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面: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一段的頌文就講出了第八識有三種的相貌,所謂的自相、因相跟果相。《成唯識論》講到第八識有三種相貌,先看第八識的自相,自識體相。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第八識的自識體相,浩浩,就是廣大無邊的意思。廣大無邊指的是誰呢?就是三藏,阿賴耶就是,翻成叫藏。這個藏開出來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或者有人講藏,能藏、所藏、我愛執藏。這三種的藏都是不可窮其邊際的,它的自識體相,這三種的藏,能藏、所藏、我愛執藏。

這樣的一種體性,它跟前七轉識的關係,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淵深七浪境為風。這個淵就是一個很深遠的大海水,叫作淵。這個淵,這個大海水,這整個大海水比喻作第八識,海水裡面那個水比喻這個種子,就是大海里面無量無邊的水,有乾淨的水,有染污的水。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有惡業的種子,有善業的種子,就像水一樣。

這個第八識的種子,七浪境為風,就是有因緣的時候它現出七個波浪,這七個波浪指的前七轉識,就是由種子而生起明瞭的現行。這個水遇到了因緣就會生起波浪,這個波浪是依止大海水而有。這個可以看得出來前七轉識跟第八識的關係,就是這個大海是一個第八識,它的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水,這個水遇到因緣生起各式各樣的波浪。

這個波浪是怎麼生起的呢?境為風。就是要有所緣境,由這個根境的和合就把這個了別的識給緣起了,使令它生起了。所以這個是把這個第八識跟前七轉識的關係就說出一個譬喻,淵深七浪境為風。這是說明第八識的自相,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先看它的因相。這個第八識的另外一個相貌,這個相就是有作用的意思,它另外一個作用呢,受熏持種,這個都是因相。這個第八識它能夠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為什麼它能夠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呢?這當中主要是來自於它無覆無記這個體性。

比如說我們有一塊布,這塊布它本身有很濃厚的香味,你把它拿到廁所去它的味道不會改變,因為它本身已經有濃厚的味道,它不受熏了。假設我們把這個布洗乾淨,使令它沒有味道,這個時候它就受熏。這個布,一個沒有味道的布拿到大殿去,他就會熏習這個栴檀的香氣。一個沒有味道的布拿到廁所去,它就能夠熏習臭穢的味道。

這個阿賴耶識,第八識,為什麼受熏呢?因為它恆常保持無覆無記,所以能夠受善性、惡性的熏習。如果阿賴耶識本身有善性或者惡性,那就不能受熏。所以它受熏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它無覆無記。

其次,持種。他接受前七轉識的業力熏習以後,他還能夠把這樣子熏習的種子給保存下來。他能夠持種,原因是在於它的明瞭性它沒有間斷。它剎那生也就剎那滅,剎那滅又剎那生,不常又不斷,所以他能夠持種。就是說它的因相能夠受熏,能夠持種,這樣才能夠使令我們所造的業力能夠保存下來,盡未來際不失不亡。這個是講到這個第八識的因相。

那麼它的果相呢,根身器。這個根身器就是這個持,執持的持貫下來,持種跟持這個根身器。這個根身是指的我們的正報,這個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這個正報。這個器是指的依報的器世間,山河大地、宮殿樓閣等等。我們這一期的果報是誰來執受呢?也是第八識,這個是它的果相。他能夠使令我們這一期果報得以相續。

所以它有因相的受熏持種,也有它果相的根身器。它執持我們這一期的果報,這個根身器,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執持呢?這以下就說明。

去後來先作主公。說我們這個生命的根身器結束的時候,生命結束的時候它最後離開,去的時候它最後,生命開始的時候它先來。換句話來說,它是在一期果報當中的一個主體。去後來先作主公,是說我們要判斷一個有情他生命到底還在不在,就是以第八識來判斷,因為它是一期果報的主。這個主人不在,這個房子就是無主物了,這個人已經不是有情了。說去後來先作主公,是這個意思。

