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各位蓮友們,大家下午吉祥。今天日子又是特別殊勝,觀音菩薩的生日。我昨天連夜才從普陀山回來,十八開始已經就是人山人海了,進到這個廟裡邊,因為去講法嘛,還有點兒綠色通道,能走後門。否則像過年我那會兒還不知道進山的出家師父有綠色通道,在那兒整整等了四個鐘頭,那麼三個「十九」(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要比過年的時候人幾乎又要多一倍,所以你看這就是觀音菩薩。我們說我們來學經學教是從解門入,真正的像菩薩的功德要從行門來入,就是要做。觀音菩薩無量劫來點點滴滴一點兒的修福機會都沒有放過去,終於因圓果滿,你看人家現在位居等覺,一個應化道場,一尊在我們娑婆世界的這樣的一個影像塑在那裡,都是這麼多的人蜂擁而至。那反過來,一方面我們讚歎菩薩的這種無邊功德。

另一方面我們也慶幸我們來學這個無量壽淨土一門,是親自去極樂世界見本尊,見報身,那就簡直又更為不知道殊勝不可思議倍了,所以帶著這樣(的知見)呢,我們今天繼續是佛說無量壽經第三講。上一講我們把經題和這個翻譯者給大家做了一個介紹和講解,今天開始我們就正式的走入經文,從經文中來看有多少聽法眾,佛在哪裡講的。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希望大家就把法本拿起來 ,每次開講一段之前我們要先來共同讀誦。請大家把精氣神兒提起來,你看我們這裡還有視頻,將來要在這個網上、網絡上也有聽聞大眾,所以我們現在也有表法的功德,今天我們讀呢是從四十二頁,四十二頁找著了嗎,四十二頁的如是我聞一直讀到四十三頁的第一段裡面的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後面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就不讀了,就讀到這裡。好,我們一起來。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異乘、尊者仁性、尊者嘉樂、尊者善來、尊者羅雲、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好,就到這裡。這大概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學習的內容。從如是這裡這部經典還格外,他反過來了是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我們來先看這一句。每一部經典裡總是少不了,雖然這部經典翻譯的倒了個個兒,都是表的信的成就,就是說有這麼一句話足以信,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大家要知道在世尊講法的時代沒有紙張,更沒有電腦了,也不會打字,就是佛在那兒稱性地流露來講,所有的弟子大眾圍繞在那兒靜靜地聽,用這種禪定功夫流露,用這種如飲甘露的這種心情去往聽聞。那麼我們現在的經典全部由於阿難,為什麼阿難叫做啟教阿難陀尊者呢?全部是由於他那個時候負責結集背誦,才讓我們現在流通到此時此刻。

所以也是只有阿難才有這個能力開始擔當這一句我聞如是。因為這阿難確實是跟釋迦牟尼佛,包括跟我現在末法時期的眾生都有甚深的因緣,咱們這個娑婆世界一代的教法呀,他那兒是一個活水源頭。他的年齡很輕那會兒,佛成佛的那一天阿難才出世,年齡差這麼多。後來出家了以後,阿難一直跟著佛,作為親近佛的侍者,他具有八種這個不思議的功德別人比不了。這八種不思議功德比如說,一個他身清淨,見了女人他不生欲心,不起欲心。再一個他能知道佛入的什麼禪定他都知道,他知道佛在這個法會裡面講什麼法,眾生能夠得什麼利益他也能知道。僧團出去應供的時候他不受別請,受了一次別請,因為落下隊了就在《楞嚴經》裡面吃了虧了。

而且當時佛不是有供養這個三衣嗎?衣具的,那麼佛他的很多衣服呢,因為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說有上師或者是法師們加持,穿過用過的衣服好多弟子都搶著去(請)。現在我們有時候去印度的菩提迦耶不是有那個,就這尊佛嘛,這尊釋迦佛身上搭的袈裟定期換,有人供養,再撤下來,剪成碎片兒給全球的佛弟子們結緣。佛那個時候有的衣服下來就給弟子們,但是阿難他就不去搶這個加持,他都能讓給其他的師兄弟或者同修,所以他不受佛的舊衣,穿過的衣服。

那麼最主要的是什麼呢?佛所說的一切法,不管是根器的大小,講的法是圓的還是偏的等等這一切,他都能夠知道佛的密義,完全了知。所以阿難跟佛在教法上是心心相應的。最主要的一個不思議功德,他有一個法不再問。就是聽佛講完這個十二部經典,一入耳根,馬上就能夠解問,不要再去問,他有這麼一個功德,所以在經典裡面講到就像瓶子裡面裝水一樣,他這一個瓶兒裡把所有水都能裝進去了,都能受持,就是佛講的所有的法,多聞第一。所以由此在結集經典的時候才在經首說了這麼一個我聞如是,如是我聞。這是阿難拍著胸脯子作保障了。所以這就直關聯到,我們現在在講大家也在聞,到底我聞也有很深的內涵。

你比如說在佛法裡面常把我們世間形容成三種世間,一個是國土世間,就在咱們這個,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國土裡面;還有一個是眾生世間,大家都是有情眾生;還有一個叫五蘊世間,五蘊諸位都學習了心經裡面講過的色受想行識,那整個我聞的這個覆蓋面,完全要深深地滲透到這個三種世間裡面來表顯的。什麼叫做我聞呢?我們在學經的時候能不能悟透這個我聞功德?大家要領解一下。第一個什麼我聞?叫因緣我聞。從因緣的角度來看,釋迦牟尼佛講法當時是利益他當時的現前聽法眾。阿難去結集經典是利於我們末後時期現前我們當來眾,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一路這樣利益過來。因為這個因緣我們今天才能在此來聞。我們現在聞了以後,在這個世間依然依照著我們的身心世界,根據自己的因緣傳承下去以後又會利益當來眾。

就在這樣的一個輾轉相繼中,因為有緣所以我們今天有我聞,能聞得到嘛。因為有聞,我們還可以再輾轉地續這個有緣,再讓它輾轉繼續下去,從一切緣法中人人都能夠得聞這個一時佛住王舍城的《無量壽經》,所以叫做皆為我所聞,叫做因緣聞,每個人都能聞,這就叫國土世間之我聞。其次叫順情我聞,就是隨順著我們的這個,咱們這兒的這一套方法、這一套概念,你像我們這裡的話大家都知道佛法修行到最後照見五蘊皆空,他是無我之法,既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何來我的概念呢?就是由隨順眾生的這個情見,這種執著,假借凡夫的這個我的這個現前狀態來提倡無我之法,所以這個叫隨情,假說有我。這裡才說了一句我聞如是。這是什麼啊,從眾生世間來講的,因為我們畢竟活在人世間呀,活在人世間你得接人氣兒呀,那人裡邊,人人都是為我,我都是為人人呀。

所以這就是我們現在眾生世間,隨順假說有一個我,叫做我聞。那麼從五蘊世間來講呢,我是由什麼組成的呀?大家說?剛才講的色受想行識,這個比較難理解了,你想我聞我聞,我們都是從色受想行識這五種精神和物質的結合來的一個假象,那麼大家隨著我們來學習這部經典,你說光從色聞嗎?就看這本經書嗎?那我們現在想想,你們看這本經書,比如說這本書它是一個色法,它是一個物質對不對?你們看的跟我看的還不一樣。你看的是外邊的封皮,我看的是裡面的字,都看不全,他只是影在我們眼前的一個色法、物質,而且這個物質隨著你們角度的不同,看的都不一樣,它是個假象。

那麼對於這個物質展現出來這部經典,我們對聽聞了以後,會有種種的這種認知,眼睛看到色以後,還會領受到聽完了意思領納它了,比如說法喜充滿,這就是一種感受。由於這個法喜充滿以後又會作種種心行的想像。這是怎麼個意思?法師在講我聞,我聞的意思,一會兒又要講佛住王舍城,等等就取種種就開始做種種想了,由於這種種種想我們念念相續,還要了別知道這最後他整個說的內涵你要有個總體的掌控,這就叫色受想行識。如果我們把它掰開了來觀的話,大家想我們的世間是不是五蘊世間,一切都是五蘊在流通,跟我沒有關係。

