙在哪裡。說我們今天修習聖道有障礙,有障礙我們就只好障礙了,因為佛陀沒有出世。我們開車開到路邊,這個地方塌方了,石頭掉下來,就開不過去,就擋在這個地方,永遠擋住了,你找不到推土機呀。

那你要生長在有佛的時代,那就不一樣,佛陀會知道你的障礙是怎樣生起的,應該要怎麼破。他知道這個丑陋當初的障礙是恐怖僧團,所以他必須要用讚歎僧團的因緣來破這個障,他就知道。他也知道他過去所栽培的善根是什麼樣的善根,是藏教的善根、通教的善根、別教的善根、圓教的善根,他能夠去用適當的法來滋潤他的善根,使令它開花結果。

所以我們親近佛陀是很重要的,為什麼說我們要往生阿彌陀佛國呢?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你在娑婆世界裡面你沒有遇到佛陀,你很難突破你的障礙,很難。

你剛開始還沒有入聖位,你趕快親近佛陀,佛陀的妙觀察智可以為你破障。他也知道你的善根是什麼因緣成就的:你剛好在一生裡面到了僧團,聽了一個法,那個時候第一次栽培善根,以後又怎麼樣怎麼怎麼的,你哪一個善根最強,他會先觸動你那個最強的善根。佛陀能夠去觀察眾生的根機說法,他就是妙觀察智的妙用,觀察圓明照大千。佛陀的妙觀察智能夠觀察一切法空,入這個自受用,也能夠觀察眾生的煩惱的厚薄,善根的淺深,為眾生說法。這是講觀察圓明照大千。這個是講到妙觀察智的作用。

好,我們看下一科,乙三,第七識頌。

乙三、第七識頌。

前面講的是第六意識的頌,這講第七意識的頌,我們先把這個頌文念一遍。大家打開頌文的本子,第二面,第五行開始。大家請合掌: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好,這以下有三個偈頌,是說明第七意識的一個活動情況。我們看講義。這三個偈頌,前面兩個偈頌是講到有漏的雜染識:初、有漏雜染識,第三個偈頌是講到聖人無漏的清淨識,分成兩個情況。先看今初,丙一、有漏雜染識。

丙一、有漏雜染識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

這一段是說明第七意識的心王它的一種活動情況。

帶質,這個帶質指的是第七意識的所緣境。第七意識的所緣境不能得到諸法的性境,它不能夠得到真實的境界,只能夠帶質境,就是它夾帶物體的本質,自心生起影像,而這樣的影像跟本質已經不一樣。

講一個譬喻,說我們晚上看到繩子,看到繩子我們以為這個繩子就是蛇,我們心中生起一個蛇的影像,但是這個蛇的影像跟原來的繩子的影像已經不一樣。

這個意思就是說,第七意識他認為我們這個第八識的明瞭性是一個我,我們這個生命體是有一個我的,這個我的認識跟原來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事實上我們的心就像流水一樣,剎那剎那地生滅流動,是生滅性的,但是第七意識認為這個就是我,所以叫帶質境。它夾帶生命生滅的心識,生起一個我的影像,但這個我的影像已經不合乎本質了,叫帶質境。

有覆,這個是指的它的體性。第七意識他雖然執著有一個我,但是他也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就是無記性。而這個無記性是有覆無記,因為它執著有一個我,所以這個覆就是覆蓋真如理,把這個真實的相貌給覆蓋了,把這個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覆蓋住了,叫作有覆。

通情本,前面的帶質境跟有覆無記,這種第七意識的相貌,是通於一切有情的。你是一個天人,也是帶質有覆;你是一個苦惱的三惡道眾生,也是帶質有覆。一切的六道眾生都是以此作根本。

這個前面主要是講所緣境,這以下講能緣的心。

隨緣執我量為非。

這個是講這個量,第七意識它會隨順它受生的因緣而執著那個生命體就是我。說我是一個人,說我是一個男人,那麼這個男人就是我,我們就以男人的思想去做事情。

你下輩子沒有到三惡道去,也沒有到天上去,你還是做一個人,但是你下輩子是一個女人。是一個女人,這女人的思想不一樣,女人就是以家庭、感情為重,男人是以事業為重,雖然這個思想不同,但是你這個時候就以女人為自我,我就是女人。做女人完了以後到三惡道去了,做一隻狗,我就是一隻狗,我的生命裡面就是找食物找處所,找處所找食物。

就是說隨緣執我量為非,你隨順你在三界裡面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你就以那個果報為自我。而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量為非,這是非量。因為你得到那個果報只是業力所創造的,那個不是自我。所以這個講第七意識能緣的心,第七意識是恆常處在一種錯誤的認識,隨緣執我量為非。

這一段是把第七意識的情況作一個簡略的說明。我們看蕅祖的註解:

此明第七意識所緣乃托第八識之見分以為本質,是真帶質。

這個是說明帶質,說第七意識的所緣境,第七意識它不向外攀緣的,不像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能夠廣泛地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但第七意識是向內攀緣第八識的見分。它觀察第八識的明瞭性,特別微細,就像我們看日光燈一樣。我們看日光燈,這個日光燈其實是有頻率,是有剎那相的,一秒鐘是剎那一百二十次,但是我們看日光燈好像是連續的。

這個第七識去攀緣第八識那個微細的明瞭性的見分,它也是這樣的,它認為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那個就是一個恆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那麼這個我這個所緣境就是帶質境。帶質境,就是不真實,夾帶物體的本質,但是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的相貌。

此識雖非善惡,性為無記,而有俱生我執,隱覆真理,故名有覆。

這一段是解釋有覆,說第七意識它也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它的體性就是無記。但是這種無記,因為有俱生的我執法執的關係,它隱覆了真如理,使令我們的內心當中這個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不能夠顯現出來。這是有覆,覆蓋真如。再看通情本:

三界有情,所以枉受輪迴,不證涅槃,通以此執為本,故名通情本。

三界眾生在六道裡面跑來跑去,一下子作人,一下子作天,福報享盡了以後又到三惡道去,不證涅槃,為什麼呢?都是以這個執——我執,作為生死的根本,所以講通情本。說這個有情眾生,有些人福報大,有些人沒有福報,不管有沒有福報,都是以這個我執作根本,這是通情本。

再解釋隨緣執我量為非。前面主要是講這個所緣境,這以下講這個能緣的心。

隨所生處,必緣第八識之見分,妄執為我,故名非量也。

這個第七意識,隨在六道當中它所受生的處所,它一定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為我,故名非量。他是作一個天,他就會說:我是一個天人,我的生命裡面就是盡情地享受。因為天人不必工作的,天人的衣食是自然的,他那個衣服、飲食、車乘就從樹裡面長出來的。他一生也不會老,也不會生病,他身體永遠是健康,永遠是年輕的。所以他這個諸天,整天干什麼事情呢?就是玩樂放逸,帶著這些宮女到處跑,玩樂,吃喝玩樂,就是做這種事情。但是他不管是什麼樣,他也是有一個我,思想也是以自我為中心。

從天上享樂完了以後,這個福報享盡了,人總是會有一點罪業,罪業起現行就到地獄去了,就是刀山油鍋的苦惱。是誰在受這個刀山油鍋呢?是我在受刀山油鍋,有一個我在承受這些罪業。前面在承受福報,你也是感覺到很真實地有一個我在受用這些福報;你到地獄去受刀山油鍋,你也是覺得很真實地有一個自我來受用刀山油鍋。

所以講,隨所生處,必緣第八識之見分,妄執為我,故名非量。而事實上這個都不正確的,這是一種虛妄的分別,所以講隨緣執我量為非,這第七意識從來沒有正確地認識過。這是說明第七意識的心王。

再看它的相應心所:

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這以下是說明它所相應的心所,有八大的隨煩惱、五遍行,還有別境——欲、勝解、念、定、慧。這個慧心所,它只有慧心所。還有根本煩惱,六根本裡面的貪煩惱、癡煩惱、見煩惱、慢煩惱——貪癡見慢,有這麼多的煩惱經常跟這個第七意識相應。看蕅祖的註解:

此名第七意識相應之心所也。

第七意識的相應的心所沒有一個是善的,都是惡的。

大隨有八。

就是這個八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散亂、掉舉、昏沉、失念、不正知,這個都是從自我有關的。

遍行有五。

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個是一定有的,遍一切心王。

別境惟慧。

這個別境就是欲、勝解、念、定、慧,它只有慧心所。就是說,第七意識的心王它也有簡別判斷的能力,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用。但是這種簡擇判斷是錯誤的,就是他去判斷第八識的微細的明瞭性,他認為這個第八識就是一個常住不變的我,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所以這個慧是邪慧,是非量。但是雖然非量,它還是一種判斷能力,所以它也是有慧。

根本者,我貪、我癡、我見、我慢。

根本煩惱有四個,這個生起的次第主要是我癡,就是我們這一念的清淨心是無我無我所的,第七意識把這個空性裡面它捏造一個我的相貌出來,捏造一個我的相貌,這個就是癡,無明,十二因緣的無明。就是黑暗當中看到繩子,這個繩子不是蛇,但是我們認為它是蛇。這個蛇是怎麼出來的呢?是捏造出來的。這沒有蛇,沒有蛇你認為有蛇,這就是癡。就是我是沒有的,沒有的我們認為有,這是癡。

有這個癡以後就會產生我見,這個見比癡就更深入了,就有一個很堅固的知見。有我的知見以後就會貪,愛著這個我,保護這個我,任何人不能講話來觸惱我,不可以的。這是貪,貪愛這個我。

慢,一個有我的人,跟人接觸的時候,他一定把自己放在前面的,高舉,把自己高舉起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你只是無量無邊的人其中一個,但是你在思考事情,你有意無意地就會把這個自己在這個無量無邊眾生當中把自己高舉起來,這是慢。