這是簡單的消文,就說明第八識的三種相貌,自相、因相、果相。

我們看蕅祖的註解。我們也是配合這個頌文分成兩段,先說自相:

此第八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所以浩浩而不可窮其邊際,淵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

是說明第八識它的自識體相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所以廣大而不可窮其邊際,淵深不可得其源底。這個浩浩也可以指的是空間,橫遍十方。這個淵深也可以指的它的時間,豎窮三際。它的時間是無限量,空間也無限量。再看:

此識持一切轉識種子,故名能藏。受轉識所熏成種,故名所藏。被第七識執持為我,故名執藏。

第八識的自相是廣大無邊,他的自相有三種相貌。第一個持一切轉識種子,故名能藏。這個能藏,這個藏當然是一個倉庫,它能夠保存。這個能,就是它是能,它所對望的是善惡的種子叫所,這個種子是所藏。所以它對望的善惡種子來說,它是能藏,是這個意思。假設它受轉識所熏成種,就這前七轉識的現行來說,前七轉識是能熏習,它是所熏習,它又變成所了,它變成被動了。所以這個能所看它對望什麼。

說,你父親他扮演兩個角色,你父親對望你的祖父,他是兒子,因為他對望你的祖父,它是扮演兒子的角色。你父親對望著你,他是父親,因為他對著你來說他是父親。所以他同時也是父親也同時是兒子,看他是對誰來說。

第八識的現行識,它的明瞭性,對望著善惡種子來說它是能藏——我是能藏,你是我所藏,善惡種子是所藏。就著它的受熏來說,對望的前七轉識的現行,前七轉識是能熏,第八識是所熏,它又變成所。不管是能藏所藏,這個都是浩浩不可窮其邊際,淵深不可得其源底。

我們看這個第六意識的境界,第六意識的了別是有限量的,沒有說什麼浩浩三藏不可窮,沒有這樣的話。由於我們第六意識的空間,我們第六意識要分別,要有名言。當然讀書多的人名言多,他能夠廣泛地分別諸法的自相、共相;讀書少的人他的名言,他的範圍,活動範圍小。從時間上來說,你第六意識分別一段時間一定要休息,沒有人說不睡覺,沒有這回事情。你一耗神,就要養神。

但第八識不是,第八識的功能它從來不睡覺的。它不管就著它的持種,就著它的受熏,它無量劫來不斷地在那個地方受熏持種,持種受熏,它是沒有邊際的。不管能藏,不管所藏,都是不可邊際的。再看它第三種的藏:

被第七識執持為我,故名執藏。

第八識的本身是無覆無記,但是旁邊的第七意識就把第八識的見分執著為我,把第八識的相分這些根身器界把它執著為我所,好了,這個時候變成它是一個執藏,這我愛執藏。第八識所扮演的我愛執藏,就是說,因為第七意識把第八識執著為我的關係,使令第八識這個自我的角色也就沒有窮盡了,它永遠扮演著一個生命的自我的角色。而這個自我的角色盡未來際永遠沒有斷絕的時候,除非入聖道。

不過當然它的我愛執藏,問題我剛剛講過,還是在第七意識。第八識是被冤枉的,因為它被第七意識執著為我,所以使令它扮演一種我愛執藏的角色。

它這三種角色,第一個它的持種——能藏,受熏——它的所藏,乃至於它被誤認為我,這個自我的角色,這三種都是浩浩三藏不可窮,不管是從時間是從空間,是沒有窮盡的一天,是這個意思,叫自相。這以下就把這個八識講出一個譬喻:

此識如水,前七轉識依此得起,猶如波浪。

說這個第八識就像大海水,大海水無量無邊的水,這個水就是種子。這個水遇到風的因緣就會生起波浪。前七轉識遇到境界它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波浪。這個波浪是怎麼有的呢?