所以當我們錯覺的有一個我聞的時候呢,其實不僅僅是耳朵聞錯覺的一根在聽聞講法,整個我們今天把這個經義了解以後,必須由色受想行識同步的結合性的參與,才能成就這個我聞功德。因為我是由五蘊組成的,所以由這樣的話我們說,這部經典的全部內容一定要由構成我的部分跟這個經典所傳達的五蘊,經典也有五蘊的啊,色受想行識,傳達的這種五蘊,信息對接才能夠完全的圓滿說我聞的現前這個感覺。你真的單靠眼睛能搞清楚嗎?不由耳朵的聽聞,光靠耳朵你看得見經文?沒有感受,不進行了別你能了解嗎?所以這就叫做流通在五蘊世間。從國土、眾生、五蘊世間來全方位的把它進行下去,這裡才叫做我聞。這才叫做圓滿的叫做聞。

所以大家想想,雖然我們的五蘊是假的色受想行識,可是我們所有的聖言法典都是靠五蘊在流傳。我們要做這樣一個深廣的理解。好,那我們再回過神兒來,再與現實世界對應說,阿難啟教來承擔我聞如是。由這個我聞才知道如是,什麼如是呢?就是這樣的。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佛講了,佛法僧三寶它就是這樣的,你要修戒定慧,次第的這種修法也是這樣的。輪迴生死從來就是這樣的,解脫涅槃也是這樣的,這就叫如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說法真的如此,本來就是,故這裡說我聞如是。所以所謂的我聞其實就是讓這個,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讓這個覺性,這個覺悟之性整個瀰漫覆蓋到我們剛才講的這三種世間中。是這麼一個流程。

那麼這個覺性是什麼呢?就是如是。如如不動的真實不虛的這個宇宙萬法的真理。因為這部經典還真是特別,康僧鎧三藏他翻譯的時候他倒了個個兒,不像咱們通常只是說如是我聞,這裡成了我聞如是了。那如果我們一定要把他更加地引申發揮一下的話,就可以理解成什麼?一切的教法都是覺悟的載體,為我所知了這就叫如是我聞了,那麼為我所知後我當身體力行、真修實證,這就叫我聞如是了。如是的法被我聽來了,我得如是地去做,這就是如是我聞和我聞如是的關係。

那麼所有的修證法門中,都是從佛所宣講的為我所聞了,叫做如是我聞,信解行證。那麼由於淨土一門圓融絕待,非常難以置信,信心是它的第一道玄關,所以阿難簡直就是我只能原封不動的把它流通下來,上面不夾任何的這個側重,所以說如是我聞還重在我聞,我聞如是的話重在如是。就是這個不容凡夫思議揣測的圓頓教法,我只敢說就是這樣的,我聞的就是這樣的,我聞如是。你們就這麼聽吧。這是淨土的殊勝,又把它這裡做一個理解。這就叫我聞如是。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時,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一時呀,所有的經典裡面為什麼只用一時?他不是說這個時,那個時,前一會兒,後一會兒時,或者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時,那麼這個一時呀,就是說《無量壽經》這部經法我該聽聞到的時候,機感相應之時,佛應當講的時候,就是完全熟透了,該流淌出來之時,叫做一時。那你要是說非得說個某年某月某時的話,因為時間它是超越的,它是一個假象呀,我們現在在妄識分別的時候時空有,你能說具體的哪一時嗎?哪一時都不對啊,我們這個世界的此一時,那麼那個世界就成了彼一時了呀。

它是不能夠完全的,任何時間都不對。只有這個一時才能夠作任何之時。所以你看,佛典非常妙。就是佛講這部經,眾生該聽這部經,思之、相應、道交和合之時,相扣在這兒了,正好一卯一環扣在這兒,該講了,這個時候兒,這叫做一時。你說我們現在大家想,這個一時呀,為什麼說這麼殊勝呢,它就是一個既能夠作一個永恆的時空格局,就是一時就是適合於整個時,對吧?但是它又可以說靈動起來以後說處處時時都是一時。你說是不是?這個佛在靈鷲山講這部經的時候也是一時呀,阿難結集經典誦出來的那個時間也是一時呀,諸位大德西天東土的歷代祖師從印度往過來翻譯,從古代往現代傳承都是一時呀,包括我們現在此時此刻在宣講學習這部經典的時候也是稱為一時,所以你看這個一時它就是通的。它確實並非說我們說,我們在此時佛曾經在彼時,而是就是說如是之法中,沒有此一時彼一時,全在一時。大家想想,剛才我們講這些時間能離開現前的一時嗎?就是說所有的每一時、每一時都在一時。

佛在講的時候,祖師們在翻譯的時候,我們怎麼了解到怎麼知道呢,就在現前我們這個現場才知道,才回想過去,還要展望未來,都在一時。所以時時處處之時就在現前一時。整個法界同在一時,這才叫一時。所以你看這無上甚深一時法,你能夠悟得了。為什麼跟大家講啊,如果我們這樣學經教呀,原來的佛門裡面講教呀,叫天台叫做教下。教下講這個教的時候,他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去,都要會的讓你往心地這個心性上會的,不是說就這麼個道理,聽聽典故很精彩的這些人物傳記講完了就沒了,就是每一法每一個人物都讓你有觀心釋,觀心就是往心地上觀的解釋,都有這樣的一種解釋。所以我們希望盡量大家也往這個心地上觀。你看,所有的一時其實同在一時。

同在一時就可以無量無處無邊的所有的時都可以包羅,都可以分散。就是這麼一個法義。好我們再來看,這個下面的就好理解了,先玄一些。下面的是: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兩個地方是印度我們說當時釋迦牟尼佛講法常住的聖地,現在如果我們有同修去印度的話,還在我們所在的因緣中還可以見聞得到,一個是王舍城,一個是靈鷲山。耆闍崛山就叫靈鷲山。王舍城是當時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他在現在印度的比哈爾省,在此之前給大家講觀無量壽經的時候,還記住那個可憐的皇帝叫什麼嗎?頻婆娑羅王就是這個王舍城的國主,他的兒子阿闍世。頻婆娑羅王不是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證到初果了嘛,竹林精舍也在這個王舍城中。

那為什麼這個地方叫王舍城呢?我們依著吉藏大師有一個很有趣的解釋,這個國度這個城池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印度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作普明,普遍的普,明白的明,他在這個大城裡面治理這個整個統領這個國家,但是統領這個國家呢,當時我們要知道印度呀不是佛法一枝獨秀的,很多很多外道有九十六種外道,有一個著名的大外道叫做尼乾子,就是我們比丘尼的尼,乾坤的乾,兒子的子,尼乾子,他跟這個釋迦牟尼佛的這些比丘們呢,兩個人在法義上產生了這個諍訟了,有了這個爭執了。有了爭執就來找這個國王,普明國王來給進行一個判決嘛,給個說法。結果當時這個普明國王他就屈就了人情,也就是走了後門了,違心說這個尼乾子得了理了,說這個釋迦比丘不對,釋子沙門不對。可是事實情況下確實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比丘他是佔理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比丘也挺有意思的,他就豁出去了,在那兒哭天喊地的整整弄了半天,不走,就在那兒哭喊,就跟那個孟姜女哭長城一樣,見效了,一鼻子就哭倒五百里長城。這個比丘他是由於畢竟是釋子沙門呀,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概是天神也看不下去了,護法,就哭了一晚上就哭得整個這個城池就是什麼,陷沒進去,陷到地裡面了。

所有的陷進去了唯有什麼,東宮太子的宮殿留下來了,你看為什麼這樣呢,誠心、究竟心能夠感動天地呢,就是這樣子的。只有這個東宮太子的東宮沒有沒,國人就說,哎呀這還不行,那麼就說推選這個太子做國王。但是這個太子知道他父王沒有道德,走了後門了嘛,沒有公道嘛,所以他就不肯去就這個位,就跟兩個大臣到山裡面去修道去了。帶著兩個大臣隨行修道去以後,由於天神對他的德行感動了,一晚上就給他造了一個城池,裡面造了一個宅子。從此以後這個城就叫做王舍城。他舍了王位而去修道,所因緣起這個城池叫做王舍城。大家去過印度嗎?王舍城去過的嗎?