這個第七意識沒有瞋,我們從來不會去恨這個我,不會的,只會保護它。我貪、我癡、我見、我慢,四個根本煩惱。

唯此十八恆得相應。

這個恆要注意,恆常不變。這個是這樣子的,第六意識的心所它是會變化的。我們前面講到第六意識,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說這個第六意識,你今生是學習佛法,有起了善心,你願意能夠去修一點善業,但是你下輩子不一定起善心,不一定。第六意識的心王,心所的善惡是變化的,你下輩子可能生長在一個放逸的家庭,生長在一個邪見的家庭,信外道了。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的心王心所是變化的,但是第七意識不是,第七意識相應的心所是固定的。你說你是一個非常罪大惡極的大惡人,你的第七意識的心所也是一樣,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也是這樣子,只行相有細有粗而已,他這個心所是不會改變的。

第七意識相應的心所是不會改變的,這個第七意識的行相很穩定,是個大惡人他也是愛著著我,大善人也是愛著我,他的心所的情況是穩定性的,所以,唯此十八恆得相應。所以這個第七意識的相貌,就是跟第六意識不一樣了,它沒有變化的。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

回答問題一

是的,見道位是初地,是的。初果是小乘。

就是說這個真理,真理有小乘的真理,小乘見到真理這個道就是真理嘛,小乘最初見到真理,初果就見到真理。因為小乘的真理是我空的智慧而已,他沒有見到真如。大乘的見道位就是初地,都是道,但是這個道不一樣,小乘的道跟大乘的道不一樣,但是這兩個都安立作見道位。是的,他所見的道不一樣。

回答問題二

相見道是現量。這個根本智親證真如理,跟他用語言文字引導眾生,這些都是現量境界。不過這個相見道跟天台宗講的從空出假還不一樣,懂嗎?天台宗的從空出假那個假,那就更廣泛了,那是學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相見道,它只有針對引導眾生趨向於真如這方面來說。

就是說,一個開悟的人,我們不要說見道,真正禪宗開悟的人,他沒有學習,他沒有讀過書,他也能夠講出玄妙的話。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他能講出這句話。六祖大師也能夠講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能夠講出這種話出來,他就能夠講出文字來形容那個道,他所覺悟的道,而這個都不是經過學習的。

一個見道位的人,他能夠從自然裡面流露出他的文字,當然讀過書的人講話會比較優雅一點,他的名相會講得好一點。但是他沒讀書,但是他也能夠把那個道講出來。那個道,你看經典裡面意思相合的,義理一定相合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能夠講出這種話,這種話不是經過學習的,就是相見道。

回答問題三

模仿就是說,我們講這個故宮博物院的花瓶只有一個,但是可以仿造。仿照是不太像,但是看起來也很像。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不是真理,但是真理又在裡面,是文字般若,但是它已經是跟真理相應的。

它不是真理,但是它已經隨順真理了,這句話是隨順真理了,這模仿。但是你不能說文字就是真理,不能這樣講,但是這個文字也沒有離開真理,這個真理就在裡面。

你從這幾句話去體會,你也能夠悟入真理,這叫模仿。

就是在《成唯識論》講一句話說,說佛陀的聖教量清淨法界,等流正法,從清淨法界流露出來的。所以佛菩薩的法語跟一般的文字不一樣,它是從佛陀所覺悟的那一念清淨心流露出來的,清淨法界,等流正法。雖然它的本質不是真理,但是已經是真理的等流,就是模仿。它有一種力量能夠引導你去趨向真理,就是我們講乘。

一般我們用乘來解釋佛法,說這個車乘不是彼岸,但是你坐上這個車乘,它能夠運載你到彼岸去。你能夠從龍樹菩薩的中觀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你從這個四句偈裡面,整天在那個地方聞思,它就能夠有一種力量引導你趨向真理,它有這種力量。但是它本身不是真理,但是它能夠引導你趨向真理,模仿真見道所有的功能,它有模仿的力量,他有引導你趨向真理的力量。

而這種話是誰能說的出來?我們凡夫不能講,講不出來。我們現在凡夫沒有見道,講話都是佛陀講過,祖師講過,我們才敢講,當然有些人他也敢講,但是正常的情況,我們沒有覺悟,佛陀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

但是見道位的人不同,佛陀沒有說過的,祖師沒有說過的,他也能夠講出一句話出來,而這句話跟這句話是同一味的,同一個法味的,一定是一味的。

這個見道位就是這種境界,他能夠自受用,真見道,這個時候是離一切相。但是他從這個空性裡面出來,它也能夠相見道,當然不一定是文字,文字只是其中一種。你像禪宗,禪宗有時候用棒子打你也可以使你開悟,他知道什麼時候該打你,那就是無量的方便,總之他那個方便就是能夠引導你趨向道。為什麼他能夠影響你趨向道呢?因為他已經見到道了,就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