此識所現境界之相,能於轉識作增上緣,猶如猛風。

就是第八識所變現的那個根身器界,這些相狀境界,或染污的境界就引生了染污的前七轉識,清淨的境界引生清淨的前七轉識。它能夠於前七轉識作增上緣,猶如猛風,淵深七浪境為風。

我們講這個識,唯識學講萬法唯識,說一切法都是心識所變現,但是它講這個識,能變現的識也是無自性的,也是因緣生。這個因緣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個所緣緣是很重要。說你面對的境界能夠決定這個心識的染淨。

你看孟母三遷。孟母一開始住在一個墳墓的旁邊,就是孟子這個人從小很聰明,聰明人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就看到別人在那個墳墓祭祀,它就能夠把一些祭祀的儀軌做得很好。孟母說不可以,我的兒子不能只是做這種事情,做這種境界的事情不可以,就搬家,搬到菜市場旁邊。看到殺豬賣菜,他也把這種動作做得很好。這個時候孟母還是覺得,這樣子還是不可以,這樣的熏習還是不可以,就搬到學校旁邊。哦,這個時候孟子看人家讀書,他也學讀書,這個孟母同意了,果然成就一個亞聖孟子。假設孟子他母親一開始沒搬家,就住在菜市場旁邊,孟子他頂多就是一個可能把豬殺的技術很好而已,不能成就亞聖了。

所以這個淵深七浪境為風,就是前七轉識的現行還非得要有境界的刺激。這個境界是染污,就引生了前七轉識一個染污的心識;如果境界清淨,就引生前七的一個清淨的識。

它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凡夫的心生起了別一定要有一個所緣緣,不可以說我這個內心無住,不可能。聖人的心它跟境界一接觸它是無住的,染污的境界,清淨的境界不能動搖他。但是凡夫的心有所住,就是你要注意你所住的境界。你要依止一個清淨的僧團,你容易生起善心,生起念佛念法的心,你在僧團裡面做早晚課,連吃飯的時候都上供,吃完飯還要迴向法界眾生,迴向無上菩提。

就是你那一念心識不能離開所緣境單獨活動,不可以。而這個你所攀緣的境界它正是會影響你的識的清淨、染污,直到你入聖位以後,到八地菩薩就好一點。這時你的內心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了,你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觸,那完全是無住的境界,境界是染污是清淨跟你沒有關係了。

但是這個凡位就是淵深七浪境為風,這個風它會影響你的波浪的方向。這個風是往東邊吹,波浪就往東邊跑;風是往西邊吹,這個波浪就往西邊跑。所以這個境界風能夠決定前七轉識的波浪的一個方向。不管是怎麼樣,這七個波浪都是依大海而生起的,是這個意思。

這一段是說明這個第八識的自相,它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這三種藏,這是自相,可以作前七轉識的依止。

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先看因相:

此識一味無記,恆時相續,故受前七轉識之所熏習。

就是說它能夠受熏,它之所以受熏,主要是一味無記,恆常相續。因為它無記,所以能夠受善惡的熏習,這個是講受熏。

其次再講持種,持一切法的種子,他能夠,受完熏以後能夠把受熏以後的這些功能都保存下來。

這兩個都講因相,受熏持種都講因相,那麼它的果相呢?

根身器,執持內根身,執持外在的器世間。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說第八識的變現根身器界,它是頓生頓滅,就是說這個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它那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突然間全部都出現了,變現你的根身器界;突然間全部消失掉。然後下一剎那再全部都出現,下一剎那全部消失掉。但是因為他的速度非常的快,使令你感覺到這個身心的世界是相續的,事實上它是頓生頓滅、頓生頓滅。

所以我們說,現在的山,這樣的景色真是美呀。你講這句話的時候,現前的這個山色跟前一剎那的山色已經不一樣。你說我現在的身體很健康,其實當你這個話講完以後,你當初所緣的色身頓生頓滅,頓滅頓生,也不是你講話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色身了。就是頓生頓滅,頓滅頓生,是這樣子的。阿賴耶識它變現果報是這樣子變現的,所以我們講生住異滅,其實我們這個果報沒有住相。