王舍城再往外走十幾公里就到了什麼山呀?就是這裡所說的耆闍崛山,靈鷲山,也就我們常說的靈山勝境。說起這個靈山,大家去了這個靈鷲山都會,真是非常的受到這種震撼,大家想多少的大乘經典就是在此處開始宣講流通的呀,《妙法蓮華經》、《般若經》包括淨土裡面的《觀無量壽經》全部是從靈山一會流淌出來的,就是這個耆闍崛山中。那為什麼這個地方叫耆闍崛山呢?就是因為,一個,這個山上面有好多靈仙,就是修道的這種仙人居住,所以叫做靈。而且這個山上同時也有很多鷲鳥,就是禿鷲,鷹嘛,住了好多,所以就叫鷲。合在一起叫做靈鷲山。有時候又把他叫做鷲頭山,它上面就是靈鷲山最上面有一個地方就是釋迦說法台呀,那個地方還真的特別像一個鷹的這個身形。

所以你看這個正報跟依報也是同步的,依報正報都是隨著互相轉的。這是講到說地點在哪裡,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當然對於這個佛住的話,我們因為說有所居有所住,就在這個地方在講法,我們通常理解說,就像咱們現在住在這個福慧慈緣(會館)一樣,那麼如果一定要從心地上講的話,佛住的話,他是佛在常寂光土嘛,我們都知道佛最後的清淨無染的真正的是,他所在的國土在常寂光土,怎麼會在我們這個染土來示現呢?所以在教法上,大家常會形容到一個什麼:於不動道場起身動坐,奔赴法會,這就是應現在這裡,不動道場是常寂光佛土就是佛的境界。

那麼慈悲不舍應化在咱們南閻浮提,在這個諸有情的圍繞中來不間斷的隨其所用,來做這個度化眾生的佛事,這才稱之為佛住。因為住也有好多種,有的叫天住,比如說四禪八定,這屬於天住,有的叫做這個梵住,梵住就是修梵行嘛,清淨嘛,比如住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這叫梵住。還有的叫做聖住,就是住在空性之中,這叫聖住。只有佛才能圓滿地住在整個一真法界,而且又可以分門別類地示現到十法界中來度化眾生。所以這裡所謂的住,只能是說一個分住而已,在他方國土同時度化眾生的時候,在我們這個世界的靈鷲山也住在這裡說一下法。又叫做化住,化現成八十歲的老比丘住在這裡。又叫做示住,示現成一個化身佛來度化在娑婆世界過去結的有緣眾生,所以叫做佛住。以這樣的形式示現住在這個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這一句話: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為什麼這裡叫做大呢,就是因為年齡都老了,那麼道行又高深,德行又深厚,才能稱之為大比丘。比丘嘛,我們給大家講的經講的也不少了。我們都知道比丘有三個意思。一個是乞士,乞食來滋養這個色身;乞法,來長養他的慧命;一個是叫破惡,就是破我們貪瞋癡的煩惱之惡;一個是叫怖魔,因為六欲天最高的天魔,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他是執於六欲整個欲界為他所掌控,他認為這是真實不虛的,就是屬於他的東西,他住在有的這種執著中,可是比丘他是修空法的,修無為法,修出世法的,所以他的這個空性特別是在他受戒的時候,跟這個空性,跟這個心性相應的時候,空有之間它會對撞呀,碰撞呀,碰撞的時候對於這個有的撼動,就能夠致使顯現在現象中呢,魔宮就會震動,魔會生恐怖心,所以叫做怖魔。

這是比丘主要的三個意思,就是一個出家人。受了具足戒才能稱之為比丘。另外還有兩條意思,一個叫做淨戒,一個叫做淨命。淨戒就是持戒清淨的意思,淨命就是以正當的方式乞食來活命。大家可能會覺得淨命,難道還有髒命嗎?不乾淨的命嗎?有。有叫做邪命,這我們也給大家說一下,就知道真正說一個出家人比丘,我們有時候去判別真偽,出去碰到一個化緣的你知道他怎麼回事,你也心裡有數,什麼叫做比丘這個邪命,邪命第一種叫做什麼呢?詐現異相。就是在人多的地方,他給你顯現這個我們也不能說妖言惑眾吧,至少他說一些怪話,高妙的話弄不懂。

我記得我那會兒在五台山拜山有一次往上拜的時候,就不知道哪來一和尚,也不知道是不是和尚,穿著個衣服往那兒盤腿一坐,然後就我往上拜呢,他在台階上面坐著,往下說的時候就這麼手一揮,就跟那個登基了君臨天下似的說,什麼汝等下界凡夫怎麼怎麼樣兒就開始在那兒念叨,所有的人往上走的時候都覺得這個人很有本事,了不起,有的真把他就當作這個神人去供,這就叫詐現異相,狡詐的詐。這是一種邪命活,不能以這個過日子。再一個就是自說功德,自己天天說我每天磕了多少頭,拜了多少等等這些,不能夠不斷地說,加強別人的印象。還有一個就是佔相吉凶,就是掐盤算命看相就以這種過日子,大家要知道,淨命是以此過日子,就是用這個來滋養他的道糧,用來支撐他的修道過生。度化眾生方便不在此列。那麼還有一種就是高聲現威,詐現威儀,人多的時候他就特別的,現在不是有的時候弄個百納衣穿著嘛。

你們曉得麼,那個百納衣有的時候比我們現在這個衣服還貴,因為他要裁剪呀,所以說這些都是屬於高聲現威,就是大喊一聲出點兒怪音等等這一些。再一個就是,說所得利以動人心,比如說諸位同修他有的他今天給我供養了一套短褂,我就到處去說他給我供養了短褂,那別的居士以為說師父那您需要長褂嗎?我也供養您一件。這就叫做說所得利以動人心,屬於比丘的邪命。真正的這種邪命像在戒律嚴格的講的話,什麼仰口食維口食方口食,就是巧言攀緣,交結權貴,左右逢緣,仰觀星象天天看著天吃飯,包括給人看病等等這些全屬於邪命過活,唯一的正命就是托缽乞食。到了咱們漢傳佛教現在也沒有這個資糧,就是可以說比丘終日就是你持戒受供養。你啥都不能幹,只為了修法弘法,你一切的世間法都屬於置身產業,那都屬於對一個修道人來講全部屬於邪命,所以這才叫比丘的資格。

就這樣的一種過日子的人,大家想一想有萬二千人倶,有一萬兩千人,聚集在一處才稱之為倶。所以你看這個《無量壽經》的這部法會有多麼隆重啊。大家要知道,你看《彌陀經》裡邊也是千二百五十人倶,那是常隨弟子,這裡一萬二千人就等於說數量等同於《法華經》。在經典裡面只有在講法華的時候,當時雲集的大比丘眾也是有一萬二千人,非常隆重。所以說,從這點來講,大家我們都知道法華里面不是有一句話叫做:開示悟入佛知見。《法華經》的經的規格是這麼個規格,所以才招感了有一萬二千的比丘聽法,那麼我們可以說法華是開示悟入佛知見。這部經就是以佛知見加持我們讓我們開、示、悟、入,直接往生。直接契入佛知見,他是反過來以這樣的功德等同無異於《法華經》的法會,所以在這個聽法眾的規格上你看是同步,正等無異的。這裡面都有一些表法。

那麼由於前面的我聞如是是這個聞成就,我聞就是我聽聞了嘛,如是就是信成就嘛,一時就是時成就嘛,佛就是說法主,主成就,在這個王舍城耆闍崛山說法處,處成就,那麼還有大比丘萬二千人,包括後面的菩薩等等,這叫做眾成就,一部經典具足了這六種元素才能叫做證信序。相信這部經典準確無誤,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印度講的。缺一不可,這六個因素,大家要記住,這是叫做證信序。那我們再往下看,就叫做發起序了: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什麼叫做大聖呢?什麼叫做大聖呢諸位同修?是不是孫悟空呀,叫齊天大聖?大聖一定是什麼呢,就是悟到空理,證到實相才能叫做大聖者,如果從地位位次上說,最起碼最起碼要證到初果以上,見道的聖人,就是預流預流嘛,預入聖流才開始叫做聖人。

我們都是凡夫啊。所以大家要曉得,凡聖之別他是有差別的呀。從所居的國土來講,我們所居的國土在三界內,聖人所居的國土在界外,三界外,出了三界了,這就是一個凡聖的分別點。我們住的是染土,人家呈現的是淨土,所居的國土。從生命的這個形式上來講,我們的生命形態是輪迴生死的。聖人的生命形態他是了卻生死的,不去輪迴了,常住不滅了。從這個人生觀上來講,你比如說我們常知道,不是有緣覺聖人嗎,辟支佛。那我們的人生觀它屬於什麼呀?煩惱所致的流轉觀,從無明緣行最後至老死。