所以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彌勒菩薩很明顯地指出,這個果報只有生異滅,沒有住相。突然間全部出現,突然間全部消失掉;然後突然間又全部出現。當然你下一剎那出現的跟前一剎那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又很類似。所以講持內根身,及持外世界,它不是恆常住的,它是頓生頓滅的。這也可以看得出一切法是無我的,是畢竟空的,是容易體會的。

若於死位,此識最後舍棄。若於生位,此識最先來執。雖非實我實法,而一期生死,必此為總報主也。

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前五識會先敗壞,因為前五根會先敗壞,色身會先敗壞,地水火風次第地敗壞。前五根一敗壞以後,前五識的了別性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只有剩下一個第六意識。

所以我們最後的臨命終的苦,死的苦,表現在前五識的苦是很微弱,因為這個根一敗壞以後,前五識的了別暗鈍了,但是心苦是很厲害的,愛著這個世間的眷屬、財富,如生龜脫殼。

所以臨命終的苦多數是第六意識的心苦。這個時候第六意識還在,明瞭性還在,慢慢慢慢地前五識不活動了,就剩下第六意識單獨存在,慢慢慢慢第六意識也消失掉了。當第六意識完全都不起現行的時候,這個人進入悶絕了,就是有第七跟第八。

悶絕有的時候是很長,有的時候很短,有的人悶絕會悶絕好幾個小時,有些人悶絕很快。悶絕完了之後就變成中陰身了,第八識就離開身體。這個第八識一離開我們的身體,這個色身就是無情物了,就不是有情了。所以說我們死的時候第八識是最後離開。

不過這第八識的離開還有差別,在《大毗婆沙論》上說,假設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善業起現行,這個時候我們的溫度會從腳部開始冷起,冷冷冷,冷到頭部去。如果臨命終時候惡業起現行,那麼你第八識跟溫度的離開是從頭部先離開,頭部先冷,冷到腳部去。

《大毗婆沙論》講一個偈頌說:

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

地獄腳板出,旁生膝蓋離。

說這個頂聖,你這個第八識最後是在頭頂上離開,全身都冰冷了,只有頭頂還熱,最後從頭頂離開,這個人是一個聖人,或者是往生阿彌陀佛國了,超越三界,頂聖。眼生天,到眼睛的時候,全身都冰冷了,眼睛還熱,這也不錯,生天了,頂聖眼生天。

人心,最後在心臟的地方離開,做人。餓鬼腹,在肚子的地方離開,這個到餓鬼道去了。地獄腳板出,全身都冰冷了,腳板的時候還熱,最後從腳板離開,這個人就要超度了,到地獄去了。地獄腳板出,旁生膝蓋離。畜生道從膝蓋離開。

所以這個第八識的離開的這個部位還是有差別,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善業起現行,或者是惡業起現行。總之,第八識最後離開。

我們投胎的時候第八識先來,先來執受。就是無明緣行,先有一個業力,有業力裡面就有一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一進來以後,跟我們這個父精母血一接觸的時候,就創造一個名色,這個時候就有第六意識了。名色——六入,眼耳鼻舌身長出來就有前五識了,乃至於後面的各式各樣的生起了,所以說它是去後來先作主公。

雖非實我實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為總報主。

雖然第八識是頓生頓滅,頓滅頓生,它不是一個真實不變的我跟法,但是就著這一期果報的生死,以它為果報主。就好像說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到底是有沒有人的呢?就看主人在不在。這個房子主人不在了,這個房子是無主物了。所以這個房子是不是有主物無主物,看主人在不在。

說我們這個生命到底是有情無情,就看阿賴耶識在不在,不是看第六意識,看第八識。第八識在,這個就是有情,這個生命還沒有結束,你一殺死他就是斷有情命。第八識離開這個就是無情了,你破壞他就不壞根本了。所以一期的生死以第八識作果報主的,是這樣子的。

所以講,去後來先作主公,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它最後離開,可能從頭部離開,也可能從眼睛、心臟、腹部、膝蓋、腳板,各式各樣的地方離開,總之它是最後離開。來投胎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先有一個阿賴耶識先來投胎,然後再有第六意識,然後再有前五識,是第八識先來。在這一期生命當中,它是一個果報的主體,是一個有情眾生的果報的依止處。它能夠執受這一期的果報,不失不亡。

這個是說明第八識的自相、因相、果相。這是說明在凡位的時候的第八識。再看:

丙二,無漏的清淨識。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這是說明第八識的轉依的情況。第八識的轉依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不動地前。這個不動地就是八地,不動地的之前就是第七地。在第七地的時候,七地的菩薩,這個遠行地的菩薩,我空法空智慧一現前的時候,當然我空法空智慧現前是第六意識現前,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就把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我相隨那個俱生的我執給破壞了。俱生我執一破壞以後,阿賴耶識那個我愛執藏的功能就消失掉了,這個第八識就不再扮演我愛執藏,那個自我的角色就不再扮演了,這是它的第一個轉變,它的性質就產生一個轉變,就把藏,這個藏就是阿賴耶,就把阿賴耶的功能棄舍掉了,這是在七地的時候。

它第二個轉變,金剛道後異熟空。它第二個功能是異熟的功能,這個異熟就是因果的意思,它能夠建立染淨的因果。在舊的翻譯,羅什大師翻譯成因果,第八識又叫因果識。但是新的翻譯,玄奘大師翻譯成異熟,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因到果這當中有差異,時間有差異,體性也有差異,叫異熟。

第八識的異熟功能要到金剛道後,就是等覺菩薩的後心,要成佛以後。金剛道,金剛道就是等覺菩薩到最後那一念心,那一念的堅定的禪定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叫金剛道,金剛道以後當然是成佛了。到成佛以後,這一切有漏的種子都熄滅了,異熟的功能也消失掉了。

所以這第八識的功能有兩次轉變:第一個是不動地前,在第七地的時候轉變一次;在成佛的時候又轉變一次,就轉成了大圓鏡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這個時候大圓鏡智跟無垢識,這個大圓鏡智是約著他的智德——他所成就的智慧來說,這個無垢識是約著斷德,就是斷煩惱這方面來說,智德跟斷德。這個時候大圓鏡智跟無垢識兩個同時發動,這兩個發動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作用呢?普照十方塵剎中,普遍地能夠照了十方微塵的佛土,完全清楚明瞭,普照十方塵剎中。

好,我們看蕅祖的註解:

此識有種種名。

這第八識有種種的名稱,第八識的名稱是以功能來受稱的,前面說過了,他有這種功能就安立這種名稱。

比如說上道下海老和尚,就著他是一個出家眾,我們安立他作老和尚。他也可以稱為院長,就著他是一個佛學院的領導者,安立作院長。所以說同一個人,他的功能不同,安立各式各樣的名稱。這第八識也是,它的很多功能,安立很多名稱。它第一個功能是扮演阿賴耶,阿賴耶主要是我愛執藏。

以其被第七識執為我故,此名至不動地前,我執永伏,即便先舍。

第八識在七地之前,恆常被第七識執著為我。它就在七地之前,這個第八識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的這個明瞭識,它就扮演一個我的角色。誰去受生死呢?我去受生死,就是阿賴耶。當然,第八識之所以扮演這個角色,不是它自己要的,是第七意識執著它為我。一直到這個不動地前,就是到第七地的時候,那個第六意識,那個聖人的第六意識那個妙觀察智,觀察我空法空,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時候,就把第七意識的俱生我執給破壞了,這個時候就把第八識給解放出來了。這個時候第八識就不再扮演我的角色了,這個時候第八識也就不再在三界中流轉了。

七地菩薩是了分段生死了,就是這個我執是分段生死的因。不動地前的菩薩就舍掉阿賴耶,因為他沒有我的分別了。

二名異熟識。

這是因果的,因緣果報這件事情,異熟。

以是善惡漏無漏業至成熟時所招感故。此名直至金剛道後圓滿佛果方得舍之。

前面的阿賴耶這個功能舍掉以後,就熄滅了分段生死,暫時還有不思議的變易生死。這些有漏的業種,要到金剛道後才能夠熄滅。先解釋這個異熟,為什麼第八識有異熟功能呢?