聖人的人生觀它是什麼?它是還滅觀,就是一切都是從中折斷,一切都是從中折斷,在這兒放,斷舍離,不斷地舍,這樣的人生觀。如果說從生活狀態上來講的話,凡夫一般都是執著緣起,但是聖人他就見到性空,在現前的一切法上因緣中,凡夫一定是就執著於緣起,但是聖人全部見的就是性空。而且在性空中,還不離緣起。我們是煩惱,聖人是智慧。凡聖的一個唯一的分水嶺就看你有沒有般若,是否具足般若的這個發心、觀法和證量是凡聖的分水嶺,所以說生活狀態上來講我們是生滅的,聖者是不生滅的。這樣才能叫做聖人。那麼這裡的大聖呢,就是指的參與法會的這些大阿羅漢們,他們都是回小向大,行菩薩道,所以叫做大,趨向於佛果的這個大聖者叫做大。

而且有的是大法身大士示現成佛的羅漢弟子,這一號身份的人物所以才叫做一切大聖。具足了無邊的功德,這裡說的一個功德叫做神通已達。你看不知道為什麼,佛也確確實實是方便上的說了這麼一個讓人,具足誘惑的這麼一個詞。現在你想想咱們佛弟子說什麼都沒用,唯有顯神通就靈。你再給講一千遍一萬遍說神通也不要執著,神通只不過是修行過程中顯現出來的一種自然狀態,說的理是的,只要是誰給他顯這一下通,他馬上就晃晃悠悠的就相應了,所以這裡說神通確實在佛門裡面,也是一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這麼一個本事。神就是神妙難測,通就是通達無礙。所以大家顧名思義從這個字眼上來講你看,為什麼要神妙難測,不是說這個現像是有多麼的,從哪兒揪出來的或者練出來的一個本事。

這個現像它是跟空性相應以後,大家以後一定要記住,是跟空性相應以後,從聖人的智慧禪定中所獲的超自然,這種超自然是怎麼表達的呢?是在我們凡夫的這個常情中覺得它是超自然的,但真正的真實宇宙萬法的這個真理中它是本自然的,因為咱們凡夫現在不自然呀,我們的所有的執著其實都是不自然的,真正的自然就是跟空性顯現的,所以我們現在看起來把本來自然的看作不自然,覺得這是一種超然能量才叫做神通。神通有時候也叫做神變,有時候也叫做神力,大家一定要記住,它是跟空性相應的,在《般若經》裡邊就講到說,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是劃等號的,你沒證到空性肯定會不相應,所說的通絕不是神通,很可能是另外的道兒,因為有一些道兒你比如說妖通就有,什麼叫妖通呢?就是這些狐仙鬼怪木石精變,附在人這個身體上或者神通中呢,它顯得非常的聰明奇異,但是它叫做妖通。

還有一些叫做報通,就是依著你的業力果報而得的通力,有一些它能夠飛行天空,有些鬼神的話它還有他心所知呢,這叫做報通。還有一些依通,就是依靠個什麼東西。你比如說吃了一種藥力,或者是你持咒,或者是寫這個符,這些護身符呀等等這些,它真能夠讓你在巨大的心力加持下,它能夠所得到這個通力,這叫做依通。所以我們這裡純粹的神通就是指的神通和道通,悟到中道實相之理,沒有執著心,那麼這個時候禪定的這個智慧,同時同步觀察出來的這個通力,無礙的這個力量才能叫做神通。這裡講到的說神通已達就是他們已經都具足了這種功能。比如說我們常說的,三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漏盡通。就是這些大比丘,全部都具足了這樣的神通,大家想想這是什麼法會呀。

這是多麼殊勝的大法會,你想在我們這裡已經想像都想像不來了。這菩薩後面還沒點呢,所以從這裡講為什麼要講到一個神通已達呢,因為具足了那麼多的功德這些大聖者,光單把神通給拿出來了。就是顯現為什麼呢,這個淨土法門,在這個份上要開始講的時候呢,當機者比如說要他的信受能力強的,你試想一下他沒有神通的話,他簡直連個輪迴都看不到,那麼給他講法藏比丘因地無量劫來,遇了多少尊古佛最後成就的這個五劫的時間修行,你說他如果沒有宿命通的話他不能夠直接承擔這個相應的法呀。那麼再講講四十八願裡面全部具足六種神通。如果他不具神通,他就感受不著這個好處,他想想極樂世界怎麼會有這樣的世界,當體的天人就具足了這樣的功德了。

所以說淨土法門呢,就是要某種意義上,像這個地步只有這樣神通已達的大聖者才能夠無障礙的起信,才能夠無障礙的起信,諸位試想一下我們現在就在這兒聽一聽,是不是無障礙的起信呢?這需要非常大的福報資糧,才能支撐這個無障礙的起信。因為他們聽起來就是至少不能夠親見極樂世界,可是他的這種現場感就是要非常強呀,他的現場不是咱們的現場,他的這種神通以後就是,不是一個國土了呀,不是一個時代了呀。那麼佛再給他傳這個,至少說法藏比丘因地的修行到發四十八大願,極樂世界的這種種種的依正莊嚴的時候,他至少就是有一個到了一個次第水平具足這個資格認證以後,再來聽這個法容易作為當機來承擔信受,所以這裡什麼都不說,光說了一個神通已達。下面這一段就開始就是要講到與會大眾,但是因為這個名字也比較多,那麼這一筆帶過也不好,但是細講一下呢,我覺得有點就像我們舉辦什麼大型活動要介紹一下嘉賓了,結果嘉賓太多了,這個主持人站在主席台上在那兒念嘉賓,可能下面的聽得就東倒西歪了,大家要知道我們為什麼東倒西歪呢,因為凡夫他就是一個假名頭,來了某某某某某不斷地給你介紹,剛開始還鼓掌呢,鼓一會兒鼓得連鼓掌都不想鼓了。但是我們這裡啊,這都是這些真實修行德行的大成就者,因為叫有德可尊,這裡統統而稱之為尊者。所以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大尊者們他們的大成就從哪裡成就,成就了什麼特色。我們來看一下,所以大家盯著這個經本,我們大概給大家講一下。

第一個是尊者了本際,你們聽過本際這個詞兒嗎?本際在佛法裡面其實就是空性的意思,就是本來面目的意思,也就是無邊無際,稱之為本際,無量光壽,也叫做本際,空性與此本際知見明瞭了就叫做了本際,這就是阿若喬陳如,是佛最先度化的五比丘弟子,這個喬陳如有時候讀憍(jiāo)陳如,他當時發願,就是因地發願的時候就說,他一定要在釋迦牟尼佛轉法輪的弟子中他要最先悟道,果不其然。所以說後面的這個舍利弗、目犍連上首弟子都忿忿不平說,怎麼他能先我們前悟道呢,說沒辦法佛告訴他人家因地過去先發的願,他一定要做第一個悟道者,所以這裡把他給列出來。這個阿若是他的名字,這個憍陳如是他的姓,姓氏,我們不是常稱過五比丘嘛,怎麼來得呢?在過去迦葉佛的教法中一共是九個人,九個人跟著迦葉佛學佛,但是這九個人裡邊有四個人是利根,在迦葉佛法中就了道了成就了,有五個人是鈍根,他怎麼也悟不了,最後他們就共同發誓說在釋迦牟尼佛法中要首先悟道,由於這個誓言呢,就這一世就跟著釋迦牟尼佛同時生在釋迦太子的迦毗羅衛國,作了大臣家裡面的這個伴讀者,有的示現成大臣,那麼這個時候佛在出家的時候,(淨飯王)就遣他們貴族裡面的五個人同伴隨行,後來這個憍陳如就是太子入山的時候,他不肯去隨他在雪山裡面苦行,他就隱在鹿野苑,佛成道了以後回來,找他們五個人的時候,給他們初轉法輪,稱之為首席弟子第一悟道,這叫做尊者了本際。這樣的速度大家能跟得上吧?