以是善惡漏無漏業至成熟時所招感的果報。阿賴耶識它是受業力熏習的,所以它的存在是一種果報,業是一個因。這樣的一種因果,這種雜染有漏的因果要到金剛道後圓滿佛果才全部棄舍掉。

所以我們看佛陀,他有一次受國王的供養,三個月的供養,這國王忘了以後,結夏安居吃不到東西了,結果有一個養馬的拿那個馬麥給佛陀吃。但是這個馬麥一進入佛陀的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為什麼呢?因為金剛道後異熟空,佛陀沒有再去受果報這件事情,沒有這回事情了。但是阿羅漢吃到馬麥它真的是馬麥。不過阿羅漢有一個地方跟我們不一樣,他能夠修空觀。他能夠去受這個馬麥,他也可以入空觀。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能夠一切法不受,也可以,他也可以不受。

但是佛陀都不必作意,因為佛陀已經沒有那個有漏的業力了。表面上佛陀在受果報,事實上佛陀那個大般涅槃常樂我淨的功德是恆常現行的。沒有一個佛說還有有漏業力能夠成佛,沒有這回事情。金剛道後異熟空,到金剛道後圓滿佛果,這一切的有漏的異熟的業種,完全都消失掉了。

第三個,名一切種識。通於因果凡聖等位。

前面的阿賴耶跟異熟,這是在有漏位才有的,但是這一切種識通於凡夫也通於聖人。因為:

但是成佛之後,則唯執持圓滿無漏善種,盡未來際利樂有情,更不受熏。

就這持種來說,通於凡夫通於聖人,只是說成佛以後,這個時候第八識只有執持圓滿無漏的善種。佛陀那一念清淨的第八識,無垢識,執持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般若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各式各樣的功德。

盡未來際,利樂有情,更不受熏,這個時候阿賴耶第八識不受熏了。你說今天的佛陀跟昨天的佛陀不一樣了,因為佛陀又講一部經了,沒有這回事情。佛陀造善業,他的功德不增長了。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這樣子的。佛陀的那個第八識也不生也不滅,也不垢也不淨,也不增也不減,那完全是一種平等法性相應的境界了,他那個無垢識跟我空真如法空的真如理相應了。

就是說這個無垢識他有一個如如智,就是大圓鏡智,恆照如如理。如如理起如如智,如如智照如如理,那是一個如的境界。佛陀圓滿以後沒有說更圓滿,沒有這回事情。所以我們要清楚,佛陀的無垢識不再受熏,他功德不再增長,也不會再減損掉了。

這個是說明第八識的一個轉變情況。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會有一個疑問了,說金剛道後異熟空,佛陀的有漏的業種到金剛道後全部都棄舍掉,但是我們看到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還來到人間,出生,童子,長大,出家,轉法輪,入涅槃。這怎麼回事呢?佛陀還是有生老病死?

這個是這樣子的,佛陀的受生那是一個大悲的願力,不是一種異熟,不是。我們凡夫的來受生是一種異熟,異熟當中還有一個阿賴耶,在這個異熟當中還執著有一個我,所以我們凡夫的第八識有阿賴耶的功能,也有異熟的功能,所以我們不得自在。說這個罪業要起現行要得果報,要生病,要受各式各樣的生老病死,我們完全不能自在。佛陀在受果報他能夠自在,比如說佛陀來到人間,他也可能遇到過去的冤家,他自己是清淨的,但是他跟眾生所結的緣還有在。它也可以選擇受果報,他也可以選擇不受果報,他都可以的。

佛為法王,於法自在。就算他選擇受果報,他也沒有任何苦的感受,完全沒有。他那個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功德恆常現行,他就算是有各式各樣的障礙,他的內心還是常樂我淨。為什麼?金剛道後異熟空。他沒有這樣的業種,哪有這樣的受呢?沒有這樣的感受,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佛陀是沒有這樣的有漏的業力的,金剛道後異熟空了。

再看第二段:

以其一切有漏種子及一分劣無漏種子皆永斷故,名之為無垢淨識。

這個無垢識是約斷惡來說,因為他一切有漏種子跟一分的劣的無漏種子,這個劣的無漏種子是俱生法執。為什麼講它無漏呢?因為這個是一種不染污的無知了。《阿含經》說,阿羅漢有這個沒有染污的無知,不染污無知他還有。就是說,有一個優婆塞來到僧團問這個阿羅漢,這個鹽巴有什麼好處呢?阿羅漢答不出來。阿羅漢答不出來,這是一種俱生的法執,所知障,這個不染污的無知。所以到佛的時候,你問佛陀任何的問題,佛陀都能夠回答。這種俱生的劣的無漏的種子也全部斷除了,這叫無垢淨識。

以其與極善無漏之慧心所恆相應故,名之為大圓鏡智。

佛陀那一念的清淨的第八識,跟這個極善、最圓滿的這個無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以及無量無邊的後得智都相應。當然這個智慧也不是單獨的般若波羅蜜,還攝持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的功德,所以叫大圓鏡智。

此識一轉,此智一發,則法界洞朗,真俗等觀,故云普照十方塵剎中也。

這個第八識轉了以後,轉成無垢識,大圓鏡智發動,這個十法界洞朗。洞就是通達無礙名之為洞,這個朗就是清楚分明。真俗等觀,能夠觀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觀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也能夠同時觀察十法界、十如是,一切法因緣果報都能夠現前。真俗等觀,是這種境界,這個講到大圓鏡智。

故云普照十方塵剎中也。這個普照十方塵剎中,跟前面的第六意識妙觀察智不一樣。這個妙觀察智是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綿,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這個第六意識是一個應化身的境界,觀察圓明照大千,只能夠照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應化身所教化的佛土。這個大圓鏡智是普照十方塵剎中,那是一個法身的境界,是無障礙的。

智者大師他說這個法身是一個本門,應化身是一個跡門,說月亮只有一個,但是它能夠在十方的世界裡面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個國家,瑞典,美國,各式各樣的地方,只要有水,月亮都能夠出現。這個水中的月亮就是應化身,但是天上的月亮就是法身。這個應化身要有因緣才能出現的,但是法身他是不需要各式各樣因緣的,恆常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普照十方塵剎中。

這句話我們聽了,修淨土的應該起大歡喜。因為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應化身要臨命終才來,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是臨終來接引,他沒有說平常來接引你。那麼臨命終來接引你,我們在念阿彌陀佛,我們想,阿彌陀佛,我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知不知道我在念他呢?但是,普照十方塵剎中。我們能夠從這個比量知道,佛陀他那一念清淨心,晝三時、夜三時普照十方塵剎中,他是知道的。

所以我們講感應道交,雖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正式感應道交,佛陀現前,但是你平常念一句佛號,一念相應一念佛,你平常就應該念念感應道交,因為佛陀未曾滅度過。

就這個地方講到這個第八識跟滅度又有關係了。假設不建立第八識,那麼佛陀他也滅度了,他前六識而已,前六識一入了涅槃,第六識不活動了。但是佛陀入涅槃以後,那是一個一期的因緣結束,佛陀那個清淨的法身普照十方塵剎中,那個本門未曾滅度的,所以才有念佛才能感應道交,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地方講大圓鏡智的功能,那是無障礙的。