第二個尊者正願,正願是誰呢?就是我們常了解的馬勝比丘,他的威儀是第一的,為什麼叫正願呢?因為過去他犯了過失了,佛有一次就把他說了一通,說了一通以後,他自己有點兒慚愧,就立了一個願說我永遠不再犯了,所以就稱之為正願。那麼有一個大富長者就因為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心生歡喜了就給佛建了六十座僧舍,這也是佛門中的一段佳話,所以叫做正願。

尊者正語,正語是什麼呢,離婆多。就是在《彌陀經》裡面那個無倒亂第一的,離婆多,因為他不打妄語,大鬼小鬼拉一具尸體進來,讓他說到底看這具尸體是我們兩個誰的,他不打妄語,就依實而說了,說的大概是大鬼的還是小鬼的把另一個給得罪了,這個把他的胳膊吃了,那個把尸體的胳膊給安上去,最後他全身都給換了一遍,第二天早上出去我哪去了?思想還是我的,身體徹底變了。最後一個大羅漢點播了說本來就無我,哪裡有我?悟道。所以稱之為無倒亂第一,四種妄語從來不犯,所以這裡又叫做尊者正語。

尊者大號,就是五比丘裡之一的摩訶男,他稱之為族性第一,因為他也是世尊父系裡邊的親族,因為他美名傳揚,就是很有名氣所以叫做尊者大號。

尊者仁賢,仁賢是誰大家知道嗎?須菩提,這個人德性柔和,所以以這個德性來彰他的名叫做須菩提。有的人說原來如此,錯了!須菩提有三個,《金剛經》裡面那個叫做解空須菩提,還有一個叫做天須菩提,這個叫做惡性須菩提。佛有三個須菩提弟子。這個惡性須菩提,是過去他是一個小龍,畜生道是一個龍,臨命終的時候起了一念慈賢善護之心,所以就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證到果位。所以須菩提有三個,這個尊者仁賢是指惡性須菩提。

尊者離垢,離就是指的離開,垢就是破戒之垢。他是指的潔淨第一,這位尊者的習氣就是愛打掃房間,你們中間有沒有有潔癖的人啊?有潔癖的人控制不住要打掃房間,當然這個尊者他不是有潔癖,他是潔淨第一。非常講究衛生,那麼老去打掃僧寮,令願心無塵垢,見思煩惱斷盡了離垢,所以這裡叫做尊者離垢。

尊者離垢完了是尊者名聞,名聞就是那個摩訶俱絺羅,舍利弗的舅舅,有時候又把他叫做長爪梵志,最有名的婆羅門,他的妹妹舍利懷了舍利弗以後呢,他跟她辯論他就辯不過,辯不過他就覺得說這懷的兒子可能是個人才他得外面去學藝去,就去學這個外道韋陀典(籍),學會來以後舍利弗已經隨佛出家了,他就找佛不是的時候呢,被佛給折服了隨佛出家,證得四無礙辯,所以叫做問答第一,這是尊者名聞。

尊者善實,這個尊者曾經過去以最美善的果實供養一個維衛佛塔,一個佛塔。供養這個佛塔就感得九十一劫常生在人天果報,這一世值佛了也出家證果了。這叫尊者善實。大家能跟的上嗎?

尊者具足,具足指的是樹提長者,我們說一個出家人受了戒就叫做具足戒,所以他是從受戒表明的得戒第一,這個尊者是得戒第一,他把誰給害了呢,賓頭盧,《彌陀經》裡的賓頭盧知道嗎?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顯神通就是他給害的,他把那個旃檀缽就放在剎杆上,就是很高的那個幢撐上,放在上面他就在那燒,把這個賓頭盧(旃檀缽)給燒起來的時候能呢你能夠取下你顯下神通,他就真的顯神通了,把這個缽給取下來,取下來以後兩個人都被佛給呵斥了,從此以後定了弟子不可以以七寶缽供養比丘。七寶旃檀缽供養比丘,佛定製了在家的弟子,這裡指在家弟子不許用七寶缽來供養比丘,怕他們生這個染著。後來他出家以後因為受了具足戒持的非常好,所以叫做尊者具足。

後面尊者牛王,這個大家知道了吧?就是《彌陀經》裡面的憍梵波提,就是因為他吃飯的時候老是跟牛一樣在那嚼,嚼的受不了不吃飯的時候還在那嚼,不斷的嚼嘴軟軟的這樣跟沒牙一樣嚼個不停,佛害怕說他這個樣子被別人譏嫌,說你個比丘怎麼吃飯跟牛一樣,害怕這些譏嫌的人所得的果報,就讓他,用神力把他置在星宿天上。聽法的時候來,平常住在天上來應供,所以又叫天供第一,為什麼他長成這樣,就是因為他過去嘲笑一個老比丘吃飯像牛,五百世轉了牛了,所以成了比丘了吃飯還跟牛一樣。大家要記住,往生極樂可以帶業往生,習氣再重也不在話下。

後面三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這就是三兄弟,本來他們是事火外道婆羅門,特別是這個老大老迦葉他有這個五百個弟子,那麼世尊要度化他的時候,就在他這個窟裡面把他養的那個護法毒龍給降服了以後,他舍邪歸正跟著佛出家了。他常以四事來供養僧眾,所以他又叫護眾第一。那麼他的兩個兄弟一個叫伽耶迦葉,一個叫那提迦葉。這個伽耶迦葉,是到最難教化的邊地,比如說我們現在咱們中國的邊地在哪裡?佛法難聞之地,最難教化的邊地去教化眾生,所以伽耶迦葉呢叫教化第一。這個那提迦葉呢,隨佛出家七天就證果,所以他是精進第一。這三兄弟老大有五百個弟子,老二老三各有二百五,加起來就是有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人。這是這三兄弟。

下面再來看尊者摩訶迦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迦葉尊者,頭陀第一,由於過去是冶金師時跟一個貧女去合夥給裝金佛像,這個果報感得生生世世九十一劫不受貧窮報,九十一劫身上放紫金光,自然就帶著,別人身上也有光或者沒光到了他跟前馬上就顯現不出來了,他就像把人家的光給吞併了一樣,所以他的外號就叫做飲光。飲水的飲,把人家的光給飲了,顯現不出來了。迦葉尊者非常了不起,頭陀第一,修苦行,由於頭陀修苦行佛讚歎說苦行致使佛法正法多住了五百年,禪宗的初祖,世尊拈花的時候,就是他在那笑一笑,會心地微笑,所以佛還讓了半座給他說迦葉善來,跟他讓了半座,說你這麼老了不用這麼修苦行了,拚命地吃苦,結果他不願意,他很強,佛就說正法能夠多住五百年,由於有頭陀行。佛滅後以後結集經典他是首席大功臣,為什麼呢?在這個王舍城外,在這個七葉窟中,當時結集經典的時候,就是迦葉尊者發起的,因為佛滅度了,裡邊不是有不聽話的比丘嘛。有一個不聽話的比丘就說這下好了好了,這個老頭終於死啦再以後沒人管我了,這句話讓迦葉尊者聽到了非常傷心,當時就發動了結集三蔵。尊者迦葉。

尊者舍利弗,舍利弗我們就不要多講了,智慧第一,舍利弗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優婆提舍,議論的意思,為什麼呢?他在剛才說的在他娘肚子裡的時候,就幫他媽媽把舅舅給辯過去了就給辯倒了,生下來以後八歲就開始登座辯解,他八歲登座,十六個大國裡面沒有一個對手 ,所以叫智慧第一又叫優婆提舍。這叫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我們都知道是神通第一,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就是他為了救媽媽而緣起的。這個目犍連啊,我告訴大家,人家家裡才是真富有,富有到什麼程度呢?打小到大他從來沒有聽過沒有這個詞兒,從來沒有聽過,需要什麼跟他媽媽回去拿,就給拿過來。終於有一天他媽媽為了就是教化他一樣的就是說終於說這個東西跟夥伴一塊玩嘛,他輸了,不知道怎麼輸了,就家裡拿美味的糕點,他媽媽說沒了,沒有了,他說什麼叫做沒有啊?家裡就這麼富。這個目犍連和舍利弗跟佛陀生生世世因緣是非常殊勝的,他們有時候一輩子三個人三個都可能是畜生道,有時候又轉成一個是當皇帝兩個是當大臣,有時候又一個當爹兩個當兒子,有時候兄弟三個當老大老二老三,就生生世世不相舍離。

那麼到這一世的時候,他跟舍利弗同當時都是大外道,舍利佛和目犍連都是有名的大外道,大外道他們當時見到誰呢,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尊者正願就是馬勝比丘威儀第一嘛,他見到馬勝比丘以後,那一天舍利弗要入到舍衛城去,這個馬勝比丘也要出來托缽,佛就給他授記說你今天要遇到一個非常之人,那麼你一定要給他略微的說法,一定要給他講法。剛好那天舍利弗也一塊入到這個舍衛城兩個人見到了,見到了以後這個舍利弗就問馬勝比丘說你這麼莊嚴威儀能夠攝人呢?這個馬勝比丘說我師大沙門是三界之主,人天應供,說你師父天天說什麼法呢,就說了一個: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一個偈說出去舍利弗一聽就證初果,大家想那時候外道的煩惱都這麼少,這麼清淨。聽一個偈子四句話就像一首詩一樣,人家就證初果。目犍連見到以後說說好了咱們兩個同時證道的,你怎麼就先證了呢?急得不行了,舍利弗說我來不及,他講得太快了,那我帶你去見他,又見馬勝比丘沒見著,舍利弗給他說說了一半,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一半,目犍連就證到初果了。就這麼利的根器,大目犍連,那麼這個大目犍連為什麼投到他們家這麼富呢,這也是有典故的。目建連又叫拘律駝,拘律駝是一個樹,大樹,樹神的一個名字。這個目犍連的父母不是非常富有嘛,沒有兒子,沒有兒子呢,印度那種外道信仰和這個薩滿信仰非常多,就去求樹神,天天去求沒有結果。沒有結果他就惱羞成怒了,就發了個狠誓說我再求七天,七天之內如果還沒有兒子就把你給砍了。