不過當然是這樣,我們念阿彌陀佛是這樣,佛陀是平等的晝三時、夜三時地去加被這些苦惱的眾生,但是你要跟他感應道交還要有因緣。這是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上說,說理論上一尊佛陀可以救度所有眾生,理論上說,但是為什麼要那麼多佛,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乃至於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因為各式各樣的佛建立各式各樣的國土,來教化眾生,這個是因緣的問題。說你要跟這個佛要有緣,他才有辦法救拔你。

說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要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你臨命終的時候,他的應化身才能夠出現,三類分身息苦輪,他才能夠出現。所以這個地方,雖然佛陀的法身是普照十方塵剎中,但是這個不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我們頂多是比量。你臨命終見到的應化身一定要有佛號才能出現,千江要有水才能千江月。

所以這個地方,要講到要被佛陀救度,這個當中要有因緣的。但是這個法身不講因緣的。我們到這裡把這個《八識規矩頌》就全部講完了。

我們看甲四,結示勸修。

《八識規矩頌》主要有一個宗旨,就是發明萬法唯識的道理。說這宇宙的萬法,這個三界的流轉都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識所變現,萬法唯識,當然這個唯識就開出八識。那麼我們看這個偈頌:

諸法不牢固,常在於念中,

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

這個偈頌我們分成兩段,先看它的流轉門,再看它的還滅門,分成兩段。

從流轉的角度來說,諸法不牢固。說這個諸法就是我們的五蘊的身心,它是不牢固的,這不牢固就是無常的意思。這個無常從一個粗分的角度來看,敗壞無常。說你今天是一個人的五蘊,但是不牢固。你一個人修了善業下輩子變成天的五蘊,快樂,但是也不牢固。你的天的果報受完以後,又到地獄去了,現出地獄的這個苦惱的五蘊,色受想行識。

所以說,從粗分來說是敗壞,你這個五蘊會敗壞。快樂不是恆常快樂,痛苦也不是恆常痛苦,就是不牢固。這是從粗分來說。從細分來說,阿賴耶識頓生頓滅,頓滅頓生,每一剎那每一剎那在敗壞。

總之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不牢固。為什麼不牢固呢?常在於念中,那又完全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的。這個就是我們積集了一個善的業力,業力起現行了,善業起現行了,就創造一個可樂的五蘊;惡業起現行,就創造一個不可樂五蘊。但是不管可樂不可樂,都是變化的。

這個變化無常,就有這個苦的意思,佛陀講這個無常就是有這個苦。這個苦就是有無我,因為這樣的敗壞無常、剎那無常都是我們不能作主的,所以講無常、苦、無我,這個是流轉門。

那麼怎麼辦呢?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我們今天要熄滅這樣的不牢固的法,就是要解跟見這兩個次第。在資糧位、加行位的時候,當然是解——聞思了解我空法空的智慧。

我覺得你能夠把這個偈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句話把他背下來,好好地理解它、思惟它,你能夠解到一切法空的道理。你慢慢慢慢這個解最好有一點禪定的,有點止的力量幫助你,從資糧位、加行位到見道位,見到一切法空。這個時候一切無想念,這個空的相貌現前是一個什麼境界呢?一切的名言分別的戲論,我執法執的想念都熄滅了。

所以這個一切法空,是空掉我們的內心的遍計執的,不是空掉依他起。就是說你這個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就把這個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給破壞了。第七意識恆審思量一破壞以後,第八識就轉變了,一切無想念。主要是對治我們內心的我執法執的名言分別。這個是講到這個聖道的一個還滅門。

不管是諸法不牢固,常在於念中,流轉門;不管是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這個還滅門,都不離開我們一念的心識。

不過這個心識,我們要知道,我們講到八識,用功主要還是第六意識,你用功的時候還是第六意識。但是你知道你這個八識是怎麼樣運轉,知道這樣子而已,主要還是第六意識,還是要靠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才能夠去熄滅我們無量無邊的這些妄想戲論——這想念的,才能夠把這個生死給熄滅的。

好,我們這一次的《八識規矩頌》就跟大家研究到這裡,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