你看他多像現在我們有時候學佛的居士啊,七天不靈我就把你砍了,我們不至於把它給砍了,反正我就不信了,樹神沒辦法就害怕了。害怕了到處找能不能給他家找個兒子,因緣沒有啊,在這樣情況下就沒辦法,上到忉利天去找釋提桓因去訴苦怎麼辦啊,救苦。那麼這個忉利天的釋提桓因就看到他的天眾的親族裡邊有一個天人馬上壽命就要垂終了,馬上要死了,死的時候他就去問這個天人說你可以生到他們家,他們家有錢。這個天人說不去,為什麼呢?說這個人道裡面太苦了,我不想去。那帝釋天就告訴他,你去吧你去了以後可以跟釋迦如來應現人間的時候因緣感召在一起,你能夠聽他的法能夠得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帝釋天的這個親戚才從三十三天墮下來生到婆羅門家裡,就是大目犍連。所以你看他是天人天福來享天福所以他從來不知道沒有,這是尊者大目犍連。這是多講了一點。

再看尊者劫賓那,劫賓那就是又叫知星宿第一,因為他是當時最著名的天文學家叫劫賓那。尊者大住,大住就是那個摩訶迦旃延 ,也稱譽說論議第一的,非常善於辯解。當時有外道不相信說有因果,有輪迴,這個外道就是你不要給我講了,那你因果六道輪迴你告訴我生到天上的人為什麼不回來告訴我有天呢?墮到地獄裡的人為什麼不告訴我說有地獄呢?結果他就把外道給辯住了。他說生到天上的人就像剛從廁所出來的人他還想會回來聞這個臭味嗎?墮到地獄裡的人就像犯了罪被關到監獄裡邊他還能出的來嗎?就把外道給說住了。這就是摩訶迦旃延叫做尊者大住。

尊者大淨志,大淨志這個尊者他是非常的少事少欲,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物不如少一物,每天都是非常的安樂住在這裡,他是聲聞比丘的典範,當時都在很讚歎他,少欲知足,所以他又叫閑居第一,就是無事,每天非常快樂自在,閑暇的樣子,叫閑居第一。

尊者摩訶周那(nuo)。摩訶周那(na)也行,他就是周利槃陀伽的哥哥,周利槃陀伽還知道誰吧?你們學佛也得把佛的這親戚六人弟子這種關係得搞清楚啊,回去畫個表,周利槃陀伽就是那個最笨的,最笨的那個掃把、掃把,念了掃就忘了把,念了把就忘了掃的那個,那麼為什麼他教成這樣呢?他笨成那樣他哥哥就讓他還俗,他氣的不行,就到後花園去自殺上吊的時候,佛陀給他傳了這麼一個法,七天成就。這個摩訶周那就是他哥哥。

尊者滿願子就是富樓那,《法華經》裡面讚歎他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他說法除了世尊,沒有人能夠蓋過他,這叫做尊者滿願子。

尊者離障,離障就是阿那律,是佛的堂弟,他特別愛睡覺,就是那位被佛給呵斥了以後,精進了以後眼睛給熬瞎了,最後教他一個樂見金剛三昧得了天眼通。看三千大千世界像掌中觀一個東西一樣,這叫尊者離障。

尊者流灌,流灌是誰呢?就是那個孫陀罹難陀,是世尊的親弟弟,他非常的莊嚴英俊,世尊有三十二相他就佔了三十相,所以叫做儀容第一。沒有人能夠比他莊嚴,他特別喜歡他老婆,他老婆也長的非常漂亮,後來就是被佛想方設法的用一些善巧方便把他給度得出家了,離開他老婆了。

尊者堅伏,就是那個賓頭盧頗羅墮,就是那個把缽給取下來,被佛呵斥,從此以後給他下了一道聖旨法旨,說你雖然證得聖果了決不允許你入滅,既然你這麼愛顯神通,那就永遠留在人間,受人天供養,所以他叫福田第一,尊者堅伏。

尊者面王就是薄拘羅,他的容貌以世間法來講不算莊嚴至少非常英俊吧,所以叫做面王。他的壽命也非常長,這個尊者面王。佛弟子裡面不管是臘也罷,德也罷,年齡也罷,都是具足的長老。一直活到一百六十歲才入滅,所以叫做壽命第一。這是尊者面王。

尊者異乘,就是優婆離,持戒第一,我們說律宗的第一代祖師,他當時集結五百大羅漢,所有的律典就是尊者異乘所誦出來的,你們受過戒吧?受戒有沒有要懺悔拜什麼呢?就是一心頂禮優婆離尊者,這就是因為戒律是從他那起源的。

尊者仁性,仁性他是一個牧牛難陀,也叫難陀,是牧牛的。他牧牛的時候看到佛拿出十一個問題問佛,佛就非常有耐心有板有眼地給他講的面面俱到,他發現佛確實是無所不知的大聖人,就隨佛出家了。隨佛出家以後還有牧牛的習氣,拿著笛子橫笛高歌,讚美佛陀,所以他叫做妙聲第一,聲音非常美妙。說錯了,這是指的尊者嘉樂。尊者嘉樂叫做妙聲第一,這個尊者仁性指的是尸利羅,生性非常仁慈,樂善好施,他是救濟第一,佈施第一,說反了,尊者仁性是救濟佈施第一,尊者嘉樂妙音第一,是那個牧牛難陀。

尊者善來,什麼叫做善來呢?佛在世的時候,就這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都叫做善來比丘,他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所以叫善來。那個時候佛法中得大善利的意思所以叫善來,只要人來找佛來出家,佛念一句話叫善來,比丘。這個人的鬍鬚和頭髮自然就脫落,袈裟自然就著身,所以那個時候的比丘全部叫做善來比丘,但是告訴大家,這只有佛世才有的事,現在必須有師父給刮乾淨了,把袈裟給披上來,叫做善來。

尊者羅雲,就是羅睺羅,佛的兒子,後來出家以後密行第一,給大家講一下,很多人把羅睺羅的密行第一。理解為密法第一,以為他是修密的,密行第一是什麼呢?他心裡暗暗的用功,叫做密行,就是他蹲在廁所裡邊都不放過去入定,蹲在廁所他都能夠入定,這叫做密行第一,羅睺羅,羅睺羅還翻譯叫做腹漲,就是說他在娘肚子裡邊不是六年才出來,懷孕了六年,六年才出來,為什麼呢,他前一世有一個老鼠洞,他就拿一個東西把老鼠洞給塞住,堵了六天,果報感得他六年才從娘肚子裡出來,所以叫做腹漲。

那麼尊者阿難,這就是我們指的阿難陀佛的堂弟了,講到我聞如是這個,這個佛在世的十大弟子裡面多聞第一,佛涅槃以後也是由他和五百羅漢集結的經藏,到這裡,皆如斯等上首者也,上首就是在聽眾的前排,終於把嘉賓給介紹完了,這裡列了什麼,三十二位大聖者,神通無礙,當機淨土,也就是他們的起點非常高,淨土一門能承擔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們做一個匯總,你看這裡的話,為什麼這些大聖人都是來承擔聽聞淨土法門呢,首先第一個,從憍陳如,他是第一個悟道的,悟道了以後,還得求生淨土,最後這個阿難是多聞第一的,什麼法他沒有聽過啊,縱然這麼廣學多聞,最後還得說淨土求生,那麼中間你看,種種的第一,這都是佛弟子裡面出類拔萃的大弟子,都是無量壽法會的當機眾,直接上上根器淨土法門,這是指的羅漢弟子,再一個說實在的,從反面我們來策發一下,雖然是大弟子大聖人了,在這娑婆世界確實還挺苦的,都不如意啊,你看這個煩惱習氣有多難斷啊,五百世的牛,都證了阿羅漢果了還吃飯跟個牛似的,你說在這斷習氣容易嗎,最後沒辦法,被佛還趕到天上去應供去了,在人間還不能待,這就娑婆的陋劣之處,那麼好多的大外道,為什麼都要去,舍利弗目犍連都是有名的大外道啊,原因何在呢,不能值佛嘛,遇不到佛啊!

如果遇到佛的話,這樣好的根器,還用走入到修行的誤區嗎?還要去繞這個彎路嗎?那我告訴大家,極樂世界佛無處不在,一入淨土就是現見阿彌陀佛入法會,所以我們就要從這些來賓裡面你要看到他們,每個人都有故事,為什麼今天坐在這裡,包括這個世間你看剛才講孫陀罹難陀這個事,這就我們這個世間也是真實的情景,大家知道他為什麼後來證果嗎?世間有說癡情女子負心漢,這個孫陀罹難陀也是個負心漢,他特別怕老婆,他妻子非常漂亮,他就非常執著嘛,不想出家,舍不下他老婆,結果佛呢,到了他們家化緣,說你得把缽端著給我送回我住的地方去,把他循循善誘到那兒,他老婆拿著他啊,呸的吐了一口痰,說這口痰幹了你就得給我回來,他就聽她的話,行行行,我就回來,非常留戀執著他的妻子,結果被釋迦牟尼佛帶到天上看一下天女,天女長得這麼漂亮,共同跟天人娛樂玩耍,他就當時說你還覺得你妻子漂亮嗎?他就說了了一句什麼呢,說我的妻子丑的跟個猴子似的,這就是娑婆世界的人,男眾就這樣,你看你們女眾還不生極樂世界,還待在這幹嘛呀?說這種種的娑婆世界都是這樣啊。

你要從這裡面讀出來東西,雖然都是佛的上首弟子,種種法門,可是你看殊勝在哪裡,他們都排名第一,可是從反面我們也讀到什麼,就是娑婆的不平等啊,彰顯出娑婆,體現出嚴重的差別相,什麼都是要有個第一,有第一就有第二,還有最後第一倒數第一,那如果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說沒有第一啊,人人都是第一啊,光相貌上都是清一色的童男子相,假如果有第一的話,人人都是第一,第一等功德平等。

所以說,這個反過來也證明淨土的當機者,都能夠聽聞《無量壽經》作禮而去,你想想,他們都是淨土當機者是在娑婆世界拔尖的人物呀,每個法門裡面他們都排名第一,才能在這裡作為當機來信受聽聞淨土,就像咱們這個學校去拔尖子一樣,不好的學校裡面拔出來的優等生才能入到一個好的學校裡邊,持平了,大家都是優等生,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從這幾點裡面,我們也要從聞法眾裡邊要讀到一些線索,作為法義上的領解,對本經和淨土來生起好樂,是這樣子的,皆如斯等上首者也。我們再往下看,前面羅列的是羅漢裡邊的上首弟子。

下面正顯的就是什麼呢,就是聞法中裡邊的大乘菩薩根機了,你看:又與大乘眾菩薩俱,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大乘了吧,什麼是大乘呢,大者揀小為義,就是比小的大,乘者運載得名,就是不但自利,還能運載大家一起過度生死苦海,乘就是運載的意思,所以說這裡不但他的願力大,因為他求的菩提佛果,他用的時間長,要花三大阿僧祇劫,他的行為大自利利他修的六度萬行,他的德大具足一切諸功德,所以稱之為大乘,大家要知道大乘,一般我們分的話,聲聞乘叫做小乘,所以才聲聞乘相對的菩薩乘叫做大乘,有時候也會把聲聞乘叫做小乘,把辟支佛叫做中乘,把菩薩乘叫做大乘,這就法華經裡面不是有個羊車鹿車牛車嘛!這就是三車比喻小中大三乘,這是指的大乘。

大家知道大乘和小乘區別的最關鍵點是什麼,有知道的嗎?大小乘區別最基本的關鍵點,區別是什麼?自利利他的層面,就是一顆菩提心,你是大乘還是小乘,就看你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眾生,才能叫做大乘眾菩薩俱,什麼叫菩薩呢,覺有情啊,大道心眾生嘛,自己還沒有得度,先度別人,覺是所修的佛道,有情是所化的眾生,這都是菩提心的表現,所以叫做大乘眾菩薩俱,覺有情。以這個悲智雙運,智是上求的無上覺果,悲是下化的無邊眾生,悲智雙運,稱之為菩薩,這就叫做大乘眾菩薩俱。有時候也要進行一些了解,我們在教法上做一個了解,否則有時候在教法上我們判別的時候,搞不清楚這個教義,這裡講的為什麼叫大乘眾菩薩俱,就是大道心眾生大乘菩薩,如果從這個願就是他發的初願心上來望他所要期望的目標的話,他只求大菩提,不求其它的,就像我們念佛求往生一樣,念阿彌陀佛,不求任何東西,不是享受世間的福報,現前的福報,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解門上來講,什麼叫做大眾生呢,凡夫執著有,二乘小乘呢執著空,只有大乘的修的是中道法門,這也叫做大眾法門,他舍這個妙舍這個空有,契會的是中道,在行門上分別的話,那就更殊勝了,為什麼呢,我們入佛法啊,一個是從教上來入,你看聲聞就是聽佛講法嘛,從教法上入的佛法,那麼還有一個從義理上入,從義上入緣覺就是如此的,他可能佛不給他講,他就幹觀這個十二因緣,花開花謝,春往秋來,他就悟到這個,從這個義理上他就悟到這個開悟這個悟性,只有大乘眾菩薩俱是從行門上直入,我們開頭給大家講的觀音菩薩,他根本就不管那麼多,只管真修實幹無我利他。就是真的是,人家那真的是,大家要搞清楚,真的是但願眾生求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沒有我,無我利他,這樣的大心眾生才能稱之為大乘眾菩薩俱。

那麼這裡列舉了三位最著名的,一個普賢菩薩,什麼叫做普?普就是普遍的意思,賢就是吉祥的意思,我們這裡講到的話,我們來看這裡: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為什麼把普賢菩薩列在上首位。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講到,普賢的行願是一切菩薩的行願。普賢是一切如來的長子,這是在行願品裡面有聖言量明文告訴我們的,那麼就等於說一切菩薩修的行發的願都要跟普賢菩薩步調是一致的,在這個普賢菩薩所有菩薩行普賢行的時候,如果他在登地了以前,就叫做位前普賢,登地之前,登地以後,到成佛之前,叫做位中普賢,就是這時候正在行普賢願的時候,成佛了以後,回過來不舍眾生來果後行因度化眾生,叫做位後普賢。

所有的行的都是離不開普賢行願十大願王,那為什麼把他列在第一呢?因為他帶領華藏海眾,幹什麼哪?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呀,大家記得吧,讀過《普賢行願品》吧:我今迴向諸善根,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所以這裡把普賢菩薩作為上首。妙德菩薩在於其次,這就更熟悉了,文殊菩薩,又叫做妙德,又叫做妙首,又叫做妙吉祥,普賢和文殊是兩尊跟釋迦牟尼佛統稱華嚴三聖,那麼法照大師在五台山見到文殊普賢現前瑞相的時候,他不是就問到說,末法時期眾生該修什麼法門,文殊普賢就在佛龕上親自說法啊,文殊當時就告訴他說末法時期應該修什麼念佛為宜。給他親傳這個法門,所以說這裡的妙首就代表信心,一切萬行必須以信為萬德之首,這個妙吉祥就代表他的行門,妙德就表的智慧,了了見佛性。

文殊菩薩既是諸佛之母,又是諸佛之師,還是諸佛法王子,這是指的文殊菩薩。再來看慈氏菩薩,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翻譯叫做無能勝,現在一生補處,什麼叫做無能勝呢?就是過去他修慈心三昧啊,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他的慈悲,這裡把慈氏菩薩列在三位菩薩之後,就說明說本經裡邊把無量壽法會的內容全部囑託給彌勒菩薩,讓他在龍華會上繼續流通,攝眾生歸於淨土,所以這裡說列出來這三位大士,就是表的大行大智大慈。具足了這樣的功德行者,才是直入淨土之機啊,所以這裡又表達了直接上上根器,從菩薩層面都能表出來,上首菩薩已經到了等覺之位,候補之位了,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想想這是為什麼呀?為什麼呀?我們是何許人也,敢藐視淨土?有那狂妄的人啊,後面還加了一句什麼啊,真的是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此賢劫中一切菩薩,這句話囊括了多少眾生,大家知道吧,囊括了多少菩薩?

我們現在處於賢劫,過去的叫做莊嚴劫,未來的劫叫做星宿劫,每一劫裡邊都有一千尊佛出世,我們賢劫裡邊第一尊佛叫做拘留孫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彌勒佛是賢劫的第五尊佛,那麼賢劫裡邊還有多少九百九十五尊佛,從拘留孫佛到釋迦佛包括彌勒佛到最後的韋陀菩薩成佛樓至佛,他們成佛的國土裡邊,隨他們的教法所度化的所有的菩薩都稱之為這裡的賢劫中一切菩薩,大家想菩薩眾有多少當時來聽聞無量壽法會,那真的昨天的普陀山根本就算不上什麼了,比那多得多了,那我們想想為什麼這樣的身位菩薩還要必要求生淨土為什麼呢?蕅溢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邊就點過,為什麼,因為以不離見佛,時時刻刻能見佛,不離聞法,在在處處能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親近供養眾僧就等於說佛也是大羅漢,這個僧裡面的僧王嘛。

這樣的話,才能速疾,速是快速的速,疾就是敏疾的疾,圓滿菩提,就是為了快速成佛還得借彌陀之力,大家想想,連文殊普賢彌勒這樣的菩薩還得在極樂世界快速地鍍金,佛是金色身啊,他鍍不了金色身,他出不來啊,就跟我們趕緊去北大清華讀一個快速的文憑一樣,它因為什麼,清華北大它就是所有校裡邊高校中的高校,極樂世界也是如此,最高檔的學府,所以是為什麼?就是為了彌陀願力保自己的什麼,剛才我們講了,大乘眾菩薩俱,菩提心,就是為了怕退失菩提心啊,為什麼說大乘的標誌是菩提心呢,往生極樂世界可以保他的菩提心不退嘛!你看這個《思益梵天所問經》裡面,他講到大乘的菩薩,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保證他的菩提心不退呢?一個是比如說親近善知識,那麼極樂世界多有一生補處啊,還有比這善的善知識的嗎,還有一個什麼稱揚大乘。

極樂世界裡邊二乘種沒有生存的機會的,二乘種不生啊,最主要的一個是什麼,常憶念佛,才能保持菩提心不退,必須有這幾件事,進行輔佐這個菩提心,否則菩提心念念都能退,大家還記得《彌陀經》講到說常精進和不休息(乾陀訶提)那兩尊菩薩嗎?那就是生生世世,為什麼就是因為在極樂世界往生以後,能在極樂世界保菩提心,回入到娑婆世界或者隨形六道去度化眾生啊,那得多難啊,你想這種不退有多難,我們可能為了多個眾生,我們退不了,只為了一個的話,我們就覺得枯燥就會退,為了這一個如果好度一點,我們還退不了,他不好度,我們就退了,那麼不好度的話,這一輩子不好度我度還可以,生生世世跟著他,你就會退了,生生世世跟著他,能度得了這還不退,生生世世跟著他依然還度不了,你都不生一念的遠離之心,這才叫菩提心啊,你說誰能保證不退,所以大家想想,為什麼這麼大的大菩薩還要到極樂世界去圓成佛道,就是在那才能保持他的純真菩提心不會退,速成佛嘛。這裡都表這些法的,所以才叫賢劫中的一切菩薩都是這個情形。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就開始講到這就又跟諸位菩薩有關了,為什麼?什麼叫做正士啊?正士就是具有正知正解的修行之士。也就正士正道的意思,走的是正道不是邪知邪見,士是士夫的意思在家人,下面的這十六位正士都是在家菩薩的統稱叫做正士,以菩薩道現的凡夫相叫做正士,這裡以賢護為主,賢護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大居士。他是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在家弟子,也是他方菩薩示現到娑婆世界以在家身份來輔佐這個釋迦牟尼佛弘法,這個賢護當時叫做跋陀婆羅,是著名的一個男居士,所以把他列在上首,為什麼叫賢護?就是他威儀非常好,能夠護自己的身口意,自利,也能夠護他人或者利他,所以叫做賢護,後面的這些菩薩,我們就稍微的這樣的帶過來,像這個善思議菩薩就是指的他常善于思維佛法,觀察這個現前的境界,信慧菩薩就是表示他的這個智慧辯才,以信心為主,空無菩薩就是指的這個內證的空性,斷一切煩惱了,神通華菩薩是指的以這個遊戲神通來游化眾生。

這四尊菩薩在經文中也有出處了,他們是各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有無量的恆遠的幾百劫的幾百億的那種國土中,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一個在家菩薩,輔佐釋迦牟尼佛弘法,那麼像後面的光英菩薩,他是指的菩薩的形象光明英朗;慧上菩薩就是指的智慧無上;智幢菩薩就是通達這個智慧建立起法幢,摧邪顯正;寂根菩薩顧名思義就是諸根寂靜,六根清淨;願慧菩薩就是以這種發起厭離娑婆的這種願力來顯現他的智慧;香象菩薩就是指的戒定慧香;中住菩薩安住在中道,不執著此,不執著彼;制行菩薩就是以戒律來框制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而行;解脫菩薩那當然就是以究竟般若智慧而得解脫,這樣的菩薩全部什麼呢?大家看到這一句了:皆尊普賢大士之德,就是都是以普賢菩薩為他們榜樣。

同樣也具足了無量行願,你看具足了菩薩無量行願,一切身心皆能安住在這個圓滿成就佛果的大功德利益之上,所以叫做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那為什麼這裡何以安立出來這麼多的在家菩薩,大家想,想過沒有?因為淨土一門有祖師就開示過,在在家居士的份上修更為親切,為什麼說更為親切,因為他不離世法而行佛法,不壞世間道而成佛道。淨土法門就是你看我們你在家有置身產業,你每天誰妨礙你念佛嗎?你只管該上班上班,該坐車坐車,該回家回家,該做飯做飯,但是你南無阿彌陀佛誰讓你不念嗎?誰能管得住你要念嗎?所以當你這個阿彌陀佛這樣滾動起來,不斷地滾動起來,有時候嘗試一下滾動起來確實是才能找到這個執持的感覺,它並不是可能說你什麼也不幹,甚至可能你打妄想還在打,同時佛號也在滾動。

就這樣進進出出的,依附得久了以後,那麼這就叫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就不向外攀了,都向內返了,所以說這樣的話不拋開置身事業,行持這個《無量壽經》的往生之法,這樣的話,就叫圓滿成就佛果的巨大功德利益,叫做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大家來看,總而言之到這裡,這是我們今天的內容,與會的大眾,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羅列呢?有幾點,一個前面是講聲聞羅漢嘛,中間是講的大菩薩,最後又是在家菩薩,為什麼這樣羅列呢?一個從遠近分別上來講,聲聞的出家羅漢他常跟著佛,所以說比較近,那麼菩薩之人呢,他多不近佛,就是在後面,再一個這個威儀上來講,因為聲聞現的是出家相,他是形像就跟佛一樣受人尊敬,但是菩薩他是隨形度化的,他有時候出家,他有時候在家,如果同事攝度的這個人比較陋劣,還要跟著他一塊去造業呢,那你來表法的話就不能表在前,要列在後。

從教上來講,就是依教上來講呢,這個就是剛才我們說的這個羅漢可能跟著佛同是漏盡了,跟這佛一樣,但是菩薩有時候要示現成一個凡夫,要故意浮一點習氣煩惱來湊到他跟前去度化,更加方便善巧,雖然道行更高,但是害怕別人看見以後誹謗佛法,所以列在後,特別是這個十六正士,再一個還有一點就是以多少為分別,羅漢太少了,出家人太少了,物以稀為貴,照顧一下情緒,把他列在前面,菩薩太多了,這麼賢劫中一切菩薩,還有賢護等十六正士,都在後面,那麼多者列後。總歸,這樣這麼一個羅列,就是這部經典法會的發起之序,開始要發起了,大小一對,僧俗一對。

那麼大眾成就《無量壽經》的法會同聞都來聽了,下一講就是要開始步入這個通途常法,通途常法怎麼修的呢,八相成道,由八相成道才能引入到橫超淨土,所以說這麼隆重盛大的法會,馬上就要講未曾聽聞之法了,法藏因地的殊勝,彌陀願力的弘深,我們都在下一講的時候,我們再跟大家一起來繼續學習,今天就在這裡,阿彌陀佛。

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